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7519421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3.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Word格式.docx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Word格式.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Word格式.docx

1自然资源的代际分配2自然资源的代内分配

(1)自然资源在不同国家之间分配的公平性

(2)同一国家内部资源分配的公平性

自然资源:

是人类发生和发展所必须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总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地球表面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人类互相作用的一个特殊圈层,是由岩石、土壤、水、大气、生物等自然要素有机结合而成的自然综合体

自然环境及其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1在一定条件下,自然环境及其变迁对人类经济社会活动具有重要影响2自然环境也对人类文化产生着重大的影响3区域发展是生态保护的前提4改善生态环境是为了更好的促进区域发展,同时,区域发展也应该是建立在保护生态环境基础上的可持续发展

区域经济:

在一定范围内,以客观存在的地域单元为基础,按照劳动地域分工原则建立起来的具有区域特色的地域性国民经济。

区域经济特色形成的原因:

区域差异和区域优势、产业布局指向、劳动分工规律、区域利益

区域经济的特色表现为:

1区域产业结构特色,区域产业结构由主导产业、辅助产业和基础设施三个部分组成2区域产业布局特色,其与区域生产力发展水平密切相关。

收入水平与消费观念使区域间市场结构存在差异,收入水平主要由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决定,消费观念受社会传统文化等因素影响

市场化水平:

1.市场对经济活动具有明显导向作用,是促进区域优势发挥,增强区域生产专业化协作,形成区域个性特色产业结构的重要因素2.市场规模影响经济活动的持续及经济合理性3.市场地域范围影响经济活动的类型与规模4.市场环境对经济活动的影响,良好市场竞争环境会促进企业采用先进科学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更新产品,提高平品质5.市场意识是形成经济活动差异的重要因素,市场意识强的地区,经济活动多经济发展水平高。

区域文化:

包括地方特色的文化典籍,文学艺术,建筑风格。

风俗习惯,也包括长期历史积淀中形成的地方性社会意识、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区域文化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

区域文化中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潜在因素决定,经济发展道路的选择,区域文化发展与经济变革相适应的程度,决定区域经济发展的速度,区域文化与社会现代化相适应的程度,决定着经济发展水平,区域文化的增长力可以不断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

区域历史基础分析:

是研究区域某一方面或整个人地系统演变的时间过程,从中发现区域发展的历史规律性,从而为当前的区域发展提供借鉴

区域发展历史基础分析的主要内容:

1.区域历史沿革的分析2.区域发展的重要经济社会历史事件的分析3.区域发展动力的历史变化分析。

人口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区域劳动人口的数量影响区域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规模生产规模的大小。

区域人口素质影响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区域产业的构成状况。

人口的迁移与分布影响区域生产布局。

区域人口结构:

性别构成、年龄构成、职业构成、民族构成

人口自然增长的主要指标:

出生率,生育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等。

按人口自然增长的4种类型:

1原始型,高出生率,高死亡率2年轻型,高出生率,死亡率下降3成年型,死亡率进一步下降,出生率明显下降4衰老型,死亡率由低水平回升,出生率继续下降。

区域人口机械增长是指区域人口净迁入,机械增长率是指一地区年内迁入和迁出人口的差数占总人口的比例

人口迁移的直接后果表现为对迁入和迁出区域人口数量,性别,年龄构成,文化构成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同影响

人口迁移的间接社会经济后果是迁出地区人口压力减轻但劳动力减少,对迁入地区,人口和劳动力增加经济上有利,但有可能带来民族矛盾或其他问题

人口素质包括身体素质,文化技术素质(文化人口比重、文化程度构成、教育普及程度),思想素质

劳动力资源的质量反映其可以推动何种类型,何种复杂程度,多大数量的物质资源

我国劳动力就业压力:

来自国有经济部门职工下岗,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技术进步对劳动力就业的门槛效应,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

适度人口:

人口的增长是无限的,人口的消费需求也是无限的,供人口生存的资源是有限的,使人口及其需求增长与区域资源的供给相协调所承载的人口为适度人口。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是在可预见到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资源和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家或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适度人口和人口容量因地而异,适度人口和人口容量因人口消费标准而异,适度人口和人口容量因经济生产率和技术水平而异,适度人口和人口容量因经济社会发展阶段不同而异。

区域政策:

根据区域差异而制定的以协调区域间关系和区域宏观运行机制的一系列政策之和。

区域经济政策:

直接控制措施,强迫某些类型的主体从事既定活动来实现目标如进口配额,消费配给。

间接控制措施通过影响,引导主体决策的变量来达到目标,如财政政策,货币政策。

区域发展政策:

由与地区发展相关的财政投资,财税管理,金融信贷等政策组成。

区域制度是在一个区域影响人们经济活动的权利和义务的集合,是一个区域的角色系统或地位系统,包括政府行为,经济制度,人们的观念

技术进步:

指科学技术通过对客观世界认识的扩大和深化来改造自然,使之更好的满足人类社会的物质和精神需求所取得的进化和革命。

技术进步两个含义:

技术本身的变革技术发展对经济增长产生的作用

技术进步类型:

1.生产要素质量的变化2.劳动者知识,经验的积累和技能的提高3.资源的重新配置和合理应用4.提高规模经济5.政策的影响6.管理水平的提高7.提高资金利用效率

技术进步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技术进步对区域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2.技术进步与区域经济的发展3.技术进步和区域劳动就业

区域科技条件评价:

1.科技人力资源2.研究与发展经费:

用于研究和发展活动的经费3.科技活动产出:

科技活动所产生的各种形式的成果4.高技术产业

技术扩散:

技术扩散发生在发明和创新以后,指的是技术创新通过市场传播的过程

技术扩散的形式和途径:

空间梯度扩散是指以发源地为核心呈放射状向周围地区渐次转移的技术扩散过程,空间距离是影响技术扩散的主要因子。

跳跃式扩散:

是指技术从一地呈跳跃式传播到另一个距离比较远的地方。

双向对流式:

从甲地到乙地经改造发展后又转移到甲地的技术扩散。

技术引进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企业、研究单位、机构通过一定方式从本国或其他国家、地区的企业、研究单位、机构获得先进适用的技术的行为。

技术转移是指技术在国家、地区、行业内部或之间以及技术自身系统内输入与输出的活动过程。

技术转移包括技术成果、信息、能力的转让、移植、吸收、交流和推广普及。

技术引进与技术转移的优点:

1.可以避免漫长的探索过程,为发展赢得时间2.可以节约大量的科学研究和试制费用3.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4.有助于培养科技人才

技术转移和技术引进的障碍:

需求障碍资本障碍自然资源障碍劳动就业障碍技术人力资源障碍规模障碍基础设施障碍文化障碍时序障碍

技术引进的目标:

环境目标社会目标经济目标

技术选择原则:

1.所选技术必须适应当地的技术基础和生产力水平,有助于提高当地的技术水平2.必须适应当地的自然资源的特点,有利于充分利用当地自然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3.适应当地人力资源基础,并满足劳动就业需要,充分利用地方人力资源4.适应市场需求变化趋势并考虑市场容量5.满足保护环境和维持生态平衡。

反映区域发展水平常用的指标有:

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等。

国内生产总值:

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范围内反映所以常住单位生产活动成果的指标。

国内生产总值计算方法:

1.生产法:

增加值=总产出—中间投入2.收入法:

增加值=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3.支出法:

增加值=总消费+总投资+出口—进口

绿色GDP=传统GDP—自然环境部分的虚数—人文部分的虚数

绿色GDP与GDP区别:

现行的国民经济核算制度采用GDP,没把资源和环境成本计算在内,只能反映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与否,而不能说明资源消耗的状况和环境质量状况。

而我们应在现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注入更多的环保成分,以科学衡量一个国家和区域的实质性进步。

绿色GDP恰恰满足了这一点,它不但反映了经济增长的数量,跟反映了质量,能更为科学地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得真实发展和进步。

人类发展指数:

是测算人类发展水平的概要指标,它衡量一个国家在三个人类发展的基础方面的发展水平,包括健康状况;

受教育程度;

生活标准。

人类发展指数计算(计算出分指标指数后,再计算三个分指数的加权平均数,就可以得出人类发展指数,作为衡量人类发展的综合尺度):

指数值=(实际数值—最小值)/(最大值—最小值)

竞争力:

指一个行为主体与其他行为主体竞争某种相同资源的能力。

竞争力的层次(以竞争的行为主体来看):

一是国与国的竞争;

二是地区之间的竞争;

三是产业之间的竞争;

四是企业之间的竞争。

区域竞争力的评价方法:

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多目标层次分析法和SWOT分析法等。

多因素综合评价法:

一是确定评价的因素因子,二是对因素因子的属性进行调查并进行标准化处理,三是确定因素因子的权重,四是计算因素因子的分值,五是对结果进行分析和排序。

库兹涅茨理论:

通过对产业结构演变规律的探讨,阐明劳动力和国民收入在产业间分布结构的一般趋势。

(见上表)

劳动力的相对比重

(1)

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

(2)

相对的国民收入(3)=

(2)/

(1)

分析方法

时间系列

横断面

第一产业

下降

下降(1以下)

几乎不变(1以下)

第二产业

大体不变或略升

上升

上升(1以上)

下降(1以上)

第三产业

微升(稳定)

下图为产业发展形态的概况

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论:

1传统社会阶段(这个阶段生产力水平低下,产业结构单一,基本上是原始农业社会);

2为起飞创造的前提阶段(农业生产技术有所改进,家庭手工业和商业逐渐兴起,,出现专业化分工与合作);

3起飞阶段(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农业经济进一步提高,农村经济走向商品化,是六个阶段的关键性阶段);

4成熟阶段(钢铁,机械,化工等重化学工业成为带动经济增长的主导部门);

5高额消费阶段(消费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企业竞争越来越激烈,垄断倾向也越来越明显);

6追求生活质量阶段(以服务业为代表的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有关部门成为主导)。

区域优势:

某个区域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特殊的有利条件,由于这些条件的存在,使该区域更具有竞争能力,更高的资源的利用率,从而使该区域的总体效益保持更高水平。

区域优势类型:

1有形区域优势和无形区域优势2绝对区域优势和相对区域优势3局部优势和全局优势4空间优势和时间优势5现实优势和潜在优势6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

确定区域优势发展的原则:

1区域发展优势必须和国家总体发展战略目标一致(美国西部地区油页岩矿)2区域发展优势要通过对区域内部全部的生产发展的有利和不利条件进行综合评价后才能确定。

区域分工的理论基础:

1.亚当·

斯密的绝对成本学说2.大卫·

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3.约翰·

穆勒的相互需求论4.郝克歇尔-俄林的资源禀赋理论5.巴郎斯基的地理分工论6.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

波特竞争优势理论:

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主要取决于‘钻石结构’系统中的要素,也就是著名的国家竞争优势四因素理论:

1.生产要素:

一个国家将基本条件,如天然资源、教育、基础建设转换成特殊优势的能力。

现今国家都已具备完善的交通系统与电信网络,也有最优良的人力,因此基本的生产要素已经不能永保竞争优势,而是建立特殊的优势2.供需状况:

本国市场对该项产业所提供或服务的需求数量和成熟度。

3.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表现:

一个产业想要登峰造极,就必须有世界一流的供货商,并且从相关产业的企业竞争中获益,这些制造商及供应商形成了一个能促进创新的产业「群聚」4.企业的策略、结构和竞争对手:

这是最后一个影响竞争优势的因素。

企业的组织方式、管理方式、竞争方式都取决于所在地的环境与历史。

若是一个企业的家乡鼓励创新,有政策与规则刺激企业往训练技术、提升能力与固定资产投资,企业自然有竞争力。

这四个因素对每一个产业的影响并不相同,应该分别加以评估之,更重要的是,钻石体系是一个动态的体系,它内部的每个因素都会相互拉推影响到其它因素的表现。

区域分工(社会劳动力分工)的特点1区域生产专业化a专业化的某一类或者某一种产品的生产必须超过当地需求量b区域分工所节约的劳动力应大于因产品进行区域交换而增加的劳动量c生产地与消费地之间的商品价格必须有一定的梯度2区域间经济的联系性3区域劳动分工的层次性和综合性

垂直分工指相关区域在同一生产过程不同生产阶段进行专业化生产彼此联系而产生的区域分工

水平分工指相关区域发展不同的经济部门,或者生产者具有差异的同类产品形成的分工

混合分工指水平分工和垂直分工同时存在.

