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教学课堂实录.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750048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5.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物理教学课堂实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初中物理教学课堂实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初中物理教学课堂实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初中物理教学课堂实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初中物理教学课堂实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物理教学课堂实录.docx

《初中物理教学课堂实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物理教学课堂实录.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中物理教学课堂实录.docx

初中物理教学课堂实录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初中物理教学课堂实录

  篇一:

八年级物理课堂教学实录

  八年级物理课堂教学实录

  第三章第一节认识声现象

  一、学习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知道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的传播速度不同。

  二、本节重、难点

  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三、学生课前预习

  1、击鼓时的“咚咚”声是怎样产生的?

  2、自制土电话,用细棉线连接两个纸杯制成一个“土电话”。

  四、课堂学习

  

(一)新课引入

  师:

请同学们展示预习中出现的问题或预习所获成果,小组交流5分钟学生分组交流、讨论

  第一组:

看教材12页图1-1-1,图中各是什么物体在发声?

物体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特征?

  第二组:

向同学说出一些比较新奇的发声现象,说出他们是怎样发声的?

第三组:

声是靠什么传播到远处的?

  第四组:

什么是声波?

能向同学作出形象的说明吗?

  第五组:

介绍声速,声速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第六组:

什么是回声?

知道哪些利用回声的实例?

怎样利用回声来测距离?

  

(二)知识学习

  师:

经过同学们小组内的交流、讨论,对声音有了初步的认识,现在就我们一起来探究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知识点一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师:

请同学们动手做一做:

怎样利用桌上的器材,如:

直尺、橡皮筋、气球、玻璃杯、纸、笔、音叉等,让它们发出声音。

比比看,谁的方法多,谁的发声方法有创意?

  学生们立即活跃起来:

  第一组:

用直尺打桌子,再把尺放在桌边用手拨动

  第二组:

把橡皮筋架在两手上拨动

  第三组:

吹气球,弹动、放气听声

  第四组:

用笔敲打玻璃杯等

  第五组:

弹打纸或桌面

  第六组:

敲打音叉

  师:

请大家思考刚才发出的声音各是什么物体在发声?

有什么共同特征?

生答:

尺子、橡皮筋、气球、玻璃杯、音叉等,他们发声时都在振动。

  师:

请大家观察实验一:

敲打音叉,看到听到什么?

将正在发声的音叉迅速插入水中一部分,有看到什么?

用手握住振动的音叉,会怎样呢?

  声答:

敲打音叉,音叉振动,发出声音;将正在发声的音叉迅速插入水中一部分,会看到水花四溅;用手握住振动的音叉,声音马上停止。

  师:

请观察实验二:

击鼓。

鼓面在振动吗?

如果在振动,你如何证明?

能否让看的人感受到它的振动?

说出你的方法。

  学生一答:

鼓在振动,我在鼓上放纸屑,看到纸屑在跳

  学生二答:

我把手放在鼓上感觉它在抖动

  学生三答:

我的乒乓球放在鼓上弹起很高

  师:

请同学们摸着自己的声带,说一句话。

体会手上的感觉,说出感受。

生答:

说话时感觉手在抖动、是声带在振动;不说话就不动。

  结论: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知识点二声音的传播

  师:

我们来动手做一做:

探究声是靠什么传播到远处的?

  师:

请拿出同学们课前预习时所做的“土电话”,现在我们用自制土电话通话,将细线拉紧,轻声的对着纸杯说话,看能否实现几米间的通话。

旁边的同学能听到吗?

  师:

说明了什么?

  生答:

说明了固体能够传声

  师:

水中的鱼被岸边的脚步声吓跑。

站在金鱼缸旁拍手,里面的鱼马上四处乱游,说明了什么?

  生答:

说明了液体能够传声

  师:

现在老师说话,坐在座位上的同学都可以听到。

老师也能听到同学们的讲话声,说明了什么?

