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备考素材时事集锦六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7540920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40.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作文备考素材时事集锦六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高考作文备考素材时事集锦六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高考作文备考素材时事集锦六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高考作文备考素材时事集锦六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高考作文备考素材时事集锦六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作文备考素材时事集锦六Word格式.docx

《高考作文备考素材时事集锦六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作文备考素材时事集锦六Word格式.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作文备考素材时事集锦六Word格式.docx

朱永华

  昨天上午,有网帖举报怀化市委巡视组副组长滕树旗包养情妇,发帖人自称是腾的女儿,控诉父亲“长期在外吃喝嫖赌、包养情妇、虐待自己”。

昨天下午,怀化市纪委称,已对滕树旗作出停职处理,并成立专门调查组(据7月22日《京华时报》)。

  今年5月,媒体报道女儿举报在高速公路上开车接打电话的新闻引发社会关注,这位女儿因为非常爱自己的父亲,又总担心父亲开车违章打电话造成危险,多次劝说无果后一气之下向交警举报,湖北省高警总队经过调查,证实被举报人和举报人确实是父女关系,其父承认接打电话的违法事实。

警方对被举报的父亲依法进行教育处理,对举报交通违法的女儿按照规定进行了奖励。

如果说“违章版”女儿举报父亲完全出于“父女情深”,发生在怀化市这起女儿举报父亲的“腐败版”,则需要更深层次的解读。

  按照女儿的举报所言,这位身处官位的父亲,不仅在外“吃喝嫖赌、包养情妇”甚至“贪污受贿”,还长期“虐待自己”,之所以进行网络公开举报,显然也属于“被逼无奈”,表面看起来父女之间已没有任何感情可言,因为这样的举报一旦查实,轻者丢官罢职重者身陷囹圄,而且因为女儿的举报,父亲已经被当地纪检部门做出停职处理,并为此成立专门调查组,即使最后出现例外,没有查出问题,父女之间也已形成难以修补的裂痕,甚至可能就此形同陌路。

  但如果就此来理解“腐败版”女儿举报父亲的缘由,未免有些浅薄,父女之间的感情并不是一道简单的数学题,可以有前提条件的情况下得出唯一答案,就像“违章版”女儿举报父亲开车打电话一样,看起来是让父亲受到处理,丢了面子,是不孝行为,实际上这正是由于珍惜父女感情,出于保护父亲生命健康安全的一种大孝,该新闻能够成为今年一省的高考作文题,恐怕也是出于多重解读的考虑;

“腐败版”女儿举报父亲,看起来是父女之间感情裂变的后果,实际上如果女儿与父亲之间早已没有丝毫父女之情,女儿未必如此“关心”父亲,其实,女儿痛恨的是父亲在外“吃喝嫖赌、包养情妇”,并列出父亲“贪污受贿”这些足以致父亲于“死地”事实来向监管部门举报,从人性角度来说,既是女儿对父亲依然充满感情,也是将自己被“长期虐待”的原因归咎于父亲违反道德伦理和法纪上,寄希望通过对父亲政纪法纪的处理,来挽回一个真实的父亲,从而保护自己作为女儿应当享受的父爱权利,尽管这种代价对于父亲难以承受,但无论于国于民还是对于家庭而言,女儿的这种行为不仅可以理解更值得点赞。

“违章版”女儿举报父亲,让人们看到女儿心系父亲生命安全的父女情深,“腐败版”女儿举报父亲,又何尝不是女儿对父亲的“恨之深、爱之切”,父亲的行为不仅为道德法纪所不容,更由此对女儿“长期虐待”,如果任其发展下去不闻不问,不但父亲最终可能走上不归路,女儿更会永远失去父亲和父爱,女儿的这一行为看起来很“自私”,但出发点也是在挽救父亲,而且延伸开来说,我们真的希望这样的女儿、儿子越多越好,作为儿女,能够完整享受应有的父爱、母爱永远是第一位的,父母可以把给子女丰富的物质享受作为一种爱,而作为儿女更希望得到父母发至内心的感情呵护,如果父母道德沉沦,甚至为满足个人权势物质欲望不惜违法犯罪,就应当积极举报,让法纪扬善惩恶的同时,又能挽回家庭感情的完整,既是一种明智和理性,也是为社会乃至廉政建设做出一份贡献,更是一种广义上的“大孝”。

