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通论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7510671 上传时间:2022-12-06 格式:DOCX 页数:52 大小:58.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法学通论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法学通论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法学通论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法学通论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法学通论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法学通论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法学通论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法学通论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5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法学通论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一)法的要素

1、法律规则:

是指具体规定权利、义务以及具体法律后果的准则。

2、法律原则:

是可以作为规则的基础或本源的综合性、稳定性原理和原则。

3、法律概念:

是对各种法律事实进行概括、抽象出它们的共同特征而形成的权威性范畴(术语)。

(二)法的体系

1、法律体系的概念

法律体系,即法律部门体系,是指一国的全部现行法律规范按照一定的标准和原则,划分为不同的法律部门而形成的内部和谐一致、有机联系的整体。

2、当代中国的法律体系

我国法律体系通常包括下列法律部门或部门法:

宪法、行政法、军事法、刑法、诉讼法、民法、商法、经济法、环境法、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

第三节法的起源与发展

一、法的起源

法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

法产生的一般规律:

对人们的行为的调整方式逐渐从个别调整到规范性调整,从规范性调整再到法律调整;

法律的形式经历了由习惯到习惯法、又从习惯法到成文法的漫长发展过程;

由自发调整到自觉调整;

从法与宗教、道德不分,到法与宗教、道德分开的过程。

二、法发展的历史类型

(一)法的历史类型的概念与种类

法的历史类型是指依法所赖以建立的经济基础和法所体现的阶级意志的不同所作的分类。

人类历史上,有四种不同历史类型的法,即奴隶制法、封建制法、资本主义法和社会主义法。

前三种统称为私有制社会的法。

(二)法的历史类型的更替

三、两大法系

法系是按照世界上各个国家和地区法律的源流关系、历史传统及形式上某些特点对法律所作的分类。

(一)大陆法系:

1、概念:

又称民法法系,罗马法系,罗马德意志法系,日尔曼法系,法典法系,成文法法系等。

指法国、德国等欧洲大陆国家在罗马法基础上,以1804年法国民法典(拿破仑称帝期间制定)和1896年德国民法典为代表的法律,以及在其法律传统影响下依照它们而形成、发展起来的西方各国法律体系的总称。

2、特点:

法律成文化和法典化;

不承认法官的创制法的权利,否认判例具有法律效力;

在法律分类上,有公法与私法之分;

在诉讼中,坚持法官的主导地位,奉行职权主义;

一般采用民刑诉讼与行政诉讼分开的管辖体制,在法院机构的组织、庭审模式方式都由法律明确规定。

(二)普通法系

又称英美法系,判例法系、不成文法系、英吉利法系,是以英国中世纪法律,特别是普通法为传统、基础而形成、发展起来的西方各国法的总称。

普通法系是法官的创造物;

普通法系的渊源是以不成文法为主,判例是最为主要的;

在法律分类上,普通法系有普通法和衡平法之分;

在法院的建制方面,普通法系没有独立的行政法院系统,民刑案件与行政案件均由同一法院即普通法院系统受理;

普通法有一套独特的概念术语。

(三)两大法系比较:

1、相同点:

同是西方法律制度,在本质、功能、历史类型方面都是相同的,在根本基础、基本原则、法律理念、主要内容、历史根源方面是一致的,都崇尚法治、法律至上。

2、不同点:

法律渊源不同,大陆法系是成文法或制定法为主,英美法系以判例法为主;

法律分类不同,大陆法系分公法和私法;

英美法系分普通法和衡平法。

法律权限不同;

诉讼程序不同。

第四节法的作用与法治

一、法的作用的概念、分类与局限性

法的作用是指法对人的行为、社会生活的影响、指导、功效。

1、规范作用:

法律的规范作用是指法律作为行为规范,对人们的意志、行为发生的直接影响,对人的行为所起到的保障和约束作用。

一般包括:

(1)指引作用;

(2)评价作用;

(3)预测作用;

(4)教育作用;

(5)强制作用。

2、社会作用:

是法律规范运用到社会生活中,具体调整社会关系所发挥的作用。

(1)政治作用;

(2)社会公共事务功能:

第一,维护人类社会基本生活条件;

第二,维护生产和交换的秩序;

第三,组织社会化大生产;

第四,确定使用设备、执行工艺的技术规程,以及有关产品、劳务、质量要求的标准,以保障生产安全、防止事故,保护消费者的利益等;

第五,推进教育、科学、文化的发展。

科技教育的发展决定一个民族的命运,特别近代以来,各国都通过立法来保障和推进教育科技文化事业,诸如义务教育法、科技振兴法、知识产权法等。

3、法的局限性

(1)法是调整社会关系的一种方法,不是全部方法。

(2)法调整的范围也是有限的。

只调整重要的社会关系。

(3)法的自身特点有限性。

如法的稳定性与灵活性之间的矛盾;

另外法自身文字表述有缺陷,不可能通过文字把所有的社会现象都规定进去。

(4)受到执法人员和物质条件限制。

执法人员水平不高,或贪赃枉法,有了法也不能得到贯彻落实。

二、法治与中国依法治国的理论与实践

(一)依法治国的含义

党的十五大报告明确界定了“依法治国”的定义:

“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二)依法治国的意义

依法治国是治国理念上的重大突破;

依法治国是执政方式上的历史性转变;

依法治国是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依法治国是现代市场经济的需要。

(三)依法治国的主体、客体

1、依法治国的主体是人民。

2、依法治国的客体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国家机器和国家权力。

(四)实现社会主义法治的条件

1、社会主义法治的政治基础与条件应该是社会主义的民主政体形式;

2、社会主义法治的经济条件应该是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机制;

3、社会主义法治的文化条件应该是社会主义的科学理性文化基础。

(五)依法治国的目标

1、形式目标:

包括

(1)完备统一的法律体系;

(2)普遍有效的法律规则;

(3)严格公正的执法司法制度;

(4)专门化的法律职业。

2、实质目标:

包括

(1)法律与政治关系的理性化制度;

(2)权力与责任关系的理性化制度;

(3)权力与权利关系的理性化制度;

(4)权利与义务关系的理性化制度。

第五节法的制定与实施

一、立法的概念与原则

(一)立法的概念

立法,即法的创制、法的制定、法的创立,指一定的国家机关依照法定职权和法定程序制定、修改和废止法律和其他规范性法律文件的一种专门性活动。

一般也简称法律的立、改、废活动。

(二)立法的基本原则

1、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至上与民主立法原则;

2、权利与人权保障原则;

3、权力制约原则;

4、合宪性原则;

5、实事求是原则。

二、法的适用的原理与原则

(一)法的实施与法的适用的概念

法的实施是指法在社会生活中的贯彻和落实,包括法的执行、法的适用和法的遵守三个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的方面。

广义的法的适用包括执法机关与司法机关运用法律的活动;

狭义的法的适用是指国家司法机关依照法定的权限与程序运用法律处理案件的活动,又称司法。

(二)司法的基本要求:

正确、合法、及时。

(三)当代中国法的适用原则:

1、司法公正原则;

2、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3、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

4、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

5、国家赔偿与司法责任。

第六节法律关系:

权利、义务和权力

一、法律关系的概念和分类

法律关系是根据法律规范而产生的,主体之间的权利和义务或权力与义务关系。

2、分类:

(1)抽象的法律关系与具体的法律关系:

以法律关系主体的具体化程度不同为标准。

(2)绝对法律关系和相对法律关系:

以具体法律关系依据其主体是单方具体化还是双方个体化为标准;

(3)调整性法律关系与保护性法律关系:

以法律关系产生依据是否使用法律制裁来划分;

(4)平权型法律关系和录属型法律关系:

以主体之间的相互地位不同为标准。

二、法律关系的主体和客体

(一)法律关系的主体:

即权利主体,指法律关系的参加者,即在法律关系中权利的享有者和义务的承担者。

我国法律关系的主体包括:

(1)公民(自然人);

(2)法人;