  生答:

说明了气体能够传声

  师:

请大家观察实验:

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注意听声音怎样变化?

再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内,又听声音怎样变化?

生答:

抽出空气,听到的声音越来越小;打入空气,听到的声音越来越大师:

这个实验又说明了什么?

  生答:

说明了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结论: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播声音,真空不能传声。

  知识点三声波、声速和回声

  师:

下面请第四组的同学来展示讲解声波

  生讲:

我们通过阅读书15页第一段,知道了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类似水波的传播,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我们把它叫做声波。

发声时,空气中形成疏密相间的波动,向远处传播。

  师:

接下来请第五组的同学来展示讲解声速

  生一:

相距很远的人喊话,不能马上听到,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我们把声音传播的快慢叫做声速。

它的大小等于声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

生二:

我们阅读“小资料”,从中获得了这些信息:

  声速的大小与介质的种类、介质的温度有关,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不同介质中的声速是不同的。

  师:

最后我们请第六组的同学为我们讲解回声

  生一:

声音遇到障碍物能向相反方向传播的现象,叫回声。

  生二:

如北京天坛的三音石、回声壁等都利用了回声

  生三:

我们还学会了利用回声可以测距离。

请大家一起来算一算:

一个同学向一口枯井的井底大喊一声,经过15秒听到回声,那么这口枯井的深度大约是多少米?

  解:

s=vt/2=340m/s×15s/2=2550m

  师:

今天同学们的表现都很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有多少收获呢?

请把你的收获写下来,并与同学交流。

  五、本节课我的收获:

  1、知道了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知道了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液、气体都是传声的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3、了解了声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的。

  4、了解了声速,声速的大小与介质的种类、介质的温度有关,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不同介质中的声速是不同的。

  5、知道了回声,会用回声估测距离。

  六、巩固练习

  1、如图1-1-2,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挂在线上的乒乓球,

  将会发现乒乓球弹起,这个现象说明音叉在振动;乒

  乓球在实验中起放大振动作用。

  2、下面几种现象中,能说明声音能在液体中传播的是

  (b)

  A、用光将鱼吸引到网内

  b、鱼被岸上说话的声音吓走

  c、在岸上听到河水流动的声音

  D、波浪拍击海岸发出轰鸣声

  篇二:

高中物理教学设计与课堂实录

  篇一:

高中物理新课程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案例

  高中物理新课程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案例

  新课程提出了三维教学目标,注重探究式的学习方式。

从理论上说,这两者在本质上是统一的,任何目标和它的实现方式都是不可分离的。

很难设想单纯传授知识型的教学方式能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因此,探究式教学是实现三维目标的必然要求。

  新课程提出了三维教学目标,注重探究式的学习方式。

从理论上说,这两者在本质上是统一的,任何目标和它的实现方式都是不可分离的。

很难设想单纯传授知识型的教学方式能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因此,探究式教学是实现三维目标的必然要求。

  但是探究式教学受到多种条件限制,尤其在高中阶段,学生学习任务重,升学压力大,许多教师感到在高中实施探究教学有很多困难。

这就需要根据正确理解科学探究和探究式教学。

探究是一种复杂的学习活动,它涉及到观察现象;提出问题;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资源以便了解已有的知识;设计调查和研究方案;根据实验证据来核查已有的结论;

  学习者围绕科学性问题展开探究活动。

  学习者要优先考虑证据,证据可以帮助他们解释科学性问题并对提出的解释予以评价。

学习者要从证据中提炼出解释,对科学性问题做出回答

  学习者通过比较其他的解释,特别是那些体现出科学性理解的解释,来评价他们自己提出的解释。

  学习者要交流和论证他们所提出的解释。

  首先是观念层面,科学探究体现着现代科学观。

科学不是已经完成和固化了的知识体系,而是人类对自然界的永无止境的探究过程。

科学的知识体系在探究过程中不断发展和变化,许多科学的结论是待证伪的,是在发现新的证据之后需要修正的。

  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尚且如此,对学生而言,其个体的认识也需要在探究过程中不断发展和改变。