  2.拍苍蝇方能消除民众“体感腐败”

  胡印斌

  那些仍然“活跃”在广大农民身边的苍蝇们小心了,接下来就要重点收拾你了!

最高检21日表示:

从2015年7月至2017年7月,全国检察机关将开展为期2年的集中惩治和预防惠农扶贫领域职务犯罪工作。

涉农和扶贫职能部门、乡镇党政机关工作人员和村级“两委”干部、村民小组长、会计等将成为重点关注目标。

(7月21日人民日报客户端)

  最高检“拍苍蝇”的动员令一经下达,即引发舆论的积极响应。

确实,别看这些苍蝇都是不起眼的小官,甚至连小官都算不上,但其贪腐行为的危害却不容低估,有必要及早施以雷霆手段。

  农村蝇贪的危害性首先体现在普遍性的泛滥成灾。

据披露,这些年来,国家、省市等逐步加大支农扶贫力度,而相应的资金监管却没有跟上,很多时候,资金的安排、使用往往完全交由基层操作,着就使得涉农扶贫领域的职务犯罪一直在高位徘徊,呈易发多发态势。

一些省份村“两委”负责人案件超过了整个涉农扶贫领域职务犯罪的半数,有的市县更高达70%—80%。

有报道称,仅2009年至2010年期间,海口市石山镇荣堂村民小组和玉库村民小组多位村干部骗村民签字,侵吞了征地补偿款高达1300万。

  这种日益泛滥的涉农贪腐现象,不仅导致大量资金被截留、被挪用、被私吞,从而扭曲了中央惠农的政策指向,也在民众中间积累起巨大的民怨。

长此以往,不仅农民难以尽快脱贫,还会因为负面的情绪积累而影响基层社会的稳定。

这一点,从时下的信访困局中亦可见一斑。

很多民众之所以选择向上面反映不公不法行为,正是因为基层纾解机制的失灵乃至缺失。

  其次,这种危害性还体现在对基层政治生态的破坏上。

与那些高官巨蠹离百姓十分遥远不同,民众即便痛恨这些腐败分子,往往也因为缺乏直接的接触,从而很难感同身受。

农村苍蝇就在百姓身边,他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百姓都看在眼里,也会因此才对政府有了感知与认识。

也因此,老百姓对于这种发生在身边的腐败,有着更深的痛恨。

  这种情形或可称为“体感腐败”。

也即,这些发生在民众身边的腐败,是民众日常能够看到、想到、触摸到的。

这种腐败,不仅直接侵犯民众的切身利益,也会在这个过程中,动摇民众的信任,扭曲中央的精神,进而导致基层政治生态的逐步溃败。

可见,对权力末梢的约束与规范,丝毫不比“打老虎”更轻松。

  实际上,自从十八大以来,中央强力惩治腐败,每一只“大老虎”落马,都会让人拍手称快。

但同时,不少民众也表达了对基层腐败的严重不满。

尽管各级纪检检察机关一直也在致力于惩治农村腐败,但由于涉及范围太广,至少在目前而言,惩治农村蝇贪的速度、力度,还赶不上民众的期望,有待于进一步加强,以回应民意诉求。

此前,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表态,要下大气力整治发生在老百姓身边的不良行为,对随意插手基层敏感事务、截留克扣基层物资经费、处事不公、吃拿卡要、侵占群众利益等问题,必须严肃查处,绝不姑息。

