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北京综合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基础建设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7558465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123.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综合北京综合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基础建设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综合北京综合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基础建设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综合北京综合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基础建设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综合北京综合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基础建设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综合北京综合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基础建设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综合北京综合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基础建设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综合北京综合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基础建设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综合北京综合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基础建设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综合北京综合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基础建设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三)以改善环境质量为中心的田园清洁循环工程19

(四)以农田景观建设为中心的沟路林渠配套工程21

五、投资标准与概算21

(一)以配水节水为中心的农田水利改善工程22

(二)以质量提升为中心的农田培肥工程22

(三)以改善环境质量为中心的田园清洁循环工程23

(四)以农田景观建设为中心的沟路林渠配套工程24

六、效益分析24

(一)经济效益24

(二)生态效益25

(三)社会效益25

七、保障措施25

八、2009年计划任务与投资安排28

附件1-附件11

专家论证意见

前言

耕地是不可再生的稀缺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本保障。

农田不仅具有生产功能,而且是首都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宜居城市重要的生产性绿色空间。

随着城市不断扩张和人口不断增加,首都耕地急剧减少,1979-2008年全市耕地平均每年递减10万亩,其中,2000年底全市耕地面积为493.5万亩,2008年底为347.5万亩,平均每年减少约16万亩。

2008年10月16日国务院《关于印发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的通知》确定北京市耕地保有量到2010年为339万亩、到2020年为322万亩,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为280万亩(附件1)。

为切实保护、利用、建设、管理好首都宝贵的耕地资源,市委十届五次全会和六次全会分别提出了“尽快启动编制都市型现代农业基础建设规划,2009年启动实施”和“尽快编制完成现代农业基础建设规划,2009年启动建设30万亩综合示范工程”的明确要求。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和市委全会的相关要求,特编制《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基础建设及综合开发规划(2009年-2012年)》。

本规划是未来我市耕地资源保护和耕地质量建设的重要依据,是“221平台”的具体应用和进一步深化。

规划的实施是切实提高都市型现代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生态服务能力、景观服务能力,推动都市型现代农业又好又快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基础性工作;

是切实推动新农村建设,提升农业生产基础、改善生态环境、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举措,与“五项基础设施建设”“同步”、“双轮驱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是全面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落实“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建设任务,率先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根本要求的具体体现,对于提高首都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首都宜居生态城市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规划主要依据以下相关政策文件编制:

《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北京市“十一五”时期重点新城发展实施规划》、《北京市“十一五”时期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规划》、《北京市“十一五”时期生态环境发展规划》、《北京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北京市山区协调发展总体规划(2006年-2020年)》、《北京市新农村“五项基础设施”建设规划(2009年~2012年)》、《都市型现代农业产业布局》(2006年)、《中共北京市委关于率先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意见》(2008年12月25日中共北京市委十届五次全会通过)。

本规划编制数据来源:

北京市统计年鉴、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数据、2005-2008年测土配方施肥检测数据、2006年农业生态环境普查数据、林业二类调查数据,根据抽样调查和典型设计等方式测算所得数据。

本规划为第一期规划,期限为2009-2012年,原则上每年实施30万亩(其中: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和农田节水项目每年实施20万亩,基本农田建设项目每年实施10万亩),四年实施总面积为120万亩,重点建设以九大基本农田集中分布区为主的基本农田。

根据第一期规划实施情况与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将适时编制第二期规划,于2012年以后继续推进剩余的基本农田、耕地建设。

本规划中都市型现代农业基础建设及综合开发,特指以配水节水为中心的农田水利改善工程、以质量提升为中心的农田培肥工程、以改善环境质量为中心的田园清洁循环工程、以农田景观建设为中心的沟路林渠配套工程,包涵12项主要工程和技术措施:

水源及输水工程,田间节水配套;

增施有机肥、配方肥(缓释肥),推广玉米秸秆还田和土壤深松;

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

土地规模整理、林网修补完善、田间路网修补、农田景观提升。

一、规划背景

(一)农业基础建设发展历程

以产量为中心的农业基础建设阶段(建国初期至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

新中国成立后,围绕解决温饱问题,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耕地资源保护和农田基本建设,大力兴修水库、塘坝,疏通河道,发展农田地面灌溉;

为了减少大水漫灌造成的水资源浪费,投入大量人力、机械。

完成了大规模平整土地任务,改进了地面灌溉技术,农田建设转向山、水、林、田、路统一规划、综合治理。

通过本阶段农业基础建设的实施,全市农田平整度、灌溉保障率大幅提高,建设了一批优质田、吨粮田,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全市粮食总产达到260万吨左右。

