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学概论讲义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7523079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55 大小:92.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旅游学概论讲义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旅游学概论讲义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旅游学概论讲义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旅游学概论讲义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5页
旅游学概论讲义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旅游学概论讲义文档格式.docx

《旅游学概论讲义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旅游学概论讲义文档格式.docx(5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旅游学概论讲义文档格式.docx

所以,旅行偏重于行,旅游不但有“行”,且有观光、娱乐含义。

(二)、旅游的定义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旅游的形式和内涵在不断地扩展,所以,对“旅游”这个词国内外尚没有统一的定义,但大家对“旅游”的理解基本一致。

1、概念定义:

  旨在提供一个理论框架,用以确定旅游的基本特点以及将它与其他类似的、有时是相关的,但是又不相同的活动区别开来。

  国际上普遍接受的艾斯特定义

  旅游是非定居者的旅行和暂时居留而引起的一种现象及关系的总和。

这些人不会因而永久居留,并且主要不从事赚钱的活动。

  2、技术定义:

  用它来为统计和立法提供旅游信息。

各种旅游技术定义所提供的含义或限定在国内和国际范畴上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技术定义的采用有助于实现可比性国际旅游数据收集工作的标准化。

  世界旅游组织和联合国统计委员会推荐的技术性的统计定义:

  旅游指为了休闲、商务或其他目的离开他她们惯常环境,到某些地方并停留在那里,但连续不超过一年的活动。

旅游目的包括六大类:

休闲、娱乐、度假,探亲访友,商务、专业访问,健康医疗,宗教/朝拜,其他。

  3、其他相关定义

  交往定义:

1927年,德国的蒙根·

罗德对旅游的定义,旅游从狭义的理解是那些暂时离开自己的住地,为了满足生活和文化的需要,或各种各样的愿望,而作为经济和文化商品的消费者逗留在异地的人的交往。

注意:

这个定义强调的是:

旅游是一种社会交往活动。

  目的定义:

20世纪50年代,奥地利维也纳经济大学旅游研究所对旅游的定义,旅游可以理解为是暂时在异地的人的空余时间的活动,主要是出于修养;

其次是出于受教育、扩大知识和交际的原因的旅行;

再是参加这样或那样的组织活动,以及改变有关的关系和作用。

  时间定义:

1979年,美国通用大西洋有限公司的马丁·

普雷博士在中国讲学时,对旅游的定义为,旅游是为了消遣而进行旅行,在某一个国家逗留的时间至少超过24小时。

这个定义强调的是,各个国家在进行国际旅游者统计时的统计标准之一:

逗留的时间。

  相互关系定义:

1980年,美国密执安大学的伯特·

麦金托什和夏西肯特·

格波特对旅游的定义,旅游可以定义为在吸引和接待旅游及其访问者的过程中,由于游客、旅游企业、东道政府及东道地区的居民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切现象和关系的总和。

旅游引发的各种现象和关系,即旅游的综合性。

  生活方式定义:

我国经济学家于光远1985年对旅游的定义为,旅游是现代社会中居民的一种短期性的特殊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的特点是:

异地性、业余性和享受性。

4、定义旅游的三要素

  尽管上文中所提及的技术定义应当适用于国际旅游和国内旅游这两个领域,但是在涉及国内旅游时,这些定义并没有为所有的国家所采用。

不过,大多数国家都采用了国际通用的定义中的三个方面的要素:

  ——出游的目的——旅行的距离——逗留的时间

三、其他相关概念

1、旅行与旅游的区别

在日常的运用中,我们把旅游等同于旅行,其实旅游与旅行是区别又联系的两个概念:

“旅”是旅行,外出,即为了实现某一目的而在空间上从甲地到乙地的行进过程;

除此之外,旅游与旅行最大的区别在于,旅游的必须是从常住地出发且在一定时间内回到常住地,而旅行则可以是从任何地点出发且不要求回到出发地。

2、旅游者

  1963年,联合国国际旅游大会在罗马召开。

这次大会是当时的国际官方旅游组织联盟(英文名字的缩写为IUOTO,即现在的世界旅游组织,英文缩写为WTO发起的。

  大会提出应采用“游客”(Visitor)这个新词汇。

游客是指离开其惯常居住地所在国到其他国家去,且主要目的不是在所访问的国家内获取收入的旅行者。

游客包括两类不同的旅行者:

  ——旅游者(Tourist):

在所访问的国家逗留时间超过24小时且以休闲、商务、家事、使命或会议为目的的临时性游客;

  ——短期旅游者(Excursionists):

在所访问的目的地停留时间在24小时以内,且不过夜的临时性游客(包括游船旅游者)。

  从1963年开始,绝大多数国家接受了这次联合国大会所提出的游客、旅游者和短期旅游者的定义以及以后所作的多次修改。

  在1967年的日内瓦会议上,联合国统计委员会提议,应该建立一个单独的游客类别。

旅游者至少要逗留24小时,然而,有些游客外出游览但于当日返回了居住地,这些人被称为“短期旅行者(Excursionists)”、这类游客包括了不以就业为目的的一日游者、游船乘客和过境游客。

短期旅行者很容易与其他游客区分开来,因为他们不在目的地过夜。

1963年提出的游客(Visitor)术语的定义仅仅是针对国际旅游而言,它也适用于国民(国内)旅游。

3、世界旅游日

  世界旅游日(WorldTourismDay),是由世界旅游组织确定的旅游工作者和旅游者的节日

1970年9月27日,国际官方旅游联盟(世界旅游组织的前身)在墨西哥城召开的特别代表大会上通过了将要成立世界旅游组织的章程。

1979年9月,世界旅游组织第三次代表大会正式将9月27日定为世界旅游日。

选定这一天为世界旅游日,一是因为世界旅游组织的前身“国际官方旅游联盟”于1970年的这一天在墨西哥城的特别代表大会上通过了世界旅游组织的章程。

此外,这一天又恰好是北半球的旅游高峰刚过去,南半球的旅游旺季刚到来的相互交接时间。

  中国于1983年正式成为世界旅游组织成员。

自1985年起,每年都确定一个省、自治区或直辖市为世界旅游日庆祝活动的主会场。

旅游的本质和属性

(一)、旅游的文化本质

1、旅游本质上是一种文化体验活动

  从文化与人的关系分析,人既是文化的创造者,又是文化的创造物。

人总是生活在历史文化之中,文化是人的本性。

人只有在一定的文化中才能实现自我理解和相互理解并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

因此,文化之于人,不仅具有外在的审美功能,而且还是“使人能够成为人”的基本条件。

文化与人的关系,决定了文化是旅游的灵魂。

  从消费资源的属性分析,旅游资源一般划分为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

根据旅游业发展的趋势,人文资源正在取代自然资源成为旅游最重要的观赏对象。

没有文化内涵的旅游将逐步淡出旅游市场,代之而起的将是以文化为构成内容和表现形式的新的旅游产业。

  因此,现代旅游首先是一种文化体验活动。

旅游者通过对自然环境、建筑、歌舞、节庆礼仪、餐饮住宿等外显形式的消费,获得内隐的文化所指,从中体验文化提供给人们不同于日常居住地的社会空间、身份的重新确认和文化认同。

此外,从消费的角度来说,旅游消费的核心是文化符号,现代旅游产品和服务的核心就是文化符号的提供,因此整个旅游活动的组织与实施也就是一种文化创意活动。

综观国内外的旅游热点,无不是以文化符号取胜,既有鲜明的文化表现形式,又蕴含意义丰富的文化内容。

2、旅游是文化自身存在和发展的重要方式

  旅游在促进文化发展方面能发挥重要作用。

首先,文化发展应该是一个内容和形式协调共进的过程。

其次,文化发展应该是一个继承和摒弃共同存在的过程。

此外,旅游对文化发展最直接的作用表现为,它将文化资源转化为社会大众可以消费的商品,随之又为文化的发展提供了资金。

在发挥旅游对文化促进作用的同时,必须注意到,旅游自身的发展并不会带来对文化资源的自觉保护。

因此在发展旅游的过程中,首先应提高对保护文化资源的认识,做到合理开发利用,实现旅游与文化双赢。

对于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以及那些早已退出我们社会生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说,旅游的确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能因旅游业的兴起而遭遇灭顶之灾,也可能因旅游业的发展而带来传承和发展的机遇。

