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文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7532086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37.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长征文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长征文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长征文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长征文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长征文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长征文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长征文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长征文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长征文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二)长征四老

(1)徐特立

徐特立,1877年出生,湖南长沙人。

1911年参加辛亥革命,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8月参加南昌起义。

1931年11月,当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

1934年参加长征。

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

1927年5月,在大革命遭受严重失败的白色恐怖中,徐特立毅然加入中国共产党。

同年8月参加南昌起义,任革命委员会委员、起义军第二十军三师党代表兼政治部主任。

1928年在莫斯科中山大学特别班学习。

1931年11月,当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教育部代部长,兼任苏维埃大学副校长。

1934年他以57岁的高龄参加了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表现了老英雄的大无畏的革命气魄。

新中国建立后,1949年10月-1954年9月,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

他以古稀之龄朝气蓬勃地投身于新中国的建设中,致力于社会主义的教育事业。

党中央曾评价他“对自己是学而不厌”,“对别人诲人不倦”,“中国杰出的革命教育家”。

毛泽东称赞他是“坚强的老战士”,“革命第一,工作第一,他人第一”。

刘少奇称赞他是“中国共产党的光荣”。

周恩来称赞他是“人民之光,我党之荣”。

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之后,徐特立关注的第一件事,就是保持党的优良作风。

他认为自己作为一名老党员,一名党的高级干部,应该时刻不忘保持党的优良作风,特别是保持“实事求是,不自以为是”的工作作风。

他关注的第二件事就是发展社会主义的教育事业,他孜孜不倦地从事学术研究,发表了很多精辟的见解及深刻的论述,这些文章大都收集在《徐特立教育文集》和《徐特立文集》中。

徐特立是中共第七、八届中央委员。

1968年11月病逝于北京。

(2)董必武

董必武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元勋,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中国社会主义法制的奠基者。

他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董必武,原名贤琮,又名用威,字洁畲,号壁武,从事革命活动后改为必武。

1886年3月5日,他出生于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城。

                                         1911年参加了辛亥革命,加入同盟会。

“二次革命”失败后,考入东京私立日本大学攻读法律,参加孙中山的中华革命党。

1915年回国参加反袁斗争,曾两度被捕。

后来参加了孙中山领导的护法运动。

1920年同陈潭秋等成立了武汉党的早期组织。

1921年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后任中共武汉区委执行委员。

国共合作后,参加筹建国民党湖北省各级党部的工作。

大革命失败后,董必武去苏联学习。

1932年回国后,任红军大学上级干部队政治委员,中央工农检查委员会委员、代理主任,中央党校教务长、校长,工农代表大会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中央党务委员会书记,最高法院院长。

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长期在武汉、重庆等地从事统战工作。

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共中央工作委员会常委、华北人民政府主席。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代主席。

是第四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中共第七至第九届中央政治局委员、第八届中央监察委员会书记、第十届中央政治局常委。

1975年4月2日,董必武同志在北京病逝。

主要著作收入《董必武选集》。

 

(3)谢觉哉

谢觉哉(1884—1971),出生于湖南宁乡沙田乡萧家湾,少年就学于私塾小金陀馆,21岁中末科秀才。

1934年参加红军长征。

历任中央工农民主政府秘书长、内务部长、司法部长等职。

谢觉哉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延安五老”之一、著名的学者和教育家、杰出的社会活动家、法学界的先导、人民司法制度的奠基者,1971年逝世,终年87岁。

谢觉哉是著名的革命家、新闻家,在他60岁诞辰时,董老(必武)在赠诗中写道:

"

传家绝业诗千首,报国多方笔一枝;

屡有文章惊海内,从无渣滓扰襟期。

这是对他多年从事新闻工作的写照。

从1920年主编《湖南通俗报》以来,谢觉哉曾主编过《湖南民报》、《红旗》、《上海报》、《工农日报》,在《新中华报》、《解放日报》等报刊上开辟过专栏,如《小言论》、《炉边闲话》、《案头杂记》、《一得书》等。

建国后任中央人民政府内务部部长、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在工作繁忙之余依然关心支持新闻工作,《新观察》、《中国青年》、《青年建设者》、《政治学习》、《中国青年报》、《北京晚报》等报刊都曾得到过他的热心帮助。