以效益为中心的农业基础建设阶段(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至上世纪末):

改革开放以后,围绕解决农民卖粮难和收入低等问题,市委、市政府加快了农业结构调整力度,面对水资源日渐紧缺的严峻形势,针对不同作物特点重点建设以喷灌为核心的节水灌溉,基本实现了农田灌排的自动控制,重点推广小麦玉米秸秆还田,小麦田基本实现了秸秆禁烧和免耕覆盖。

通过本阶段农业基础建设的实施,巩固了农业结构调整成果,粮菜种植比重差距变小,农民收入稳步增加,到2000年农民人均收入已达4687元。

以多功能开发为中心的农业基础建设阶段(本世纪初至今):

进入21世纪,随着城市扩展、人口增长和生活质量提高,宜居生态城市建设对首都农业提出了新的要求。

市政府进一步加强了对耕地的保护,在完成基本农田划定工作的基础上,着手建立耕地质量动态监测网络与预警系统,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建立有机肥培肥地力和有机化栽培示范区,推进测土配方施肥和节水工程建设,治理季节性裸露农田,实施“221行动计划”。

通过本阶段农业基础建设的实施,都市型现代农业生态服务价值备受关注,农民创造的巨大生态价值得到政策性补偿,走廊农业、园区农业和沟域经济发展取得阶段性成果。

(二)农业基础建设现状

在建设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探索实践中,农业基础建设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加强,取得了一系列阶段性成果,为都市型现代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1.农业用水量逐年下降,农业节水工作成效显著。

长期以来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视农田水利建设,开展了减少使用地下水、有效利用天上水、高效利用土壤水、合理利用再生水的一系列试验、示范工作,工程节水、农艺节水和管理节水相结合的综合节水措施开始推广,设施农业(包括设施花卉)和果园的集雨灌溉等节水措施进入示范阶段。

农田有效灌溉面积不断增加,节水灌溉农业得到长足发展,截至2008年全市农田节水灌溉面积达到420万亩次,全市农业用水量由2001年的17.4亿m3减少到11.98亿m3,农业用水占全市总用水量的比重已由44.6%下降到34.1%。

2001-2008年农业灌溉用水情况表(亿m3)

年份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占全市用水比例

44%

44.6%

38.2%

40%

38.3%

37.3%

35.6%

34.1%

总用水量

17.4

15.5

13.4

13.5

13.2

12.8

12.4

11.98

清水

12.04

10.78

10.18

9.34

再生水

 

1.18

1.99

2.26

2.64

2.耕地肥力质量有所提升,土肥检测体系日臻完善。

多年来,大力推进玉米秸秆还田、保护性耕作以及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工作,业已取得显著成效:

一是相对于1980年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结果,55%的耕地肥力升高(截至2008年底,京郊耕地高肥力占17.6%,中等肥力占48.5%,低肥力占33.9%);

二是农民科学施肥意识有所提高;

三是土壤科学管理能力得到加强,初步搭建了全市耕地质量空间信息管理和决策咨询平台,为“221”平台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撑;

四是土肥检测体系逐步完善,10个区县样品年检测能力达到4000个以上,基本满足了本区县现有土肥工作的需要;

五是壮大了技术队伍,基层及农民技术员数量有所增加,服务水平与服务能力明显提高。

3.农田环境质量总体保持清洁,循环农业示范模式初步形成。

近年来,通过发展“三品认证”,调动农业生产经营者积极性,鼓励保护农田环境质量;

通过加强农田环境质量监测,开展农业环境普查,大力治理农业面源污染和控制农田污染,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一是农田环境质量总体保持清洁。

依据《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评价,全市清洁级耕地面积占97.8%,适宜于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产的发展,截止到2008年底,全市共有562家、1023个产品、生产面积67.16万亩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证书;

绿色食品生产面积已达16.83万亩;

共有404家企业、1711个产品、18.97万亩农田获得有机食品认证。

二是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示范区成效显著。

据对北京市主要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示范区调查结果表明,防控技术的实施每茬农作物可以减少施药3-8次/茬,节省农药施用量20%以上,蔬菜农药残留抽检合格率有明显提升;

