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模拟新题筛选专题汇编17区域可持续发展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开发及其对地理环境影响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7508375 上传时间:2022-12-06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1.0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地理模拟新题筛选专题汇编17区域可持续发展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开发及其对地理环境影响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高考地理模拟新题筛选专题汇编17区域可持续发展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开发及其对地理环境影响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高考地理模拟新题筛选专题汇编17区域可持续发展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开发及其对地理环境影响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高考地理模拟新题筛选专题汇编17区域可持续发展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开发及其对地理环境影响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高考地理模拟新题筛选专题汇编17区域可持续发展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开发及其对地理环境影响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地理模拟新题筛选专题汇编17区域可持续发展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开发及其对地理环境影响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高考地理模拟新题筛选专题汇编17区域可持续发展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开发及其对地理环境影响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地理模拟新题筛选专题汇编17区域可持续发展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开发及其对地理环境影响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地理模拟新题筛选专题汇编17区域可持续发展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开发及其对地理环境影响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C.广阔的消费市场D.便捷的水陆交通

14.“煤炭危机”和“钢铁危机”的出现,主要原因不是

A.能源消费从“煤炭时代”进入了“石油时代”,世界对煤炭的需求量明显下降

B.煤炭开挖深度的增加和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使得鲁尔区所产煤的价格在市场竞争中乏力

C.钢铁出现了世界性的供过于求的状况,鲁尔区的钢铁工业受到各国钢铁产品低价格的冲击

D.鲁尔区铁矿资源主要来自法国西南部,运输成本不断提高

15.20世纪70年代以后,鲁尔区在实施可持续发展过程中

A.旅游、商业、金融和保险业等“无烟经济”受到重视,经济地位不断提高

B.很多工厂变为农田,农业的地位不断提高

C.煤炭和钢铁企业的数量都在不断增加,以增强对外竞争力

D.开发本国铁矿资源,减少进口铁矿石数量

15.A鲁尔区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一方面通过合并、统一管理等,对煤炭、钢铁两大工业部门进行改造,另一方面经济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通过这样的调整,使本区经济结构多样化。

读右图,回答1~4题。

1.图中H是世界著名的工业区,该工业区是()

A.英国中部工业区B.中国辽中南工业区

C.德国鲁尔工业区D.美国东北部工业区

2.F河是()

A.莱茵河B.鲁尔河C.利珀河D.易北河

3.早期,该区得以发展,其优越的区位条件有()

①丰富的铁矿②充沛的水源③便捷的水陆交通④环境优美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

4.20世纪60年代开始,该地区的钢铁工业也开始衰落,原因不是()

A.煤炭成本上升B.石油、核能的利用,对煤炭需求量减少

C.新技术发展D.煤炭资源不足

1.C根据图中“北海”及河流的标示,即可判断H为德国鲁尔工业区。

2.A鲁尔区位于德国西部莱茵河下游,莱茵河纵贯本区南北。

鲁尔河和利珀河是莱茵河的支流,大致呈东西走向。

因此F河是莱茵河。

3.B鲁尔区蕴藏着丰富的煤炭资源,区内莱茵河、鲁尔河、利珀河不仅提供丰富的水源,且与人工运河联成一体,水运便利。

鲁尔区位于欧洲中部陆上交通的十字路口,地理位置优越,因此B符合题意。

4.D20世纪60年代开始,该地区因煤炭开采深度加大成本上升;

石油、核能的利用,对煤炭需求量减少;

新技术发展造成钢铁工业开始衰落。

右图为德国鲁尔区每吨普通钢材生产成本的变化情况。

读图回答5~6题。

5.1850年,鲁尔区钢铁工业的生产成本中,燃料的比重约为()

A.30%B.40%C.45%D.50%

6.“其它”投入中包括多种因素,其中在数量上呈持续上升趋势的是()

A.交通运输B.科学技术

C.劳动力D.宣传广告

7.从生态效益考虑,鲁尔区的钢铁工业应布局在居民区的()

A.东北方向B.东南方向C.西北方向D.西南方向

8.1950年以后,鲁尔区钢铁工业在布局上出现了“西移”现象,主要原因是

A.全球钢铁生产过剩B.新技术对钢铁工业的冲击

C.煤炭对钢铁工业的影响力下降D.钢铁工业对环境的污染加剧

5.C根据图示1850年对应的纵坐标中燃料,即可读出数据。

6.B影响工业区位因素在不断的变化,对于鲁尔区来讲,交通运输、劳动力因素影响在减弱,科学技术在增强,宣传广告则变化不大。

27.(12分)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请说出图中所涉及的新能源类型及节能措施。

