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设计高二历史人民版必修3 学案专题一 第3课 宋明理学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7599704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81.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创新设计高二历史人民版必修3 学案专题一 第3课 宋明理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创新设计高二历史人民版必修3 学案专题一 第3课 宋明理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创新设计高二历史人民版必修3 学案专题一 第3课 宋明理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创新设计高二历史人民版必修3 学案专题一 第3课 宋明理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创新设计高二历史人民版必修3 学案专题一 第3课 宋明理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创新设计高二历史人民版必修3 学案专题一 第3课 宋明理学Word文件下载.docx

《创新设计高二历史人民版必修3 学案专题一 第3课 宋明理学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创新设计高二历史人民版必修3 学案专题一 第3课 宋明理学Word文件下载.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创新设计高二历史人民版必修3 学案专题一 第3课 宋明理学Word文件下载.docx

程朱理学的根本出发点在于把维护专制统治和纲常名分的观念抽象化为天地万物本原的“理”,建立起理学体系,从哲学高度论证专制统治和君臣、父子、尊卑等级秩序的合理性。

四、陆王心学与理学的发展

1.陆九渊——心学的开创者

(1)核心思想是“心即理也”,意思是本心即天理。

(2)“发明本心”,即主张于人生日常处直接体悟“理”。

(3)“物欲”和“意见”是人心之弊,应扫除。

2.王守仁——心学的集大成者

(1)“灵明”是人的心,“灵明”就是天理、本心、良知。

(2)个人修养的最高境界是“致良知”。

(3)强调“知行合一”来防止伪善流行。

3.意义:

心学的出现,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已经完成。

[理解深化]王守仁的思想核心是“致良知”,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

人天生具有良知,因此天理就在自己心中,不必外求,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这就强调了自我的主动作用,激励人们奋发立志。

主题一 理学兴起的社会背景与原因

1.理学兴起的社会背景是什么?

(1)魏晋南北朝时佛教、道教盛行,信徒众多,儒学的发展出现危机。

(2)隋朝,儒、道、佛三教合一。

(3)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

(4)儒家学者试图复兴儒学。

2.北宋理学兴起的社会原因有哪些?

(1)政治上:

北宋时期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统治者要求通过调整统治思想,以适应唐末以来重建伦理纲常和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政治需要。

(2)经济上:

农业、手工业得到迅速恢复和大规模发展,推动了科学文化的进步。

(3)思想上:

是北宋初期思想解放的产物。

材料 右图为明朝丁云鹏的《三教图》。

图中的三人从右至左分别是老子、释迦牟尼、孔子。

三人集于一图之中,正在辩经论道。

画面中,释氏坐于菩提树下,成为画面的主体,老子坐于蒲草之上,与一身士大夫装束的孔子相对。

(明)丁云鹏绘《三教图》

(1)图片反映的潮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种局面是怎样形成的?

答案 

(1)三教合一。

(2)魏晋南北朝时期,儒、佛、道出现了融合的趋势;

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一”;

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儒学的正统地位开始受到挑战。

列表区分儒学两次融合与发展

董仲舒新儒学

吸收道家、法家、阴阳家观点

程朱理学

融合佛教、道教思想

主题二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

1.程朱理学的内涵有哪些?

(1)“天理”是万物的本原,先理后物。

(2)伦理道德、三纲五常就是天理,表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3)存天理,灭人欲。

(4)格物致知,贯通明理,从而达到明德之善的目的。

2.陆王心学的思想内涵是什么?

(1)南宋的陆九渊是心学的开创者,提出了“心即理也”的重要命题,主张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

(2)明代的王守仁是心学的集大成者,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的命题,修养关键在于“致良知”,强调“知行合一”。

表明心学系统理论建立。

材料一 朱熹说:

“所谓天理,复是何物?

仁、义、礼、智岂不是天理?

君臣、父子、兄弟、夫妻、朋友岂不是天理?

”朱熹又说,“天理人欲,不容并立”,“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

学习和修养的目的就是“遏人欲而存天理”。

材料二 王守仁认为心之良知是为圣,圣人之学惟是致此良知而已。

自然而致良知者,圣人也;

勉然而致之者,贤人也;

自蔽自昧而不肯致之者,愚不肖者也。

愚不肖者虽其弊昧之极,良知又未尚不存也。

(1)材料一反映了朱熹的什么基本主张?

