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扬州市届第一学期高三年级期初调研测试历史试题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7620749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68.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扬州市届第一学期高三年级期初调研测试历史试题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江苏省扬州市届第一学期高三年级期初调研测试历史试题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江苏省扬州市届第一学期高三年级期初调研测试历史试题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江苏省扬州市届第一学期高三年级期初调研测试历史试题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江苏省扬州市届第一学期高三年级期初调研测试历史试题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苏省扬州市届第一学期高三年级期初调研测试历史试题Word下载.docx

《江苏省扬州市届第一学期高三年级期初调研测试历史试题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扬州市届第一学期高三年级期初调研测试历史试题Word下载.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江苏省扬州市届第一学期高三年级期初调研测试历史试题Word下载.docx

5.民国二年,某地农村百姓家的春联是:

“帝德乾坤大,皇恩雨露深。

”该春联反映的历史本质是

A.民国从未试图过要改善民生,农民怀念清王朝

B.辛亥革命脱离农民阶级,反封建不彻底

C.信息闭塞,中华民国成立消息未到达农村

D.袁世凯称帝,资产阶级反对,农民却拥护

【解析】民国二年指1913年,联系材料来理解到辛亥革命并未对中国的农村产生巨大影响。

各选项中ACD三项说法错误,较容易排除,本题选B项,反映了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的任务,中国两半社会的性质也没有得到彻底改变。

6.印章本身是政治权力的象征,但同时也蕴涵着丰富的历史。

右图所示的印章见证的历史是

A.北伐战争B.国共十年对峙C.抗日战争D.解放战争

【解析】根据所学和相关知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于1931年),是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中央革命根据地瑞金建立的中央政权机构。

她是后来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雏形,首都为江西瑞金。

中央苏维埃政府的建立是我们党建立人民政权的探索和尝试,它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对各根据地、各部分红军的中枢指挥作用,扩大了党的影响,也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根据地建设,以及后来新中国政权建设,提供了丰富的历史经验,培养了大批领导骨干和组织、管理人才。

本题选B项。

7.标志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我国正式确立的文献是

A.1949年通过的《共同纲领》

B.1954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1982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198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解析】根据所学,1954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确认民族区域自治是新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宪法规定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实行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三级,各级自治机关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限行使自治权。

8.右图是《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标志,两岸同意于2010年9月12日实施。

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该协议表明台湾当局承认“一国两制”

B.“九二共识”是两岸合作的政治基础

C.该协议有利于开创两岸关系的新局面

D.该协议有利于建立两岸经济合作机制

【解析】两岸签署框架协议是两岸经贸交流经过30多年互惠互补、相互依存发展的必然结果。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快速发展,特别是2008年5月以来,两岸关系实现历史性转折,中断近十年的两会协商得以恢复,两岸全面直接双向“三通”基本实现,两岸经贸交流与合作更加密切,两岸共同认识到,互为重要经贸伙伴的大陆与台湾,不应置身于全球区域经济合作的潮流之外,两岸同胞期盼建立制度化经济合作的愿望日益增强。

两岸签署框架协议,旨在逐步减少或消除彼此间的贸易和投资障碍,创造公平的贸易与投资环境,进一步增进双方的贸易与投资关系,建立有利于两岸经济共同繁荣与发展的合作机制。

本题BCD三项说法正确,A项错误,该协议并不表明台湾当局承认“一国两制”。

9.为进一步缓和亚洲和世界的紧张局势,中国派代表团参加了旨在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的国际会议,并发挥了积极作用。

这一会议是

A.1919年巴黎和会B.1954年日内瓦会议

C.1955年万隆会议D.1971年联合国大会

【解析】本题考查了1954年日内瓦会议的有关内容。

1954年周恩来率中国政府代表团到日内瓦,出席有苏、美等国参加的旨在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的外长会议。

周恩来总理在会上提出了六点建设性意见,推动了会议的进展,缓和了亚洲和世界的紧张局势。

10.《共同纲领》规定:

“对于国民政府与外国所订立的各项条款和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加以审查,按其内容分别予以承认,或废除,或修改,或重订。

”这一规定体现的外交政策是

A.“另起炉灶”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C.“一边倒”D.“求同存异”

【解析】本题较简单,考查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另起炉灶”这一外交政策。

11.中国有句俗话“一个好兄弟不如一个好邻居”。

联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外交,突出体现这种思想的是

A.积极参加国际维和行动 

 

B.发起成立上海合作组织

C.积极参加世界贸易组织 

D.参与发起创立亚太经合组织

【解析】上海合作组织是一个同周边国家睦邻友好合作的区域性国际组织,B项符合题干中俗语的含义,ACD三项均不能体现题干中俗语的含义。

12.克利斯提尼时期的“五百人会议”由梭伦时期的“四百人会议”发展而来,两者都是雅典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

它们之间明显的区别是

A.前者基于部落选出,后者基于按等级选出

B.前者基于财产多寡.后者更注重家庭出身

C.前者基于等级选出,后者对所有公民开放

D.前者基于行政选区选出,后者基于部落选出

【解析】克里斯蒂尼的此项改革就是以10个新的地域部落代替旧的4个血缘部落,地域“部落”可理解为行政区。

13.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是

A.公民法B.习惯法C.万民法D.《十二铜表法》

【解析】早期的罗马国家只有习惯法,没有成文法。

成文法诞生标志是《十二铜表法》的颁布。

公民法:

适用范围仅限于罗马公民,用来调整罗马公民之间的关系的罗马法律,被称为公民法。

万民法:

在古罗马对外扩张的过程中,逐渐形成普遍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即“万民法”。

符合本题的法律应指万民法。

14.2011年7月,因《世界新闻报》窃听丑闻,英国部分政要和民众分别联名请愿,要求首相卡梅伦下台。

卡梅伦最终是否下台,关键是要看

A.布朗所在执政党工党的民意支持率B.英国国王的态度

C.议会对布朗政府的信任程度D.在野党保守党的态度

【解析】本题利用热点时事考查了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相关知识点。

根据所学,英国的内阁一旦受到议会下院的反对,首相就要辞职向议会谢罪,或解散下院提前大选,由新选出的下院决定内阁去留。

15.美国前总统乔治·

布什在国庆演说中讲到:

“人类千万年的历史,最为珍贵的不是令人炫目的科技,不是浩瀚的大师们的经典著作,不是政客们天花乱坠的演讲,而是实现了对统治者的驯服,实现了把他们关在笼子里的梦想。

”美国实现把统治者“关在笼子里的梦想”主要是通过

A.实行三权分立B.实行君主立宪C.实行共和制D.实行联邦制

【解析】回答本题需要注意材料中的关键词“关在笼子里的梦想”是指限制总统的权力,防止专制独裁的出现,1787年宪法中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建立三权分立的政体。

B项实行君主立宪与美国无关联;

CD项主要反映中央与地方关系。

16.《共产党宣言》的诞生表明

A.资本主义正在走向灭亡B.国际工人运动走向联合

C.社会主义思潮由空想变成科学理论D.社会主义运动由理论变为实践

【解析】根据所学,《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的诞生,从此以后,国际工人运动蓬勃开展起来,形成了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本题选C项。

17.美国记者约翰·

里德根据自己在十月革命的亲身经历,撰写了《震撼世界的十天》。

他在书中写道:

“布尔什维克党代表了工人、士兵和农民那种单纯而又简单的愿望,并且据此来制定他们当前的纲领。

”下列不符合该材料含义的是

A、工兵代表苏维埃支持临时政府B、布尔什维克颁布《四月提纲》

C、布尔什维克颁布《和平法令》D、布尔什维克颁布《土地法令》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二月革命后,出现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其中工兵代表苏维埃代表无产阶级的利益,而临时政府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题干材料并没有体现工兵代表苏维埃支持临时政府,故选A。