化肥利用率提高5-7%。

三是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模式初步形成。

累计建设完成60个生物质气化工程和50多个大中型沼气集中供气工程,完成畜禽粪便循环利用和综合治理362家,研究开发了太阳能无害化处理菜田废弃物技术并获得发明奖。

4.土地整理复垦、农业综合开发稳步实施,取得阶段性成果。

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基本方针,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为前提,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出发点,仅2005—2007年全市安排土地开发整理复垦项目130个,建设总规模为39.3万亩,新增耕地、园地6.4万亩,通过土地平整、土壤改良、农田水利建设、农田道路建设、农田林网建设等几大工程建设,一是改善了项目区生产条件,促进了农民增收。

经对怀柔区调查,整理后的土地,农产品产量增加近20%、生产成本降低近20%;

二是服务了占补平衡,提高了土地资源利用效率;

通过对现有田块重新布局和土地权属重新调整,改善传统农地利用格局,促进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和产业化经营,提高了土地资源利用效率。

按照“改造中低产田,建设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高标准农田”的建设目标,因地制宜采取水利、农业、林业和科技等综合配套措施,进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在公示管理、监理管理、政府采购管理、资金管理、验收管理、档案管理等方面,探索出了一些相对成熟的管理制度。

5.农业的生态景观价值备受关注,隐性价值开始显现。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民消费水平的持续提高,人们对农业功能的认识正在不断加深,特别是农业的生态与景观服务价值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北京农业的功能已不再局限于生产出多少产品,更重要的是为宜居城市提供生态屏障与优美景观环境,农田耕地越来越成为首都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生态系统和环境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近几年的多项工作的推动,农田的生态与景观价值逐步显现:

一是根据北京市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结果,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北京市园林绿化局最新测算,2008年全市农业生态服务价值(含森林资源贴现价值)为6157亿元,与2006年的5814亿元相比增长了5.9%;

二是农民创造的巨大生态服务价值得到认可,生态林补偿和生态作物补贴机制开始建立;

三是促进一产向三产延伸,以都市型现代农业走廊节点建设为契机,打造了一批生态农业主题公园,如玉米迷宫、西瓜、南瓜、春夏秋冬蔬菜、四季花卉、观赏鱼等主题农业公园(园区),通过农业与旅游等二、三产业的紧密结合,带动了农业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据统计,2008年都市农业旅游产值达20多亿元;

四是季节性裸露农田治理取得阶段性成果,通过多时相、多星源卫星遥感、地面调查和区县统计方法,2008年全市农田覆盖面积313.34万亩,覆盖率90.05%,较2006年同期增加了53个百分点;

其中生物覆盖率51.79%,比2006年增加了13个百分点。

农田覆盖度的提高,对抑制冬春季节农田扬尘、改善首都生态环境、建设宜居城市以及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发挥了积极作用。

(三)存在的问题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和市委十届五次全会都明确提出,现代农业要“突出变化”、“体现成效”,取得“实质性进展”,北京市农业基础建设现状与都市型现代农业的“三生功能”要求还有一定差距。

1.农田水利灌排设施需要更新改造。

上世纪八十年代建设的10754眼机井服务期已超过20年,农田节水设施明显老化。

由于1999年以来持续干旱和城市应急水源的启动,部分地区地下水位下降较快,造成部分机井出水不足,农田灌溉保证率下降,急需对节水工程及水源工程进行更新改造。

2.农田有机质含量有待提升,以满足“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需求。

耕地肥力长期定位监测结果和近几年测土配方施肥相关数据表明,部分地区农田施肥过程中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重化肥轻有机肥。

据市土肥站调查,化肥施用量为90公斤/亩·

年,高于全国平均值,化肥投入的边际效益开始下降;

大兴、密云和顺义三个区县还分别有92%、75.9%和74.5%的农田土壤有机质含量低于全市平均值15.6g/kg;

二是营养不平衡。

部分地区土壤氮磷含量超量,钾含量不足,部分地区的农产品(如平谷大桃)因氮肥施用过量导致品质下降;

三是重视氮磷钾大量元素忽视中微量元素的施用。

农田肥力质量不能适应现代农业“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

3.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有待进一步加强,以满足食品安全的需求。

据调查,因农民用药方法不规范和药械质量问题,施用的农药量仅有10%-20%沉积在作物上,农药利用率低是造成农业面源污染的重要因素,如不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控制,将对土壤和农业生态环境产生不良影响,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构成威胁。

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残枝、落叶等废弃物,如能有效循环利用,将变废为宝成为优质燃料、饲料或肥料,如果得不到有效利用则会传播土传病害,滋生有害微生物,影响农业生产环境,还会造成视觉污染破坏农田景观。

