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7473906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44 大小:51.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财政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财政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财政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财政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财政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财政Word文件下载.docx

《财政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财政Word文件下载.docx(4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财政Word文件下载.docx

(2)组织公共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

公共生产是指由政府出资兴办的

所有权归政府所有的工商企业和事业单位,主要是生产由政府提供的公共物品,也可以在垄

断部门建立公共生产,并从效率或社会福利角度规定价格。

政府组织公共生产,不仅是出于

提供公共物品的目的,而且是出于有效调节市场供求和经济稳定的目的。

(3)财政手段。

当指出,财政手段既不直接生产也不直接提供公共物品,而是通过征税和税费为政府各部门

组织公共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筹集经费和资金。

财政的目标是通过为政府各部门组织公共生

产和提供公共物品筹集经费和资金,最终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同时又通过税收优惠、财政补

贴和财政政策等手段调控市场经济的运行。

政府干预失效的原因和表现可能发生在:

(1)政府决策失误。

大的方面包括发展战略和

经济政策失误,小的方面包括一个投资项目的选择或准公共物品提供方式选择不当等,而政

府决策失误会造成难以挽回的巨大损失。

(2)寻租行为。

在市场经济特征下,几乎不可避免

地会产生由于滥用权力而发生的寻租行为,也就是公务员(特别是领导人员)凭借人民赋予的

政治权力,谋取私利,权钱交易,化公为私,受贿索贿,为“小集体”谋福利,纵容亲属从

事非法商业活动等等。

(3)政府提供信息不及时甚至失真,也可视为政府干预失误。

这里且

不说政府提供的经济信息有可能失真或不及时,而政府应提供的信息是多方面的,一旦失误,

都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4)政府职能的“越位”和“缺位”。

这种政府干预失效,可能主

要发生于经济体制转轨国家。

经济体制转轨的一个核心是明确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规范政府

经济行为,转变政府经济职能,其中包括转变财政职能。

5.试述区分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的基本标准。

区分或辨别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通常应用两个基本标准:

一是排他性和非排他性;

二是竞争性和非竞争性。

私人物品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

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

排他性是指个人可以被排除在消费某种物品和服务的利益之外,当消费者付钱购买私人产品

之后,他人就不能享用此种商品和服务所带来的利益,排他性是私人物品的第一个特征;

争性是指消费者的增加将引起生产成本的增加,每多提供一件或一种私人物品,都要增加生

产成本,因而竞争性是私人物品的第二个特征。

非排他性则是公共物品的第一个特征,即一

些人享用公共物品带来的利益而不能排除其他一些人同时从公共物品中获得利益。

例如,每

个公民都可以无差别地受益于国防所提供的安全保障,每个适龄儿童都有权力和义务接受政

府提供的义务教育等等。

有些公共物品虽然经过技术处理可以具有排他性,但有时排除成本

太高,因而经济上不可行。

公共物品的非排他性意味着可能形成“免费搭车”现象,即免费

享用公共物品的利益。

非竞争性是公共物品的第二个特征,即消费者的增加不引起生产成本

的增加,或者说,提供公共物品的边际成本为零。

此外,外部效应和效用的不可分割性,也

是区分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的重要标准。

第二章

●准公共物品的提供方式

●1.政府授权经营

●2.政府参股

●3.政府补助

什么是公共定价

●公共定价的一般方法:

●1.平均成本定价法

●2.二部定价方法

●3.负荷定价法

第一句及最后一句。

第三章

瓦格纳法则

马斯格雷夫和罗斯托的经济发展阶段论

2.试述“瓦格纳法则”阐述的基本原理。

在资本主义经济的早期,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是比较小的。

那时,各国遵循亚当·

斯密学说,提倡经济自由化,主张“廉价政府”,政府在经济、文化、社会发展方面很少有

所作为。

随着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和激化,政府为了维持经济发展和克服日益频繁的经

济危机,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

同时,随着人均收入的不断提高和收入差距的扩大,为了防

止社会动荡,政府通过财政的转移支付向广大群众和低收入阶层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和社会保

障,由此导致政府财政支出的日益膨胀。

另外,由于GDP的增长,筹措财政收入措施的加强,

以及增发公债作为弥补支出的手段成为可能,也从财源方面支持了财政支出的膨胀。

对于这种财政支出不断膨胀的趋势,许多学者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19世纪德国经济

