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勤礼碑》临习指导1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7579001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4.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颜勤礼碑》临习指导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颜勤礼碑》临习指导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颜勤礼碑》临习指导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颜勤礼碑》临习指导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颜勤礼碑》临习指导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颜勤礼碑》临习指导1Word文件下载.docx

《《颜勤礼碑》临习指导1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颜勤礼碑》临习指导1Word文件下载.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颜勤礼碑》临习指导1Word文件下载.docx

横竖交接处的“折”笔虽然常用,“永”字中也有“横折竖”和“横折撇”,却没有介绍,这也是美中不足之处。

、 

 

永字八法 

(一)点

点在“永”字八法中称“侧”。

有险峻斜侧之意。

即写点不宜正,只有斜势才能写出力度和动态。

点是字的眉目,汉字之根源。

汉字的所有笔画,都是由点延伸而来。

点画不能松垮;

“点贵紧而收”(唐太宗)。

“侧(点)不贵平”(张旭),平则呆板。

“点不变谓之布棋”(李阳冰),就是说点画如无变化,就成了摆棋子了。

在《颜勤礼碑》中,点可分为右侧点、左侧点、瓜子点、长点(反捺)、挑点、撇点、垂点、竖点。

有的学者根据右侧点收笔形态的变化又分为“圆斜点”、“方斜点”。

“元”字上方的左尖横叫平点。

一字中的多点笔画介绍为:

如“弟”字上方的两点称为“内合点”。

如“爷”字上方的两点称为“外分点”。

如“火”字的两点又叫“呼应点”。

“三点水”叫“水旁点”。

“丝”字下方的三点又叫“开三点”。

如“烈”字下方的四点叫做“四点底”。

“母”字中间的两点称为“竖连点”等等。

如果照此分类,其实还不够。

我们只要记住:

点画在字中的形态是根据需要而变化的,相同的字的点画也不是雷同的。

我们先掌握最基本的四种点的写法,再由此变化:

(1)半圆点。

又叫右侧点。

这是点的基础,其他点都是它的变形。

写法:

先作轻的横切,然后向右下直行,中间最粗,最后部位逆锋收笔。

写出左边是直线,右边既是半圆又略有方形的外形来,即是有“骨”又有“肉”的点了。

如果点的收笔呈圆形,也可叫圆斜点。

(2)竖点。

写法:

竖点与半圆点的区别在于,半圆点行笔的方向是右下方,最粗的地方在中间部位,而竖点的行笔方向则指向正下方,有的一开始落笔处就粗到位。

落笔时做横切,然后直向下行,到底部提笔有点像竖钩的方法,但不出钩。

(3)挑点。

在颜书中有两种写法:

一是与半圆点的外圆方向相反,即半圆是左边的,所以用力点也是要着力于左边,钩向右边。

出钩的地方靠上方、中间、下方的都有。

第二种写法是先向左下方顺锋而下,然后折向右下方做切笔后向右上方慢慢提出。

(4)垂点。

有两种用笔方法:

一种是露锋向左下入纸,即转下方行笔,再转锋向上作围提锋收笔。

也叫左侧点。

另一种是先逆锋向上入纸,即转锋向下再作围向上提锋收笔。

充:

半圆点或叫方斜点 

守:

上方叫竖点。

下方叫瓜子点

少:

左侧叫挑点,两侧称呼应点。

宪:

左边的叫左侧点,上方叫竖点

(二)横:

横在永字八法称“勒”。

有横缰勒马之意。

横画是汉字的骨架,使用频率最高。

“勒不得卧其笔”(张怀瓘)。

“为画必勒,贵涩而迟”(唐太宗)。

“鳞勒”(张怀瓘)。

可见横画的写法不可卧笔平拖,而要涩笔鳞迟。

在《颜勤礼碑》中,横可分为长横、短横、左尖横、右尖横四种。

其中长横又可分为:

