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5二级公路路基报告089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7552872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1.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5二级公路路基报告089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205二级公路路基报告089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205二级公路路基报告089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205二级公路路基报告089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205二级公路路基报告089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205二级公路路基报告089Word格式.docx

《205二级公路路基报告089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5二级公路路基报告089Word格式.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205二级公路路基报告089Word格式.docx

放点

探井

钻孔

进尺

土工试验

测绘

原状样

化学

数量

15个

7个

8个

115m

56

2组

25.2km2

3、质量评述:

钻孔及探井工作均按“钻探技术要求”进行了质量评定,确定探井质量等级,全段合格率100%,优良率达100%;

土工试验执行《公路土工试验规程》。

完成工作量汇总表表2-1-2

序号

孔号

里程桩号

深度(m)

土样(组)

岩样(组)

水样(组)

动探(次)

备注

质量

评定

原状

扰动

1

L1

K0+160

10.5

5

2

L2

K0+205

10.2

3

L3

K0+245

10.1

4

L4

K0+310

L5

K0+355

10.6

6

L6

K0+960

7

L7

K1+010

8

L8

K1+055

10.0

9

T1

K2+790

1.5

完成工作量汇总表表2-1-2续

10

T2

K2+820

2.5

11

T3

K3+115

12

T4

K3+155

13

T5

K7+395

6.2

14

T6

K7+430

3.0

15

T7

K7+465

7.0

第二章、工程地质条件

第一节地形地貌

勘察区位于陕北黄土高原,地势为西北高东南低,海拔高程在1197.5-806m,最高点为五道咀梁,高程为1197.5m,最低点为白家川延河河谷区,高程为806m,高差约391.5m;

线路的地势为中西部高,东、西端低,西端姚店的高程为906.1m(延河河谷),高差291.4m。

勘察区的地貌类型可分为两个区,即黄土梁峁区和河流阶地区。

一、黄土梁峁区

分布于勘察区的中西部及东南部,中西部有五道咀梁里程为K10+000--K10+900,梁峁相对高差约150m,多为圆峁顶,沟谷呈“V”字型,沟谷切深50-100m,谷坡坡度在40-50o,沟谷为季节性流水;

东南部有翠屏山,里程为K40+380—K41+100,山顶为圆峁状,相对高差约100m,沟谷呈“V”字型,沟谷切深50-70m,谷坡坡度在40-50o,局部直立(人工边坡)。

二、河流阶地区

勘察区主要位于延河及其支流的二级阶地,局地为一级阶地,阶地类型以内叠为主,局部为基座式;

K00+000—K2+700为延河阶地,河道弯曲,较开阔,宽度约700m,发育有一、二级阶地,一级阶地与二级阶地为陡坎连接,坎高2-3m,阶地发育不对称,主要发育于河道的右侧,为内叠式阶地;

K2+700—K7+500为房子沟,沟道较窄,宽约80-100m,河床下切严重,呈“V”字型,发育有一、二级阶地,一级阶地与二级阶地为陡坎连接,坎高2-4m,阶地发育不对称,主要发育于河道的右侧,为内叠式阶地;

K7+500—K8+500为麻地沟,沟道较宽,宽约100-200m,阶地不发育,多为淤积库区,地形较平缓;

K8+500—K10+000沟道狭窄,宽约20-40m,呈“V”字型,阶地不发育;

K10+900—K12+600为学良沟,沟道狭窄,宽约40-60m,呈“U”字型,左岸发育有二级阶地,为内叠式阶地;

目前沟道多为淤积的黄土状土,有两道淤积坝;

K12+600—K26+800为王良沟沟道,沟道较窄,宽约50-150m,呈“U”字型,两岸较缓,河床弯曲,发育有二级阶地,多为为内叠式阶地,K25+800—K26+700为基座式阶地,由于有多道淤积坝,一级阶地多已不存在;

K26+800—K28+450为杨家沟沟道,沟道较宽,河床弯曲,右岸发育有一、二级阶地,阶地坎高3-4m;

K28+450—K50+285.298为延河河谷,河道弯曲,较开阔,宽度约700m,发育有一、二级阶地,一级阶地与二级阶地为陡坎连接,坎高2-3m,阶地发育不对称,不稳定,时为右岸,时在左岸,两岸多为基岩,直立状。