(3)非法人组织;

(4)国家。

法律关系主体构成的资格:

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

权利能力指能够参与一定的法律关系,依法享有一定权利和承担一定义务的法律资格;

行为能力是法律关系主体能够通过自己的行为实际取得权利和履行义务的能力。

2、客体:

是指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对象。

我国法律关系的客体包括:

(1)物。

(2)非物质财富。

(3)行为。

(4)国家、社会和个人的基本经济、政治和精神财富。

3、内容:

权利与义务构成了法律关系的内容。

(三)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亡

法律关系的形成、变更与消亡,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其中最主要的条件是:

法律本身(即法律规范)和法律事实。

法律事实就是法律规范所规定的,能够引起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亡的客观情况和现象。

以是否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为标准,可以将法律事实大体上分为两类,即法律事件和法律行为。

三、权利、义务和权力

(一)权利的概念

权利是法律意义上的权利人或主体依法享有的具有这样或不这样行为,功要求他人这样或不这亲行为的某种资格、能力和自由。

马克思主义认为,权利总是具有对经济关系的依存性,法定权利总是打上统治阶级意志的烙印。

(二)义务的概念

义务是指法律规定的人或主体应承受的这样或不这样行为的限制、约束、负担或责任。

(三)权力的概念

权力是“行为者影响其他行为者的能力”。

(四)法律上的权利与义务关系

第七节法与民主、人权

一、法与民主

(一)民主的概念与特征

1、民主的概念

民主是一种政治制度,在这种制度中,全体人员有权并且能够直接或间接地,积极或消极地参与公共事务的决策过程。

民主的最大特点在于:

它以公民的意志作为其政治合法性的基础;

政治决策以公民的意见为最终依据。

2、现代民主制度的基本特征

民主与宪政结合;

民主与集中结合;

民主意味着少数服务多数同时多数也应尊重少数的政治制度,需要有民主而科学的决策;

民主的制度化和法律化;

逐步完善民主。

(二)民主与法治的紧密结合

1、法治的真谛在于人民掌握主权,通过自由表决和选举组成代议制立宪法政府;

2、法治的效能在于人民制定的宪法和法律能够保障和限定公民自由权利,促进大众政治参与并向广度和深度扩展;

3、法治的活力在于人民对于所委托的少数管理者及由他们组成的权力机构,通过人人必行的法律和各种形式的分权与制衡制度,保持有效的控制和监督,保证公共权力的合法权威和合理运行;

4、法治的形态,在于确立严格的依法治理的操作运行程序,这种程序必须符合民主的最一般规定和基本原则。

二、法与人权

人权是“人之作为人都享有或都应该享有的权利”。

人权首先是一种道德意义上的权利,属于应有权利的范畴,是指作为人应该享有的权利;

其次,人权是国内法管辖的问题,又是一种法律权利;

再次,人权还必须是一种实有权利,一种实实在在的现实权利。

(二)法律与人权、公民权联系密切

[复习思考题]

1、法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现代法学体系的基本分科有哪些?

2、如何认识法的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法学关于法的本质的学说与其他法学流派的相关观点有何区别?

3、法有哪些规范作用与社会作用?

如何认识法的作用?

第三章4、法的起源的基本规律有哪些?

5、何谓法系?

西方两大法系有哪些主要区别?

6、我国立法与司法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7、何谓法治?

依法治国的主体、客体和依据应当是什么?

宪法

[提要]理解宪法的概念、特征、分类、作用、监督与主要原则,了解我国的国家性质和经济制度,熟悉国家政权组织形式和国家结构形式,认识公民所享有的基本权利和所承担的义务,掌握中央国家机关的组成及其运作过程。

学会用宪法的原理来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

第一节宪法的基本理论

一、宪法的概念

宪法是国家根本法,规定国家和社会的基本问题,是民主制度的法律化,是统治阶级利益的集中体现,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

二、宪法的特征

(一)宪法是根本法。

1、在内容上,宪法规定国家制度和社会制度的根本问题。

2、在法律效力上,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3、在制定和修改的程序上,宪法比其他法律更加严格。

