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渔业资讯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7476470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84.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际渔业资讯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国际渔业资讯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国际渔业资讯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国际渔业资讯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国际渔业资讯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国际渔业资讯Word文件下载.docx

《国际渔业资讯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际渔业资讯Word文件下载.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国际渔业资讯Word文件下载.docx

  文卡塔斯副教授指出:

“鲨鱼跟人类就像是远方表亲,拥有相似的基因、身体图组和生理机能。

”鲨鱼和其“亲戚”软骨鱼类是最古老、仅存的有颚脊椎动物,它们对研究员了解其它脊椎动物提供很好的基因参照模型。

  这是研究员第一次利用鲨鱼类进行基因组全序排列,过去已经有其它脊椎动物如河豚、家鼠、老鼠、黑猩猩、狗、鸡、青蛙和斑马鱼被采用进行基因定序,帮助了解人类基因。

之前研究员没考虑利用鲨鱼进行基因组全序排列的主要原因是,他们认为鲨鱼基因组比人类基因组大很多,所以不适合进行基因排列和比较。

  不过研究员却在这次研究中有了突破性发现。

文卡塔斯副教授指出,事实上,象鼻鲨的基因比人类基因小2.5倍,而且没有太多没用的多余资料,这使它成为容易定序研究的对象。

  研究员花了超过两年时间从亚洲到南非进行搜寻,最后才在澳洲塔斯马尼亚(Tasmania)找到适合的象鼻鲨。

  它原产于南澳洲和纽西兰的水域,之所以得其名主要因为它那翅膀状的胸鳍和长鼻,酷似大象的耳朵和鼻子。

  文卡塔斯副教授说:

“我们意外发现,象鼻鲨基因比河豚和斑马鱼更接近人类基因。

此外,我们也发现象鼻鲨跟人类有一些河豚与斑马鱼都没有的对应基因。

这意味着,尽管两者不断进化,但是这两种脊椎动物却有组主要遗传基因出奇完好地保存下来。

  分子与细胞生物研究院院长大卫·

连教授(DavidLane)也指出:

“这个鲨鱼基因组有很大潜能,帮助我们解开人类基因的密码。

它那相对简单的结构,让我们能较轻易选择哪些脱氧核糖核酸是重要得需要保存另外5000万年。

(2005-2-28摘)

1.2印度研究从海洋提取金属技术

作为海洋非生物资源开发项目,目前印度政府开展的多金属结核研发项目已得到了联合国的支持。

该项目是印度利用自主研发技术,从海洋中提取战略金属,如镍、铜、钴、锰和铁等。

  印度的国家冶金实验室正在开展一个研发项目,旨在对地区研究实验室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物进行回收,回收其中的铁锰合金。

这项技术不仅能够从海洋的复合矿物中提取金属,也适合于陆上复合矿物的提取。

  鉴于印度在多金属结核领域的研究实力,印度已被联合国认定为前期投资者地位,并授权在中印度洋盆地15万平方公里地区开展研究。

  同时,印度还与国际海床机构签订了为期15年的合同,承担多金属结核的开发研究工作。

经过详细的前期调查,印度在一片7.5万平方公里的海域已启动了一个多金属结核开发项目。

其内容包括环境影响评估、技术开发(采矿和冶金)等。

(2005-03-11摘)

1.3日本长崎县成功培育七带石斑鱼苗

日本长崎县综合水产试验场,成功培育出很困难养殖的高级海水鱼七带石斑健康鱼苗6.3万尾。

七带石斑栖息在太平洋沿岸的房总以南,日本沿岸的新舄县以南,特别是在西日本被视为珍贵的高级鱼类。

但由于无法稳定采集鱼卵、仔鱼大量死亡及残食激烈,造成鱼苗的生产不安定。

长崎县从3年前起和长崎大学共同进行采卵技术和初期饲养管理技术的改善、病毒防除对策等的研究,现在七带石斑活存率已大幅提高。

2004年5月19日进行采卵,至7月30日时已培育出9万8000尾平均全长40mm的鱼苗,至8月11日时计有6.3万尾全长50mm健全种苗幸存。

长崎县将更深入进行此技术的研究,未来准备将技术移转至养殖业者,并以长崎县的特产鱼种做为目标。

(2005-3-14摘)

