最新自编六年级小升初现代文阅读之四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7624787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5.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自编六年级小升初现代文阅读之四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最新自编六年级小升初现代文阅读之四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最新自编六年级小升初现代文阅读之四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最新自编六年级小升初现代文阅读之四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最新自编六年级小升初现代文阅读之四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自编六年级小升初现代文阅读之四Word格式.docx

《最新自编六年级小升初现代文阅读之四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自编六年级小升初现代文阅读之四Word格式.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自编六年级小升初现代文阅读之四Word格式.docx

周恩来的学习目的、学习态度才是他实现鸿志的根基啊!

12)意大利杰出的画家达芬奇,青年时代也曾幻想自己的未来,但他更多的是想现在该怎么做。

为了练好基本功,他曾不停地画那外形单调、乏味的鸡蛋。

他常说:

“勤劳一日,可得一夜眠;

勤劳一生,可得幸福长眠。

”他憧憬一生的幸福,但他要求自己勤奋地战斗一生!

啊,行动,切实的行动,是通向理想之门的轨道;

实现理想,是一场艰辛的矢志不渝的马拉松塞啊!

13)著名的科学家居里夫人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进行了无数次的实验,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终于从一千吨的沥青中提取了一克镭。

这“一千吨”啊,包含了以往无数次的行动和教训,才赢得了这“一克”后来的胜利、理想和幸福。

全是因为她从不在幻想中倒下,而是在奋斗中挺起……

14)从周恩来、达芬奇、居里夫人的身上,我看到了他们为了实现理想矢志不渝地奋斗着,在义无反顾地攀登着。

朋友,我明白了!

理想需要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才能实现。

放心吧,朋友,我跟着他们站起来了,我也要奋力冲向明天那个金光灿烂的彼岸。

15)“现实是此岸,理想是彼岸。

”克雷洛夫的名言,在今天,我才真正懂了。

是的,理想,你在彼岸,在彼岸……

16)朋友们,让我们勇敢地拼搏在湍急的河流中,以奋斗的实际行动去挺进,以顽强的意志和艰苦的努力架设桥梁,跨过去吧!

去彼岸拥抱理想吧!

1.诵读文中引用的周恩来的绝句,画出朗读的停顿节奏,把它背下来。

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

2.文章列举周恩来、达芬奇、居里夫人的事例有什么作用?

试分析一下这三个事例分别是从哪些角度来证明文章的观点的?

3.联系上下文,说说第11段中划线的句子:

”的含义。

4.读了同龄人的演讲辞,你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理想吗?

请结合你的生活体验谈谈你的感悟。

2.对理想的思索周国平

人生理想是灵魂生活的寄托。

它能使你的人生更有价值、有意义。

因为一个看重灵魂生活的人,他的智慧和美德才会与日月同辉。

1)有两种理想:

一种是社会理想,旨在救世和社会改造。

另一种是人生理想,旨在自救和个人完善。

如果说前者还有一个是否切合社会实际的问题,那么,对于后者来说,这个问题根本不存在。

人生理想仅仅关涉个人的灵魂,在任何社会条件下,一个人总是可以追求智慧和美德的。

如果你不追求,那只是因为你不想,决不能以不切实际为由来替自己辩解。

2)理想有何用?

3)人有灵魂生活和肉身生活。

灵魂生活也是人生最真实的组成部分。

4)理想便是灵魂生活的寄托。

5)所以,就处世来说,如果世道重实利而轻理想,理想主义会显得不合时宜;

就做人来说,只要一个人看重灵魂生活,理想主义对他便永远不会过时。

6)当然,对于没有灵魂的东西,理想毫无用处。

7)我喜欢奥尼尔的剧本《天边外》。

它使你感到,一方面,幼想毫无价值,美毫无价值,一个幻想家总是实际生活的失败者,一个美的追求者总是处处碰壁的倒霉鬼;

另一方面,对天边外的秘密的幻想,对美的憧憬,仍然是人生的最高价值。

那种在实际生活中即使一败涂地还始终如一地保持幻想和憧憬的人,才是真正的幸运儿。

8)对于不同的人,世界呈现不同的面貌。

在精神贫乏者眼里,世界也是贫乏的。

世界的丰富的美是依每个人心灵丰富的程度而开放的。

9)对于音盲来说,贝多芬等于不存在。

对于画盲来说,毕加索等于不存在。

对于只读流行小报的人来说,从荷马到海明威的整个文学宝库等于不存在。

对于终年在名利场上奔忙的人来说,大自然的美等于不存在。

10)想一想,一生中有多少时候,我们把自己放逐在世界的丰富的美之外了?