朱熹提出这些主张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2)概述材料二的主要主张。

(3)从学问和修养的角度,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主张的不同点。

据所学知识,归纳这两种主张的共同点。

答案 

(1)①主张:

三纲五常即天理;

“天理”和“人欲”是根本对立的;

人们应克制自己的私欲,顺乎天理。

②根本目的:

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2)致良知是个人修养的重要方式;

致良知有不同的层次;

良知存在于每一个人。

(3)①不同点:

材料一要求苦学,阅读典籍才能求得学问;

材料二则要求致良知是个人修养的重要方式。

②共同点:

理是万物的本原;

注重个人修养;

宣扬传统儒学思想(或重塑儒家价值理念);

维护伦理纲常。

歌诀记忆二程和朱熹思想

“二程”的思想:

天理是本原,伦理道德联。

格物又致知,理学代代传。

注:

天理与伦理道德相联系。

朱熹的思想:

三纲五常是天理,天理须存灭人欲。

格物致知明德善,朱熹思想内外传。

主题三 宋明理学对儒学的新发展与影响

1.宋明理学对儒学的新发展“新”在哪里?

“理”是程朱理学的核心,既指自然的普遍法则,也指人类社会的原则;

既是人类社会的等级秩序和社会道德规范,也是天理在人间的具体表现。

这就把儒家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用“天人一理”的形式表达出来,“天”的主体地位也被“理”取代了。

2.宋明理学的影响是什么?

(1)理学的形成,标志着儒家思想的成熟。

理学对我国古代政治思想和哲学思想都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受到后世历代封建王朝的尊崇,并逐步演变成为我国古代封建社会后期近千年占有统治地位的思想。

(2)理学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

(3)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

阅读不同时期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的观点:

材料一 程颐:

“天下只是一个理”、“万物皆是理”;

朱熹:

“存天理,灭人欲”。

材料二 朱熹:

“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

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材料三 王守仁:

“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为圣人教人第一义”。

(1)材料一中的“理”指什么?

他们认为“天理”与“人欲”是什么关系?

(2)材料二和材料三中,朱、王关于贯通明理的途径有何差异?

答案 

(1)“理”指儒家伦理道德;

是对立关系。

(2)朱熹主张“格物致知”,既通过实践、学习明事理;

王守仁主张“致良知”,即通过自我反思,回复良知,天理就在心中。

 图示法整体把握宋明时期儒学发展

1.泰山名胜之一的红门宫左侧是弥勒院,右侧是元君洞,中间是孔子登临处。

这反映出(  )

A.道教、佛教对儒家的巨大冲击

B.儒家正统地位的动摇

C.儒家自身的衰落

D.三教合一局面

答案 D

解析 从材料信息看,红门宫左、右、中分别是佛教、道教、儒家的象征,反映的是三教合一的局面,因此D项符合题意。

2.温家宝总理在哈佛大学演讲时深情地引用宋代理学大师张载的一段话: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对张载的这句话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反映了当时学者匡时济世的理想追求

B.体现了理学家们关注国计民生的价值取向

C.说明理学反对封建专制统治

D.说明理学在当时有利于维护社会政局的稳定

答案 C

解析 理学从本质上讲是为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服务的。

但同时它继承了儒家的“仁”的思想,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同时反映了理学家关注国计民生的一面。

3.“眼珠子,鼻孔子,朱子高于孔子;

眉先生,胡后生,后生长于先生。

”这是中国对联艺术中非常典型的双关联。

对“朱子高于孔子”喻义的最佳解释是(  )

A.朱熹建立了系统的心学理论

B.朱熹继承和发展了儒家学说

C.朱熹对儒家学说的贡献比孔子大

D.朱熹的学说更科学

答案 B

解析 本题通过对联的形式提供一个新情景,实际上考查朱熹理学与孔子学说之间的关系。

通过“眼珠子,鼻孔子”反映出他们之间的继承关系,通过朱子高于孔子反映出他们之间的发展关系。

4.“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

”极力宣扬并践行这一主张的思想家是(  )

A.程颐B.朱熹C.李贽D.王守仁

解析 材料强调人只要心存良知,就能成为圣贤,这是王守仁心学观点。

5.程朱理学和王守仁“心学”的共同点是(  )

A.理气一体,理先气后B.心外无物,心即理也

C.纲常伦纪,即为天理D.内心反省,以致良知

解析 程朱理学和王守仁“心学”,都主张以三纲五常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以消除人们的私欲,维护封建社会的统治秩序,所以C项为两者的共同点。

A项为程朱理学的基本主张;

B、D两项是王守仁心学的主张。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尝谓三教之大,其不可遗也。

行五常、正三纲,得人伦之大体,儒有焉;

绝圣弃知,守雌保弱,道有焉;

自因克果,反弃归真,俾千态万态,复乎心性,释有焉。

——(宋)智圆

材料二 朱熹说: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

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

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一体者也。

生民之困苦荼毒,孰非疾痛之切于吾身者乎?

