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2第2课《古代手工业的进步》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
《必修2第2课《古代手工业的进步》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必修2第2课《古代手工业的进步》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东汉时期,杜诗发明水排,用水力鼓风冶铁,使我国的冶铁水平长期领先于世界;
魏晋南北朝发明了灌钢法,使钢的产量和质量大大提高;
16世纪以前,中国的炼钢技术一直保持世界领先地位。
二、享誉世界的制瓷业
.瓷器的发明和制瓷业的发展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
早在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开始烧制陶器,这是制瓷业的起源。
商代工匠们在烧制陶器的实践中,不断改进原料的选择和处理,提高烧成的温度和施釉技术,烧制出了原始的瓷器。
东汉时期,瓷器的生产技术达到成熟阶段。
早期生产出的是青瓷,后来又生产出了白瓷;
唐朝时期,出现了南青北白两大系统,邢州的白瓷、越州的青瓷非常著名,还出现了闻名于世界的唐三彩;
两宋时期,我国的制瓷技术大放异彩,瓷窑遍布全国各地,涌现出了一批名窑,著名的江西景德镇瓷窑,到元朝发展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
2.明清时期景德镇的制瓷业和制瓷技艺
明清时期,著名的瓷器产地很多,其中景德镇是我国著名的“瓷都”。
“至精精美的瓷器,莫不长于景德镇”。
景德镇成为全国“瓷都”的表现有:
镇上有许多专为皇室贵族烧制瓷器的官窑,还有大量为满足百姓需要而生产的民窑;
官窑烧制的瓷器质量最好,尤以宣德年间的青花瓷最佳,“开一代未有之奇”;
明朝中后期,又在青花瓷的基础上,烧制出多种彩瓷,其中的五彩瓷,色彩绚丽,图案装饰内容丰富,寓意吉祥的占多数,“画必有意,意必吉祥”;
清朝时期,发明了珐琅彩,色彩鲜艳,效果如同油画。
三、异彩纷呈的丝织业
.古老的“丝绸之国”: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织绸的国家。
约在四五千年以前,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都已出现了丝绸的生产;
秦汉以后我国蚕业丝织进入兴旺时期,丝绸之路开通后,丝绸外销的数量大增,促进了丝织业的迅速发展;
隋唐时期,我国的丝织业水平更高,丝织品种类更多,对外销售也更广。
在丝绸之路沿线,有许多汉唐丝织品出土。
中国的丝织品,深受亚、非、欧各国人民的喜爱。
古代西方一直称中国为“塞里斯”,就是“丝国”的意思。
2.明清时期丝织业的鼎盛:
明清时期,丝织业的发展进入鼎盛时期。
这一时期丝织业的鼎盛主要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第一,形成了著名的丝织业中心:
明清时期,苏州、杭州是最著名的丝织业中心。
明清两代在那里都设有官局,专门生产供宫廷消费的丝织品;
明朝中期以后,为市场生产的民营丝织业日益兴盛;
苏州的民营丝织业集中在城东,“比屋皆工织作”,杭州的民营丝织业聚集在城东北,“机纾之声,比户相闻”;
明代中后期,苏州、杭州的丝织业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这一萌芽在清朝前期还有一定的发展。
第二,丝织技术的高超:
明清时期使用的花楼机,结构复杂而精密,至少需要两三个人操作,能够织出画师设计的各种花纹,专门织造精美的丝织品;
丝织品种类繁多,“五色炫耀”,“皆极精巧”。
【难点分析】
简要分析古代中国手工业的三种经营状态、地位及其突出特点
中国古代的手工业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原始社会晚期即已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形成独立的生产部门。
中国古代手工业“历史悠久,素称发达”,这是古代中国手工业的一个重要特征。
在商周时期,手工业由官府所垄断,形成官营手工业一统天下的局面。
到了春秋战国,官营手工业的垄断局面被打破,除了官营手工业继续发展,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开始出现。
民营手工业中,既有众多个体经营的小手工业,也有可与官营手工业相匹敌的大手工业,主要集中在与国计民生关系密切的煮盐、矿冶等部门。
家庭手工业则是随着小农经济的形成而出现的,它与农耕相结合,以纺织业为主。
