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范文《理想国》读书笔记3000字文档格式.docx
《作文范文《理想国》读书笔记3000字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作文范文《理想国》读书笔记3000字文档格式.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那么,什么是城邦的正义?
经过一连串的对话,苏格拉底最终得出了他的结论:
城邦的正义就是城邦的每一个人都按照他的禀赋、安于属于他的位置,也就是,统治者安于统治者的地位,履行自己的责任;
辅助者安于辅助者的地位,维持城邦秩序,保护城邦安全;
被统治者安于被统治的地位,服从秩序。
苏格拉底还讲了一个神话来说明这一点,这个神话是这样讲的:
城邦的所有公民都是从大地母亲那里生长出来的,因此都是同胞,而大地母亲在生育人类的时候,给不同的人加入了不同的金属,给一些人加了金子,使得这些人具有最高的禀赋和才能,将来要当统治者;
给一些人加了银,使这些人具有次等的德性,将来要当保护城邦的辅助者;
给绝大多数的其他人加了铜,这些人资质平平,只能当被统治者。
但是身上具有金子的人有可能生出身上是银或铜的后代,反之亦可,所以每一代人都要重新考察他的资质如何,来决定他在城邦中的地位。
只要每个人的位置都被安排对了,而且每个人都安于这种安排,那么这个城邦就会是最好的城邦。
这个神话被称为“腓尼基神话”,因为据说最初是腓尼基人所流传的。
那么,这个神话究竟是什么意思?
它反映出个人和城邦怎样一种关系?
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就必须看苏格拉底是怎样得出城邦正义的结论的。
苏格拉底从城邦的起源说起。
他认为,城邦,或者说政治,起源于人的天性。
人不同于动物和神的天性就在于,他是天生不自足的,需要其他人的合作和帮助才能生存。
神当然是完全自足的,不需要什么;
动物虽有需要,但是个体的动物就能满足自己的需要。
个人却无法满足自己的需要,另外,每个人天生具有不同的禀赋,比如有人擅长种庄稼,有人擅长建筑房屋,有人擅长做衣服。
这些具有不同禀赋的人,各自做各自擅长做的事情,再彼此交换自己的产品,人和人就在这样一种合作的关系中建立起政治和城邦。
但是人和动物以及神还有一个不同的地方:
神没有什么需求,而动物只有刚好能够适合于它的生存的需求,但是人却有超过他的基本需要的需求。
人不仅要吃饱,还要吃好,甚至吃得精美和奢侈;
不仅要穿衣保暖,还要穿美丽的衣服;
不仅要有住处,还要有豪华的住处来满足虚荣。
所以,人和人所组成的城邦,就不能仅仅停留在满足基本需要的层次,因为如果那样的话,就不是人的城邦而是“猪的城邦”了。
既然有多余的需要,就要有多余的土地、资源和多余的生产,那城邦就要扩张,不同的城邦之间就难免发生冲突。
因此,一个城邦想要存在下去,就必须使得自己变得强大,从而确保自己的利益(good)。
那么,如何才能够使一个城邦变得强大呢?
如何确保城邦的利益呢?
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就涉及到了正义问题,因为它表现出个人和城邦的一种对应。
城邦的利益正是对应于个人的幸福,它们都是“好”(good),只不过城邦利益是公共的好(commongood),而个人幸福是私人的好(privategood)。
苏格拉底认为,城邦想要确保自己的利益,首先需要明白的就是如何进行统治的问题。
什么样的人应该统治,什么样的人应该被统治?
