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二年级全册教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748997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DOCX 页数:73 大小:67.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数学二年级全册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3页
小学数学二年级全册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3页
小学数学二年级全册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3页
小学数学二年级全册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3页
小学数学二年级全册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二年级全册教案.docx

《小学数学二年级全册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二年级全册教案.docx(7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数学二年级全册教案.docx

小学数学二年级全册教案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人教版新课标二年级上册教案

第一单元

1课时:

认识厘米、用厘米测量

教学内容:

课本第1—3页

教学目标:

1.理解使用统一的长度单位进行测量的必要性;

2.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3.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数)

4.培养动手能力和主动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和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难点:

 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教具:

 刻度尺一把,5厘米的纸条,图钉,棱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体,别针,花生。

学具:

 刻度尺一把,三角尺,一根绳子,新的铅笔一支,较长的纸条,一角的硬币。

教学过程设计:

一.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1.情景设置,用不同的测量工具进行估计和测量

 提问:

你能说一说你的课桌有多长吗?

你知道你的数学课本有多长吗?

(提示:

左、右小组分开测量。

可以用你有的东西比一比,测一测)

2.提出测量中的矛盾问题

(1)在刚才的实际测量当中,有的同学说数学书有5颗别针那么长,有的同学说数学书有4个三角形那么长,有的同学说数学书有2把小刀那么长。

 师:

为什么我们都是测量的同一边量出的结果不一样呢?

(2)实际生活中人们用不同的测量工具也就是用不同的长度单位测量,这会带来交流的不方便,那么我们需要统一的长度单位,你知道有那些吗?

3.揭示课题,介绍测量的工具

(1)我们要测量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尺来量。

请同学们拿出直尺,观察一下,直尺上有些什么?

(大小刻度、数字、厘米)观察这把直尺,它的每两个刻度之间是多长?

(1厘米,也就是说直尺以1厘米为单位。

(2)今天我们来学习量比较短的东西时,用“厘米”做单位。

(3)板书课题。

二.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1.介绍1厘米:

那么你知道1厘米是多长吗?

请你用直尺上表示出来。

首先找到刻度“0”,从刻度0到1,这中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

2.感知1厘米的实际长度:

(1)把1厘米的长度画在黑板上;

(2)请你刻度尺和图钉的长比一比,图钉的长大约是1厘米;

(3)请你用刻度尺比一比自己那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

(4)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

3.观察自己的刻度尺:

你知道从刻度“0”到哪儿是2厘米长吗?

(从0到2)从刻度“0”到哪儿是3厘米长吗?

(从0到3)也就是说,从刻度“0”到几,就是几厘米。

那么你的刻度尺一共有多少厘米?

三.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方法

1.学生小组动手测量纸条长度

(1)这有一张纸条,你知道它有多长吗?

小组讨论、操作测量纸条的长度。

(2)小组汇报:

你们是怎么测量的?

2.统一测量的方法

 介绍:

量物体的时候,把刻度尺的“0”刻度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纸条就长几厘米。

现在纸条的右端正好对着“5”,说明纸条长5厘米。

3.实际测量物体的长

(1)测量同桌准备的纸条,看一看它们分别长多少厘米?

量的结果写在纸条上,同桌检查。

(2)量一量你带来的新铅笔长多少厘米。

看练习一的1题中铅笔的长度,笔尖不能靠近刻度尺的刻度,怎么量它的长度呢?

利用三角板来卡一卡的量。

(3)量一量

 你的手掌宽度是( )厘米。

(取整数)一拃:

你的拇指和中指之间的距离是( )厘米。

(取整数)

四.巩固反馈

五.发展练习

1.如果有些东西两头都不能靠近尺子,那要怎么量出它的长度呢?

例如花生的长度和1角硬币的长度。

2.讨论交流,想办法。

可以有很多方法。

六.全课小结

 今天学了什么?