(6分)

(2)试分析用秸秆作原料进行沼气开发的地理意义。

[解析]图示以沼气的开发与利用为切入点展示了我国农村可再生资源利用的类型,体现了“利用新能源,保护生态环境”,在农村有针对性地开发新能源,建设沼气站,风力和太阳能发电,进行节能住宅建筑、铺设燃气管网等工程等,实现可再生资源综合利用。

对我国农村能源建设和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1)题,根据图示不难回答。

(2)题,分析秸秆作原料的沼气开发的环节分析入手,可发电和制氢提供能源,堆肥提供肥料,减少化肥的使用,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效益,实现可再生资源的综合利用,保护生态环境。

[答案]

(1)沼气风能太阳能氢能烟气供热生态节能住宅氢能观光车(答出六条即可,答对一条得1分)

(2)为畜牧业提供了饲料;

为生活和生产提供了燃料;

为种植业提供了肥料;

减少了农业的投入,增加了农业的收入;

有利于生态的良性循环,保护自然环境等。

泥炭(又称为草炭或是泥煤)是煤化程度最低的煤,泥炭是沼泽在形成过程中的产物,也是沼泽地形的特征之一。

近年来,泥炭被广泛应用于工农业生产。

下图为中国泥炭分布示意图,图例1表示储量大于100万吨;

图例2表示储量预测大于100万吨;

图例3表示储量在30-100万吨之间;

图例4表示储量大于10万吨。

图例5为泥炭分布区界。

据此完成22~23题。

22.我国泥炭分布比较集中的区域是

①青藏高原②东北平原③华北平原④江淮平原⑤塔里木盆地⑥四川盆地

A.①②③B.②③④C.③④⑤D.④⑤⑥

23.下列物产中,与泥炭属于同一类型的是

A.石油B.小麦C.铁矿D.陶瓷

【答案】22.B23.A

【解析】该题组是以我国泥炭分布示意图为情境,考查学生对地理分布图的分析能力和对矿产资源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

第22题,根据图中地理事物的分布状况对照图例,结合我国主要地形区的分布,可得出正确答案B。

第23题,泥炭、石油、铁矿虽然同属自然资源,但泥探、石油从成因上都属沉积矿产,而铁矿多为内生矿产或变质矿产。

故选择A。

(2012江苏盐城高三摸底)下图是我国人口总量、GDP、能源生产量、能源消费量变化及预测示意图。

读图回答21~22题。

21.2008—2017年

A.人均能耗不断下降B.人口加速增长

C.万元GDP能耗呈下降趋势D.能源消费量大于能源生产量

22.下列措施中,能缓解我国能源供需矛盾、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是

A.加快发展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B.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

C.结合国情,增加煤炭使用量D.加快产业升级,提高重化工业比重

(2011学年第一学期十校联合体高三期初联考)能源紧缺的状况越来越突出,风力和太阳能发电作为一种清洁能源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推崇。

图4为我国两省(区)全年风速>

3m/s小时等值线图,读图回答7~8题。

7.图中①②③④地最适宜兴建风力发电站的是

A.④B.③C.②D.①

8.下列有关甲、乙两省(区)叙述正确的是

A.两省(区)风能资源都很丰富,但风力较大的季节不同

B.N河流量的季节变化大于M河,年际变化小于M河

C.影响两省(区)环境承载力差异的主要因素是土地资源

D.甲乙两省(区)均有丰富的太阳能资源

(2010·

四川高考)下图是2004年河北、甘肃、四川、黑龙江四省能源生产结构图。

读图,回答7~8题。

7.与四省能源生产结构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以可再生能源为主B.清洁能源的比重大

C.不利于减排温室气体D.有利于降低酸雨危害

8.制约①省进一步开发水能的地理条件,正确的是(  )

A.水能资源蕴藏量小    B.水能资源分布分散

C.水能富集地人口分布稀疏 D.水能富集地地质条件复杂

解析:

第7题,读图可知,四省能源生产结构中水电所占比重小,所以不是以可再生能源为主;

水电与天然气等清洁能源的比重也比较小;

由于原煤、原油所占比重较大,使用这些能源会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气体,所以不利于减排温室气体,也不利于降低酸雨的危害。

第8题,读图可知,在四省能源生产结构中,①省的天然气比重最大,可以判断为四川省;

