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工业大学发展战略规划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7476316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76.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北工业大学发展战略规划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西北工业大学发展战略规划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西北工业大学发展战略规划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西北工业大学发展战略规划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西北工业大学发展战略规划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西北工业大学发展战略规划文档格式.docx

《西北工业大学发展战略规划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北工业大学发展战略规划文档格式.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西北工业大学发展战略规划文档格式.docx

第一部分历史与现状

1、历史沿革与办学特色

2、基础与优势

3、面临形势和主要差距

第二部分战略目标与发展思路

1、战略目标

2、指导思想与发展思路

第三部分战略重点与主要举措

1、坚持特色发展,注重交叉融合,建设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

2、内部培养与外部引进并重,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

3、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建设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

4、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完善科技创新体系

5、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全面提升开放性国际化办学能力和水平

6、做好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工作,营造优良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环境

7、构建和完善充满活力、科学高效的现代大学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

8、创新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高度重视安全稳定和毕业生就业工作

9、建设先进校园文化,营造和谐育人环境

1、历史沿革与办学特色

2、

西北工业大学是我国唯一一所以同时发展航空、航天、航海工程教育和科学研究为特色,以工理为主,管、文、经、法协调发展的研究型、多科性和开放式的科学技术大学,坐落于中外历史文化名城西安市。

西北工业大学是由西北工学院和西安航空学院于1957年10月在西安合并成立;

1970年哈尔滨工程学院航空工程系整体并入西北工业大学。

1938年国立北洋工学院、北平大学工学院、国立东北大学工学院、私立焦作工学院在汉中组建国立西北工学院,1946年迁至咸阳,1950年更名为西北工学院。

1952年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的航空工程系在南京组建华东航空学院,1956年迁至西安,更名为西安航空学院。

1952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空军工程系在哈尔滨组建,1966年更名为哈尔滨工程学院航空工程系。

西北工业大学脉源三支,强强融合,群英荟萃,名师云集。

学校1960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七五”、“八五”均被国务院列为重点建设的全国15所大学之一,“九五”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立项建设,“十五”进入国家“985工程”重点建设,是全国首批设立研究生院和国家大学科技园的高校之一。

在七十余年的发展历程中,学校以积极推动国防科技进步和国民经济发展为己任,全面服务于国家安全和现代化建设,坚持“三航”学科专业特色,以领军人才和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为根本,坚持教学、科研两个中心,已经成为我国高层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具有鲜明的办学特色。

学校秉承“公诚勇毅”校训,弘扬“基础扎实、工作踏实、作风朴实、开拓创新”——“三实一新”校风,孕育出了“扎根西部、艰苦奋斗,求真务实、开拓创新,追求一流、献身国防”的西工大精神,为我国国民经济建设和科学技术发展,特别是国防现代化建设和国防科技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

3、基础与优势

4、

学校现有3个校区(友谊校区、长安校区和大学科技园区),总面积5600亩。

建有20个学院,拥有全日制学生23000余名,其中,博士生3000余名,硕士生6000余名,本科生14000余名,留学生220余名。

经过七十余年的建设,特别是近年来经过“211工程”和“985工程”的重点建设,学校紧紧抓住教育大发展、国防大加强和西部大开发历史机遇,认真贯彻“科教兴国”和“人才强校”战略,艰苦奋斗,开拓创新,培养了一大批杰出人才,取得了众多标志性成果,整体实力得到了极大提高。

(1)基本形成了科学合理、特色鲜明的学科体系。

学校形成了以三航(航空、航天、航海)学科群引领,3M(材料、力学、机械)学科群、3C(计算机、控制、通信)学科群、理科学科群和“管文经法”学科群协调发展,工理为主,特色鲜明的学科体系。

学校现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3个,博士点57个,硕士点101个,本科专业54个,覆盖了8个学科门类的38个一级学科,在工学、理学、管理学、法学4个学科门类内拥有博士点。

其中,拥有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7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培育)学科2个,原国防科工委确定的我校23个国防特色学科中有15个是国家重点学科或重点(培育)学科,构成了高水平的国防特色学科专业体系。

