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历史名城长安文档格式.docx
《世界历史名城长安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世界历史名城长安文档格式.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部隋时称"
大兴宫"
,唐代改名"
太极宫"
,又称"
西内"
或"
大内"
,是皇帝起居、办公和朝见群臣的主要宫廷。
太极宫里的正殿名太极殿,北有两仪殿、甘露殿等,此外还有殿台楼阁几十所。
宫城南边正门承天门,南对皇城的朱雀门,以及外郭城的明德门。
宫城北有玄武门(西)和安礼门(东)通禁苑。
历史上著名的"
玄武门之变"
就是在宫城北门(西)发生的。
隋时宫殿建筑只这一处,到唐代又另外扩建了大明宫(东内)和兴庆宫(南内)两处宫殿群,总称"
三内"
长安城内地势不平,有东西向的六条丘陵岗地,俗称"
六坡"
宫城所处的地方地势比较低而潮湿,因此唐太宗李世民(599-649)于贞观八年(公元634年)在宫城东北隅龙首原上兴建永安宫,给他的父亲李渊(566-635)居住。
次年改名大明宫。
龙朔二年(公元662年)唐高宗李治(628-683)又大加改建,规模比太极宫还大。
自李治以后,历代皇帝常居大明宫(又称东内)听政。
大明宫正殿名含元殿,国家大典多在这殿举行。
含元殿北有宣政殿、紫宸殿,常朝在这里听政。
此外,有延英殿、麟德殿等三十多所。
其中麟德殿规模宏大,宫内宴会百宫和接见使节等就在这殿。
从发掘的遗址来看,它可算得上是唐代宫殿建筑的代表作。
兴庆宫也称南内,原是玄宗李隆基(685-762)做晋王的时候在兴庆坊的旧居。
李隆基即位后,开元二年(公元714年)置为宫,开元十四年(公元726年)扩建兴庆宫置朝堂,开元十六年(公元728年)竣工,此后玄宗基本上就在这里起居、听政。
皇城也称子城,建在宫城的南面,是中央官署区。
东西广和宫城相等,也是二千八百二十米,南北长一千八百四十三米,局长九公里多。
南面三门,正中是朱雀门,东是安上门,西是含光门。
东面二门,北是延喜门,南是景风门。
西面二门,北是安福门,南是顺义门。
皇城里有南北向的街五条,东西向的街七条,其中最北的一条东西街,界于宫城和皇城之间,叫做横街。
文献记载横街宽三百步,合四百四十一米,经实际勘测,现仅残存二百二十米,它是长安城里一条最宽广的大街,实际上是当时承无门前举行重大庆典的一个广场。
隋大兴城的规划,把宫城皇城集中一处,布置在中轴线的北端。
这无疑比过去宫廷杂处于坊里之间的都城规划分区明确,更能满足统治者防卫的需要。
宫殿官府集中于城市中轴线上,也为了显示封建帝王至高无上的绝对权威。
"
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
外郭城也名"
罗城”。
它围在宫城和皇城的东西南三面。
城的形制非常规正,东西较长,南北略窄,平面呈长方形。
经实测得知,外郭城东西广九千七百二十一米,南北长八千六百五十一米,周长达三六·
七公里多。
城墙高一丈八尺(合六米)。
外郭城共十二座城门,每面开三门。
北面中部因被宫城所占,而把北面三门开在宫城以西的位置上。
南面正门明德门,东是启夏门,西是安化门:
西面三门中是金光门,北是开远门,南是延平门;
东面三门中是春明门,北是通化门,南是延兴门;
北面三门中是景耀门,西是光化门,东是芳林门。
其中南面明德门,因处于中轴线上,比其他备门的规模都大,其他各门都是三个门洞,而明德门是五个门洞,门楼五观,也更为壮观。
出入城门规?
