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3D智能显示行业分析报告精编.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757649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49.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3D智能显示行业分析报告精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中国3D智能显示行业分析报告精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中国3D智能显示行业分析报告精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中国3D智能显示行业分析报告精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中国3D智能显示行业分析报告精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3D智能显示行业分析报告精编.docx

《中国3D智能显示行业分析报告精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3D智能显示行业分析报告精编.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3D智能显示行业分析报告精编.docx

中国3D智能显示行业分析报告精编

 

 

(此文档为word格式,可任意修改编辑!

 

2016年3月

 

1、3D显示:

不需要辅助外设的“无障碍”3D视觉体验4

11、柱状透镜技术是目前实现3D显示的主流技术4

(1)光屏障式3D技术主要应用在广告机和游戏机中4

(2)柱状透镜式技术主要应用在消费电子、数码相框及广告机中5

(3)指向光源3D技术还不是特别成熟6

12、3D显示产业链呈现“内容播与发布--网络传输--用户终端”的价值链形态7

2、VR/AR:

技术红利期,未来1-2年进入内容红利阶段9

21、“身临其境”与“锦上添花”9

22、产业链剖析14

3、应用场景对比18

31、3D显示主要用在消费级,应用端具有较强延展性18

(1)电视及显示器等消费电子产品设备19

(2)广告传媒19

(3)展览展示22

32、现阶段虚拟现实侧重于工业级及商业级应用领域22

(1)航天、军事领域、虚拟培训及应急演练22

(2)工业设计领域23

(3)医疗领域24

(4)娱乐方面24

(5)建筑家装、室内设计25

4、3D显示硬件发展成熟,2016年有望成为VR元年26

41、3D显示发力消费电子终端设备及广告展示产品26

42、VR/AR:

万亿空间待挖掘30

5、未来发展趋势分析34

6、投资策略及主要公司35

61、投资策略36

62、主要公司38

621、康得新39

622、深天马A41

 

阿凡达的成功上映让人们见识了3D显示技术带来的逼真和震撼的效果,催动了3D显示产业热。

3D显示是以三维立体形态呈现视觉图像的技术,主要可以分为空间显示和平面显示两类,其中空间3D显示的技术难度更大、成本较高,目前发展有限;平面3D显示技术分为全息和非全息两类,现阶段主流发展的是非全息3D显示技术,主要包括眼镜式3D技术及裸眼3D技术,未来的主流技术必然是摆脱眼镜的束缚。

裸眼立体显示技术是影像行业的最新、最前沿的高新技术,它的出现改变了传统平面图像给人们的视觉疲惫,也是图像制作领域的一场技术革命,是一次质的变化,它以新、特、奇的表现手法,强烈地视觉冲出力,良好优美的环境感染力吸引着人们的目光。

广阔的市场前景,无限拓展的市场空间,数字化的应用技术,成熟完备的工艺技术使立体图像制品有着强大无限的生命力,其市场前景不可估量。

立体影像技术的出现是在图像领域彩色替代黑白后又一次技术革命,也是电视机及显示行业发展的未来趋势,掌握了裸眼立体影像技术,就是掌握了影像行业发展的金钥匙。

虚拟现实技术公司Oculus被Facebook以重金收购一事引起了行业的强烈关注,行业热潮被再次掀起,VC/PE争相进入,企业研发也跃跃欲试,前景广阔。

1、3D显示:

不需要辅助外设的“无障碍”3D视觉体验

11、柱状透镜技术是目前实现3D显示的主流技术

裸眼3D技术并非是3D视觉错觉。

借助前后背景的延伸可以产生看起来具有3D效果的错觉,这种效果却没有包含任何裸眼3D技术,但是却能带来震撼效果。

这里所说的裸眼3D技术主要是指通过光屏障式技术、柱状透镜技术和指向光源技术或者其他类似技术来实现的不需要3D眼镜就可以裸眼直接看到的3D效果。

(1)光屏障式3D技术主要应用在广告机和游戏机中

光屏障式3D技术又称视差屏障或视差障栅技术,原理类似偏振式3D,利用安装在背光模块及LCD面板间的视差障壁,将左眼及右眼可视的画面分开,使观看者可以看到3D影像。

