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理论与历史笔记整理文档格式.docx
《建筑理论与历史笔记整理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筑理论与历史笔记整理文档格式.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分析”
●<
(《建筑学新议程》:
二战后西方建筑理论与历史的回顾,60年代初开始。
30年代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起点是文丘里。
介绍现代建筑的各个流派思潮。
从新现代,解构主义到后工业时代。
)
书中的要点:
1.对现代主义的批判质疑:
起点:
文丘里
2.关于意义的问题:
后现代主义,建筑符号学,结构主义,解构主义。
(探讨表层与深层,所指与能指的问题。
二元并立的逻辑被解构主义否定,解构主义提出:
事物的矛盾是起因,结果也是矛盾的)
3.创造与根源:
60年代,后现代主义将现代主义推到及至。
现代主义讲究有序的形态,表现本能的冲动。
后现代主义不是为艺术而是为生活而存在,如表现荒芜瘟疫的城市即将崩溃,逻辑荒唐的文字游戏,达达主义的,超现实主义的,不同于早期现代主义的理性,后现代主义冲动优于理性,充满对新事物的愿望,艺术和生活没有区别。
解构主义Deconstruction(“后结构主义”):
与当代建筑设计有关,以消解过去的一切结构为创造新事物的起点。
4.传统的问题:
对传统的反思,历史主义
5.类型学与转化:
代表:
阿尔多?
罗西,克莱尔(英)类型学:
告诉了一种方法,依赖不变的东西,生活形态。
6.文脉主义:
城市理论。
不光是新与旧的关系,还有环境的关系。
7.政治理论(建筑伦理学)
8.现象学(场所精神)
9.技术
10.女权(建筑所反映的性的问题)
ps.前6点为重点,我觉得以后的课程基本围绕这六点展开
同学复印了整本书,书目录如下供参考:
1.Postmoderism:
ArchitecturalResponsestothecrisiswithinModernism
2.SemioticsandStructuralism:
thequestionofSignification
3.PoststructuralismandDeconstruction:
theissusesofOriginalityand
Authorship
4.Historicism:
theproblemofTradition
5.TypologyandTransformation
6.UrbantheoryafterModernism:
Contextualism,mainstreetandbeyond
7.TheschoolofVenice
8.PoliticalandEthicalAgendas
9.PhenomenologyofMeaningandPlace
10.Architecture,NatureandtheConstructedSite
11.CriticalRegionalism:
LocalcultureVS.UniversalCivilization
12.TectonicExpression
13.Feminism,gender,andtheproblemofthebody
14.ComtemporaryDefinitionsoftheSublime
第二讲
(针对中国现代建筑发展,基本为第一讲的补充)
1.后现代:
例子:
上海现代建筑发展特点:
一开始就排拒了现代主义(理性与效率的),是与现代主义断裂的,直接进入后
现代。
上海现代建筑的发展可以称之为爆发户式的心态。
上海的四个副中心:
五角场,徐家汇,花木,真荣
2.符号学
库哈斯的CCTV新总部大楼
混乱与矛盾中发现问题——库哈斯
建筑的政治,控制势态
解构:
不断变化,不断消解的过程
4.传统问题
5.建筑类型学:
类型学与转化,是追求原型,传统中存在的至今仍有用的东西,并非结构的表层,结构的深层即为原型。
《城市的建筑》阿尔多?
罗西
解构哲学不反对继承,继承并非接受,是质疑,分析,选择
学校的解构:
从启蒙到解放思想
中国新生代建筑师:
新客户派:
催恺夸大言论与死板,将本国文化视为己任
新城市主义:
马青运远离标准,过度的理性主义,反体制的意义
主流:
中国式的思维:
张永和,王澍采取中国精华之际,保持一定距离,以主观态度重新审视,着眼于古今的转变
(对于张永和的中国式的思维,着眼于古今的转变这一评论,常青有所质疑)
(作业布置:
读《中国传统建筑的十三个特征》缪朴〈建筑师〉36,40)
ps.前两课基本象是在听天书,悬乎,所以听到什么记什么,觉得他是在讲一个建筑史观的问题。
因为这方面的书读的不多。
虽然听不太懂,但是感兴趣的人很多。
其实这方面我也很感兴趣的,只是觉得常青讲的虽多,但不透彻,就拿说到解构主义来说吧,他只是讲概念,“消解一切的结构”这些概念书上都能看到啊,但是怎么个消解法呢?