苏格拉底仍然从人的天性出发回答这个问题。
按照禀赋,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技艺,统治也是一种技艺,并且是最高的技艺,它需要能够良好地处理城邦内外关系的最高的智慧。
具有这种智慧、这种技艺的人才有资格进行统治。
因此,统治者应该是最优秀的人,最高的统治者应该是最有智慧的人,也就是哲学家,其他人都是被统治者。
这就是柏拉图的“哲学家王”的逻辑,它是建立在对人性的深刻洞察的基础上的,并不是一种乌托邦的空想。
当然,仅仅有统治者是不够的,因为智慧往往是没有力量(power)的,而城邦需要力量来维护自己的安全。
所以,城邦还需要自己的军队。
苏格拉底称之为护国者或者辅助者(护国者其实包括了统治者和辅助者,所以城邦的军队其实就是辅助者)。
同样,什么样的人应该是辅助者?
这个问题,苏格拉底还是从人的天性出发来回答的。
辅助者因为要上战场保卫城邦,因此他们最重要的德性应该是勇敢。
勇敢的德性能够通过教育来培养,主要是两个方面的教育:
音乐和体育。
音乐教育人的心灵,使得心灵从小就喜欢美,长大以后就能够主动靠近美好的德性;
体育表面看来是教育人的身体,使得人强健,其实最终目的也是教育人的灵魂,培养灵魂中的激情,最终产生勇敢的德性。
正是为了确保教育的有效性,柏拉图才提出他著名的“驱逐诗人”的理论。
因为古代的诗歌,主要是为了进行道德教育的,而柏拉图认为从荷马到悲喜剧诗人,其中很多作品是不适合进行美德的培养的,因为它们把神和英雄讲得很坏。
柏拉图主张“删诗”,其实是删除那些不利于教育的诗,保留那些有利于培养城邦公民的良好品德的诗歌。
总之,通过教育来培养出勇敢的德性,也就是,对于“应该害怕什么不应该害怕什么的坚定信念”,然后挑选出最勇敢的人组成辅助者的队伍,这样才能够保卫城邦的安全。
柏拉图(公元前427年-前347年)是古希腊哲学家,是全部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
他是苏格拉底的学生,是亚里士多德的老师,他们三个被广泛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
《理想国》是柏拉图一生最具代表性和影响最为深远的著作。
这是一部典型的大综合著作,其中将哲学、政治、伦理、教育、心理、社会、家庭、宗教、艺术等等诸多问题结合在一起,错综复杂。
朱光潜曾说:
“《理想国》是西方思想的源泉,也是我向青年推荐的惟一的西方哲学著作。
”我认真拜读了这本不朽之作,正如利奥?
施特劳斯所说:
“我阅读柏拉图时必定怀有一颗虔诚、恭敬之心。
”
《理想国》通过苏格拉底与对手们的谈话,反复诘难来推理寻求正义的定义。
在第一卷,柏拉图用苏格拉底知识助产术的问答法推翻了几种关于正义的定义:
1.正义就是有话实说有债照还;
2.正义就是帮助朋友伤害敌人;
3.正义是强者的利益;
4.不正义比正义有利。
这四种说法看似接近生活很合理,但是柏拉图一一剖析,找出了其中的缺陷,对于我们人生道路的选择有深刻的启示。
针对第一种观点,他用不能将武器还给一位疯子朋友的例子反驳有债照还的正义说法,我们不能简单的按照常理来办事,应该考虑事情的结果是否会是不正义的,这种说法忽略了正义的真实本质,所以我们应在生活中多学习柏拉图的思想方式,考虑问题不光从本身的立场出发,不能简单照办,还要考虑我们的对象和事情的后果。
针对第三种观点,柏拉图指出掌权的统治者有时也会犯错,制定出对自己不利而对被统治者有利的法规要被统治者执行,正义就变成了“弱者的利益”了。
在此,柏拉图提出“在任何政府里,一个统治者,当他是统治者的时候,他不能只顾自己的利益而不顾属下老百姓的利益。
”「1」所以,作为统治者应该为人民谋福利而不仅仅是考虑自己的利益。
柏拉图从国家的正义和个人的正义两方面对正义进行了讨论。
他构建了一个正义的城邦,规定了一条总的原则:
每个人必须在国家里执行一种最适合他天性的职务。
柏拉图认为,正义就是有自己的东西干自己的事情。