quot;
入由左,出由右"
,街道按右侧通行分上下道。
城里共有南北向大街十一条,东西向大街十四条。
其中南北向的中间一条大街,南起明德门,向北穿过皇城的朱雀门直到宫城的承天门,是有名的"
朱雀街"
;
又因北端起于承天门,所以也叫作"
天街"
朱雀街宽达一百五十米,是贯通京城南北的一条中轴主干道。
通其他各城门的大街,实测宽度都在百米以上,而沿城墙的各顺城街最窄也都在二十五米左右。
各大街的两侧都有排水沟,以发掘的朱雀街的排水沟为例,沟宽三·
三米,深达二·
一米。
这些纵横的水沟解决了长安城的排水问题。
由于沟宽,而且是明沟,因此在交叉路口处都架有桥。
这些大街的两侧和排水沟边都种植树木。
这些行道树以榆、槐为主,株行距整齐划一,纵横成行,保养及时,如有树缺,就予以补植。
这些宽广笔直的林荫大道为长安城的壮丽景色增添了异采。
长安城里笔直的南北十一条街和东西十四条街纵横交错,形成了方格网的布局。
各街之间所形成的方格是里坊(隋称"
里"
,唐称"
坊"
)。
唐时共有一百一十个坊,两个市(共占四坊)。
由于城东南隅一坊划入曲江池,实际只有一百零九坊(文献多称一百零八坊,误以为有二坊划人曲江池)。
各坊都筑有坊墙,残存的墙基宽二·
五到三米左右,据此推测,坊墙高应在三米左右。
皇城以南的三十六坊比较小,只开东西二门,坊里有东西大街一条。
皇城两侧的各坊都是四面开门,里面有十字大街。
各坊除有一条大街或十字大街之外,还有规划整齐的纵横曲、巷和沿坊墙的顺墙街道。
这些里坊,除一般市民的住宅之外,还有不少官僚府第和寺庙,它们往往占据距离官廷、官署和市场比较近的繁华区或风景优美的区域。
唐代统治阶级极其重视宗教的麻痹作用,唐长安城里宗教建筑很多,几乎每个坊里都有佛寺或道观,有的一坊之内就有三四座寺观。
另外还有波斯寺、胡袄祠①,是中亚、阿拉伯各国的僧儡、商人到长安后修建的。
长安城的寺观规模都很庞大,建筑宏丽,如朱雀街两侧靖善坊的兴善寺和崇业坊的玄都观,都是著名的大寺观,也是长安城里两处游览胜地。
传播密宗②的青龙寺,建筑在东城延兴门里新昌坊,寺址地势高爽,风景优美。
日本高僧空海、圆仁等就在这寺学法,回国后传播到日本,号称"
东密之宗"
备寺大都建有佛塔,如现存的慈恩寺大雁塔和荐福寺小雁塔,至今仍是西安市的游览名胜。
各坊中还有不少的小商业店铺,如饮食业、旅馆、酒肆等以及各种手工业作坊。
如靖恭坊有一条胡同名叫"
毡曲"
,就是造毡作坊的集中地。
备坊都各自成为独立的居民区,俨如一座座的小城市。
长安城就是由宽广笔直的林荫大道所界划出的这样一百多个排列整齐的小城市所组成的。
当时的诗人白居易曾?
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
的诗句,生动地描绘了长安城里的这种布局。
长安城的商业区主要在东、西两市,就是隋代的"
都会市"
(东市)和"
利人市"
(西市)。
它们分别在皇城的东南和西南,位置东西对称。
东市经营的行业有二百二十种,四方珍奇宝货多集聚在这里。
日本僧人圆仁在他的《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中记载了东市失火的情形,"
夜三更东市失火,烧东市曹门以西二十四行,四千余家。
"
由此可见市里店铺的稠密程度。
西市据文献记载,有"
大衣行"
、"
绢行"
秤行"
麸行"
秋辔行"
等各种行业,商业比东市更加繁荣,西域胡商多在西市。
两市都设有官暑--"
市暑"
平准局"
,负责管理集市交易。
市场里由四条街的"
井"
字交叉,把整个市场界成九个长方形的区域,店铺按行业分片临街布置。
在每方之内还有一米左右的小巷道,有的在巷道下面还有砖砌的排水暗沟,通向大街两侧的明沟。
由于商业大都集中在东、西两市,它不仅是当时长安城的经济活动中心,而且也成了市民消遣游玩的场所。
长安城的手工业也非常发达,除官设的各种手工业作坊外,还有许多分散在各坊里的个体手工业作坊。