学家阿道夫·

瓦格纳(AdolfWagner)最先提出财政支出扩张论,他的研究成果被后人称为“瓦

格纳法则(Wagner′sLaw)”。

但瓦格纳关于公共支出增长的含义究竟是指财政支出在GDP中

的份额上升,还是指它的绝对增长,这一点在当时并不清楚。

按照美国财政学家马斯格雷夫

(R.A.Musgrave)的解释,瓦格纳法则指的是财政支出的相对增长。

于是,瓦格纳法则可以表

述为:

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也相应随之提高。

根据这种解释,瓦格

纳法则可以理解为图3—1所表示的财政支出与GDP之间的函数关系。

图3—1瓦格纳法则的解释

瓦格纳的结论是建立在经验分析基础之上的,他对19世纪的许多欧洲国家加上日本和

美国的公共部门的增长情况做了考察。

他认为,现代工业的发展会引起社会进步的要求,社

会进步必然导致国家活动的扩张。

他把导致政府支出增长的因素分为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

政治因素是指随着经济的工业化,正在扩张的市场与这些市场中的当事人之间的关系会更加

复杂,市场关系的复杂化引起了对商业法律和契约的需要,并要求建立司法组织执行这些法

律。

因此,就需要把更多的资源用于提供治安的和法律的设施。

经济因素是指工业的发展推

动了都市化的进程,人口的居住将密集化,由此将产生拥挤等外部性问题,从而也需要政府

进行管理与调节工作。

此外,瓦格纳把对于教育、娱乐、文化、保健与福利服务的公共支出

的增长归因于需求的收入弹性,即随着实际收入的上升,这些项目的公共支出的增长将会快

于GDP的增长。

经济发达国家自18世纪末到如今100多年经济发展的实践,证明了瓦格纳的法则符合

财政支出占GDP比重的发展变化的一般趋势。

尽管由于各经济发达国家的国情有所不同,因

而财政支出占GDP比重的高低以及变化情况也有所不同,但却明显存在一种共同的趋势:

着人均GDP的增长而逐步上升;

同时,历史数据也说明,财政支出占GDP比重的上升不可能

是无止境的,当经济发展达到一定高度,则呈相对稳定的趋势,即稳定在一定的水平上,上

下有所波动,目前的经济发达国家已经达到这个阶段。

4.试述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宏观因素。

为探讨财政支出的合理规模,必须从分析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因素入手。

参照前人

的规范性分析并结合本国财政支出发展变化的现实情况,寻求本国财政支出的最佳规模。

纳起来,经常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宏观因素有经济性因素、政治性因素和社会性因素三个方

面:

(1)经济性因素。

主要指经济发展的水平、经济体制以及中长期发展战略和当前经济

政策等。

关于经济发展的水平对财政支出规模的影响,如马斯格雷夫和罗斯托的分析,说明

了经济不同发展阶段对财政支出规模以及支出结构变化的影响。

经济发展水平决定财政支出

规模的明显例证,是经济发达国家高于发展中国家。

总体来说,我国长期内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体制仍处于转轨过程中。

从经济性因素来看,我国在经济改革之初曾导致财政收

入占GDP比重的下滑,这是财政为经济改革必须付出的成本和代价。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

展和经济稳定的增长,财政收入增长加快了,但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走新型工

业化道路,夯实基础设施等先导产业、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大力发展科学教育,保护生

态环境、扩大就业领域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等任务,却十分迫切和十分繁重,而且需要同时

并举。

这就要求在一段时间内仍然需要适度提高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因而财政收入增长

的可能性和财政支出规模增长的必要性,将是今后一段时间内财政运行的主要矛盾。

(2)政治性因素。

政治性因素对财政支出规模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政局

是否稳定;

二是政体结构和行政效率;

三是政府干预政策。

关于政局稳定问题,皮科克与怀

斯曼的分析已有所分析,当一国发生战争或重大自然灾害等突发性事件时,财政支出的规模

必然会超常规的扩大,而且事后一般难以降到原来的水平。

政体结构和行政效率首先是和一

国的政治体制和市场经济模式有关。

一般来说,倾向于集中的单一制国家,财政支出占GDP

的比重高一些,倾向于分权的联邦制国家则相对低一些,北欧各国由于政府包办高福利而导

致财政支出规模最高;

