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与运作管理系统复习资料重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7515136 上传时间:2022-12-06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6.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产与运作管理系统复习资料重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生产与运作管理系统复习资料重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生产与运作管理系统复习资料重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生产与运作管理系统复习资料重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生产与运作管理系统复习资料重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产与运作管理系统复习资料重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生产与运作管理系统复习资料重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产与运作管理系统复习资料重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生产与运作管理系统复习资料重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产品是具有一定使用价值的成品或半成品。

服务主要指无形产品。

要求:

取决于用户和市场的需要,即品种对路、质量优良、价格适宜、交货及时。

②生产要素

③产出过程

④反馈

⑶生产运作管理的任务:

运用组织、计划、控制等职能,把投入的各种要素有效的结合起来,形成有机的体系,按照最有效产出方式满足社会需要。

4.运营管理的具体工作

运营管理要实现自己的任务,就需要做许多工作:

①准备工作与生产组织。

是指为产出而做的物质准备工作、技术准备工作和组织工作。

②产出计划。

在制造业称为生产计划,在服务业一般有服务人员的班次安排。

是运营管理的精华。

指与产品有关的计划工作和负荷分配工作。

③运营控制。

在制造业一般称为生产控制,在服务业一般是服务保证,是指围绕着完成计划任务所进行的检查,调整管理工作。

④运营水平的提升。

为适应企业国际化和企业激烈的竞争形势,尽快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使经营一体化,是现代运营管理的热点。

二、生产过程组织

运营管理在对产出的管理中,一般包括:

产出过程、产出的地点、产出的时间等几个方面进行。

我们在本课程中以有形产品的制造过程来学习。

1.生产过程组织

⑴生产过程构成

生产过程:

是指从投料开始,经过一系列的加工,直至成品生产出来的全部过程。

生产过程的构成

按各部分分担不同的任务来划分,分为四部分:

①生产技术准备工作——指产品在投入生产前所进行的各种生产技术准备工作。

②基本生产过程——指对构成产品实体的劳动对象直接进行工艺加工的过程。

③辅助生产过程——指为保证基本生产过程的正常进行而从事的各种辅助性生产活动的过程。

如为基本生产提供动力、工具和维修工作等。

④生产服务过程——指为保证生产活动顺利进行而提供的各种服务项工作。

如供应工作、运输工作、技术检验工作等。

⑵工艺阶段和工序

工艺阶段:

是指按照使用的生产手段的不同和加工性质的差别而划分的局部生产过程。

若干相互联系的工艺阶段组成基本生产过程和辅助生产过程。

工序:

是指一个工人或一组工人在同一工作上对同一劳动对象进行加工的生产环节。

它是组成生产过程的最小单元。

若干个工序组成工艺阶段。

按照工序的性质,可把工序分为基本工序和辅助工序:

基本工序——直接使劳动对象发生物理或化学变化的工序。

辅助工序——为基本工序的生产活动创造条件的工序。

综上,生产过程的构成,就是指生产过程的各个部分(生产技术准备过程、基本生产过程、辅助生产过程、生产服务过程,生产过程的各个工艺阶段、基本工序和辅助工序)之间的组成情况和相互联系。

⑶影响生产过程的构成因素

①企业产品的特点。

就是指产品用途、结构、复杂程度和制造产品所用的材料等

企业的规模

②企业规模大,生产过程工序划分较细,专业化水平高。

企业规模小,生产过程工序划分较粗,专业化水平低。

③企业生产采用的设备和工艺方法

④企业对外协作关系。

社会专业化协作水平越高,企业内部生产过程就趋于简化,其它属于企业辅助生产过程的产品,就可由其它专业工厂提供。

⑷合理组织生产过程的基本原则

就是指合理地处理生产过程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使其在时间上、空间上密切配合、协调一致,以保证均衡、有节奏的生产。

原则如下:

专业性:

设计和工艺方面类似的产品,在企业内部组织专业化生产。

连续性:

产品在各个环节上的运动始终处于连续状态,没有或很少有不必要的停顿和等待时间。

比例性:

能力、效率、计划方面保持比例,避免脱节。

节奏性:

相同的时间间隔内生产大致相同数量或递增数量的产品。

柔性化:

能及时满足变化了的市场需要。

即朝着多品种、小批量、能够灵活转向、应急应变性强的方向发展。

2.生产过程的空间组织

空间组织:

就是指企业的各个生产单位的组成、相互联系及其在空间上的分布情况。

⑴工艺专业化

按照生产工艺的特点来设置生产单位。

在工艺专业化的生产单位内,集中着同种类型的生产设备和同工种的工人,每一个生产单位只完成同种工艺方法的加工或同种功能。

优点:

①可以充分利用设备

②适应产品品种的要求,适应分工的要求

③便于工艺管理和提高技术水平

缺点:

①加工路线长

②经过许多车间,增加交接等待时间。

③车间之间的相互联系比较复杂,使计划管理和在制品管理工作更加复杂。

⑵对象专业化

各基本车间独立完成产品、零件、部件的全部或大部分工艺过程。

专业化形式有两类主要形式:

成品或部件为对象的专业化形式和同类零件为对象的专业化形式。

①加工路线短

②为采用先进的生产过程组织形式(流水线、自动化)创造条件

③大大减少车间之间的联系,有利于在制品管理

①对产品变动的应变能力差。

②设备利用率低

③工人之间的技术交流比较困难,因此工人技术水平的提高受到一定限制。

⑶成组加工单元

成组加工单元就是在一个生产单元内,配备某些不同类型的加工设备,完成一组或几组零件的全部加工任务,且加工顺序在组内可以灵活安排,成组加工单元符合对象原则,也可以看作是对象原则的进一步发展。

⑷柔性加工单元

柔性加工单元是成组技术与数控技术相结合的产物。

在柔性生产单元中,产品、零部件或加工工艺变化时,不必对设备或生产线进行大的变更,而只要变更某些控制程序就可以适应新的产品、零部件和新的工艺加工方法的需要。

柔性加工单元与成组加工单元的不同点:

①加工机床为数控机床或数控加工中心。

②传递装置为自动传送系统或自动抓握装置。

③工件和刀具自动传递装卸。

④采用集中数控或计算机控制。

3.生产过程的时间组织

主要研究劳动对象在车间之间、工段之间及工作地之间的运动,在时间上如何配合与衔接,以最大限度地提高生产过程的连续性和节奏性,达到提高生产率,降低成本,缩短生产周期的目的。

零件的移动方式

顺序移动方式

定义:

指一批零件在全部工序加工完毕之后,才能整批地转入下一道工序。

加工周期的计算公式:

例1:

m——工序数 

n——零件数

特点:

零件在加工过程中没有停歇、管理与组织比较简单,但加工时间长。

平行移动方式

每一个零件在前一道工序加工完毕之后,立即转入下一道工序进行加工,零件在工作地之间是一个一个的运输的。

计算公式:

加工时间最短,设备的利用和人力的利用不够充分,有停歇时间。

平行顺序移动

一批零件或产品在每一道工序都必须保持连续,又与其它工序平行地进行作业的一种移动方式。

如何保证既连续又平行:

ti>

ti+1 

零件逐个移动

ti<

零件在前一道工序生产足够数量,能够保证下一道工序连续,才传送到下一道工序。

——每相邻两道工序中较短的单件工序时间

三、运营管理的发展史

运营管理的发展

自从泰罗的科学管理诞生以来,人们对企业管理的研究逐步由经验走向科学化。

1.泰罗制

2.福特的大量生产方式

福特的T型车,使汽车由富豪们的奢侈品变成了普通工薪族也买得起的生活必需品。

①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3S化”:

标准化、简单化、专门化。

②传送带装配线的应用

到1920年,T型福特车的产品成本降低到了1908年的三分之一。

老福特主动把一辆车的售价从2800美元降低到850美元。

标准化、简单化、专门化成为日后规模生产,降低成本的通用性手段。

3.通用汽车公司(GM)的生产管理方式

斯隆

GM在生产管理、市场管理、组织机构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

1)生产首先来自市场的需求。

产品的多样化和系列化来适应市场变化。

2)零部件的通用性来减少多品种规模经济效益低的问题。

3)通过款式的新颖性和高质量满足富裕人群,超高档车不考虑批量生产。

4)制定产品政策:

①从低到高按价位建立完整产品系列;

②各段价位形成一个系列,各段价位不宜太小,以保证必要批量;

③整个系列不允许出现品种上的重复。

5)在组织结构以及一系列的管理制度创新,后来被称为斯隆模式。

主要是以产品为中心的事业部制和各种专业委员会制度。

4.丰田汽车公司的生产管理方式

1950年-1980年创造出的丰田生产模式:

成本低为标志。

(成本低不等于价格低)