对于我们现在设计的意义又是什么呢?
关于解构主义建筑的实例也并不少啊,为什么不举几个例子结合着分析一下呢,就觉得在听到节骨眼上的时候突然转说别的了,真吊人胃口。
我想如果以这方面为切入点引入你的主题可能会比较能吸引人。
建议你如果讲的话尽量透彻一点,不一定要多,但要透,最好结合设计课程,多举例子,多看图片。
第三讲:
中国传统建筑的基本特征
(一)
现象学中讲到:
参与客体的主体体验,从而寻找本质
年鉴学派说:
本源在民间
●建筑史观
1.营造
营的概念:
围合,匝居
从墙顶不分到墙顶分开
穴居、巢居、干栏式
2.建筑类型学与德昆西
类型学:
原型,空间的原型,生活的原型
德昆西:
中国的坡屋顶与西方的不同,来自游牧民族,以帐幕为原型
埃及的古代建筑是以洞穴为原型
希腊的古代建筑是来自于农耕,以棚屋为原型
ps.讲到这里放了些游牧民族扛着帐幕走的幻灯以及殿堂建筑的结构分解图:
他是想说明这是中国大屋顶的原型,屋顶与柱子是铰接关系,屋顶整个落在一圈额枋上(铺作层)可以随时被取走,这种“铰接关系”在以后的课中反复强调了。
3.中国木构体系发展的特征:
地域性超出了时代性
中国木结构体系是延续的,中国文明是延续的
中国文明是向前走的,西方文明是向上走的
S.BFletcher《建筑史》
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中国文明没有神权的统治,所以不求永久
中国民族是实用的民族
4.时间因素,地域因素:
官式建筑的单调,是因为它是一种“式”,“式”是一套制度
古风,丰富的在民间
6.亚细亚生产方式:
聚族而居,生产方式混杂不清(手工业与农业混杂),导致城与乡的界线模糊
7.院、坊、城是同构的:
中国——城中城:
体现了匝居(营)的特点
围合:
井田式的九夫为井(夫:
一个状劳力一天耕作的范围)九井为国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道路系统:
九经九纬,道路围合成坊,每个坊为一城,井田一体,城乡一体
罗城——子城——内城——宫城
北京城:
都城——皇城——宫城三重宫城城门是午门
按人伦秩序来划分空间秩序及大小
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台阶为宫字形,九五比(宋朝中间连起的称抽心舍)
毛主席纪念堂为当初的大清门(中华门)两侧为衙门
天安门广场为T形广场
《天朝杀场》澳
五凤楼方土楼
庙、园、市结合——上海特点
《清明上河图》中的生活、文化、技术
8.中:
择中而居
圆:
原始,无方位感,向心——中国追求中心
择天下之中以为国(国指首都:
河南洛阳),择国之中以为宫,择宫之中以为庙
周公测影台:
登封1尺5寸
以九宫格确定方向:
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
方位东西南北中
五行木金火水土
颜色青白红黑
9.长城与15寸降水线:
长城坐落在游牧文明与农业文明的分界线上
15寸降水线为划分的建筑形式的地域性变化的分界线
第四讲:
中国传统建筑的基本特征
(二)
●建筑意匠
1.匝居,营居
《清式营造则例》序论
《华夏意匠》李允禾
Tectonic意匠(构造)K?
Frampton肯尼斯?
弗兰姆敦《构造文化》
构造的诗意表达:
HighTectonic
Architectonic地脉
2.四合院:
中国的四合院是关于人的隐喻
是人伦秩序,排列组合,从城市到住宅
3.两种空间形式:
殿堂、厅堂
厅堂特点:
彻上露明,没有明伏(不好意思,没有繁体字的输入)和草伏之分,内
柱高于外柱,无吊顶天花,只有檐下有斗拱,承载出檐。
殿堂特点:
两套构架:
草架、明伏,有天花(平萁),内外柱同高,上均有斗拱。
铺作层包括明伏和斗拱
类型:
抬梁式,穿斗式(无梁),井干式
柱→额枋→铺作层→屋架
4.歇山顶构造:
在两山用丁伏(顺扒梁)承山面,承椽枋(采步金)屋顶下部形成一至二椽深的四面斜坡屋顶,屋顶上半为前后两坡,两坡相接处垒正脊,两坡左右各垒垂脊,下半四角垒戗脊。
庑殿顶构造:
两山用丁伏做成斜坡屋顶与前后屋面45度相交,上加角梁,隐角梁直抵正脊,屋面四向排水,前后两坡相接处在脊椽上垒正脊,左右两坡与前后两坡相接处在角梁上顺斜坡垒垂脊。
伸头木造成角部上翘
第五讲:
中国传统建筑的基本特征(三)
●建筑特点
中国木构架类似于今天的桁架,墙倒屋不塌。
(桁架吗?