行政效率则涉及政府机构的设置问题,若一国的行政机构臃肿,人浮

于事,效率低下,经费开支必然增多,这是确定无疑的。

政府的经济干预政策也是影响财政

支出规模的重要因素。

显然,政府通过法律和行政的手段对经济活动的干预与通过财政等经

济手段对经济活动的干预,具有不同的资源再配置效应和收入再分配效应,如通过政府管制

和政府法令进行经济干预,并未发生政府的资源再配置或收入再分配活动,即财政支出规模

不变。

不同财政手段的干预效应也是不同的。

比如,财政资金的全额投资可以带动社会的配

套资金是无疑的,但如果采取财政贴息、财政补贴和税收支出等手段投入,则可能以少量的

财政资金诱发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入,并引导社会资金的使用方向,即发挥所谓“四两拨千斤”

的效应。

(3)社会性因素。

如人口、就业、医疗卫生、社会救济、社会保障以及城镇化等因素,

都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财政支出规模。

在发展中国家人口基数大、增长快,相应的义务教育、

卫生保健、社会保障、失业和贫困救济、生态环境保护以及城镇化等支出的增长压力便大。

比如,我国在尚未实现工业化之前人口的老龄化已经来临,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增加迫切要求

加快城镇化速度,加快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国有企业改革带来大量职

工下岗失业等等,诸如此类的许多社会问题,会对财政支出不断提出新的需求,构成扩大财

政支出规模的重要因素。

第四章

5.分析教育支出的提供方式和我国目前教育支出的规模和结构。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发达程度、教育投入水平常常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

民族素质、文明程度的主要标准。

教育支出在各国财政支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体现了各国

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国民素质的战略目标。

从经济性质看,教育服务一般被看作是一种混合物品。

然而,教育是分初、中、高几个

层次的,而多数国家根据本国经济发展程度,通过宪法对初级教育规定若干年的义务教育。

所谓义务教育,是保证公民基本素质的教育,既是每个公民的一种权力,也是每个公民的一

种义务,它带有强制性。

既然是国家通过立法安排的义务教育,每个公民都可以无差别地享受这种教育,那么这种服务理所应当由政府来提供和保证,如果政府不能保证义务教育的足

够经费,应视为政府的失职。

从这个角度来看,义务教育并非混合物品,而是纯公共物品。

至于义务教育以外的高层次教育,主要有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等,则具有两面性。

一方面,高层次教育是提高公民素质的教育,可以为国家培养建设人才,从而促进社会经济

的发展,因而也属于公共物品范畴。

但还有另一个方面,就是受教育者可以从高层次教育中

获得更多更高的知识和技能,为将来找到一份较好的职业、获得较高的收入、拥有较多的晋

升机会奠定了基础。

也就是说,个人从高级教育中得到的利益是内在化和私人化的,而且一

个人接受高级教育,就会减少另一些人接受高级教育的机会。

因此,按照公共物品理论,义

务教育以外的高层次教育,不属于纯公共物品,而是属于混合物品。

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

教育不能像国防和国家安全一样,完全由政府免费提供,它可以向受教育者收费,也可以由

私人举办。

但从实践上看,各国政府(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一般在提供教育服务方面发挥主导作用。

这是因为教育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一是当今社会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科技进步已成为经济

增长的动力,而科技进步又来源于教育。

二是避免因收入差距而形成受教育机会的不公平。

如果教育服务主要由私人部门提供,学费必然被抬高,则收入较低家庭的子女即使天资聪颖

也会被拒之于校门之外。

而主要由政府提供教育服务,就可以为所有社会成员提供同等的受

教育机会,从而保证教育机会的公平,并避免流失优秀的人才资源。

三是教育资本市场的不

发达和不完善。

对于家庭来说,用于教育的支出是一种人力资本投资,如果低收入家庭暂时

无力支付学费,照理可以向金融部门申请贷款。

问题是人力资本市场是一个不完全的资本市

场,在这个市场中,金融部门与借款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人力资本投资究竟有没有回报或

者回报率有多高,事先是难以确定的,因而金融部门不愿轻易发放贷款,由政府主办教育服

务并为教育贷款提供担保,则有助于弥补教育资本市场的不足。

我国教育经费来源构成的基本特征,仍以政府投入为主,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全部教