随着最高检惩治行动的全面展开,相信能够产生强大的共振效应,在斩断伸向农民黑手的同时,还基层一个清明的政治生态。

3.牙膏纳入化妆品范畴的两点担忧

王传涛

  近日,国务院法制办公布了《化妆品监督管理条例(修订草案送审稿)》,明确将口腔护理用品纳入化妆品范畴,并且规定化妆品广告应当真实、合法,不得宣称或者暗示产品具有医疗作用,不得使用他人名义保证或者暗示产品功效误导消费者。

近年来,随着牙齿保护及保健意识的普及,功能性牙膏大受市场欢迎。

但同时也面临着概念炒作的倾向。

今年3月份,因构成虚假广告,佳洁士双效炫白牙膏被处罚603万元。

(7月22日中国新闻网)

  其实,早在2007年国家质检总局发布的《化妆品标识管理规定》中,牙膏、牙刷、牙线等用于口腔和牙齿的产品就已经被列入化妆品范畴。

但是,当时更多地是在“标识管理”的层面进行的规范。

本次修订《化妆品监督管理条例》将牙膏明确列入化妆品范畴,将更加明确牙膏等产品的化妆品属性。

  首先可以明确,牙膏被明确为化妆品,这是相关部门加强行业管理的体现,对于牙膏的生产与销售,都将进一步提高门槛。

一者,化妆品的生产有着更为严格的管理,生产许可、卫生许可都必须要达标;

二者,在销售层面,化妆品也被要求必须注明所有的成分,同时不能夸大效用,尤其是“治疗牙周炎”、“修复口腔溃疡”、“预防牙龈萎缩”等宣传用语将被严格禁用。

这两点,对于广大消费者而言,都是利好。

  不过,因为牙膏本身是一种人人每天都在使用的日用品,将其列入化妆品行列,也容易引发一些质疑。

关于价格,关于生产卫生与安全问题,都可能会引来一系列的质疑或担忧。

最主要的,公众有以下两点担忧。

  一是,牙膏被列入化妆品之后,会不会出现价格大涨的情况?

众所周知,化妆品的税率是非常高的。

一般来说,化妆品包括17%增值税、30%的消费税,如果形成利润,还包括25%的企业所得税,在一些地方,还包括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附加税等。

一旦列入化妆品范畴,牙膏本身附带的税负也将会大涨,那么,牙膏的价格是不是会进一步提高?

现在市场上化妆品的价格出现严重高昂化的趋势,也不得不令人为牙膏价格捏一把汗。

  二是,化妆品在安全问题上同样问题丛生,牙膏的安全问题又如何规避?

近年来,化妆品铅汞超标的丑闻经常见诸于报端,化妆品在管理层面,并不是没有问题。

同时,牙膏的安全问题也不容小觑,在2013年,有关检测机构还对市场上六大品牌的牙膏进行了成分检测,发现在国内最畅销的这六大品牌,均含有漂白剂,长期使用有健康隐患。

现在问题就来了,解决牙膏的安全问题,并不在于把牙膏归类到哪一种类,而在于政府部门是不是有到位的监管。

  牙膏纳入化妆品范畴后,税率增高是很正常的事。

笔者认为,相对比安全监管而言,公众或许并不是太在意牙膏中的税负到底上涨了多少,一些大众品牌的牙膏的价格到底是涨了三块还是五块,而是更加在乎我们天天使用的产品的安全问题。

而显然,归类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只有加强权力监管,同时不断提高牙膏国标标准,并与之与世界标准接轨,我国的牙膏才能够让人放心。

4.对收拥堵费持不同态度何以成了“瞎吵”

朱昌俊

  22日上午,以“生态智慧、一带一路、绿色发展”为主题的2015年(第十届)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在广州开幕。

住建部原副部长、中国城市规划协会理事长仇保兴在接受采访时称,广州人口比伦敦多出三倍,交通用地仅为总用地的10%-12%,比伦敦更需要用拥堵费来治拥堵。

对于大城市治堵问题,仇保兴坦言征收拥堵费是早晚问题。

(7月23日《新快报》)