该省水能资源丰富,但其水能主要分布在河流落差大的地区,而这些地区地形与地质条件相对复杂。

答案:

7.C 8.D

17.(2011·

扬州模拟)从1993年开始,我国逐步成为世界最主要石油进口国,预计2050年将达到50%。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能源资源的全球化配置是大势所趋。

我国石油(原油)资源区域间的流动是区域资源调配和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保证。

结合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8分)

材料一 我国各区域石油资源平衡类型图。

材料二 我国石油资源流场分布图。

(1)在我国石油资源平衡类型中,石油资源生产省区一般属于________的类型,而石油资源的消费省区则属于________的类型。

(2)我国石油资源位势总体分布格局具有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因此,我国石油资源最主要的流动方向是________。

(3)当前,在我国石油资源流场中,石油运输的主要方式是________。

(2分)

A.铁路运输B.管道运输

C.远洋运输D.内河运输

E.公路运输F.航空运输

(4)“珠三角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指出,珠三角要集约发展石化产业,力争形成世界先进水平的特大型石化产业基地。

试指出在全球化背景下,广东省在我国石油资源流场中的地位,分析其发展成为特大型石油化工产业基地的优势区位条件。

(8分)

 

(1)净支出 净补给

(2)北高南低,西(北)高,东(南)低 从北部、西部向南、向东流动 (3)ABC

(4)广东位于我国南海,是我国石油资源和海外石油输入华南、西南地区的枢纽和中心;

广东位于世界石油海外市场进入中国远洋运输航线的南端,距离世界石油市场最近,成本较低;

广东经济发达,本省石油消费市场巨大。

14.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4分)

材料1:

中新网2010年2月4日电 中国物流信息中心的数据显示,因国际煤价走高,预计中国今年煤炭进口量在1亿吨左右,低于去年水平。

材料2:

煤炭是我国最主要的一次能源,占我国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70%左右,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对煤炭的需求也将保持快速增长。

材料3:

下图为我国煤炭资源主要分布区示意图。

(1)我国煤炭资源的地理分布特点:

①以大兴安岭—太行山—雪峰山一线为界____________,以昆仑山—秦岭一线为界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

(2)我国煤炭的需求主要来自东南沿海等经济发达地区,谈谈如何进行煤炭资源的合理配置。

(3)我国能源消费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

隐患的具体表现有哪些?

在今后发展中应如何解决?

(4)A地区煤炭资源十分丰富,为了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除了大量的煤炭外运,你认为还应采取哪些措施?

本题主要考查我国煤炭资源的地区分布特点,煤炭的跨区调配问题,我国能源结构单一,能源供需不平衡,需要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

(1)西多东少 北多南少 分布广泛,相对集中(或答煤炭资源在全国绝大部分省区都有分布,而又相对集中分布在山西、内蒙古、陕西等省区)。

(2)北煤南运、西煤东调、西电东送。

(3)隐患的具体表现:

能源消费结构单一,能源供需不平衡。

解决措施:

大力发展水电、核电、风电和生物能源等,实现能源生产和消费多元化;

大力进行能源的跨区域调配,如实施西电东送、西气东输、北煤南运等。

(4)修建坑口电站,变输煤为输电;

发展以煤为原料的化学工业;

延长产业链,增加工业附加值。

陕西榆林地区“乌金(煤)遍地”,资源非常丰富。

但在5年前,该地“村村点火,处处冒烟”,被人们戏称为“黑三角”。

据此回答11~12题。

11.在资源开发初期,当地适合发展(  )

A.食品工业B.高耗能工业

C.农产品加工工业D.高新技术工业

12.近年来,该地区逐渐形成图示的发展模式。

有关该模式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实现了环境保护和经济增长的双重效益

B.增大了生产规模,延长了产业链

C.加强了对当地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广度和深度

D.扩大了污染范围和污染物的来源

第11题,该地能源丰富,资源开发初期适合发展动力导向型工业。

第12题,该模式扩大了生产规模,对废弃物进行再利用,减轻了大气污染和废弃物的排放。

11.B 12.D

暗筒式日照仪主要通过感光纸的感光历时记录日照时数。

读“某高原日照变化趋势和分布”图(单位:

%(10a)-1,图中空心表示增加或未变,实心表示减少),回答3~4题。

3.对图中日照变化区域差异,最恰当的描述是(  )

A.平均海拔最高的东部地区变化最大

B.人口密度最大的区域变化最大

C.相对高度差异显著的地区日照变化最大

D.水力资源最丰富的地区变化最大

4.近45年来,该地区无论是总云量,还是中低空水汽条件的变化都很小,则导致其日照显著变化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

