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问答题3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7474002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8.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学问答题3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中医学问答题3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中医学问答题3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中医学问答题3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中医学问答题3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医学问答题3文档格式.docx

《中医学问答题3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学问答题3文档格式.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医学问答题3文档格式.docx

淋雨涉水;

汗出当风;

贪凉露宿;

饮食过于寒凉

5.湿性黏滞主要应从两个方面进行理解:

一是症状的粘滞性。

指湿邪致病有粘滞不爽的症状。

如湿滞大肠,大便粘滞不爽等。

二是病程的缠绵性。

指湿邪致病多反复发作,缠绵难愈,病程较长。

6.疠气是指一类具有强烈致病性和传染性的外邪。

其致病特点是传染性强,易于流行;

发病急骤,病情重笃;

一气一病,症状相似。

7.①六淫自肌表口鼻而人,侵犯人体,属外来之邪,故称“外感六淫”;

②七情是直接影响有关的内脏而发病,病由内生。

故称“内伤七情”。

8.①肺为娇脏,喜润恶燥;

②肺主皮毛,开窍于鼻,肺通于天气。

③所以燥邪从口鼻、皮毛侵入人体,最易伤肺。

④燥邪犯肺后可出现干咳,少痰,甚则胸痛的症状。

9.①这是因为湿类于水,水性趋下,故湿邪侵犯人体,多表现为下部的症状。

②如水湿内停可见下肢水肿、下肢溃疡、泄痢,妇女带下等下部症状。

10.①这因为风为阳邪,具有轻扬升发、向上、向外的特性,②风邪侵犯人体,常伤及人体上部及肌表,出现头痛、鼻塞流涕、汗出恶风等症状。

11.善行是指风邪具有善动不居,游移不定的特征。

如行痹的关节痛游走不定。

数变,是指风邪致病具有发病急、变化快的特点。

如荨麻疹的皮疹,皮肤瘙痒发无定处,此起彼伏。

1.①六气,是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正常的自然界气候变化。

是万物生长变化的自然条件。

②六气对人体是无害的。

③人体在生活实践中,通过自身调节对六气产生了一定的适应能力,所以正常的六气不易于使人致病。

④六淫,是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

⑤常因气候变化异常,或太过、不及,⑥或是机体的适应力下降,则风、寒、暑、湿、燥、火变成为致病之因,故六淫又称为“六邪”。

⑦“六气”和“六淫”都是指自然界的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气候现象。

⑧只要不使人得病,即使狂风暴雨,严寒酷暑,也应称之为“六气”。

⑨反之,即使微风细雨,气候变化正常,但因有人适应能力低下而得病,这时,对患病机体来说也应称之为“六淫”。

可见,“六气”与“六淫”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

2.①外感性:

六淫之邪多从肌表、口鼻侵犯人体而发病;

②季节性:

六淫致病常有明显的季节性,如春季多风病,夏季多暑病;

③地域性:

六淫致病常与居住地区和环境密切相关,如西北多寒、燥,东南多湿、热等;

④相兼性:

六淫之邪既可单独侵袭人体,又可两种以上相兼同时侵犯人体致病,如风寒感冒等;

⑤转化性:

六淫侵犯人体发病后,在一定条件下,其临床证候可发生转化,如寒邪人里可以化热等。

3.“风为百病之长”即是说风邪是引发外感病的一种极为重要的致病因素,是其它外邪致病的先导。

其可从以下方面理解:

①风虽为春季主气,但终岁常在,四时皆有。

而风邪引发的外感病虽春季为多,但又不局限于春季,其它季节也可发生。

②风邪犯人,多从肌腠皮毛而人,又因风邪具有开泄的特性,侵袭人体,最易使肌腠皮毛疏松,毛窍开张,为其它邪气的侵入提供了侵入门户,由之而引发风邪兼其它邪气的一类外感病。

如风寒、风热、风湿等。

③因风善动不居,善行而数变,故风邪犯人,病证范围广泛、病种繁多。

可见风邪是六淫致病中最多见的一种,古人甚至把风邪当作外感致病因素的总称。

故<

素问?

风论)说:

“风者,百病之始也”;

《素问?