区域联系分析的内容1区域要素流动:

一个区域的经济增长与发展取决于区域内各因素的相互作用,区域要素流动和货物和服务流动产生的外部作用2区际贸易:

区域间通过分工生产出不同的产品,需要通过区际贸易来进行交换达到商品供给平衡

区域投资环境:

指影响投资主体进行投资决策的各种区域因素的组合

投资环境的分类:

1综合投资环境:

由所有投资环境都需要的环境因素构成的投资环境2分类投资环境

构成区域投资环境的要素:

经济环境,市场环境,科技与管理环境,资源环境,文教环境,基础设施环境和社会服务环境

区域投资环境评价的原则:

1系统性综合性原则2可比性原则3差异性原则

区域投资环境的评价方法:

1冷热国评价法,投资环境越热就越好,对外商投资越有利2等级尺度法:

将投资环境要素分为不同等级,逐一评分汇总得投资环境总评分3多因素综合评价法:

选取影响区域投资环境的因素因子,对因素因子进行评价和打分,得到因素因子的分值,根据其重要程度,赋予个因子不同的权重,进行计算加权平均数,得到评价因子的综合分值,综合分值越大投资环境越好。

4参数法a标准具有创新性b应用具有实用性c内容具有系统性d方法具有科学性

区域投资环境的改善:

由于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加速,利用外资数额不断增加对投资环境要求更高。

改善优化投资环境,特别是投资软环境有利于开创利用外资新局面,促进经济增长

投资软环境的改善包括三个方面:

1政策法制环境的改善2市场环境改善3配套服务环境的改善a现代物流体系建设b零部件配套和产品上下游协调发展问题c人才供给和人文环境

产业的划分:

是研究产业结构的基础,它是按一定的标准对社会各行各业进行归并分类。

产业的分类:

1从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各部门的相互依存关系划分:

生产资料、消费资料2.从社会生产活动历史发展的顺序对产业的划分:

三次产业、五次产业3.按各生产活动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划分、主导产业、辅助产业、基础性产业4.按经济活动的各部门中的要素密集程度划分:

资源密集型、资金密集型、劳动密集型、技术密集型5.按社会部门的性质划分:

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影响产业结构的因素:

1.社会消费2.资源状况3.科技水平4.原有产业基础和生产传统5.区际联系和区域分工。

合理的区域产业结构特点:

1.充分利用区域资源2.技术先进适用3.内部协调4.应变能力强5.经济效益高

区域产业结构演化的趋势:

1.配第-克拉克定理A、B、C分别代表第一、二、三产业部门,大体上有三个发展阶段,每个阶段又可分为两个类型:

第一阶段:

A占首位,包括①A>

C>

B,②A>

B>

C;

第二阶段,B占首位,包括①B>

A>

C,②B>

A;

第三阶段,C占首位,包括①C>

B,②C>

A。

2.库兹涅茨人均收入影响论:

产业结构的变动受人均国民收入变动的影响。

导致产业结构变化的原因:

1.国家产业政策2.区域主导专业化部门市场容量和市场寿命3.主导专业化部门的技术的生命周期4.区域资源的供应现状

产业结构分析的方法:

1.偏离-份额分析法:

把区域经济的变化看作一个动态的过程,以其所在大区或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为参照系,将区域自身经济总量在某一时期的变动分解为三个分量,份额分量、产业结构偏离分量和竞争力偏离分量,以此说明区域经济发展和衰退的原因。

2.结构效益分析法。

主要是通过一些反应经济效果的指标并运用这些指标对经济效益好坏的比较来分析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势。

主导产业,就是在区域经济中起主导作用的产业,它是指那些产值占有一定比重,采用了先进技术,增长率高,产业关联度强,对其它产业和整个区域经济发展有较强带动作用的产业。

主导产业的特征:

1.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获得与技术上相关联的新的生产函数,能够实现产业突破2.具有持续的部门增长并高于区域整体经济增长率3.具有很强的关联效应,能广泛采取多种手段带动或启动其他产业的增长4.具有显著的产业规模和良好的发展潜力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柱和主导5.在时间上具有阶段性

主导产业经济发展的意义:

1.能引导带动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的产业2.国家和区域的主导产业随着国内外的产业结构的演变趋势和市场变动而又不同的发展阶段3.当时阶段最高的技术装备,在开发和开辟市场方面走在前列4.一般领先增长

主导产业判定标准:

(一)对区域的目标的贡献1.对相关产业的带动影响2.对区域资源的有效利用3.对区域就业的作用4.增加价值5.出口潜力6.环境影响

(二)竞争能力1.技术的先进程度2.产品的质量水平3.劳动生产率4.市场占有率5.利税效果

主导产业的选择基准:

区域比较优势基准、产业关联基准、筱原两基准

主导产业选择其他的定量方法:

1.层次分析法2.主成分分析法

产业结构优化的目标:

充分发挥区域优势、产业机构的整体与系统性、产业结构的先进

产业机构优化的原则:

1产业结构合理配置和调整优化必须从区域实际情况出发2.必须要有技术进步和经济效益的提高3,有利于加速出口产业的技术进步4.有助于区域优势的发挥在优势产业上向地区专门化发展5.有利于充分发挥劳动力资源优势,减轻人口的就业压力

平衡发展战略:

逐步缩小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平衡布局生产力,使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均分配收入水平趋于平衡。

平等与效率问题:

平衡发展与经济效益是很难统一的。

平衡发展思想主要是从地区关系提出来的要求,而不是把经济效益提在首位。

不平衡发展战略:

地区之间经济发展的平衡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和暂时的,不平衡的和客观的,绝对的,永恒的。

采取不平衡发展战略符合经济不平衡发展的客观规律。

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的原因:

(1)经济发展条件的地区差异,特别是自然条件、自然资源禀赋的差异。

(2)由于区位、发展基础等不同而导致。

(3)规模经济和集聚经济的乘数效应使自身获得不断增长的动力。

不平衡发展战略的后果分析:

(1)通过不平衡发展,可以达到平衡发展的目的。

在不平衡发展中,平衡的力量会发生作用,使地区发展不平衡趋向平衡。

(2)不平衡发展会造成恶性循环,贫富差距更加悬殊。

区域规划:

区域规划是指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对未来一定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议以及土地利用的总体部署

区域规划目的:

发挥区域的整体优势,达到人和自然的和谐共生,促使区域社会经济快速、稳定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区域规划的特点:

(一)规划工作的共同特点:

目的性(规划是为了明确方向,制定目标,并为实现某种目标和状态才进行的规划)、前瞻性(规划是以构想和安排未来为己任)、动态性(由于人们对未来的预测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原来被认为理想的方案和设想要不断地根据实施过程中反馈的信息进行调整)

(二)区域规划其他特点:

综合性(又称为总体性、全局性,体现在1规划内容广泛,涉及区域内的各个部门、各个方面2规划的思维方法着重综合评价、综合分析论证,强调各部门之间、各地区之间的相互协调,弥补单一部门、专项论证的不足3规划方案的决策,是多方向、多目标、多方案比较的结果4区域规划工作队伍,一般都由多个专业、多个部门的成员综合而成);

战略性(体现在1规划时间跨度长2规划关注的问题是宏观的、全局性的、地区与地区之间需要协调的关键性的重大问题3规划指标较大重大的弹性4规划的实施将对区域各方发生深远的影响);

地域性(两方面含义:

1地方特色2保持完整的规划范围)

区域规划的内容:

1区域发展定位和发展目标2经济结构与产业布局3城镇体系和乡村居民点体系规划4基础设施规划5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规划6环境治理和保护规划7区域空间管理8区域发展政策

区域规划的类型:

按规划功能分类:

认识性的规划、实践性的规划

按规划内容的侧重点分类:

策略性的区域规划、物质性的区域规划、综合性的区域规划

按区域属性分类:

自然区区域规划、经济区区域规划、行政区区域规划、社会区区域规划

区域的分类:

自然区、经济区(聚类经济区、经济协作区、经济特区、部门经济区、综合经济区)、行政区、社会区

规划类型:

自然区区域规划、经济区区域规划、行政区区域规划、社会区区域规划。

各国规划工作的共同点:

1规划体系完整,有一套科学的方法2规划目标主要在于使区域的社会经济更好地、更稳定地向前发展3就业问题、土地利用问题、基础设施建设和城镇发展问题以及环境问题是区域规划普遍关注的研究课题4逐步走上制度化和法制化的道路

中国的区域规划:

特点1.类型多样、时空尺度不同的规划互补并进2规划理论取得突破,规划内容不断充实3规划手段有所改进,规划方法不断革新

我国规划工作现阶段努力方向1加强规划立法,使区域规划走上法制轨道2重视市场的作用,加强市场因素的研究3编制可持续发展的规划,促使区域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4正确处理定性与定量分析的关系,完善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综合集成方法5加强区域发展政策的研究,增强区域规划的可操作性

区域研究的方法:

1系统法,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