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中受欢迎儿童成因的个案研究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7471149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2.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幼儿园中受欢迎儿童成因的个案研究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幼儿园中受欢迎儿童成因的个案研究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幼儿园中受欢迎儿童成因的个案研究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幼儿园中受欢迎儿童成因的个案研究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幼儿园中受欢迎儿童成因的个案研究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幼儿园中受欢迎儿童成因的个案研究文档格式.docx

《幼儿园中受欢迎儿童成因的个案研究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幼儿园中受欢迎儿童成因的个案研究文档格式.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幼儿园中受欢迎儿童成因的个案研究文档格式.docx

提名标准有二种,即肯定的、正向的标准如“你最喜欢……”、“你最愿意……”、和否定的、负向的标准如“你最不喜欢……”、“你最不愿意……”。

研究时首先要据研究目的确定选用何种性质的标准,是单选正向或者负向,还是二者兼用。

由于本人所研究的题目为受欢迎儿童,不需要划分同伴接纳的等级,因此笔者选用正向性质的标准且采用同伴评定法。

由于幼儿提名时可能受其记忆的影响,笔者采用的是现场提名法,实验地点为所选取的幼儿园某班午睡房,保持环境安静,不受外界干扰,同时又让正进行测试的儿童能够看见全班儿童,使其不产生孤立感,也保证用同伴提名法提问时不产生记忆问题。

采取个别施测的方式,进行现场提名。

(二)不同学者对受欢迎儿童的界定

在“受欢迎儿童”一词的界定上,国内表现出了十分相似的看法。

陈思帆,郭永玉指出受欢迎是指个体“被自己所在的同伴群体的成员喜欢和接受的体验”,是”一种广泛的、群体取向的、单向的建构,代表了群体对个体的看法”。

覃玉宇认为受欢迎儿童,是指在同伴中获得的积极提名多,消极提名少;

被多数同伴喜欢的儿童。

张文新指出受欢迎儿童,指获得许多同伴积极的提名或评定的儿童,即被多数同伴喜欢的儿童。

也有学者认为受欢迎的儿童(popolarchildren),即在社会测量法中获得许多同伴的积极提名的儿童。

有研究者发现受欢迎儿童都表现出了一些典型的,相似的特点。

如张文新在《儿童社会性发展》中指出受欢迎儿童的行为特征为积极、快乐的性情,外表吸引人,有许多双向交往,高水平的合作游戏,愿意分享,能坚持交往,被看做好领导,缺乏攻击性。

(三)同伴接纳状况的影响因素

由以前人的理论基础为引导,国内研究者孟海英、阳德华,陈思帆、郭永玉,邹晓燕,李英玉,黄晓梅,张文新从受欢迎儿童的成因方面做了进一步探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孟海英,阳德华在《有关儿童同伴接纳状况的策略探讨》中指出:

儿童同伴接纳状况的影响因素分为:

(一)自身因素:

(1)体貌特征。

(2)个性和行为特征。

(3)性别特征。

(4)学业成绩。

(5)社交策略。

(二)外在影响因素:

(1)家庭因素。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早期亲子依恋关系的状况对儿童是否能形成正常的人际交往行为影响很大。

父母的教养方式与儿童的同伴接纳也存在密切联系。

父母对待儿童的态度也影响着儿童同伴的接纳程度。

(2)学校因素。

教师与儿童之间的关系及教师对儿童的态度都影响着儿童同伴接纳状况。

陈思帆,郭永玉在《受欢迎儿童的特点及研究方法》中指出:

在同伴群体中,影响儿童受欢迎的因素,如外形吸引力、运动能力、学习能力、亲社会行为、认知能力、社交自我概念、攻击行为、言语与非言语表达能力、友谊的稳定性等,在不同的年龄、性别、文化群体中存在差异。

邹晓燕,李英玉,黄晓梅在《幼儿同伴关系发展特点与教育》中指出,幼儿同伴关系的发展除了幼儿认知水平这个原因之外,还有两个重要因素值得注意:

1.幼儿自身特点。

2.教师在幼儿同伴关系中的作用。

张文新在《儿童社会性发展》中指出,近年来,研究者也开始注意到儿童青少年的情感层面和其他社会关系的影响作用。

主要介绍了儿童的社会行为特征、认知能力、身体特征、名字和教师等因素对儿童同伴关系的影响和作用。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的选择

运用同伴提名法选择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的选择及实施

(1)研究方法

观察法,以非参与式观察为主,辅以参与式观察。

访谈法,对研究对象的教师、家长进行访谈。

(2)观察内容

观察幼儿在幼儿园中同伴交往、师幼互动状况,以及游戏时的表现。

(3)记录方法

采用轶事记录法,搜集有用信息。

(4)观察时间

对幼儿A和幼儿B的观察时间:

2010年3月15日-4月11日,共计4周,28天。

实际观察天数为每周五天(周末除外),其中又有一天放假(清明),总计为19天。

对幼儿C的观察时间:

2010年4月12日-4月30日,共计三周,21天。

实际观察天数为每周五天(周末除外),总计15天。

(三)选择研究对象的程序

首先,采用幼儿同伴提名法确定研究对象。

最终确定的研究对象为女生幼儿A(大班),以及男生幼儿B(大班)和女生幼儿C(中班)。

(幼儿园刚搬过来年数不长,大班的孩子都是中班时转过来的)