教学反思:

2课时:

认识米、用米量

教学内容:

课本第4页。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概念;

2.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

3.能合作测量出整米长度的物体;

4.培养合作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1米的实际长度。

教学难点:

 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

教、学具:

1米的直尺、折尺、卷尺,纸条。

学生每人1根较长的绳子,1米的卷尺,刻度尺。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用厘米量物体

1.提问:

昨天学过的长度单位是什么?

量物体长度用什么工具?

2.用两个手指比一比1厘米有多长?

2厘米呢?

10厘米呢?

3.用刻度尺量文具盒的长度。

请你演示,并说出注意事项。

二.认识米,用米量

 情景设置:

你量得不错,那么你能量一量黑板有多长呢?

瞧!

这样用刻度尺量太不方便了,也不容易得出结果。

那么该怎么办呢?

(用更长的尺子量)用这把尺子试一试看,这是一把米尺。

(板书:

“米”)

在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者距离,例如操场东边到西边有多远,教室有多长,通常都是用比厘米更大的长度单位“米”。

(一)感知米的实际长度

1.观察这把米尺,它的每两个刻度之间是多长?

(10厘米,也就是说米尺以10厘米为单位)

2.观察自己的1米卷尺,看看和教师米尺的刻度是不是一样的?

3.那么1米到底有多长呢?

(1)用直尺在黑板上画1米长的线段。

(2)用直尺比一比从地面到讲台的什么地方的高度是1米。

(3)两只手臂展开,用卷尺量一量看到什么地方是1米。

(4)两个人互相量一量身高,从地面到身体什么部分是1米。

(5)用米尺量1米长的绳子。

(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4.以小组为单位在讲台上量出2米长、3米长的绳子给大家看一看。

(二)厘米、米之间的关系

1.那么今天我们学习的米和昨天学习的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2.这条是1米长的绳子,请你用以厘米为单位的刻度尺量一量,看看它有多少厘米?

3.小结:

1米也就是100厘米。

(板书:

1米=100厘米)

(三)用卷尺量较长的物体或距离

1.出示卷尺。

介绍:

这是在测量比较长的距离时用的卷尺。

它可以量很长的物体和距离。

2.用卷尺量物体的方法:

在用卷尺量物体的长度时,一定要从物体的一头开始,拿住卷尺一端,对齐要量物体的另一端,卷尺要放平拉直,再看另一端在尺子的什么刻度上,这样才能量出准确的长度。

三.巩固反馈

1.两个人相互量身高,是多少米多少厘米。

2.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米或厘米。

教室长6( )      黑板长2( )

小明身高124( )    课桌长50(  )

四.扩展练习

在下课后测量教室的长、宽,后面黑板的长,讲台的长、宽。

五.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教学反思:

3课时:

认识线段

教学内容:

课本5页及练习一第7、10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自己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

直的和可度量。

2、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3、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操作能力、合作意识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教学重难点:

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教学用具:

刻度尺,各种弯的、直的实物若干,如:

牙膏盒、吸管、绳子等。

教学过程设计:

一、情境引入

师:

同学们,你们知道英勇的消防员叔叔为了抢救国家、人民的生

命财产时都是争分夺秒,刻不容缓的,当每次接到任务时,为什么他们都是从高高的铁管上滑下来而不是走楼梯呢?

(比较快)为什么从铁管滑下来比走楼梯快呢?

  师: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类似这样的事例还很多,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观察体验,探究新知

1、感知线段的直

师:

请拿出袋里的东西看一看、摸一摸,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准备好的牙膏盒、药盒、直的曲的吸管、铅笔、绳子、铁

丝等。

学生汇报。

师:

你觉得桌子上哪些东西是直的?