他认为国家由统治者、被统治者和辅助者三部分组成,国家应有四种品质,分别是智慧、勇敢、节制、正义。
在一个国家中,人数最少的那个部分和这个部分中的最小一部分,这些领导着和统治着他的人们所具有的知识才配称作智慧,具有这种知识的人总是最少数。
柏拉图主张的勇敢是一种关于可怕事物和不可怕事物的符合法律精神的正确信念的完全保持的精神能力。
节制是一种好秩序或对某些快乐与欲望的控制。
关于节制,在这里,有一点让我有深刻启示,他提到:
“人的灵魂里面有一个好的部分和坏的部分,而所谓‘自己的主人’就是说较坏部分受天性较好部分的控制。
这无无疑是一句称赞之词。
当一个人由于坏的教养或者和坏人交往而使其较好的同时也是较小的那个部分受到较坏的同时也是较大的那个统治时,他便要受到谴责而被称为自己的努力和没有节制的人了……”这让我有些感触,我们时常提到要做自己的主人,而实际上我们既是自己的主人又是自己的奴隶,而我们要突破自己主宰自己,就应该深刻懂得节制,学会控制自己,让自己灵魂中较好的一部分控制较坏的从而主导自己,做到自身内秩序井然,成为自己的主人。
在个人的正义方面,柏拉图认为,人的心灵有三部分组成:
理性、欲望、激情。
柏拉图主张个体灵魂的这三部分也应该是各行其是,保持和谐,这样的人方为正义的个体。
这种内在的分工与和谐,不是外在的“各做各的事”,而是一种内在的和谐有序。
「3」当整个国家得到非常和谐的发展时,各个阶级将得到自然赋予他们的那一份幸福,当一个国家最最像一个人的时候,它是管理的最好的国家,而管理的最好的国家最像各部分痛痒相关的机体。
张竹明总结《理想国》的推理过程是一种逆向思维,)即:
“国家的大治取决于少数精英人物的主导作用,他们的主导作用又取决于理性在他们心灵里的主导作用;
理性的主导作用又取决于它对善理念的把握;
而善理念的把握又取决于辩证法的学习,归根到底国家的大治取决于正确的教育。
柏拉图《理想国》中提到很多教育问题,对后世教育也有深远的影响,卢梭曾称赞“它是一篇最好的教育论文,像这样的教育论文,还从来没有人写过咧”也有一些说法“只要柏拉图的《理想国》与卢梭的《爱弥儿》留存在世,纵令其它教育论著被毁,教育园地也是馥郁芬芳的。
”「3」书中的教育思想精辟深刻,让我受益颇多。
《理想国》中强调到了早期教育的重要性。
“儿童阶段音乐文艺教育最关紧要”“先入为主,早年接受的见解总是根深蒂固不容易更改的。
为了培养美德,儿童们最初听到的应该是最美最善的故事。
”「4」柏拉图认为,儿童阶段接受了音乐文艺的教育会变得温文有礼,对丑恶的东西反感,等到长大会受他所接受教养的影响,便会与理性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他认为孩子应该从小实地见习战争,也从音乐中、游戏中养成遵守法律的精神。
柏拉图也提出,不要强迫孩子去学习,要用游戏的方法,这样我们可以在游戏中更好的了解他们每个人的天性。
而这也让我们思索,现在的教育是否带给孩子给多的是强迫,我们的教育让人迷茫和不知所措。
柏拉图认为对儿童的教育开发的越早越好,“凡事开头最重要,特别是生物。
在有效柔嫩的阶段,最容易渗透也,你要把他生成什么形式,就能生成什么形式”「5」他提倡长者给儿童们讲述一些规矩,如要尽孝道,注意发式体态举止等等。
他认为,一个人从小所受的教育把他往哪里引导,却能决定他后来往哪里走。
「6」随着社会的进步,现代社会人们越来越越尊重儿童,关爱儿童,人们也已经建立起全新的儿童观,这些关于儿童的看法中有一条是“幼儿的才能的发展存在逆减法则,开发得越早,就开发得越多”「7]这与柏拉图提倡的对儿童的开发越早越好看法形同,也可见柏拉图和《理想国》对早期教育的深远影响。
《理想国》中很重视教育对象的全面和谐的发展。
柏拉图认为,我们首先要接受音乐和体育的教育,而且缺一不可,只有爱智和激情这两部分张弛得宜配合适当才能达到和谐。
他也提出必须重视算术、几何学、天文学和辩证法的学习。
特别重视辩证法的学习。
“如果提前是不知道的东西,结论和达到结论中间步骤也就是由不知道的东西组成的。
这种情况下结果的一致又怎能变成真正的知识呢?
