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朔州市某校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有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7518301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146.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西省朔州市某校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有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山西省朔州市某校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有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山西省朔州市某校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有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山西省朔州市某校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有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山西省朔州市某校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有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西省朔州市某校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有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

《山西省朔州市某校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有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西省朔州市某校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有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山西省朔州市某校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有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

7.传统史家将王莽代汉自立视为“篡汉”,称其统治时期为“新莽”,而不称新朝;

近代胡适认同王莽“土地国有、均产、废奴”的改制措施,称其为“中国第一位社会主义者”;

近期出版的五卷本《中国通史》则认为,王莽是一个应运而生、理想恢宏但实践怯懦的儒生。

以上材料表明

A.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没有客观标准

B.离历史人物时间愈远评价愈公允

C.现实需求是解读历史的主要依据

D.史学观念立场影响对历史的评判

8.关羽崇拜作为一种全国性的文化现象始于北宋中叶以后。

在宋代的讲史和戏剧中,关羽被重塑成一位秉烛夜读《春秋》,深明尊王诛贼大义的人物。

他投降敌对阵营被解释成“降汉不降曹”,为关羽的人格添加了“义”的成分。

据此可知,关羽崇拜的普遍化主要源于宋代

A.科举取士的兴盛B.儒家传统价值的复兴

C.通俗文学的繁荣D.民众渴望统一的愿望

9.南宋画家夏圭以山水画著称,其画中的主体景物往往偏离画面正中,形成边角式构图,被人称为“夏半边”、“残山剩水”,反映了南宋山水画构图不求对称、渲染恬淡,一改北宋山水画构图工整、气势恢宏的特点。

这种绘画特点的变化反映了()

A.文人画追求写实的艺术风格

B.理学兴起制约了绘画的发展

C.艺术创作呈现世俗化的倾向

D.政治环境对艺术创作的影响

10.冯梦龙编撰的“三言两拍”中的许多作品突出了儒家的仁义贞节,肯定了圣君贤相、君臣相得的社会理想,对婚姻自主、商人的经商活动等也有所描写和肯定。

《聊斋志异》往往借助因果报应、宿命轮回、得道成仙等佛道观念,弘扬孝悌信义等儒家道德规范;

对小说中的僧道法术,是以儒家的民本思想为评判标准的。

这体现出

A.传统文化心理仍占主导地位

B.佛儒道思想冲突激烈不可调和

C.新思潮引领小说创作的辉煌

D.市民文学成为社会文化的主流

11.自古以来,中国文人多有“嗜奇好古”和“好奇尚诞”的性格与作风。

由于古代的习俗和事物已不再是晚明日常生活经验构成的一部分,因而这种“嗜奇”和“尚诞”更多地表现为对异域的自然地理环境、人文习俗等的追求。

明朝时期的“嗜奇”和“尚诞”( 

 

A.冲破了传统的华夷观念B.动摇了封建的正统思想

C.促使国人“开眼看世界”D.有利于中华文化的进步

12.王夫之论史,气势恢弘,虽于上下千余年中自由出入,但从不任意评说;

王夫之论史,充分考虑历史背景,不执一概而论。

如论西域时,他认为汉和唐历史背景不同,导致西域地位在这两个朝代的差异。

材料表明王夫之( 

A.精通西域地区历史B.评史侧重历史事件之间的差异

C.擅长品评历史事件D.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史学意识

13.1848年,徐继畬刻印出版《瀛环志略》,首以“地球平圆全图”为引,介绍东西半球的概况,然后展示“皇清一统舆地全图”,显示中国在亚细亚之东南。

当时文人指出徐继畬“一意为泰西声势者,轻重失伦,尤伤国体”。

这一现象说明了( 

A.民族意识得以觉醒B.学术研究引起共鸣

C.中体西用流行于世D.天朝观念亟待突破

14.19世纪末,梁启超持“儒学本位”主义立场,认为治天下当以儒学为主、科学为辅;

20世纪初,他则坚持“科学万能”主义,以科学评判儒学;