育经费的65%以上,占GDP的比重2001年已达3.19%。

预算内教育经费占全部教育经费的

55%以上,每年均大幅增长,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为14%左右。

1998年以来,连续5年中央本

级财政支出中教育经费所占比重每年增加1个百分点。

仅此一项,中央财政从1998年到2000

年增加教育经费183亿元。

加上解决教师工资欠款、危房改造等其他专项转移支付,5年间

中央共增加约700亿元的教育投入。

除政府投入外,目前已经形成政府投入、社会团体和公

民个人办学、社会捐资和集资办学、收取学费和杂费及其他经费等多种形式、多元化的教育

资金来源。

近年来,收取的学杂费和社会团体及个人办学经费的比重增长较快,参见表4—

1和表4—2。

目前我国的“普九”教育覆盖率已超过90%,青壮年文盲率已下降到5%以下;

高中阶段教育发展迅速,优质高中教育资源不断扩大;

职业教育的发展步伐加快,5年间新

增高等职业学校459所;

高等学校从1999年扩大招生以来,在校学生超过1600万人,毛

入学率达15%。

我国教育经费规模:

虽然全部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已达到4.8%,国家财政性教育经

费占GDP比重已达到3.2%,但同世界发达国家和某些发展中国家比较,仍然存在差距。

1995年数据,世界平均水平为5.2%,高收入国家为5.5%,中等收入国家为4.5%,低收入国

家为5.5%。

若按在校学生人均教育经费来比较,显然差距则更大。

6.试述政府必须介入和干预卫生医疗事业的理由和范围。

政府介入卫生医疗领域的理论依据:

卫生领域中的市场提供存在着广泛的缺陷,为政府在这一领域中发挥作用提供了潜在的

理论依据,其中公共卫生被认为是典型的事例。

公共卫生领域是具有很大外部效应的纯公共

物品,包括安全饮用水、传染病与寄生病的防范和病菌传播媒介的控制等。

由于这些物品具

有非排他性,即不能将不付费者从这种服务的利益中排除出去,因而私人根本不会提供或者

不会充分提供。

公共卫生支出还包括提供卫生防疫一类的活动,而卫生信息是一种具有外部

效应和非排他性的公共产品,市场不可能充分提供卫生、免疫、营养以及计划生育等信息方

面的免费服务。

政府提供公共卫生的另一个重要理由是公平的收入分配。

市场是以个人对劳

动和资本贡献的大小来分配收入,而劳动的贡献是以个人的健康为前提的,卫生条件乃至疾

病却是对健康和劳动能力的一种极大威胁。

在市场规则下,疾病会使劳动者的收入减少甚至

丧失劳动能力,而贫困者又难以抵御疾病风险的侵袭,这样就会陷入“贫困的循环”。

现在,

人们逐渐认为卫生保健是一种人人应有的权利,而不是一种基于经济基础上的特权。

政府卫

生政策的目标包括缓解和消除因收入差距对健康形成的不良影响。

此外,疾病的风险是最难

以确知的。

在私人市场上,人们化解风险的方法是购买商业保险,但商业保险的趋利性必然

产生“逆向选择”,即选择低风险的保险对象;

而政府的公共卫生服务带有社会保险的性质,

让疾病的社会风险在更大的范围内由政府承担,高风险者不受排斥,为劳动者提供了可靠的

后盾。

以下就是世界银行提出的政府要对卫生事业进行干预的三条理由:

“第一,减少贫困是

在医疗卫生方面进行干预的最直接的理论基础;

第二,许多与医疗卫生有关的服务是公共物

品,其作用具有外部性;

第三,疾病风险的不确定性和保险市场的缺陷是政府行为的第三个

理论基础。

卫生医疗领域中的公共服务范围:

政府不是包揽全部卫生医疗市场,而是选择政府应当介入的主要方面:

一是提供卫生医

疗领域的纯公共物品和部分准公共物品,保证这些共公共物品的生产、提供和消费达到最优

化。

这些物品包括医疗服务本身、健康保护活动、帮助人们保持健康所利用的服务信息等。

而是纠正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市场缺陷,使医疗保险兼顾效率和公平。

三是补助穷人,使

他们能够负担必要的保险,获得相应的基本医疗服务。

基于此,政府需要和能够对卫生医疗领域提供的服务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

(1)公共卫

生服务。

(2)基本医疗服务

第五章

●政府(财政)投资的决策标准选择

基础设施投资的提供方式

BOT投资方式(建设-经营-转让投资方式)。

财政投融资的概念

财政投融资的基本特征

2.试述政府投资的决策标准。

政府投资的决策标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资本―产出比率最小化标准,又称稀缺要素标准,是指政府在确定投资项目时,

