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采访写作试题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7474990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150.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闻采访写作试题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新闻采访写作试题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新闻采访写作试题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新闻采访写作试题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新闻采访写作试题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闻采访写作试题Word下载.docx

《新闻采访写作试题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闻采访写作试题Word下载.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闻采访写作试题Word下载.docx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新闻改革初期,《天津日报》提出“抓活鱼”的口号是要求新闻写作必须具备()

.时效性

•灵活性

B•针对性

D•真实性

•新闻的狭义主题多指对国内外政治时事的报道,最明显的特性是()

•多样性B•倾向性

•层次性D•宽泛性

•记者从纷繁复杂的材料中遴选出的对新闻写作有用的材料是()

•新闻背景

B•新闻事实

新闻素材D•新闻依据

新闻语言有特殊要求,一般情况下()

C.

21

A.

22

23

A.C.

24

25

二、

26

C.E.

27

A.C.E.

28

29

经验性消息比综合消息重要D.述评性消息比动态消息重要

.述评性消息的特点是()

以评为主B.述评分离

夹述夹议D.解释为主

.消息写作中遵循“一事一报”的原则主要是为了()

缩短文章长度B.体现新闻根据

简化写作难度D.追求更快时效

.导语的重要性体现在其必须()

交代新闻五要素B.对全篇提纲挈领

交代事件的真相D.占用一两个段落

.消息中必须具有的组成部分是()

新闻躯干B.新闻导语

背景资料

D.结尾段落

.在消息写作中采用的时事政治、国际形势、社会条件等背景材料属于

文化背景

B.知识背景

社会背景D.政治背景

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

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记者的采访活动必须遵循内外有别的原则,也就是采访时要注意

看形势、识大局B.深入实际、深入群众

政策规定和报道时机D.看对党和人民是否有利

对客观事物进行认真分析

.正确的报道思想来自“上头”和“下头”,其中“上头”包括()

群众的意见B.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社会实际D.国际形势

当前宣传精神

.记者的采访不能“只问不看”,现场观察这种常用手段可分为()

事前观察B.侧面观察

同步观察D.隐蔽观察

事后观察

.新闻边缘体裁包括(

A•报告文学B•调查报告

C•采访札记D•工作研究

E•来信

30•消息写作的时效观念是要求()

A•缩短新闻事实的发生与报道间的时间差

B•简明扼要

C•事实胜于雄辩

D•交代新闻来源

E•合乎时宜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31.特约记者

32.新闻线索

33.采访的“透视”法

34.新闻结构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5分,共15分)

35.记者的新闻敏感包括哪四种判断能力

36.联系实际简要回答观察中边看边想边感受的必要性。

37.简要回答新闻语言的特色。

五、简单应用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38小题10分,第39小题8分,共18分)

38.今年7月,自考毕业生张三(化名)在找工作时屡遭碰壁,后来他发现此种现象普遍存在。

接到这一线索,报纸派你采访,请在采访前拟订一个简明采访方案。

39.下述新闻导语属于间接性导语的哪一种导语形式并简述这种导语形式的定义及特征。

新华社北京10月10日专电人们渴望幸福,往往又缺乏幸福感,这是

为什么呢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心理学教授尼科•弗里达日前提出“幸福不对称论”他认为,即便引起愉快感觉的环境一直存在,这种感觉也很容易消散。

然而,消极的情绪却会伴随着环境而持续存在。

就是说,人类很容易适应快乐,却永远不能习惯悲哀。

六、综合应用题(本大题共1小题,20分)

40.根据下述新闻事实材料,以新华社记者身份写一篇电讯稿。

(采用倒金字塔结构,字数450字至600字)

2004年以来,各级政府把制订、修订包括自然灾害在内的各类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作为政府工作的重要工作全力推进,使得国家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就自然灾害而言,国务院各涉灾部门的应急预案编制工作已基本完成,全国31个省(区、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以及93%的市(地)、82%的县(市)都已制定了灾害应急预案,全国自然灾害应急预案管理体系已规范建立,为有序应对突发自然灾害提供了操作规范,提高了各级政府应对突发事件和风险的能力。

