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湘潭市一中届高三语文考前模拟试题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7588222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2.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南省湘潭市一中届高三语文考前模拟试题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湖南省湘潭市一中届高三语文考前模拟试题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湖南省湘潭市一中届高三语文考前模拟试题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湖南省湘潭市一中届高三语文考前模拟试题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湖南省湘潭市一中届高三语文考前模拟试题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湖南省湘潭市一中届高三语文考前模拟试题Word下载.docx

《湖南省湘潭市一中届高三语文考前模拟试题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南省湘潭市一中届高三语文考前模拟试题Word下载.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湖南省湘潭市一中届高三语文考前模拟试题Word下载.docx

二、文言文阅读(22分。

其中,选择题9分,每小题3分;

简答题3分;

翻译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灵壁张氏园亭记

苏轼

道京师而东,水浮浊流,陆走黄尘,陂田苍莽,行者倦厌。

凡八百里,始得灵壁张氏之园于汴之阳。

其外修竹森然以高,乔木蓊然以深。

其中因汴之余浸,以为陂池,取山之怪石,以为岩阜。

蒲苇莲芡,有江湖之思;

椅桐桧柏,有山林之气;

奇花美草,有京洛之态;

华堂厦屋,有吴蜀之巧。

其深可以隐,其富可以养。

果蔬可以饱邻里,鱼龟笋茹可以馈四方之宾客。

余自彭城移守吴兴,由宋登舟,三宿而至其下。

肩舆叩门,见张氏之子硕。

硕求余文以记之。

维张氏世有显人,自其伯父殿中君,与其先人通判府君,始家灵壁,而为此园,作兰皋之亭以养其亲。

其后出仕于朝,名闻一时,推其余力,日增治之,于今五十余年矣。

其木皆十围,岸谷隐然。

凡园之百物,无一不可人意者,信其用力之多且久也。

古之君子,不必仕,不必不仕。

必仕则忘其身,必不仕则忘其君。

譬之饮食,适于饥饱而已。

然士罕能蹈其义、赴其节。

处者安于故而难出,出者狃①于利而忘返。

于是有违亲绝俗之讥,怀禄苟安之弊。

今张氏之先君所以为其子孙之计虑者远且周是故筑室艺园于汴泗之间舟车冠盖之冲,凡朝夕之奉,燕游之乐,不求而足。

使其子孙开门而出仕,则跬步市朝之上,闭门而归隐,则俯仰山林之下。

于以养生治性,行义求志,无适而不可。

故其子孙仕者皆有循吏良能之称,处者皆有节士廉退之行。

盖其先君子之泽也。

余为彭城二年,乐其风土。

将去不忍,而彭城之父老亦莫余厌也,将买田于泗水之上而老焉。

南望灵壁,鸡犬之声相闻,幅巾杖屦,岁时往来于张氏之园,以与其子孙游,将必有日矣。

元丰二年三月二十七日记。

【注】①狃:

贪。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始得灵壁张氏之园于汴之阳阳:

水的北面

B.处者安于故而难出故:

故旧

C.舟车冠盖之冲冲:

要塞

D.盖其先君子之泽也泽:

施恩

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以”字,与“硕求余文以记之”中的“以”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

B.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

C.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

D.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

7.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今张氏之先君所以为其子孙之计虑者远且周是故筑室艺园于汴泗之间舟车冠盖之冲

A.今张氏之先君/所以为其子孙之计虑者远且周/是故筑室艺园于汴泗之间/舟车冠盖之冲

B.今张氏之先君/所以为其子孙之计/虑者远且周/是故筑室艺园/于汴泗之间舟车/冠盖之冲

C.今张氏之先君所以为其子孙之计虑者/远且周/是故筑室/艺园于汴泗之间/舟车冠盖之冲

D.今张氏之先君/所以为其子孙之计虑者远且周/是故筑室/艺园于汴泗之间/舟车冠盖之冲

8.有人说,苏轼是集儒道思想于一体的文学家。

结合本文苏轼的“仕”之思想,谈谈你的看法。

(3分)

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凡园之百物,无一不可人意者。

(2)于是有违亲绝俗之讥,怀禄苟安之弊。

(4分)

(3)将去不忍,而彭城之父老亦莫余厌也。

三、古代诗歌鉴赏和古诗文默写(13分)

10.阅读下面的古代诗歌,完成题目。

(8分)

鹧鸪天

(元代)魏初

去岁今晨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

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

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

几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圆夜煮茶?

