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阜新市某校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有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7517801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8.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辽宁省阜新市某校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有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辽宁省阜新市某校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有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辽宁省阜新市某校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有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辽宁省阜新市某校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有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辽宁省阜新市某校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有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辽宁省阜新市某校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有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

《辽宁省阜新市某校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有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辽宁省阜新市某校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有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辽宁省阜新市某校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有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

D.中国是形成中的世界市场的组成部分

5.新航路开辟后,各种新的商业组织在欧洲纷纷出现,如股份公司、期货贸易、近代商品和证券交易所等。

这表明

A.商业资产阶级的地位逐渐上升

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C.促成西欧商业经营方式的转变

D.资本主义经济结构的新变化

6.1947年4月,美、英、中、法等23个国家进行关税减让谈判,双边关税谈判共进行123项,涉及大约5万种商品。

10月,23国签订《关贸总协定》。

关贸总协定除每年召开大会外,主要活动是主持减税谈判,消除贸易壁垒,实现贸易自由化。

这说明关贸总协定力图( 

A.建立新的国际金融体系

B.提高发展中国家的贸易话语权

C.根除各国利己主义政策

D.推动世界贸易制度化和体系化

7.有学者认为,就像蒸汽火车和轮船使人们更容易在国内和世界各地走动一样,互联网也使世界各地的人们更容易交流。

这一观点意在强调现代信息技术()

A.发挥了蒸汽火车和轮船的作用

B.推动世界经济一体化加速发展

C.决定了人类出行及交流的方式

D.促使世界市场最终形成和发展

8.“唐初,兵之戍边者,大曰军,小曰守捉,曰城,曰镇”,镇将只掌防戍守御。

由此说明镇

A.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B.具有军事防御功能

C.因军事驻扎而形成D.可以解决边患问题

9.有学者研究发现,唐代城市道路功能单纯。

主要满足城市交道需要。

到了宋代,城市道路的性质发生了变化,两旁分布着各种商店,形成繁华的商业街,成为城市生活的中心,道路宽度缩小。

这种情况一直廷续到明清。

这种变化反映了( 

A.手工业发展使商业繁荣B.江南工商业市镇的兴起

C.城市经济功能的增强D.城市建筑风格的质变

10.随着大运河的开通,扬州等城市在唐代便“当南北大冲”而“百货所集,城市繁荣异常”,宋时更是“自淮南之西,大江之东,南至五岭蜀汉,十一路百州之迁徙贸易之人,舟车日夜灌输京师,居天下之十七”。

A.扬州成为南方经济重心B.交通改善推动城市经济发展

C.京师地区完全依赖南方D.大运河取代了传统交通要道

11.西汉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青州大疫,中央政府要求:

“民疾疫者,舍空邸第,为置医药”,旨在切断传染源。

这项措施被后世沿用。

据此可知当时()

A.疫病防治依赖于中医药学创新

B.医疗隔离救治理论成熟

C.政府具有较强的社会动员能力

D.政府防治疫病方法有效

12.19世纪,接种疫苗、隔离受传染的病人、保护供水、掌握有关抗菌剂的知识———所有这一切都使西北欧的死亡率从1800年至少每千人的30降低到181年每千人的10左 

右。

欧洲的人口从1750年的14000万急剧地上升到1800年的18800万、1850年的26600万。

这表明,西北欧死亡率降低和欧洲人口的增长源自于

A.医学知识普及并深入发展B.科学理论的重大突破

C.资产阶级统治地位的巩固D.工业革命向全球拓展

二、材料分析题

两次工业革命都给社会带来了深刻影响,既促进生产力的巨大飞跃,极大改变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又对国际关系产生了重大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工业革命被誉为“被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创造了一幅烟囱多于教堂尖顶的图景。

他在不过三代人的时间里,改变了整个英格兰的面貌:

从家庭手工业过渡到大工厂生产,从手工劳动过渡到机器劳动,从乡村社会过渡到都市化社会……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下面是19世纪后期美国钢铁业的发展情况表。

1870年

1900年

企业总数

808

669

产量(吨)

3200000

29500000

投资额(美元)

121000000

590000000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工业革命对英国社会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19世纪后期美国钢铁业发生的变化。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原产于美洲的粮食作物玉米、马铃薯和甘薯,蔬菜作物番茄、辣椒、南瓜等,由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带到欧洲,之后传播到亚洲、非洲等其他各洲。

美洲作物外传的同时,也有很多欧亚作物传入美洲,主要有:

粮食类的小麦、大麦、水稻;

水果类的苹果、葡萄、甜橙、柠檬;

蔬菜类的黄瓜、甜瓜、豌豆;