  这些年关于要不要收拥堵费,在不同城市,不同时期,都上演了较为激烈的讨论。

仇保兴坦言,收拥堵费是早晚的问题。

从长远看,这对个别城市来说确具有不小的可能性。

但问题是,早晚都要收,并不等于现在就要收。

  相较于“早晚要收”的表态,仇保兴此次发言中,最值得的争议的地方其实在于,将拥堵费迟迟未征收的阻力归咎为这是有人在“瞎吵”,是以民粹与情绪,代替理性和常识,让具有远见的管理者承受压力。

  不难理解,仇保兴所称的“瞎吵”,指的应该是大多数民众在收取拥堵费上表现出来的反对和谨慎态度。

但不同意见真的是“瞎吵”吗?

暂且不论治堵必然是项综合工程,具体到每个城市,交通拥堵的主要原因不同,治理方式也理当各有侧重。

单纯从如伦敦收取了拥堵费,来论证我们也应收的依据来看,缺乏足够的说服力。

譬如相较于国外,我们在交通布局、城市功能的优化上是否已经做到了足够好?

收费用途能否保证足够的透明?

“拥堵费”会否只会影响到私家车,而对公车缺乏制约?

等等,这些“国情”恐怕不能不考虑。

  再来看看被仇保兴称作先进经验的伦敦在拥堵费实施上的情况。

此前在讨论北京是否该收拥堵费之时,就有文章指出,即使在已征收拥堵费的城市,仍存在巨大争议。

伦敦从最先提出征收拥堵费到最后“冒险通过实施”,经历了差不多四十年的时间。

而在效果上,亦有相关研究表明,尽管伦敦刚开始收取拥堵费时车流量有明显减少,但现今已基本恢复到原来水平,甚至形成了“越收越堵”的窘况。

可见,收费的方式并不必然带来交通拥堵的缓解。

若事前缺乏充分论证并兼顾“国情”,一味“效仿”就不啻为一种冒险。

  以此而言,对是否收取拥堵费,多一点异议和反对声不仅无错而且是必要的。

再说,任何公共政策制定与实施,公众参与讨论,表明不同态度,不过是履行基本权利的一种表现,又何以成了“瞎吵”?

“是以民粹与情绪,代替理性和常识”?

难道只能有肯定意见?

更要看到,正如经济学家周其仁曾经的一个著名论断,即不要轻易去提加税的建议,因为这种建议最容易被政府吸收。

这话或许显得过于绝对,但动辄呼吁以向民众收费,增加民众负担的方式来进行公共治理,本就难逃“懒政”之嫌。

  这些年在不少重大公共政策上,都出现了官方与民众意见的“交锋”。

在某种程度上,这其实恰恰是一种进步的体现。

正因为各方能够参与讨论,表达不同意见,从而能够真正通过博弈来获得最大公约数,确保政策不至于太过偏离科学与民意的轨道。

现在也早已告别了过去那种单纯靠政府自上而下的拍板来形成公共政策的时代,这些年社会治理上的进步,应该说也与这种尊重民意和程序的政策制定习惯的养成有着重要关系。

  制定公共政策,最怕的恰恰是粗暴的“闭门决策”,而非多元声音的讨论。

拥堵费是否要收,应该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在有效的公共讨论和论证后得出结论。

而轻易指责不同声音为“瞎吵”,更值得决策者警惕。

5.何妨用“美景危机”警醒旅游文明

司马童

  福建平潭海边又现迷人的“蓝眼泪”,随着海水涌动,仿佛浩瀚星空的瑰丽画面。

然而,最近一则“金门船舶润滑油外泄,使得‘蓝眼泪’变‘黑眼泪’”的新闻,让众多市民随之担心:

不少人夏天都喜欢去海边度假,除了像这次船舶润滑油外泄之外,游人增加、乱丢垃圾等,会不会使美丽的“蓝眼泪”消失?