据调查,全市菜田每年产生的废弃物约200万吨,循环利用潜力很大。

另据耕地环境质量长期定位监测和2006年农业环境普查结果,与1985年全市耕地环境背景值相比,一部分农田土壤中存在着汞、镉、铅、砷、铬的累积现象,按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二级)评价,污染和潜在污染面积约占2%,呈散点分布,相对集中在通州、房山、大兴、海淀和朝阳等区县,对进入农田的污染物尚缺乏有效监控的法律依据。

4.农田生态景观服务价值有待进一步开发。

农业小规模生产和分散布局的现实,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田园景观破碎化;

部分农田因基础设施受损出现破败荒芜、废弃撂荒等现象,降低了田园景观美感度;

农田防护林树种结构单一,部分地区农田防护林存在残缺、断带,农田林网生态和景观服务能力下降;

田间道路破损、路田交错带废弃撂荒、三种垃圾(生活、建筑、农业垃圾)乱堆乱放以及乱搭乱挂现象,导致严重的视觉污染,不能满足市民休闲、观光对田园优美景观的需求。

农田作为城市“山水田林路乡村城”重要的景观构成部分,急需配套建设、综合治理与景观效果提升。

(四)机遇和优势

1.各级政府高度重视。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要求加大耕地质量建设力度;

2008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围绕稳粮、增收、强基础、重民生,大力开展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农田水利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

市委十届五次全会明确提出尽快编制《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基础建设及综合开发规划(2009-2012年)》并于2009年启动实施。

2.工作基础较为扎实。

近三年来,在农业基础建设中抓了一大批试点,开展试验示范工作,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通过总结分析,得到多方面的启示:

推进都市型现代农业基础建设必须加强组织领导,强化综合协调,加大统筹力度;

必须规划先行,有序推进;

必须着眼于体制机制创新,强化部门联动和政策支撑;

必须尊重农民意愿,充分调动农业经营主体的积极性;

必须建管并重,提高政府投资效率。

3.财政实力明显增强。

近年来,随着深化改革与协调发展,北京市地方财政收入连续14年增幅达20%以上,2008年达到1837.3亿元,比2007年增长23.1%;

投入“三农”资金171.2亿元,比2007年的130亿元增加41.2亿元。

财政收入的逐年增加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资金基础和保障。

随着财力的更快增长及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改革的推进,市政府用于郊区发展的投入将会有明显的增加,对农业基础建设支持的力度将进一步加大,为“双轮驱动”“四五工程”(新农村生活五项建设工程和农业生产四项建设工程)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

二、指导思想、建设原则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的建设目标和率先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根本要求,围绕首都城市的“四区功能定位”和都市型现代农业的“五圈布局”,立足现有工作,整合现有项目,集成政策,形成合力,加快推进重点区域、优势主导产业“农业四项基础建设”,不断开发农业生产功能、生态功能、生活功能和示范功能,促进都市型现代农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建设原则

1.规划先行、突出重点

发挥规划的引导作用,先行编制控制性总体规划;

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各相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编制部门规划;

各区县结合本区县实际编制分规划。

坚持“先重点、后一般,先地下、后地上,缺什么、补什么”的方针,针对不同类型区、不同特点、不同建设需求,有计划分类指导。

通过科技创新和机制创新,统一标准同步推进,按规划分批安排建设。

围绕主要产业,重点建设以九大基本农田集中分布区为主的基本农田。

2.明确责任、分级负责

尊重经营者建设、使用、维护的主体地位,在都市型现代农业基础建设及综合开发中,让农民全过程参与规划设计、项目确定、工程建设、质量监督和建后管护等各个方面,在参与中享受建设成果,培养责任意识。

同时,也要充分尊重区县政府的责任主体地位,要实现任务到区县、资金到区县和责任到区县的“三到位”,各级责任单位层层签订责任书,实现责任入户、到人。

市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综合办公室作为组织主体,做好统筹协调,市相关部门要精简审批环节,围绕规划把关、建设标准制定、检查评估验收等重点环节做好服务工作。

3.促进产业发展、富裕农民

都市型现代农业基础建设及综合开发既要改善当地生态环境,改善农业基本生产条件,又要优化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环境,因地制宜,积极发展优势主导产业,要与观光采摘、农事体验、创意农业有机结合,积极探索农民投工、投劳补助的有效机制,使农民在参与工程建设中获得工资性收入,拓宽农民增收和村集体经济发展的途径。