长平横、长凸横、长细横。

短横也可分为短平横、短凹横。

(1)长横。

横划竖切,落笔先向竖的方向略斜切笔后,再斜向右上方行笔,笔画中间略细而两头稍粗,到笔画的结束处向右下方轻轻按笔,至笔画的尽头再顶住笔尖逆收,将笔尖调至中锋状态。

颜书中,长横有直与稍弯两种。

直的长横果断,简单而干净利落。

沿笔画的中心线处划一线应是直线。

弯横富于弹性,蓄含力度与动势。

沿笔画的中心线处画不出一条直线,有自然的弧度。

长细横笔法同长横,只是中部更细。

(2)短横。

与长横相同,只是比长横稍短而已。

短凹横只是运笔中稍向下作弧之势,使短横有上仰的感觉。

(3)左尖横。

起笔时笔尖轻触纸,然后渐行渐粗,行至末尾后,逆向收笔。

(4)右尖横

如长横的起笔,结尾处提至笔不触纸即可。

(三)竖

永字八法中称竖为弩(也有作“努”的)。

表示有力的意思。

竖形同立柱,对字起着支撑作用。

“弩不得直,直则无力”(张怀)。

“过直而败力”(张旭)。

在《颜勤勤礼碑》中,竖可分为悬针竖、垂露竖、左弧竖、右弧竖、斜竖、撇竖。

(1)悬针竖。

就像悬在空中的针,出锋处如针尖状。

向斜横向切,然后挺住力,并逐渐稍加重向下运行,直至竖的三分之二处再沿竖的中线逐渐提细。

(2)垂露竖。

笔画的最后如垂下的露珠状。

斜横向切后中间略细,到末尾处按后再向右下提,然后逆向收笔,如横写法基本一致。

还有一种方法是切后(或者不切而顺锋直下)向下行笔,中间不提细。

(3)左弧竖。

笔法同垂露竖,只是行笔略呈左弧形,且收笔方向相反。

(4)右弧竖。

笔法同垂露竖,只是行笔略呈右弧形。

(5)斜竖。

逆锋起笔,折笔向右下斜向行,笔画较均匀,行笔无明显轻重变化,至收笔处,转锋平收。

(6)撇竖。

逆锋起笔,折笔稍顿微驻后,向下偏左行笔,渐行渐提,然后纵笔。

(四)撇

永字八法称长撇为掠。

短撇为啄。

都有行笔快捷、劲利之意。

在《颜勤勤碑》中,撇可分为平撇、短撇、、长撇(又叫斜撇或直撇)、竖撇、兰叶撇五种。

(1)平撇。

逆锋向右上方起笔即转锋向右下,再提笔到起笔处,将笔锋按至已写的大小,调整笔锋由按到提向左力行。

笔势较平,并要短促饱满。

(2)短撇。

与平撇同样起笔,调整笔锋后向左下方行笔,到尽头处提锋收笔。

撇较短,但要尖而有力。

(3)长撇。

用笔方法基本与短撇同,只要比短撇要长一些。

另外,长撇有时较直,有弧度的不可弧得太过,笔画的尾部不可太细弱。

(4)竖撇。

用写竖画的起笔方法入纸。

调整笔锋后向下运笔,到一定位置身左下方力行,到尽头处提锋收笔。

(5)兰叶撇。

露锋入纸,笔锋触纸后即稍按下,向左下方运笔,到一定的位置提锋收笔。

(五)捺

永字八法称捺为磔。

有“一波三折之势”。

在《颜勤礼碑》中,主要有弧捺、平捺、反捺三种。

(1)弧捺。

轻轻地逆锋向左上方起笔,即转锋向右下至中段呈弧形,到捺脚处,略顿稍提即向右上方提锋收笔。

(2)平捺。

用笔方法基本与长捺相同,只是把捺的笔势趋向于水平方向。

与此同时,也要注意其捺脚形态也有多种变化。

(3)反捺。

又叫长点。

其用笔方法是露锋起笔,向右下方运笔,到尽头处略顿作围转锋向左上,沿着原来的路线提锋收笔。

(六)挑(提)