18.路透社评论某国际组织说,它“作为一种独立于美苏两国领导的军事条约组织的道德力量,强调最初在万隆会议上获得赞成的和平共处原则”。

这一国际组织是

A.不结盟运动组织B.联合国C.世界贸易组织D.欧洲联盟

【解析】考查提炼有效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文字信息中“独立于美苏两国领导的军事条约组织的道德力量”“和平共处原则”可以确定答案,这一国际组织是不结盟运动组织。

它成立于冷战时期的1961年,包括了近三分之二的联合国会员国,绝大部分是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社会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中国于1992年9月成为其观察员国。

其成员国奉行独立自主、不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中的任何一个结盟的外交政策。

19.某论文的中心词主要有“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苏联解体”。

此论文研究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A.美国霸权地位的崩溃B.世界格局多极化的趋势

C.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D.世界多极化格局的形成

【解析】本题可通过对材料有效信息的提取,综合归纳进行分析。

A项不符合史实;

C项反映世界经济发展形势和本题政治主题无关;

D项说法错误世界多极化仍在形成过程中,本题正确的选项是B项。

20.近年来,国际上悄然吹起了一股温和之风,“伙伴关系”屡见报端。

冷战时期的那种两极对立、剑拔弩张的气氛,正在向一种“碰撞中磨合”、“竞争中协调”的新型国际关系中演变。

这种变化

A.表明国际政治多极化新格局已经建立起来

B.中国的“和平崛起”理念得到了西方支持

C.国际恐怖主义受到了很大的遏制

D.反映出主权国家或集团对外政策的务实调整

【解析】分析材料可了解到,近年来新型国际关系建立起来。

A项说法错误,多极化新格局仍在形成过程中;

BC两项说法与本题无必然联系,正确的是D项,近年来的变化“反映出主权国家或集团对外政策的务实调整”。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60分)

二、非选择题:

本大题共5题,每题12分,合计60分。

21.(1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汉初的任官和军功、任子、赀选等紧密相关。

任子制是享二千石(郡太守等)以上官员,任满三年,可以保举其子弟中的一人做官的制度。

赀选制是凭资产资格做官的制度。

汉高祖十一年二月诏是察举制的先声,以后逐渐成形、发展,察举的科目渐多,至汉武帝时经董仲舒建议,察举开始制度化,察举的科目以孝廉、秀才为主。

由州、郡长官推荐孝廉、秀才的人选,而州郡的察举又是基于县、乡、里的推荐,即人们所说的“乡举里选”。

东汉以后,察举的对象还要经过考试,并有年龄限制。

这种自下而上,以举荐为主、考试为辅的选官制度,与世卿世禄、任子与赀选相比,是历史的进步。

材料二今立中立,定九品,高下任意,荣辱在手。

操人主之威福,夺天朝之权势。

爱憎绝于心,情伪由于己……所欲与者,获虚以成誉;

所欲下者,吹毛以求疵。

高下逐强弱,是非由爱憎。

随世兴衰,不顾才实,衰者削下,兴者扶上,一人之身,旬日异状。

或以货赂自通,或以计协登进;

附托者必达,守道者困悴。

无报于身,必见割夺;

有私于己,必得其欲。

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愚臣以为罢中正,除九品,弃魏氏之弊法,立一代之美制。

——(唐)房玄龄等《晋书》卷四五《刘毅传》

材料三自世卿门阀举荐制度推翻,唐宋厉行考试,明清峻法执行,无论试诗赋、策论、八股文,人才辈出;

虽所试科目不合时用,制度则昭若日月。

——孙中山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汉代任官的主要依据有哪些?