11)一个经常在阅读和沉思中与古今哲人文豪倾心交谈的人,与一个只读明星轶闻和凶杀故事的人,他们生活在多么不同的世界上!

12)那么,你们还要说对崇高精神生活的追求是无用的吗?

1.阅读全文,说说社会理想和人生理想的区别是什么?

2.人生理想的实现是有条件的吗?

为什么?

3.本文作者认为理想的作用是什么?

 

4.如何理解“只要一个人看重灵魂生活,理想主义对他便永远不会过时”这句话的意思?

请联系课文《理想》中的诗句来分析。

5.请结合本文的内容,谈谈你对理想的认识。

3.父亲的抚摸李专

父母对子女都是倾心爱护的,然而这爱的表现形式却不尽相同,文中的父亲用温存的父爱抚慰了儿子成长的心灵。

1)我小的时候,体质很差,从头到脚都是病,牙痛、肚子痛、膝盖痛的日子多如牛毛。

我又是个不够坚强的孩子,每当病痛袭来,就以泪洗面,嗷嗷哭叫。

2)记得在我嗷嗷哭叫时,最有“疗效”的是父亲的抚摸。

牙痛时,父亲就摸我的脸颊。

肚子痛、膝盖痛,哪痛摸哪。

抚摸前,父亲总要打趣:

“让我拿只碗来接点酱油(眼泪和酱油都有咸味)炒菜”。

抚摸开始了,那种抚摸真是神奇极了,温暖宽厚的手掌,徐徐缓缓地在疼痛处拂过:

温润柔滑,我的心理得到极大的满足,我的疼痛有极大的减弱,并且有很舒服的感觉。

抚摸时,父亲的脸是那样的柔和、慈祥,嘴里还有一搭没一搭地扯着闲篇,说些有趣的话儿。

常常是在父亲轻轻的抚摸和款款的安慰中,我的眼角带着泪痕就入睡了。

安睡之后,还有春风吹过梦乡,还有彩霞装饰梦境。

3)父亲在外地工作。

一个月才回家一次,但父亲抚摸我的次数并不少,这说明我病痛的次数多,也说明父亲每回遇到都会给予抚摸。

父亲的抚摸令我至今都记忆犹新,这是因为抚摸主体的唯一性。

4)医生当然不会抚摸我。

药到病除和妙手回春是医生的职业要求和职业骄傲。

一位医生拔掉了我的一颗龋齿,解除了我这一颗牙齿的疼痛,我感激他的医术。

我的其他病痛似乎都是“生长痛”,当时医生都拿它们没办法,以后却都不知不觉地自行消失了。

在不断的求医过程中,我始终不曾保留被医生抚摸过的记忆。

5)母亲也没有抚摸我。

虽然家里经济不宽裕,母亲还是舍得花钱积极地带我就医,医治我身上不断出现的小病小灾。

记得一次母亲带我到附近的邮电部“五·

七”干校医院诊病,主诊的病完后,她牵了我正在蜕皮的手掌询问医生,这个毛病怎么治?

医生正未置可否时,旁边的众多就医者爆发出一阵轰笑:

“这也叫病?

”他们在笑我母亲的大惊小怪,笑母亲对我的娇宠。

许是家务太繁重,许是没有这样的习惯,当我痛得嗷嗷哭叫时,母亲总是叫我忍一忍,或者说叫我等一等,等她得空时带我去医院。

但母亲从来没有抚摸我的病痛之处。

6)父亲的抚摸令我记忆犹新还在于抚摸时段的唯一性。

据说,小孩子的皮肤是有一种“饥饿感”的,有被抚摸的渴望,年长之后消失。

当然,年长些以后,我的“皮肤饥饿”消失了,我的这些需要抚摸的病痛也消失了。

就是这些病痛不消失也不适合父亲的抚摸了,没见哪个父亲抚摸他大小伙子了的儿子,那是难为情的事情。

7)父亲的确是一位慈父。

他从来不曾打过我和我的兄妹。

记得他最激烈的举动就是在他非常恼怒的时候,高扬手掌,脸红脖子粗地气势汹汹地逼近淘气的我们,嘴里也有威严的呵斥,但那高扬的手掌永远不会落下,永远不会拍打在我们身上的任何一个地方。

父亲的抚摸其实是父亲慈爱心海的波纹浪花。

8)凭心而论,父亲很庸常,并没有什么出众的本事。

他没有给我们锦衣玉食的生活,没有给我们鲜花铺地的前程。

但是从父亲那样神奇的抚摸中,我不禁疑心我的父亲是否有一双上帝的手?