学校现有国家重点实验室6个,国家专业实验室4个,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省部级工程中心13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26个。

(2)拥有了一支结构合理的高水平优秀师资队伍。

学校师资队伍实力雄厚,现有专任教师1895人,其中教授、副教授1100余人,博士生导师430余人,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15人(含双聘),“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讲座教授15人,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7人,全国模范教师、优秀教师5人,国家教学名师奖获得者3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0人,“何梁何利”科学技术奖获得者2人,“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10人,国家级“百千万人才工程”16人,教育部“新(跨)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55人。

教师学历层次明显提高,博士率达到50%,近年来引进了一批具有海外学习进修背景的高层次人才,教师结构与综合素质得到了改善与提高。

学校坚持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坚持“学科带头人+创新团队”模式,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爱岗敬业、乐于奉献、治学严谨、富于创新、勇于攻关的师资队伍。

(3)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人才培养硕果累累。

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作为学校发展和改革的主题和生命线,坚持以人为本和精英教育,教育教学成果显著。

“十五”以来获得国家级和省级教学成果奖91项,其中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二等奖17项,建有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4个,陕西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5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陕西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0个,国防特色和紧缺专业11个,陕西省特色专业10个,国防科工委重点建设专业和陕西省名牌专业32个,国家级教学团队5个,陕西省教学团队8个,“国家精品课程”23门,“陕西省精品课程”59门。

学校已获“全国优秀百篇博士学位论文”12篇,“研究生创新实验中心”是教育部首批示范建设和国防研究生创新基地项目之一。

学校人才培养精英辈出,建校以来已为国防科技事业和国民经济建设输送了14万多名高级科技人才,其中,博士3000多人,硕士15000多人。

培养了6个学科的我国第一位博士,校友中有30多位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和30多位将军。

毕业生大都成为了国防工业系统和高新技术领域的领军人物和业务骨干。

在备受关注的“中国十大杰出青年”评选活动中,我校毕业生曾连续4年获此殊荣,已有6位毕业生获“中国十大杰出青年”称号。

在我国国防重大工程项目总设计师、总工程师和总指挥的群体中,我校毕业生人数名列全国高校前茅。

(4)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科学研究成绩突出。

“十五”以来,我校承担各类科研项目近8000项,其中牵头主持的国家重大项目108项,累计科研经费总额近60亿元,其中,2007年、2008年年度科研经费均超过11亿元,位居全国高校前6名;

发表学术论文20000余篇,SCI、EI、ISTP收录7000余篇次,其中,2007年国内发表论文4223篇,居全国高校第8位;

获国家和省部级以上科技奖300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国家科学技术奖16项(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项),两项科研成果分别入选2004、2006年度“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

学校作为全国高校唯一的高新工程总师单位承担了XXX重大装备研制,项目填补了国家空白,是我军装备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得到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高度肯定。

在载人航天“神舟”系列飞船运载火箭研制中,我校做出突出贡献,获国家人事部、总装备部、国防科工委表彰“为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做出贡献单位”,是获此殊荣的全国两所高校之一。

在大飞机、新一代战机、XXX高超声速等工程中,我校是为数不多的牵头承担多项国家重大工程和国防重大型号项目高校之一。

(5)国际合作快速发展。

学校致力于开放性国际化办学建设,高度重视国际性教育与学术交流活动,已与美、英、德、法、俄、日等20多个国家的近百所高等院校、企业和研究院所建立了全方位、多层次、实质性的交流与合作关系,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产学研结合计划中国网点挂靠单位,拥有“国家高等院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2个,“国家软件人才国际培训基地”1个,中外联合研究机构26个,学校已成为“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中法博士生学院项目”、“中国政府奖学金项目”建设院校。

学校参与了欧盟2个Asia-Link项目和2个ErasmusMundus项目,与欧盟国家一流的理工大学在课程体系建设、教师交流、学生培养等领域开展全面合作。

“十五”以来,学校共接待外国学者近3000人次,派出各类学术访问、进修、合作与交流和攻读博士学位留学生2500余人次,接收来华留学生700余名,主办和举办各类国际学术会议50余次。