因此,当时长安城已经有了相当数量的手工业工人。
近年来在长安城出土了大批珍贵文物,尤其在宫殿区和官僚住宅遗址中发现了大批金银器皿,它不仅反映当时统治阶级所过的剥削、奢侈的寄生生活,而且也反映了当时手工业的发达和手工业工人们伟大的创造和智慧。
烟水明媚的曲江池
长安城东南隅地势变化比较大,林木茂盛,低洼处形成水面,风景幽美,秦汉时期就成为有名的风景区,为统治阶级所占有,秦代称"
宜春苑"
,汉代称"
乐游苑"
,隋代称"
芙蓉园"
水面因为弯曲而称"
曲江"
唐代因袭隋的旧称。
考古实测芙蓉园遗址南北长约二千米,东西约一千四百多米,周长约七公里。
曲江在唐代又经疏浚,水面范围据勘探南北约一千三百六十米,东西约五百多米,周长将近四公里。
康骈《剧谈录》记载唐代曲江池的风景说:
开元中疏凿为妙境,花卉周坏,烟水明媚,都人游赏盛于中和节。
江侧苑蒲葱翠,柳荫四合,碧波红蕖,湛然可爱。
此外,在曲江池四面建有楼亭行宫等多处,所以杜甫(712-770)的《哀江头》中有"
江头宫殿锁千门"
的诗句。
当时,唐代皇帝为了游乐,专从大明宫沿外郭城东墙修筑夹城作通道,以便往来于兴庆宫和芙蓉园。
曲江池水向西北流入晋昌坊慈恩寺和寺南的"
杏园"
,这两处也是长安城里的游览胜地。
除曲江池之外,为解决长安城的给排水(居民饮用水主要靠水井,城市雨水排泄靠沟渠)和航运交通问题,同时便于绿化和改善小气候,当时修建了几条渠道引水入城。
在南城开凿了永安渠和清明渠。
永安渠引交水北流入城,经西市的东侧又北流出城入苑,再北流注入渭河。
渠的两岸都种植茂密的柳树,王建(约767-约830)《早春五门西望》诗句:
宫松叶叶墙头出,渠柳条条水面齐,就描写了宫城里的松树和永安渠两侧植柳的情况。
清明渠在永安渠之东,引泬水北流经安化门西侧入城,向北引入皇城,再入宫城里注为三海("
南海"
西海"
北海"
,都在太极宫西部)。
在城东修龙首渠,引沪河的水入城。
龙首渠分两支,一支由东城春明门北流入城,向西人兴庆宫注为"
龙池"
,再西流入皇城,然后向北流入太极宫注为"
山水池"
,再北流注为"
东海"
另一支于东城外北流,经城东北隅,折而西流入大明宫东内苑注为"
龙首池"
,然后又出而西流,经大明宫丹风门里向西出大明宫而入西内苑,到光化门东汇合永安渠,北流入渭河。
这些水渠的开凿和引用,大都是为美化统治者的宫廷而设计的。
同时由于渠水的便利,当时不少官僚贵族以及商贾之家都引各渠的水入第,建造私家的山池院。
因此,长安城出现了不少著名的私家园林,成为官僚以及文人骚客们饮宴兴会之所。
以上三渠都是隋代筑城之后开凿的。
唐代于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又在城西分潏水修筑了一条"
漕渠"
,自金光门北入城到西市的东街注为潭。
这条清渠专为运南山的薪炭、木材等到西市东街的潭,供长安城的需要。
一座军事管制的城堡
唐代首都长安城,是当时全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城市人口大约一百万左右。
除居民以外,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官吏,游学的文人,做买卖的商贾等;
此外,还有邻近各国如日本、朝鲜和中亚、阿拉伯国家的商旅和友好使节。
这些流动人口最多的时候不下几万人。
另外还有留居中国的侨民也近万人,其中很多人和汉人结婚,并在朝廷供职。
对于这样一个人口结构复杂的国际城市,特别是作为封建帝国的都城,它有一套严格的管理制度。
反映在城市规划上的这些里坊,正是军事管制的基本单位。
管理长安城的最高机关是"
京兆府"
,设"
京兆尹"
一人,"
少尹"
二人,掌管行政和军事。
下设长安、万年二县,朱雀衔以东五十四坊和东市属万年县管辖,朱雀街以西五十五坊和西市属长安县管辖。
备坊设"
里司"
(也称"
里正"
)一人。
宫城、皇城附近驻有大量军队,多时曾达十万多人,全城戒备森严。