A.全年受准静止锋冷气团控制,云量较高,日照显著减少

B.全年受准静止锋暖气团爬升影响,降水增多,日照显著减少

C.全球变暖,热带北移,该地太阳辐射强度减弱

D.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该地工业化进程较快,大量气溶胶和污染物排放量减弱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强度

第3题,空间定位为西高东低的云贵高原,日照变化显然东高西低。

受地形和气候的影响,东部地区人口密度更大,而相对高度差异显著者应为河谷地区(图中无法确认)、水力资源最丰富应为西部地区。

第4题,就试题题干排除A、B,而按C选项该地太阳辐射强度应增强。

3.B 4.D

(2011·

皖南八校联考)读以下两个区域略图,回答6~7题。

6.两区域共同的特征有(  )

A.夏季高温多雨B.城市化水平高

C.水资源丰富D.重化工业基地

7.针对区域突出的环境问题,两区域目前采取的共同措施有(  )

A.植树造林,保持水土

B.大力发展新兴产业

C.完善交通,建设水运网

D.煤炭资源的综合利用

第6题,题中右图中所示为德国鲁尔工业区,为重工业区,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冬温夏凉,降水季节分配较均匀,水土流失较轻,城市化水平高;

题中左图所示为山西省,城市化水平不高;

两地均有丰富的煤炭资源,重化工业均为主要工业部门之一。

第7题,植树造林,保持水土为山西黄土高原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但不适用于德国鲁尔区;

建设水运网,对河道较少的山西不适用;

煤炭资源综合利用,不能根本解决环境问题;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新兴产业有利于区域可持续发展,是两地共同的措施。

6.D 7.B

(2011·

济宁质检)国内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煤基合成油示范项目已在山西潞安集团正式“出油”,16万吨煤基合成油是我国煤间接液化自主技术产业化的第一个项目。

读下图回答5~6题。

5.下图是“煤变油”工艺流程示意图。

目前,我国在山西启动“煤变油”工程,其布局理由是(  )

A.山西石油资源十分短缺B.山西煤炭资源十分丰富

C.山西科技力量强大D.山西输油管道密集

 山西煤炭资源十分丰富,启动“煤变油”工程可以充分发挥其资源优势。

 B

6.从图示信息看,山西“煤变油”工程实施的主要制约因素是(  )

A.工艺流程复杂B.环境污染严重

C.水资源短缺D.消费市场狭小

 从“煤变油”工艺图可以看出,该工艺需要大量的用水,而本区位于半干旱地区,水资源短缺。

 C

7.(2011·

北京模拟)下图所示山西省能源调出结构变化所带来的影响是(  )

A.有利于减少山西省的水土流失

B.有利于降低能源运输成本

C.有利于能源消费构成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D.有利于减少对山西大气环境污染

 山西省调出能源结构由输煤变为输电,大大降低了运输成本。

资源枯竭型城市是指矿产资源开发进入后期、晚期或末期阶段,其累计采出储量已达到可采储量的70%以上的城市。

根据资源产业与资源型城市发展的规律,资源型城市必然要经历建设—繁荣—衰退—转型—振兴或消亡的过程。

因此,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经济转型是个世界性的难题,资源枯竭型城市都面临着如何寻找新出路的问题。

据此回答8~10题。

8.以下城市可能会成为资源枯竭型城市的是(  )

A.大庆、西安、玉门、克拉玛依

B.大庆、抚顺、阜新、匹兹堡

C.多特蒙德、伊春、郑州、长沙

D.玉门、抚顺、郑州、西安

9.资源枯竭型城市寻找新出路,下列举措不正确的是(  )

A.优化产业结构,加快产业升级

B.禁止开采煤炭、石油,寻找绿色替代能源

C.坚持经济发展和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相协调

D.大力发展投资少、消耗低、污染小、效益高的产业

10.在经济转型过程中,资源枯竭型城市(  )

A.GDP一定会随着资源的枯竭而下降

B.第一、二产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比重上升

C.人口大量迁往其他城市或郊区就业

D.因地制宜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发展新兴产业

 大庆、抚顺、阜新、匹兹堡四城市都是著名的资源型城市,其发展受资源影响较大。

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的措施主要有:

在资源枯竭到来之前,事先培植新的经济支撑点和增长点;

大力发展投资少、消耗低、污染小、效益高的产业;