1.4海藻中发现新维生素“Thallusin”

海洋生物工艺研究所股份公司宣布,在世界上首次发现了海藻中的新维生素“Thallusin”(分化诱导物质)。

  从半个世纪前开始,国内外的研究者就预言存在Thallusin,他们认为海洋中细菌等微生物能合成各种维生素,促进海藻的生长。

但在此之前由于非常微小,很难检测出来。

这次该公司的研究小组,把绿藻表面上共生的细菌放入培养液,通过提炼终于获得了成功。

  Thallusin对目前为止保存还相当困难的石莼和单叶草等绿藻类种子的保存和长期培养很有帮助。

这项技术一旦被应用,将不用再担心四万十川源流的海带会灭绝,并且有望为其种子的保存和培育开辟新渠道。

  该公司今后将致力于利用Thallusin进行绿藻类种苗的生产和增加养殖形成藻类场,以及环境修复。

同时,将研究对象拓宽到绿藻以外的海苔等红藻和海带、裙带菜等褐藻类。

(2005-3-25摘)

1.5俄罗斯专家发现水温影响鱼卵大小

近日,俄罗斯专家通过对太平洋海域明太鱼鱼卵大小进行测量研究后发现,水温越低,鱼卵越大;

反之,则越小。

俄太平洋渔业科研中心专家去年在明太鱼产卵期(每年4月至6月)用特制网从不同海域收集了1万多颗这种鱼的鱼卵,然后送到实验室通过显微镜对其大小进行测量。

结果发现,“个头”大的鱼卵源自温度低的堪察加半岛西部海域和舍列霍夫湾,而在水温相对较高的萨哈林岛东部海域采集到的鱼卵则较小。

(2005-03-29摘)

1.6澳大利亚正在研究通过声音恢复大堡礁鱼类资源

澳大利亚海洋科学家说,有关大堡礁(GreatBarrierReef)鱼类声音的研究可能有助于该地区海洋资源的恢复。

  研究所如澳大利亚海洋科学研究所(AustralianInstituteofMarineScience)和奥克兰大学(UniversityofAuckland)都有关昆士兰州北部利沙岛水下声音的记录。

一为澳大利亚鱼类科学家DrMarkMeekan说,海洋生物的声音可能将帮助许多鱼类重新回到大堡礁地区。

如果确定了这种吸引鱼类的声音的种类,这将是非常有用的海洋资源管理工具。

  他说,可以利用这种声音吸引幼小鱼类到那些由于过度捕捞而鱼类资源匮乏的地区,也可以到那些鱼类可以安全生长的地区。

(2005-4-12摘)

1.7研究显示:

海水温度影响沙丁鱼群数量波动

沙丁鱼数量总是呈现出多与少的交替循环,周期大约为20至30年。

日本科学家的最新研究显示,海水温度可能是影响沙丁鱼数量波动的关键因素。

  据《读卖新闻》3日报道,日本渔业研究机构下属研究人员在2日举行的日本渔业科学学会会议上报告说,他们的研究发现,16摄氏度是沙丁鱼生长的最佳温度。

水温如果显著上升,沙丁鱼数量则会明显下降。

  科学家早就发现,沙丁鱼数量与另外一种鱼类——凤尾鱼息息相关。

这两种鱼生长过程类似,二者数量却呈现出“跷跷板效应”,即沙丁鱼数量丰富时,凤尾鱼数量就会缩减,反之亦然。

这是海洋生物学研究领域一个难解的谜团。

  新的研究结果表明,“跷跷板效应”的产生可能与海水温度有关。

研究人员对1990至2004年间在北大西洋海域捕捞到的2807条小沙丁鱼和凤尾鱼进行了观察研究。

结果发现,小沙丁鱼最适宜的生长温度是16摄氏度,而小凤尾鱼为22摄氏度。

另外一项针对50年来产卵区海水温度和捕捞量数据的分析显示,当海水温度降至16摄氏度左右时,沙丁鱼数量上升,凤尾鱼数量下降,而当温度升至22摄氏度时,情况则正好相反。

  研究人员表示,目前还不清楚海水温度具体是如何影响鱼类数量的。

(2005-4-4摘)