因此,学习物理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转变对自然界的原有认识和观念的过程,是一个自觉的实现观念自我更新的过程。

  科学探究是科学家群体在长期探索自然规律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有效的认识和实践方式,其中最重要的是科学思维方式,即我们通常所说的科学思想方法。

  当代科学教育理论认为,科学探究没有固定的模式,但有一些可辨别的要素,如提出科学问题,建立假设,搜集证据,提出理论或模型,评估与交流等,这些都是科学思想和工作方式的体现。

  在物理课程标准中,根据这些要素提出了对学生理解科学探究和发展科学探究能力的要求。

任何实验探究过程都需要一定的操作技能,如控制变量、使用仪器、记录和处理数据等。

从以上分析可见,除了第三个层面要求学生必须动手实验之外,前两个层面都可以体现在物理教学过程之中。

  用科学探究的思想指导高中物理教学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用科学探究的思想指导物理教学不是忽视物理知识的学习,而是注重了学生对物理知识的自主建构过程.

  科学探究与知识的建构是在同一过程中发生的。

  在物理教学中,如果我们尝试运用知识维模型来指导教学过程,将科学探究真正作为科学知识建构过程中的一个必经途径,不论是引导学生自主开展科学探究活动,还是展示科学家在解决问题中的探究过程,都努力使学生的认识过程按照知识建构的科学模式发展,以此指导学生的思维活动,使之在探究过程中自觉地建构合理的知识体系,形成科学的价值判断,就可以实现物理教学中知识与过程的统一。

可以预测,这种教学将会使学生获得最大的发展。

我们将建立在上述理论和模型基础上的教学称为探究—建构式教学。

  传统教学设计----以教师为中心

  1.确定教学目标

  2.分析学生特征

  3.根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教学重点和教学顺序

  4.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征确定教学难点

  5.选择和制定教学策略

  6.选择与设计教学媒体

  7.进行教学评价

  优点:

目标明确,能充分发挥教师作用,传授知识量大。

  缺点:

以教师为中心,强调教而忽视学,教得多而学生真正学到得少。

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很难发挥。

  现代教学设计----以学生为中心

  以学生为中心

  强调“情境”对意义建构的作用

  强调“合作学习”对意义建构的关键作用

  强调对学习环境的设计

  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习

  强调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是完成意义建构

  优点:

以学生为中心,学生的主动性可以得到充分发挥,有利于培养创造性人才。

缺点:

对教师和学生要求高,知识教学效率较低

  教学设计步骤

  确定教学目标

  分析教学内容——确定焦点问题

  分析学生状况——创设问题情境

  选择和设计指导学生探究的教学策略

  选择和设计指导学生建构知识的教学策略

  反思与评价

  创设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确定焦点问题

  引导学生围绕焦点问题展开探究活动

  评价与交流探究结果

  新知识的应用:

解决焦点问题

  新知识的拓展

  案例一力的合成

  一、前测设计与分析

  1.前测的设计

  学生常见到物体受多个力的情况,在初中学过初步的力的合成知识。

通过本测试了解学生对力的合成的前认知。

  2.前测题

  1.合力和分力是否可以相互代替?

  a.可以b.不可以

  2.作用在不同物体上的两个力能不能进行力的合成?

  a.能b.不能

  3.合力一定大于分力吗?

  a.一定大于b.不一定大于

  4.怎样求两个分力的合力?

  a.相加b.相减c.相加或者相减d.其它方法

  在初中时学过同一直线上两个力的合成。

学生对于两个力同向和反向时力的合成掌握的比较好,而对于成一定角度的力的合成存在错误认识,认为只存在相加或相减的情况。

当给出学生力的示意图时,学生才会考虑两个成一定角度的力合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天文地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