(1)综观全词,“心事”具体指的是什么?

(2)词中用了什么手法写“心事”?

11.古诗文默写。

(5分,每空1分)

(一)诗歌默写(任选两句)

(1)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苏轼《定风波》)

(2)垆边人似月,。

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韦庄《菩萨蛮》)

(3)东篱把酒黄昏后,。

(李清照《醉花阴》)

(二)古文默写(任选一句)

(4)仰观宇宙之大,,,,信可乐也。

(王羲之《兰亭集序》)

(5)鼎铛玉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亦不甚惜。

(杜牧《阿房宫赋》)

四、现代文(论述类、实用类)阅读(共11分。

其中选择题6分,每小题3分;

简答题5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苦闷灵魂的呼声

陈孝全

1922年初春,朱自清为生计所迫,应允了第六师范校长郑鹤春的聘请,从浙江一师只身到台州教书,把妻子和儿女留在杭州。

六师学生很朴实,对朱自清慕名已久,热烈欢迎他的到来。

但3月间,一师同学来信要求朱自清回去,因为他的家小也还在那里,于是决定回杭州。

六师的学生得知消息坚决挽留,盛情难却,他只好答应他们:

“暑假后,一定回台州来!

一师的同学对朱自清的回来感到特别高兴,因为他们正酝酿成立“湖畔诗社”。

朱自清对湖畔诗社给予大力的支持,于5月18日写了《读<

湖畔>

诗集》一文,这是当时对《湖畔》进行全面评价的第一篇文章。

正值此时,朱自清的内心世界掀起了一阵汹涌的波涛,这一灵魂震颤绝非偶然,而是久已郁积于胸之苦闷情绪的必然爆发。

想当初,五四青年学生们,为改变中国的历史面貌,满怀激情,奔走呼号,指点江山,激扬文字,风流一时。

他们满以为经此狂飚扫荡,祖国河山必然焕发一新,猗伟之声定将充沛于宙合。

谁知狂潮一退,依然荒滩一片。

各系军阀在中国政治舞台上演了一幕又一幕的丑剧。

面对如此现实;

和大多数知识青年一样,朱自清感到惶惶然了,当年为他那么热情歌颂的五四“金粒”种子,在中国土地上并没有开花结果呵!

黑夜漫漫,风雨沉沉,光明路径又在何方?

他从心中进发出一声呼告:

这样莽荡荡的世界之中,到底哪里是他的路呢!

朱自清内心虽是痛苦,却始终没有颓唐,他一直面向人生,苦苦探索,这就如他的挚友叶圣陶说的,“佩弦并非玩世,是认真处世”的人。

他也主张刹那主义:

每一刹那有每一刹那的意义和价值,每一刹那在持续的时间里,有它相当之位置。

朱自清对俞平伯诉说了自己的懊恼和怅惘,他说自己“因怅惘而感到空虚,只有转向才可以比较安心”。

因为曾答应台州浙江第六师范学校师生暑假结束后要去,因此在9月间,朱自清带了妻子和两个孩子乘轮船到台州去。

一时找不到住处,暂住在新嘉兴旅馆,六师同学听到朱老师来了,欢腾雀跃,连夜赶到旅馆探望。

在台州,朱自清很忙,除了教书备课,还要改六师同学们写的文章;

同时,杭州一师的同学还不时寄来稿子要他批改。

在工作之余,他才整理思绪,继续创作长诗《毁灭》。

风也依然,云也依然。

寂静的环境更适于深思反省,检讨过去,计算未来。

是呵,时光虽已流逝,脚步却仍须向前!