经济类的甘蔗等。

除农作物外,欧洲移民还把牛、驴、骡、马、猪、羊、鸡等畜禽传入了美洲,或用作役畜,或用于食用。

——摘编自《普通高中历史教科书•经济与社会生活》

材料二明代的疆域,大于宋代,至少增加了西南、河北大部分与东北地区。

但是,仅以这些地区生产的食粮,犹不足维持明代中叶以后增加的人口。

明代开始,有许多新的食粮作物引进中国,最为重要者为甘薯与玉米。

甘薯“亩可得数千斤,胜五谷几倍”,初入中国时,地方官员当作歉收时的救荒粮,玉米“种一收千,其利甚大”。

两者皆富于淀粉,可充主食,以补稻米与麦类之不足。

且不拘土壤与地形,或可在山地种植,或可在沙地栽培,将过去认为无法使用的土地,变为农田。

……因为土地使用的方式改变,边缘土地的植被改变,也严重地改变了地貌与生态。

——摘编自许倬云著《万古江河:

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并说明16世纪以来物种传播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玉米、甘薯在明代传入中国并得以广泛种植的原因,简析其对明清社会经济的影响。

三、论述题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70~2010年美国、中国与世界的城市化水平一览表

时间

美国

中国

世界

1970

73.60%

17.38%

35.90%

1980

73.7.%

19.39%

39.10%

1990

78%

26.41%

43%

2000

79.10%

36.22%

46.70%

2010

82.10%

49.95%

50.80%

——摘编自《中国统计年鉴(2010)》、《国际统计年鉴(2010)》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结合相关史实加以论述。

(要求:

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1.

【答案】

B

【考点】

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解析】

本题考查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解答】

工业革命之后,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工业革命导致人们的时间观念加强了,故B符合题意。

材料并未体现人们生活节奏加快,故排除A。

资本家严格厂规使工人压力增大未在材料中体现,故排除C。

材料体现的是时间观念的加强,并未体现人们观念的更新,故排除D。

故选B。

2.

C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成就

本题考查新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

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多次成功利用返回式卫星和高空气球进行探索性的航天育种试验,选育出的太空蔬菜已经开始在全国大面积种植”。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航天技术的发展促进我国农业的发展,发挥了带动国民经济发展的作用,故C符合题意;

材料反映我国航天技术的“亲民化”,并未突出世界领先地位,故A不符合题意;

材料没有比较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的关系,故B不符合题意;

可持续发展是指满足当前需要而又不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之能力的发展,材料无关可持续发展的信息,故D不符合题意。

3.

唐朝前期的鼎盛局面

隋唐时期的商业发展

本题主要考查唐朝经济发展。

中国最早的纸币是北宋的“交子”,排除A。

材料没提及重农抑商政策,排除B。

唐朝后期出现的“食券”和“飞钱”都属于金融业务,这些便利了经济的发展,体现了经济的发展催生了新的金融业务,故C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商人地位的提高,排除D。

故选C。

4.

D

明清时期的商业发展

本题主要考查明清时期的社会经济。

题干中“共有1086艘从福建泉州出发……运到墨西哥阿卡普尔科”“墨西哥……其中的绝大部分流入中国”反映了中国是墨西哥与菲律宾贸易之间的重要一环,再结合16、17世纪世界市场的发展过程可知,当时的中国是形成中的世界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D项正确;

“价格革命”是指新航路开辟后造成西欧物价猛涨,导致阶级分化的事件,A项在材料中未涉及,排除;

B项是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扩张的影响,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新航路开辟后世界贸易中心开始转移到大西洋沿岸,C项与史实不符,排除。

故选D。

5.

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此题暂无解析

材料介绍的是新航路开辟之后,商业组织在欧洲出现并且范围很广形式很多。

这就可以看做是新航路开辟的一种影响,这使得欧洲的重商主义进一步确立,而且出现了新的商业经济形式,因此本题选择C选项。

A选项材料没有反映资产阶级的地位问题;

B选项说法没有问题,但是范围过大,材料只体现在商业领域;

D选项材料没有体现经济结构的问题,只体现了经营上的问题。

6.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本题主要考查二战后的世界经济。

由材料可知,要通过定期召开国际会议降低关税,体现贸易发展的制度化,D项正确;

新的国际金融体系是布雷顿森林体系,A项错误;

提高发展中国家话语权不是关贸的目的,B项错误;

C项表述过于绝对,错误。

7.

现代科学技术

本题以学者的论述为考查切入点,考查了对现代科学技术知识点的掌握,考查了对材料的综合阅读理解能力。

、现代信息技术无法代替蒸汽火车和轮船,故

项错误;

、“互联网也使世界各地的人们更容易交流”,说明它推动了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故

项正确;

、现代信息技术与“出行方式”无关,故

世纪末

世纪初“世界市场最终形成”,当时互联网尚未诞生,故

8.

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变化

镇将“掌防戌守御”说明镇具有军事防御的功能,故B项正确;

材料未涉及商品经济的发展,故排除A项;

材料旨在说明镇的功能而非镇形成的原因,故排除C项;

“解决边患问题”的说法错误且与史实不符,故排除D项。

9.

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特点

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城市经济的发展。

A.材料没有体现出手工业发展的表现。

B.材料中的城市不一定限于江南。

C.从材料可以看出城市的商业功能明显增强。

D.材料反映的是城市布局的变化和商业的发展,而不是建筑风格的改变。

10.

