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细胞分析作业指导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7537943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89.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血细胞分析作业指导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血细胞分析作业指导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血细胞分析作业指导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血细胞分析作业指导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血细胞分析作业指导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血细胞分析作业指导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血细胞分析作业指导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血细胞分析作业指导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血细胞分析作业指导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WBC:

(0.0~100.0)×

109/L,RBC:

(0.0~8.00)×

1012/L;

HGB:

0.0~250g/L,PLT:

(0.0~1000)×

109/L。

3.1.2本仪器检测血细胞的精密度为:

±

2.0%,RBC:

2.0%,HGB:

2.0%,PLT:

5.0%。

3.2MEK-6108KMEK-6318K血细胞分析仪

3.2.1本仪器检测血细胞的线性范围为:

(0.0~99.99)×

(0.00~9.99)×

1012/L,HGB:

0~299g/L,PLT:

(10~999)×

3.2.2本仪器检测血细胞的精密度为:

3.0%,RBC:

2.0%和PLT:

5%。

 

3.3Ac.T5diff血细胞分析仪

3.3.1本仪器检测血细胞的线性范围为:

(0.4~90.0)×

(0.23~7.70)×

0~229g/L,PLT:

(4~1000)×

3.3.2本仪器检测血细胞的精密度为:

6%。

4标本

4.1临床护士抽取患者抗凝静脉血2~3ml。

4.2采血后立即送到临床检验科。

4.3血量不够1ml或血液凝固、溶血或严重脂血标本不能作检测。

5设备和试剂

5.1设备:

XE-2100、XT-1800i、MEK-6108K、MEK-6318K血细胞分析仪。

5.2试剂

5.2.1稀释液、溶血剂和清洗液。

5.2.2CBC试剂、DIFF试剂、消泡剂和鞘液冲洗液。

5.2.3瑞氏染液及缓冲液。

5.3购买的试剂应放室温保存,注意防尘、防潮。

5.4开封后的试剂应尽快用完,变质、超过有效期的试剂不能使用。

6容器及试剂添加剂

血液标本采集的容器是一次性含EDTA-K2抗凝剂的真空采血管;

血液标本必需添加剂是EDTA-K2抗凝剂。

7校准步骤

血细胞分析仪的操作过程分别见XT-2100XT-1800i血细胞分析仪标准操作程序、Ac.T5-diff血细胞分析仪标准操作程序、和MEK6108-KMEK6318K血细胞分析仪标准操作程序中仪器校准程序。

8操作步骤

8.1申请单及标本编号

整理血液常规检验申请单及血液标本,审核合格后,对检验申请单和血液标本进行编号。

8.2上机测试

操作过程分别见XE-2100血细胞分析仪标准操作程序、XT-1800i血细胞分析仪标准操作程序、Ac.T5diff血细胞分析仪标准操作程序和MEK6108-KMEK-6318K血细胞分析仪标准操作程序标准操作程序。

8.3检验结果的输入

8.3.1打开电脑,启动“检验程序”,输入用户名及口令后,进入检验程序。

8.3.2单击“检验”菜单,选择“检验结果录入\修改”,进行检验结果的录入及修改。

通过申请序号进行结果的输入,选择“工作单号”(XE-2100XT-1800i自动传输:

扫入当前检验标识序号;

Ac.T5diff自动传输:

MEK-6108KMEK-6318K测定结果和其它非自动传输标本:

输入病人姓名),仪器会自动传输入检测结果;

同时输入当前患者的样品“采集时间”和“接收时间”。

8.3.3仪器检测结果必要进一步镜检标准

8.3.3.1MEK-6318K和MEK6108-K血细胞分析仪等三分类仪器检测的标本全部需要镜检血涂片。

8.3.3.2XE-2100XT-1800i和Ac.T5diff血细胞分析仪等五分类仪器检测结果根据本程序第18款[白细胞五分类血细胞分析仪的白细胞分类筛选原则]选出需要做血涂片检查的血标本。

8.3.3.3临床医生要求做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等形态检查的血标本。

8.4显微镜检查操作步骤

8.4.1制片:

静脉抗凝血标本混匀或末梢血标本,采血后推成厚薄适宜的血膜片,血膜应呈舌状,头、体、尾清晰可分。

推好的血膜在空气中晃动,以促使快干,以免细胞变形缩小。

8.4.2染色:

平置玻片于染色架上,滴加瑞氏染色液3~5滴,使其迅速盖满血膜,约1分钟后,滴加缓冲液5~10滴,轻轻摇动玻片或对准血片吹气,与染液充分混和,5~10分钟后用水冲去染液,待干。

8.4.3镜检:

先用低倍镜或高倍镜阅览全片,注意观察血片染色情况:

如有无血小板或红细胞聚集,片尾有无巨大异常细胞,再结合仪器警告的内容,分别重点从白细胞分类、红细胞参数和血小板参数等方面进行观察,记录各类细胞结果。

8.5镜检结果的输入及报告确认

单击“结果处理”菜单,选择“报告确认”进入结果确认,通过选择“工作单元”、“报告日期”、“单张”或“批量”后,按“提取”键提取检测结果,对检验结果进行逐一确认。

8.6检测过标本及废物的处理

检测过的血液标本、废液及经血液标本污染的各种废物按血液常规标本的采集与处理程序(文件编号:

PLA301-LJK–CJ-001)中4.14进行处理。

9质量控制

9.1室内质控:

周一~五每天做室内质控(厂家提供的质控物)。

测定过程是:

从4~8℃冰箱取出全血质控物置室温,血细胞分析仪开机后预热20min,分别将质控物混匀后上机检测,打印结果并与允许值范围对比,质控合格后才能检测病人血标本。

对于失控应按质量控制程序处理,仪器质量控制当天的情况进行逐一登记。

9.2室间质控:

每月参加科内的室间质控考评2次。

每年参加卫生部和WHO室间质控。

9.3细胞分类计数的质量控制

9.3.1影响分类计数准确性的因素

9.3.1.1细胞分布不均

在一般涂片的尾部中性粒细胞较多,淋巴细胞较少。

涂片越薄细胞分布越差,粗糙的推片所制成的血涂片,细胞分布明显不均。

当白细胞有聚集现象时,细胞分布极不规则,以致无法准确地进行分类。

胞体在的细胞和幼稚细胞分布在涂片的尾部和边缘,相反,淋巴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则位于涂片的头部和体部。

因此,在日常操作中,应尽量注意这些问题,减少

10干扰因素

10.1严重的黄疸或脂血使血红蛋白结果假性增高。

10.2红细胞冷凝集可使红细胞和血小板计数结果假性减低,白细胞假性增高(电阻抗法)或假性减低(激光法)和MCV假性增高。

10.3冷凝球蛋白增高使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结果假性增高。

10.4有血小板凝集者可使血小板计数结果假性减低。

11结果计算及测量不确定度

按仪器设计原理,只对红细胞常数(红细胞平均体积、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量、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进行计算,可根据RBC、HGB及HCT结果求出。

11.1红细胞平均体积(MCV)

根据RBC及HCT,由下式求出。

11.2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量(MCH)

根据RBC及HGB,由下式来求出。

11.3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

根据HCT及HGB,由下式来求出。

11.4RDW由血细胞分析仪测量获得,是反映周围血红细胞体积异质性的参数。

当红细胞通过小孔的一瞬间,计数电路得到一个相应大小的脉冲,不同大小的脉冲信号分别贮存在仪器内装计算机的不同通道,计算出相应当体积及细胞数,统计处理而得RDW。

11.5测量不确定度

11.5.1SF-3000血液分析仪仪器检测血细胞测量不确定度为:

0.22×

109/L(均值=3.87)、±

0.46×

109/L(均值=6.07)和±

0.80×

109/L(均值=13.27);

RBC:

1012/L(均值=2.39)、±

0.24×

1012/L(均值=4.18)和±

0.36×

1012/L(均值=6.02);

2.60g/L(均值=82.60)、±

3.66g/L(均值=129.53)和±

5.48g/L(均值=168.07);

PLT:

15.66×

109/L(均值=64.60)、±

25.80×

109/L(均值=200.40)和±

40.82×

109/L(均值=340.93)。

11.5.2BC-2000血液分析仪仪器检测血细胞测量不确定度为:

109/L(均值=3.87)、±

109/L(均值=6.07)和±

109/L(均值=13.27);

1012/L(均值=2.39)、±

1012/L(均值=4.18)和±

1012/L(均值=6.02);

2.60g/L(均值=82.60)、±

3.66g/L(均值=129.53)和±

5.48g/L(均值=168.07);

109/L(均值=64.60)、±

109/L(均值=200.40)和±

109/L(均值=340.93)。

小11.5.3MEK6108K血液分析仪仪器检测血细胞测量不确定度为:

0.28×

109/L(均值=3.20)、±

0.62×

109/L(均值=8.56)和±

0.94×

109/L(均值=15.09);

1012/L(均值=2.30)、±

1012/L(均值=4.03)和±

0.42×

1012/L(均值=6.03);

2.06g/L(均值=62.80)、±

4.08g/L(均值=132.70)和±

6.00g/L(均值=162.23);

20.56×

109/L(均值=80.63)、±

32.00×

109/L(均值=203.50)和±

43.67×

109/L(均值=334.67)。

11.5.4ADVIA120血液分析仪仪器检测血细胞测量不确定度为:

0.26×

109/L(均值=3.69)、±

0.32×

109/L(均值=5.36)和±

0.74×

109/L(均值=13.32);

0.20×

1012/L(均值=2.41)、±

1012/L(均值=4.13)和±

0.30×

1012/L(均值=5.19);

2.90g/L(均值=82.90)、±

3.66g/L(均值=130.63)和±

4.38g/L(均值=1625.10);

10.32×

109/L(均值=50.17)、±

24.02×

109/L(均值=201.13)和±

30.54×

109/L(均值=329.10)。

12生物参考区间

12.1白细胞

成年人静脉血:

3.5~10.0×

109/L;

手指血:

4.0~10.0×

新生儿:

15.0~20.0×

6个月~2岁:

11.0~12.0×

12.2红细胞

成年男性:

4.3~5.86×

成年女性:

3.77~5.17×

6.0~7.0

×

1012/L。

12.3血红蛋白

135~180g/L;

115~155g/L;

170~200g/。

的一12.4红细胞压积

0.400~0.517;

成年女性:

0.367~0.467。

12.5血小板

100~300×

12.6其它参数

MCV:

80~100fL;

MCH:

27.2~34.3pg;

MCHC:

320~360g/L;

RDW:

<

0.145;

PCT:

男性0.183±

0.041;

女性0.198±

0.042;

MPV:

男性10.07±

1.78fL;

女性10.24±

1.58fl;

PDW:

16.8%±

0.63%;

瞬13患者检验结果可报告区间

13.1阻抗法仪器:

(0.2~99.99)×

(0.50~9.99)×

13.2激光法仪器:

(0.02~400)×

(0.05~7.00)×

0~225g/L,PLT:

(5~3500)×

14警告/危急值

白细胞<

0.5×

红细胞<

1.0×

血红蛋白<

30g/L;

血小板<

20×

15实验室解释

15.1白细胞计数

15.1.1白细胞生理变化

15.1.1.1年龄:

初生儿白细胞较高,一般在15×

109/L左右,个别可高达30×

109/L以上。

通常在3~4天后降至10×

109/L左右,约保持3个月,然后逐渐降低至成人水平。

初生儿外周血白细胞主要为中性粒细胞,到第6~9天逐渐下降至与淋巴细胞大致相等。

以后淋巴细胞逐渐增多,整个婴儿期淋巴细胞数均较高,可达70%。

到2~3岁后,淋巴细胞逐渐下降,中性粒细胞逐渐上升,到4~5岁二者又基本相等,形成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变化曲线的两次交叉,至青春期时与成人基本相同。

15.1.1.2日间变化:

白细胞数在静息状态时较低,活动和进食后较高;

早晨较低,下午较高;

一日之间最高值与最低值之间可相差1倍。

运动、疼痛和情绪变化、一般的体力劳动、冷热水浴、日光或紫外线照射等,均可使白细胞轻度增高;