在上世纪60年代开始,日本的汽车制造业逐渐有了相当的竞争力,到上世纪80年代,日本的汽车制造业给美国和欧洲带来相当大的冲击,世界上很多的管理者与管理学者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985年-1990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组织了50多名专家,用时5年,通过对美国、欧洲和日本丰田生产方式全面对比分析,把丰田生产方式扩展到制造领域;

把丰田生产方式的指导思想,从生产制造领域扩展到了产品研发、采购供应、协作配套、销售服务、财务管理等各个领域,这个在丰田模式上建立起来的新的超越,赋予了一个新的名词:

精益生产方式。

精益生产方式:

①特点:

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为前提,以“消除一切浪费”为目标,采用拉动式生产的准时生产制,用多批次小批量生产的混流生产线取代单品种大量生产的流水线,最大限度地降低在制品储备和缩短生产周期。

②一系列新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

准时化生产、看板管理、快速换模、作业标准化、设备合理布局、改进活动、现场管理等

③改进活动:

QC小组

在中国俗称“丰田模式”,也就是由美国麻省理工归纳提出并推广的“精益生产方式”。

运营管理发展趋势

1.市场全球化:

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加强,征服世界不是以消灭政府为特征,而是变为以经济方式为主,辅之观念和文化的方式进行。

2.运营战略:

越来越多的公司认识到,运作战略对其经营全面成功的重要性,将运作战略与公司整体经营联系起来的必要性。

3.全面质量管理:

全员参加、探求提高产品和质量的方法。

重视工作质量、质量保证。

4.柔性:

对需求量、产品构成、产品设计变化的快速适应能力。

5.缩短时间:

在工序加工、信息检索、产品设计和对顾客抱怨的处理方面缩短时间,以获取竞争优势。

6.技术:

计算机、新材料新方法新设备,技术会使成本提高、柔性减少、生产率下降,所以必须技术与运营的很好结合。

7.工人参与:

建立工作团队。

8.流程再造:

对经营过程彻底地重新构思,根本地重新设计,以达到在一些诸如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等关键性能方面的显著提高。

必要性:

随着生产和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在很多领域都得到广泛的应用,也暴露了新技术和旧过程、旧组织之间的矛盾;

自动化的新技术给企业带来高效率,对不合理的过程实行不恰当的自动化甚至会导致灾难。

涉及范围:

管理过程(企业目标和经营战略产生、价值趋向)、操作过程(直接与满足外部顾客需求的相关过程)、支持过程(资金、人力、设备管理、信息系统)。

9.环境问题:

要求企业对环境负责,使企业日益注重减少废物、设计及使用无毒、易再处理的产品和包装品。

10.公司裁员:

少用人员。

11.供应链管理:

组织对从原材料供应方一直到最终顾客这一供给链的管理。

核心竞争力、业务外包、延迟制造等。

形成供应链之间的竞争。

12.敏捷制造:

强调依靠运作的柔性和速度获得竞争力。

能迅速经济的、几乎无破坏的从一种设计转到另一种设计。

其关键环节是信息的快速收。

13.精益生产:

看板管理、准时生产制(JIT)、5S、零库存。

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工艺专业化

2.对象专业化

二、简述

1.运营管理的发展过程

2.运营管理与营销管理的关系

三、计算

1.已知m=5,n=4,t1=12,t2=6,t3=8,t4=10,t5=5,求在平行顺序移动下,这批零件的加工周期。

2.已知m=5,n=4,t1=10,t2=4,t3=8,t4=12,t5=6,求在顺序、平行、平行顺序三种不同的移动方式下,这批零件的加工周期各是多少?

3.已知m=5,n=20,t1=1,t2=5,t3=4,t4=2,t5=3,求在平行、平行顺序两种不同的移动方式下,这批零件的加工周期各是多少?

四、请查阅并讨论福特的“3S化”的含义,并组织小组讨论“3S化”的作用与意义。

一,概述

第一讲概述

1.运营管理的概念

2.输入、过程、输出

3.制造业生产与服务业生产

一、基本概念

运营管理涉及诸多名词,其中有两个名词是经常提到的:

产品、流程。

产品和流程是运营管理中核心词汇。

1.运营管理(operationsmanagement),也叫运作管理(operationsmanagement),是对生产和提供产品和服务的系统进行设计、运行和改进的管理过程和管理行为。

(运营管理与运作管理,二者都是从英文翻译过来的,至于翻译为运营,还是翻译为运作,本课程不做严格考证,认为二者是等同的。

还有人将operations翻译为营运,本课程对此翻译不考虑。

2.相关概念

①生产管理(productionmanagement)