其实现方法是用一个开关液晶屏、偏振模和高分子液晶层,利用液晶层和偏振膜制造出一系列方向为90°的垂直条纹,通过这些宽几十微米的条纹的光就形成了垂直的细条栅模式,称之为“视差障壁”。

该技术可以与既有的LCD液晶工艺兼容,在量产和成本上较有优势,但是其画面亮度低,分辨率会随着显示器在同一时间播出影像的增加呈反比降低。

图表1:

光屏障式3D显示技术示意图

(2)柱状透镜式技术主要应用在消费电子、数码相框及广告机中

柱状透镜技术的原理是在液晶面板的最表层添加了一层密集的柱状透镜组,这样在每个柱透镜下面的图像像素被分成几个子像素,透镜就能以不同的方向投影每个子像素,于是双眼从不同的角度观看显示屏,就看到不同的子像素,如此形成3D画面。

该技术的优点是3D技术显示效果更好,亮度不会受到影响;缺点是相关制造与现有LCD液晶工艺不兼容。

市场中目前采用的柱状透镜技术基本都是在背光模组和LCD之间或者背光模组增加一层3D显示膜,相当于一层“3D显示开关”,能够实现3D显示和传统2D显示之间的切换。

图表2:

东芝3D电视面板由三层组成,液晶面板上有一层透镜薄膜

图表3:

微距镜头拍摄下平时(左图)与普通面板相同,开启3D功能时液晶分子横向呈现虚影(右图)

(3)指向光源3D技术还不是特别成熟

搭配两组LED,配合快速反应的LCD面板和驱动方式,让3D内容以排序方式进入观看者的左右眼互换影响产生视差,进而让人眼感受到3D三维效果。

该技术的优点是可以保障分辨率和透光率,不会影响既有的设计架构,3D显示效果出色,但是技术尚在开发中,产品还不成熟。

3M公司的3D光学膜可以很容易地被集成到背光模组中,此外,这张膜片只需配合刷新率可达120HZ的液晶显示面板即可生成3D影像。

背光模组的组装基本上与现有的操作模式一样,只需在装配阶段进行简单的集成。

通用的标准光学膜组合被替换成一张反光膜、导光板和3D膜。

图表4:

指向光源3D显示技术示意图

裸眼3D技术的主要瓶颈在于价格高及3D片源严重不足。

3D技术攻关投入巨大,欧盟、美国对3D技术研发均不惜巨资,且非常重视投入的持续性,我国要发展这项技术同样离不开巨大资金支持;此外3D片源严重不足的情况也制约了裸眼3D产品的普及。

通过技术创新,硬件成本可以告别“天价”,让绝大多数人买得起,现在市面上的裸眼3D手机售价一般高于普通手机500-1000元,随着技术进步仍有进一步下降的空间,拥有具有3D视觉显示功能的手机的愿望已经可以实现。

从内容层面而言,随着3D视频内容编码技术的突破,未来大量视频、游戏内容亦可低成本转化为“裸眼3D”内容。

12、3D显示产业链呈现“内容播与发布--网络传输--用户终端”的价值链形态

裸眼3D行业的发展受到技术水平、3D产品数量及终端等多种因素影响。

从技术及内容层面来看,需要电视厂商与片商密切合作,充实3D资源内容及数量,并且需要电视台提供较多的3D频道,丰富用户可观看的3D内容,我国已陆续推出各种3D试播频道。

从行业标准层面来看,目前行业中存在一定的产品种类混乱,标准不统一的困境,因此制定统一的行业标准是推动发展的关键所在,无论是拍摄制作等环节还是终端显示方面,统一的标准都有利于行业的健康发展,目前我国主要有《立体电视术语》及《立体电视图像质量测试方法》等。

但是裸眼3D产业的发展趋势及普及是不可逆转的。

图表5:

裸眼3D影视行业推动因素

3D产业链在结构上主要是呈现出“内容播与发布-->网络传输-->用户终端”的价值链形态。

内容制作属于产业链上游,无论是3D影音传播还是影像广告,“内容为王”都是维系整个3D产业的根本,然而长期以来3D内容制作一直是掣肘我国3D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

3D内容制作技术手段复杂、制作设备成本高、有效技术积累不足、相关技术人员匮乏等因素长期困扰着国内3D内容制作企业,因此有效整合现有技术资源、积累3D制作经验、降低制作成本、提高制作质量是目前3D内容制作环节亟待解决的问题。