各城门和里坊间都设"
武侯铺"
驻兵把守,有"
城门郎"
掌管京城、皇城和宫城各城门的开闭,并设有"
门仆"
八百人轮番值班。
各城门和各坊、市门的开闭也有严格的制度。
在直通各城的六条主于大街设有街鼓,黎明时擂鼓后城门、坊门才开,开时先外而后内。
日暮时擂鼓后关闭各门,闭时先内而后外。
每到日暮鸣鼓之后,街上行人必须回到坊里,关闭坊门。
夜有"
街使"
巡行查夜,各"
的兵士都巡警监视,违禁犯夜的必严惩,有的甚至当场被杖杀。
所以有"
六街鼓绝行人歇,九衢茫茫空有月"
的诗句来形容长安城宵禁的情景。
每年只有正月十五到十七日三天开禁,各坊市的门可以大开,街上张灯结彩,人们可以在街上通宵游览观赏。
长安城的繁荣和覆亡
唐代都城长安的规划和建设,基本上是在我国历史上又一次大统一的重大变革时期--隋代完成的。
隋大兴城的规模,是古代世界第一。
它不是自然形成而是一次规划按期完成的;
不是盲目扩建而有周密的计划。
要建设这样一座城市,需要考虑地形、水源、绿化、交通、军事防御、城市管理、城市经济文化生活等方面许多复杂因素。
从当时历史条件看来,这个规划比较能预见一个统一的封建国家都城所面临的各种问题,给予比较成功的安排。
这种计划性的周密程度,当然被看作是一个民族的科学文化发展的重要标志,是社会文明程度的一种标志。
隋代大兴城的高度规划水平,当然不是凭空想像出来的,而是在这之前一千多年来中国社会发展在城市建设方面经验积累借鉴的结果,特别是对东汉洛阳、曹魏邺城、北魏洛阳的经验借鉴的结果,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
隋大兴-唐长安所采取的宫城、皇城和坊市分隔、实行夜禁的城市制度和坊里制度的形式,是出于统治阶级控制和防卫的要求,是以满足统治阶级利益为前提的。
它的布局形式本身,就表明了城市的阶级性质,反映了封建社会里阶级矛盾的对立和斗争。
唐长安城建筑壮观,衙衡整齐,道路宽广砥直,绿树成行,渠水周流,人烟稠密,百货骈阗。
经济文化的繁盛堪称楷模,引起邻国的向慕和仿效。
它发达的手工业和商业经济孕育着新的城市生活面貌。
它是中国古代城市制度的分水岭,是坊里制城市最高也是最后的典型。
隋大兴-唐长安人口集中,供给仰给于潜运,而不再是仅靠关中渭水盆地所能负担。
隋唐两代之所以在潜运比较便利的洛阳设立东都,而唐代以后的宋代终于放弃长安,而把全国经济政治中心东移到南北运河和黄河交会地区的汴梁,经济和运输是主要原因之一。
这个结局是大兴城的规划者始料所未及的。
此外,隋大兴城失之过于空阔,大而无当:
唐代三百年,城南一带,所谓"
围外"
,始终荒凉少居民。
这些,又反映了当时认识的局限性和城市规划的形式主义的一面。
唐代长安的繁荣,孕育着唐代长安的覆亡。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杜甫的诗句深刻揭露了唐代长安繁华表象下的残酷现实。
黄巢起义所代表的农民革命战争,震撼了唐王朝的统治基础;
唐代长安由此衰落,最后到公元十世纪初在军阀混战中毁亡。
然而,这个伟大的古代城市所残留的遗物,永远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留给我们的珍贵文化遗产。
唐代的长安是我国古都历史最悠久的一个。
这时的长安在以前十几个朝代都城的基础上建立起来,发展成为最完整,最繁荣的都城,也是规模最大的都城。
如果说它还不是当时世界最大的,也是亚洲最大的都城。
长安是唐朝的政治中心,全国的经济和文化自然集中反映在这里,也是亚洲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的地方,更是地中海沿岸一些国家的人们最向往的地方。
由于唐长安到现在还保存有相当多的遗址和出土文物的繁多,所以,在古都中,除过北京以外,它是最有盛名的—个。
因此,现在的西安成为中外人士参观游览的胜地。
今天,我们研究唐某ぐ不故怯幸欢ㄒ庖宓?
