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工程要求的质量管理体系Word格式.docx
《软件工程要求的质量管理体系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软件工程要求的质量管理体系Word格式.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借助系统工程学、管理学等理论,把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管理有效地集成在一起,形成现代软件质量工程体系。
这些方法是当今质量管理的发展趋势,也是真正改善软件质量的最彻底、最有效的方法。
关键字:
软件质量,工程等。
1.1概述
1.1.1系统工程学的思想
系统工程学是为了研究多个子系统构成的整体系统所具有的多种不同目标的相互协调,以期系统功能的最优化、最大限度地发挥系统组成部分的能力而发展起来的一门科学。
1.1.2软件质量工程体系的建立
1、以过程为基础的质量管理体系模式:
产品
2、建立和实施质量管理体系的方法:
(1)确定顾客和其他相关方的需求和期望;
(2)建立组织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
(3)确定实现质量目标必需的过程和职责;
(4)确定和提供实现质量目标必需的资源;
(5)规定测量每个过程的有效性和效率的方法;
(6)应用这些测量方法确定每个过程的有效性和效率;
(7)确定防止不合格并消除产生原因的措施;
(8)建立和应用持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的过程。
3、从系统工程的角度来描述质量管理体系:
软将质量工程体系思想是从系统工程学、软件工程理论出发,
沿着逻辑推理的路径,对软件质量的客户需求、影响软件的质量因素、质量功能结构等进行分析,已建立积极的质量文化、构造软件质量模型,基于这些模型研究相应的软件质量标准和软件只来那个管理规范,把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管理有效地集成在一起,降低质量成本和质量风险,从而系统的解决软件质量问题,形成现代软件质量工程体系。
1.1.3软件质量工程体系的构成
1.1.4软件质量工程体系和管理体系的关系
1、将软件质量视为一个系统,深入了解软件质量的构成和结构,建立软件质量的模型。
2、软件质量策划,如同项目计划,定义软件质量管理要实现的目标范围和方法。
3、质量成本的分析,如何降低由低质量造成的成本。
4、软件质量风险的分析,如何避免质量风险。
5、软件质量度量,从而不断改进质量模型和方法手段。
1.2软件质量指标和因素
1.2.1软件质量指标
1、软件的6个品质要素:
(1)正确性:
实现的功能达到设计规范,并满足用户需求的程度。
(2)可靠性:
规定的时间和条件下,仍能维持其性能水准的程度。
(3)易用性:
用户掌握软件操作所要付出的时间及努力程度。
(4)效率:
软件执行某项功能所需电脑资源(含时间)的有效程度。
(5)可维护性:
当环境改变或软件发生错误时,执行修改或恢复所做努
力的程度。
(6)可移植性:
从一个系统/环境移到另一系统/环境的容易程度。
2、功能性的质量指标:
(1)功能的正确性
(2)功能的准确性
(3)软件功能的完整性
3、可用性的质量指标:
(1)可操作性
(2)通用性
(3)一致性
4、可靠性的质量指标:
(1)系统自我恢复能力(Autonomy)
(2)健壮性
(3)系统的分布性
5、性能的质量指标:
(1)有效性(Efficiency)
(2)安全管理/完整性
(3)易存取性(SystemAccessibility)
6、可维护性的质量指标:
(1)模块化(Modularity)
(2)增强能力/灵活性(Augmentability)
(3)可测试性(Testability)
(4)可追溯性(Traceability)
(5)简单性(Simplicity)
(6)自我描述性(SelfDescriptiveness)
(7)系统兼容性(SystemCompatibility)
(8)文档质量(DocumentQuality)
7、可移植性的质量指标:
(1)独立性(Independence)
(2)可重用性(reusability)
(3)互操作性(Interoperability)
(4)虚拟性(Virtuality)
(5)一般性(Generality)
1.2.2软件产品的质量因素
1.2.3软件过程的质量因素