我怎么觉得是框架)
1.三段式:
基座(压栏石、栏杆、须弥座<
单重或三重>
),屋身(柱),屋顶
——梁思成
平面形式:
分心斗底槽、双槽(太和殿)、金厢斗底槽(观音阁,佛光寺,应县木塔)、单槽
三个水平层:
柱子组成的柱网+额枋一圈
铺作层:
梁、枋、斗拱(梁是斗拱模数的倍数关系)摆在额枋上
屋架层
2.贵柔(贵柔守雌):
三种柔性
⑴柔性的结构:
每个节点都是铰接关系(榫卯)
⑵柔曲的轮廓:
(是一种凹曲)柱子有升起(营造法式:
每间升2寸)
枭混(指曲的意思)枭:
凹混:
凸
庑殿顶的垂脊是空间曲线,是推山
柱子是凸曲线:
梭柱
⑶柔糜的装饰:
用色大胆,装饰性强(清朝喜好青绿色与大草原有关)
唐宋结构构件与装饰构件是统一的
明清装饰与结构分离
厚古薄今在今天并非完全正确,当今的多元化是从不同角度来评价的
3.量度:
⑴一些基本概念:
无横拱的称偷心拱,有横拱的称计心拱
撩檐枋(挑檐枋):
昂上的檩条,承托出檐,最多五跳
内柱所在一圈称内槽,檐柱一圈称外槽
梭柱:
《营造法式》中记载上1/3收分
轩:
檐廊的吊顶,有一枝香轩,鹤颈轩
佛光寺:
金厢斗底槽(两圈柱网)外圈为柱廊,门在金柱上,横拱为枋,双杪双下昂
独乐寺观音阁:
是殿堂式,殿阁
外观2层,实际3层内外层关系:
外观=n内部=n+n+1(如应县木塔明5暗9)
平座层(阳台):
暗层相当于一个钢箍(公元984年)
上层与暗层轴心受压,暗层与下层为差半个柱径的叉柱造,从暗层收分
(永定柱造是上下通柱,叉柱造是宋辽金最具代表,上层柱插在底下华拱中,收半个柱径)
应县木塔:
首层柱高=各层层高,第三层的外接圆=塔高
七檩=六椽屋,两檩间为一步架
无收分楼阁非早期
朱启钤,梁思成,刘敦桢中国营造学社1929
(2)斗拱:
材:
斗拱所在铺作层的高度,为斗拱的断面高度
足材:
高21分,宽10分单材:
高15分
材分八斗,足材高出的为两枋间的空隙=1契(6分)
单材(15分)+契(6分)=足材(21分)
一等材1分=0.6寸单材高9寸,宽6寸
梁三材=45分
从栌斗到撑头有五层为五铺作:
华拱、假昂、耍头、撑头、撑头端木(蚂叶头)
斗拱间空的为单材,实的为足材
清朝称斗拱踩,五跳为十一踩
宋:
普柏枋,清:
平板枋
材变化1到3等尺寸为线性变化,4、5等非线性变化,后又为线性变化,共8等
清:
斗口(斗拱断面宽度),分11斗口,尺寸为线性变化。
清朝大式建筑模数按斗口定,非正式的按檩条定。
材高14分,契高6分,足材20分。
⑶变化:
①屋顶起坡逐渐变陡,早期的高跨比1:
5(佛光寺)清:
1:
2.5
高:
脊檩底面到撩檐枋的距离跨:
前檐与后檐撩檐枋间的距离
民间陡缓取决于地域气候
香山帮:
江浙一带
北京故宫以南京故宫为模本,变化是由于地域的差异造成的
②铺作从有到无原先:
栌斗到撩檐枋底部与柱高比1:
2
③柱子渐渐修长
④假昂:
接到下金檩下,为溜金斗拱
⑤从柱子升起到侧脚减弱
⑥斗拱结构作用与装饰作用分离
⑦举折与举架:
宋举折:
先确定撩檐枋和脊檩,从上而下。
第一折为1/10高度,第二折为1/20
清举架:
从下而上,从檐檩开始上举,先定两檩间距。
⑧明伏:
早期为雕饰,晚期为彩画(故宫推崇青绿彩画与大草原有关)
路易十五式又称中国式,洛可可
《中国木构建筑的基本特征》论文,自立小标题,论文格式可参考《十三点》)
第六讲:
中国传统建筑的基本特征(四)
●园林
《造园》园林不应该孤立出去和建筑割裂开来(计成)
《园冶》最灵魂的部分:
兴造论,明朝末年
《浮生六记》沈复,主要写扬州
《说园》中国三大名著文人园
三分匠,七分主,掇山理水,匠心来自文人而非匠人
虚实关系:
小中见大,精在体意,巧于因绪,美由人作,宛自天开。
《作庭记》日本
⒈隐喻的境:
蓬莱三岛:
蓬莱:
瀛州南阳:
南檀
古代园林最发达在扬州,不在苏州
陈乃栅:
资产阶级家庭,房子赋予人的意义
2.写意的形:
取山水形式美中提炼后缩小
画论中提到的在园林中用三维的展示出来
3.模糊的边界:
《后现代建筑语言》查尔斯?