此后,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就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手工业生产的三种经营形态。
官营手工业由政府直接经营,它利用国家权力征调最优秀的工匠,控制最好的原料,生产不计成本,产品大多非常精美,但这些产品主要供官府、贵族消费,不是商品。
其突出特点:
特殊行业的垄断性;
服务对象的特殊性;
产品的不计成本和奢侈性;
制作工艺的高超性;
行业之间的封闭性;
劳动者的缺少积极性。
民营手工业由民间私人经营,产品是作为商品拿到市场上出售。
家庭手工业是农户的一种副业,产品主要供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剩余部分才拿到市场上出售。
浅析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特征及其影响
资本主义萌芽即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初级形态。
这种生产关系,在明中后期出现了。
其基础是:
社会经济发展,商品经济繁荣,手工业技术进步。
主要行业;
先是棉纺织业,后扩展到冶铁业、采矿业、煮盐业、采煤业等手工业领域。
先是江南一带,后扩展至全国。
特征: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手工工场。
“机户”即是早期的资本家,“机工”即雇佣工人,机房即手工工场。
地位:
水平低,发展缓慢,整个明中期至鸦片战争前,一直处于萌芽状态。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一直居主导地位。
影响:
资本主义萌芽是封建制度渐趋衰落在经济上的体现。
为市民文学的产生和早期民主启蒙思想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封建制度的阻碍和传统重农抑商政策的实行是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
资本主义萌芽是封建统治的对立物,封建统治阶级利用其威势,千方百计的摧残它。
封建剥削的残酷性,大批小生产者破产,不可能提供资本主义发展的市场和资金。
科举制的实行和严酷的封建统治,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在重农抑商政策下,明清统治者实行海禁政策,严禁人民进行海外贸易。
明统治者还派出矿监、税使、处处进行掠夺、勒索。
清政府则在全国各城镇和交通要道、设卡征税。
明政府还实行岁办和采办制度来盘剥商人。
在此情况下,从事工商业要承担风险和忍受大的盘剥。
工商业者虽富有,但没有政治地位。
因此,不少工商业者在致富后,不是将钱财用于扩大投资,而是置办田地,开办当铺。
这样就阻碍了社会财富向资本的转化,影响限制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和发展。
【易混知识】
一、陶器与瓷器的区别
陶器的发明并不是某一个国家或某一地区的先民的专门发明,它为人类所共有。
只要具备了足够的条,任何一个农业部落、人群都有可能制作出陶器。
而瓷器则不同,它是我国独特的创造发明。
一般认为,瓷器至少应具备三个条:
瓷器只能用瓷土即高岭土作胎;
胎的表面必须施用玻璃质釉;
瓷器烧成温度至少要在摄氏1200度左右。
烧成的器皿质地坚硬,敲击能发出金石声。
我国古代制瓷业源于新石器时代出现的陶器。
尔后通过海路和陆路大量输出到海外,才使制瓷技术在世界范围得到遍及。
因此,瓷器是我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
陶器和瓷器的主要区别表现在:
第一、陶器的胎料是普通的粘土,瓷器的胎料则是瓷土,即高岭土(因最早发现于江西景德镇东乡高岭村而行名)。
第二、陶胎含铁量一般在3%以上,瓷胎含铁量一般在3%以下。
第三、陶器的烧成温度一般在900℃左右,瓷器则需要1300℃的高温才能烧成。
第四、陶器多不施釉或施低温釉,瓷器则多施釉。
第五、陶器胎质粗疏,断面吸水率高,敲击时声音低闷。
瓷器经过高温焙烧,胎质坚固致密,断面基本不吸水,敲击时会发出铿锵的金属声响。
二、青瓷与白瓷的区别
成熟的青瓷,早在东汉时期就已出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更为青瓷独盛之时。
至隋、唐、五代时期,越窑青瓷在全国范围内形成独立系统。
而白瓷的成熟大约晚青瓷400年,它历经隋、唐、五代,方形成自身的体系。
特别是当邢窑白瓷以其“类银类雪”的釉色扬名天下后,才最终打破青瓷一统天下的局面,形成所谓“南青北白”的格局。
青瓷与白瓷两者之间的特征区别,表现为前者胎色较重,釉呈青色碧绿无瑕;
后者胎色较淡,釉色洁白匀净。
然而为什么中国瓷器最早出现的是青瓷而不是白瓷呢?