全国人大常委会于2007年8月30日表决通过的突发事件应对法,将自2007年11月1日起施行。

该法的制定是为了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控制、减轻和消除突发事件引起的严重社会危害,规范突发事件应对活动,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环境安全和社会秩序。

这部法律共7章70条,分总则、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事后恢复与重建、法律责任、附则。

这部即将施行的法律,既赋予政府机关必要的应急处置权力,又注意最大限度保护公民合法权益。

法律特别规定,有关政府及其部门采取的应对突发事件的措施,应与突发事件可能造成的社会危害的性质、程度和范围相适应,“有多种措施可供选择的,应选择有利于最大程度地保护公民权益的措施”。

为了保障公众知情权,突发事件应对法要求,履行统一领导职责或者组织处置突发事件的人民政府,应当按照有关规定统一、准确、及时发布有关突发事件事态发展和应急处置工作的信息。

与此同时,法律明确规定: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编造、传播有关突发事件事态发展或者应急处置工作的虚假信息。

根据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规定,国务院将建立全国统一的突发事件信息系统,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建立或确定本地区统一的突发事件信息系统。

“任何单位和个人报送、报告突发事件信息,都应做到及时、客观、真实,不得迟报、谎报、瞒报、漏报。

卫生部副部长王陇德10月8日表示,我国已建成全球最大的、覆盖全国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传染病和救灾防病监测信息计算机网络报告系统。

据不完全统计,2007年前7个月,安徽、湖南等14个省份的医疗卫生系统因灾直接经济损失达亿元。

今年卫生部和地方各级卫生部门向灾区派出医疗卫生人员14万人次,医治伤病人员万人次,发放药品折合人民币6300万元,对灾区居民住处和周围环境消杀3.3亿平方米,发放健康宣传材料1620多万份。

据不完全统计,从1987年至今,中国红十字会共募集境内外捐助款物折合人民币42亿多元投入到国内灾害救助工作,对亿多受灾群众进行了救助。

在中国红十字会的救灾工作中,十分强调“第一时间救助”的理念,要求救灾人员要在第一时间到达灾区考察灾情,物资要在第一时间送到灾民手中,而要做到“第一时间救助”,就必须不断增强备灾观念,做好救灾准备工作。

中国地震灾害具有突发性、毁灭性等特点,强度大、伤亡重、分布广。

全国2007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1•新闻采访的首要任务是()

A•了解新情况,发现新问题

B.发现新闻,报道新闻

C.发现新闻并采集相关的新闻材料

D•采集新闻材料

2

B.源与流的关系

D.等同关系

.事实与新闻之间的关系,是一种(

A.流与源的关系

C.并列关系

3.新闻采访和一般的调查研究相比,具有鲜明的特点,除了新闻性、突击性、

广泛性、持续性外,还有()

A.求实性B.多变性

C.灵活性D.公开性

4.1958年11月,一位中央领导同志对《人民日报》负责人说:

“记者的

头脑要冷静,要独立思考,不要人云亦云。

”这位中央领导同志是()

A.刘少奇B.毛泽东

C.周恩来D.邓小平

5.新闻线索的作用,表现在可以触发记者的新闻敏感,指明采访的去向,还可以()

6.记者要善于发现和捕捉新闻,就要掌握一把判断新闻的“尺子”,这就是()

A.新闻意识B.新闻价值

C.新闻头脑D.新闻政策

7.记者要正确有效地运用新闻选择标准,就要综合考虑新闻价值要素,全面权衡新闻政策标准,还要()

A.考虑社会形势发展的需要

B.考虑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

C.正确处理新闻价值与新闻政策的关系

D.正确处理主观需要与客观可能的关系

8.记者在拟定采访计划时,主要考虑明确采访目的,确定采访的重点,设计采访的主要方式,以及()

A.选择采访的时机B.选择采访的突破口

C.选择采访的场所D.选择采访的基本点

9.在采访中,记者“有意图”与“带框框”是有原则区别的。

这种原则区别集中表现于()