(7月23日《海峡都市报》)

  游人追捧的夜晚海边“蓝眼泪”,其实是一种自然现象,它是海里微生物在海水搅动下发出的蓝色荧光。

所以,有专家便坦言:

尽管它被视作了一种“美景”,“蓝眼泪”却并非越多越好,也不是越少越好,稳定在一定的平衡范围内才属合适。

然而,从“蓝眼泪”引出的市民担忧这件事,我则随之想到,用“美景危机”来警醒旅游文明,或是有用且有效一招。

  当下,旅游热潮和旅游文明的不尽和谐匹配,显然是一个不争的欠缺与纠结。

譬如,诸多景区的沙滩每到旅游旺季时,往往总会出现游人乱丢垃圾的尴尬景况,几乎就像一块文明公德的“牛皮癣”,睹之皱眉,除又不易。

不是说各地景区缺少“请勿乱扔垃圾”等的警示标牌,或者说没有安排相应力量来劝阻旅游陋习,而是在某些“习惯性失德”的游客那里,这样的谆谆善诱,一则处罚欠狠不太忌惮,二则老生常谈难长记性了。

  不必讳言,游客的文明素质确实有高低。

但是,有一点应是相近和相同的,那便是希望其到此一游的地方,风景果然“百闻不如一见”,美景还是“百分之百呈现”。

这就启迪我们,对于包括“不要乱丢垃圾”等的文明旅游宣传和劝导,除了常规举措,能不能换种方法,使人自觉自愿地“好自为之”?

譬如,对于海边涌动的“蓝眼泪”景观,有关方面或可善意“误导”一下,预先提醒游客,要是不拘小节地在现场乱扔垃圾,就会让“蓝眼泪”失去靓色,甚至来了白来,看不到它的瑰丽美景了。

  用“美景危机”警醒旅游文明,这看起来是一种退而求其次的次优教育和引导,但实话实说,在“硬做”“硬抓”一时能成普遍选择的语境下,“以景护景”的危机式忠告,可能更易使部分游客站于“利己立场”,产生相对自觉与自律的意外实效。

毕竟,比起将来或许要靠撞大运来一睹“蓝眼泪”的美景风采,现在尽力管好自身的文明旅游素养,总要显得轻而易举多了。

  事实上,除了“蓝眼泪”这样的独特美景,在很多时候,自然景观的“永褒青春”,确凿与游人的文明观光、无害游览密切相关。

如今,随着出境、出国游的渐属寻常,很多人也越来越认识到,“外面的世界”为啥很美丽、很精彩,关键的一点,还靠每个人潜移默化、从细从小的爱护与珍惜。

由此而论,即便我们暂时“误导”地突出和放大“美景危机”,让一些游客多多顾及旅途之中的文明举止,说到底也瑕不掩瑜,与尽快从整体上助推国人文明旅游的“提质”“增德”,其目标与追求是一致的。

6.医院遗弃老人不能仅作道德解读

堂吉伟德

  52岁的男子陈某生病后,子女将其送到南京明基医院治疗。

但到了医院后,子女突然都“消失”。

医院照顾一天之后,见无人过问,又开车将陈某送到其女儿所在的小区,由于找不到具体地址,又联系不上女儿,于是就将其丢在了物业门口的地上。

医院的做法被网友曝光后引发了争议。

南京明基医院回应称,是在征得陈某同意后才将其送回的。

(7月23日《现代快报》)