这主要是古代制瓷原料及工艺所决定。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在,要烧出纯然一色的白瓷,就必须掌握一定的除铁技术(上等白瓷的胎和釉中的含铁量必须控制在1%以下),而在古代烧造瓷器因条所限,只能就地取材,利用当地含铁量在1至3%左右的瓷土,就首先烧成了美丽的青色或青绿色的青瓷。
青瓷早于白瓷出现,也与历史变迁、社会习俗的潜移默化密切关联。
例如江南地区山青水秀的自然景色,形成人们尚青的审美情趣。
而长期生活在白雪皑皑的自然环境下,北方各族人民多追求一种以白色为美的旨趣。
这也许是为什么中国早期白瓷出现在北方,而不是出现在窑业历史悠久、制瓷业颇为发达的南方的原因之一。
三、列表区分三种主要手工业经营形态的不同点
经营形态
经营方式
生产目的
性质和特点
官营手工业
政府直接经营、集中、大作坊生产
供军队和官府贵族生活使用,不在市场流通
国家垄断性质;
它凭借国家权力,征调优秀工匠,控制最好的原料,生产不计成本,产品精美,取得诸多成就,世界领先,享誉全球
民营手工业
民间私人经营
供民间消费,作为商品在市场流通
商品生产性质;
在重本抑末的社会环境下发展艰难,但后来居上
家庭手工业
农户个体生产,作为副业
供家庭消费和交纳赋税,剩余部分出卖
属于自然经济组成部分;
受小农经济的束缚发展艰难,在自然经济时代,占有相当的比重。
是中国古代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学法导航】
整体把握我国古代手工业技术的发展历程和世界地位
我国古代手工业的各个行业或部门都有其自身发展历程和发展规律,在学习时要注意进行整体把握。
第一、借助身边的工具书查阅下列概念:
官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民营手工业、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资本主义萌芽等。
第二、可以通过列表的方式将青铜冶铸、冶铁炼钢、瓷器制作、丝织技术的发展情况,按照不同时期分别展现出来,还可以将本没有具体介绍的造纸业、漆器制造业、棉纺织业等行业也融入其中。
并在此基础上认识中国古代手工业的特点。
第三、我国古代手工业在世界上长期居领先地位,素称发达,具有非常突出的地位,在学习时要充分认识其特殊地位。
第四、可以收集“南海一号”、“南越王墓”、海上丝绸之路等有关资源,领略古代手工业的魅力和影响力。
第五、要注意学会认识、鉴赏文物和树立保护文物的意识。
反映古代中国手工业高超成就的文物很多,包括金属制品、瓷器和纺织品等各个方面,如司母戊大方鼎、唐朝的“唐三彩”、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素纱禅衣等,这些都是古代中国手工业发达的典型代表,也是古代中国人创造高度发达文明的典型例证;
文物是不可再生、不可代替的物品,所以每一文物都是国家的瑰宝,我们要特别注意保护,与盗窃、倒卖文物的行为作坚决的斗争。
【小资料】
马王堆出土的素纱单衣
972年3月至7月,我国考古工作者对湖南省长沙市东郊马王堆一号汉墓进行了科学发掘,出土了基本完整的丝织物和服饰达一百余。
在这批丝织物中,最抢眼的是“素纱襌衣”。
马王堆一号汉墓的墓主是第一代軑侯利苍的妻子。
她葬于汉文帝十二年(公元前168年)以后几年。
作为第一代軑侯妻子随葬品的“素纱襌衣”是两千一百多年前的丝织精品。
它反映了西汉初期我国养蚕、缫丝、织造的高超水平。
素纱襌衣,身长128厘米,通袖长190厘米,重量仅49克。
领口和袖口有较厚重的绛色缘边。
如果除去缘边,重量仅为半两多点。
根据计算,这种衣料每平方米仅重12至13克,真是薄如蝉翼,轻若烟雾。
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了两素纱襌衣。
高级的纱料,并不以纺织的空隙多为好,而主要是以蚕丝纤度匀细见长。
在纺织学上,衡量纤度有专用的计量单位,每9千米长的纤维,重量为1克,其纤度称“一旦”。
旦数越小,纤维越细、越好。
现在生产高级丝织物乔其绢,其纤度为14旦,而素纱襌衣纤度竟然只有10至113旦。
对此,有人质疑:
人类发明衣裳,原本是为保暖遮羞,素纱襌衣既不能保暖,又不能遮羞,到底是干什么用的,它怎么穿呢?
素纱襌衣的命名是从材料品类和形制特点两个方面着眼的,“素纱”,是说制作衣裳的材料用的是没有染色的白纱;
“襌衣”,是说衣裳的形制是没有衬里的。
《礼记&
#8226;
玉藻》:
“襌为絅”。
郑注:
“絅,有衣裳而无里。
”由此可见,襌衣就是单衣。
如果从功用方面命名,素纱襌衣也可以称为“景衣”、“絅衣”、“褧衣”。
东汉经学大师郑玄注释《仪礼&
士昏礼》时说:
“景与絅、褧,音相近,义正同。
”从功用方面上看,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素纱襌衣是合乎景衣或褧衣要求的。
素纱襌衣是古代女子出嫁时套在婚礼服外面的罩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