永字八法中称挑为策。

有策马扬鞭之意。

在《颜勤礼碑》中,挑主要有挑和竖挑二种。

(1)挑。

露锋向右下起笔,到一定位置后,稍顿身右下方提锋挑出。

这种写挑的方法与写右尖横有相似之处,但它们有很大的不同,挑与水平的夹角比右尖横与水平的夹角要大;

挑较右尖横尖长。

(2)竖挑。

竖画起笔,到一定位置向左下即身右下稍顿再转锋向右上方提锋收笔。

(七)钩

永字八法称钩为趯。

其异势形态较多,在楷书中也是难度较大的一个基本点画。

在《颜勤礼碑》中,可出现十四种钩。

现将十四种钩的用笔方法分述如下。

(1)竖钩。

起笔与竖画同,当笔锋行至钩出前略作顿,再向左下斜挫,缩笔转锋,较快地向左上方用力挑出。

也可当笔锋行至竖的底部尚未钩出前,将笔锋稍提向左笔,用暗过渡调整笔锋后顺势身左上方(或左方)提锋钩出。

(2)竖弯钩。

由左上向右下露锋入纸,由提渐按,至中上(或中段)身左下方行笔,到尽辜处照竖钩一样调整笔锋向左上方(或左下方)提锋钩出。

(3)左向钩。

实际上种钩原来是竖撇,只是在撇的收笔处有点不大的钩,当然有些左向钩非但钩子粗大,钩出尾部也较粗实。

其用笔那竖钩稍有不同,起笔有逆锋和露锋两用人才种方法,钩子大小悬殊较大。

(4)竖右弯钩。

竖画起笔至转弯处用篆收汗,保持中锋,圆转而过,再近似圆弧形向右生笔,在钩前调整笔锋趁势向上(或左上)提钩钩出。

这种钩有大有小,竖画部分有长有短,临写时要因字而异。

(5)浮鹅钩。

先逆锋向左上起笔,转锋向右下略顿后再转锋向左下行笔,随即用圆转方法向左行运,到钩出前调整笔锋向上(或左上方)提锋钩出。

钩子要短而有力。

《勤礼碑》中“逸”字用的是回锋钩,没有钩出,这又是行书的用笔特征。

(6)心底钩。

由左上向右下轻轻露锋入纸,由提渐按,运笔至钩出前,调整笔锋趁势向左上方提锋钩出。

此钩特别要注意弧度的大小变化,不可写直来直去。

(7)横折钩。

横画起笔,行至钩出前,将笔锋稍提,利用笔锋略顿一至二次,达比较满意的形态后,向左上回锋提笔后,再将笔锋边按边转锋身左下方钩出。

钩子要短促有力,切勿太长。

(8)戈钩(又叫右斜钩)。

先向左上方逆锋入纸,转锋向右下,稍作顿后,将笔锋向右下方力行,到出钩前调整好笔锋向上(或右上方)提锋钩出。

这种戈钩,特别要注意根据不同字的笔势要求,掌握好中间的弧弯度的大小。

(9)背抛钩。

先横画起笔,行至转折处提锋处稍驻,即向下(或身左下、右下)方行笔,到一定位置后再转向右下方行,在出钩前调整笔锋向上(或左上)方提锋收笔。

(10)横折竖钩。

构成这种钩的几个点画都已写过,只要把它们连接起来即可。

先写横,再写折,再写竖钩。

(11)刀钩。

此钩用笔方法基本与横折竖钩相同,只是竖画部分的倾斜度比较大而已,钩子朝左上方。

(12)单耳钩。

与刀钩基本相同,只是钩子比较小,比较平,也有向左上的。

钩子内侧有方有圆,横折竖的竖有时比较直,有时有点向左下倾斜。

(13)左耳钩。

先向左下逆锋入纸,转锋向右上,边行边提(相当于右尖横形态),到一定的位置即转锋向左下(由按渐提)至左耳钩中部再向右下(由提渐按),再按笔向左下,调整笔锋后即向左上方(或左方)提锋轻轻钩出。