20世纪20年代,他又认为儒学以人生问题为旨趣而科学以客观知识为归宿,二者不可相互取代。

梁启超思想观念的变化说明( 

A.在东西方文化冲突背景下的理性认知

B.先进知识分子致力于中西文化融合

C.“中体西用”的思想观念影响深远

D.民主和科学成为当时思想界的主流

15.1895年12月,上海强学会成立,特别强调要学习西方思想、先进的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其机关报——《强学报》采用孔子纪年,刊发上谕及政论文章,并接受西方七日为一星期及星期日休假的习惯。

可见,强学会( 

A.体现了维新运动的西学观念

B.显示了维新变法组织的多样性

C.唤起了有志之士的忧患意识

D.体现了新学与旧学交融的特征

16.如表是民国初年部分大事记,表中大事集中反映的是

时间

大事

1914年

民族工业新设企业102家,新增资本14868000元。

1915年

上海工人参加国民大会,到会约4万人,会上议决反对“二十一条”,要北洋政府终止与日谈判。

1918年

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高举社会主义大旗。

A.中国早期近代化起步B.北洋军阀的统治黑暗

C.新民主主义革命崛起D.民主革命孕育新转机

17.新文化运动开始后,白话文成为时尚,部分教科书改用白话文和新式标点。

白话文用民众通行的语言讲述新时代的思想。

学者们还编写了很多白话书信,展现了国民新的伦理精神和规范。

这表明()

A.文学革命促进了思想启蒙B.新思想已经成为社会共识

C.新文化运动群众基础广泛D.封建思想地位被彻底动摇

18.徐中约《中国近代史》中写道:

“民国期间,孙中山受到两种力量的影响:

一个是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它已经和劳工组织形成密切联系;

另一个是五四运动后,年轻一代人所怀抱的热烈的民族主义情绪和高涨的民众精神。

”这是因为孙中山与这两种力量都( 

A.代表着中国历史的发展方向B.重视民众运动的开展

C.有着反帝反封建的共同目标D.高举民族主义的旗帜

19.下表为毛泽东部分文章摘要,这反映出毛泽东( 

文章

摘要

《关于国民精神总动员的号召》(1939年)

对大多数人有益处的,叫做仁;

对大多

数人利益有关的事情处理得当,叫义

《愚公移山》(1945年)

我死了以后有我的儿子,儿子死了,又

有孙子,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

A.通过传统文化改造国民思想

B.借助中国智慧阐释革命大义

C.强调了传承优秀文化的意义

D.注重了对马克思主义的宣传

20.英国《星期日快报》曾经报道:

“中国这次向空间进军的成功,意味着毛泽东和他的科学家通知美国和俄国这两个核大国,中国也有了投掷洲际距离核武器的能力了。

”材料反映的是中国( 

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B.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C.“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D.“神舟五号”发射成功

21.读下表,影响遗传学发展的主要因素是( 

1950-1955年

遗传学全面学习苏联,“基因”是反动的资产阶级学说

1956-1959年

第一次遗传学座谈会召开,连续翻译出版3本以摩尔根的《基因论》为代表的遗传学著作

1966-1976年

各级学校生物学课程被取消,遗传学所有的研究工作几乎停止

1978年以来

中国遗传学会成立,以袁隆平、李振声等为代表的遗传学专家先后获得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享誉世界

——据《中国遗传学史》整理

A.遗传学自身发展规律B.科教兴国战略

C.“双百”方针D.意识形态

22.20世纪50年代,教育部对高等院校进行调整,裁撤、合并了一些大学及人文学科,大量增设了工科专业;

20世纪70年代恢复高考制度;

20世纪90年代先后提出高等教育发展的“211工程”、“985工程”计划;

2016年教育部又提出建设“双一流”大学。

对上述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A.20世纪50年代的高校改革主要是为适应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需要

B.新时期的教育改革是为了应对国际经济竞争的挑战

C.政治因素在高等教育改革中起主导作用

D.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优秀人才是贯彻高等教育改革的主要指导思想

23.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认为趋乐避苦是一切动物的本能,哲学的目的在于使人过快乐的生活,快乐就是至善。

聪明智慧的职责就是选择明智生活的快乐,这就需要人们掌握知识、锻造智慧、运用理性。

由此可知,伊壁鸠鲁( 

A.反对奴隶制度B.主张快乐至上C.具有人文情怀D.捍卫思想自由

24.柏拉图认为“美”和德行一样,也是因适度、调和、有序才会存在。

一件艺术品应该像人的形体一般,头、躯体和四肢都以一个理念使其具有生机,使其统一。

真正的“美”应该是智力的而非形体的美。

这集中体现出柏拉图( 

A.追求人的智力与形体的统一

B.认为“美”是人的终极追求

C.主张“思想是万物的尺度”

