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历中的二十四节气是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7569823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7.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农历中的二十四节气是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我国农历中的二十四节气是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我国农历中的二十四节气是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我国农历中的二十四节气是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我国农历中的二十四节气是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我国农历中的二十四节气是Word文档格式.docx

《我国农历中的二十四节气是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农历中的二十四节气是Word文档格式.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我国农历中的二十四节气是Word文档格式.docx

从清代时宪历之后采用太阳在黄道上每运行15度订为一个节气或中气。

  《荆楚岁时记》称:

“去冬节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禁火三日。

”也

  就是说,从冬至到寒食,中间相隔了105天。

XX百科中原话:

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在夏历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清明节前一二日。

也就是说清明在冬至的106~107日之间。

一个回归年长365.24219879日。

将一回归年除以24,再乘7,就得到清朝时宪历以前清明的时间,约为106.5日,符合清明在冬至的106~107日之间的记载。

现代采用了更先进的天文算法,但历法基本没有变,而现代的清明通过实际这两年的数据,距离冬至104.1日,反而在寒食之前了。

  附:

农历其本历法:

  1.以朔日为月首,定为初一日(朔:

指的是太阳和月亮在天球上处于同一经度,天文学上称此时日月的黄经差等于零,实际上在合朔的时候,太阳、月亮、地球三者接近一条直线,此时位居中间的月亮,未被太阳光照亮的半面,正对向地球,在地球上看不到月亮的存在。

月球运行的轨道(白道)和太阳运行的轨道(黄道)并不在一个平面上。

白道平面和黄道平面有5°

9′的夹角。

如果在朔日,太阳和月球都移到白道和黄道的交点附近,太阳离交点处有一定的角度(日食限),就能发生日食。

即日食必定发生在初一日,初一日未必有日食。

例如20XX年农历己丑年正月初一、六月初一、十二月初一都有日食)。

  2.以冬至(冬至太阳到达南回归线,昼最短,一年中圭表表影长最长的一天是冬至。

规定从冬至点开始到下一个冬至点为一回归年。

一年分成二十四个“气”,称为二十四节气)黄经270°

起,太阳在黄道上每运行15度订为一个节气或中气。

  3.以冬至所在月为农历十一月,建子,为历算岁首。

  4.两个“冬至”之间间隔11个月,则无需置闰,随后安排农历十二月,次年正月、二月、三月……十月,正月为民用年首,建寅。

  5.两个“冬至”之间间隔12个月,则需置闰。

置闰的月从“冬至”开始,当出现第一个没有“中气”的月份,这个月就是闰月,其名称是在前个月的前面加一个“闰”字。

  6.农历以东经120°

为计算的子午线,即采用北京所在的东八区时区的时间(北京时间)。

  例如:

  20XX年冬至至20XX年冬至间隔12个月,需置闰第一个没有“中气”的月份,即从农历20XX年十一月开始的第八个月。

其历月分别是:

  农历20XX年十一月(冬至中气);

  农历20XX年十二月(大寒中气);

  农历20XX年正月(雨水中气);

  农历20XX年二月(春分中气);

  农历20XX年四月(小满中气);

  农历20XX年五月(夏至中气);

  农历20XX年闰五月(无中气);

  农历20XX年六月(大暑中气);

  农历20XX年七月(处暑中气);

  农历20XX年八月(秋分中气);

  农历20XX年九月(霜降中气);

  农历20XX年十月(小雪中气);

  又例如:

  2032年冬至至2033年冬至间隔11个月,无需置闰,虽然有一个没有“中气”的月份。

  农历2032年十一月(冬至中气);

  农历2032年十二月(大寒中气);

  农历2033年正月(雨水中气);

  农历2033年二月(春分中气);

  农历2033年三月(谷雨中气);

  农历2033年四月(小满中气);

  农历2033年五月(夏至中气);

  农历2033年六月(大暑中气);

  农历2033年七月(处暑中气);

  农历2033年八月(无中气);

  农历2033年九月(秋分中气);

  农历2033年十月(霜降中气);