②生产与运作管理(productionandoperationsmanagement)是指对生产与运作活动的计划、组织和控制。

3.概念的演变

第一阶段:

生产管理(productionmanagement)

人们最初对上述变换过过程的研究主要限于有形产品变换过程的研究,即对生产制造过程的研究。

从研究方法上来说,也没有把它看作上述的“投入——变换——产出”的过程来研究,而主要是研究有形产品生产制造过程的组织、计划与控制。

所以当时被称为“生产管理”。

(西方管理学界)

第二阶段:

生产与运作概念的形成

1)随着经济发展、技术进步以及社会工业化、信息化的发展,人们除了对各种有形产品的需求之外,对有形产品之后的相关服务的需求也逐渐提高。

2)随着社会分工的出现,原来附属于生产过程的一些业务,服务过程相继分离并独立出来,形成后来的流通、零售、金融、房地产等服务行业,使社会第三产业比重越来越大。

因此,对提供无形产品的运作过程进行管理和研究的必要性应运而生。

人们开始把有形产品的生产过程和无形产品即服务的提供过程都看作一种“投入——变换——产出”的过程。

这种变换过程的产出结果无论是有形还是无形,都具有下述特征:

·

能够满足人的某种需要,即具有一定的使用价值;

需要投入一定的资源,经过一定的变换过程才能够实现;

在变换过程总要投入一定的劳动,实现价值增值

因此,人们开始把对无形产品产出过程的管理研究也纳入生产管理的范畴中去,被称为“productionandoperationsmanagement”。

第三阶段:

运营概念的形成

随着生产管理的研究范围从制造业扩大到了非制造业。

这样就扩大了生产管理的概念,即“投入——产出”的概念,人们把“生产”抽象为“产出”,Input与output以及其过程被看作是同一个概念,也就是无论是有形产品的生产过程,还是无形产品的提供过程,被统称为“operations”。

有人翻译为“运作”,也有人翻译为“运营”。

从管理的角度来说,这有形产品与无形服务变换过程实际上是有许多不同点的。

鉴于课时有限,我们侧重于对有形产品生产过程的研究,同时,对服务业运作过程的特殊性做一些简单的分析。

二、输入、过程、输出

输入、过程、输出是系统的观点,是指生产(运营)是组织将其输入转化为输出的过程。

输入输出过程,也称投入产出过程。

“投入——变换——产出”的过程,即投入一定的资源,经过一系列多种形式的变换,使其价值增值,最后以某种形式产出供给社会的过程,也可以说,是一个社会组织通过获取和利用各种资源向社会提供有用产品的过程。

投入包括:

人力、设备、物料、信息、技术、能源、土地、时间等资源要素。

产出包括两大类:

有形产品和无形产品。

中间的变换过程,也就是劳动过程、价值增值过程,即运营过程。

1.输入、过程、输出(投入、过程、产出)

要理解运营管理,必须仔细理解输入、过程、输出。

要提高运营管理的有效性,就是提高对输入(投入)要素、过程、以及输出(产出)要素进行有效管理,可以进行系统性管理,也可以阶段性对某些要素进行有效性改进。

2.转化过程

3.实例分析

人们对于有形产品的转化过程(制造过程)的理解,一般比较容易,但对于服务业的运营过程的理解,往往会出现很多错误。

医院的输入输出(投入产出)是什么?

餐馆的输入输出(投入产出)是什么?

大学的输入输出(投入产出)是什么?

……

我们能否把肚子饿的顾客当作餐馆的投入?

能否把吃饱饭的顾客当作产出?

显然是不能的。

因为顾客是外在的,是餐馆的服务对象。

餐馆的输出(产出)就是餐饮服务,要做好餐饮服务,餐馆投入设备、原材料、厨师、服务员、管理人员等。

只有理解了输入输出以及转化过程,才可能进行有效管理。

我们重点分析同学们比较熟悉的大学。

大学的输出(产出)是高等教育服务。

学生是大学的顾客之一,而不是大学的输出(产出)。

大学为社会(社会也是大学的顾客之一)培养合格的大学毕业生,培养的过程就是产出的过程,其产出的是高等教育服务。

大学是服务性机构,输出的是教育服务。

(政府也是服务性机构,输出的是公共性服务。

大学要提高管理,也就是提高高等教育服务的有效性,必须深刻理解输入要素及转化过程。

大学最重要的输入要素是设施与人员,设施主要包括图书馆(图书)、实验室、教室、体育场馆、学生活动场所、以及宿舍和食堂。

在设施方面,以图书馆和实验室为重,甚至可以说,图书馆与实验室的水平象征着一所大学的办学水平。

在人员方面,可以分为教学人员与教辅人员。

教学人员与教辅人员与教育服务过程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有效地提高输入要素,是提高管理的基础性工作。