1.8美国科学家正在研究病原细菌进入贝类的方法

供应安全的贝类是农业研究局(ARS)的科学家们的目标,这些科学家们正在研究病原细菌进入贝类的方法。

  在美国,弧菌属的两种病原细菌—创伤弧菌(V.vulnificus)和肠炎弧菌(V.parahaemolyticus)

引起了人们的担心,这些细菌是在贝类和海水中被自然发现的,特别是当水温上升的时候,这些细菌能导致严重的健康问题。

  水产品微生物安全卓越技术中心的ARS科学家们正在研究这些细菌,试图将其从贝类中分离出来,微生物学家、卓越技术中心主要的科学家GaryP.Richards想鉴定弧菌酶,弧菌酶可能会帮助有机体进入贝类体内并最终进入人体内。

  Richards以及特拉华州大学和国家健康协会的科学家们最近在创伤弧菌中发现了一种叫做磷酸葡糖异构酶(phosphoglucoseisomerase)的酶,该酶能使弧菌更容易扩散。

  该项研究将为进一步降低与贝类有关的疾病提供更好的诊断能力和治疗政策。

(2005-04-05摘)

1.9象鱼首次在台湾意外孵化成功

据悉,台湾桃园海洋生物馆日前发现在象鱼池的过滤槽有六条小象鱼出现。

经研究判断为该馆饲养的三十二条世界最大淡水鱼———象鱼中有象鱼去年产卵后自行孵化。

这是台湾水族馆史上首次象鱼繁殖成功。

  

  此次发现的小象鱼有十二至二十公分长。

据介绍,该馆董事长陈太村饲养这三十二条象鱼已十多年,目前每条平均二至三尺长。

日前,工作人员对象鱼池的过滤槽进行清洗,没想到竞意外发现这六条小象鱼,全馆人员因此欣喜若狂。

  之所以能意外孵化,估计是因为象鱼在台湾以加温方式饲养,改变了生态习性。

这批刚孵化的小象鱼卵,可能是有象鱼在去年底产卵,工作人员忙碌未发现,鱼卵被水冲进了过滤池,因为加温的因素,就在过滤池里孵化。

  象鱼原产于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是世界最大体型的淡水鱼,幼鱼时期体色为泛黑的橄榄色,成年后背部鳞片边缘逐渐变红,当地人称之为“红色大鱼”,每年四五月间产卵。

1.10台湾成功地将金枪鱼幼鱼养殖成生鱼片级金枪鱼

据台北日报报道,体重1公斤的小黄鳍金枪鱼的价格只有3美元,而一条25公斤的生鱼片级的金枪鱼的价格则可达到其100倍。

基于此,台湾渔业研究所开始研究金枪鱼幼鱼养成技术。

 

他们利用表层下集鱼装置吸引足够的黄鳍金枪鱼幼鱼以便全方位发展生鱼片级金枪鱼渔业,同时希望能够通过这种方法恢复日益下降的资源。

根据大个体的金枪鱼有高度洄游的习性,而小金枪鱼喜欢栖息在海中固定物体附近的特点,渔业研究所开发了表层下集鱼装置。

集鱼装置由大约100个直径30厘米的中空ABS耐压浮子组成,浮子系结在框格网状结构的绳索上,利用混凝土块将其固定在海底。

吸引装置被放置在离岸12海里的金枪鱼洄游路线上。

一段时间后,海草开始生长,其它海洋生物也开始聚集,形成新的环境,吸引小金枪鱼停留、生活。

在一定季节,待到金枪鱼长成足够大,便可在短时间内大量钓获。

自2003年开始,已有12套集鱼装置安放在台湾的西南沿海,每套装置价值3万美元。

一年大约捕获鱼类1000吨,其中三分之一为黄鳍金枪鱼。

经过两年多的实验,台湾成功地将体重小于1公斤的黄鳍金枪鱼幼鱼养殖成30公斤左右的生鱼片级的金枪鱼。

在1月17日台湾的农业委员会渔业研究所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一条30公斤左右的黄鳍金枪鱼吸引了许多人的眼光。

这种黄鳍金枪鱼被限制在近岸的“网箱”内,渔业研究所利用自己的喂养系统保证其自由捕食,自由活动。

其脂肪含量比野生金枪鱼高出5—10倍。

研究人员相信再过2—3年,一旦这种方式达到商业化规模,许多生鱼片爱好者将会出高价购买。

(2005-03-04摘)