而剧烈运动、剧痛和激动可使白细胞显著增高。

如剧烈运动,可于短时间内使白细胞高达35×

109/L,以中性粒细胞为主;

当运动结束后迅即恢复原有水平。

这种短暂的变化,主要是由于循环池和边缘池的粒细胞重新分配所致。

15.1.1.3妊娠与分娩:

妊娠期常见白细胞增多,特别是最后1个月,常波动于(12~17)×

109/L之间,分娩时可高达34×

分娩后2~5日内恢复正常。

由于白细胞的生理波动很大,只有通过定时和反复观察才有意义。

15.1.2白细胞病理变化

15.1.2.1白细胞增高

15.1.2.1.1急性感染:

急性化脓性感染时,白细胞增高程度取决于感染微生物的种类、感染灶的范围、感染的严重程度、患者的反应能力。

如感染很局限且轻微,白细胞总数仍可正常,但分类检查时可见中性粒细胞有所增高;

中度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常增高大于10×

109/L,并伴有轻度核左移;

严重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常明显增高,可达20.0×

109/L以上,且伴有明显的核左移。

15.1.2.1.2严重的组织损伤或大量血细胞破坏:

在较大手术后12~36小时,白细胞常达10.0×

109/L以上,其增多的细胞成分以中性分叶核粒细胞为主。

急性心肌梗塞后1~2天内,常见白细胞数明显增高,借此可与心绞痛相区别。

急性溶血反应时,也可见白细胞增高。

15.1.2.1.3急性大出血:

在脾破裂或宫外孕输卵管破裂后,白细胞迅速增高,常达(20~30)×

其增多的细胞也主要是中性粒细胞。

15.1.2.1.4急性中毒:

化学药物如安眠药、敌敌畏等中毒时,常见白细胞数增高,甚至可达20×

109/L或更高,代谢性中毒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及慢性肾炎尿毒症时,也常见白细胞增高,均以中性粒细胞为主。

15.1.2.1.5肿瘤性增高:

白细胞呈长期持续增高,最常见于粒细胞性白血病,其次也可见于各种恶性肿瘤的晚期。

此时不但总数常达(10~20)×

109/L或更高,且可有较明显的核左移现象,呈所谓类白血病反应。

15.1.2.2白细胞减低

15.1.2.2.1某些感染:

某些革兰氏阴性杆菌如伤寒杆菌感染时,如无并发症,白细胞数均减少甚至可低到2×

109/L以下。

一些病毒感染如流感时白细胞亦减少,可能是由于在细菌内毒素及病毒作用下使贴壁的即边缘池粒细胞增多而导致循环池中粒细胞减少所致,也可能与内毒素抑制骨髓释放粒细胞有关。

15.1.2.2.2某些血液病:

如典型的再生障碍性贫血时,呈“三少”表现。

此时白细胞可少到1×

109/L以下,分类时几乎均为淋巴细胞,乃因中性粒细胞严重减少所致的淋巴细胞相对增多。

小部分急性白血病其白细胞总数不高反而减低,称非白血性白血病(aleukenicleuemia),其白细胞可<

109/L,分类时也呈淋巴细胞相对增多,此时只有骨髓检查才能明确诊断。

15.1.2.2.3慢性理、化损伤:

电离辐射(如X线等)、长期服用氯霉素后,可因抑制骨髓细胞的有丝分裂而致白细胞减少,故于接触和应用期间每周应作一次白细胞计数。

15.1.2.2.4自身免疫性疾病:

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由于自身免疫性抗核抗体导致白细胞破坏而减少。

15.1.2.2.5脾功能亢进:

各种原因所致的脾肿大,如门脉肝硬化、班替综合征等均可见白细胞减少。

其机制为肿大的脾中的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破坏了过多的白细胞;

肿大的脾分泌了过多的脾素,而此种体液因子能来活促进粒细胞生长的某些因素。

15.2白细胞分类结果异常

15.2.1中性粒细胞

15.2.1.1中性粒细胞增加:

急性感染性化脓性炎症,中毒(尿毒症、糖尿病酸中毒)急性出血、急性溶血及手术后等。

15.2.1.2中性粒细胞减少:

某些传染病(伤寒、疟疾等)化学药物及放射损害,某些血液病、过敏性休克、恶病质、脾功能亢进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15.2.2淋巴细胞

15.2.2.1淋巴细胞增加:

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百日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水痘、麻疹、结核病、狭窄排斥反应前期,传染病恢复期等。

15.2.2.2淋巴细胞减少:

免疫缺陷病,丙种球蛋白缺乏症,淋巴细胞减少症,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放射病等。

15.2.3单核细胞

单核细胞增多:

常见于亚急性细菌心内膜炎、伤寒、疟疾、黑热病、活动性结核、单核细胞性白血病,急性感染恢复期等。

15.2.4嗜酸性粒细胞

15.2.4.1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见于过敏性疾病、皮肤病、寄生虫、血液病、猩红热、溃疡性结肠炎、X线照射后,脾切除、传染病恢复期等。

15.2.4.2嗜酸性粒细胞减少:

多见于伤寒、副伤寒,以及应用肾上腺皮质素或促肾上腺皮质素后。

15.2.5嗜碱性粒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增多:

见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淋巴网细胞瘤、脾切除后等,恶性肿瘤、严重传染病、败血病、中毒(药物或重金属)大面积烧伤等。

严重感染中性粒可出现毒性颗粒、空泡、Dohle氏体,核棘突,退行性变及细胞大小不均等变化。

15.3红细胞结果异常

15.3.1生理性变化

年龄与性别的差异:

初生儿由于出生前以弥散方式从母体血液获得氧气,通常处于生理性缺氧状态,故红细胞明显增高,但在出生2周后就逐渐下降。

小儿生长发育时铁供应不足亦可引起贫血。

男性儿童在6~7岁时最低,随着年龄增大而逐渐上升,到25~30岁时达高峰,30岁后随着年龄增高而逐渐下降,直到60岁尚未停止。

在女性儿童也随年龄逐渐增高,到13~15岁时达最高值,而后受到月经、内分泌等因素影响逐渐下降,到21~35岁维持最低水平后又逐渐增高与男性水平相近。

男女两性的红细胞计数在15~40岁期间差异明显,主要可能与在此期间,男性雄激素水平较高,而睾酮有促进红细胞造血作用有关。

精神因素:

感情冲动、兴奋、恐惧、冷水浴刺激均可使肾上腺素增多,导致红细胞暂时增加。

剧烈体力运动和劳动:

主要由于氧需要量增加,引起相对缺氧。

一般成人在安静时全身每分钟耗氧0.3~0.4L,肌肉运动时可增加到2~2.5L,最高可达到4~4.5L,此时由于红细胞生成素生成增加而骨髓加速释放红细胞,导致红细胞增多。

气压降低:

因缺氧刺激,红细胞可代偿性增生。

高山地区居民和登山运动员红细胞数均高于正常,此因大气稀薄、氧分压低,机体红细胞生成素水平增高,引起骨髓产生更多的红细胞所致。

妊娠中、后期:

为适合胎盘循环的需要,通过神经、体液调节,孕妇的血浆容量明显增加而引起血液稀释。

15.3.2红细胞增高

15.3.2.1相对性增高:

常见于剧烈呕吐、严重腹泻、大面积烧伤、大量出汗、多尿和水的摄入量显著不足的患者。

15.3.2.2绝对性增高:

与组织缺氧有关。

可引起继发性红细胞增多,如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发绀性先天性心脏病,慢性一氧化碳中毒,登山病等。

15.3.2.3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红细胞可达(7~10)×

1012/L

15.3.3红细胞减少

15.3.3.1生理性贫血:

妊娠期因血浆量相对增多,故红细胞相对减少。

3个月的婴儿至15岁的儿童,因生长发育迅速而致造血原料相对不足,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可较正常人低10%~20%。

老年人由于骨髓造血功能逐渐减低,均可导致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含量减少。

15.3.3.2病理性减少:

①红细胞减少所致的贫血:

一是因骨髓造血功能衰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