D.强调理性对于人的重要作用

25.在14-15世纪的欧洲地方文学中,以传奇故事为代表的古老题材继续受到欢迎,不过那种文雅的传统逐渐被淡化,作家们更多奉行一种颇为坚毅且富有主见的现实主义,他们对社会中等阶级的关注丝毫不逊于对王公贵胄的注意。

据此可知,当时欧洲( 

A.古典文化获得时代新生B.文学作品去除封建神学色彩

C.人文主义观念全面普及D.机器工业导致社会矛盾尖锐

26.按照加尔文的设想,日内瓦教会设立四种职务,其中长老和执事都由世俗信徒选出。

教会的权威机构是长老会,由长老12人和牧师5人组成……每星期四举行一次例会。

可见,加尔文的宗教改革()

A.借鉴了启蒙运动的理念B.以严格的道德标准约束信众

C.顺应资本主义发展趋势D.促使人们迅速摆脱宗教束缚

27.启蒙思想家推崇中国的自然哲学,试图将世俗伦理从神学与教权中解放出来;

推崇中国的开明君主,试图将绝对主义王权从政权中解放出来;

推崇中国的自然经济,试图将国家经济从腐败和衰落中解放出来。

这表明当时( 

A.中世纪的欧洲社会出现了理性之光

B.启蒙思想家深刻反思理性主义的弊端

C.启蒙思想家意在借助中国文化宣传理性

D.启蒙思想家对中国文化有着理性的认识

28.伏尔泰在《哲学通信》中谈道:

“要是在英格兰只有一种宗教,怕的是可能要闹专制:

要是在那里有两种宗教,它们自己相互之间可能要互相扼杀;

但是那里有了三十多种宗教,而它们却都能和平地与幸福地生活着。

”这一思想体现了()

A.民主性和多元性B.国际性和融合性

C.法治性和竞争性D.科学性和时效性

29.1948年,美国科学家约翰·

巴丁、威廉·

肖克利和瓦尔特·

布拉顿发现用很小的电流和功率就能有效地工作,而且可以将尺寸做得很小,为晶体管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晶体管出现后迅速取代了笨重、昂贵的真空管,这是人类对微观世界认识理论的实践。

这表明( 

A.互联网发展开创了信息时代

B.相对论运用推动物质空间重构

C.量子理论运用推动技术进步

D.经典力学有益于现代技术突破

30.它的创立使人们的世界观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使人们把眼光从至高无上的、全智全能的造物主上帝,勇敢地转向大自然,向自然本身去寻求自然界的各种答案。

该理论()

A.开创了观察和实验的研究方法

B.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

C.加速了人类工业化的历史进程

D.阐明了生物物种演变发展规律

31.托马斯·

弗里德曼在《世界是平的》中说:

“互联网形成了一个‘扁平的世界平台’,使得每一个人能够以个体的形式采取全球行动。

”此观点意在说明( 

A.人们可利用互联网创造财富

B.互联网给全球安全带来保障

C.互联网有利于彰显人的个性

D.人们可借助互联网实现平等

32.弗兰茨·

卡夫卡在《变形记》中用神话象征的模式表现了真实而荒诞的世界,“真实”是因为作者平平静静地描写了主人公变形前具体的生活细节和变形后逼真的心理状态,使人感到他所处的始终是个真实的人的世界。

下列作品与此所述风格一致的是( 

A.《安娜·

卡列尼娜》B.《巴黎圣母院》

C.《等待戈多》D.《玩偶之家》

二、材料分析题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代中后期,出现了文人经商风潮,对文人学士而言,通过文字谋利,是他们比较容易参与的商业行为,于是一批士人书商出现了。