1.11金枪鱼有望实现人工养殖,台湾开始研究其技术

据台北媒体报道,体重1公斤的小黄鳍金枪鱼的价格只有3美元,而一条25公斤的生鱼片级的金枪鱼的价格则可达到其100倍。

  自2003年开始,已有12套集鱼装置安放在台湾的西南沿海,每套装置价值3万美元。

  经过两年多的实验,台湾成功地将体重小于1公斤的黄鳍金枪鱼幼鱼养殖成30公斤左右的生鱼片级的金枪鱼。

  这种黄鳍金枪鱼被限制在近岸的“网箱”内,渔业研究所利用自己的喂养系统保证其自由捕食,自由活动。

其脂肪含量比野生金枪鱼高出5-10倍。

研究人员相信再过2-3年,这种方式达到商业化规模,许多生鱼片爱好者将会高价购买。

1.12科学家力图揭开新英格兰龙虾甲壳疾病原因

一种神秘的甲壳疾病正在慢慢吞噬新英格兰的龙虾资源。

该地区大量龙虾外壳出现了疾病,而却对里面的肉没有太大影响,但这足可以降低龙虾在市场上的价值。

  根据分子学和细胞生物学教授HansLaufer说,东滨(LongIslandSound)地区西部和东部的龙虾都发现了类似的疾病。

  早在1999年,龙虾捕捞者协会数据报告从那一年夏季晚期到秋季早期发现龙虾死亡现象。

2000年1月26日,商务部长宣布东滨地区渔业资源面临灾难。

在2000年夏季,国会批准1390万美元用于研究龙虾出现的这种疾病。

  Laufer说他利用这部分资金开始研究龙虾死亡的原因以及寻找传染源和所有相关的蜕皮激素。

他注意到引起龙虾甲壳疾病的原因很可能和某种激素有关。

他说在收集的动物当中发现了一种化学物质,叫做烷基苯基(alkylphenols)。

根据SeaGrant网站,这种化学物质被用于一些生产加工业,用于制造塑料和合成胶

产品。

(2005-4-8摘)

2、新技术资讯

2.1鱿类内脏去镉技术开发成功

日本北海道立工业试验场最近成功开发出可以去除鱿类内脏(肝脏)镉含量,如此的鱿类内脏的废弃物及厌恶物可作为饲料或肥料用途,此次开发的技术正申请专利中。

北海道年的鱿类渔获量在10至20万吨间,而水产加工业者仍然大量进口鱿类。

此乃因国内产的鱿类内脏含有比较多的镉,若使用在饲料上会出问题。

为此,日本水产厅在今年五月发布水产品中镉含量调查结果,其中软体动物可食用部分平均有0.17ppm镉含量、内脏含较高的7.35ppm数值,在肥料中的标准值为5ppm,饲料则为2.5ppm。