它能捧着儿子的心抚慰个通通透透,祛除所有的灾病疼痛。

如果说父爱似海,那么父亲的抚摸就是深海里的珍珠;

如果说父恩如山,那么父亲的抚摸就是崇山里的黄金。

父亲的抚摸在我记忆的长河里永远闪烁着温暖的动人的光辉。

1.作者对父亲的抚摸至今记忆犹新的原因是什么?

2.文章记叙的事件较多,跨越的时段也较长,作者是以什么为线索把这些人与事贯穿起来的?

3.文章写了父亲的手对我的“抚摸”,然而有些句子并没有直接使用“抚摸”一词。

试比较下列各句中表达“摸”的动词与“抚摸”一词在表达效果上的异同。

(1)肚子痛、膝盖痛,哪痛摸哪。

(2)我不禁疑心我的父亲是否有一双上帝的手?

4.这篇文章是写“父亲的抚摸”,为什么用了相当的篇幅来写医生和母亲呢?

5.你认为文中的父亲是个怎样的形象?

请说说你的看法。

6.父母对子女都是倾心爱护的,然而表现的形式可能不尽相同。

你对父母的爱感受最深的细节是什么?

请简要谈谈你的体会。

4.轻轻掩门的一声清响

“于细微处见精神”,作者就是在对父爱的追寻中获知了“人的品格体现于关门的细节之中”这个道理的。

1)小时候临睡前,父亲每每要到我床边帮我掩好被褥,才熄灯关门,安心离去。

我喜欢躺在床上,眯着眼,看着自己卧室的门像一把扇子似的被合起,看着那原先敞开的光逐渐被门缝压成一条线,渐细,渐细,然后消失尽,并在一瞬间发出极轻的细响——是锁洞含住了锁舌。

2)记忆中,父亲关门特别轻,像怕惊扰了我小脑袋下枕着的梦,有时我甚至屏息也听不到那瞬间的声响。

3)还记得八九岁的时候,有一天,父亲在午睡,我蹑手蹑脚地走进他的卧房取一本书,出来时小手攥紧了门把手,希望能像父亲一样,让锁洞也轻轻含住锁舌,莫发出声音惊扰他,谁料,关门瞬间的声音还是异常响。

4)此后,我便开始琢磨关门时的力度,左右手的配合。

这渐渐成了一种习惯、癖好,以至每每有人离开房间,我都会不由自主地竖起耳朵,去留意门被合上那一刻发出的声响。

我着迷于此,就像钟情于品一口茶的余香,错过了,心里总若有所失。

5)渐渐地,我学会在那响声中读人。

6)有些人,离开时从不关门,像特意为留在屋内的人准备一颗隐性炸弹,就等一阵乱闯的风撞上。

于是,就知道这些人多半欠些细心、体贴。

还有些人,不愿默默离开,悄悄不是他们别离的声息,他们决意要离开得轰动些,于是,他们的背影便伴随一声“砰”的巨响,久久回荡在一双双备受惊吓的眼神中。

7)相比之下,有些人的离开则如露滴竹叶,那清响着实令人回味。

那轻轻的一合,就像为一首短诗画下了一个清脆的句点,言尽而意无穷。

于是我暗自揣度,这样的人该有怎样一颗细密而饱满的心啊。

8)记得读大学时的一天,我闭门在寝室里自习。

有人在门外轻扣两声,停约几秒,再推门而入。

现在想来,那两声提醒的轻叩真是妙不可言,因为那小心的提醒给出了一段时间,让门里门外的两个人避免了措手不及的尴尬。

许多时候,人跟人之间的点点关怀与温暖,就在于如此不经意的掩门、叩门之间。

9)前些日子回家,看父亲坐在椅子上听着音乐睡着了,我轻轻地关上门,毫无声响。

那感觉,就像是完成了一个多年的夙愿。

(选自《中学生文摘》)