大量文人在自己熟悉的图书领域寻求生计,进一步加速了书籍商业化的程。

此时出书品类繁多,数量庞大,鸿篇巨制频现,无论经史,还是日用类书、通俗小说,都以惊人速度发展。

南京、苏州、杭州等地皆为重镇,常熟、湖州等地也在书籍出版领域拥有无法替代的特殊地位。

借助江南地区优良的水路交通条件,整个区域联结成成熟而活跃的书籍刻印出版和消费市场,并与福建、江西、两湖、江北、以北京为中心的北方地区等地域形成全国性的书籍交流网络。

——摘编自章宏伟《明中后期江南出版业的勃兴》等

材料二 

甲午战后,维新志士以报纸、期刊、图书为宣传工具,输入西学,启蒙新知,一时间,出现了国人争相办报的热潮。

1900-1911年,中国通过日文、英文、法文共译各种西洋书籍至少1599种,超过此前90年中国译书的总和。

庚子以后,清政府改革教育,变更学制,特别是废科举兴学堂,带来了庞大的教科书市场。

一些民营出版机构抓住机遇,编写了适应时代需要的新教科书,如商务印书馆陆续出齐了成套的《最新教科书》,因销路十分广泛,一跃成为全国最大的出版机构。

1902年,梁启超提倡“小说界革命”,揭开了小说出版史的新篇章,其表征是小说出版的蔚为壮观,1903-1911年的9年间就出版、翻译小说2377种。

清末民营出版业的崛起,使之成为了清末三足鼎立的出版主体之一。

——摘编自吴永贵《论清末民营出版业的崛起及其意义》等

材料三 

改革开放后,中国图书出版业整体出现加速繁荣的态势。

到2013年,中国的传统出版业规模已位居世界第一,电子出版物、网络出版物的规模位居世界第二,印刷业总产值居世界第三,在世界出版业中的地位不断上升。

在当代中国,出版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能够起到凝聚民心、鼓舞士气、振作精神、形成合力的作用。

——摘编自周蔚华《重新理解当代中国出版业》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代中后期江南出版业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民营出版业崛起的背景及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时期出版业发展繁荣的意义。

三、论述题

材料:

镌刻在甲骨上的史诗

封邦建国的礼乐世界

大国争霸与士的崛起

百家争呜的大变革时代

大一统王朝的确立

灿烂辉煌的开放世界

从游牧部落到世界性帝国

沉暮与新生

上表是由著名史学家李学勤,郭志坤主编的《细讲中国历史》(全套12册)标题(节选),对应中国古代史上十二个时期。

请选择其中一个标题,运用具体史实对标题予以阐述并指出其对应时期。

(要求:

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四、材料分析题

在世界文化发展历程中,中西方文化既有内在的共通之处,又有着明显的差异。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孔子与柏拉图在政治总目标上都是试图以贤人政治之实行德治的方式,巩固贵族统治,创立等级有序的社会,但二者又有着明显的差异。

在塔型的等级社会中,处于塔尖的统治者的人选问题,是孔子和柏拉图关注的重点。

孔子把统治者(“圣王”)本身具有高尚的道德和人格、能教化民众,看作为政的首要条件,认为只有圣人才可以成为真正的王。

……而柏拉图虽不否认统治者应具有道德,但却主张“哲学王”应具有最高理念,以是否具有智慧和知识作为统治民众的首要条件。

——摘编自刘丹忱《孔子与柏拉图治国思想之比较互鉴》

材料二:

五四新文化运动从追求器物现代化、制度现代化转向了追求文化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开启了思想解放的潮流。

文艺复兴也开启了欧洲文化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进程。

文艺复兴强调人的精神世界和人的价值,促进了文学、艺术、哲学等领域人文主义精神的觉醒,从而深刻影响了人们认识客观现实世界的态度和能力。

因此,从历史意义上讲,二者都是思想文化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的起点。

——摘编自王欣《五四新文化运动与欧洲文艺复兴之异同》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述孔子与柏拉图政治理想的异同,并说明出现差异的实质。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是如何理解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文艺复兴“都是思想文化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的起点”。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1.

【答案】

A

【考点】

儒家思想的形成

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由材料信息“儒者讲究从家族仪礼之‘礼’,到社会道德伦理之‘礼,再到国家制度之‘礼’的一整套严格仪式”,这表明当时儒者意在

整顿社会秩序,故A正确;

材料未涉及仁的观念和法的观念,故BD错误;

材料强调的是社会秩序,故C错误。

2.