詹克斯
小中见大,造成比实际尺度放大的效果,把握好虚实尺度
消散——园林基本原则,自由空间,拓扑空间
《洛阳名园记》李格非三分水(虚),二分竹(绿化),一分屋
ps其中第六讲我没有去,笔记是抄别人的(因为上那堂课的时候,我们班正好在和日本学生交流,真遗憾没能去听)。
以上四讲我觉得较容易理解,老师基本抛开课本的目录次序而总结特征,从意匠方面讲的较多。
但理解这些必须建立在熟读课本的基础上,由于时间限制,老师不可能对基础讲的很细,毕竟这是门理论课嘛。
至于你教的是大二,理论根基不深,建议你如果理论与基础结合着讲的话,它们之间的比例权衡关系把握得当与否应该是至关重要的。
第七讲:
中国建筑的演变
中国传统建筑的发展是延续的,无断裂的,演变是延续中的变异。
(想起一道选择题:
中国传统建筑的演变与以下哪个无关:
A政治、政府B朝代C商业经济D生产技术)
上古三代(夏、商、周):
萌芽时期
秦汉:
汉承秦制,成形时期
砖、瓦最早起到防水隔溢作用,瓦可能在周之前就出现了
魏晋南北朝:
交融变化时期,与上古三代、秦汉合称古风时期
中国绘画发展起来,中外交流频繁,梭柱、琉璃瓦的烧制在国内南北交流诸多
唐:
豪劲,雄浑
醇和、秀丽,与唐合称古典时期
明清:
羁直(洛可可,巴洛克)
中国传统建筑中没有中断就没有复古。
只是向西方趋同。
(这里我想指的是中国近代建筑相对于西方建筑中的复古主义,只有传统复兴而没有复古,因为中国传统建筑发展是一个延续的没有断裂的过程,“复古”是针对断裂而言的,指的是中断后的恢复,中国没有断裂,只能说是“复兴”。
在第十讲中也提到了。
第八讲:
中外建筑的关系
(一)
(我觉得从这讲开始是承接上一讲,讲演变现象的成因的)
1.中国传统建筑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各观点):
《4!