1.第1段划线语句表现手法多样,情感丰富,例如“”这个动词以及“”这个比喻就形象地表现了父亲掩门的轻柔,从中既可以感受到父亲对孩子的,也可以感受到孩子对父亲的。

2.第5段中说“我学会在那响声中读人”,请从文中概括出作者所“读”到的内容。

3.请联系上文内容,说说你对第9段划线语句的理解。

4.下面是一位同学阅读本文后的人生感悟,请你将它填写完整。

我从作者对轻声关门的效仿中感悟到父母的心灵是子女的最好课堂,从作者对人的阅读中感悟到,从作者对那声清响的回味、揣度中感悟到。

受本文的启发,我也在生活中发现了各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美好细节,例如在困难中同学投以我一个鼓励的眼神,在。

5.让我看着你

爱的表达方式有很多种,神圣而无私的爱是可以延续的。

读读本文,的确很感人。

1)从母亲住进我们医院的那一刻起,我就后悔自己当初选择的职业了。

曾经有那么多的患者能在我的手上康复,母亲的病,却让我无能为力。

面对越来越消瘦的母亲,我除了强颜欢笑地安慰她,就只能偷偷躲到某个角落抹眼泪。

2)那个时候,她的癌细胞已扩散到整个胸部。

整夜整夜的疼痛让她无法入睡,可她从来不吱一声。

每次进去看她的时候,她都装作很平静的样子,面带微笑地看着我:

“我觉得比先前好多了。

你工作忙,不用老来看我。

”我扭过头,眼泪无声地掉下来。

3)午后的阳光照在洁白的病床上,我轻轻地梳理着母亲灰白的头发。

母亲唠叨着她的身后事,她说她早在来之前就已准备好了自己的送老衣,可惜还少一条裙子,希望我们能尽快给她准备好。

说这些的时候,母亲的脸上始终挂着平静的微笑,不像是谈死,倒像去赴一个美丽的宴会。

母亲一生爱美,临终,都不忘记要完美地离去。

我的泪,再也忍不住,一滴又一滴地落到母亲的头发里。

4)母亲的病房,离我的办公室仅有几步之遥,可她从来没有主动要求我去她的病房。

每一次去,她还忙不迭地催我走。

她说还有很多病人等着我,她嘱咐我一定要像对待自己的家人那样对待病人。

其实,我很清楚,每一次离开母亲的病房,身后那双依依不舍的眼睛会一直随着我的身影,直到我拐过屋角。

5)一天,一个女孩急需眼角膜,恰巧医院里有一位救治无望的男孩,出于一个医生的责任,我劝那个男孩的家长捐献出孩子的眼角膜。

男孩的父亲同意了,不想他的母亲却发疯般地找到我,说她决不允许谁动她儿子一根毫毛,哪怕他不在这个世界了。

最后,也许被我劝得急了,那位痛得发狂的母亲突然大声地说:

“你觉悟高,怎么不让你的家人来捐献?

”我一下子呆在那里,无言以对。

6)母亲是何时出现在我的办公室门口的,我竟然一点都不知道。

直到听到那声熟悉的呼唤,抬起头,看见母亲正泪流满面地立在那里:

“孩子,你看妈妈的眼角膜能给那个孩子用么?

”屋子一下子静下来,几乎所有的目光都集中到了母亲身上。

我几乎不敢相信,那话是从母亲嘴里说出来的。

母亲最不能忍受的就是残缺,可她竟然情愿让自己残缺着离开这个世界。

看大家都在惊愕地盯着自己,母亲的脸上忽然现出少见的一点血色。

她挣扎着走到我面前,静静地盯着我看了足足有一分钟,然后,我听见母亲轻轻地说:

“孩子,我想看着你,让我看着你!

7)泪水狂涌而出,我第一次在自己的病人面前失态。

我知道,那是母亲临走之前努力为我做的最后一件事。

8)后来,那个男孩的母亲含着泪同意了把儿子的眼角膜捐献给那个女孩,因为她觉得儿子的眼角膜毕竟比我母亲的要年轻。

更重要的一点,她说,她也想让儿子的眼睛,一直看着她。

从我母亲的身上,她明白:

爱,原来可以用这样的方式延续。

1.根据文章内容填空。

时间:

某一天

地点:

我的办公室门口

人物:

我的母亲、男孩的母亲和我

起因:

我劝男孩的母亲捐献儿子的眼角膜给患者,她不肯,还责难我。

经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果:

2.结合上下文,说说你对第6段画线句子的理解,注意加点的词。

3.男孩的母亲为什么会从“决不允许谁动儿子一根毫毛”变为同意捐献儿子的眼角膜?

写这一变化有什么作用?