(4分)察举制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2分)

(2)概括材料二中的主要观点。

(3)根据材料三,概括孙中山先生对科举制的看法。

(4)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人才问题的看法。

【解析】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第1问根据材料一分析来回答,汉代任官的主要依据有军功、门第、财产和他人举荐。

察举制的主要特点可根据所学回答。

第2问分析概括材料二来回答,主要反映了在九品中正制下,中正官在选拔官员时会徇私舞弊,难以选拔出真正有用的人才,因而主张废除九品中正制。

第3问根据材料三分析孙中山先生对科举制的看法,材料中孙中山先生认为科举制取代荐举制,以考试成绩为选官的标准,有利于国家选拔人才,是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

第4问联系上述问题,酌情回答即可。

21.(12分)

(1)依据:

军功、门第、财产和他人举荐。

(4分)

特点:

自下而上推荐人才。

(2)观点:

在九品中正制下,中正官在选拔官员时会徇私舞弊,难以选拔出真正有用的人才,因而主张废除九品中正制。

(3)看法:

科举制取代荐举制,以考试成绩为选官的标准,有利于国家选拔人才,是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

(4)看法:

选官制度会严重影响人才的培养和选拔。

人才的培养和选拔往往影响着国家的至乱兴衰。

(言之成理即可)(2分)

22.(12分)历史分期是通过划分历史时期研究史学的一种方法,旨在揭示不同历史时期或阶段之间的质的差别,从中发现历史发展的特点及规律。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关于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现代史的分期,是确定中国近代史学科对象的重要问题。

新中国成立以后,胡绳发表文章将其限定在1840—1919年之间。

此后,中国史学界出现了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现代史的明确分界,分界线就是1919年发生的五四运动。

但范文澜等学者提出,按照社会性质,中国近代史应该包含1840—1949年的整个时期。

——据张海鹏《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现代史分期应以1949年为界》

(1)如果以“五四运动”为中国近代史和现代史的分界线,这两个历史时期的中国革命有何“质的差别”?

(2分)“五四运动”作为中国近、现代史的分界线有哪些合理因素?

(2)如果以1949年新中国成立为中国近代史和现代史的分界线,这两个历史时期的中国社会性质有何“质的差别”?

请从现代化的角度简要说明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6分)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上面的问题,谈谈你对历史分期的认识。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近现代分期问题,以此考查学生综合分别辨别问题的能力。

第1问,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旧民主革命的分界线;

第2问新中国成立是中国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分界线;

第3问,台湾历史学家主要从政治体制变革的角度划分历史时期;

第4问言之有理即可。

22.(12分)

(1)差别:

近代是旧民主主义革命,现代是新民主主义革命。

因素:

传播了民主与科学等西方近代思想;

中国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的结合;

发生在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之后,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组成部分等(任答2点得2分)

(2)差别:

近代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现代是新民主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2分)

意义:

政治上:

新中国的建立,标志着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的完成,建立了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制度,为现代化开辟了广阔的道路(或:

提供了前提条件或政治保障);

经济上建立了新的经济制度,为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为社会主义工业化、现代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评分说明:

按以下三个层次给分,本问总分2分。

第一层次:

能作出简单、表面的认识(1分)

第二层次:

能对历史分期背后的信息进行分析(1分)

第三层次:

能作出恰当的、概括性的评述(2分)

23.(12分)国家观念的核心是国家权力的归属问题,近代以来的中国国家观念转型十分明显。

有学者说:

“近代中国国家制度(主要指政治制度)的变革以国家观念转型为理论先导,而新国家制度的建立又为观念转型提供了某种制度保证。

(1)据上述材料、下列表格和所学知识,在答题卡的相关表格的空格中填写正确答案(6分)

时期

国家观念转型

国家制度变革

思想观念转型

中华民国成立前后

由信奉“君权神授”到追求民主共和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

成立前后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核心的三大政治制度

人民当家作主观念深入人心

(2)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以来我国在国家观念转型和国家制度方面的变化。

【解析】本题考查了中华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对国家观念转型、国家制度变革和思想观念转型的影响。

第1问根据所学知识来回答,“国家观念转型”的知识点稍难。

第2问要求概括概括近代以来我国在国家观念转型和国家制度的发展趋势,国家观念:

由主权在君到主权在民;

国家制度:

由君主专制制度到民主共和制度。

23.(12分)

(1)(每空2分)