骨空论》也说“风者,百病之长也”。

4.①暑为阳邪,易升易散,可使腠理开泄,汗泄过多而津液损伤,故见有口干渴、喜饮,尿短少黄赤等症状。

②汗大泄,气亦随汗外泄,往往在津伤的同时,伴有气虚之症状,如气短乏力,甚则昏倒,不省人事,故说暑性升散,耗气伤津。

③暑季炎热,且多雨潮湿,热蒸湿动,空气中湿度增加,故暑邪致病,多挟湿邪侵犯人体。

④临床中,除见有壮热,烦渴等暑热症状外,常兼见胸闷呕恶、肢体困重、便溏苔腻等湿阻症状。

5.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有以下四点:

①湿性重浊。

重,即沉重、重着之意。

湿为水类,有一定的重量,所以湿邪致病,多有沉重、重着的感觉。

如头重如裹,周身困重,四肢酸沉等。

浊,即秽浊,指湿邪为病,可使分泌物、排泄物增多而秽浊不清。

如湿病面垢多眵,下痢粘液脓血,小便浑浊,妇女带下过多等。

②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

湿性类水,故为阴邪。

水湿之邪重着粘滞,侵人人体,留滞不化,易滞留于脏腑经络,阻遏气机的升降。

脏腑经络阻滞,气机不畅,故常见到胸闷脘痞、胀满等症状。

外感湿邪,最易损伤或阻遏脾阳,导致脾阳不振,水湿内停,易见腹泻,水肿等症状。

③湿性黏滞。

黏滞,即粘腻阻滞之意,湿邪犯人,其黏滞性主要表现在二个方面:

一是指分泌物或排泄物多表现为涩滞不爽,如大便里急后重,小便涩滞不畅等;

二是指湿邪为病多缠绵难愈,病程长,易反复等;

④湿性趋’下,易袭阴位。

湿邪为病,多见于下部的症状,如下痢、带下、淋浊、下肢水肿等。

6.外寒指寒邪外袭,为六淫中之寒邪,指病因而言。

内寒是机体阳气不足,寒从中生,主要是指心、脾、肾的阳气衰微。

二者的区别和联系表现为,①区别:

主要表现为病因与病理反应的不同。

外寒是损伤人体阳气的致病因素,内寒则是因机体阳气虚损而表现出寒象的病理反应。

②联系:

外寒不解,损伤阳气,可导致内寒;

而阳虚之体,抗邪无力,又易感外寒。

7.火热邪气与暑邪虽同属阳邪,皆具有耗气伤津的致病特点,但二者仍存在一定的区别,其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①暑为夏季主气,乃火热之气所化,有明显的季节性,独见于夏季。

而且暑纯属外邪,而无内暑;

火热虽旺于夏季,但无明显的季节性,火热为病有内外之分,一般多以温热为外感病因,火则多指内生,内生常因体内脏腑气血阴阳失调形成。

②暑在致病时,往往兼挟湿邪为患,即暑多挟湿;

火热致病常易生风动血和易致痈肿,又因火与心相应,致病时,常见有扰动心神而出现神志异常的症状。

8.①相同点:

寒邪和湿邪同属阴邪,侵袭人体后.都具有损伤阳气的特点。

②不同点为:

A.寒邪致病直接损伤机体阳气。

寒为阴盛表现,能使机体的温煦、气化、推动的作用减弱,表现出一系列寒性症状,如恶寒、脘腹冷痛、下利清谷等;

湿邪伤阳,多因阻遏脏腑经络的气机升降,尤易困阻脾胃,损伤脾阳,脾运失职,水湿内停,出现胸脘痞闷、腹部胀满、大便溏泄等症。

B.寒性凝滞收引而主痛。

寒邪伤人,易使气血凝结阻滞于经脉,导致筋脉、经络、腠理、毛窍的收缩闭塞,阳气不得布散,而出现恶寒、无汗、肢体屈伸不利、脉紧等症。

又寒凝气收,血脉拘急,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故受寒常有头身肢体关节疼痛之症;

湿性重着,湿邪犯人,常见头沉如裹、周身困重、四肢酸沉、关节重着等。

C.两邪在致病中,其分泌物和排泄物在形态上不同。

寒邪伤阳,使阳气的气化温煦功能减退,故分泌物和排泄物清彻寒冷,如鼻流清涕、呕吐清水、咳吐稀痰、小便清长、下利清谷等;

湿性粘滞秽浊,故分泌物和排泄物是秽浊不清或排泄不爽,如小便浑浊涩滞、大便粘滞不爽、带下黄白秽臭等。

又湿性趋下,易袭人体下部,出现下肢水肿、带下、下利等症。

9.①痰饮多由外感六淫,内伤七情等,使肺、脾、肾、肝、三焦及膀胱等脏腑气化功能失常,水液代谢障碍,以致水液停滞而成。

②其致病特点主要有:

阻滞气机、阻碍气血;

致病广泛,变化多端;

病势缠绵、病程较长;

易扰乱神明;

多见滑腻舌苔。

10.“气有余便是火”,指出了火邪是由于气的过盛有余而产生的。

这里的“气”,含义广泛,包括了多种致病因素,大致有以下三类:

①指外感邪气作用于机体后,体内精气与外来邪气斗争而表现出一种亢奋的病理变化。

鉴于体质及医护的不同情况,风寒暑湿燥火等邪均可在一定条件下转化,而产生火的种种表现。

②指情志的过度刺激,引起机体气机紊乱,造成气机郁结,气郁久则从阳而化热,因之火热内生。

③阳气过盛化火。

人身之阳气在正常情况下,对机体脏腑组织有温煦、生化之作用。

但在病理情况下,若阳气过亢,机能亢奋,必产生火热之象。

如心火亢盛、肝胆火旺,胃火炎炽等。

且阳气亢奋,必耗阴液,阴液大伤,阴虚阳亢,则又引起虚热内生。

总之,以上的病理之火均由“气”的有余而致。

故称之谓“气有余便是火”。

11.瘀血的形成原因主要有两方面:

①因气虚、气滞、血寒、血热等原因,使血行不畅而凝滞。

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气虚则运血无力;

气滞则血行不畅;

阳虚血寒则血液凝滞不畅;

热人营血;

血热搏结等均可形成瘀血。

②由于内外伤、气虚失摄或血热妄行等原因造成血离经脉,积存体内形成瘀血。

瘀血病证的共同特点可概括为五点:

①疼痛:

以刺痛、痛处拒按、固定不移、夜间痛甚为特点。

②肿块:

外伤局部青紫肿胀,淤积体内,久聚不散,可成癥积,即按之有形,肿块固定不移。

③出血:

血色多紫暗,伴有血块。

④紫绀与失荣:

久瘀可见面色黧黑,肌肤甲错,毛发不荣,唇舌青紫等全身症状。

⑤脉象细涩,沉弦或结、代。

⑥舌质紫暗:

舌质有瘀斑、瘀点、或舌下静脉曲张。

12.①三者虽然来源不一,但在形成过程中均与气滞有关,气滞则水停、血瘀,也可气化不利而致湿热蕴结,生成结石。

②三者之间又可相互影响。

痰饮内停,阻滞气机,可形成瘀血、结石,而瘀血、结石内阻亦可影响津液代谢而形成痰饮。

至于瘀血与结石,均是日久而成,更可相互影响。

13.①五气化火是风、寒、暑、湿、燥侵入人体,在人体阳气亢盛的条件下郁而化火。

②五志化火是喜、怒、思、悲、恐等各种情志活动失调所变生的“内火”,实质上即是由于情志变化,影响脏腑气机,气机郁结,郁久则从阳化热化火。

五气化火,五志化火的起因虽然不同,但都存在着从阳化热、郁而化火的相同之处。

14.结石停聚,阻滞气机,影响气血,损伤脏腑,使脏腑气机壅塞不通,而发生疼痛,为其基本的特征,其致病特点可以归为以下四点:

①多发于胆、胃、肝、肾、膀胱等脏腑:

肝气,关系着胆汁的生成和排泄;

肾的气化,影响尿液的生成和排泄,故肝肾失调易于生成结石。

肝合胆,肾合膀胱,而胃、胆、膀胱等均为空腔性器官,结石易于停留。

②病程较长,轻重不一:

结石多为湿热内蕴,日久煎熬而成,故病程较长;

结石大小不一,停留部位不同,临床症状轻重不一。

③阻滞气机,损伤脉络:

结石为有形之邪,易阻滞气机,影响气血津液运行,可现局部胀闷酸痛,损伤脉络。

④疼痛:

阻滞气机,不通则痛,可阵发,也可持续,可绞痛,也可隐痛,疼痛部位固定不移,或随结石移动而变化。

发作时剧痛难忍,而缓解时一如常人。

15.先天因素,是指人出生前前经潜伏着的可以致病的因素。

它包括源于父母的遗传性病因和在胎儿孕育期及分娩时所形成的病因。

其致病特点主要为两方面:

①胎弱:

又称胎怯,指胎儿禀受父母的精血不足或异常,以致日后发育障碍、畸形或不良,其表现是多方面的,如小儿五迟、五软、毛发不生、皮肤脆薄等。

主要包括两类:

一是各类遗传性疾病,多因父母之精本有异常,如先天畸形、胎元失养。

②胎毒:

胎儿期,某些传染病由亲代传给子代,或妊娠早期,其母感受邪气或误食药物、不利于胎儿之物,或情志遭受重创等,导致遗毒胎儿,因而出生后渐见某些疾病。

如疮疹、遗毒等。

16.医过是指因医生的过失而导致病情加重或变生他疾的一类病因。

医过的形成因素主要是:

医生的言行不当、处方草率、诊治失误等。

医过的致病特点主要有:

①易致情志异常波动,使病情更为复杂。

②贻误治疗,加重病情,甚至变生他疾。

----------------------------------------------

1.体质因素与发病的关系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2.疾病复发的基本条件是什么?

3.复发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1.中医学发病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2.发病的类型有哪些?

3.怎样理解中医发病学中的正邪斗争?

4.体质因素与发病有什么关系?

5.为什么说正气在疾病发生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6.影响发病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7.疾病复发的主要类型包括哪些?

8.疾病复发的诱因有哪些?

---------------------------------------------

1.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①体质是正气盛衰的体现,决定着发病的倾向。

②不同的体质,精气阴阳盛衰有别,对某种病邪有不同的易感性,对某些疾病有不同的易发性。

③体质可决定某些疾病发生的证候类型。

感受相同的病邪,因体质不同,可表现出不同证候类型;

若体质相同,虽感受不同病邪,亦可表现出相同的证候类型。

2.疾病复发的基本条件是:

①余邪尚未尽除;

②正气已虚,尚未复常,③在诱发因素作用下,损正助邪,导致疾病复发。

3.复发的基本特点:

其基本证候可类似初病,但又不仅是原有病理过程的再现,而是有诱发因素作用于旧疾之宿根,机体遭受到再一次的病理性损害更复杂、更广泛、病情更重。

复发的次数越多,静止期的恢复就越不完全,预后越差,并常留下后遗症。

1.中医发病学的基本原理包括四个方面:

①正气不足是发病的内在因素。

正气不足是人体发病的主导因素。

体现在:

A.正虚感邪而发病;

B.正虚生“邪”而发病;

C.正气的强弱可决定发病的证候性质。

②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

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A.邪气影响发病的性质、类型与特点,即不同类别、不同性质的邪气作用于人体,可以发生不同的疾病,表现出不同的发病特点,病证性质或证候类型。

B.邪气影响病情与病位。

即邪气与病情的轻重相关,疾病的病位,亦与邪气的种类、性质及其致病作用相关。

③正邪相搏,邪胜正负则发病。

体现在邪气损正和正气抗邪两个方面。

④在某些条件下,邪气在发病中起主导作用。

2.发病类型大致包括六种。

①感邪即发:

包括新感伤寒或温病;

疫疠致病;

情志遽变;

毒物中毒。

②伏而后发:

是指机体感受某些病邪后,病邪潜于体内,其后经过一定的时间,或在诱因作用下过时而发病。

③徐发:

即徐缓发病,系与卒发相对而言。

④继发:

系指在原发疾病的基础上继续发生新的病证。

⑤合并与并病:

凡两经或三经的证候同时出现者,为合病;

若一经病证未罢又出现另一经证候者,称为并病。

⑥复发:

指疾病初愈或疾病的缓解阶段,疾病再度发作或反复发作。

3.①邪正斗争,是指机体正气与邪气斗争。

这种关系着疾病是否发生,影响着疾病的发展与转归。

②在一般情况下,由于正气旺盛,能抗拒病邪侵犯而不病。

如果正气不足或邪气过盛,则有利于病邪侵袭人体而发病,故说: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③在已病的情况下,正能胜邪,则疾病即趋向痊愈;

正不敌邪,则疾病发展,甚至病情恶化而死亡。

所以说,中医发病学中非常重视邪正之间的斗争问题。

4.体质因素与发病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①体质因素决定着发病的倾向。

体质是正气盛衰的体现,一般体质强盛,抗病力强,不易发病,或病后易趋实证;