4.集中建设、机制创新

都市型现代农业基础建设及综合开发必须突出实效,建管同步,着眼于长效机制建设,紧扣管理环节,以利益为纽带,创新体制机制。

在工程建设中,积极探索和健全政策运行机制、工程质量控制机制,实现政府投资效益最大化,促进可持续发展。

(三)建设目标

1.总体目标

通过现代农业基础建设及综合开发,全力打造优势产业田、优良生态田、优美景观田,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生态服务能力和景观服务能力,开发农田生态、经济、景观价值,努力实现项目区低产田变中产田、中产田变高产田、高产田变稳产田,中产田和高产田亩产分别达到800公斤和1000公斤的粮食生产能力,基本实现安全无公害产品生产标准;

同时,将农田作为首都“山水林田路村城”大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努力提升农田景观,打造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人与自然和谐的田园风光,使基本农田成为首都优良的生产性绿色空间。

2.具体目标

通过实施以配水节水为中心的农田水利改善工程,使全市每年农业用清水总量控制在9.0亿m3以内,项目区农田灌溉用水量由目前的246m3/亩·

年减少到208m3/亩·

年,灌溉水利用系数由目前的0.67提高到0.71,机井供水保证率由现在的60%提高到85%,建成农业用水总量控制、定额管理、以量计征的水资源科学管理体系。

通过实施以质量提升为中心的农田培肥工程,项目区土壤有机质由15.6g/kg提高到17.6g/kg,化肥(氮)利用率提高10个百分点,化肥用量由90公斤/亩·

年减少到50公斤/亩·

年,建立完善的肥料质量监督及耕地肥力质量监测体系。

通过实施以改善环境质量为中心的田园清洁循环工程,项目区每亩减少化学农药用量30%,由1.33公斤/亩·

年减少到0.93公斤/亩·

年,实现农业有害生物(含农业植物疫情)有效监测及农田农药面源污染预警,基本实现植保专业化防治,农业害虫的生物控制比率提升到20%,探索出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模式,实现农田污染有效监控和预警。

通过实施以农田景观建设为中心的沟路林渠配套工程,开展土地规模整理,推进规模化生产,修复沟路林渠网络,整治农田脏、乱、差和地表裸露等不良现象,有效提高农田植被覆盖度和生态景观价值,提升田园景观和乡村风貌。

三、规划范围、建设规模和进度

(一)规划范围

按照“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原则,一期规划重点建设以九大基本农田集中分布区为主的基本农田,九大基本农田集中分布区是:

延庆平原片、昌平东部片、顺义西北片、顺义东部片、平谷西南片、通州东部片、通州西南片、大兴南部片和房山东南片。

(数据来源:

北京市国土资源局)

(二)建设规模

根据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需要,在综合考虑北京市永久基本农田划定、优势主导产业用地现状以及未来农业发展等因素的基础上,围绕主要产业,优先建设基本农田保护区,确定规划建设总规模为123.5万亩(见附件2),其中:

基本农田101.4万亩,规模果园22.1万亩。

基本农田中包括:

粮田69.4万亩、常年露地菜(包括露地花卉)12.2万亩和设施农业(包括设施花卉)19.8万亩。

(三)建设进度

按照统一标准、集中建设、分步实施的规划思路,确定2009年建设规模33.5万亩,其中:

粮田21.4万亩,常年露地菜(包括露地花卉)3.2万亩,设施农业(包括设施花卉)4.8万亩,规模果园4.1万亩;

2010年建设规模30.0万亩,其中:

粮田16.0万亩,常年露地菜(包括露地花卉)3.0万亩,设施农业(包括设施花卉)5.0万亩,规模果园6.0万亩;

2011年建设规模30万亩,其中:

粮田16万亩,常年露地菜(包括露地花卉)3万亩,设施农业(包括设施花卉)5万亩,规模果园6万亩;

2012年建设规模30万亩,其中:

粮田16万亩,常年露地菜(包括露地花卉)3万亩,设施农业(包括设施花卉)5万亩,规模果园6万亩(见附件2)。

考虑到第一期规划中,增施有机肥、配方肥(缓释肥)、玉米秸秆还田、生物防治、空瓶回收与肥料质量控制六项工程和技术措施,需要持续四年投入(见附件8),这六项工程和技术措施需继续实施到2015年,具体在二期规划中体现。

四、主要建设内容

按照首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