因此,合理地开发利用文化资源是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之道。

合理开发利用文化资源的关键是要保持文化资源持有者的主体地位。

这个主体地位既表现在经济利益的获取上,也表现在文化的保护创造发展上。

文化的保护创造发展都要以当地群众为主体,使保护创造发展的文化仍然是本来的文化,而不是仅仅为吸引游客生造出来的“伪文化”。

(二)、旅游的其他属性

1、消费属性

  1)旅游是一种消费行为而非生产行为。

生产和消费是人类活动对立统一的两大领域,纯粹地讲,前者是对生活资料的创造和积累,后者则是对生产成果的耗用。

在大众旅游活动过程中,必然性地将涉及到食、宿、行、游、购、娱等多种要素,每一要素的发生,显然都是一种典型的消费行为。

旅游在其全过程中既不向社会也不向旅游者个人创造任何外在的可供消费的资料,相反,却吞噬着旅游者以往的积蓄和他人的劳动成果。

即使在比较极端的情况下,如仅限于个人流连山水,陶醉于大自然的美景,他也是在消磨本可以用于创造财富的生产时间。

当然,由于旅游自身的特征使然,旅游消费与人们的日常消费往往存在着诸多的差异。

2)旅游消费与日常消费不同。

从时间维度上说,旅游消费是一种“间歇式消费”,两次消费的发生通常相隔较长一段时间;

而日常消费是一种“连续性消费”,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重复性发生。

从行为方式上说,旅游消费是一种“井喷式消费”,在短短的旅游期间集中消费额度大,无理性消费成分较多;

日常消费则是一种“溪流式消费”,理性色彩较为浓烈,凡事表现为精打细算,小进小出。

从实际效用上说,旅游消费主要是一种心理体验过程,谋求精神上的欢娱;

日常消费则主要是为了维持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所做出的购买行为。

从实质上看,旅游消费也不可能完全超脱于一般性的日常消费,因为消费导向及意义的不同,旅游消费在某些方面可能表现为对日常消费的畸变。

因此,对个人而言,旅游是一种较高层次的消费活动,但随着经济的发展,正在发展成为现代社会人们生活中的一种基本需要。

在人类与自然界的长期斗争中,人类为自身的生存需要奋斗了许多个世纪。

只是在近代,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人们的收入逐步增加,在基本生活需要解决之后,他们需要不断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因此,现代社会人们除了进一步发展自身的物质需要外,还产生了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和享乐的需要。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最反映人的本质的是人的需要;

该理论认为人类的需要分为五种,从低层次需要到高层次需要分别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成就需要。

旅游则是满足人们社交需要的一种较好的形式。

所以,人们在基本生活需要相对满足之后,拿出部分收入和时间进行这种较高层次消费的旅游活动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向。

2、休闲属性

1)旅游活动是一种休闲体验。

从主观上来讲,人们外出旅游旨在借助各种休闲活动来调节原有的程式化生活。

在旅游观览与体验过程中,自然天放的随意性和畅神自娱的目的性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人们短暂地进入一种相对自由状态,没有了生活与工作的压力,也无须劳作,真正达到了“身”与“心”的双重休整。

旅游是生活的休闲阶段,是多种休闲活动的集合,旅游者在目的地停留期间,除了吃、喝、睡等满足生理需要的活动之外,所有其他活动,如观光、游览、聊天、购物、棋牌、健身等都具有鲜明的休闲性质旅游还是人们打发闲暇时间的一种积极手段。