体质弱,易感邪发病,发病后易趋虚证。

②体质因素决定对某些病邪的易感性。

首先,不同体质类型的个体,对某些致病因素具有不同的易感受性,对某些疾病具有不同的易发生性。

其次,从临床实践来看,体质差异与发病有着密切的关系。

如胖人易患眩晕、中风;

瘦人易患肺痨、咳嗽等。

③体质因素决定某些疾病的证候类型:

A.感受相同的致病因素,因个体体质因素不同,从而表现出不同的证候类型。

B.病因不同,而体质因素相同时,也可表现为相同或相似的证候类型。

5.中医发病学很重视人体的正气,认为人体正气的强弱可以决定疾病的发生与否。

①当正气旺盛,气血充盈,卫外固密,病邪难于侵入,疾病无从发生,故有“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之说。

②如果是正气虚弱或邪气较盛,人体的正气相对虚弱,则卫外不固,抗邪无力,邪气方能侵入,使人体阴阳失调,脏腑经络功能紊乱,则发生疾病,因此有“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之说。

③不但如此,正气的强弱,还与疾病的病位、病变的轻重有关。

6.影响发病的主要因素包括两个方面:

①外环境影响发病。

体现在气候因素、地域因素、生活工作环境因素及社会因素影响疾病。

②内环境影响发病。

体现在体质因素影响发病,体质因素决定对某些病邪的易感性及某些疾病的证候类型;

精神因素影响发病,不良情志不仅能消弱人的正气,使之易于感受邪气而发病,且自身又是发病的重要因素;

遗传因素影响发病,可以通过影响体质的类型,并能通过胎传而把亲代的疾病传给下一代。

7.疾病复发的主要类型大体可分为三类:

①疾病少愈即复发:

多见于较重的外感热病,因饮食不慎、用药不当或过早操劳,使正气受损,余火复燃,引起复发。

②休止与复发交替:

此种类型在初次患病时即有宿根伏于体内,虽经治疗,症状和体征已消,但宿根未除,一旦正气不足或感新邪引动宿邪,而致旧病复发。

③急性发作与慢性缓解期交替:

即慢性疾病症状较轻的缓解期与症状较重的急性发作期的交替。

8.疾病复发的诱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①重感致复:

疾病进入静止期,余邪势衰,正气亦虚,复感新邪必助邪伤正,使病变再度活跃。

②食复:

疾病初愈,因饮食因素而致疾病复发。

③劳复:

疾病初愈,因形神过劳,或早犯房事而致疾病复发。

④药复:

病后滥施补剂,或药物调理运用失当而致复发。

⑤情志致复。

此外,气候因素、地域因素等也可成为复发的因素。

------------------------------------------------

1.病机的概念如何?

有何临床意义?

2.何谓正胜邪衰?

其临床意义如何?

3.何谓邪盛正虚衰,其临床意义如何?

4.邪正盛衰出现的虚实变化有哪些?

5.邪正盛衰对病势的趋向及转归有何影响?

6.形成虚实错杂病机的原因有哪些?

7.如何理解阴阳失调的基本概念?

其病理变化主要表现在哪几方面?

8.血的失常病机包括哪些内容?

9.血热炽盛病机的主要表现有哪些?

10.气血关系失调可出现哪些病理变化?

并简述其病理机制。

11.何谓津液代谢失常?

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12.津液亏损不足病机的含义是什么?

13.津液的输布障碍和排泄障碍其表现形式有何不同?

14.津液输布障碍的病机含义是什么?

15.津液排泄障碍的病机含义是什么?

16.血瘀与瘀血有何不同?

气虚血瘀的病理表现如何?

17.气虚与气陷有何不同?

18.如何理解“吐下之余,定无完气”?

19.病机表邪入里的含义是什么?

20.病机里病出表的含义是什么?

21.简述经脉传变的具体规律。

22.简述三焦传变的具体规律。

23.简述脏腑传变的具体规律。

24.寒热病性转化的一般规律是什么?

25.寒热转化对疾病预后有何意义?

26.何谓亡阳?

其病理表现如何?

27.何谓气虚?

其主要形成原因何在?

28.何谓湿浊困阻?

29.何谓气随津脱?

其形成原因何在?

30.何谓气随血脱?

何谓气血两虚?

31.内风与外风有何区别?

32.内寒的机理及其临床特点是什么?

33.内湿与外湿的关系如何?

34.简述内火的主要病理变化。

35.火热病变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36.心火亢盛的主要病理变化如何?