整个左耳钩一笔连续完成。

由于左耳钩右边还其他点画,故只能收敛一些,有时只占整个字的二分之一或不到二分之一。

另外,左耳钩也有上半部比下半部大的;

也有下半部比上半部大的;

有上下一样宽的;

也有上宽下窄的;

钩子也有大小。

有些左耳看上去是几笔完成的,这是刻拓形成的,临写时应注意。

(14)右耳钩。

用笔方法基本与左耳钩相同,只是右耳钩中间断开,下半部的钩子另外再重新起笔完成。

整个钩子有大小变化,钩子上下两部分也有大有小,有宽有窄,钩子的钩出方向,有左方,有左上方,变化较大。

另外,还应用于与左半部点画的多少、高低相配合。

(八)折

“永字八法”中没有对这种笔画作介绍。

折画是由两种不同的笔画组成一体的一种笔画。

可分为:

横折、竖折、撇折。

在《颜勤勤碑》中,折的变化仅次于钩,约有十三种之多。

横折竖的四种折法

(1)平横折。

折的部分与横画齐平。

先横画起笔,到折处提锋转向下或左下行笔。

(2)高横折。

折的部分高出横画。

先横画起笔,到折处有二种用笔方法,一种暗过

(3)低横折。

折的部分比横国低。

(4)圆折。

圆折是篆书用笔方法。

先横画起笔后,到一定位置用转笔,由轻渐重,一笔完成。

三种走之的折法

(1)写法:

逆锋起笔后向右行笔即转笔提锋向左下,连续由提渐按向右下行笔,到一定位置再转锋向左下提锋收笔。

全过程一笔完成。

要注意提按分明,动感较强,自然活泼。

(2)写法:

先露锋入纸后,后面部分的用笔方法与

(1)同,只是形态上稍有变化而已。

(3)写法:

此走之折用笔法与

(2)同,只是在第一折与第二折之间断开。

在书法上叫笔断意连,包括上面两种走之折都具有行书的笔意。

1、竖横折。

竖画起笔后行至转折处,将笔锋稍往左挫,再往右下按笔,然后折锋向右运笔,到一定位置回锋收笔。

2、左、右短折

(1)左短折。

竖画起笔后向下行笔,到一定位置折锋向右行笔,收笔的方法一是回锋收笔,另一种是提锋收笔。

(2)右短折。

先竖画起笔后向下行笔,到一定位置折锋身右行笔,收笔的方汗一是回锋收笔,另一种是提锋收笔。

3、右角折。

先露锋身左下入纸,再折锋向右上由按浙提行笔至右角折处,再转锋向左下方提锋收笔。

4、斜角折。

先向右上逆锋入纸后,转锋向左下行笔至一定位置即向右下稍按笔后,再向右上方提锋挑出。

5、长弧折。

先横画起笔后,至转折处稍提即身右下顿笔转锋向左下方边行边提锋收笔。

6、竖弯折。

先竖面起笔后向下行笔,到一定位置转笔右行再回锋收笔。

7、双撇折。

先露锋入纸右行,再折锋向左下行笔,再折锋向右行笔,再折锋向左下边行边提锋收笔。

三、《颜勤礼碑》的字体结体

(一)概述

结体又称结字,又叫结构。

指汉字点画的组合规律。

间架是指各个字各部分的比例大小。

“一字之法,贵在结构,结构有道,则字无不佳。

”(李光溥)。

故人也有“书法无他秘,只有用笔与结字耳”的说法。

讨论《颜勤礼碑》的结体,就是要掌握《颜勤礼碑》中点画的合理搭配。

我国汉字是方块字,从结构上来说,可将其分为独体字和合体字两类。

(二)独体字结体十二法

所谓独体字,就是由基本笔画组成的不可分解的汉字。

特点是笔画少,空白多,结体较难安排。

“书法昧在结构,独体结构难在疏”(明赵光宦)。

关键一要注意笔画搭配;

