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十二个文言虚词用法举例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7492678 上传时间:2022-12-06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9.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十二个文言虚词用法举例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中考十二个文言虚词用法举例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中考十二个文言虚词用法举例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中考十二个文言虚词用法举例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中考十二个文言虚词用法举例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十二个文言虚词用法举例Word文档格式.docx

《中考十二个文言虚词用法举例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十二个文言虚词用法举例Word文档格式.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十二个文言虚词用法举例Word文档格式.docx

⒊指代事例:

①闻之,欣然规往②属予作文记之③弗之怠 

二、【而】

初中主要掌握作连词的用法

①表转折关系:

可译为“然而、但是,却” 

人不知而不愠 

《论语·

述而》足肤皲裂而不知 

《送东阳马生序》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醉翁亭记》

②表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

往来而不绝者《醉翁亭记》人之从太守游而乐《醉翁亭记》

③表顺承关系:

可不译;

有时可译为“然后,这样以后” 

有时也可译为“就”或“来”。

例:

野芳发而幽香《醉翁亭记》 

(不译)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然后,这样以后)

温故而知新 

《论语·

为政》(就)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就) 

挟天子而令诸候 

《隆中对》(来) 

表递进关系:

可以译为“而且” 

 

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表并列关系:

可译为“和”、“又”、“并且”

泉香而酒洌 

《醉翁亭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论语》 

表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

可译为“如果” 

、“假使” 

人而不知,与木何异 

《神灭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三、【以】

(一)作介词,可根据情况译为“从、由,把、用、拿、用来、拿来,因为,靠、凭借、根据”等。

1.故临崩寄臣以大事(把)《出师表》2.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把)《出师表》

3.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把)《陈涉世家》4.悉以咨之(拿来)《出师表》 

5.以衾拥覆(拿来、用)《送东阳马生序》6.咨臣以当世之事(拿) 

《出师表》

7.扶苏以数谏故(因为)《陈涉世家》8.先帝不以臣卑鄙(因为)《出师表》

9.以中有足乐者(因为)《送东阳马生序》10.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因为)《岳阳楼记》

1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前“以”:

因为;

后“以”:

把)《送东阳马生序》

12.策之不以其道(根据)《马说》13.何以战(靠、凭借)《曹刿论战》

14.固国不以山溪之险(靠、凭借)《天时不如地利》

(二)作连词

1.作连词,表目的。

常可根据情况译为“用来,来,以便”等。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来、用来)《出师表》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来、用来)《出师表》

无从致书以观(来) 

属予作文以记之(来、以便)《岳阳楼记》

2.作连词,表结果。

常译为“以致,以至于”等。

以塞忠谏之路(以至于)《出师表》

以伤先帝之明(以至)《出师表》

3.连词,相当于“而”,可不译 

计日以还 

《送东阳马生序》

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 

《陈涉世家》

4.作动词,译为“认为”例: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两小儿辩日》

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5.副词,已经 

(相当于通假字——通“已”)例:

固以怪之矣 

《陈涉世家》

四、【于】

㈠表比较:

有超过的意思 

①皆以美于徐公 ②所欲有甚于生者 ③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㈡引出时间、地点、对象“在、到、向、从、对于、给”

1.引出时间:

①奉命于危难之间(在) 

②试用于昔日(在)《出师表》

2.引出地点:

①躬耕于南阳(在)《出师表》②战于长勺(在)《曹刿论战》

③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到)《愚公移山》

3.引出对象:

①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过于诸侯 

(在)《出师表》

②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 

(从)《唐雎不辱使命》

③胡不见我于王 

(给)《公输》④生于忧患 

(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⑤万钟于我何加焉(对于)《鱼我所欲也》 

⑥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对于)《出师表》

㈢表被动,译为“被”例:

受制于人

作介词,相当于“和”例:

曹操比于袁绍《隆中对》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隆中对》

五、【乃】

1.作连词,译为“于是,就”。

①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

2.作副词,译为“才,这才”。

①凡三往,乃见。

《隆中对》

3.作副词,译为“竟然”。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

《桃花源记》

4.判断动词,译为“是,就是,原来是”。

①视之,乃庞德也。

《杨修之死》②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陈涉世家》

5.作代词,译为“你,你的”。

元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示儿》

六、【焉】

1.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

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焉:

在其中) 

《<

论语>

十则》

②不复出焉。

从这里。

) 

《桃花源记》

夫大国,惧有伏焉。

在那里)《曹刿论战》

2.作代词例:

复到舅家问焉(焉:

他的情况)《伤仲永》

3.作疑问代词,译为“哪里,怎么”。

①且焉置土石?