生活世界史论》赵冰
世界文化……后科学
/\
西方文化东方文化……科学
/\/\
基督教伊斯兰教大乘佛教……宗教
/\/\/\
尼罗河两河恒河黄河……神话
作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应当属于东方文化分支下的大乘佛教,这个有很大争议的
建筑之树弗莱切
树根:
人类共同的因素,地理,宗教,文化等
主干:
希腊,罗马的成就
顶端:
摩天大楼,巨构,技术文明顶端(主要指美国现代建筑的成就)
这个观点也有争议
2.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的研究是从西方开始的:
斯坦因《西域考古记》)
我国传统文明之所以能延续发展,少受古希腊罗马西方文明影响有其地理上的因素:
塔里木盆地(沙漠),帕米尔高原两大屏障隔开了东西方
丝绸之路的三条线路:
北道、中道、南道三线交汇于敦煌
其中南线为甘肃敦煌阳关出发,经罗布泊、娄兰到达若羌
大希腊时期影响到帕米尔高原:
亚历山大东征
巴米昂大佛:
佛教石窟55m,33m
新疆高昌覆土建筑,生土建筑
曼德拉图形:
印度的平面布局
莫高窟:
敦煌:
公元366
梭柱子,莲花柱础,从鸟兽图腾到鱼尾是受希腊印度影响的产物
北齐:
定兴石柱(中国做高的梭柱)
中国最早的拱是假拱,由叠涩而成的,到汉朝为真正的拱券
3.长城分隔了农耕与游牧民族,阻隔了胡服骑射
(想起一道填空题:
胡服骑射改变了汉民族的-------习俗)
第九讲:
中外建筑的关系
(二)
●丝绸之路与中国古代建筑
1.丝路背景:
主要影响发生在魏晋南北朝的交融期
南线、北线、草原线相互汇聚
2.希腊-印度影响:
四大建筑体系:
欧洲:
从希腊罗马到美国
伊斯兰:
古埃及,古亚细亚,中东,中亚,中国大西北,西班牙,美洲南部
印度:
大乘佛教,南亚
中国:
日,朝,越,东亚
日本建筑:
宗教化、仪式化、精致化《从神道到安藤》
希腊-印度对中国的影响:
键陀罗(今巴基斯坦的白沙瓦)文化的标志,中国佛教艺术的来源
中国的木构架与希腊的木构架区别:
中国的以横架为主:
受力:
柱→梁→檩
西方以纵架为主要(见幻灯片)
辽金的减柱造以纵向长梁代替柱子
希腊-印度对中国建筑的影响:
中国佛教建筑(中亚)
佛教建筑主要形式:
山门→天王殿→弥勒殿→大雄宝殿
印度传来的只有塔(stupa)“桑奇大塔”
键陀罗的雕刻对中国绘画的影响:
“朝衣出水,吴带当风”中的“朝衣出水”与此有关
印度塔:
标杆、地宫(藏经卷、舍利)、相轮→键陀罗变为搂阁式(希腊罗马式)
印度神庙Sikhaza→中国密檐塔的抛物线收分,叠涩的方法
中国现存最早:
北魏,登封,嵩岳寺塔:
12边形→8边形(孤例)“发地四空,临空八向而圆”
法王寺塔:
方形密檐塔
要点总结:
⑴中国佛教建筑源于印度至中亚间的键陀罗,并非源于印度本土
⑵键陀罗是原希腊的殖民地,受希腊罗马影响
⑶中国佛塔存在形式为塔院式,而印度的塔只是单独的一座塔
⑷塔传入:
stupa→楼阁塔(键陀罗)→中国搂阁塔
印度的阿占陀石窟
中国古代辟邪:
有翼兽从装饰到建筑小品:
狮头有角
南朝的简练,有短翼
有翼兽来自于桑奇大塔的牌楼
3.伊斯兰影响
河南锢窑发券方式不用支模,类似于伊斯兰发券方式。
靠崖窑,地坑院
伊斯兰教的邦克搂保留了原来的帆拱
敖包:
中亚草原上的地标
吐鲁番的玛札(陵墓)、清真寺、宣礼塔
香妃墓
玛札:
中心集中式构图,周边为方形,角上有塔柱(宣礼塔),抛物线状
伊斯兰建筑中的穹隆为双心圆或四心圆的尖券,而罗马的称之为拱券
和卓:
政教合一的首领
南疆客什:
有中国最大的清真寺,巴西利卡式
伊斯兰教忌讳偶像崇拜,无人或动物象,只有植物图案
回族伊斯兰首府在我国宁夏
怀圣寺(广州)凤凰寺(杭州)圣有寺(泉州)仙鹤寺(扬州)
泰姬?
玛哈陵穹隆为四心圆
第十讲:
中外建筑的关系(三)
●西风东渐与中国近代建筑
此近代非政治意义上(鸦片战争开始)的近代
1.洋风与中式:
出现于17-19世纪西方开始资本积累的时期
中国古代传统建筑的变化影响因素:
胡、佛
中国固吾形式,国故,民族形式
洋风:
法、英、意对中国的官方来往——传教士:
利玛窦
带来了西方文艺复兴的成果,如透视法《视学》年希尧
春秋战国就出现了图纸、模型(汉冥器)
中国透视:
散点透视
中国古代建筑画——界画(界尺+毛笔)如:
宋《营造法式》中的插图
样房——古代画建筑的地方,烫样——古代模型,样式雷——清:
模型(纸)雷发达
清朝的官式建筑渐无曲线(构件)的艺术加工,装饰构件与结构构件分离
(月梁在官式建筑中渐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