”「8」所以这种学习是不够的,还要学习辩证法,只有掌握了辩证法拥有了善理念的哲学家才有能力以善理念为原型,塑造人间的理想国并护卫着它。
在《小学教育学》中有介绍,小学教育的具体特点包括了全面性,所谓全面性,是指对于每一个特定的个体而言,当代小学教育都应该促进他们在各个方面的充分发展。
「9」所以,教育应该注重全面性,对人各方面的能力进行发掘和培养,才能和谐的发展。
经典的影响力,不在于天马行空的文句,也不在于振聋发聩的论断,而在于它给世人幽暗闭塞的观念世界以一道耀眼的闪光。
它提出一个命题,它给出一个假设,这些根本的有关最古老悠久的意识形态的疑问,使得后来的思想家有了发挥的空间,也为后世提供了无数社会体制的可能性。
不管它是一位绝对权威,还是一个极端恶魔,对它的肯定抑或反对构成了我们在思想上赖以前进的基石。
作为西方乃至世界上影响力最大的哲学家之一,柏拉图一生立著无数,而《理想国》无疑是其中最能表现其政治思想的作品,其中哲学家与王的辩证关系也一直为后人称道。
通过苏格拉底与他人丰富多彩、环环相扣的对话,给后人展现了一个完美优越的城邦。
这个城邦是历史上大大小小“乌托邦”的开山鼻祖。
理想国的宗旨是缔造一个秩序井然至善至美的正义国家。
围绕这个宗旨,柏拉图开篇不久就开始讨论什么是正义的国家,而不是什么是正义的人,他从城邦至公民、从上往下、从大往小地理想化地安排了城邦公民的一切,生活、工作、教育及一切。
该书是柏拉图中期思想的总结,其语言华丽,逻辑缜密,想象丰富,阐述精彩,在历史上颇具影响力。
所谓理想国,是柏拉图推理出的一个充满正义和美德的国家,这个国家由立法统治者,国家护卫军,普通劳动民三个阶级组成。
该书的核心思想是哲学家应该为政治家,政治家应该为哲学家。
哲学家不应该是躲在象牙塔里死读书而百无一用的书呆子,应该学以致用,去努力实践,去夺取政权。
政治家应该对哲学充满向往,并不断的追求自己在哲学上的进步,并用哲学思想来管理民众。
而这些所要体现的东西在他的《理想国》开始时候并没有直接提出来,他是利用了正义二字逐渐将其拓展并且引申出来的。
正义是一种好的表现,然而什么是正义呢,面对这个看似很好理解的词语,柏拉图首先对它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一、正义应是……
克法洛斯认为:
“欠债还债就是正义。
”(相信读过《查士丁尼法典》的都会很熟悉这一句话,因为这种说法与其第一条极为相似。
)或者说,正义就是“把善给予友人,把恶给予敌人。
”对于这种正义观,苏格拉底认为,拿了人家的东西归还,这不是正义。
因为,我们不能把东西还给疯子,而且“把整个真情实况告诉疯子也是不正义的。
特拉徐马霍斯认为:
“每一种统治者都制定对自己有利的法律。
”“他们制定了法律明告大家:
凡是对政府有利的对百姓就是正义的;
谁不遵守,就有违法之罪,又有不正义之名。
”特拉徐马霍斯的这个定义类似于奥斯丁的论断“法律就是主权者的命令”。
显然在这里,正义被理解为一种对强者的屈服,为他们的利益服务成了其它人的义务。
无论称为“强者”或者是“统治者”,我认为这个词的本意应当指那些在力量上存在优势的人群。
