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帼眉《教育心理学》13章资料整理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7564441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2.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陈帼眉《教育心理学》13章资料整理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陈帼眉《教育心理学》13章资料整理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陈帼眉《教育心理学》13章资料整理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陈帼眉《教育心理学》13章资料整理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陈帼眉《教育心理学》13章资料整理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陈帼眉《教育心理学》13章资料整理Word格式.docx

《陈帼眉《教育心理学》13章资料整理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陈帼眉《教育心理学》13章资料整理Word格式.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陈帼眉《教育心理学》13章资料整理Word格式.docx

1,了解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知识,包括学前儿童心理变化的基本规律以及儿童心理变化的原因

2,培养对学前儿童的兴趣和感情

3,初步掌握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方法

4,有助于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5、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原则

1,客观性原则

1.研究学前儿童的心理,必须考虑到儿童生活的客观条件。

2.任何结论都要以充分的事实材料为依据。

2,发展性原则

1.不仅要注意已经形成的心理特征和品质,更应注意刚萌芽的新特征和品质。

3,活动性原则

1.儿童心理是在活动中形成的,并通过活动表现出来,研究学前儿童的心理,必须从活动中分析。

6、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具体方法分类(了解)

一、以研究时间为标准,分为纵向研究和横断研究

纵向研究就是在比较长的时间对某个或某些儿童进行追踪研究,以查明随着年龄的增长,其心理发展的进程和水平的变化。

1、纵向研究的时间可长可短。

长者可达几十年,短则可以是几个月。

2、短时的纵向研究一般只适用于年龄较小的婴儿。

3、时间的间隔应该固定,间隔的长短要考虑到儿童的年龄。

年龄越小,心理的发展变化越大,间隔的时间应越短。

横断研究是在同一时间,研究某一年龄阶段或几个年龄阶段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以了解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和年龄待点。

1、横断研究应特别注意研究对象的典型性。

应慎重确定研究对象的年龄及年龄组的划分。

要使研究对象达到足够的数量。

并且照顾到研究对象的生活和教育背景。

2、一般来说,儿童年龄越小,年龄组的儿童年龄差距应越小,这样有利于发现心理发展的质变和关键年龄。

纵向研究的优点:

可以比较系统、详尽地了解同一个或一组儿童的心理变化过程,揭示发展的连续性、顺序性和量变、质变的规律。

缺点:

费时较长,不易同时对大量对象进行研究。

横向研究的优点:

取样较方便,可以在短时间收集大量资料,完成研究课题。

难以了解到某一研究对象心理发展的具体进程和特点。

二、以研究围为标准,分为整体研究和分析研究

整体研究又称系统研究,即把儿童心理的各个方面作为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研究对象系统,当成一个整体结构来进行研究。

分析研究又称专题研究,是对儿童心理发展中某一个别的、局部的问题进行比较深入的研究。

三、以研究课题为标准,分为差异研究、相关研究和因果研究

差异研究较多集中于研究不同年龄儿童心理活动的区别。

相关研究是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的现象之间的关系,或心理现象与其它因素之间的关系。

因果研究是研究两个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

》以上几种类型都需要依靠推论统计来进行。

即:

结论是根据研究的样本推导出的,因此,必须注意防止取样偏差,并且验证研究结果的正确性。

四、根据不同的研究任务和课题,分为双生子研究、跨文化研究

双生子研究的目的在于研究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说明遗传和环境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这种方法主要是了解双生子(遗传因素相同的儿童)在不同条件下心理发展的异同。

跨文化研究的目的在于研究不同社会文化背景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这种方法主要是查明不同社会结构、不同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以及教养方式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7、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具体方法

一、观察法

(一)观察法是研究学前儿童的最基本方法。

(二)观察对象和围的确定

1、开放式抽样

2、封闭式抽样(时间抽样、事件抽样)

3、时间抽样:

是定期在规定的时间单位进行观察。

(三)运用观察法研究学前儿童时应注意的问题

1、.制订观察计划时必须充分考虑观察者对被观察儿童的影响。

尽量使儿童保持

自然状态。

根据观察目的和任务之不同,可以采用局外观察(使儿童不知道自己正在被观察)或参与性观察(观察者以某种身份参加到儿童的活动中)。

2.观察记录要求详细、准确、客观,不仅要记录行为本身,还应记录行为的前

因后果。

3.由于学前儿童心理活动的不稳定性,其行为往往表现出偶然性。

因此对学前

儿童的观察一般应反复多次进行。

二、实验法

(一)实验室实验法是在特殊装备的实验室,利用专门的仪器设备进行心理研究的一种方法。

优点:

是能够严格控制条件,可以重复进行,可以通过特定的仪器设备探测一些不易观察到的情况,取得有价值的科学资料。

不足之处:

在于幼儿在实验室环境往往产生不自然的心理状态。

由此导致所得实验结果有一定局限性。

特别是研究一些复杂的心理现象。

实验法应注意:

1、幼儿心理实验室的布置,应尽量接近幼儿的日常生活环境。

2、对幼儿的实验室实验可通过游戏等幼儿熟悉的活动进行。

3、实验开始前要有较多的准备时间,使幼儿被试熟悉环境和熟悉主试。

4、对幼儿的实验指导语,要用简明的语言和肯定的语气。

5、实验进行过程应考虑到幼儿的生理状态和情绪背景。

6、实验记录应考虑到幼儿表达能力的特点。

1.自然实验法

自然实验法的特点在于,实验的整体情境是自然的,但某种或某些条件是有目的有计划加以控制的。

使儿童在实验过程中心理状态比较自然,而研究者又可以控制儿童心理产生的条件,既与观察法接近,又是实验方法,兼有二者的优点。

由于强调在自然的活动条件下进行实验,难免出现各种不易控制的因素。

2.教育心理实验法

教育心理实验法是自然实验法的一种重要形式。

其重点在于比较不同的教育条件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揭示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潜能,从而为教育改革服务。

·

用实验法,常用实验组和控制组(或称对照组)相对比。

通过两组比较,测查这种特殊措施(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

三、测验法

测验法是根据一定的测验项目和量表来了解儿童心理发展水平的方法。

测验主要用于查明儿童心理发展的个别差异,也可用于了解不同年龄心理发展的差异。

对学前儿童的测验应注意以下几点:

1、对学前儿童的测验都是用个别测验,不宜用团体测验。

2、测验人员必须经过专门训练。

3、切不可仅以任何一次测验的结果作为判断某个儿童发展水平的依据。

比较简便,在较短时间能够粗略了解儿童的发展状况。

四、间接观察法

间接观察法是指研究者并不是直接观察研究对象的心理表现和行为,而是通过其他途径来了解。

1、调查访问法

调查法是研究者通过学前儿童的家长、教师或其他熟悉儿童生活的成人去了解儿童的心理表现。

1、调查法可以采取当面访问的方式,也可以采取书面调查的方式。

2、当面调查可以是个别访问,也可以是开调查会。

3、调查访问必须有充分准备,拟定调查提纲。

调查访问人员还应善于向被访问者提出问题。

比较费时间。

2、问卷法

可以在短时间获得大量资料,所得资料便于统计,较易做出结论。

编制问卷表并不容易,题目的信度、效度要经过考验。

五、谈话法和作品分析法

谈话法:

通过和幼儿的交谈,可以研究他们的各种心理活动。

谈话的形式可以是自由的,但容要围绕研究者的目的展开。

谈话者应有充足的理论准备,非常明确的目的,以及熟练的谈话技巧。

作品分析法:

通过分析儿童的作品(如手工、图画等等)去了解儿童的心理。

例如:

“绘人测验”。

第二章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概述

1、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稳定性和可变性

儿童发展的年龄特征既有稳定性的一面,也有可变性的一面,稳定性和可变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稳定性受到几个因素的制约:

1,儿童的脑的发育是有一个稳定的顺序和阶段的,在头脑中建立神经联系是有一定次序的。

2,人类掌握知识经验是有一定顺序的,儿童掌握知识经验也遵循这一顺序。

3,儿童从掌握知识经验到心理机能发生变化也要经过一个大体相同的时间。

可变性是由儿童处在不同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有,信息社会的生活,儿童生活环境及教育条件等。