(哪里)《愚公移山》

4.作语气助词,用于句末。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愚公移山》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爱莲说》

七、【为】

㈠动词wé

i

1.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动词翻译。

例:

①并自为其名(题上)《伤仲永》②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 (雕刻)《核舟记》

③为我为云梯之械(造,制造)《公输》④好为《梁父吟》(唱)《隆中对》

2.“作为、当作、成为”例:

①弃其杖,化为邓林 

②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③以丛草为林④武陵人捕鱼为业 

⑤以牒为械

3.“认为”例:

①孰为汝多知乎

4.作判断动词,译为“是”。

①知之为知之 

《论语》

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核舟记》③天下为公《大道之行也》 

④中轩敞者为舱《核舟记》 

⑤若为佣耕《陈涉世家》

㈡作介词wè

1.“替、给、向”例:

①愿为市鞍马《木兰诗》

②为人谋而不忠乎《论语》 ③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

④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⑤为楚造云梯 《公输》  

2.表被动,译为“被”例:

①二虫尽为所吞《童趣》 

②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③山峦为晴雪所洗《满井游记》 

④仅有敌船为火所焚 

《观潮》⑤士卒多为用者 

⑥贤能为之用《隆中对》

八、【其】

1.作代词,用作第三人称,相当于“他(她、它),他(她、它)们的。

”例:

①其子曰:

“不筑,必将有益。

”(其:

他的。

)《智子疑邻》

②恐前后受其敌。

(其:

它们的。

)《狼》③其夫呓语。

她的。

)《口技》

2.活用作第一人称。

相当于“我(的)”、“自己(的)。

①并自为其名。

(自己的)《伤仲永》 ②舍其文轩。

(自己的)《公输》

3.作代词,译为“其中,其中的”。

①其一犬坐于前《狼》 

4.指示代词,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如:

①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②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

5.语气助词  

(1)加强反问的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其如土石何?

为“又”)《愚公移山》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前一个“其”加强反问语气,可译作“难道”,后一个“其”表猜度语气,可译为“恐怕”。

) 

(2)表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

例如上句后一个“其”

(3)在句中表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

安陵君其许寡人!

可译为“可要”。

加强祈使语气)《唐雎不辱使命》

九、【因 

因屏人曰《隆中对》 

2.依照,根据。

①罔不因势象形。

(因:

这里有顺着的意思)

⑶依靠,凭借。

①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隆中对》

十、【所 

1.处所,地方。

①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②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出师表》

2.用在动词或者“介词+动词”之前,组成名词性词组,相当于“......的事”、“......物”、“......的地方”、“......的人”等。

①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②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曹刿论战》

【所以】 

1.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

方法或依据,相当于“用来......的方法”“是用来......的”等。

①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出师表》

②吾知所以人距子矣,吾不言。

《公输》

2.表示原因。

相当于“......的原因(缘故)”。

①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之所以兴隆也。

【所谓】所说的。

  例: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邹忌讽齐王纳谏》

十一、【与】 

(一)介词。

1.作介词,译为“和,跟,同”。

例:

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 

2.作介词,译为“给,替”。

例:

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

(《陈涉世家》) 

3.作介词,译为“比,和……比较”。

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连词。

1.连词。

和,跟,同。

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勾践灭吴》) 

(三)动词。

1.给予,授予。

生三人,公与之母;

生二子,公与之饩。

(《勾践灭吴》) 

四)通假。

通“欤”。

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或疑问。

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孰与】【与……孰】表示比较与选择,译为:

“跟……比较,哪一个……” 

例谓其妻曰:

"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孰若】【与其……孰若】表示选择(舍前取后),译为:

“哪如”“与其……哪如……” 

君言多务,孰若孤?

《孙权劝学》

十二、【乎】

1.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①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唐雎不辱使命》

②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两小儿辩日》

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论语》②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3. 

同“于”。

①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颓然乎其间。

《醉翁亭记》

4.表示揣度语气,相当于“吧”。

①日食饮得无衰乎?

②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③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④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5.表示感叹语气,相当于“啊”、“呀”。

①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6.表示商量语气,相当于“吗”,“吧”。

①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生产经营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