不同于其他的一些消闲方式,旅游既可以增长见识,又能够扩大社会交往,许多康体性质的旅游活动还有益于生命机体的调适,因而备受人们的青睐。

但是,用于旅游的闲暇时间必须具备一定的完整性,因此,人们的旅游行为往往集中于公休假日。

2)旅游活动多发生在自由时间。

在我国周末双休日和春节、“五一”、“十一”三个黄金周是旅游的高峰期,前者适宜于近程旅游休闲,后者则适合到较远的距离之外去体验异域风情。

带薪假期是大规模推动度假旅游的有效措施。

工作性质的不同,导致人们带薪假期的存在状态也有所不同。

例如,教师的寒暑假就是一种典型的带薪假期形式;

国家公务员的带薪假期则是一种福利,通常采取轮流制;

而一般公司员工的带薪假期更是具有随机性,取决于公司的效益和工作繁忙程度。

传统节假日是人们另一种相对完整的自由时间形态,分布在一年中特定的几个时期,由于一般为时较短,又多有传统的节俗活动内容,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人们外出旅游,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节俗观念的日益淡化,人们利用传统节假日旅游的趋势明显增加。

3、社会属性

1)旅游活动扩展了人的社会交往范围。

旅游活动加快了人员、信息、物质和资本的流动,在这些人类本身和各种资源的流动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促进不同地区人们之间的相互接触和了解,能增进各地人们之间的社会交往活动。

在现代社会,由于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新的事物、新的信息层出不穷,人们除了通过各种媒体和渠道进行了解外,也越来越重视社会交往的作用,通过交往拓展了解的途径,结交新友,增长见识,达到思想和感情上的交流。

旅游是实现不同地区人们之间相互交往和交流的一种好形式。

首先,通过到异地的旅游,人们不仅可以亲身了解其他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地理、社会面貌和风俗民情,而且在旅途中可以接触当地不同性别、年龄和职业的居民,通过交往实现情感上的交流。

其次,在旅游中,人们还会接触到不同地域,甚至不同国度的游客,实现同当地居民以外更大范围的交往活动。

最后,这种接触和交往是自由自在的,既不受地域、种族和信仰的限制,又不存有固定的偏见,因而这种交往是自然的、大方的、纯真的,气氛也比较轻松愉快,容易沟通彼此的思想感情,达到相互了解、增进友谊的目的。

2)旅游活动中的审美活动具有社会性,有鲜明的时代特点。

  追求身心愉悦,获取最大的审美享受是每个旅游者的愿望。

老子在两干多年前就把“辛美”、“至乐”即一种超然至上的美感、快感归结为游的最高旨趣,可以说这是至今发现的关于旅游活动审美主题最早的命题。

在旅游活动中,自然美、艺术美、生活美、服务美……融为一体,审美需求、审美情趣、审美感受……贯穿于旅游活动全过程。

自然界中的名山大川、峻岭奇石、小桥流水、大漠孤烟、黄昏夕照、松柏竹梅……传统文比中的戏剧绘画、音乐舞路、园林建筑……乃至各种适应旅游者求新、求奇、求险而出现的娱乐活动,无不处处洋溢着美、渗透着美,滋润着旅游者的心灵。

就连烹饪,在人们追求美食、美饮中也成为一种艺术。

旅游者外出品尝菜肴,不仅讲究菜点本身的色美、味美、形美、技术美、意趣美,而且讲究伙食器具的造型美、质地美和饮食环境的优美.包括环境布置美、餐桌摆设美、宴席配乐美、服务美等。

旅游活动中的一切,有的表现为静态美,有的表现为动态美,总之都审美化了。

旅游者在欣赏自然风光之美、文化艺术之美和社会生活之美中,感受到万物存在与运动的意蕴,从而物我融合,景我融合,最终心灵得到慰藉。

4、经济属性

1)扩大国家外汇收入

就接待国际入境旅游者来说,其最明显、最重要的作用是增加接待国的外汇收入。

通常情况下,扩大国家的外汇收入有三条途径:

一是贸易收入,指商品出口的收入;

二是非贸易收入,指有关国际保险、运输、旅游、利息、居民汇款、外交人员费用等方面的外汇收入;