宋朝的商业发展

根据材料“当南北大冲”“百货所集,城市繁荣异常”“自淮南之西,大江之东,南至五岭蜀汉,十一路百州之迁徙贸易之人,舟车日

夜灌输京师,居天下之十七”等信息可知,扬州城市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是地处运河和长江汇合处,是水陆交通枢纽,江南物产的集

散地,说明交通改善推动城市经济发展,故B选项正确:

材料内容主要体现的是交通改善而推动扬州城市经济发展的现象没有体现南

方其他城市的发展情况,无法得出扬州成为南方经济重心的结论,故A选项错误:

材料内容体现的是随着大运河的开通而扬州城市经

济发展的情况,没有体现京师地区完全依赖南方的信息,故C选项错误:

材料内容体现的是随着大运河的开通而扬州城市经济发展的

情况,没有体现大运河取代传统交通要道的问题,故D选项错误

11.

中国古代的疫病与防治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疫病与防治。

“旨在切断传染源。

这项措施被后世沿用”表明政府防治疫病方法有效,故D正确;

材料未体现中医药学创新,排除A;

B项“理论成熟”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材料表明政府采取措施防治疫病,并没有动员社会力量,排除C。

12.

A

中国古代的医学成就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19世纪西北欧死亡率降低、欧洲人口增长的原因是因为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基本的医学知识得以普及

并深入发展,故A项符合题意;

科学理论的重大突破同人口的增减关系不大,B项排除;

资产阶级统治地位的巩固同材料人口增

减关系不大,C项排除;

工业革命向全球拓展不会导致西北欧死亡率降低和欧洲人口的增长,D项排除。

故选A.

(1)影响:

环境污染;

机器生产代替手工生产;

工厂取代工场(或工业化);

加速了城市化进程。

(2)变化:

企业数量减少;

产量和投资额增长;

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形成了垄断组织)

第二次工业革命

(1)本题根据材料一“烟囱多于教堂尖顶的图景”、“改变了整个英格兰的面貌:

从家庭手工业过渡到大工厂生产,从手工劳动过渡到机器劳动,从乡村社会过渡到都市化社会”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环境污染、机器生产、工厂、城市化等方面概括工业革命对英国社会的影响。

(2)本题根据材料二“19世纪后期美国钢铁业的发展情况表”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企业数量、产量和投资额、生产和资本等方面概括19世纪后期美国钢铁业发生的变化。

(1)特点:

①种类多:

粮食类、果蔬类、经济作物类、畜禽类;

②范围广:

涉及欧亚非美;

③以食物为主:

粮食类、果蔬类、经济类、水果类、畜禽类;

④双向交流:

既有美洲物种的外传,也有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的推广。

(2)原因:

①新航路的开辟;

②早期殖民扩张;

③中国人地矛盾突出;

④高产且不拘土壤与地形。

积极影响:

①扩大了耕地面积,缓解了人地矛盾;

②丰富了食品资源,增加了粮食供应总量;

③提高了抗饥荒能力,加速了人口的增长;

④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密切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

积极消极:

过度的垦荒造田,也导致水土流失。

本题考查新航路的开辟。

主要考查新航路开辟后物种传播的特点。

(1)特点,通过材料“原产于美洲的高产作物……蔬菜作物”“很多亚洲作物传入美洲”可以概括得出种类多,范围广,以粮食作物为主,是双向交流。

(2)原因,通过材料“仅以这些地区生产的粮食,犹不足维持明代中叶以后增加的人口”“且不拘土壤与地形”再结合所学知识从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的角度来概括。

积极影响从缓解中国人地矛盾,增加了中国粮食产量,促进中国人口增长和商品经济发展等角度来分析。

消极影响通过材料“改变了地貌与生态”可以概括得出过度的垦荒造田导致水土流失,破坏了生态环境。

示例1:

改革开放,中国城市化水平逐步提高。

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

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激发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发展迅速,大量劳动力进入非农产业。

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对外开放程度不断加大,外资企业、民营企业涌现,进一步促进了人口向城镇集中。

示例2:

20世纪90年代美国城市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经过70年代经济危机后;

美国加强对信息技术的研究,90年代信息时代的到来,知识经济的推动,加快了美国城市化水平;

世贸组织的建立,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有利于美国对外贸易的增加,促进美国经济发展,推动美国城市化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示例3:

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城市化水平逐步提升。

亚非拉民族国家的独立,充分利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重视发展经济,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原城市化水平高,70年代经济危机过后,它们的城市化水平再次提高,促进了世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70年代以来,国际形势相对缓和,各国政局相对稳定,和平与发展成为主流,有利于世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中外城市化进程比较

本题主要考查1970~2010年美国、中国与世界的城市化水平的比较。

城市化也称为城镇化,是指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其社会由以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型社会向以工业(第二产业)和服务业(第三产业)等非农产业为主的现代城市型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

本题是历史小论文,要求学生能够写出某一观点,能够运用史实予以论证,逻辑性强,表述清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教育学心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