不知吾身之疾痛,无是非之心者也。

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儒学发展的什么特点?

(2)材料二反映了朱熹怎样的主张?

材料三反映了王守仁怎样的思想主张?

(3)结合两则材料,分析朱熹、王守仁的思想为什么受到统治者的重视?

答案 

(1)儒学吸收佛道思想,形成了新儒学体系——理学。

(2)“三纲五常”即是天理。

天理就在心中,要克服私欲以“致良知”。

(3)“三纲五常”的伦理观念,以及克服私欲、恢复良知的说教有利于统治阶级维护其统治秩序。

解析 第

(1)问,要扣住“儒有焉”“释有焉”“道有焉”等关键信息。

(2)问,由材料中的“三纲”“五常”“理”“万物”“心”“良知”等信息概括其主张。

第(3)问,从他们的主张目的与统治者要求的关系分析。

基础巩固

1.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地位发生严重动摇。

直接原因是(  )

A.儒学已经不再适应封建统治的需要

B.佛教和道教迅速传播

C.儒学放弃了自己“仁”“礼”等基本主张

D.魏晋南北朝的统治者都是佛教信徒

2.右图说的是宋代福建学者杨时和游酢向程颢、程颐拜师求教的故事。

其求教内容最有可能是(  )

A.救国治国之术

B.“天理”

C.“知行合一”

D.“经世致用”

3.“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有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

若无此理,便亦无天地……有理便有气,流行发育万物。

”说这段话的应该是(  )

A.朱熹B.孟子C.董仲舒D.荀子

答案 A

4.右图见于今江西流坑董氏祠堂,围绕此图所发表的议论正确的是(  )

①伦理道德是古代家族教育的根本 ②理学对基层社会有着较强的影响力 ③反映了理学的虚伪性和欺骗性 ④理学对民族思想人格的塑造曾起过积极作用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解析 本题考查宋明理学。

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了人性的庄严,故④正确;

再根据图中的“名家”,可推断①②正确;

③在材料中没有反映。

排除③,选B项。

5.古代某学者曾在白鹿洞书院讲学,后人赞之为:

“反躬践实,穷理致知,传二程而分流;

讲学授徒,著书立说,配十哲之永馨。

”此人应是(  )

A.孟子B.董仲舒C.朱熹D.李贽

解析 本题考查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关键信息是“穷理致知”“传二程”,据此可判断应为朱熹。

6.钱穆先生认为:

“朱子之所谓理,同时即兼包有伦理与科学之两方面。

”下列朱熹的观点中最有可能体现“理”有“科学”之含义的是(  )

A.“仁”是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

B.通过“格物”获得知识

C.“三纲五常”是道的价值内涵

D.“正君心”才能天下平

解析 程朱理学的“格物致知”,意在强调通过对一物的探究,获得一物的道理、知识,明显带有科学性,故选B项。

A、C、D三项均在强调伦理道德,可排除。

能力提升

7.《河南程氏遗书》卷二十二中,有一段话:

“又问:

‘人或有孤孀贫穷无托者,可再嫁否?