三是资本来往收入,指对外投资和贷款方面的外汇收入。

旅游外汇收入是非贸易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其特殊的优越性。

因为国际旅游赚取的外汇是由旅游者食、宿、行、游、购、娱等方面的支出构成的,这种通过入境旅游者消费旅游商品而获取外汇的方式实际上是一种就地的“出口贸易”,其换汇成本远低于外汇商品的换汇成本,而且,旅游产品因其无形性和即时消费的特点,出口无须包装、储运和支付保险,也不用办理很多繁杂的进出口手续以及长时间等候对方付款。

此外,由于国际旅游费的支付手段是外币,旅游发展还起着平衡国际收支、增加外汇储备、弥补贸易逆差的积极作用。

2)拓宽货币回笼渠道

就国内旅游而言,其主要影响之一便是拓宽货币回笼渠道、加快货币回笼速度和扩大货币回笼量。

国家货币回笼的渠道主要有四条:

一是商品回笼,即通过组织生产各种商品投放市场换回货币;

二是服务回笼,即通过各种服务行业的收费回笼货币;

三是财政回笼,即通过国家征收各种税款来回收货币;

四是信用回笼,即通过吸收居民存款、收回农业贷款、发放国库券等手段回笼货币。

在经济欠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商品投放能力有限,难以及时扩大市场所需商品的投入量,此时,采用服务回笼的方法,转移人们的购买趋向,鼓励人们多消费服务产品,不失为商品回笼的一种有益补充,这样既可以节省大部分物化劳动,又能满足人们的需求。

旅游业通过向旅游消费者提供各类旅游商品和服务,可以大量回收货币,其中既有商品回笼的货币,又有服务回笼的货币。

3)增加国民就业机会

作为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每个劳动者的生存发展和享受,而且关系到社会的稳定;

作为一个综合性的服务行业,旅游业比其他行业具备更强的就业吸纳能力,不仅能为旅游饭店业、旅行社业和旅游交通运输业提供大量的工作岗位,还可为众多关联行业造就新的工作机会。

据世界旅游组织资料显示,旅游部门每直接收入1元,相关行业的收入就能增加4.3元;

旅游部门每增加1个直接从业人员,社会就能增加5个就业机会。

旅游业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行业,主要表现为从业人员直接地对客服务,因而比以资金密集和技术密集为特征工业企业及高新产业具有更大的就业吸收空间,旅游业中就业岗位层次众多,很多基层接待服务工作并不需要很高的技术,只需进行较短时间的培训便可胜任,所以可为广大妇女和刚步入社会的青年提供就业机会。

4)提高区域经济水平

地区经济的不平衡是制约社会全面进步的一大瓶颈。

旅游业的大发展,有利于促进经济发达地区的人流、物流和资金流导向欠发达地区,有利于提高区域经济水平,促进区域间经济的合作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由于先天的原因,许多旅游资源赋存丰富的地区同时又是交通不便、产业基础薄弱的贫困地区,在做好规划的前提下投入资金开发这些地区的旅游资源,对于尽快推动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使人民脱贫致富具有显著的作用。

除了天赋的“扶贫”功能外,旅游发展推动地区经济发展的价值还体现在对乡村城市化的促进上,在城市边缘的一些乡村旅游区,旅游开发不但帮助该地留住了将要外迁务工的人员,而且将那些寻求工作与发展机会的外来人才也吸引进来,人口数量的增多和基础设施的扩充使得这些非城市旅游地渐而初具城镇规模。

旅游的产生与发展

现代旅游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一)、古代旅行时期

这里所讲的古代,是指19世纪以前的时期。

这一时期包括原始社会后期、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

古代旅行同人类古文明连在一起,是人类文明的标志。

埃及、印度、中国、巴比伦、古希腊和古罗马是人类文明发源地,也是古代旅行活跃地区。

特别是古罗马、阿拉伯和中国封建社会时代,旅行活动丰富多彩。

1、古代旅行的特点

古代旅行是古代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一部分,同现代旅游相比,有以下特点:

1)旅行活动兴起和发展同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状况有直接关系。

2)古代社会中商务旅行人数较多,一直处于主导地位。

3)古代旅行参加人数有限,消遣性旅行只局限于统治阶级及其附庸阶层人士。

广大奴隶和农民受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注重农时,缺少旅行的要求和习惯。

4)伴随旅行的发展和人数的增加,为旅行服务的交通、旅店、饭馆、商贩也不断增加,成为现代旅游业的前身。

2、西方各时期旅行情况及著名的旅行家(略)

3、中国的古代旅行(略)

中国古代旅行有下列特点:

1)中国古代旅行历史悠久,不断扩大生存空间,2000年前就同西方联系起来,开展文化经济交流。

2)中国古代旅行家对旅游文化的贡献是巨大的,成为人类重要遗产。

3)古老的中华民族历来有对天地崇拜,对祖先崇拜,对帝王、英雄人物和宗教敬仰的习惯,以及帝王贵族对陵墓和风水的重视,因而今天一批时代久远的文物能够完好地保存下来。

(二)、近代旅游业的诞生

1、产业革命对旅游的影响

产业革命指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代替工场手工业的过程。

它始于18世纪60年代的英国,到19世纪30年代末基本完成。

美、德、法、日等国也在19世纪内先后完成。

产业革命使人类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引起了重大社会经济变革,也使旅游活动发生了质的转变。

1)交通工具的改进是近代旅游特征的标志。

2)产业革命造就了工业资产阶级,使旅游人数增多,旅游阶层更加广泛,再加上工人阶级要求加薪和带薪假日斗争的不断胜利,广大劳动人民也有可能加入到旅游队伍中来。

3)产业革命加速了城市化进程,也改变了人们的工作性质。

随着大量人口涌入城市,人们工作和生活的重心从农村转移到城市,原来那种忙闲有致的多样性农业劳动开始被单一枯燥的机器工业所取代。

这一变化最终导致人们会强烈要求假日和外出旅游。

近代工业革命的成功打破了旅行游览活动在历史上一直是以个人为单位的个体消费活动,出现了有组织的旅游活动。

英国人托马斯·

库克(1808年~1892年)最先将旅游与运输业直接挂钩,并于1845年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家旅行社。

此后,在欧洲各地出现了许多类似的组织,作为经济行业的旅游业应运而生。

2.、托马斯·

库克对旅游业的贡献

1)1841年禁酒大会:

1841年7月5日,利用包租火车方式,组织了一次570人规模的团队活动,从英国中部的莱斯特(托马斯·

库克家乡是英国德贝郡的墨尔本,莱斯特是他现在居住的地方)前往洛赫伯勒去参加禁酒大会。

特点分析:

发起、筹备和组织者,自始至终随团陪同照顾,是现代旅行社全程陪同的最早体现。

但是,这次活动还不能作为旅行社产生标志。

因为:

第一,活动的根本目的是参加禁酒大会,不是单纯的消遣旅游;

第二,托马斯·

库克组织这次活动也不是出于商业目的(只售出1先令的来回车票)。

它只是为以后正式创办旅行社打下了基础。

关于世界上第一家旅行社诞生的时间,学术界有如下几种说法:

(1)1841年,世界上第一家旅行社——通济隆旅行社在英国成立,它的创始人是托马斯·

库克。

这是世界近代旅游业诞生的标志。

托马斯·

库克被誉为近代旅游业的先驱。

(2)1845年,托马斯·

库克创办了世界上第一个旅行社——托马斯·

库克旅行社。

(3)1865年,托马斯·

库克父子公司正式成立,这是世界上第一家旅行社。

2)1845年莱斯特——利物浦消遣旅游活动:

(1)性质:

商业活动。

(2)目的:

观光消遣。

(3)时间:

长达1周。

(4)工作方式:

全陪、地陪,开创了旅游业务开展的基本模式。

3)1855年莱斯特——巴黎参观世博会旅游活动:

(1)时间:

4天。

(2)费用:

采用一次性包价,包括住宿费和往返交通费共为36先令,是世界上出国包价旅游开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水产渔业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