  子女将患病的老父扔到医院在先,而医院又将老人送回小区并放丢在路边在后,老人在两方的抛弃下无人问津。

不可否认,医院不是救助机构和慈善组织,而且又面临着数量较大的医赖群体,将老人送回小区而放在路边,确属于一种无奈之举。

更何况南京明基医院属于私营医院,盈利是其最终目的,在公共道义上相比于公立医院,显然要求更低一些。

  不过,其行为依然要受到道德的谴责,因为医院毕竟是救死扶伤的地方,在没有找到其亲属并征得意见的基础上,直接把病人扔回小区路边属于遗弃行为,与医院的宗旨和定位完全背离。

毕竟相比于医疗费用而言,患者的生命、健康与安全是底线原则。

否则,基于各种合理借口下的遗弃行为,就始终难以禁绝,而个人的基本权利也难以获得保障,并最终损失整个医疗秩序。

  对医院的这种行为,不能仅有道德上的矫情,如何避免和防止类似问题的产生,需要惩戒与救济双管齐下。

无论基于何种理由,也不管是否征得患者的同意,医院把患者丢在小区的路边都是违法行为。

根据我国执业医师法等规定,对急危患者,医师和医院不得拒绝急救处置。

原卫生部公布医疗急救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又提出“不得因费用问题拒绝急救服务”。

2011年,“湖南新田县中医院遗弃无主病人”一事引起公众关注和舆论热议,然而后续的处理也不过赔礼道歉和赔偿损失。

而同样的情况在美国,却是另一种处理方式。

2006年,美国洛杉矶市检察机构对医药巨头凯泽•珀默嫩特公司下属一家医院提起刑事诉讼,原因是医院把无家可归的病人强行丢弃到贫民区。

这是美国首起医院遗弃病人被起诉案,引起各方关注。

两相比较,加大对医院的问责和处罚力度就显得尤为重要。

  据报道,根据深圳市公立医院管理中心2014年的统计,全市11家市属公立医院目前累积的医疗欠费共有8157万元,欠费人数有8000多人。

其中,市二医院的医疗欠费最多,达到四五千万元。

一地如此,全国情况自然也不容乐观。

很显然的是,在大量的“无主患者”面前,医院已成为弱势群体并需要得到帮助。

若是这种状况得不到解决,将会成为医院的无以承受之重。

故而,建立一套良行的运行机制,给予医疗机构以帮助才能从根本上避免类似问题发生。

  对此,有人代表建议,对被遗弃在医院的“三无”病人,政府应立法强行让家人接走自己的亲属,无家属的则由民政部门接收,尽快建立这一特殊病患人群的专项资金救助项目。

很显然,要回答“医院把遗弃患者怎么办”的问题,就要先回答“病患被遗弃医院谁过问”这个问题。

无论是建立公安、民政、卫生等部门共同参与的联动机制,还是建立救助基金制度以解决医疗欠费问题,但都要付诸于实施并得到落实,避免让医院陷入孤立无援的地步。

毕竟再高尚的医德也需要物质的支撑,否则其必然成为无源之水。

7.离婚率上升中的当事人与旁观者

郭文婧

  据《中国青年报》7月23日报道,民政部日前发布的《2014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4年依法办理离婚363.7万对,比上年增长3.9%。

离婚率持续上升,这对一向强调“齐家治国平天下”和“家和万事兴”的我们,无疑是一个巨大挑战。

那么,我们究竟该怎样认识离婚率上升、应该采取怎样的干预措施呢?

我们不妨来对比一组进一步调查的结果。

  关于离婚的主要直接原因,61.2%的受访者认为是“性格习惯悬殊,不能包容”,其后依次是婚外情或者出轨、缺乏爱情基础、追求婚姻质量不愿凑合、双方家庭关系及长辈干预、物质原因、女方经济上不再依附于男方、家庭暴力、生理原因等。

  关于导致离婚的深层原因,71.9%的受访者归因为社会浮躁、拜金风气,其后依次是年轻夫妇处理生活问题和相互容忍的能力有限、人们对婚姻的态度有所改变、闪婚增加和草率进入婚姻、经济和舆论压力,以及离婚成本降低等。