中华民国成立前后

三权分立的资产阶级政治体制

民主共和的观念

深入人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

由资产阶级民主共和观念到人民民主专政学说

(2)变化:

国家观念:

由主权在君到主权在民。

(3分)

国家制度:

24.(12分)民主政治的发展,推动了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

材料一古代希腊的民主与今天西方的民主不能完全相提并论。

在雅典,城邦的所有公民都有可能亲自参加选举和表决,……

——许海山主编《欧洲历史》

材料二在现代社会中,无论是哪一个统治阶级,只要实行民主政治,都普遍采取代议制的形式,只是具体方式有所不同。

在代议机构的设置上,有的资本主义国家实行两院制,有的实行一院制。

——XX网

材料三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

(1)依据材料一、二指出,与西方现代民主相比古代希腊民主的特点是什么?

(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西方代议制民主是怎样确立的?

(2分)代议制民主政治的“具体方式”又有哪些不同?

试举例说明。

(3)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改革开放后我国是如何“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

【解析】本题是对政治民主多样性的考查。

(1)问从“城邦的所有公民都有可能亲自参加选举和表决。

”不难归结特点:

直接民主。

(2)问据所学回答出西方代议制的确立过程,具有一定的综合性。

第(3)问是对美国三权分立政治体制的考查。

第(4)问要据所学知识进行归纳。

24.(12分)

(1)特点:

成因:

小国寡民的城邦特点;

公民人数少,奴隶、外邦移民、妇女没有公民权,只有少数成年男子才有公民权。

(2)确立:

通过资产阶级的革命或斗争,确立资产阶级的统治;

通过颁布宪法或法律文件的方式确立代议制的民主政治。

不同:

英国的君主立宪制;

美国的总统共和制等。

(3)举措:

恢复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和民族区域自治等政治制度;

健全法制,实行依法治国;

实行基层民主选举等。

25.(12分)世界政治格局是世界上主要政治力量通过一系列的对抗、分化组合而形成的一种结构。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美苏冷战虽已离我们远去,但我们无法否认它在国际关系史中的重要地位。

美苏冷战是在对抗与缓和的交替中进行的,在欧洲是真正意义上的冷战,而在亚洲则充满了火药味。

——《冷战风云》

材料二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表示:

“美国的政策目标从长期来看,必须是结束大陆中国与世界社会隔绝的状态和使我们同大陆中国的关系正常化。

材料三二战后仅25年,一个崭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开始出现。

头几年还十分盛行的世界两极开始消失,一股股崭新的力量在萌动,在发展……这些活跃的“地缘战略棋手”在世界棋盘上纵横捭阖,以自己的力量,自己的声音,震荡着世界,改变着世界。

——(美)布热津斯基《大棋局》

(1)材料一中“在欧洲是真正意义上的冷战,而在亚洲则充满了火药味。

”,运用所学知识各举一例论证该观点。

(2)尼克松在任期间,在调整同中国关系方面进行了那些活动?

有何历史意义?

(3)“一个崭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开始出现”指的是什么?

你认为这一世界政治格局的出现对世界历史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解析】本题考查了世界格局发展、变化相关知识点。

第1问要求根据教材相关所学来回答,欧洲“冷战”和亚洲“热战”的具体事例。

第2问回答中美关系正常化相关内容。

第3问根据材料和所学,较容易回答“一个崭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开始出现”指世界格局朝多极化方向发展。

这一新格局的影响,可根据相关所学内容回答即可。

25.(12分)

(1)亚洲:

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等。

欧洲:

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的实施、德国的分裂和柏林墙的修筑等。

(2)活动:

1972年,尼克松访华,双方签订了《中美联合公报》。

促成了中美关系的缓和;

促进了中日建交;

国际上出现了一个同中国建交的热潮。

(3)格局:

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影响:

促进了大国关系的缓和;

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

有利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

对于发展中国家既提供了机遇,又提出了挑战。

(答出两条即可得2分)

高三历史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1、选择题:

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

题目要求的。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B

D

11

12

13

14

15

16

1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