第二节、地质构造

勘察区位于陕甘宁台坳陕北台凹的东部,地质构造为一向北西缓倾的单斜构造,倾角1-3°

,岩层受构造作用微弱,变形不明显,第四系下伏的基岩中断裂构造及褶皱不发育,本次勘察未发现断裂构造。

据《陕西省区域地质志》,勘察区属陕北黄土高原拱起地块的更新世掀斜区,第三系为抬升剥蚀,上新统初在抬升背景上,有脉动波浪状不均衡性,总体以间歇性面状拱起为特征,更新世以来是掀起,全新世时期的拱起幅度较前期小。

勘察区地震活动水平低,为新构造活动的较稳定区,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勘察区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属第一组,场地类别为Ⅱ类。

第三节、地层及岩土体工程地质特性

一、地层岩性

测区内地层为三叠系、第三系及第四系松散堆积物,现从老到新分述如下:

1、三叠系(T):

测区内出露的三叠系地层为三叠系胡家村组,分布于安沟门以西(K0+600~K7+400),及注水站以东(K17+150~K50+400),岩性为中、厚层状细砂岩夹薄层泥岩,以灰色-灰绿色为主,层厚约210m,出露最大厚度约30m。

2、第三系(N2):

第三系红粘土,分布于安沟门以东,羊圈山以西,即K7+700~K12+900,为褐红色,半胶结状态,含钙质结核,层厚约20m,出露最大厚度15m。

3、第四系松散堆积层:

第四系松散堆积层,按其成因及时代可分为人工填筑土、冲洪积黄土状土、圆砾土及风积黄土;

其从老到新可分为:

(1)上更新统(Q3eol):

浅黄色,稍密-中密,垂直裂隙及管状孔隙发育,底部为一层古土壤。

主要分布在梁、峁的顶部及河流二级阶地上部,在梁峁区,该层多斜披在斜坡的上部,与下部地层成不整合接触,最大厚度约17m;

阶地区,该层覆盖在砾卵石层之上,多数缺少下部的古土壤层,厚度约5-10m。

(2)全新统(Q4al)

测区内出露的全新统地层为人工填筑土、黄土状土及圆砾土,主要分布在河流的漫滩、一级阶、淤积库区及老公路沿线。

二、岩土体工程地质特性

测区内岩土体按其工程特性可分为岩体和土体两大类,岩体多为弱风化层,隐伏于黄土或黄土状土之下;

土体又可分为黄土、黄土状土、圆砾土、红粘土及填筑土五类。

区内与路基工程有关的土体为填筑土、黄土状土、圆砾土、黄土、红粘土及弱风化砂岩等。

填筑土(Q4ml):

以碎石土为主,密实,碎石约占20-30%,为老路沿线路基土,无翻浆现象,这里不做进一步的分析,不做分层处理。

⑴黄土状土(Q4al):

灰黄色,稍湿(W=20.0%),中密(e=0.629),中压缩性土(a=0.17MPa-1),中液限(wp=31.5)。

分布在河流一级阶地及淤积库库区,具Ⅰ级非自重湿陷,厚1.5-5.0m。

⑵圆砾土(Q4al):

灰色,稍密,成分以砂岩为主,泥质充填,次圆-棱角状,分选差,最大粒径8cm,泥质约占5-15%;

多分布于河流阶地及冲沟中,厚5.2m。

⑶黄土(Q3eol):

浅黄色,稍湿(W=20.6%),中密(e=0.705),中压缩性土(a=0.17MPa-1),中液限(wp=28.8),垂直裂隙及管状孔隙发育。

分布在河流二级阶地上部,具Ⅰ级非自重湿陷,厚5-10m。

⑷红粘土(N2):

为上新统的三趾马红粘土,褐红色,致密,坚硬—硬塑,富集钙核,含少量砾石;

半胶结状态,层位稳定,与下伏的三叠系呈不整合接触。

层厚15-25m。

⑸砂岩弱风化层(T):

灰色,坚硬,中厚层状结构,多分布于延河河谷中。

土体物理力学性质指标统计见表2-2-1~2-2-2

碎石土物理力学性质指标统计表表2-2-1

岩土名称

最大值

最小值

平均值

标准差

变异系数

样品个数

密实程度

Q4

圆砾土

实际击数

11.1

1.48

0.13

42

稍密

校正击数

12.6

7.6

10.4

1.17

0.11

Q3

12.5

10.05

 