11月7日,他给俞平伯写了一封信,明确今后的生活态度:

丢去玄言,专崇实际,这便是我所企图的生活。

这也就是他所说的“转向”。

这便是所谓从小处下手。

随后,他又给俞平伯去信,进一步解释自己的刹那主义:

我的意思只是生活的每一刹那的趣味,使我这一刹那的生活舒服。

至于这刹那以前的种种,我是追不回来,可以无用过问;

这刹那以后,还未到来,我也不必费心去筹虑。

我们“现在”的生活,往往只“惆怅着过去,忧虑着将来”,将功夫都费去了,将眼前应该做的事都丢下了,这真是自寻烦恼!

他最后结论是:

“我的刹那主义,实在即是平凡主义”。

实际上是追求内心感情的节制与适中,安于自我满足,追求安定和谐。

这种思想后来曾给他带来无穷烦恼,但他那种不务空想,不甘沦落,执著地“只管一步步走”的务实精神,却表现出难能可贵的坚实风格。

在台州斗室中,他将纷乱的思绪幻化为生动形象,借助想象的羽翅,谱写自己的心曲。

寂静的家庭也有热闹的时候,那便是学生的来访,朱自清教学认真,循循善诱,对人和气,同学都喜欢和他亲近。

或在夕阳斜睨的傍晚,或在灯光溶溶的良夜,他们时常来到他的书房,向他请教问题,翻阅堆积在案头的新书报,十分融洽。

正当《毁灭》于1923年3月在《小说月报》发表时刻,朱自清接受了浙江省立第十中学的聘请,离开亲爱的台州六师同学,到温州去了。

(节选自《朱自清传》之四,有删改)

12.下列对朱自清“刹那主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时间的长河里,每一刹那有它相当的位置,都有它的意义和价值。

B.生活中不必思虑过多,只需求取一刹那的舒服和享乐,回顾与前瞻,都是自寻烦恼。

C.“刹那主义”实际上是一种追求内心感情的节制与适中的平凡主义。

D.“刹那主义”体现出—种“从小处下手”,不务空想,崇尚实际的务实精神和坚实风格。

13.下列对评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评传运用了夹叙夹议的手法,按时间顺序评述了朱自清由惶然苦闷而苦苦求索直至确立了“从小处下手”,不务空想,执著地“只管一步步走”的人生信念的“转向”历程。

B.朱自清写了当时对《湖畔》进行全面评价的第一篇文章《读<

诗集》一文,给予湖畔诗社大力的支持,也因此引发了他久已郁积于胸之苦闷情绪的必然爆发。

C.评传第7节所勾勒的六师学生向朱自清请教问题的场景,渲染了温馨祥和的研讨气氛,突出了朱自清循循善诱、平易近人的特点。

D.从朱自清的工作情状和他受到学生们的热烈欢迎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位尽职的胜任的语文教师,他的教学是成功的。

14.从全文看,朱自清为什么苦闷?

他苦闷的灵魂发出了哪些呼声?

(5分)

五、现代文(文学类)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8题。

把栏杆拍遍

梁衡

中国历史上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成为大诗词作家的只有一人,这就是辛弃疾。

这也注定了他的词及他这个人在文人中的唯一性和在历史上的独特地位。

在我看到的资料里,辛弃疾至少是快刀利剑地杀过几次人的。

他天生孔武高大,从小苦修剑法。

他又生于金宋乱世,不满金人的侵略蹂躏,22岁时他就拉起了一支数千人的义军,后又与耿京为首的义军合并,并兼任书记长,掌管印信。

一次义军中出了叛徒,将印信偷走,准备投金。

辛弃疾手提利剑单人独马追贼两日,第三天提回一颗人头。

为了光复大业,他又说服耿京南归,南下临安亲自联络。

不想就这几天之内又变生肘腋,当他完成任务返回时,部将叛变,耿京被杀。

辛大怒,跃马横刀,只率数骑突入敌营生擒叛将,又奔突千里,将其押解至临安正法,并率万人南下归宋。

说来,他干这场壮举时还只是一个英雄少年,正血气方刚,欲为朝廷痛杀贼寇,收复失地。

应该说,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

时隔千年,当今天我们重读他的作品时,仍感到一种凛然杀气和磅礴之势。

比如那首著名的《破阵子》。

但是南渡后他被迫脱离战场,手里立即失去了钢刀利剑,再无用武之地。

像屈原那样仰问苍天,像共工那样怒撞不周,他临江水,望长安,登危楼,拍栏杆,只能热泪横流。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水龙吟》)

这是他登临建康城赏心亭时所作。

他痛拍栏杆时一定想起过当年的拍刀催马,驰骋沙场,但今天空有一身力,一腔志,又能向何处使呢?