  再例如:

  2033年冬至至2034年冬至间隔12个月,需置闰,虽然有两个没有“中气”的月份,但置闰第一个没有“中气”的月份。

  农历2033年十一月(小雪中气,冬至中气);

  农历2033年闰十一月(无中气);

  农历2033年十二月(大寒中气,雨水中气);

  农历2034年正月(无中气);

  农历2034年二月(春分中气);

  农历2034年三月(谷雨中气);

  农历2034年四月(小满中气);

  农历2034年五月(夏至中气);

  农历2034年六月(大暑中气);

  农历2034年七月(处暑中气);

  农历2034年八月(秋分中气);

  农历2034年十月(小雪中气);

  至于腊月和正月接近公转轨道的近日点,公转速度较快,冬至、大寒、雨水间隔时间短,闰月概率很少。

最近的闰正月为2262年,最近的闰腊月为3358年。

2262闰正月初一(公历2262年2月20日)

  2262闰正月廿九(公历2262年3月20日)

  3358年闰腊月初一(公历3359年1月21日)

  3358年闰腊月廿九除夕(公历3359年2月18日)

  0|评论

  20XX-03-2816:

14fabiangan|二级

  节气和农历是两套不同的历法。

很好理解,中国古代并不只有阴历一种历法。

节气和阳历(公历)能对应上是因为节气也是按照太阳的运行制定的一套历法,但它与阳历也是不同的两种历法,并没有任何的从属关系,而且节气一般都是指一段时间(两三天时间),并不是特指某一天,至于现代的日历上为什么这么标,不排除有些将错就错的味道在里面。

  在我们的风俗中来体现为:

做清明(扫墓)并不是只限于清明节这一天的,而是清明节气,也就是4月5日左右;

其他如做冬至、做月节皆是如此

  20XX-03-2122:

58shelleykiki|三级

  二十四节气关于农耕,它与地球的公转有关。

公转影响了地球的气候变化,而人们也是根据气候变化来劳作的。

  篇二:

立春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上半年是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每月两节日期定,最多只差一两天

  其它节气歌

  一月小寒接大寒,二月立春雨水连;

  惊蛰春分在三月,清明谷雨四月天;

  五月立夏和小满,六月芒种夏至连;

  七月大暑和小暑,立秋处暑八月间;

  九月白露接秋分,寒露霜降十月全;

  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迎新年。

  抓紧季节忙生产,种收及时保丰年。

  立春:

2月4日-5日,谓春季开始之节气

  雨水:

2月18日—20日,此时冬去春来,气温开始回升,空气湿度不断增大,但冷空气活动仍十分频繁。

  惊蛰:

3月5日(6日),指的是冬天蛰伏土中的冬眠生物开始活动。

惊蛰前后乍寒乍暖,气温和风的变化都较大。

  春分:

每年的3月20日(或21日),阳光直照赤道,昼夜几乎等长。

我国广大地区越冬作物将进入春季生长阶段。

  清明:

每年4月5日(或4日),气温回升,天气逐渐转暖。

  谷雨:

4月20日前后,雨水增多,利于谷类生长。

  立夏:

5月5日或6日“立夏”。

万物生长,欣欣向荣。

  小满:

5月20日或21日叫“小满”。

麦类等夏熟作物此时颗粒开始饱满,但未成熟。

芒种:

6月6日前后,此时太阳移至黄经75度。

麦类等有芒作物已经成熟,可以收藏种子。

  夏至:

6月22日前后,日光直射北回归线,出现“日北至,日长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

  小暑:

7月7日前后,入暑,标志着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炎热季节。

  大暑:

7月23日前后,正值中伏前后。

这一时期是我国广大地区一年中最炎热的时期,但也有反常年份,“大暑不热”,雨水偏多。

  立秋:

8月7日或8日,草木开始结果,到了收获季节。

  处暑:

8月23日或24日,“处”为结束的意思,至暑气即将结束,天气将变得凉爽了。

由于正值秋收之际,降水十分宝贵。

  白露:

9月8日前后,由于太阳直射点明显南移,各地气温下降很快,天气凉爽,晚上贴近地面的水气在草木上结成白色露珠,由此得名“白露”。

  秋分:

9月22日前后,日光直射点又回到赤道,形成昼夜等长。

  寒露:

10月8日前后。

此时太阳直射点继续南移,北半球气温继续下降,天气更冷,

  露水有森森寒意,故名为“寒露风”。

  霜降:

10月23日前后为“霜降”,黄河流域初霜期一般在10月下旬,与“霜降”节令相吻合,霜对生长中的农作物危害很大。

  立冬:

每年11月7日前后。

  大雪:

12月7日前后。

此时太阳直射点快接近南回归线,北半球昼短夜长。

冬至:

12月22日前后,此时太阳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则形成了日南至、日短至、日影长至,成为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

冬至以后北半球白昼渐长,气温持续下降,并进入年气温最低的“三九”。

  小寒:

1月5日前后,此时气候开始寒冷。

  大寒:

1月20日前后,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候。

  立春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当太阳到达黄经315°

时叫立春节气。

  立春是汉族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立”是“开始”的意思,自秦代以来,中国就一直以立春作为孟春时节的开始。

立春是从天文上来划分的,春是温暖,鸟语花香;

春是生长,耕耘播种。

[1]

  所谓“一年之计在于春”,自古以来立春就是一个传统节日。

中国自官方到民间都极为重视,立春之日迎春已有三千多年历史。

立春时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去东郊迎春,祈求丰收。

回来之后,要赏赐群臣,布德令以施惠兆民。

这种活动影响到庶民,使之成为后来世世代代的全民的迎春活动[2]

  立春时,斗指东北。

太阳黄经为315度。

是二十四个节气的头一个节气。

其含意是开始进入春天,“阳和起蛰,品物皆春”,过了立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勃,一年四季从此开始了。

立春三侯

  东风解冻:

东风送暖,大地开始解冻。

  蛰虫始振:

蜇居的虫类慢慢在洞中苏醒。

  鱼陟负冰:

河里的冰开始溶化,鱼开始到水面上游动,此时水面上还有没完全溶解的碎冰片,如同被鱼负着一般浮在水面。

  立春介绍

  自秦代以来,我国就一直以立春作为春季的开始。

立春是从天文上来划分的,而在自然界、在人们的心目中,春是温暖,鸟语花香;

在气候学中,春季是指候(5天为一候)平均气温10℃至22℃的时段。

时至立春,人们明显地感觉到白昼长了,太阳暖了。

气温、日照、降雨,这时常处于一年中的转折点,趋于上升或增多。

小春作物长势加快,油菜抽苔和小麦拔节时耗水量增加,应该及时浇灌追肥,促进生长。

农谚提醒人们:

“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觉”大春备耕也开始了。

虽然立了“春”,但是盆地大部分地区仍会有霜冻出现,少数年份还会有“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的景象。

这些气候特点,在安排农业生产时都是应该考虑到的。

人们常爱寻觅春的信息在哪里呢?

那柳条上探出头来的芽苞,“嫩于金色软于丝”;

那泥土中跃跃欲出的小草,等待“春风吹又生”;

而为着夺取新丰收在田野中辛勤劳动的人们,正在用双手创造真正的春天。

  一般在2月3、4或5号。

  由来

  编辑

  白露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当太阳到达黄经一百六十五度时交白露节气。

白露是秋天的第三个节气,表示孟秋时节的结束和仲秋时节的开始。

露是由于温度降低,水汽在地面或近地物体上凝结而成的水珠。

所以,白露实际上是表征天气已经转凉。

这时,人们就会明显地感觉到炎热的夏天已过,而凉爽的秋天已经到来了。

昼夜温差可达十多度。

阳气是在夏至达到顶点,物极必反,阴气也在此时兴起。

到了白露,阴气逐渐加重,清晨的露水随之日益加厚,凝结成一层白白的水滴,所以就称之为白露。

俗语云:

“处暑十八盆,白露勿露身。

”这两句话的意思是说,处暑仍热,每天须用一盆水洗澡,过了十八天,到了白露,就不要赤膊裸体了,以免着凉。

还有句俗话:

“白露白迷迷,秋分稻秀齐。

”意思是说,白露前后若有露,则晚稻将有好收成。

  “白露”是反映自然界气温变化的节令。

露是“白露”节气后特有的一种自然现

  白露(3张)

  象。

此时的天气,正如《》中所云的:

“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

”据《十二候集解》对“白露”的诠释——“水土湿气凝而为露,秋属金,金色白,白者露之色,而气始寒也”。

古人在《孝纬经》中也云:

“处暑后十五日为白露”,阴气渐重,露凝而白也。

”其实,气象学表明:

节气至此,由于天气逐渐转凉,白昼阳光尚热,然太阳一归山,气温便很快下降,至夜间空气(:

我国农历中的二十四节气是)中的水汽便遇冷凝结成细小的水滴,非常密集地附着在花草树木的绿色

  茎叶或花瓣上,呈白色,尤其是经早晨的太阳光照射,看上去更加晶莹剔透、洁白无瑕,煞是惹人喜爱,因而得“白露”美名。

  气候特征

  鸿雁来:

鸿大雁小,自北而来南也,不谓南乡,非其居耳。

详见雨水节下。

物候

  玄鸟归:

玄鸟解见春分,此时自南而往北也,燕乃北方之鸟,故曰归。

  群鸟养羞:

三人以上为众,三兽以上为群,群者,众也,《礼记》注曰:

“羞者,所美之食。

”养羞者,藏之以备冬月之养也。

  篇三:

农历二十四节气

  农历二十四节气

  农历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古代中国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

二十四节气即: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和大寒。

远在春秋时期,中国古代先贤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和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

农历二十四节气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分丰富,其中既包括相关的谚语、歌谣、传说等,又有传统生产工具、生活器具、工艺品、书画等艺术作品,还包括与节令关系密切的中国节日文化、生产仪式和民间风俗。

  二十四节气是古代中国农业文明的具体表现,具有很高的农业历史文化的研究价值。

  20XX年5月20日,中国农业博物馆申报的的农历二十四节气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文名

  农历二十四节气(基于干支历)

  英文名

  The24solarTerms

  别称

  二十四节气

  节日时间

  春季节气|夏季节气|秋季节气|冬季节气

  节日类型

  传统节日

  流行地区

  中国

  节日起源

  机构设定

  节日饮食

  春卷,春饼,馄饨,羊肉等

  节日意义

  农业文明的体现

  类别

  民俗

  目录

  1.

  2.

  3.

  节气历史

  早在春秋战国时代,中国劳动人民中就有了日南至、日北至的概念。

随后人们根据月初、月中的日月运行位置和天气及动植物生长等自然现象,利用之间的关系,把一年平分为二十四等份。

并且给每等份取了个专有名称,这就是二十四节气。

到战国后期成书的《吕氏春秋》“十二月纪”中,就有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个节气名称。

这八个节气,是二十四个节气中最重要的节气。

这八个节气标示出季节的转换,清楚地划分出一年的四季。

后来到了《淮南子》一书的时候,就有了和现代完全一样的二十四节气的名称。

这是中国历史上关于二十四节气的最早的记录。

从考古中发现的出土文物考证,中国西汉时期就已经采取节气注历了。

汉代著作《周髀算经》一书,就有八节二十四节气的记载。

大都表示气候变化,物象差异,与农业结合得十分密切。

因此,当时从八节二十四节气上就可以掌握季节的变化,决定对农作物的适时播种与收割了。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个农业非常发达的国家,由于农业和气象之间的密切关系,所以古代中国劳动人民从长期的农业劳动实践中,累积了有关农时与季节变化关系的丰富经验。

为了记忆方便,把二十四节气名称的一个字,用字连接起来编成歌诀: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二十四节气的制定,综合了天文学和气象学以及农作物生长特点等多方面知识,它比较准确地反映了一年中的自然力特征,所以至今仍然在农业生产中使用,受到广大农民喜爱。