37.精与气血的关系失调有哪些病机变化?

38.精的失常主要包括哪几个方面?

1.试述中医病机学说的特点。

2.中医病机学说的结构和层次如何?

主要内容有哪些?

3.何谓基本病机?

有何重要意义?

4.何谓虚实病机?

其各自病理表现如何?

5.试述阳偏胜病机的概念、特点、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现。

6.试述阴偏衰病机的概念、特点、形成原因和病理表现。

7.阴阳格拒的形成原因和病理表现如何?

8.何谓气滞?

其形成原因和病理表现如何?

9.何谓气机失调?

主要包括哪几种病机变化?

其各自的概念如何?

10.伤津与脱液的病机和病理表现如何?

两者之间有何区别与联系?

11.决定并影响疾病传变的因素,主要有哪几方面?

试具体论述之。

12.外感病与内伤病的虚实病机有何不同?

13‘试述形成“阳胜则阴病”与“阴胜则阳病”的病理过程及临床表现的主要特点。

14.试述“上气不足”的机理与临床表现。

15.试述疾病后期正虚邪恋病理的形成、发展趋势和转归。

16.如何理解“至虚有盛候”、“大实有赢状”?

试举例说明之。

17.论述风气内动的主要类型及其之间的区别。

18.论述火热内生的病理及临床表现。

19.论述寒从中生的病理表现。

20.论述内外燥的区别和联系。

21.试述精失常的病理变化。

-----------------------------------------------

1.病机,即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机理。

亦即病因作用于人体,致使机体某一部位或层次的生理状态遭到破坏,产生或形态,或功能,或代谢等方面的某种失调、障碍或损害,且自身又不能一时自行康复的病理变化。

其临床意义在于:

病机是疾病的临床表现、发展转归和诊断治疗的内在根据。

2.正胜邪退,是在疾病过程中,正气奋起积极抗御邪气,正气日趋强盛或战胜邪气,邪气日益衰减或被驱除,疾病向好转或痊愈方向发展的一种转归。

这亦是许多疾病最常见的一种结局。

3.邪盛正虚,是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由于邪气亢盛,正气虚弱,机体抗邪无力,病势迅速恶化的病理过程。

由于正不敌邪,则病变可呈现由表入里、由阳入阴、由浅而深、由轻而重的转变和发展,可引起五脏虚亏,元气衰败,病势向恶化或危重发展,若抢救不及可最终导致死亡。

4.①单纯的虚或实的病理变化。

②虚实错杂的病理变化。

③虚实转化的病理变化。

④虚实真假的病理变化。

5.病势的趋向及转归,取决于邪正盛衰。

①正胜邪退,疾病趋向于好转和痊愈;

②邪去正虚多为重病恢复期;

③邪胜正衰,则疾病恶化或向危重发展,或死亡;

④邪正相持则疾病处于迁延状态;

⑤正虚邪恋则疾病缠绵难愈或留下后遗症。

6.①实性病变失治,病邪久留,损伤人体正气,形成邪实正虚的虚实错杂病变。

②正气不足,无力驱邪外出,或本正虚又兼内生宿食积聚,水湿停蓄,或痰饮、瘀血等病理产物凝结阻滞于内,形成正虚邪实的虚实错杂病变。

7.阴阳失调是指机体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由于各种致病因素的影响,导致机体的阴阳消长失去相对的平衡协调,从而形成阴或阳偏胜、偏衰、互损、格拒、亡失的病理变化。

主要表现为:

阴阳偏胜、阴阳偏衰、阴阳互损、阴阳格拒、阴阳转化、阴阳亡失等几方面。

8.①血的生化不足或耗伤太过,血的濡养功能减退,形成血虚;

②血的循环运行失常,或血行迟缓,或血行加速,或血行逆乱,或血液妄行的血瘀、血热等病理变化。

9.①为实性、热性病机和症状;

②血流加速,脉道扩张,脉络充血,可见面红目赤等症;

③可灼伤脉络,引起出血;

④可扰心神,出现心烦、躁狂等症(另,热必伤阴)。

10.①气滞血瘀:

因气的运行郁滞不畅而致血运障碍,继而出现血瘀;

②气虚血瘀:

气虚推动无力而致血瘀;

③气不摄血:

气虚摄血功能减退,血逸脉外;

④气随血脱:

气随血液的突然大量流失而脱散,形成气血两虚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