4.文章结尾说“爱,原来可以用这样的方式延续”,“这样的方式”指什么?

5.我的母亲是怎样一个人?

请结合文中具体事例简要分析。

6.苦瓜肖复兴

一瓜一世界,苦瓜寄深情。

“苦瓜味苦,但它从不把苦味传给其他食物”,是“君子菜”;

慈母情深,在苦瓜传递的亲情中,你是否品出了母爱的甘甜?

1)原来我家有个小院,院里可以种些花草和蔬菜。

这些活儿,都是母亲特别喜欢做的。

把那些花草蔬菜侍弄得姹紫嫣红,像是给自已的儿女收拾得眉清目秀、招人眼目,母亲的心里很舒坦。

2)那时,母亲每年都特别喜欢种苦瓜。

其实,这么说并不准确,是我特别喜欢苦瓜。

刚开始,是我从别人家里要回苦瓜籽,给母亲种,并对她说:

“这玩艺儿特别好玩,皮是绿的,里面的瓤和籽是红的!

”我之所以喜欢苦瓜,最初的原因就是它里面的瓤和籽格外吸引我。

苦瓜结在架上,母亲一直不摘,就让它们那么老着,一直挂到秋风起时。

越老,它们里面的瓤和籽越红。

红得像玛瑙、像热血、像燃烧了一天的落日。

当我掰开苦瓜,兴奋地注视着这两片像船一样盛满了鲜红欲滴的瓤和籽的瓜时,母亲总要眯缝起昏花的老眼看着,露出和我一样喜出望外的神情,仿佛那是她老人家的杰作,是她才能给予我的欧·

亨利式的意外结尾,让我看到苦瓜最终这一落日般的血红和辉煌。

3)以后,我发现苦瓜做菜其实很好吃。

无论做汤,还是炒肉,都有一种清苦味。

那苦味,格外别致,既不会传染上肉或别的菜,又有一种苦中蕴涵的清香和苦味淡去的清新。

4)像喜欢院里母亲种的苦瓜一样,我喜欢上了苦瓜这一道菜。

每年夏天,母亲都会经常从小院里摘下沾着露水珠的鲜嫩的苦瓜,给我炒一盘苦瓜青椒肉丝。

它成了我家夏日饭桌上一道经久不衰的家常菜。

5)自从这之后,再见不到苦瓜瓤和籽鲜红欲滴的时候了,是因为再等不到那时候了。

6)这样的菜,一直吃到我离开了小院,搬进了楼房。

住进楼房,依然爱吃这样的菜,只是再吃不到母亲亲手种、亲手摘的苦瓜了,只能吃母亲亲手炒的苦瓜了。

一直吃到母亲六年前去世。

7)如今,依然爱吃这样的菜,只是母亲再也不能为我亲手到厨房去将青嫩的苦瓜切成丝,再掂起炒锅亲手将它炒熟,端上自家的餐桌了。

8)因为常吃苦瓜,便常想起母亲。

其实,母亲并不爱吃苦瓜。

除了头几次,在我一再的怂恿下,勉强动了几筷子,皱起眉头,便不再问津。

母亲实在忍受不了那股子异样的苦味。

她说过,苦瓜还是留着看红瓤红籽好。

可是,她依然每年夏天当苦瓜爬满架时,为我清炒一盘我特别喜欢吃的苦瓜肉丝。

9)最近,看了一则介绍苦瓜的短文,上面有这样一段文字:

“苦瓜味苦,但它从不把苦味传给其他食物。

用苦瓜炒肉、焖肉、炖肉,其肉丝毫不沾苦味,故而人们美其名曰‘君子菜。

’”

10)不知怎么搞的,看完这段话,让我想起母亲。

1.文章开头写母亲种花草和蔬菜,似乎与写“苦瓜”无关,可否删掉?

2.品位下面的句子,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1)母亲总要眯缝起昏花的老眼看着,露出和我一样喜出望外的神情

(2)它成了我家夏日饭桌上一道经久不衰的家常菜。

3.简要赏析文章结尾的妙处。

4.文章以“苦瓜”为题有什么作用?