聘请了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哈罗德•克罗托、李政道先生在内的120多位国际著名专家、学者、教授为学校名誉教授或客座教授,我校聘请的2位长期专家获得“国家友谊奖”,3人获得陕西省“三秦友谊奖”。

学校实施的国际化发展战略,使得办学模式更加开放,国际化理念和氛围逐渐深入人心。

5、面临形势和主要差距

6、

当今世界正发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今中国正面临着众多的挑战与机遇。

挑战前所未有,机遇也前所未有,这也是对学校目前所处形势和环境的极好概括。

在国家“科教兴国”、“人才强国”、“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和“科技强军”发展战略指引下,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成为高等教育大国,并正在向高等教育强国迈进,学校也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转变发展模式,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贡献创新型国家,学校面临杰出人才和建设资源更加激烈的竞争环境。

特色、行业、区域既是优势,又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对我校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学校正处于建设国际知名大学的进程之中,未来10~30年的发展对学校在全球大学序列中的位置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关系到学校在为推进国家迈向世界强国的进程中的作用和贡献。

与世界一流大学相比较,与国家对学校的要求相比较,学校各项工作虽然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与不足。

主要表现为:

(1)杰出人才较为匮乏。

学校地处西部,有较大影响的学术大师、学科带头人、杰出青年学术骨干较为匮乏,人才引进面临重重困难,优秀人才后继乏人现象已显端倪。

(2)学科与实验室建设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

具备冲击世界一流水平的学科数量偏少,新兴交叉学科建设亟待加强,面向国际学术前沿的多学科交叉和服务国家重大需求的公共平台基地的数量和建设规模有待扩大。

(3)高层次人才培养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构建与完善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培养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开放式国际化教育明显不足。

(4)原创性和高水平科研成果偏少。

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上发表的高影响因子、高引用率论文偏少,在国家重大科技发展计划中的影响力尚且不够,服务新型工业化建设和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有待提高。

(5)国际化程度尚显不足。

国际合作与交流未能在教学、科研、学科建设各方面形成系统化、规范化的局面,深层次实质性合作项目不多,学校的国际影响不大,特别是与世界知名大学之间、与国际知名教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尚需进一步加强,来华留学生偏少,教师的国际交往能力与世界一流大学开放型国际化办学要求还有较大差距。

学校发展的战略目标:

通过20~30年的努力,把西北工业大学建设成为全面服务于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建设,具有鲜明国防科技特色的国际知名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成为培养和造就学术大师和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摇篮,成为认识未知世界、探求客观真理、解决人类社会发展面临重大问题的科技前沿基地,成为国家知识与技术创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新型工业化现实生产力的重要力量,成为世界上优秀文化和文明成果相互交流的重要桥梁。

实现以上战略目标将分三个阶段进行,即“三步走”发展战略:

第一个阶段(2001年-2010年):

建立并不断完善满足工业化、信息化、国防现代化建设和国民经济发展需要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教育体系,形成若干由学术大师和杰出学科带头人领军的创新团队,建设一批具有原始创新能力和解决国民经济和国防现代化建设重大问题的科技创新平台和基地,取得一批有重大理论应用价值和社会影响的成果,建立和完善现代大学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基本建成国际知名高水平研究型大学。

第二个阶段(2010年-2020年):

学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条件和环境将得到根本改善,学校的教育、科研水平将极大提高,形成一批高水平的研究基地,其中无人航行、材料技术科学等平台成为世界著名的学术中心。

在调整优化学科、专业布局的基础上,学校将在航空、航天、航海、材料、信息、面向空间应用的生命科学等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在面向国防科技工业和区域社会发展的经济管理与人文社会科学等领域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全面建成国际知名高水平研究型大学。

全面建成国际知名高水平研究型大学。

第三个阶段(2020年-2038年):

学校的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将全面提升,学校将拥有一批世界一流水平的学者和实验室,在原创性科学研究和战略高技术研究等方面取得若干国际性的重大突破,学校向世界一流大学冲刺。