该试验场于1999年和钏路水产试验场及栽培渔业总和中心共同进行鱿类肝脏再利用方法的研究,此次开发的方法系将肝脏浸入pH2以下低硫酸溶液中加热以使镉分离。

然后再以插入电极方式,由阴电极吸附镉而达到去除的目的。

另者因鱿类肝脏脂肪量多,易粘附在电极上,经以特殊方法取出脂肪,就易于去除镉,如此当使用在饲料或肥料时就能减少其中的镉含量。

去除镉的鱿类肝脏干燥后,含有丰富的氮量,有望使用在饲料及肥料上。

但另一方面,取出脂肪也会减低DHA含量,所以有必要检讨其它的利用方法。

2.2日本成功研制迅速便捷辨别牡蛎产地的方法

由于韩国产牡蛎的进入,宫城县水产研究开发中心致力于牡蛎产地识别技术的开发。

经过多方努力,通过研究牡蛎中脂肪酸比例的方法,成功的研制出了辨别牡蛎产地的新技术。

  这次的技术开发,是从平成14年开始已实施了3年的农林水产省的技术会议工程。

是充分利用先进科技,使农林水产研究高度事业化的一个重要环节。

  该中心通过对宫城县牡蛎和韩国牡蛎中脂肪酸含量的检测,化验出了20多种脂肪酸。

接着,算出两者脂肪酸与全脂肪酸的比例。

每次对其中6-16种脂肪酸的进行测试,确认了宫城县牡蛎和韩国牡蛎的脂肪酸的比例存在差距。

  据显示,宫城县牡蛎的亚油酸,亚麻酸的含量高。

这两种脂肪酸在牡蛎的体内是不能合成的,由此可以看出它们生存海域中作为饵料的浮游生物有所不同。

  这种利用检测脂肪酸的鉴别手法,包含脂质抽取所用的时间只需要短短的5个小时,与其它判别手法相比,是一种成本低,效率高,普及性较高的新方法。

(2005-03-25摘)

2.3日本利用食品技术开发超概念新饲料成功

马鲁哈(原大洋渔业)增养殖事业部和林兼产业饲料事业部组成的养鱼饲料集团公司开发成功超概念肺鱼、高体铆用的新型EP饲料(膨化饲料),不久将面市。

这是采用用于生产鱼糜制品、蛋糕等的特殊食品技术,制成含水量适度的EP饲料,其特点是硬度是以往饲料的五分之一,比较柔软并可在常温下流通储藏。

  在养殖业者中间流传这幺一句话,“鱼在冬季不吃膨(EP)饲料”。

确实是冬季水温下降时,在鱼的食欲、活动能力差的低水温期,与投喂的鲜饵料、湿颗粒饵料(MP)比较,鱼摄食力是要逊色的多。

不可否认,柔软的鲜饵料要比硬的、固体膨化饲料更能提高刺激鱼自身的口感、嗜好性的效果。

  具体地说,超概念新饲料其成形与以往的EP一样,但其后采用控制水分活性的特殊技术(已申请专利),使得饲料含水量达到18%、并保持适当的弹性从而不影响鱼在摄食时的口感。

新饲料也可抑制诱发氧化变质的细菌、杂菌类的繁殖,保持鲜度。

在常温下,其保质期为2个月。

  养鱼饲料公司在饲料上市前.在山口、熊本、鹿儿岛进行了现场试验。

2004年3月,在水温14℃的养殖场,铆鱼的摄饵量与EP比较提高了20-50%0高体娜(以往摄食90%的鲜饵和10%的MP)从最初开始摄食到第三天后已能完全开食。

(2005-4-9摘)

2.4日本开发出珍珠贝赤变的早期简易诊断法

水产综合研究中心成功的开发出诊断珍珠贝赤变的新方法,在发病的早期进行简易的诊断成为可能。

  使软体部分赤化而引起大量死亡的珍珠贝赤化病,是一种严重影响珍珠生产量的重大疾病。

虽然这种珍珠贝赤化病已被证实是感染症状,但由于病原体不特定,之前的诊断方法都是通过观察软体部分的赤化和通过贝柱和外套膜等病理组织学的方法来进行。

但是这种方法不适合早期诊断,所以开始寻求新的诊断方法。

  该水产综合研究中心和爱媛县水产实验场共同进行早期建议诊断法的开发,终于成功的开发出利用单克隆抗体的诊断法。

这次制造的单克隆是一种对病贝的淋巴的气味会产生反应的抗体,利用这个就可以在珍珠贝活着的情况下采集一些血液中的淋巴液进行诊断。

这就使珍珠贝在赤化前的得到诊断成为可能。

  这个单克隆抗体和诊断技术目前正在申请专利权。

同时该研究中心还预定在3月31日至4月4日举行的05年度日本水产学会上做关于这项研究的报告。

(2005-4-11摘)

2.5日本鱿钓船试用LED集鱼效果

MarineForum(MF)21在取得日本全渔连的协助之下,从2005年3月开始,调查取代卤化金属灯(metalhaloidlamp)而备期待成为新世代的鱿钓渔业用集鱼灯之光源的蓝色LED(发光二极管)的开发。