7.美丽如初

记不清多少个夜晚,母亲静立的身影坚定而执著;

不知道怎样的爱可以包容在那静静的等待中。

1)月色皎洁,一如闪亮的白绸,宁静而安详地弥漫。

我握着母亲的手站在街口,等放晚学的弟弟归家。

并不冷,然而街静人空,我等得焦急不耐,母亲却等得耐心又耐心,遥望着那条很宽很白的路,母亲说:

“一直这样等,惯了。

”我的心悚然一动,目光在母亲单薄的身影里模糊了。

2)我也曾让母亲这样地等待过,并不是小的时候,女儿大了,反而更让母亲牵挂。

那些个月朗星稀的夜晚,和学友们一路高歌神侃地回家,一个人转进僻静的街口,却望见母亲的衣衫和着树影飘动,一样的迷离,心忽地跳快了,跑过去,却只叫了一声“妈妈!

”母亲也不说什么,很欣慰地笑着,拍拍我的手,一起走回家去。

3)而今我去了异地,只在假期里归来,母亲的身影却依然准时地站在街口树下,等待不久也要离家求学的弟弟。

我忽然很羡慕母亲,可以把那么深沉的爱包容在静静的等待中。

4)清脆的铃声响过来,弟笑嘻嘻立在我和母亲面前:

“妈!

姐!

”“怎么才回来,让妈等那么久?

”我半是欢喜半是埋怨。

“回家吧!

”母亲还是那么欣慰地笑着,拍拍弟的手。

弟冲我做个鬼脸。

看弟高大的身影在母亲的身边,我忽然觉得失去了什么,起航的船只能留恋温暖的港湾,却不能永远停泊。

5)返校之前,母亲安静地替我整理行囊。

见我跟着她走来走去,却不开口,母亲说:

“从前你外婆也是这样送我走。

”啊,我默默地望着母亲,仿佛看见外婆的双手在忙碌。

我忽然明白了,从前外婆一定也曾站在街口,等母亲回家,就像母亲今天等我们回家,而我也会有那么一天,让深深的爱溶在等待中。

6)眼前晃动着月光里母亲静立的身影,才知道不论经过什么,我记忆中的那些夜晚永远美丽如初。

1.文章首段的景物描写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

在文中主要起什么作用?

2.首段中,在等放晚学的弟弟时,为什么我会“等得焦急不耐”,母亲却等得耐心又耐心?

3.第4段中写到,“我忽然觉得失去了什么”,“我”觉得失去了什么呢?

4.综观全文,完成下列练习:

(1)写出在全文结构上与末段中“眼前晃动着月光里母亲静立的身影”这个句子相呼应的一句话。

(2)说说为什么“我记忆中的那些夜晚永远美丽如初”?

8.一碗馄饨

有时候我们会对别人的“小恩小惠”感激不尽,却对亲人一辈子的恩情“视而不见”。

1)那天,她跟妈妈又吵架了,一气之下,她转身向外跑去。

2)她走了很长时间,看到前面有个面摊,这才感觉到肚子饿了。

可是,她摸遍了身上的口袋,连一个硬币也没有。

3)面摊的主人是一个看上去很和蔼的老婆婆,她看到她站在那里,就问:

“孩子,你是不是要吃面?

”“可是,可是我忘了带钱。

”她有些不好意思地回答。

“没关系,我请你吃。

4)老婆婆端来一碗馄饨和一碟小菜。

她满怀感激,刚吃了几口,眼泪就掉了下来,纷纷落在碗里。

“你怎么了?

”老婆婆关切地问。

“我没事,我只是很感激!

”她忙擦眼泪,对面摊主人说,“我们不认识,而你却对我这么好,愿意煮馄饨给我吃。

可是我妈妈,我跟她吵架,她竟然把我赶出来,还叫我不要再回去!

5)老婆婆听了,平静地说道:

“孩子,你怎么会这么想呢?

你想想看,我只不过煮了一碗馄饨给你吃,你就这么感激我,那你妈妈煮了十多年的饭给你吃,你怎么会不感激她呢?

你怎么还要跟她吵架?

6)女孩愣住了。

7)女孩匆匆吃完了馄饨,开始往家走去。

当她走到家附近时,一下就看到疲惫不堪的母亲正在路口四处张望……母亲看到她,脸上立即露出了喜色:

“赶快过来吧,饭早就做好了,你再不回来吃,菜都要凉了!

8)这时,女孩的眼泪又开始掉了下来。

9)有时候,我们会对别人给予的小恩小惠“感激不尽”,却对亲人一辈子的恩情“视而不见”。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记叙的内容。

2.第1段和第8段中分别加点的两个“又”字在文中的作用各是什么?

3.文中第7自然段中用“疲惫不堪”、“露出了喜色”来描写母亲的神态,这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公务员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