  反问离婚的主要直接原因,实际上是将受访者置于当事人或者深度参与者的角色进行自述,如果自己也离婚,直接原因是什么,反映了目前人们的婚姻生活中,确确实实存在的问题。

访问导致离婚的深层原因,实际上是将受访者置于客观独立的分析家角色,尽管其会兼顾自己的所感所闻,但更多地是基于社会原因的冷静分析与推理。

对比之后,重合的原因,可视为真实原因;

不重合的,则更多是一种想象。

  那么,婚姻的头号杀手,显而易见,就是生活方式与包容能力的问题。

此问题的根本原因,全世界都一样,就是家庭规模日益小型化,60多年,中国家庭也已经从户均人由5.3人降至3.02人。

其直接原因,就是孩子变少,我国的四成家庭已经是“单身贵族”或“二人世界”。

如何让小家庭也拥有大关爱?

这才是最紧迫的问题。

  但遗憾的是,我国在家庭政策的设计方面,长期缺乏普遍的专门以家庭为基本单位的家庭政策,仅有的少数政策也只是停留在补缺功能和支持功能的层面上,更没有顶层设计和长期制度安排。

特别是在收入分配、医疗、住房、就业、教育和社会保障等制度安排中,社会政策几乎没有为家庭提供“造血”功能。

  其它重合原因可简单总结为“人们对婚姻的态度有所改变”,这种改变更多地体现在由过去的“搭帮过日子”和“有情人终成眷属”观念向现代的“追求婚姻质量”的转变。

对此,专家的“药方”是“加强婚恋观教育,完善婚后咨询服务,让人们意识到婚姻给个人带来生命愉悦体验的同时,也需要责任和担当。

  但是,这种“药方”也依然是大话好救急,具体该怎么做,由于我国家庭婚姻社会学研究的滞后,办法不多,工青妇组织、街道、居委会、民政部门等由于不专业,实际作用的发挥也很有限。

从爱情婚姻的四个阶段来说,包括共存、反依赖、独立和共死,关键就在于第二、第三阶段,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七年之痒”。

具体在每一个阶段,应该提供的社会支持是不一样的,可我们的专业机构却少之又少。

  实际上,离婚率上升是现代社会共同的现象,实践也证明,离婚并不可怕,反倒体现了社会文明的进步,因为彰显了每个人的独立与平等,也增强了人们的多元包容能力,促使了人们爱情婚姻观的平和理性,大多数离婚者最终还是再一次、再几次走进了婚姻的殿堂。

  真正值得忧虑的是,全世界的不婚族正在日趋壮大,我国也已经有了这个迹象,不婚族不仅影响社会的人口繁衍,更重要的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人安身立命的价值”逐渐被自己否定,往往在孤独又无趣中悲剧结束自己的人生。

8.高招“咨询确认书”是个什么鬼?

邓海建

  同样考了671分,同样在第一志愿填报了复旦大学,甚至还拿到了复旦大学重庆招生组老师签发的专家组咨询确认书,最终被录取的,竟然不是自己——对于家住重庆江津区云升苑小区、今年高考江津区文科第一名的18岁考生阳阳来说,这样的结果让她震惊了。

(7月23日《重庆晚报》)

  校方招生人员说你肯定能录取,甚至还信誓旦旦签署了“专家组咨询确认书”;

最后的结果,别说通知书难到手,甚至连投档的资格都没有,如果这都不叫“误人子弟”,还能称之为什么呢?

更为险峻的是,招生组还特别告诉当事考生,想被录取要做到三点:

1、不要填提前批;

2、把本校作为第一批第一志愿填写;

3、除了该校之外,建议任何学校都不要再填报。

好在考生的平行志愿还是临时起意地填了一家,不然,如此高分,恐怕连什么好学校都上不了。

于此而言,主动上门的“专家咨询”,又岂止是“误人子弟”?

  高校自然可以装无辜,更加无须承担什么法律责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