  该调查的目的是MF21接受水产厅之补助而在开发中的蓝色LED集鱼灯的渔获资料等收集(每个作业日数的渔获量、燃油消费量),及加深渔业者对LED集鱼灯之理解。

  在选择监控渔船时由JF全渔连担任事务局,由全国鱿钓渔业协会招募希望参加之主要县市的小型鱿钓渔业者,预定选出约30艘,被选出的监控渔船需自费购装蓝色LED集鱼灯。

  由全渔连向开发蓝色LED集鱼灯的高木钢业株式会社购买之后再经由JF集团的购买事业管道去销售。

销售价格及销售方法目前正在检讨之中,但是为了控制监控调查用之成本预定把价格合理并检讨采用分期付款(基本样式之价格为1,000万日圆,其中800万日圆采分期付款)。

  监控渔船之招募是已经从2004年10月24日开始,至11月底止。

LED集鱼灯之装置工程从2005年2月开始并在3月完成,监控期间是从装设完工后最初作业日开始至水产听补助事业「蓝色发光二极管的鱿钓渔业革命事业」终止日之2007年3月底。

  在蓝色LED集鱼灯的开发之下,期待

(1)集鱼灯电力消耗之削减;

(2)船上劳动环境之改善;

(3)减低环境负荷(CO2、NOx等等)之效果,至今为止已经在北海道岩内海域及新泻县佐渡海域的实际实验中获得好成绩。

  另外在MF21计算结果下,蓝色LED与卤化金属灯相比较,估计其总合效率约为32倍以上,至今为止参加试验的船主也表示「燃料费减半」及「没有装置安定器之必要,所以安心。

2004年11月11日在水产厅召开之捕捞渔业结构改革推进会议中也以「鱿钓渔业变革」为主题,由MF21LED集鱼灯开发事业检讨委员会说明了其有效性。

(2005-03-15摘译自日刊水产经济新闻)

2.6韩国将利用海洋深层水进行紫菜养殖

韩国海洋水产部消息,2005年将利用韩国东海深层水的低温性和富营养性,生产高级紫菜。

为了进一步加强对海洋深层水的灵活利用,经韩国海洋研究院和庆尚大学在沿江原道的东海岸一带采集一些特有紫菜品种并进行实验培养后的结果显示,在表层水和深层水的混合水以及深层水中,这些紫菜品种的成长速度要比在表层水中高1.5-2倍。

到目前为止,紫菜的生产时间限制在11月末到次年3月末,但是如果利用海洋深层水的低温性和富营养性生产紫菜、海带等的话,说不定在夏季也能吃上美味的海藻产品。

(2005-3-1摘)

2.7韩国西海水产研究所规模化人工培育红海参种苗

红海参其颜色为红色或红褐色,虽与暗清绿色的清海参为同种,但其栖息地与生活习性和生理特征大不相同,因而人工培育红海参的种苗有较大的难度,而规模化培育的困难就更多。

韩国西海水产研究所在此前成功培育清海参种苗的基础上,现已研究出一套规模化人工培育红海参种苗的技术和操作规程,该系列技术走出了试验室,便于规模化生产的可操作性,首批培育的15只。

0.5cm的红海参苗已投人大池养殖,为红海参的规模化、工厂化养殖奠定了基础。

(2005-04-07摘)

3、新产品

3.1日开发出电子海图软件 可与电脑连接当做领航员

东伸工业开发出一种电脑用电子海图软件“NavPak-Pro”,将GPS和个人电脑结合起来就能够当做GPS领航员使用。

  这个软件和个人电脑连接后,就可以用电子海图清楚的表示出船的位置和方位、距离、速度等数据。

因为航海轨迹是用红线表示出来的,这就使航海记录等的保存和发送成为可能。

另外,还可以知道障碍物的距离、潮水流动的方向等,除此之外,因为电脑画面看起来比较容易,在夜间和浓雾的时候也能进行安全确认。

海图画面可以配合船的移动进行滚动,航海中就不需要进行操作了。

还有,通过使用栅极线机能,就可以很容易的进行简单的定点观测。

  这个软件的便携版“NavPak-Pocket”也上市了。

便携式的PC可以更方便的确认船的位置、航行轨迹、计划航线和方位等。

(2005-4-15摘)

3.2日本开发的制作船舶出入港文件的帮助软件上市

古野电器集团的协立电波服务服务公司得到商船三井・船舶部、M・O海上咨询公司的大力支持,研究开发出一种帮助软件“MARINEHELPER”,可以完成船舶出入港时需向有关政府机关提交的文件。

  商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