辛词比其他文人更深一层的不同,是他的词不是用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

我们今天读其词,总是清清楚楚地听到一个爱国臣子,一遍一遍地哭诉,一次一次地表白;

总忘不了他那在夕阳中扶栏远眺、望眼欲穿的形像。

辛弃疾南归后为什么这样不为朝廷喜欢呢?

他在一首《戒酒》的戏作中说:

“怨无大小,生于所爱;

物无美恶,过则成灾”。

这首小品正好刻画出他的政治苦闷。

他因爱国而生怨,因尽职而招灾。

他太爱国家、爱百姓、爱朝廷了。

但是朝廷怕他,烦他,忌用他。

他作为南宋臣民共生活了40年,倒有近20年的时间被闲置一旁,而在断断续续被使用的20多年间又有37次频繁调动。

但是,每当他得到一次效力的机会,就特别认真,特别执着地去工作。

本来有碗饭吃便不该再多事,可是那颗炽热的爱国心烧得他浑身发热。

40年间无论在何地何时任何职,甚至赋闲期间,他都不停地上书,不停地唠叨,一有机会还要真抓实干,练兵、筹款,整饬政务,时刻摆出一副要冲上前线的样子。

你想这能不让主和苟安的朝廷心烦?

他这个书生,这个工作狂,实在太过了,“过则成灾”,终于惹来了许多的诽谤,甚至说他独裁、犯上。

皇帝对他也就时用时弃。

国有危难时招来用几天;

朝有谤言,又弃而闲几年,这就是他的基本生活节奏,也是他一生最大的悲剧。

说到辛弃疾的笔力多深,是刀刻也罢,血写也罢,其实他的追求从来不是要作一个词人。

郭沫若说陈毅“将军本色是诗人”,辛弃疾这个人,词人本色是武人,武人本色是政人。

他的词是在政治的大磨盘间磨出来的豆浆汁液。

他由武而文,又由文而政,始终在出世与入世间矛盾,在被用或被弃中受煎熬。

我常想,要是为辛弃疾造像,最贴切的题目就是“把栏杆拍遍”。

他一生大都是在被抛弃的感叹与无奈中度过的。

当权者不使为官,却为他准备了锤炼思想和艺术的反面环境。

他被九蒸九晒,水煮油炸,千锤百炼。

历史的风云,民族的仇恨,正与邪的搏击,爱与恨的纠缠,知识的积累,感情的浇铸,艺术的升华,文字的锤打,这一切都在他的胸中、他的脑海,翻腾、激荡,如地壳内岩浆的滚动鼓胀,冲击积聚。

既然这股能量一不能化作刀枪之力,二不能化作施政之策,便只有一股脑地注入诗词,化作诗词。

他并不想当词人,但武途政路不通,历史歪打正着地把他逼向了词人之道。

终于他被修炼得连叹一口气,也是一首好词了。

说到底,才能和思想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

像石缝里的一棵小树,虽然被扭曲、挤压,成不了旗杆,却也可成一条遒劲的龙头拐杖,别是一种价值。

从“沙场秋点兵”到“天凉好个秋”;

从决心为国弃疾去病,到最后掰开嚼碎,识得辛字含义,再到自号“稼轩”,同盟鸥鹭,辛弃疾走过了一个爱国志士、爱国诗人的成熟过程。

15.文章第二段叙述辛弃疾南渡前以武起事的壮烈史事,有何作用?

16.结合原文相关内容,概括辛弃疾南归后不为朝廷喜欢的原因。

(6分)

17.结合全文分析:

为什么作者说“为辛弃疾造像,最贴切的题目就是‘把栏杆拍遍’”?