应当选择单位资本投入产出最大的投资项目。

由于资源是有限的,是相对短缺的,所以任何

投资(不论是私人投资,还是政府投资)都要奉行这个标准,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更是如此。

一国在一定时期内的储蓄率是既定的,而资本―产出比率是可变的。

在投资过程中,只要遵

循资本-产出率最小化标准,就可以以有限的资源实现产出的最大化,达到预期的经济增长

目标。

(2)资本―劳动力最大化标准,是指政府投资应选择使边际人均投资额最大化的投资

项目。

资本―劳动比率越高,说明资本技术构成越高,劳动生产率越高,经济增长越快。

此,这种标准是强调政府应投资于资本密集型项目。

(3)就业创造标准,是指政府应当选择单位投资额能够动员最大数量劳动力的项目。

这种标准要求政府不仅要在一定程度上扩大财政投资规模(外延增加就业机会),而且还要

优先选择劳动力密集型的项目(内涵增加就业机会)。

也就是说,政府在决定财政投资的支

出时,要尽可能地估价这种投资支出可能产生的总就业机会。

不仅要考虑财政投资支出的直

接就业影响,还要考虑间接就业影响,即财政投资项目带动的其他投资项目所增加的就业机

会。

4.试述基础设施投资的提供方式。

从我国的实践来看,基础设施投资的提供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政府筹资建设,或免费提供,或收取使用费。

由政府独资建设的项目主要出于三

种考虑:

一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项目,二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需要,如宇航事业、核电站、

战备公路等;

三是反垄断的需要,垄断排斥竞争,垄断利润可能是以损害社会福利为代价的,

例如垄断行业可能提供高的垄断价格和低质的服务,因此政府对垄断行业可以通过公共定价

严加管理,也可以由政府直接承担投资责任。

还有一些基础设施,诸如市区道路、上下水道、

过街天桥等,具有明显的非排他性或很高的排他成本,单项投资不大,数量众多,也适于作

为纯公共物品由政府投资提供。

(2)私人出资、定期收费补偿成本并适当盈利,或地方主管部门筹资、定期收费补偿

成本。

典型的例子是地方性公路和桥梁等公共设施的建设,如“贷款修路,收费还贷”就是

这种提供方式。

(3)政府与民间共同投资的提供方式。

对于具有一定的外部效应、盈利率较低或风险

较大的项目,政府可以采用投资参股、优惠贷款、提供借款担保、低价提供土地使用权、部

分补贴和减免税收等方式,与民间共同投资,混合提供。

如高速公路、集装箱码头及高新技

术产业等基础设施建设,适于采取这种提供方式,政府在其中主要发挥资金诱导和政策支持

作用。

(4)政府投资,法人团体经营运作。

这种提供方式有几个优点:

一是政府拥有最终的

决策权,可以使政府从具体的经营活动中解脱出来;

二是法人团体拥有经营自主权,责任明

确,可以提高成本效益的透明度,提高服务质量。

道路、港口甚至中小型机场等适于采用这

种提供方式。

(5)BOT投资方式(建设-经营-转让投资方式)。

BOT投资方式是近年发展和兴起的

一种基础设施的提供方式,是指政府将一些拟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通过招商转让给某一财团

或公司,组建项目经营公司进行建设经营,并在双方协定的一定时期内,由项目经营公司通

过经营偿还债务,收回投资并盈利;

协议期满,项目产权收归政府。

这种投资方式的最大特

点是鼓励和吸引私人投资者(特别是外国直接投资者)对发电厂(站)、高速公路、能源开

发等基础设施进行投资。

6.试述国家对“三农”投入的基本政策和财政采取的措施。

(一)国家的“三农”投入政策

综观世界各国的经验,财政对农业的投入一般都采取立法的形式规定投入的规模和环

节,使农业的财政投入具有相对稳定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曾规定,多渠道筹集资

金,加大对农业的投入。

如确保财政的农业投入的增幅高于经常性收入的增幅,从预算内外

筹集资金建立农业发展基金、水利建设基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