作为新闻事业的老前辈,谢觉哉多年的新闻实践给后人留下了许多独特而深厚的新闻思想,给后人以有益启示。

(4)林伯渠

林伯渠,原名林祖涵,湖南临澧人。

1921年1月经李大钊、陈独秀介绍加入上海的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成为我党最早的一批党员之一。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林伯渠参加了南昌起义。

1933年进入中央革命根据地,先后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国民经济部部长、财政部部长。

1934年10月参加长征,1937年冬至1948年任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对陕甘宁边区的巩固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1937年起,多次担任国共谈判的中共代表,后又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积极开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

新中国建立后被任命为中央人民政府秘书长。

1954年当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

1960年5月29日病逝于北京。

二、文学

(一)埃德加·

斯诺《西行漫记》

1937年10月,《西行漫记》(直译应为《红星照耀中国》)由戈兰茨公司第一次出版,在世纪引起巨大轰动。

1938年12月18日上海复社翻译出版中译本时,由于当时抗日战争已经开始,考虑到联合统一战线等情况,书名改为《西行漫记》。

尽管这样,在国民党统治下的中国,该书还是成了一部禁书。

《西行漫记》是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

作者真实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我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该书绝大部分素材来自作者采访的第一手资料,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

作者通过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志丹、贺龙、彭德怀等以及广大红军战士、农民、工人、知识分子的接触交往,了解了革命根据地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生活各方面的真实情况,准确、鲜明、生动地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的斗争业绩。

毛泽东和周恩来是作者埃德加·

斯诺笔下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形象。

《西行漫记》不仅在政治意义上取得了极大的成功,而且在报告文学创作的艺术手法上也成为同类作品的典范。

人物刻画、环境描写以及叙事的角度几近出神入化的程度。

《西行漫记》中译本出版后,在中国同样产生巨大的反响,成千上万个中国青年因为读了《西行漫记》,纷纷走上革命道路。

(二)长征·

诗词

长征

毛泽东1935年10月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度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陈毅

一九三六年,余游击于赣南山脉一带,往来作战,碑极艰苦。

八月值余三十五岁生辰,赋此寄怀

大军西去气如虹,一局南天战又重。

半壁河山沉血海,几多知友化沙虫。

日搜夜剿人犹在,万死千伤鬼亦雄。

物到极时终必变,天翻地覆五洲红。

三、赏析:

《七根火柴》王愿坚

天亮的时候,雨停了. 

草地的气候就是奇怪,明明是月朗星稀的好天气,忽然一阵冷风吹来,浓云像从平地上出来似的,霎时把天遮得严严的,接着,暴雨夹杂着栗子般大的冰雹,不分点地倾泻下来。

卢进勇从树丛里探出头来,四下里望了望。

整个草地都沉浸在一片迷蒙的雨雾里,看不见人影,听不到人声。

被暴雨冲洗过的荒草,像用梳子梳理过似的,躺倒在烂泥里,连路也给遮没了。

天,还是阴沉沉的,偶尔还有几颗冰雹洒落下来,打在那浑浊的绿色水面上,溅起一朵朵浪花。

他苦恼地叹了口气。

因为小腿伤口发炎,他掉队了。

两天来,他日夜赶路,原想在今天赶上大队的,却又碰上了这倒霉的暴雨,耽误了半个晚上。

他咒骂着这鬼天气,从树丛里钻出来,长长地伸了个懒腰。

一阵凉风吹得他连打了几个寒颤。

他这才发现衣服完全湿透了。

“要是有堆火烤,该多好啊!

”他使劲续着衣服,望着那顺着裤脚流下的水滴想道。

他也知道这是妄想—一不但是现在,就在他掉队的前一天,他们连里已经因为没有引火的东西而只好吃生干粮了。

他下意识地把手插进裤袋里,意外地,手指触到了一点黏黏的东西。

他心里一喜,连忙蹲下身,把裤袋翻过来。

果然,在裤袋底部粘着一小撮青稞面粉;

面粉被雨水一泡,成了稀糊了。

他小。

心地把这些稀糊刮下来,居然有鸡蛋那么大的一团。

他吝惜地捏着这块面团,心里不由得暗自庆幸:

“幸亏昨天早晨没有发现它们。

已经一昼夜没有吃东西了,这会儿看见了可吃的东西,更觉饿得难以忍受。

为了不致一口吞下去,他把面团捏成了长条。

正要把它送到嘴边,突然听见一声低低的叫声:

“同志——” 

这声音那么微弱、低沉,就像从地底下发出来的。

他略微愣了一下,便一瘸一拐地向着那声音走去。

卢进勇蹒跚地跨过两道水沟,来到一棵小树底下,才看清楚那个打招呼的人。

他倚着树权半躺在那里,身子底下是一汪浑浊的污水,看来已经有很长时间没有挪动了。

他的脸色更是怕人,被雨打湿了的头发粘贴在前额上,雨水沿着头发、脸颊滴滴地流着。

眼眶深深地塌陷下去,眼睛努力地闭着,只有腭下的喉结在一上一下地抖动,干裂的嘴唇一张一翕地发出低低的声音:

“同志——同志——” 

听见卢进勇的脚步声,那个同志吃力地张开眼睛,挣扎了一下,似乎想坐起来,但动不了。

卢进勇看着这情景,眼睛里像揉进了什么,一阵酸涩。

在掉队的两天里,他这已经是第三次看见战友倒下来了。

“一定是饿坏了!

”他想,连忙抢上一步,搂住那个同志的肩膀,把那点青稞面递到那同志的嘴边说:

“同志,快吃点吧!

’ 

那同志抬起失神的眼睛,呆滞地望了卢进勇一眼,吃力地举起手推开他的胳膊,嘴唇翁动了好几下,齿缝里挤出了几个字:

“不,没……没用了。

” 

卢进勇一时不知怎么好。

他望着那张被寒风冷雨冻得乌青的脸,和那脸上挂着的雨滴,痛苦地想:

“要是有一堆火,有一杯热水,也许他能活下去!

”他抬起头,望望那雾蒙蒙的远处,随即拉住那同志的手腕说:

“走,我扶你走吧 

那同志闭着眼睛摇了摇头,没有回答,看来是在积攒着浑身的力量。

好大一会儿,他忽然睁开了眼,右手指着自己的左腋窝,急急地说:

“这……这里!

卢进勇惶惑地把手插进那湿漉漉的衣服。

他觉得那同志的胸口和衣服一样冰冷了,在左腋窝里,他摸出了一个硬硬的纸包,递到那个同志的手里。

那同志一只手抖抖索索地打开了纸包,那是一个党证,揭开党证,里面并排摆着一小堆火柴,干燥的火柴。

红红的火柴头聚集在一起,正压在那朱红的印章的中心,像一簇火焰在跳。

“同志,你看着……”那同志向卢进勇招招手,等他凑近广使伸开一个僵直的手指,小心翼翼地一根根拨弄着火柴.口里小声数着:

“-,二,三,四…?

?

”’一共只有七根火柴,他却数了很长时间。

数完了,又向户进勇望了一眼,意思好像说:

“看明白了?

“是,看明白了!

”卢进勇高兴地点点头,心想:

这下子可好办了!

他仿佛看见了一个通红的火堆,他正抱着这个同志偎依在火旁…… 

就在这一瞬间,他发现那个同志的脸色好像舒展开来,眼睛里那死灰般的颜色忽然不见了,发射出一种喜悦的光。

那同志合拢了夹着火柴的党证,双手捧起,像擎着一只贮满水的碗一样,小心地放到卢进勇的手里,紧紧地把它连手握在一起,两眼直直地盯着卢进勇的脸。

“记住,这,这是,大家的!

”他蓦地抽回手去,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用尽所有的力气举起手来,直指着正北方向:

“好,好同志……你……你把它带给……’,话就在这里停住了。

卢进勇觉得自己的臂弯猛然沉了下去!

他的眼睛模糊了。

远处的树、近处的草、那湿腋漉漉的衣服、那双紧闭的眼睛……一切都像整个草地一样,雾蒙蒙的;

只有那只手是清晰的,它高高地攀着,像一只路标,笔直地指向长征部队前进的方向…… 

这以后的路,卢进勇走得特别快。

天黑的时候,他追上了后卫部队。

在无边的暗夜里,一簇簇的黄火烧起来了。

在风雨中、在烂泥里跃滚了几天的战士们,围着这熊熊的野火谈笑着,湿透的衣服上冒起一层雾气,洋瓷碗里的野菜“前南”地响着…… 

卢进勇悄悄走到后卫连指导员的身边。

映着那闪闪跳动的火光,他用颤抖的手指打开了那个党证,把剩下的六根火柴一根根递到指导员的手里,何时,以一种异样的声调在数着:

“一,二,三,四……” 

四、《地球上的红飘带》

读《地球上的红飘带》有感

六十多年的岁月虽然掩盖了二万五千里长征路上坑坑洼洼的脚印,淹没了二万五千里长征路上的动人故事,但它并没有淡化长征在我们心中的神圣形象,即便在今天,我们依然记得那挥洒一路的点点血迹,那泥沼深隐的莽莽草原,以及那万里冰封的皑皑雪山。

红军四渡赤水的传奇,飞夺泸定桥的神勇,跨越生死界限的无畏,换作是我,会否有活下去的意志?

但他们做到了。

我冥思苦想:

是什么使他们如此这般地做到了?

是精神让他们选择了那条道路并坚持下来,是精神让他们以鲜血和生命作代价在那条道路上前行,是精神让他们最终坚毅地走完了那条困难重重的路。

精神,精神到底是什么呢?

有人说:

是意志的体现,是一种可以顶天立地的气概;

精神是难以磨灭的思想,是难以磨灭的信念与渴望,它是一股可以长存的浩气,让你不由自主地感动千百回!

正是有了精神的支持,有了红军是为广大民众谋利益的信念,有了对广大民众美好未来的渴望,所以红军能忍受一切的艰难困苦。

正是有了精神的支撑,师长陈树湘才会在全师覆灭、自己多处受伤被捕后,在敌人的担架上趁敌人不备,悄悄的解开绷带,拉出自己的肠子扯断,并且瞪眼骂道:

“白鬼子,你们领赏去吧!

在长征途中,红军的生活是相当艰苦的。

书中是这么描写红军过雪山前的情形的,“今天为了过雪山,每人把包袱里的所有积蓄都拿了出来,有缴获国民党的军衣,有打土豪分到的各式便衣,衣服长短不一,色色俱全。

即使这样,还是有人只着夹衣或单衣。

虽然再三强调准备工作,然而由于部队过多,物资有限,每人只能分到两个辣椒或者一小块生姜就很不错。

”我们的红军战士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去爬雪山,许多战士就永远留在了大雪山上。

为了防止敌人的追击,跳出敌人的包围圈,红军走的路都是一些极难行军的路,还要求极高的行军速度。

譬如红军过的草地就是“一个神秘之国和死亡之国,是终日被雨雾荒烟笼罩着的神秘地带,是为五彩缤纷的野花掩盖着的陷阱”. 据有的人记算,长征中翻越了十八条山脉,其中五条是终年积雪的,渡过二十四条河流,占领过大小六十三座城市,通过了六个不同的少数民族地区,而这一切是靠两只脚步行来完成的,走的是世界上最难通行的小道,平均每天行军七十一华里,而且几乎平均每天就有一次遭遇战。

作为一本反映革命斗争的书来说,《地球上的红飘带》这本书可谓有了很大的突破,它用纪实文学的形式,描述了长征的整个过程。

作家以诗人的激情和历史学家的严肃精神,真实地艺术地再现了这一人类历史上的壮举,使诗与史联系在一起。

作品不仅表现了红军长征途中征服千难万险的真实情景,而且揭示了红军的内部斗争,使作品具有更深的思想内涵。

更为难得的是,这部小说不像以前的以革命为题材的小说,人物形象苍白、单薄,革命者完美无比,反革命者则一无是处。

在这本书中,不仅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红军领导人的形象鲜明生动,各有风采。

敌人营垒也写的色彩纷繁,蒋介石、王家烈、杨森等人物,都有血有肉,栩栩如生。

  在我们民族的历史上,充满着波澜壮阔的农民战争,任何时期也都有令人感泣的英雄人物。

可是,那些成百上千的农民战争,一次又一次地归于失败,或者为另一个封建王朝所代替。

为什么像长征这样以农民为主体的革命会取得胜利?

历史已经作了回答:

长征有近代无产阶级的领导,他的体现者中国共产党具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灵魂,也许这才是长征昭示我们的最重要的意义之所在。

已经长眠在长征途中的烈士们与健在的长征英雄们,他们的精神和伟业永垂不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