C

百家争鸣

材料反映了无论是儒家的孟子还是墨子和管子等其他诸子都强调民众应该获得相应的生活、生产资料,这可以说明当时富民利民的观念在当时颇受诸子重视。

C正确。

以民为本强调的是统治者应重视民意顺应民心,材料没有提及,A错误;

材料只涉及了诸子思想的相似之处,不能体现诸子思想的融合,B错误;

材料的主旨是诸子提倡富民利民,无法说明政府在政策上支持重农,支持农业发展,D错误。

故选C。

3.

D

本题考查《吕氏春秋》。

战国后期,秦国“必得天下之势”日益明显,吕不韦召集众多知识分子总结先王治国的经验教训,写成《春秋》,作为“一代兴王之典礼”,说明吕不韦意在通过编纂《吕氏春秋》为即将到来的大一统局面提供思想指导和理论依据,D项正确;

编纂书籍与其他诸侯国归顺秦国无关,A项错误;

为秦国制定统一礼乐制度并非吕不韦组织众人编纂《春秋》的主要目的,B项错误;

总结反思诸子百家的学说只是具体做法,不是主要意图,与“为一代兴王之典礼”不符,C项错误。

故选D。

4.

B

隋唐的地方制度与中央集权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进

郡县制

材料“户籍只能在乡制作,副本仅皇报至县“到“造好的户籍需要上报郡、州,直至中央户部”反映的是中国对地方户籍管理的加强

,体现的是因造纸术的发明而使户籍管理更加有效,加强了中央集权,B项正确;

ACD项都不是本质的体现,排除。

5.

程朱理学

玄学起源于魏晋时期的儒者吸收道家思想,运用道家语言对儒家思想进行抽象的思考、推理、论证,探求宇宙人生,体现出儒

学与道家思想的融合,故答案为C项;

玄学探究宇宙人生哲理,与宗教迷信思想没有关系,排除A项;

魏晋时期是汉代经学走向衰落的时代,而魏晋玄学在某种程度上是对汉代经学的悖离与反抗,排除B项;

儒家信仰重建完成的标志是心学的出现,排除D项。

6.

中国戏曲的发展历程

京剧的形成与发展

根据材料”该曲为唐玄宗立足传统清商乐,融合边防将领进献的印度《婆罗门曲》进行了再创造”可知,《霓裳羽衣曲》是中国传

统文化与印度文化交融的结果,这体现了唐朝文化兼容并包的气象,A正确;

印度《婆罗门曲》属于异域文化,与三教合一不符,排除B;

题干设计的是文化的交融而非地区的交流,排除C;

京剧的诞生标

志古代戏曲艺术的成熟,排除D.

7.

新文化运动

根据材料可知,传统史学家、近代胡适、《中国通史》等对王莽的评价各不一样,反映了史学观念立场影响对历史的评判,故D项正确。

史学家和史学专著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具有一定的客观标准,排除A。

时代愈远历史评价未必越客观,历史评价未必愈公允,排除B。

现实需求是影响解读历史的因素之一,但不是主要依据,排除C。

8.

据题意可知,宋代开始崇拜关羽主要侧重于关羽的“义”和关羽个人品格,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与宋代开始兴起的注重忠孝节义的

理学有关,故B符合题意;

对关羽的崇拜和当时社会思想价值观念的趋向有关,ACD都不符合这一主旨,排除。

9.

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起源和演变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书画成就,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南宋”“夏半边”“残山剩水”。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宋时期处于和金国等少数民族政权对峙的状态,因此这一时期山水画呈现“残山剩水”,主要和当时的政治环境有关;

文人画强调的是写意,故A排除;

理学对当时的文人画起到了促进作用,故B排除;

材料中的艺术创作限于文人士大夫阶层,故C排除。

10.

明清小说

明清时期,“三言两拍”、《聊斋志异》等文学作品中,突出儒家的仁义贞节等价值观念,以儒家标准作为价值评判标准,体现出

传统文化心理仍占主导地位,A项正确;

材料体现了佛儒道的融合,并非佛儒道思想冲突激烈不可调和,B项错误;

新思潮引领小说创作的辉煌与“突出了儒家的仁义贞节”“以儒家的民本思想为评判标准”等不符,C项错误;

材料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