A.是否服从报道需要B.是否完成采访任务

C.是否尊重事实D.是否符合单位工作需要

10.记者采访中运用开放式提问,可以让采访对象的回答()

A.思想更加开放B.有思想活动

C.有细节与故事D.不受答案的限制

11.有各种访问类型中,因争论访问的主要意图是()

A.针对某一问题,了解各方的不同看法

B.介绍某一方面的经验和成就

C.体现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成绩

D.尽快反映世界新的变动情况

12.记者采访一位著名学者后,把自己写的稿件请其订正。

这是()A.找本人核实B.物证核实

C.多方核实D.技术检验核实

•新华社湖南分社记者被派往江西采访,这一采访方式叫(

•巡回采访

.蹲点采访

B.交叉采访

D.易地米访

.中央电视台记者在淮河抗洪抢险现场采访中,主要采用的观察方式是

.事前观察

.同步观察

B.事后观察

D.逆向观察

.记者边采访边思考写作的一些问题,作用是(

.使作品的新闻性更突出

B.提高采访效率

.记者工作顺手

D.凸显新闻活动的目的

.机关报记者十分重视抓问题,

.有利于上下结合的思考

.有利于反映民情民意

.作为报道原则与写作技巧,

.适当合理想象

.用事实说话

是因为(

B.写出的报道指导性强社会影响大

D.有利于宣传党的方针政策

新闻区别于文学、评论最显著的标志是(

.新闻主题要正确并且有针对性,同时还要注意()

.紧跟形势

.客观实际

.新闻文风,总体表现为准确性、言之有物,短而精粹和(

.高潮迭起

.新鲜活泼

B.表达严谨

D.个体真实

必须能体现党的政策,准确把握当前形势,

B.调查研究

D.舆论导向

鲜明性、生动性。

具体要求为态度明朗,

B.委婉曲折

.鲜艳华丽

.报纸不同于书籍、杂志的最显著标志是

.刊载通讯

.刊载故事

.刊载新闻

.刊载散文

.动态消息的特点包括:

给人以动态感,反映事物的最新动态;

一事一报;

以及(

.注重现场感

B.强调简短

 

22.导语中进行今昔、新旧、正反、是非、优劣、得失、纵横等两相对比,形

成强烈反差,以突出新闻事实的个性特征及其意义,被称为(

A.对比式导语

B.并列式导语

C.描写式导语

D.评述式导语

23.消息中,有关事物的性质、特征,彼此的联系、对比,发展变化的主客观条件等背景材料,称为(

A.社会背景

.客观背景

C.文化背景

.事物背景

24.通讯表达方式中的叙述,

A.描述

包括记叙和(

.说明

.议论

C.刻画

25.报纸上常见的“风闻”、

巡礼”、“侧记”、“纪行”等形式,属于(

C.旅游通讯

B.概貌通讯

A.工作通讯

D.风物通讯

、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

26.新闻记者间接获取新闻线索的渠道有(

.社交渠道

.会议渠道

A.上级渠道

C.书面渠道

E.传播渠道

.记者采访中适于开座谈会的情况是(

E.需要广泛调查研究

.隐性采访应当注意的问题有(

E.注意观察的使用

29.现代新闻体裁多种多样,常见的有(

.报告文学

A.读者来信

D•消息

C•通讯

E•新闻特写

30•新闻语言的构成因素有()

A.事务语言B.说明语言

C.群众语言D.文学语言

E.评论语言

31.特派记者

32.新闻观察

33.调查报告

34.目击新闻

35.在采访中,记者怎样才能“面上找题目,点上作文章”

36.为什么采访中记者要努力获取第一手材料

37.消息写作中如何运用背景材料

38.某大城市车友会发出倡议,号召私家车主“每周少开一天车”。

请你以此为新闻线索准备一份采访提纲(至少包括确定采访对象,拟定各自的提问内容)。

39.指出下列消息中的背景材料(可以在有关内容下面划线标明),并简要分析其作用。

新华社拉萨7月1日电中国今天创造了历史:

第一对满载乘客的列车沿着连接西藏和中国内地的高原铁路首次跨越了“世界屋脊”。

当两列庆典列车“青1”和“藏2”分别驶出格尔木和拉萨车站时,世界为之瞩目。

数千名身穿各色民族盛装、讲各地方言的群众目睹了这一历史时刻,高呼“扎西德勒”。

国家主席胡锦涛为首趟进藏旅客列车开通剪彩。

“这不仅是中国铁路建设史上的伟大壮举,也是世界铁路建设史上的一大奇迹。

”他对会聚格尔木火车站参加庆典的2600多名各界代表说。

青藏铁路全线通车,圆了中国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的梦想,也攻破了美国现代旅行家保罗•泰鲁“有昆仑山脉在,铁路就到不了拉萨”的断言。

青藏铁路从西宁至拉萨,全长1956公里。

其中814公里的西宁至格尔木段已于1984年通车,格尔木至拉萨段2001年6月29日开工建设。

这一工程被喻为“奇迹”,因为人们过去普遍认为沿线的多年冻土层根本无法支撑铁轨和火车。

青藏铁路从此取代秘鲁利马至万卡约的铁路成为世界最高的铁路。

行车海拔超过4000米时,列车开始弥漫式供氧,旅客还可以随时用吸氧管吸氧,以免出现高原反应。

造价330亿元的青藏铁路建成通车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的又一个伟大成就,并两次证实中国已跻身世界强国之列。

“这一成功实践再次向世人

昭示,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有志气、有信心、有能力不断创造非凡的业绩,有志气、有信心、有能力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他说。

1300多年前,文成公主和亲吐蕃,从现在的西安到拉萨,走了近3年。

今天,从北京到拉萨仅需48小时。

据悉,中国政府还计划在10年内将青藏铁路延伸至日喀则、林芝和亚东。

届时西藏铁路总里程将突破2000公里,部分贸易物资可不再经过马六甲海峡,直接从南亚出入境。

六、综合应用题(20分)

40•根据下述材料写作消息(要求:

用新华社电头,发稿时间为8月10日,

采用倒金字塔结构,字数700字左右。

2004年1月,我国正式批准绕月探测工程立项,将第一个月球探测工程命名为“嫦娥一号”工程。

2004年中央决策实施探月工程,这是继人造地球卫星、载人航天之后,我国航天事业的第三个里程碑,是我国向深空探测迈出的第一步。

这个工程分三个阶段实施,可以简单地概括为“绕”“落”“回”。

目前,正在

抓紧实施绕月探测工程,2007年8月10日16时,国家航天局绕月探测工程指挥部在北京国谊宾馆召开绕月探测工程进场动员会。

记者从绕月探测工程进场动员会上了解到,通过全体研制人员的共同努力,目前,绕月探测工程完成了“嫦娥一号”卫星和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产品研制,通过了各项试验考核验证。

完成了发射场、测控、地面应用系统的建设,“嫦娥一号”卫星通过了出厂评

审。

经绕月探测工程领导小组批准,工程已经转入发射实施阶段。

会议宣布,自2004年1月立项启动绕月探测工程以来,各承研承制单位和广大科技人员克服

了众多困难,付出了艰辛的努力,突破轨道设计、远距离测控通讯等多项关键技术,完成了工程研制与建设工作。

在整个研制过程中,参研人员始终坚持严谨扎实的工作作风,毫不动摇地把握住产品质量和工程可靠性这一中心工作,以确保

成功为目标,扎扎实实地完成了每一项设计、每一件产品和每一次试验,为圆满完成绕月探测任务奠定了基础。

会议对工程面临的形势进行了分析,认为,我国的绕月探测工程是一个完全自主创新的工程,是我国实施的第一次探月活动,由于对月球环境的认知还有限,技术支撑还相对薄弱,实施发射过程中可能存在一定风险。

会议强调,进入发射实施阶段,各参试单位要精心组织、加强管理,责任明确,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各系统要协调一致、密切配合,遇到问题要冷静应对;

每一个参试人员、各岗位操作要准确细致、一丝不苟地执行各项动作;