(二)宪法是民主制度的法律化;

(三)宪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集中体现;

(四)宪法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

二、宪法的分类

(一)传统的宪法分类

1、成文宪法与不成文宪法:

2、刚性宪法与柔性宪法:

3、民定宪法、钦定宪法和协定宪法。

(二)马克思主义的宪法分类

资产阶级国家宪法(资本主义类型宪法)和无产阶级国家宪法(社会主义类型宪法)。

四、宪法的主要原则

(一)资本主义宪法的主要原则

1、人民主权原则;

2、分权原则;

3、法治原则

4、保障人权原则。

(二)我国宪法的主要原则

1、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原则

2、社会主义公有制原则

3、社会主义法治原则

4、民主集中制原则

5、保障公民权利原则

五、宪法的作用

(一)宪法对国家政权的作用:

1、巩固国家政权;

2、调节统治阶级内部的各种利益矛盾;

3、规范国家权力的有效运行;

(二)宪法对法制的作用:

1、统一作用;

2、健全作用。

(三)宪法对公民权利和自由的保障作用:

(四)宪法对社会经济的作用

1、宪法保护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经济基础;

2、宪法促进经济的发展。

六、宪法的监督

宪法监督是指由宪法授权或宪法惯例认可的机关,以一定的方式进行合宪审查,纠正和处理违宪行为,以保障宪法实施的一种制度。

(—)我国宪法监督的特点:

1、中央集中监督与地方分级保证相结合;

2、事先审查与事后审查相结合;

3、专门机关监督与群众监督相结合。

(二)我国宪法监督制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对策

问题主要有:

1、没有专门的宪法监督机关;

2、没有系统的宪法监督法;

3、宪法监督缺乏规范化、法律化的运作程序;

4、宪法监督不能起到保障公民宪法权利的作用。

对策:

1、设立专门化、司法化的宪法监督机关;

2、制定统一的宪法监督法,建立宪法诉讼制度,对公民的宪法权利在遭受特定损害的情况下提供宪法上的救济。

第二节国家的性质和经济制度

一、国家的性质

国家性质实质上就是国家的阶级性,它表明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即国体。

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二、经济制度

(一)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个体经济;

私营经济;

涉外经济(三资经济)。

(三)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基本方针:

1、大力发展生产力,逐步改善人们的物质和文化生活;

2、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坚持对外开放;

4、保护社会主义公共财产和公民个人的合法财产。

第三节国家政权组织形式与国家结构形式

一、国家政权组织形式

(一)政权组织形式的概念

政权组织形式即“政体”,是指统治阶级采取一定的原则和方式组织反对敌人、规范国家权力的运用以及管理整个社会的政权机关。

(二)我国政权组织形式: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指人民依据民主集中制的原则通过直接或者间接的方式选举代表组成代表机关,然后由代表机关产生其他国家机关,其他国家机关对代表机关负责的一种制度。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基本的政治制度:

(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全面反映了我国的阶级本质;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体现了我国政治生活的全貌,是其他各项制度建立的基础;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人民实现国家权力的形式。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体现在三方面:

(1)便于人民参加国家管理;

(2)便于少数民族参加国家管理:

(3)便于中央的集中领导和充分发挥地方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完善:

(1)理顺党和人大的关系;

(2)加强人大和人大常委会的建设;

(3)提高人大代表的素质;

(4)建立和完善各种具体的操作制度。

(三)我国的选举制度

选举制度指关于选举代表机关代表和国家公职人员所应遵循的各项原则和制度的总称。

1、我国选举制度的基本原则:

选举权的普遍性原则:

选举权的平等性原则;

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相结合的原则;

无记名投票原则;

选举权的物质保障与法律保障原则;

代表对选民和原选举单位负责,并受其监督。

2、我国选举制度的基本程序:

设立选举机构;

划分选区和选民登记;

提出代表候选人;