指导思想:

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教育创新、人才强校、特色取胜、世界水平”的发展道路,服务建设创新型国家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国家战略,全面融入工业化、信息化和国防工业现代化建设中,面向国际科技前沿、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发展重大需求,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开展高水平科学研究,全面推进国际知名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

发展思路:

根据高等教育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和“办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办大学”两个根本性的问题,学校提出以下发展思路:

(1)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以全面提升学校国际化水平为战略重点,坚持“三步走”战略目标不动摇。

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解决学校面临困难和矛盾的“总钥匙”。

全校应紧紧抓住创新型国家建设和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纲要实施,加快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和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实施,以及学校隶属关系变化和“三化融合”等重大发展机遇,在“三步走”战略第一个10年发展的良好基础之上,在第二个10年的重要阶段,以全面提升学校国际化水平为战略重点,将国际同行评价全面融入学校各项工作,特别是融入学校的内涵和特色发展,努力实现“三航特色,世界水平”,为学校第三步战略目标的最终实现奠定基础。

(2)坚持以人为本,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做好人才队伍建设工作。

学校的各项工作要体现“以人为本”的根本要求,为学校各类人员营造良好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环境,为各类人才营造适于更快成长和更好创新的发展空间。

要突破西部区位对顶尖人才引进这一制约学校实现跨越发展的瓶颈,把提升国际学术水平和影响力作为学术带头人培养的重要指标。

进一步加快推进“人才强校”战略,不断深化人事分配制度和管理体制改革,通过引进、培养、优化、调整等措施,建立和完善“竞争、激励、退出”机制,使我校教师、实验技术和管理三支队伍的结构、数量和水平有明显改善和提高,特别是更好培养和吸引更多高层次顶尖青年人才,使他们尽快脱颖而出,并在学校各项事业中担当重任。

(3)坚持特色发展、内涵发展,切实把发展重点放到提高质量和提升水平上,努力实现“三个一流”。

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坚持“三航、3M、3C”学科群、理科群、“管文经法”学科群的集群发展模式,按照各项工作奔一流的观念和要求,以特色发展和内涵发展为主,稳定教育规模,着力提高质量,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增强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按照“突出‘三航’(航空、航天、航海)特色,建设‘三个一流’(一流学科、一流学院、一流大学)”的要求,进一步明确发展思路,聚焦关键环节,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4)切实做到“四个坚持”和“五个统筹”,保证学校协调可持续发展。

要切实做到“四个坚持”:

坚持“三航”特色,坚持精英教育,坚持科技创新,坚持人才强校;

认真落实“五个统筹”:

统筹工理为主的学科与人文社会学科的协调发展;

统筹传统优势学科与新兴交叉学科的协调发展;

统筹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协调发展;

统筹服务工业化、信息化、国防工业现代化与服务地方经济的协调发展;

统筹立足国内创新与加强国际合作交流的协调发展。

一流学科是一流大学和一流学院的基础,体现了学校的特色和水平。

一是要加强学科建设的战略规划与顶层设计,做好学科发展的中长期规划,确定梯次推进技术路线,在“985工程”和“211工程”建设中,坚持“扬优、扶新、重基”原则,把学科建设资源重点投向具有创新思想、能够做出创新贡献的学科和拔尖人才,重点建设一批能够推动原始创新、集成度高的标志性综合平台,促进一批学科尽快进入国际领先或先进行列;

二是高度重视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建设,加快提升学科自身实力和影响力,认真落实学校确定的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建设“4+4+6”规划方案,即:

材料科学与工程、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力学、控制科学与工程等4个一级学科要确保在下一轮评估中确保成为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

已有一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的兵器科学与技术、机械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等4个一级学科在下一轮学科评估中,冲击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

船舶与海洋工程、交通运输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光学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等6个一级学科要明确主攻的二级学科和培育时间进度,在今后的学科评估中力争成为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

三是积极推进“新人新方向”建设专项,加快我校未来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和新的学科增长点的培育,使一批35岁左右的青年学术骨干在国际国内学术舞台上脱颖而出,为学校学科建设注入新的生命力,推进学校各项事业可持续健康发展;