在资源枯竭到来时,优化产业结构,加快产业升级;

因地制宜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发展新兴产业。

 8.B 9.B 10.D

成都模拟)能源资源是人类生产活动得以进行和发展的动力。

能源的利用和发展对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读图,回答11~13题。

11.图中体现的1900~2100年全球能源消费构成的变化特点是(  )

A.固体燃料的消费比重上升

B.液体、气体燃料的消费比重迅速降低

C.气体燃料的消费比重迅速上升

D.液体燃料的消费比重稳步上升

 由图可知,1900~2100年全球能源消费构成的变化特点是气体燃料的消费比重迅速上升。

12.下图表示某地区的能源消费结构,这种能源消费结构易引发的环境问题是(  )

①土地荒漠化 ②土壤肥力下降 ③土壤污染严重 ④水体污染严重

A.①②B.②③

C.①④D.③④

 薪柴、秸秆的大量燃烧容易造成土地荒漠化、土壤肥力下降。

 A

13.改变上述环境问题的主要途径是(  )

①因地制宜开发利用多种能源 ②营建速生薪炭林 ③推广生活用煤用电 ④进行炉灶革新,提高能源利用率 ⑤大力发展畜牧业 ⑥加强交通建设

A.①②⑤B.②⑤⑥

C.①②⑥D.①②③④

 改变当地环境问题的主要途径是:

因地制宜开发利用多种能源、营建速生薪炭林、推广生活用煤用电、进行炉灶革新,提高能源利用率。

 D

山东潍坊一模)读我国部分区域图,回答6~7题。

6.图中阴影所示地区的城市化发展模式是(  )

A.对外开放→外资企业建立→工业化→城市化

B.大城市扩散→乡镇企业发展→工业化→城市化

C.小商品经营→个体私营企业工业化→城市化

D.森林、矿产资源→国有大中型企业建立→工业化→城市化

图中阴影地区为我国长江三角洲地区,其城市化发展模式是大城市扩散,乡镇企业的发展,促进工业化,促进城市化。

B

7.黄河三角洲与图中阴影所示地区相比,经济社会发展突出的区位优势是(  )

A.资源   B.交通   

C.政策   D.技术

黄河三角洲地区有丰富的资源和能源,如石油等,但长三角地区却缺乏,因此该题选择A项。

A

江苏宿迁)下图为“四类地区主导产业变化示意图”,①表示纺织工业。

读图回答8~9题。

8.四类地区中,工业化水平最高的是(  )

A.Ⅰ地   B.Ⅱ地   

C.Ⅲ地   D.Ⅳ地

9.制约我国①—②—③—④过程的最关键因素是(  )

A.资金贫乏B.技术创新

C.资源调配D.市场潜力

Ⅰ地有四种级别的工业存在,工业基础和水平都最好,所以工业化水平最高;

第一次产业升级都离不开技术创新与新技术的应用,我国由于技术创新能力较差,所以很多地区产业升级受到限制。

8.A 9.B

(2010·

江苏南通)下图为“某国三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区位图”,读图,回答10~11题。

10.决定甲、乙、丙三城市发展的主导因素分别是(  )

A.自然资源、水陆运输、商业贸易

B.商业贸易、自然资源、水陆运输

C.水陆运输、自然资源、商业贸易

D.自然资源、商业贸易、水陆运输

11.为促进甲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下列最具针对性的措施是(  )

A.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交通网络

B.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改善产业结构

C.加快资源开采,实现规模效应

D.合理规划用地,改善生态环境

从图中可看出,甲城市是由矿产资源的开发、加工发展起来的工业城市,其主导区位因素必然是自然资源;

乙城市是由集市发展起来的商业城市,则商业贸易是其兴起的主导因素;

丙城市是由渡口发展起来的,则便利的水路运输条件是其兴起的主导因素。

矿产资源城市随着矿产资源的衰竭,一般都会面临着城市经济活力的减退,为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应及时进行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大力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

10.D 11.B

下图表示“中国的大庆油田,俄罗斯的罗马什金油田、杜玛兹油田和土库曼斯坦的古姆达格油田采油速度与最大采油速度之间的比值随投产时间的变化曲线图”(比值为“1”时,即达到“巅峰时刻”)。

读图,完成12~13题。

12.图示曲线反映了(  )

A.古姆达格油田开采时间最晚

B.大庆油田稳产、高产时间最长

C.罗马什金油田储油量最大

D.杜玛兹油田的开采率最高

读图可知,大庆油田稳产、高产时间最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