图书的质量与利用率,实验室的实验水准与利用率是高等教育服务过程中最重要的。

所有的过程必须与投入要素相结合。

学生有多少时间与精力花费在专业知识(通过图书与教师指引)与专业技能(通过实验、实践以及教师指导)上面,体现一所大学对教育过程的管理。

因此,要提高输出,也就是提高某一所大学的高等教育服务质量,必须提升投入要素的水平,加强对过程的管理。

也就是说,理解投入产出过程,才能理解运营管理。

任何的组织,要提高管理的有效性,必须深入理解其投入产出,以及其过程。

三、制造业生产与服务业生产

(一)制造业生产

制造业生产:

是将各种输入要素转化为有形产品的过程。

1.按生产工艺特性制造业生产可分为加工装配型和流程型两大类。

①加工装配型生产,也称离散性生产,指物料离散地按一定工艺顺序运动,在运动中不断地改变形态与性能,最后形成产品的生产。

②流程型生产,也称连续性生产,指物料均匀、连续地按一定工艺顺序运动,在运动中不断改变形态与性能,最后形成产品的生产。

2.按组织生产的特点制造业生产可以分为备货型生产(make-to-stock,MTS)与订货型生产(make-to-order,MTO)两种。

备货型生产是指在没有接到用户订单时按已有的标准产品或产品系列进行生产,生产的目的是为了补充成品库存。

通过成品库存来满足用户随时的需求。

如轴承。

订货型生产是指按用户的订单进行生产。

如锅炉、船舶等。

备货型与订货型生产主要区别如表所示:

表:

MTS——MTO(略)

3.按生产专业化程度可以将制造业生产分为:

大量生产、单件生产、成批生产、多品种小批量生产。

随着科学技术进步,人们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消费者的价值观念变化很快,消费需求多样化,从而引起产品的寿命周期相应缩短。

为了适应市场需求,企业越来越多的采用多品种、小批量的生产方式。

多品种小批量生产的特征:

①生产品种多样性

②生产过程复杂性

③生产能力的适应性

④环境变化的多样性

⑤生产计划的变动型

⑥生产管理的动态型

提高多品种小批量生产类型效率的途径:

1)减少零件变化:

①推行三化(产品系列化、零部件标准化、通用化);

②推行成组技术;

③推行变化减少方法

2)提高生产系统的柔性:

①硬办法:

提高机床的柔性。

数控机床(NC机床),柔性制造系统(FMS)。

②软办法:

推行成组技术(GT)

生产系统柔性包括两方面含义:

①能适应不同的产品或零件的加工需求;

②转换时间(短)。

(二)服务业生产

服务业生产,是将投入转化为服务的过程。

按照与顾客直接接触的程度,可以将服务作业划分为:

(1)纯服务作业

(2)准制造作业

(3)混合型服务作业,性质和内容介于纯服务作业和准制造作业之间的各种服务业。

为了将现代生产与作业管理引入混合型或纯服务型服务作业,以提高其效率,需要辨认出这类服务作业的“技术内核”,即服务作业中具有操作性,具有应用现代生产与作业管理技术的潜在可能性的组成部分。

如餐厅服务作业,有关服务员的动作规范,如上菜程序等,均可以仿照生产管理中的程序化、标准化和负荷控制的概念和方法来进行管理和改进。

从管理上,把服务业从顾客参与程度高低、资本密集程度高低对服务业生产系统进行分类,以归纳运营特点。

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不同

制造业

服务业

产品是有形的、耐久的

产出可储存

顾客与生产系统极少接触

响应顾客需求周期较长

市场范围大

设施规模较大

质量易于度量

生产率易测定

产品是无形的、不耐久的

产出不可储存

顾客与生产系统接触频繁

响应顾客需求周期很短

服务于有限区域范围

设施规模较小

质量不易度量

生产率难测定

产品生产与服务运作的比较(史蒂文森P9-10)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

①前者是产品导向的,后者是活动导向型的。

②与顾客的联系程度

③投入的一致性

④工作的劳动含量

⑤产出的一致性

⑥生产率的测定

⑦质量保证

尽管产品生产与服务动作存在上述差异,它们也有许多共同之处,例如它们都需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