学生迅速找出自己认为是直的东西。

师:

请大家互相坚持谁拿对了,谁拿错了,并且互相纠正。

2、感知线段的两个端点

 师:

请同学们再看一看,摸一摸那些直的东西除了直以外,你还发现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师:

假如从铅笔的任意一端开始,摸到铅笔的另一端,我们就可以把其中的一端看作一个点,把另一端也看作一个点,我们把这两个点叫做端点。

像书本的边、直的吸管那样都有两个端点。

3、从实例理解线段

 师:

请同学们在练习纸上按自己的想法把没两点连结起来。

 教师在黑板出示:

学生操作,指名把黑板上的两个点用线连起来。

师:

同学们画的这些线都有什么特点?

学生汇报。

师:

大家说得好,请同学们看看、想想教科书第页“做一做”的图下面那句话和三条线。

小结:

我们就把像课本第5页中间的图叫线段,线段都是直的、有两个端点。

比如书本的边、盒子的边、铅笔、直的吸管都可以看作是线段。

学生找出身边的“线段”,并说一说、评一评。

4、量线段和估线段

 师:

线段可以量度吗?

 让学生量一量课本第页上面线段的长度,并说说量法。

 小结量法:

先把尺子上的0刻度对准线段的左端,再看右端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教师出示横、竖两条同样长的线段,请学生估计这两条线段哪条长、哪条短或者同样长呢?

 学生自由发表想法。

 学生通过用尺子量度,发现这两条线段是一样长的。

 小结:

不太长的线段通常用厘米和米可以量出它的长度。

而生活中的线段有时需要估计一下,有时又要通过实践来得出正确的结论。

另外,同样出的两条线段,往往人们会觉得竖放比横放长,这是视觉的误会,同学们在生活中要注意这个问题。

5、画线段

 教师让学生用手势表示3厘米大约有多长。

 学生尝试画3厘米长的线段,并说出画法。

 让几个学生演示怎样画线段,大家评价哪种方法好。

 学生操作后汇报。

 请方法好的学生再演示一遍,并边画边说。

 教师出示断了3厘米多的断尺让学生讨论:

怎样用这把断尺画出3厘米出的线段?

 小组讨论,试画。

 小组派代表汇报。

 师:

刻度尺有不同的标记方法,只要掌握画法就能准确画出线段。

三、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1、下图有四个点,每两点之间画线段。

2、想一想,下面是小明从家到学校路线图,你认为走哪条路最近?

 师:

你们明白消防员叔叔为什么一接到任务后马上从铁管滑下来,而不走楼梯了吗?

生活中运用这个原理的例子还有很多,你们能说说看吗?

四、总结

师: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什么问题?

五、课外作业

 完成第5页的做一做,用卷尺量一量周围环境,量跳远距离。

教学反思:

4课时:

练习一

教学内容:

课本第6—7页,

教学目标:

巩固厘米和米的认识,它们之间的进率以及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

尺子、卷尺、三角板及回针,准备一条长十几厘米的纸条。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题

完成课本图中铅笔的长,然后自己量一量自己的铅笔的长度。

注意测量的方法是否正确,适当复习。

第二题

量一量自己的铅笔,练习本,和准备好的墨水盒。

延伸练习,量一量其他的东西。

第三、四、五题

第3、4、5题,是实际测量题目,可以让学生根据实际的测量需要选择该用什么工具。

第六题

先估测再实测,重点是培养学生的长度的观念。

第七、八题

根据对线段定义的理解判断图形是否是线段,先让学生复习线段的定义,以便判断。

先估测再实测,重点是培养学生的长度的观念。

第九题

第一次出现带单位计算。

计算第一题时,让学生联系实际的例子进行计算,如14厘米的纸条剪去8厘米,还剩几厘米。

再类推到第2小题。

第十题

利用学生的视觉差,让学生判断。

第二单元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加和进位加的笔算

1课时

教学内容:

人教版实验教材数学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第8-12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和不进位加的笔算方法。

2、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解决实际问题材的能力、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

教学过程:

师:

今天我们和全年级的小朋友去郊游好吗?

(出示主题图)可是四个班只有两辆车,怎么办呀?

师:

你认为哪两个班可以坐一辆车?

为什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天文地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