四是全面融入工业化、信息化和国防现代化建设,建立大学科体系。

突破现有行政管理体制,以学术和科研为载体,以国家重大科技和工程项目为牵引,加大“三航”特色优势学科与3M、3C学科融合力度,建设强大的理科,组建跨院系、跨学科的创新团队和研究中心,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

五是进一步集中管理学院、人文与经法学院等的优势和力量,进一步强化软科学研究,缩小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与其它学科的差距;

六是适应科技创新平台和各级实验室建设的需要,积极争取建立国家实验室,建设结构合理、体系完备的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加强实验技术队伍建设和实验室可持续发展制度建设。

高度重视和抓好教师、实验技术和管理三支队伍建设。

特别是教师队伍建设是重中之重。

一是继续实施好“翱翔人才工程”计划,按照师资队伍上水平的要求和学科特点制定人才选留计划,把好选留教师的入口关;

二是努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校园环境和良好的学术环境,建立和完善有利于拔尖人才特别是顶尖人才脱颖而出的体制机制,为他们提供施展才华的事业平台,争取在学校现有人才群体中涌现出一批新的学术大师和高水平的创新团队,实现拔尖人才向顶尖人才转变;

三是针对学校地处西部以及长期以来引进顶尖人才有较大难度的客观实际,在引进和培养并重的基础上,选送优秀研究生到国外一流大学师从一流导师深造,精心培育学校未来的学科带头人和学术大师;

四是以重大项目为牵引,凝聚方向,汇聚团队,进一步完善和加强“学科带头人+创新团队”的环境和制度建设;

五是加大对教师从事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政策导向力度,通过制定和完善相应的管理和考核办法,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强化教师国际化意识,提升师资队伍国际学术水平和影响力;

六是以国家实施各类人才工程建设计划为契机,紧紧围绕学校未来重点发展的学科方向,加大人才引进特别是高水平团队的引进力度,建立海外高层次人才信息库,加大海外人才招聘宣传力度;

鼓励教授通过学术交流与海外人才建立广泛牢固的联系,以才引才,以才荐才,直接引进更多的国外知名专家学者。

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以提高质量为核心,注重高素质和创新性。

学校将以继续实施好教育部“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建设为抓手,扎扎实实做好学校所制定的本科教学“新世纪教改工程计划”中的“六大体系”、“十大工程”建设。

稳定本科教育规模,优化人才培养环境,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

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确保“三航”专业在国内的一流地位并争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加强理科和文科专业建设,形成国防特色专业、工程应用专业和基础理科专业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专业布局;

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加强教育教学手段现代化建设,提倡启发式、研究型教学和因材施教,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不断扩大本科生创新基地规模。

构建和完善科学合理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针对我校较强行业背景与就业市场多样多变的特点,积极推进“专才培养”与“通识教育”的协调改革。

继续推进研究生教育“九大体系”和“六大工程”建设,在吸引研究生优秀生源、完善研究生教育管理、改革研究生培养模式和培养机制、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增强研究生创新能力、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和提升国际化水平等方面狠下功夫,积极推进教材建设、精品课程建设、课程实验平台建设、研究生创新中心建设,加强教学理论研究与质量评估工作,加强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培育工作,积极推进研究生教育学术型和应用型分类指导与培养的改革,注重加强博士生原始创新能力的培养,加大开放型国际化人才培养力度,建立特色鲜明的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作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研要勇于探索、勇于创新,要不断提出新思想、新方向,要坚定不移地走“引领型”的发展道路。

围绕建设一流大学的目标,以提升学校科技创新能力为基点,按照“立足三航,强化基础,三化融合,激励创新”的发展思路,一是坚持以“三航”为主干,材料制造与电子信息为两翼的科研特色,持续加强重点特色领域科研工作;

二是加大基础研究的支持力度,在制度和政策上鼓励多学科交叉融合,营造良好的基础研究学术氛围,瞄准世界科技发展前沿和国家科技发展重大基础问题,在原始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