二要把握好字的重心。

独体字结构十二法

1、横平竖直,平正安稳;

在楷书中横画一般取斜势,左低右高,竖画直且粗壮,字势稳定。

如“士”字。

(帖1页)

2、中竖宜直,左右对称;

有中竖的字,竖画要居中且直而正,使左右对称。

如“军”字。

3、横长竖短,字呈扁形;

形扁之字不可写长。

4、横短竖长,字瘦体长;

形长之字不可写扁。

5、对准中心,重心平稳;

首点即字的中线,钩须对准点。

如“方”字(帖7页)

6、左重右轻,下部右移;

左重右轻,其余笔画略向右移,以求平稳。

7、左轻右重,下部左移;

左轻右重,其余笔画左移,以求平稳。

8、框架平稳,布白均匀;

左右竖画对称,并呈上开下合之势,布白匀称,;

字势;

安稳。

9、字形虽扁,重心稳定;

偏斜之字,重心要稳,;

字不失势。

10、上仰下俯,稳健活泼;

上横短且上仰,下横长而下俯,既稳健又活泼。

11、点宜灵动,卧钩贵圆;

点多而形态、取势宜活泼灵动,相互呼应,卧钩圆润而不宜过长,结构合理。

12、撇忌排牙,取势各异;

字中重撇或多撇,撇画的长短应有变化,以求灵动而不显板滞。

合体字结构二十八法

合体字,是由两个以上的独体结构所组成的汉字。

可分为左右结构、左中右结构、上下结构、上中下结构、半包围结构、全包围结构等。

这部分;

字在汉;

字占绝大多数,其笔画较多,结构亦纷繁复杂。

左右结构

1、左右均匀,比例相等。

左右两部分大小均匀,左右比例为1:

1。

2、左窄右宽,右部为主。

左部窄且笔画较少,右部宽笔画多,以右部为主,左右比例约为1:

2。

3、左宽右窄,左部为主。

左部宽且笔画较多,以左部为主,右部窄笔画少。

左右比例为2:

4、左长右短,让左齐下。

左部较右部形长,且笔画较多;

右部短避让左部,且将右部置于左部偏下或与左下对齐。

5、左短右长,让右齐上。

右边形长且笔画较多的字,左部应避让右部,且左部要置于右部偏上或与右上齐平的位置。

左中右结构

1、左中右均等,高低有别。

左中右三部分宽度大致均等,排列错落有致;

高低参差有别。

笔画穿插,向背仰俯,顾盼呼应。

2、左窄中右宽,左部避让。

左部窄且笔画较少,则避让中、右宽笔画多的部分。

笔画;

穿插、避让,整体感强,字势稳定。

3、左右较窄,中占独雄。

中部宽大且笔画多,左右窄揖让中部,以求相称。

4、左右相等,中间狭窄。

左右宽大的字中间应收敛。

上下结构

1、上下等高,收放有致。

纵向笔画大致相等,横向或上宽下窄,或上窄下宽,但上下两部分的重心务必对正,字势才能稳定。

2、上长下短,疏密匀称。

上长下短比例约为2:

3、上短下长,上宽下窄。

书写时,上部分要舒放,下部分要紧凑且对应上部分,以求相称安稳。

4、上下不等,上窄下宽。

上部分宜紧凑,下部分舒放且能承载上部分,字势稳定。

5、上小下大,重心稳定。

上部笔画紧收,置于下部大而笔画舒放的形体之上,安然稳固。

6、上大下小,取中平衡。

上下要对准中垂线,使字平衡稳定。

上中下结构

1、上中下相等,收放相宜。

上中下三部分高度大致相当,比例约为1:

1:

1,横向笔画据字形或收或放。

2、中窄上下宽,上展下应。

上部横向笔画舒放伸展,中间部分笔画宜缩,下部稍宽的形体呼应上部。

3、中宽上下窄,中部承上启下。

上下两部分宽窄基本一致,中部笔画横向舒展,且起着承载上部又覆盖下部的作用。

4、上中下结构,笔画繁杂。

笔画繁多的字,用笔宜瘦劲,笔画要排布均匀,使字结构紧凑,布局合理,而字形亦不显过大。

5、上下不等,结构繁杂。

这种类型的字宽窄、高低均不相同,组合搭配关系较复杂,要因字而异,处理好各部分大小、长短、疏密等的关系。

两面包围结构

1、左上包围,下部右移。

左上包围的部分右移,使字稳定。

2、右上包围,下部左移。

右上包围的字被包围部分应左移。

3、左上包围,上部宜窄。

左下包围的字先写被包围部分,为使字不过宽过扁,上部宜窄;

外框下边长度以能托住上部为宜,不可过短。

三面包围结构

1、左包右,笔画呼应。

左包右时,外框上窄下宽,被包围部分宽度不超出下框,且纵向笔画经与左框呼应,以求相称。

2、上包下,开口向下。

外框左右笔画相向或相背,框内部分置于中部或与外框下部齐平位置,不可超出。

3、下包上,承载上部。

外框左右笔画不宜高,或相向或相背,所包部分突下靠,不可远离底框笔画。

全包围结构

1、四方包围,长字下宽。

四面包围形长之字外框要上窄下宽,以求稳定。

2、四方包围,扁字下窄。

四方包围形扁之字下宽下窄,以求变化。

唐代的《颜勤礼碑》,是颜真卿为其曾祖父颜勤礼立的墓碑,简称《勤礼碑》。

颜真卿(709—785),字清臣,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祖籍山东临沂,因此也有人说他是琅邪人。

唐开元进土,任御史,因被杨国忠排斥,出任平原太守。

安禄山叛乱时,颜起兵讨伐,被推为盟主。

后入京,历官至史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国公。

后人以其官名尊称“平原”或“鲁公”。

德宗时,李希烈叛乱,他受命前往劝谕,李希烈胁之降,不屈被害。

颜真卿自幼即爱好书法,常用黄土在墙上练字,曾受过张旭和徐浩的传授,又结合篆隶和魏碑的笔意,开创了自己的风格。

他博学,工词章,善正、行、草书,用笔遒婉严整,字体刚健笃实。

他和怀素论书法时说“写字应用折钗笔法”,就是用笔要像折金钗那样有力。

《宣和书谱》说他的字“点如坠石,画如夏云,钩如屈铁,戈如发弩,干变万化,各具一体”。

他的字体对后世的影响很大。

唐以后的书家,不少人都临习过颜字。

《勤礼碑》系颜真卿撰文并书。

书法苍劲有力,是他晚年的成熟之作。

颜真卿一生写的碑很多,都题有他当时历官的全部职衔,独此碑只题“曾孙鲁郡开国公”,这是他丢掉官职,被贬为吉州司马期间写的。

此碑1922年在今西安社会路出土,螭首方座,高268厘米,宽92厘米。

四面刻字,碑阳书字19行,阴书字20行,每行各38字。

碑的左侧书字5行,每行37字。

右侧的铭文已被磨去。

1948年,《勤礼碑》被移存西安碑林。

碑林中所藏颜碑,多因长期捶拓磨损,惟此碑出土晚,磨损少,字迹未失原来神韵,是不可多得的名碑。

《勤礼碑》拓片(局部)

—、《勤礼碑》的主要特点

《勤礼碑》是颜真卿的代表之作,“鸿文钜笔,阐发性灵”,不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学科竞赛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