lt;
/P>
一、位置和规模
西周土朝的都城是在沣水两岸的丰和镐,周人东迁以后这里再未作为都城。
秦王朝的都城建在咸阳。
秦末咸阳在项羽的大火中焚毁,建都的基础已被破坏,所以汉初就在咸阳的南面隔着渭河另建新都。
这就是长安械的肇始。
咸阳和长安隔着渭河南北相对,其实距离很近,应该说是一个都城。
西汉以后的长安经过几个朝代沿用,到隋时稍稍向东南迁徙。
店代的长安是在隋代的基
础上发展繁荣起来的。
丰镐,咸阳和长安都位于关中平原的中心。
关中平原是渭河及其支流冲积形成的。
这里的土壤肥沃,远在战国时成书的《尚书.禹贡》就列它为上上等。
关中平原河流众多,西汉时候司马相如就在他所著的《子虚赋》中提出关中八水的说法。
这八条河流是以渭河为主干,从北岸流入渭河的有泾河,从南岸流入渭河的有沣、镐,滴,涝,灞、浐诸河。
关中八水都有灌溉之利。
由于有肥沃的土壤和灌溉的条件,关中成为当时富庶的经济地区。
关中平原的北面有北山山系,南面为秦岭山脉,西面是高大的陇山,东面有滔滔的黄河,自古为四塞之地,有“金汤之固”的地理形势,具备优越的军事条件。
虽然关中三面坏山,一面临水,但是水陆交通都很方便。
水上交通可以循着渭河转入黄河,再由黄河到达东方的平原。
陆上交通可以经过山间低凹的垭口,通往全国各地。
这正是建都所必然选择的地理条件。
汉唐两代都以长安为都城,可是两者的位置有所不同,其间还不免有若干差异处。
汉代的长安城北濒渭河,南倚龙首原,南北间的距离过于短促,不免范围显得狭小,城市发展的余地不是很宽绰的。
隋初建立新都大兴城,也就是唐代长安城初建成时,已经提出汉长安城位置的这一缺点。
与此同时·
,还提出那里水咸苦不宜于人。
且自东汉末年以后,破坏严重,长期凋残,不适于再建都城。
于是另建新都。
这个新都是在龙首原以南,终南山之北,东临浐河和灞河,西有交河和洒河。
地势高亢,不甚潮湿,宜于居人;
而且地域广阔,有利于城市的发展,适于唐代经济的发展和国际交往的需要,又在终南山流下的诸水中间,水源充足,易于引用,渭河也不算很远,仍有交通的便利。
由此可见,唐长安城的位置较之汉长安城是最为优越的。
唐代的长安是规模宏大的都城。
唐朝皇帝和皇族居住的地方是宫城,政府机关所在地是皇城,一般官僚和群众的住宅区是外廓城。
宫城在外廓城的北部正中,皇城隔着横街紧接宫城的南面,外廓城则从东,西、南三面拱卫着宫城和皇城。
根据考古测量,外廓城东西宽约9700米,南北长约8600米,全城面积约84平方公里,板筑夯土的城墙,城基厚度一般在10米左右,近于城门的部分则厚约20米,坚实牢固。
这样的规模,约为今成西安城的10倍。
不过今日的西安市区的规模,经过不断扩建,也和唐代的长安城相当。
唐代的长安城是在以前若干朝代建都基础上发展建立的;
今日的西安市区却是建国后三十年建立的。
唐代长安城建置的时间虽说不算很慢,但还不能和现在的速度相比拟的。
唐长安城的外廓城的四面城墙各设三座城门。
东面三门:
北通门、中春明门、南延兴门,西面三门,北开远门、中金光门、南延平门。
东面三门和西面三门两两相对。
南面三门:
东启夏门、中明德门、西安化门。
北面由于外廓城的北城墙中段与宫城重合,就在西段偏设三门:
东芳林门、中景、西光化门。
南面三门和北面三门因此不能两两相对。
东、西、南三面的城门,除过明德门为五个门洞,其余城门均为三个门洞。
经过这些城门,都有大道通向远方。
刘禹锡《和令狐相公别牡丹》诗:
“莫道两京非远别,春明门外即天涯。
”就是说,从春明门可以踏上走向东方和东南方的大道。
白居易《酐中归整匣》诗;
“金光门外昆路”,则是说从金九门可以踏上经过昆明池旁的道路到达整厘,再沿着渭河谷地的东西大道,通往西方和西南方各地。
北面的二门就近可以通到禁苑。
