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土地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完美精编.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747629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41.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业土地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完美精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农业土地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完美精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农业土地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完美精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农业土地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完美精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农业土地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完美精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农业土地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完美精编.docx

《农业土地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完美精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业土地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完美精编.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农业土地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完美精编.docx

农业土地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完美精编

 

农业土地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此文档为word格式,可任意修改编辑!

 

一、项目概况

1.1项目提出的原由、建设的必要性和意义

1.1.1项目提出的原由

(1)人地矛盾日益突出

**县位于**省东部,**市腹心,是**省农业大县。

全县2001年耕地面积107458.47公顷,人口132.88万人,人均耕地面积仅为0.081公顷,是**省人多地少的县份之一。

基于以下几方面的原因,全县人地矛盾存在着日益加剧的趋势。

一是人口基数大,惯性增长导致人口总规模膨胀迅速;二是由于历史原因,本县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城乡基础建设欠帐太多,近几年大量补偿性建设占地日益增多;三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东引西进”战略的实施,全县城镇化进程和工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各项建设对耕地的占用明显增多;四是农业结构调整也会导致耕地面积下降。

(2)项目区社会经济条件亟待改善

项目区位于**东部,地势平坦,坡降小于1/5000。

由于近年来工矿用地占用耕地的日益增加,给农业生产造成严重威胁。

当地人民生活一直处于全县较低水平,2000年农村人均收入也仅达到1580元,仍没有摆脱贫困的面貌。

近几年项目区群众虽然自发对部分砖瓦窑进行了整理,也取得了一些经验,但由于投资标准低,已整理的耕地,仍未摆脱“怕旱、怕涝、”的被动局面,离高产、稳产田的耕作条件仍有相当距离。

致使当地群众广种薄收,农业生产效益低下,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不高。

这样的社会生态经济条件如得不到及时改善,将阻碍**县社会经济总体战略目标的实现。

(3)政府重视,群众积极。

**县县委、县政府多年来一直重视土地开发整理工作,并把土地开发整理作为实现全县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项战略措施,实施了目标管理,同时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土地开发整理。

当地群众进行土地开发整理、挖掘已利用土地潜力的热情高,曾多次利用农闲季节进行中低产田的改造整治。

近年来,全县通过积极推行土地开发整理,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取得了明显的成效,1992-2001年全县已整理开发土地467.64公顷,并对已开发整理的土地实施了高效合理的开发利用,有力的促进了全县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取得了很大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1.1.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意义

(1)有效缓解人地矛盾,促进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本项目的实施,一方面将较大幅度增加有效耕地面积,可有效扭转**县人口大量增加情况下耕地大量减少的失衡趋势。

另一方面,项目区所在地的乡镇第二、三产业所占比重极小,耕地是当地群众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但农业基础设施配套差,农业生产效益低下,至今还没有摆脱落后的面貌。

如果能以本次土地整理为契机,不仅可以改善项目区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土地生产能力和土地生产效益,而且可以直接提高当地农民的经济收入,进一步促进全县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项目的实施可以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具有较大的生态建设意义

项目区将按照“田成方、路成框、林成网、旱能浇、涝能排”的要求进行高标准建设。

农田防护林网的建设可以提高项目区的林木覆盖率,并起到涵养水源,降低风速,改善田间小气候的效果,构成了稳定性强、生物生产能力较高的农业生态系统,提高了项目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同时,以土地整理为契机,积极开展土壤改良,通过广施有机肥,秸杆还田、种植绿肥、合理轮作等措施,可使项目区土壤团粒结构增加,保水保肥性能增强,耕地质量得到根本改善,因此,项目建设对区内生态环境的改善有巨大意义。

1.2项目简介

1.2.1项目类型

申请作为国家土地整理重点项目。

其主要原由如下:

**县作为**省的农业大县,近年来,社会经济虽然得到了较快发展,但由于底子薄,与周边县市相比,经济水平还比较落后。

**县为国家级贫困县,2001年全县国民生产总值仅373388万元,人均收入为2824元,而项目区所在地农民人均收入仅有1580元,远低于全县平均水平,仍没有摆脱贫困的面貌。

虽然县委、县政府非常重视本项目区的整治建设,积极筹措资金并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农民投资建设,当地群众也愿意投工投劳参与整理,但由于整理项目工作量大且艰难,依靠**地方财政和当地群众的自身力量,土地整理工作无论从广度还是深度上都不能得到很好的进展,更不能形成长期的综合效益。

因此,十分需要国家投入一定量的资金进行扶持,特申请该项目作为国家投资土地整理重点项目。

1.2.2项目性质

本项目性质属土地整理。

1.2.3项目范围

项目区位于**县东部,共分5片。

其中:

**片:

涉及**乡张老家、泥河店2个行政村,该片东至张老家居民点,西至夏楼村界,南到大雷沟,北至泥河。

**片:

涉及**乡徐楼、**2个行政村,该片东至**村生产路,西到徐楼村居民点,南至乡村道路,北至**村生产路。

**片:

涉及**镇的段寨村,该片东至段庄村,西至豆门乡界,南至枣营村,北至段寨村。

**片:

涉及**镇的宋楼、门张楼2个行政村,该片东至侯楼到门张楼道路,西至宋楼居民点,南至门张楼居民点,北至黑河。

**片:

涉及**乡的赵寨、杨吉屯、林楼3个行政村,该片东至后林楼到前林楼道路,西至乡村道路,北邻朱庄村,南邻黄店村。

1.2.4项目规模

项目规模包括建设规模和投资规模:

(1)建设规模

项目建设规模为519.97公顷。

其中,**片规模为123.84公顷,**片规模为94.29公顷,**片规模为69.83公顷,**片规模为131.88公顷,**片规模为100.13公顷。

(2)投资规模

项目区总投资规模为998.45万元,单位面积投资为1.92万元/公顷。

1.2.5项目工期

项目工期为一年。

1.2.6项目目标与任务

根据国家对土地整理项目的要求,依据项目规划任务书,确定本规划的总体目标为:

实现项目区田、水、路、林综合治理,以打谷场、砖瓦窑整理为主要途径,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改善农田基础设施条件,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生产能力,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具体目标为:

(1)对项目区内的打谷场、砖瓦窑等进行整理,以改善项目区内的农业生产条件、增加耕地为主,提高土地集约利用程度和效益,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2)增加有效耕地面积。

通过整理,项目区净增耕地55.13公顷,净增耕地占项目区总规模的10.60%。

(3)改善农田设施条件,提高土地综合生产能力。

通过土地整理,全面改善农地生产条件,使项目区内土地综合生产能力提高30%。

(4)提高土地利用率。

通过整理,项目区土地利用率达到100%。

(5)改善生态环境。

项目区内通过实施土地平整、农田林网建设等工程,使生态环境得到较大改善。

二、报告编制依据

2.1报告编制依据

2.1.1有关法律、法规

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

3.《基本农田保护条例》

4.《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

5.《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

6.《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

7.《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2.1.2国土资源部有关规定和文件

1.国土资源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开发整理管理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1998]166号;

2.《关于切实做好耕地占补平衡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1999]39号;

3.《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管理办法》;

4.《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收缴使用管理办法》;

5.《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资金管理办法》等。

2.1.3土地开发整理标准和规范

1.《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编制规程》(TD/T1011—2000)

2.《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规范》(TD/T1012—2000)

3.《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验收规程》(TD/T1013—2000)

2.1.4地方性文件及有关计划、规划

1.《**省土地管理法实施办法》

2.《**县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五”计划纲要》

3.《**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

4.《**县土地利用年度计划》

5.《**县土地整理与开发规划(1997—2010)》

6.《**县2004年度土地开发整理综合项目计划书》

7.《灌溉排水渠系设计规范》水利电力部(1984)

8.项目区涉及各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9.**县农业、林业、水利、环保、电力、交通等部门专项规划。

2.1.5项目区有关资料

1.项目区1:

1万标准分幅土地利用现状图

2.项目区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变更调查面积量算表、汇总表

3.项目区水资源状况资料

4.项目区土壤资料

5.**县农业区划资料

6.项目区供电状况资料

7.项目区道路情况资料

8.项目区水利现状资料

9.项目区林业现状资料

10.**县水利、农业、电力、交通、林业、环保等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定额等资料

11.**县及项目区涉及村庄的自然、社会经济状况

2.2报告编制过程

根据**省国土资源厅关于申报国家投资土地整理项目的通知精神,**省**县国土资源局依据本区境内可进行土地整理的土地比较多的实际情况,组织土地、农业水利、林业、交通等方面专家,赴现场考察,选择可以立项的土地整理项目区,最终选定本报告申报项目区的范围。

组织各方面有关专家学者对该项目进行了立项可行性研究论证,与会人员一致认为项目可行,建议立项实施。

至此,在广泛收集分析各方面资料的基础上,编制本研究报告。

三、项目区概况

3.1自然条件

3.1.1地理位置

项目区位于**县东部,具体涉及**乡、**乡、**镇、**镇、**乡5个乡镇的10个行政村,10个行政村为:

**乡的张老家、泥河店;**乡的**、徐楼;**镇的段寨;**镇的宋楼、门张楼;**乡的杨吉屯、林楼、段寨。

地理坐标为:

**片:

东经114°54′37"—114°55′35",北纬33°38′48"—33°37′57";**片:

东经114°58′56"—114°59′53",北纬33°45′11"—33°45′41"。

**片:

东经114°58′40"—114°59′26",北纬33°29′12"—33°29′34";**片:

东经115°02′18"—115°03′49",北纬33°52′30"—33°53′22";**片:

东经114°56′55"—114°57′50",北纬33°41′39"—33°42′21";

3.1.2地形地貌

项目区属微斜平原区,地势平坦,由西北向东南地面比降为1/5000左右。

3.1.3水文地质

**县境内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较为丰富。

地表水主要依赖于自然降雨,降水除蒸发消耗、植物吸收、渗入地下外,形成地表径流。

由于降水多集中在汛期,为减少洪涝灾害,多以排为主,利用甚少,地表水由于水浅、量少,可用而不可靠。

项目区所在区域地下水主要是裂隙潜水和浅层承压水,一般埋深3-5米左右,属于中等富水区和强富水区,岩性为中细砂和细砂,砂层厚度大于5米,底板埋深为30-40米,单井出水量30-35m3/小时,静水位为3-10m,动水位为5-15m,水质较好,矿化度1g/L左右,适宜农业灌溉和人畜饮用。

3.1.4气候

**县地处暖温带,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热量、水分、光照等气候资源丰富,气温、降水、风向随季节变化显著,具有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和冬长寒冷雨雪少,夏季炎热雨集中,春秋温暖季节短,春夏之交多干风的特点。

年平均气温14.3°C,一月份温度最低,平均是-2°C,冬季无严寒,有利于秋播作物的安全越冬,春季温度回升较快,有利于春秋作物的播种出苗。

七月份温度最高,平均是29.9°C,有利于秋作物的生长发育,秋季降温缓慢,昼夜温差大,有利于晚秋作物干物质的积累。

历年极端最高气温42.5°C(1966年),历年极端最低气温-21°C(1955年)。

历年平均日照时数2354.6小时,平均日照百分率为54%,年内分布是6月份最多,平均246.5小时,日照率57%,平均每天日照达8小时以上;2月份日照时数最少,平均148.6小时,日照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天文地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