’曰:

‘只是后世怕寒饿死,故有是说。

然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

’”上述内容反映的思想内核是(  )

A.存天理,灭人欲B.格物致知

C.致良知D.发明本心

解析 个人修养要以敬畏天理为准则,才能达到圣贤之道。

当人的私欲与准则发生冲突时,就要“存天理,灭人欲”。

8.据说,昼夜苦思的王阳明,终于在一个夜梦中豁然开朗,悟得“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的道理,这就是著名的“龙场悟道”。

这在侧面说明王阳明“求理”的途径是(  )

A.圣人托梦B.内心自省

C.行万里路D.读万卷书

解析 “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意即每个人在成为圣人的过程中,只需向内心、本体寻找力量即可,无需外求,从外部事物中求取道德之理是错误的。

即“求理”的途径是“内心自省”,故选B。

其他三项均与“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符。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右图是少林寺内的一座碑刻拓片,在一个大圆圈内,有一位双手捧“九流混元图”的人物。

这个人物,整幅看上去是佛祖释迦牟尼正面像;

若遮住画像一边,左边就是道教圣人老子侧像;

若遮住另一边,右边则是儒教圣人孔子侧像。

材料二 右图是中华书局出版的《朱子语类》的书影。

该书是朱熹与其弟子问答的语录汇编。

中国宋代景定四年(1263年)黎靖德以类编排,于咸淳二年(1266年)刊为《朱子语类大全》140卷,即今通行本《朱子语类》。

《朱子语类》基本代表了朱熹的思想,内容丰富,析理精密。

现在主要版本有宋咸淳二年《朱子语类》书影刊本、明成化九年(1473年)陈炜刻本、清吕留良宝诰堂刻本、广州书局本等。

材料三 朱熹说:

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岂不是天理?

”;

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材料四 “心之本体,原是个天理,原无非理;

良知是天理之昭明灵觉处,故良知即天理。

“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

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

”——王守仁《传习录》

(1)材料一反映了社会的哪一发展趋势?

这一趋势对儒学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朱子语类》为什么会受到长久而广泛的重视呢?

(3)王守仁的“心学”与朱熹理学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其实质一样吗?

答案 

(1)趋势:

三教合一;

影响:

儒学面临危机,儒学家开始应对思变。

(2)《朱子语类》记载的是朱熹的思想,而朱熹的理学思想自南宋以后逐渐成为官方哲学,且成为宋明儒学主流,对我国政治生活、文化教育和社会教化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3)主要区别:

求“理”的方法不同,王守仁是“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朱熹则是“格物致知”。

实质相同:

王守仁的“心学”与朱熹理学都是维护封建统治的道德准则和规范。

【学习思考】

1.(P13)老聃是中国人,为什么石介说他“自胡来入我中国”?

提示 石介的说法反映了当时的一些儒家学者有意将在文化渊源上原本属于中原的道家之学及道教归于与中原文化有本质区别的蛮夷文化的范畴之内,以贬低道家文化,进一步抬高儒学的地位。

2.(P14)为什么理学家特别重视寻找“孔颜之乐”?

提示 “孔颜之乐”是指孔子和颜回以追求高远的精神境界为乐,也就是“天理”的核心“仁”。

其实质是借孔子、颜回的权威,重塑传统儒学的核心价值观地位,以复兴儒学。

3.(P15)朱熹的理学思想,在他生前曾被官方诬为“伪学”,而在他死后却被官方奉为儒学正宗,为什么?

提示 朱熹认为秦汉以来的所有帝王都是无道之君,所以才导致了政治的长期黑暗。

提出儒家拥有干预政治的天然权力,而且干预政治的关键是“正君心”。

他的这些观点不能为当时的统治者接受,所以被斥为“伪学”;

但是理学主张“存天理,灭人欲”压抑人们的自然欲求,消磨人们的反抗意识和不满情绪,用三纲五常作为道德标准,维系专制统治,从根本上说他的思想更加适应封建统治的需要,所以后来被官方奉为儒学正宗。

4.(P16)今天我们应当怎样看待他(王守仁)的这种观点?

提示 他肯定了文化对于人心影响深远的事实,肯定了精神力量的作用。

尽管他在某种意义上夸大了这种作用,但是他的忧虑又是有道理的。

实际上,在任何历史时期,都不能否定和轻视文化的作用。

【自我测评】

(P17)概括比较朱熹和王守仁对待人生修养的不同点。

提示 朱熹主张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体验“天理”的存在,最终贯通明“理”;

王守仁认为人天生具有良知,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因此天理就在自己心中,不必外求,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材料阅读与思考】

(P17)我们应当怎样理解王阳明所说的“良知”?

提示 “良知”的说法出自孟子。

王守仁借用“良知”一词,又指出“良知既是天理”,是对孟子的发挥。

他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

人天生具有良知,因此天理就在自己心中,不必外求,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王守仁特别强调“知行合一”、“致良知”,是对朱熹“致知”命题的修正,更加明白简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财会金融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