整个发射实施阶段要确保操作零缺陷、现场零故障、工作零失误;

各参试单位要扎扎实实把发射前的各项工作抓好、抓实;

各单位主要负责人要加强领导,深入工作现场,掌握第一手情况,掌握第一时间重要信息,准确果断处理问题,切实履行职责,把握正确的决策和有力保障。

会议要求,全体研制人员要保持高度警觉,牢记航天事业的高风险性,充分质疑,在整个发射实施阶段要扎扎实实、专心致志地工作,确保我国第一次月球探测活动圆满成功。

据透露,绕月探测工程启动以来,各承担研制任务单位的科技人员先后突破了奔月轨道设计、三体运动

控制、远距离测控通讯、月食影响应对等多项关键技术。

根据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此前公布的《“十一

五”空间科学发展规划》,我国2007年实现绕月探测,主要科学目标为:

获取月球表面三维影像,分析月球表面有用元素含量和物质类型的分布特点,探测月

壤特性和地月空间环境。

中国国家航天局局长孙来燕曾说,“嫦娥一号”预定

实现四项科学目标:

绘制完整三维月球地图;

月表化学元素含量和物质类型分布探测;

月壤探测;

地月空间环境探测。

2012年前后实现月球软着陆和自动巡视勘察;

2017年前后实现自动采样返回。

“目前嫦娥一号卫星出厂前工作已全部完成,质量受控、状态稳定,具备出厂条件。

”卫星系统总指挥、总设计师叶培建透露,为了进一步提高“嫦娥一号”卫星的系统可靠性,做到在地面尽早发现卫星的缺陷和不足,研制人员加强了对卫星的整星综合电性能测试。

在今年3月至7月期间整星共进行了6个阶段的测试工作,完成了3次卫星各分系统的详细测试、2次整星综合自检模式测试、4次全过程飞行模式模飞、1次整星故障模式模飞、2次控制分系统部件专项测试、1次有效载荷分系统专项测试。

目前,分系统累计加电时间最长已达2096小时,考虑进靶场后的各项测试的加电时间,最长将达2300小时以上。

“我们完全有信心、有决心,高标准、

高质量、高效率地圆满完成绕月探测工程首次飞行任务,力保首发必成。

”工程

总指挥栾恩杰表示,要坚决贯彻质量第一的方针,加强过程质量控制,杜绝人为差错。

对各项测试、试验活动,设备拆装和操作演练,都要严格按照试验大纲和操作规程要求,精心组织、精心操作,严格监督,确保按章操作、规范运行。

中国探月首席科学家、中科院院士欧阳自远曾向外界透露:

按照方案,“嫦娥一号”卫星发射后首先将被送入一个地球同步椭圆轨道,这一轨道离地面最近距离为500公里,最远为7万公里,探月卫星将用26小时环绕此轨道一圈后,通过加速再进入一个更大的椭圆轨道,距离地面最近距离为500公里,最远为

12万公里,需要48小时才能环绕一圈。

此后,探测卫星不断加速,开始“奔向”月球,大概经过83小时的飞行,在快要到达月球时,依靠控制火箭的反向助推减速。

被月球引力“俘获”后,成为环月球卫星,最终在离月球表面200公里高度的绕月球飞行,开展拍摄三维影像等工作。

预计卫星奔月总共需时157个小时,

距离地球接近万公里。

而过去,中国发射的卫星距离地面一般都在万公里左

右,二者几乎相差了10倍。

距地远、操控难,空间环境恶劣,将是此次发射工作面临的重大考验。

而一旦困难被克服,卫星成功传回信息,則将为日后发射月球探测器及最终实现探测器返回,完成“绕、落、回”的探月三步曲打下坚实的基础。

欧阳自远还介绍说,在卫星发射的同时,还将有来自全国80所大学和科

研院所的122名专家组成绕月探测科学应用专家委员会,专门研究“嫦娥一号”在飞行期间发回的所有数据。

探月二期工程的相关准备工作,也在紧张有序的进行之中。

国家航天局负责人2007年8月10日宣布,我国绕月探测工程正式转入发射实施阶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