投票选举和当选计票。

二、国家结构形式

(一)国家结构形式是指掌握国家政权的统治阶级为了实现其阶级统治,按照一定的原则来划分国家的内部区域,调整国家整体与组成部分、中央与地方之间关系的一种形式。

(二)我国是单一制的国家。

我国现行宪法在序言中申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这是由:

1、我国的民族成分和民族分布情况;

2、民族关系的历史;

3、社会主义现代建设;

4、国防建设的实际需要决定的。

第四节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

一、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的概念

(一)公民:

是指具有某国国籍的自然人。

宪法第33条规定:

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具备我国国籍即可成为我国公民。

(二)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也称宪法权利和义务,是宪法所规定的公民享有的主要权利和履行的主要义务。

二、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

(一)平等权

(二)政治权利与自由

1、选举权与被选举权。

2、言论、出版、结社、集会、游行、示威的自由:

3、批评、建议、申诉、控告、检举权和取得赔偿权。

(三)人身权利与宗教信仰自由

人身权利具体包括:

人身自由不受侵犯、人格尊严不受侵犯、住宅不受侵犯、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

宗教信仰自由。

(1)我国奉行全面的宗教信仰自由。

(2)国家负有保护正常宗教活动的责任,同时也要求宗教团体及信徒负起相应的义务,这也是我国一项重要的宗教政策。

(3)为了使宗教真正成为我国宗教团体和教徒自己掌握的内部事务,不受外国势力的支配,我国长期奉行宗教由中国宗教团体和教徒自传、自治、自养的“三自”政策。

(四)公民的社会经济、教育和文化方面的权利

1、劳动权;

2、劳动者的休息权;

3、退休人员的生活保障权;

4、物质帮助权;

5、受教育权;

6、进行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和其他文化活动的自由。

三、我国公民的基本义务

1、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

2、遵守宪法和法律、保守国家秘密、爱护公共财产、遵守劳动纪律、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会公德;

3、维护国家的安全、荣誉和利益;

4、保卫祖国,依法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5、依法纳税;

第五节中央国家机关

国家机构是一定社会的统治阶级为实现其统治职能而建立起来的国家机关的总和。

包括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和军事机关等。

我国国家机构从横向角度,包括国家权力机关、国家主席、行政机关、国家军事领导机关、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

从纵向角度,包括中央国家机关和地方国家机关。

中央国家机关包括: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国家主席、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

地方国家机关包括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地方积极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和特别行政区的国家机关。

一、我国的立法机关: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

二、我国国家元首: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主席

三、我国最高国家行政机关:

国务院

四、我国中央军事机关:

中央军委

五、我国最高国家司法机关:

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

1、宪法的特征表现在哪些方面?

2、我国宪法监督制度有何特点?

3、如何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基本的政治制度?

4、我国为何采用单一制的国家结构形式?

5、我国选举制度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6、如何理解我国公民权利与义务的一致性?

7、民主集中制原则怎样体现在我国国家机关的组织与活动中?

第四章刑法

[提要]掌握刑法的基本原则、刑法的效力范围、犯罪的概念和特征、犯罪构成要件、犯罪形态、共同犯罪、刑罚制度等重要知识要点,了解并掌握某些重点、难点罪名。

第一节我国刑法的概念、基本原则和效力范围

一、刑法的概念

刑法是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及刑罚的法律。

我国现行刑法是1979年制定的、1997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以下简称《刑法》)。

二、刑法的基本原则

1、罪刑法定原则。

2、适用刑法平等原则。

3、罪责刑相适应原则。

三、刑法的效力范围

(一)刑法的的空间效力。

是指刑法在什么地方有效力和对什么人有效力,是解决刑事管辖权的范围问题。

属地管辖是指根据犯罪发生的地域来确立刑法的效力范围。

我国《刑法》第6条第1款规定:

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犯罪的,除法律有特别规定的以外,都适用本法。

这里的领域,包括:

我国的领陆、邻水和领空三部分,我国驻外使、领馆,以及航行在国外或者公海上的我国船舶和航空器。

我国刑法第6条第2款规定:

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船舶或者航空器内犯罪的,也适用本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