整个内容生产环节涉及技术设备较多,包括3D摄像机、云台、监视器、非编系统、3D后期制作系统等众多设备,随着后续3D设备的更新为3D上游设备制造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

网络传输处于产业链中游,作为内容到用户之间的传送纽带,是整个产业链升级最为活跃的环节。

网络传输主要针对3D电视产业,纵观我国广播电视发展,已经形成涵盖有线、无线、卫星多元化立体传输覆盖体系,这是3D电视传输最坚实的基础。

随着视听新媒体的发展和创新,IPTV、互联网电视等新兴多媒体业态的出现为3D电视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以IPTV、互联网电视平台为基础开展3D电视点播服务既满足了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又为3D电视的发展开拓了新的增值空间。

图表6:

3D产业链呈现“内容播与发布--网络传输--用户终端”的价值链形态

接收终端处于产业链下游,是与用户最贴近的环节,为用户带来最直观的使用体验。

接收终端一直是3D产业发展最为积极的环节,在我国3D电视机、广告机、便携设备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创新和推动作用。

随着广播电视融合化发展,3D电视接收终端已经由最为普遍的3D电视机、3D机顶盒向涵盖3D手机、3D笔记本、3D平板电脑在内的融合型终端演进,功能的融合、业务的融合以及产品设计的融合将在未来3D终端设备的发展方面表现得越来越明显。

图表7:

3D电视能够带动产业链各环节相关企业

2、VR/AR:

技术红利期,未来1-2年进入内容红利阶段

21、“身临其境”与“锦上添花”

VR与AR的区别在于,VR是通过构建一个虚拟世界让体验者能够“身临其境”,而AR则是将“虚拟信息”叠加到现实世界中,通过虚实结合实现“锦上添花”。

VR(VirtualReality,即虚拟现实)是由美国VPL公司创建人拉尼尔在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的,利用预设程序模拟生成的三维虚拟世界,使置身于该世界的体验着拥有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现实感知能力,还可以进行深度互动、探索、创造的一项新兴技术。

AR(AugmentedReality,即增强现实)是在VR技术上发展起来的,运用计算机生成“虚拟信息”(文字、图像、视频等)增强对显示感知的一项技术,是“虚拟信息”与现实世界的相互叠加。

现阶段VR/AR行业呈现海内外互联网巨头纷纷投入布局的态势,构筑自己在行业中的地位。

VR技术发端于上世纪60年代,由国VPL公司创建人JaronLanier上世纪80年代初提出,目前VR技术已经经历了20世纪60-70年代的实验研究阶段、20世纪80年代初到80年代中期的应用过渡阶段,进入到市场应用阶段。

AR技术则是在VR上发展而来,最初主要是为了解决飞行器制作过程中复杂接线操作的计算机辅助指导问题,AR技术具有较强的后发优势。

虽然短期来看,是处于技术爆发阶段,但是长期仍是依靠内容为王,布局技术类的公司有助于增强对行业发展的把控,未来应该以内容投资为主。

图表8:

VR/AR技术发展路线图

图表9:

沉浸式虚拟现实设备市场的应用成熟度曲线

VR最重要的三大核心要素包括:

沉浸感、交互性和想象力。

纵观人类历史,从文字载体到广播,再到视频媒体,直至互联网新媒体,虽有所发展但仍局限于二维空间;而VR将传播信息的形式再度回归到人类的三维空间。

因此VR应用场景能够覆盖游戏、电影、视频、赛事、新闻、社交等二维媒体能够展现的内容。

目前的VR和AR体验还需要依靠外界设备的辅助,主要可以分为眼镜架、VR头盔和一体式VR头盔。

后两者在显示效果等用户体验上更好,但价格也更加高昂;眼镜架需装入手机使用,可以作为初级VR体验,价格较低。

图表10:

HTCvive一体式头盔

图表11:

9DVR

AR更多是大数据、云计算、叠加技术、光学成像的混合技术,相较于VR而言,技术难度更大。

AR的基本原理其实不难懂,就是利用摄象头采集真实数据,通过计算机视觉的模块进行还原的重构,模拟空间位置,建构一个3D模型,最后传递的结果通过视频展现出来,是一个虚实结合的场景。

一个完整的增强现实系统是由一组紧密联结、实时工作的硬件部件与相关的软件系统协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天文地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