(4分)

18.本文作者说:

“真正的诗人只有被政治大事(包括社会、民族、军事等矛盾)所挤压、扭曲、拧绞、烧炼、锤打时才可能得到合乎历史潮流的感悟,才可能成为正义的化身。

”请联系辛弃疾的人生遭际以及你的阅读或生活经验,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6分)

六、

选做题(2小题任选做1题,12分)

1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12分)

《孟子》《荀子》中的段子放在一起读,有些意思。

孟子说:

今夫彝麦,播种而櫌之,其地同,树之时又同,浡然而生,至于日至之时,皆熟矣。

虽有不同,则地有肥硗①,雨露之养、人事之不齐也。

”(《孟子·

告子上》)他以大麦喻理,播种土地、时日相同,都会蓬勃生长,到夏至成熟了,却因土地肥瘠、雨水多寡,人工勤惰,最终收成不同。

荀子说: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

兰槐②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潴②,君子不近,庶人

不服。

(《荀子·

劝学》)他拿蓬草、槐根说事,蓬草长在麻丛跟着变直了。

槐根浸入尿水跟着变臭了,大家不再接近它了。

孟子、荀子都继承了孔子的思想。

孔子曾说: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论语·

阳贷》)他的意思是,人性本相近,因后来习染不同便相距悬远。

孟子、荀子又有各自的发展,孟子提出了人性善,荀子提出了人性恶。

但在这两段文字里,取譬说理谈到人性,孟子、荀子的观点又有相似之处。

【注】①硗:

土地瘠薄。

②兰槐:

香草,其根为芷。

③潴:

尿水。

(1)根据文意,简要指出孟子、荀子人性观点中的相似之处。

(2)孟子、荀子是怎样继承孔子的人性观的?

请你谈谈现实的积极意义。

(180字左右)(8分)

2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时代》评美国十大最成功辍学生

中新社纽约(2010年)5月10日电美国《时代》周刊评出本国最著名的10名从大学辍学的成功人士,其中,比尔·

盖茨位居榜首。

1973年秋,盖茨进入全球无数学子梦寐以求的学府哈佛大学,却在两年后辍学,创办了微软公司并成为世界首富。

哈佛大学以比尔·

盖茨为荣,并于2007年为他颁发了荣誉博士学位。

别让比尔·

盖茨误你一生

《时代》周刊不久前公布了“美国十大最成功的大学辍学生”,第一名非比尔·

盖茨莫属。

美国《时代》是一个颇有声望的刊物,但也会犯一般媒体的通病——欢喜负面报道,以投世俗所好。

其实,辍学者中固然有成功人士,但接受了完整教育的人成功机会更大,并且学校教育所关注的不光是人的成功。

(摘自《南方周末》2010年8月18日)

(1)《南方周末》短文说:

“学校教育所关注的不光是人的成功”,你认为学校教育更应关注人的哪些?

(不少于2个要点)(4分)

(2)阅读上述两则新闻摘录,自拟标题,自定观点,写一则有探讨意义的新闻短评。

七、作文(60分)

21.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60分)

无论你知不知道雷锋,无论你认不认同雷锋,我想,在某个时刻,你一定曾有过像雷锋那样的念头——“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

”这是一种善念,半个多世纪前,因为雷锋的弘扬,使得它今天仍具有珍贵的价值,成为国民道德的主流。

但是,与雷锋相比,我们少了点什么呢?

读了上述材料,你有什么样的感受与思考?