1、项目计划过程:
和客户的沟通能力、软件产品特性定义的方法、项目计划策略、评审的流程、范围、方式和程度、协同工作流程、合同和用户管理流程和方法、文档编写、管理等的规范和流程。
2、项目设计过程:
软件产品指标的定义和解释、设计流程、设计标准、协同工作流程、文档编写、管理等的规范和流程。
3、项目实施过程:
变更控制流程、执行过程跟踪方法、流程和相适应的系统、缺陷处理流程、文档编写、管理等的规范和流程。
4、软件维护过程:
变更控制流程、用户反馈、相应处理机制、回归测试流程。
5、软件商业环境过程:
软件改进的策略、产品开发模式、市场定位、产品标准等。
1.3软件质量模型分析
1.3.1软件质量模型
1、McCall软件质量模型(GE模型,1977)由11个指标构成,分为产品操作,产品修订和产品转移。
2、Boehm模型(1978)基于很多特性和19个标准。
3、ISO9126包括6个质量目标,每个质量目标有很多属性。
1.3.2模型评价和分析
1.4软件质量工作层次
1.4.1软件质量管理的4个层次
1、检查,初期阶段,通过检验保证产品的质量,符合规格的软件产品为合格品,不符合规格的产品为次品,次品不能出售。
这个层次的特点是独立的质量工作,质量是质量部门的事,是检验员的事。
检验产品只是判断产品质量,不检验工艺流程、设计、服务等,不能提高产品质量。
2、保证,质量目标通过软件开发部门来实现,开始定义软件质量目标、质量计划,保证软件开发流程合理性、流畅性和稳定性。
3、预防,软件质量以预防为主,以过程管理为重,把质量的保证工作重点放在过程管理上。
4、完美,以客户为中心,全员参与,追求卓越。
1.4.2软件质量方针
质量方针,是由组织的最高管理者正式发布的、该组织的质量宗旨、目标和质量方向,并形成文件。
质量方针是企业经营总方针的组成部分,是企业管理者对质量的指导思想和承诺。
建立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为组织提供了关注的焦点,在一个质量管理体系中起着关键作用。
质量方针应体现软件公司的组织目标、顾客的期望和组织内部质量行为的准则。
1.4.3软件质量控制
质量控制是一个设定标准(根据质量要求)、测量结果,判定是否达到了预期要求,对质量问题采取措施进行补救并防止再发生的过程,质量控制已不再仅仅是检验,而更多地倾向于确保生产出来的产品满足要求的过程控制。
1.4.4软件质量保证
质量保证是质量管理的一部分,是为保护产品和服务充分满足消费者要求的质量而进行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致力于提供对满足质量要求的信任。
1.4.5软件质量改进
质量改进是质量管理的一部分,是不断为改进软件开发过程、产品和服务的持续过程。
同时,为确保有效性、效率或可追溯性,组织应注意识别需要改进的项目和关键质量要求,考虑改进所需的过程,以增强组织体系、改进过程和产品并提高满足要求的能力。
1.5软件质量成本
1.5.1概念
ISO8402-1994:
质量成本是为确保和保证满意的质量而发生的费用以及没有达到满意的质量所造成损失的总和,即包括保证费用和损失费用。
1.5.2引入质量成本的意义
质量成本将质量与企业经济效益直接联系起来,质量得以货币语言来表达,质量语言和货币语言形成对话,从一个务虚的概念转换成一个务实的概念,使企业管理层对质量及其管理的意义和作用,有了新的认识,更容易树立质量至上的理念,进一步加大质量管理力度,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这是质量成本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贡献。
1.5.3劣质成本PONC和COPQ
1、PONC,即“不符合要求的代价(PriceofNonconformance)”或称“劣质成本”,是指由于缺乏质量而造成的人力、财力、物力以及时间成本的浪费。
PONC是在“零缺陷”质量管理中,为了更有效地衡量质
量成本而引入的一个重要概念。
2、COPQ,即“不良成本(CostofPoorQuality)”或称“劣质成本”的概念。
COPQ指所有由过程、产品和服务中的质量缺陷引起的费用。
COPQ则是“6西格玛(Sixsigma)”质量管理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用于有效地衡量质量成本、质量改进过程在经营效益上的表现。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