他们形成权力是依赖于强力。
以上两种观点,柏拉图都借助苏格拉底之口提出了正面的批评。
柏拉图没有很确切地提出正义的完整定义,而是通过一个个否定步步逼近真理。
我发现,这些否定的方式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其归谬法的终点在于缺失智慧或德性就构不成正义。
我们可以看到,柏拉图心中的正义包含智慧和德性这两个要素。
我们可以知道诸如“正义是给每个人的适如其份的报答”、“正义是强者的利益”、“正义是对利和害的一种功利计算”,这些观点都是后世形成和发展的一系列重要的法理学命题,都曾是非常重要的思想。
可见,柏拉图的否定并未彻底地驳倒这些观点,尽管书中苏格拉底的一个个对手理屈辞穷。
但柏拉图自信论说圆满的前提是以上这些正义观都缺失智慧和德性的要素,而正义应当包含这两者。
这种“真理”的认识,显然是某种意识形态的影响。
而后世对这些被否定了的命题的再认识,也是一种观念群变化了的结果。
二、城邦的正义和个人的正义
苏格拉底与阿里斯同的对话似乎就是一座城邦形成的过程。
对粮食、住房、衣物的需要,决定了城邦离不开农夫、瓦匠、纺织工。
随着市场的产生,城邦又加入了商人、佣工。
吃饱喝足后,为了不成为猪的城邦,还需要奢侈品与艺术品的提供者、医生、法官等等。
将这段对话简单化,我们可以发现,柏拉图是想这么说:
为了生活,我们需要各种产品,所以生产者是不可少的,而且最重要的是由于人们不可能同时掌握多种技艺,因此一种人最好固定地干一种事。
当然,战争也是一种技艺,为了精于此艺,苏格拉底又说“护卫者的工作是最重大的,她就需要有比被众人更多的空闲,需要有更多的知识和最多的训练。
这种种安排,有一个原则,那就是不允许“模仿一切”的人出现,柏拉图明白的说法律不欢迎“扮什么,像什么”的人进入城邦。
因为这样,一种人只从事一种生产的状态就会被扰乱。
而且,从事生产的人不能从事护卫者的工作,这不但是由于成为护卫者需要接受精心教育,更因为“铜铁当道,国破家亡”。
论述完城邦的正义后,柏拉图开始通过分析法探讨个人的正义。
他认为人的灵魂里存在三种品质,即理智、激情和欲望,三者分别是人们在学习、愤怒和满足自然欲望时动用的身体的一部分。
理智是“人们用以思考推理的,可以称之为灵魂的理性部分”;
欲望是“人们用以感觉爱、饿、渴等等物欲之骚动的,可以称之为心灵的无理性或欲望部分,亦即那种满足和快乐的伙伴”。
激情是“我们藉以发怒的那个东西”。
就如国家的正义——三个阶层各司其职那样,如果每一个人的三种品质在自身内各起各的作用,那么这个人就是正义的。
这三个品质彼此内在的和谐,理智起领导作用,激情和欲望受理智领导,这样的人就具有节制的美德。
柏拉图强调,正义的真正内涵不是“外在”的各部分和谐一致,而是“内在”的和谐。
一个正义的人应该自己主宰自己,自身内秩序井然。
通过对这几章的阅读,我发现柏拉图的正义观是围绕德性和智慧展开的,并且智慧是指导人们实现德性的知识。
可见,正义的核心是智慧,哲学在希腊文中的意思就是“爱智慧”,于是哲学与正义建立起了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