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定体裁写一篇文章;

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能透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12湘潭市一中语文考前模拟卷答案

1.D(A项蒙诟——垢,侵陵——凌;

B项愁怅——惆,揉和——糅;

C项势力眼——势利。

D拼音均无误)

2.B大方之家:

原指懂得大道理的人。

后泛指见识广博或学有专长的人。

A.凤毛麟角:

比喻稀少而可贵的人或事物。

B.褒贬不当。

蔚为壮观:

蔚,茂盛;

壮观,盛大的景象。

形容事物美好繁多,形成盛大壮丽的景象,给人以美不胜收的观感。

也作“蔚为大观”“蔚为奇观”。

C.“无时无刻”与“都”搭配使用错误。

“无时无刻”是没有哪个时刻、无一时无一刻的意思,其含义与“每时每刻、时时刻刻”相反,用法也与后者不同。

“每时每刻、时时刻刻”常与“都”搭配,而“无时无刻”则须与“不”搭配才能表达肯定的意思。

3.D 

本题重点考查考生正确辨析病句的能力。

病句类型主要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等。

病句辨析一般使用主干分析法和枝叶分析法,即从语法角度对句子成分进行分析找寻病因。

D项是正确的句子。

A项语序不当,“碰撞、融合、交流”应改为“碰撞、交流、融合”。

B项成分残缺,“培养”后面缺少宾语中心语,应改为“培养人们尽量减少使用塑料袋”的“习惯”。

C项搭配不当,“克服”的应该是什么“困难”,不应是“特殊气候条件”。

4.D(③承起句的“高洁”,将蝉喻为隐士,①则描写“隐士”的生活特点。

这两句先写出蝉的习性、特点,突出其“高洁”,然后④②再回应首句的“晨间听蝉”,描写晨间蝉鸣的特点,接着⑥⑤写听蝉的感受和感悟,自然归结到结尾的“蝉亦是禅”。

5.D.泽——遗风

6.D(以,表目的)

7、A

8.苏轼在本文中提出了“不必仕,不必不仕”的观点,“不必仕”体现了道家“无为自然”的精神,“不必不仕”体现了儒家积极出仕的思想。

正因为苏轼拥有儒道两家思想,才会有“不必仕,不必不仕”这种自适放达的人生态度。

9.

(1)园中的各种景物,没有一样不令人赏心悦目(计分点:

凡、百、可)

(2)于是他们就有(招致)违拗亲情自命高洁的讥讽,贪图利禄苟且偷安的弊病。

(计分点:

违亲、绝俗、怀禄、苟安)

(3)将要离去,却又不忍心,而徐州的父老也并不厌弃我。

去、厌、宾语前置句式)

10.

(1)想家,想与家人团聚,安享天伦之乐;

厌倦奔波与飘泊(仕途),希望归隐田园。

(2)用去年团圆的欢乐与今年分离的痛苦作对比写“心事”;

用“两鬓秋霜细有华”“儿女团圆夜煮茶”的细节写“心事”;

通过写归鸦反衬自己的不归,来写“心事”。

(答成写景烘托心事也可)(4分,答对两点即可)

11.

(1)一蓑烟雨任平生

(2)皓腕凝霜雪(3)有暗香盈袖

(4)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

(5)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

12B(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

解答本题关键是要找准原文有关对应语句。

A项的对应语句在第3节,其余三项的对应语句在第6节。

朱自清针对当时人们“往往只‘惆怅着过去,忧虑着将来’,将功夫都费去了,将眼前应该做的事都丢下了”的不良现象,而主张“从小处下手”,不务空想,崇尚实际的平凡主义,所以B项中“回顾与前瞻,都是白寻烦恼”理解有误。

13.B(B项的错误在于强加因果:

即“引发了他久已郁积于胸之苦闷情绪的必然爆发”的原因是五四狂飚之后,社会依然“黑夜漫漫,风雨沉沉”等,而不是因为“朱自清写了当时对《湖畔》进行全面评价的第一‘篇文章《读(湖畔>

诗集》一文,给予湖畔诗社大力的支持”。

A项是对文章表达方法和行文思路的分析。

C项是对文章场景描写作用的分析概括。

D项是对朱自清职业形象和专业能力的推断概括。

14.第一问:

①社会黑暗,时局动荡不安;

②看不清现实,找不到前进的方向;

③工作不稳,来去不定。

(意思对即可)(3分)

第二问:

①改变旧中国,让祖国面貌焕发一新;

②向往光明,寻找人生前进的道路;

③坚定从小处、近处着手,切切实实做些眼前的事情的主张。

(意思对即可)(2分)

15.这一段介绍充满了神奇色彩,①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