  节气是华夏祖先历经千百年的实践创造出来的宝贵科学遗产,是反映天气气候和物候变化、掌握农事季节的工具,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

1节气历史2节气命名3节气分类4节气规律5节气习俗6节气与气候农事诗7节气意义8节气相关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古代利用土圭实测日晷(即在平面上竖一根杆子来测量正午太阳影子的长短),以确定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个节气。

一年中,土圭在正午时分影子最短的一天为夏至(又称“日短至”、“短至”),最长的一天为冬至(又称“日长至”、“长至”),影子长度适中的为春分或秋分。

春秋时期的著作《尚书》中就对节气有所记述。

在商朝时只有四个节气,到了周朝时发展到了八个。

二十四节气名称首见于西汉刘安的《淮南子·

天文训》,《史记·

太史公自序》的“论六家要旨”中也有提到阴阳、四时、八位、十二度、二十四节气等概念。

中国古代用农历(月亮历)记时,用阳历(太阳历)划分春夏秋冬二十四节气。

我们祖先把5天叫1候,3候为一气,称节气,全年分为72候24节气。

  由于2000年来,中国的主要政治活动中心多集中在黄河流域,二十四节气也就是以这一带的气候、物候为依据建立起来的。

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地形多变,故二十四节气对于很多地区来讲只是一种参考。

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

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

公元前104年,由落下闳、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并规定无中气之月,定为上月的闰月

  节气命名

  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反应了季节、气候现象、气候变化等。

  表示寒来暑往变化的有:

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八个节气;

  象征温度变化的有:

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五个节气;

  反映降水量的则是:

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七个节气;

  反应物候现象或农事活动的节气有:

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四个节气。

  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从天文角度来划分的,反映了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则反映了四季的开始。

由于中国地域辽阔,具有非常明显的季风性和大陆性气候,各地天气气候差异巨大,因此不同地区的四季变化也有很大差异。

  白露、寒露、霜降三个节气表面上反映的是水汽凝结、凝华现象,但实质上反映出了气温逐渐下降的过程和程度。

  惊蛰、清明反映的是自然物候现象,尤其是惊蛰,它用天上初雷和地下蛰虫的复苏,来预示春天的回归。

  二十四节气命名的讲究

  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所以节气在现行的公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不差1~2天。

  “立”表示一年四季中每一个季节的开始,春夏秋冬四个“立”,就表示了四个节气的开始。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亦合称为“四立”。

公历上一般在每年的2月4日、5月5日、8月7日和11月7日前后。

“四立”表示的是天文季节的开始,从气候上说,一般还在上一季节,如立春黄河流域仍在隆冬。

  “至”是意极、最的意思。

夏至、冬至合称为“二至”,表示夏天和冬天的到来。

夏至日、冬至日一般在每年公历的6月21日和12月22日。

夏至,太阳直射北纬23.5度,黄经90度,北半球白昼最长。

冬至,太阳直射南纬23.5度,黄经270度,北半球白昼最短。

  “分”在这里表示平分的意思。

春分、秋分合称为“二分”,表示昼夜长短相等。

这两个节气一般在每年公历的3月20日和9月23日左右。

春分、秋分,黄道和赤道平面相交,此时黄经分别为0度、180度,太阳直射赤道上,昼夜相等。

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

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蛰是藏的意思。

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分是平分的意思。

春分表示昼夜平分。

天气晴朗,草木繁茂。

雨生百谷。

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

夏季的开始。

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

  芒种:

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

炎热的夏天来临。

暑是炎热的意思。

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

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秋季的开始。

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

处暑是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

天气转凉,露凝而白。

昼夜平分。

露水已寒,将要结冰。

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冬季的开始。

  小雪:

开始下雪。

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

  冬至:

寒冷的冬天来临。

气候开始寒冷。

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节气分类

  24节气按照所反应的现象不同可划分为以下3类:

  第一类是反映季节的。

二分(春分、秋分)、二至(夏至、冬至)和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是用来表明季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