岩土物理力学性质指标统计表表2-2-2

含水率

比重

重度

干重度

孔隙比

饱和度

液限

塑限

塑性指数

液性指数

压缩系数

压缩模量

30.2

2.73

21.4

18.2

0.916

100

38.3

19.4

17.0

1.30

0.40

17.2

13.7

2.69

16.4

14.4

0.448

46

26.7

17.9

8.3

-0.51

0.10

4.3

20.0

2.71

16.6

0.629

87.8

31.5

18.0

12.9

0.12

0.17

3.88

0.01

1.43

1.09

17.4

4.1

0.75

3.56

0.54

0.06

2.6

0.19

0.004

0.07

0.18

0.2

0.04

0.28

0.36

0.26

27

26

24.8

2.7

20.1

16.3

0.764

97.0

29.4

11.3

0.61

0.24

19.5

15.0

17.6

15.3

0.654

53.0

18.1

8.9

-0.31

0.09

6.6

20.6

19.1

15.8

0.705

79.6

28.8

0.45

11.0

0.0

1.01

0.41

0.05

18.9

0.77

4.4

0.21

0.03

0.003

0.31

0.4

N2

23.9

21.5

0.749

39.8

20.8

0.46

18.8

18.5

15.5

0.514

70

28.9

17.8

17.1

-0.02

3.7

21.1

2.72

20.4

16.8

0.617

93

35.2

18.4

0.203

9.1

1.68

0.006

0.69

0.72

6.4

2.68

0.95

0.08

0.002

0.022

0.44

0.33

18

第四节水文地质概况

测区线路主要沿四条河谷展布,在河谷区,地下水位埋深较浅,由于该区河流以下切为主,阶地形式以内叠式为主,堆积层较薄,含水类型为第四系孔隙水及三叠系砂岩的孔隙裂隙水;

中西部及东部黄土梁峁区,地形高陡、破碎,地面坡度较大,大气降水及地表水不易补给,地下水埋深较大,主要为三叠系砂岩的孔隙裂隙水。

第四系孔隙水,属潜水,含水层岩性为黄土状土和圆砾土,受大气降水及地表水侧向补给,向下游排泄,地下水位埋深0-3.5m,由于沉积厚度较薄,水量较小。

水化学类型为SO42-—K、Na,对混凝土无腐蚀性。

三叠系砂岩的孔隙裂隙水,属潜水类型,含水层岩性为中-粗砂岩,其富水性受地貌条件控制,河谷区的中-粗砂岩,受大气降水及地表水补给,富水性较好,水量丰富,向下游河谷排泄。

黄土梁峁区,补给条件差,水量贫乏,水化学类型为SO42-—K、Na,对混凝土无腐蚀性。

第五节不良地质现象

区内主要不良地质现象为浅层滑坡。

区内共发现滑坡3处,皆为黄土浅层滑坡,其分别位于K11+400左150m、K12+400右10m及K41+150处,其中K12+400右10m(H2)对路基有威胁。

K12+400滑坡(H2)

H2滑坡位于线路的右侧10m处的斜坡上,其中心里程桩号为K12+400。

1、H2滑坡的形态特征

其地貌上呈圈椅状,周界清晰,微地貌明显。

滑体地面坡度较缓,约15°

—20°

,前缘坡度较陡30°

—40°

,前缘高约10-15m。

后壁为弧形陡坡,高20—30m,坡度70°

左右。

后壁坡面无滑动痕迹且草木丛生,植被发育。

剪出口浅埋于地面以下。

滑坡宽70m,长40m,厚约15m,总方量为4万m3,属小型滑坡。

2、H2滑坡的结构特征

H2滑坡为黄土浅层滑坡,其垂直位移较大。

滑体由坡积土组成,母体为上更新统黄土(Q3),底部为第三系红粘土。

滑面由黄土的垂直裂隙及第三系红粘土顶面组成;

该滑坡面上部沿袭黄土的垂直裂隙,在降水及卸荷作用下,垂直裂隙向下不断延伸,生成高倾角的斜裂隙,斜裂隙延伸至红粘土顶面后,由于红粘土的弱透水,使得红粘土表面软化,进而贯通,形成完整的滑面,在重力等因素的作用下,斜坡失稳、滑动。

该滑坡剪出口为红粘土表面,目前滑坡体前缘的湿地就是佐证。

3、H2滑坡的稳定性

H2滑坡属老滑坡,滑动形式为浅层滑动,其垂直位移较大,剪出口为红粘土层,剪出口浅埋于地面以下,且滑体前缘高度较低,滑体上的民房墙壁完整,无裂缝,故滑体目前处于稳定状态;