禁苑北濒渭河,南接京城,东至灞,浐,临,周围筑有苑墙,是—个东西二十七里,南北二十三里的广阔地方。
禁苑内有亭台殿阁,还有球场和梨园是统治阶级游乐的地方。
这里面积广大,空旷,地方有连绵的草地,是帝王打猎的处所。
龙首原和建筑在龙首原上的大明宫就在禁苑之内。
从唐高宗以后,大明宫就是政府决策的地方。
贾至《早朝大明宫呈两省僚友》:
“共沐恩波凤池上,朝朝染翰侍君王。
”和王维¨
和贾至宿人早朝大明宫之作》: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都反映了这一实际情况。
龙首原地势高于长安城,站在原上,可以俯视全城;
遇有军事,在这里可以控制全城。
唐末朱泚之乱,李晟率领军队从禁苑的东门即浐河边—上的光泰门进入禁苑,平定了乱事,所以禁苑有着政治军事意义。
如果将禁苑和长安连起来看,宫城恰在中央,禁苑保卫宫城的作川更是明显的。
实际可以说它是外廓城的延续。
二.宽广整齐的街道和里坊
在这广大的长安城内,街道宽阔瑞直,仿佛棋谱。
白居易《登观音台望城》诗:
“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
”这棋局和菜畦的形容是十分生动的。
皇城北面筑有城墙,和宫城之间紧隔一条横街。
这条横街与宫城等长,却宽达450米,是一条宽而短的街道,实际可以说是一个广场。
春天盛大的拔河游戏就在这里举行,皇族和官僚多来观看。
张说《奉和圣制观拔河俗戏应制》作了尽情的刻画:
“个岁好拖钩,横街敞御楼。
长绳系日住,贯索挽河流。
斗力频催鼓,争都更上筹。
春来百种戏,天盘在宜秋。
”在春意章盎然的时候,鼓舞人们努力争取上游的阵阵鼓声,震荡在广阔的横街上。
在皇城内,东西向街道有五条,南北向街道有七条,当时人们称之为十二街。
外廓城内有十一条东西大街和七十四条南北大街。
其中通向东西依次两两相对的六座城门的三条大街和通向南面三门的三条大街,因为直通城门,交通便利,是主要街道,当时人们称之为六街。
从宫城南面正中的承天门到皂城市面正中的朱雀门,有南北端直的承天门街,也称天门街或天街,因为多槐,又叫槐街。
从朱崔门到外廓城南而正中的明德门的街道,叫朱雀街。
天门街和朱雀街宽度相同,仅次于横街,约150米。
长安城东西分属两县,两县的分界线就是朱雀街。
东部属万年县,西部属长安县,前者也称街东,后者也称街酉。
宽度次于朱雀街的是通向外廓城南而另外两座城门的启夏门街和安化门街,以及东西向从北数第五街,也都在百米以上。
最窄的是各顺城街,宽仅25米。
其余街道宽为75米。
唐朝政府极为重视长安城的街道。
仅唐朝后期就曾先后三次颁布命令,禁上任
何人侵占街道建筑屋舍,已经建筑的必须拆除,保持了街道的端直宽广的特点。
在主要的街道还铺上一层细沙,叫做沙路或沙堤。
白居易《官牛》诗:
“官牛官乍架官车,浐水岸边驱载沙”,“载向五门官道西,绿槐阴下铺沙堤”。
记叙了铺路沙的来源。
张籍《沙堤行》:
“长安大道沙为堤,早风无尘雨无泥。
”反映出大街上铺垫细沙减少灰尘和雨天泥泞,保持了街道的清洁。
李贺《沙路曲》;
“柳阴半眠丞相树,佩马钉铃踏沙路。
”描写了柳阴槐映,沙路宁静的情景。
城市中有这样的沙路,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在外廓城内的街道两旁,有着整齐的里坊。
这是广大群众的居住区。
里和坊本来是一样的意思,一般称谓并不连在一起。
譬如延寿坊,当时的著名诗人吴融和贾岛都曾亲自到过或居住过。
吴融称它为延寿坊,贾岛称它为延寿里。
说明当时里、坊是通称的。
每座里坊的外部,四面部筑有墙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