2、儿童心理发展各个阶段的关系

各个阶段即互相区别又互相联系,各个阶段有质的差别不能混同,但是相连的两个阶段也不能截然分开,他们是相互联系,相互过渡的。

3、儿童心理发展敏感期的影响因素:

儿童心理发展的敏感期是指儿童学习某种知识,形成某种能力或行为比较容易,儿童心理某方面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错过了敏感期发展会比较缓慢,不是不可以习得某种能力。

影响敏感期的因素:

1.儿童心理发展敏感期与生理发展的加速期有关。

2.儿童心理发展敏感期与儿童心理发展本身的状态有关。

3.儿童心理发展敏感期与儿童心理的整体发展有。

4.儿童心理发展敏感期应与儿童实际情况结合考虑。

4、各年龄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

1.婴儿期:

人出生后的第一年,心理发展最为迅速,心理特征变化最大。

1,初生到满月(新生儿期)

(一)适应新生活

(二)依靠无条件反射

(三)条件反射出现和心理发生

(四)认识世界和人际交往的开始

新生儿的无条件反射:

吸吮反射;

觅食反射;

眨眼反射;

怀抱反射;

抓握反射(达尔文反射);

巴宾斯基反射;

惊跳反射(莫罗反射);

击剑反射;

迈步反射;

游泳反射;

巴布金反射;

蜷缩反射

新生儿出现条件反射的原因及条件:

1、最初的条件反射是儿童为了维持生命、适应新生活的需要而产生的新机制。

2、条件反射即是生理活动,又是心理活动。

3、条件反射的基本条件:

(1)大脑皮层出于成熟健全而正常的状态。

(2)具备基础反射。

(3)条件刺激适当的强度和出现的时间。

(4)条件刺激物和无条件刺激多次吻合。

4、条件反射出现的时间,决定于开始训练儿童建立条件反射的时间。

5、心理的发生(儿童出生第一个月,心理已经发生)

2.满月到半岁(婴儿早期)(※)

(一)视觉和听觉迅速发展

(二)定向反射的作用增加

(三)手眼协调动作开始发生

动作混乱阶段—无意抚摸—无意抓握—手眼不协调的抓握—手眼协调的抓握

(四)开始认生,开始招人

1、5-6个月的孩子开始认生

2、认生是儿童认识能力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变化:

1,感知辨别和记忆能力的发展。

2,情绪和人际关系的发展。

3.半岁到周岁(婴儿晚期)

(一)身体动作迅速发展

(二)手的动作开始形成

(三)语言开始萌芽

(四)依恋关系日益发展

1、儿童动作发展的规律

(1)、从整体动作到局部的、准确的、专门化的动作。

(整分原则)

(2)、从上部动作到下部动作。

(头尾原则)

(3)、从中央部分的动作到边缘部分的动作。

(远近原则)

(4)、从大肌肉动作到小肌肉动作。

(大小原则)

(5)、从无意动作到有意动作。

2、坐、爬、站、走的发展(都是6—12个月这个阶段学习的)

3、手的动作开始形成

1、五指分工动作的发展;

2、双手配合;

3、摆弄物体;

4、重复连锁动作

1—3岁

一、学会直立行走

二、使用工具

三、语言和表象思维的发展(人类特有的语言和思维活动,是在2岁左右形成的)

四、出现独立性

1—2岁孩子独立行走不自如的原因:

1、头重脚轻,走路时难以保持平衡。

2、全身的骨骼肌肉比较嫩弱。

3、脊柱的弯曲没有完全形成。

4、两腿和身体动作不协调。

1—3岁儿童学习使用工具的发展过程

1—3岁儿童学习使用工具有一个发展过程,大致经过四个基本阶段

1、完全不按用具的特点支配动作。

2、不再连续变换新方式,进行同一动作的时间有所延长。

3、主动去重复有效动作。

4、按照用具的特点来使用它,并且能够根据使用时的客观条件改变动作方式。

1-3岁儿童出现独立性的意义:

1、独立性的出现是开始产生自我意识的明显表现。

2、独立性的出现是人生头2-3年心理发展成就的集中表现。

它表明,儿童心理具备了人类的一切特点:

直立行走,使用工具,用语言交际,能进行想象和思维,有了自我意识。

儿童第一反抗期(了解)

2—3岁的儿童,随着其动作和认知能力的显著发展,他的探索欲望和自我主越来越强烈,独立性和自主性也相应发展起来,幼儿初步认识到作为个体的“我”以及“我”的力量,但他们的欲望和要求常常遭到父母的禁止和限制。

欲望、自我主遭到阻止的幼儿则用反抗和拒绝行为来表明自己同别人的意志之间的冲突,他们不仅拒绝成人的命令和要求,甚至拒绝成人的帮助,事事要“我自己来”,这种持有强烈的自我主,以及对别人的命令、要求、帮助予以拒绝的态度,称为第一反抗现象,这个时期称第一反抗期。

3—6岁(学前期——幼儿期)

1,3—4岁(学前初期,幼儿园小班):

主要特点:

(一)、生活围扩大,生活初步自理

1、生理的发展,3岁幼儿身体和手的基本动作已经比较自如。

2、语言的形成和发展使幼儿已经基本上能够向别人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要求,不需要成人过多地猜测他的意愿。

(二)认识依靠行动

(三)情绪作用大

(四)爱模仿

2,4—5岁

4—5岁儿童心理发展的质变,主要在于认识活动的概括性和行为的有意性明显地开始发展。

具体如下:

(一)活泼好动

(二)思维具体形象(具体形象性这种特点在学前中期最为典型。

(三)开始接受任务

(四)开始自己组织游戏

3,5—6岁

5—6岁是新的特点继续巩固和发展的时期。

(一)好问、好学

(二)抽象能力明显萌芽

(三)开始掌握认知方法

(四)个性初具雏形

第三章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

1、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总趋势:

1,从简单到复杂(从不齐全到齐全,从笼统到分化)

2,从具体到抽象

3,从被动到主动(从无意到有意,从要受到生理制约到自己主动调节)

4,从凌乱到成体系

2、学前儿童心理进程发展的基本特点:

1,发展的高速度

2,发展的不均衡性和整体性(不均衡:

不同阶段,方面,个体发展不均衡)

3、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生物因素:

1,遗传因素作用:

1.提供发展人类心理的最基本的自然物质前提

2.奠定儿童心理发展个别差异的最初基础

2,生理成熟因素作用:

1.生理成熟的程序制约着儿童心理发展的顺序

2.生理成熟为儿童心理发展提供物质前提

3.生理成熟的个别差异是儿童心理发展个别差异的生理基础

4、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社会因素

1,社会环境使遗传所提供的心理发展的可能性变为现实

2,宏观的社会环境和教育从根本上制约着儿童心理发展的水平和方向

3,微观的社会环境是影响儿童心理个别差异的最重要的条件

5、推动儿童心理发展的根本动力

儿童心理部因素之间的矛盾是推动儿童心理发展的根本动力,部矛盾可概括为两方面,新的需要和旧的心理水平。

需要表现为对某种事物的追求或倾向,有外界环境和教育引起,并随着成长不断变化,是新的心理反映。

矛盾的双方既互相对立又互相依存,一方面,需要依存于儿童原有的心理水平,并在其基础上产生,另一方面,一定的心理水平的产生又依存于需要。

6、活动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

1,儿童心理是在活动中产生发展并表现出来的

2,儿童心理部矛盾是在活动中产生并转化的

3,游戏是促进幼儿心理发展的最好的活动形式

游戏的作用:

1,促进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

2,促进儿童情感的发展

3,促进儿童个性的发展

7、同伴交往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1,促进儿童认知的发展

2,增强儿童的社会认知和社会技能

3,满足儿童归属与爱的需要以及尊重的需要

4,促进良好的个性和道德品质的形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