但在道路修建过程中,应避免对滑坡体前缘的破坏,线路尽可能的留有避让距离,因为该滑坡体物质并未被搬运走,在线路运营过程中有可能发生蠕动现象,应加以注意。

4、H2滑坡线路的影响

H2滑坡属小型黄土浅层老滑坡。

滑体垂直位移较大,滑体目前堆积在坡脚,滑体目前处于稳定状态,滑体距线路仅10m,滑坡对线路有影响,但影响较小。

第三章、岩土体工程地质评价

第一节、岩土体分类

一、工程岩土体分类

路基工程岩土按其工程特性等可划分为4个工程地质层,见表2-3-1。

工程岩土分类表表2-3-1

类别

土体

岩体

层号及时代

①Q4al

②Q4al

③Q3eol

④N2

⑤T

名称

黄土状土

黄土

红粘土

弱风化砂岩

二、土、石工程分级

依据《JTJ064-98规范》附录B,区内岩土按可钻性、爆破难易程度、可挖性等,分为普通土和硬土两级。

土、石工程分级表表2-3-2

土石等级

土、石类别

普通土

硬土

次坚石

土石名称

黄土、黄土状土

圆砾土、红粘土

开挖方法

用铁锹可挖

必须用镐刨

用爆破法开挖

第二节地基土湿陷性评价

该场地黄土状土的湿陷系数δS为0.001~0.158,自重湿陷系数δzs为0.000~0.017,故场地土为自重湿陷性土。

依据《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J25—90)第2·

5条及2·

6条,计算地基土的总湿陷量。

总湿陷量修正系数β在基础底面以下5.0m以内取1.5,5.0m以下取1.0,其计算结果见表2-3-3

湿陷量计算表2-3-3

井号

自重湿陷量

总湿陷量

湿陷类型及等级

湿陷

深度

(m)

起止

计算

厚度

(mm)

δzs

∆zsi

∆zs

(cm)

起止深度

T5

0.0-1.5

0.001

0.5-1.5

1000

0.021

(轻微)

非自重

T7

0.009

237

1.5-2.5

0.017

0.158

从试验结果及计算看,场地土大部分不具湿陷性,依据《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04)表7·

4-1判定,场地局部为非自重湿陷性场地,地基湿陷等级为Ⅰ级(轻微)。

第三节岩土承载力评价

岩土体容许承载力依据室内土工试验所获物理力学指标,查《JTJ024-85规范》表2.1.2-2~2.1.2-6并结合邻近建筑的经验确定;

其值见表2-3-4。

岩、土体容许承载力表2-3-4

时代

层号

承载力(Kpa)

查表值

原位测试值

建议值

河流阶地、塬区

淤积库区

Q4al

130-190

110-130

130-150

110-120

300-400

200-250

Q3eol

140-230

130-160

600-700

240-280

T

⑧-1

1000-3000

800-1500

第四节水、土腐蚀性评价

一、地下水腐蚀性评价

据钻探揭露,场地水位埋深4.0~7.0m;

据“水腐蚀性分析”报告,水化学类型为Na、Ca、-SO42-型,依据《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J064—98)附录D判断,地下水对混凝土无腐蚀性。

二、土的腐蚀性评价

据“土壤腐蚀性分析”报告,土壤中SO42-含量为2.5g/kg,Mg含量为2.2g/kg,依据《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J064—98)附录D判断对混凝土无腐蚀性。

第四章路基工程地质评价

一、路基工程地质评价

(一)正线路基工程地质评价

本段线路路基可分为填方路基、挖方路基及旧路改建等。

1、K0+000~K0+092段,为非挖非填的一般路基,路基土为Q3黄土,具Ⅱ级非自重湿陷,路基土承载力值为140kpa,场地土可作为路基持力层,但应消除部分湿陷性,场地开阔,无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

2、K0+092~K0+160段,为填方路基,最大填方高度为5.4m,路基土为Q4黄土状土,具Ⅰ级非自重湿陷,路基土承载力值为130kpa,场地土可作为路基持力层,场地开阔,无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

3、K0+370~K0+638段,为填方路基,最大填方高度为5.4m,路基土为Q4圆砾土,路基土承载力值为200kpa,场地土可作为路基持力层,场地开阔,无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但应做好防冲刷处理。

4、K0+638~K0+900段,为县道老路基,为非挖非填的一般路基,路基土为三叠系砂岩弱风化层,坚硬,路基土承载力值为800kpa,路基右侧边坡较陡,坡高约40m,边坡稳定性较差,应防治。

5、K0+900~K0+960段,为县道老路基,为非挖非填的一般路基,路基土为黄土,具Ⅳ级自重湿陷,路基土承载力值为140kpa,路基右侧边坡坡度约40o,坡高约40m,边坡稳定性较差,应防治。

6、K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