三、研究分析

(一)研究对象情况介绍

1.幼儿A,女,7岁,大班,长相甜美,总是打扮得很漂亮。

声音清脆响亮,自信能干,能指挥分配其他小朋友做事,表演能力强,画画好,但缺少想象力。

舞蹈跳得好,上课经常上台表演动作。

语言能力较强,上课认真,常受到老师的表扬。

有点骄傲,有一定的社交策略,愿意分享,小朋友都喜欢幼儿A。

妈妈是本地其它幼儿园的老师,对幼儿A要求很高。

每天接送幼儿A,和老师交流的机会相对其他孩子的家长要多一些。

爸爸是高中数学老师。

2.幼儿B,男,7岁,大班,长相可爱,活泼热情,自尊心很强,愿意主动帮助别人,遵守游戏规则。

上课认真,声音非常响亮,很爱表现自己。

坐在最前面,因为插嘴有时会被老师说,虽然有时站起来回答问题答案不是很准确,但是上课时很积极认真,常受到老师表扬。

妈妈是某幼儿园园长。

(二)对幼儿A的观察记录与分析

(例1.1)3月18日

“你们先玩”

晨间游戏“炒黄豆”时,沈老师说:

“请两个小朋友一组手拉手一起玩游戏”。

桃子组的女小朋友都围着幼儿A,要和幼儿A一起玩,这时幼儿A正在和另一个小朋友玩,她说:

“你们几个先手拉手玩,我看你们谁表现得好等会儿就和她一起玩。

社交策略与同伴接纳状况有直接关系。

我国学者周宗奎、林崇德研究发现,受欢迎的儿童所采取的社交策略比不受欢迎的儿童所选择的社交策略更有效、更恰当,其策略类型也有所不同。

受欢迎的儿童比不受欢迎的儿童表现出更积极的互动风格,他们更多地选择“言语沟通和解释策略”,倾向于成为同伴问题的处理者、信息的传递者、有效的协调者和对他人的支持者。

从这个案例可以发现幼儿A在活动中很受小朋友欢迎,会运用一些相对有效的社交策略解决当下问题,搞好同伴关系。

并且在幼儿A与同伴交流的语气中发现,幼儿A对待同伴有种命令式的语气和高高在上的感觉,说明幼儿A在同伴中有一定的社交地位。

3月22日与带班沈老师的交谈

问:

幼儿A长得挺可爱,各方面看起来好像也不错。

答:

是的,要是我以后也生个幼儿A这样的女儿倒也省心了,哼哼。

幼儿A上课回答问题语言表达还好的啊?

恩,你看她每次站起来回答的问题都很连贯的,有些形容词别的孩子就不会用,她用得不仅恰当,还很优美的。

那个上次有老师过来参观不就选的幼儿A去做小导游的,教两遍就会了,还自己加动作的,她是舞蹈班的。

刚来的时候你还不知道,她还不肯来幼儿园,一周要有一两天不来的,变化真的是非常大的。

越来越讨人喜欢了,我们在做个教具什么的,她马上就会跑过来等着要帮你扔点垃圾。

那还蛮招人喜欢的,小朋友也喜欢她吗?

小朋友也玩的挺好的,经常做小老师教其他小朋友做数学作业。

主要家里也比较重视她的教育。

她妈妈经常给我打电话,问问她最近表现怎么样,学很多兴趣班,他妈妈说她自己想去学,蛮要上进的这小孩。

从这个事例可见幼儿A在家长,老师和小朋友中都是蛮受欢迎的幼儿。

她从刚开始的人园适应问题到现在的好学,愿意帮助别人,进步非常的明显,可见幼儿A是个懂事又有上进心的幼儿。

(例1.4)3月26日

“幼儿A再见”

午饭后,幼儿A的妈妈来接幼儿A回家,说是感冒要去医院挂水。

小朋友们都大声地说:

“阿姨好。

”幼儿A说:

“沈老师再见,张老师再见!

”小朋友们都大声地说:

“幼儿A再见,阿姨,再见!

从这件案例中可以看出幼儿A在小朋友中很受欢迎。

幼儿A的妈妈和老师交流较多,小朋友经常会看见幼儿A妈妈和沈老师交谈,所以对幼儿A妈妈也相对其他家长要熟悉和亲切的多,这无疑把幼儿A妈妈和幼儿A的好形象放在一起打了更高的分。

(例1.5)3月26日

“每个小朋友都有”

大班的合宿活动,每个小朋友都从家里带来了食物与其他小朋友分享。

下午点心前,东西都被送到了分享食物的活动室。

幼儿A小书包里带来的糖果忘记了拿出来,于是被留在了教室。

晚饭前,沈老师说:

“幼儿A,你想和哪些小朋友分享糖果的,你就给一颗他”。

幼儿A分给了一些坐的端正又安静的小朋友。

很快一包糖果见底了,一些小朋友喃喃自语道:

“幼儿A,我还没有分到。

”没关系,我带来了两包糖果,每个小朋友都有。

以上这个案例首先可以看出幼儿A是个愿意分享的孩子。

其次在有小朋友说:

“我还没有分到”时,幼儿A的回答也可以发现她是个个性温和体贴的幼儿。

(例1.6)3月26日与幼儿A妈妈的访谈

在与幼儿A妈妈的对话中,笔者发现幼儿A的爸爸妈妈对幼儿A的教育方式以说理教育教育为主,如笔者问幼儿A妈妈:

“幼儿A不听话的时候你们会采取什么方式?

”“如果犯错我们会和她讲道理,不会使用武力。

”在对幼儿A的假期生活安排上,可以看出幼儿A的家长还是很尊重幼儿A自己的想法和选择的。

当爸爸妈妈问幼儿A想学什么乐器时,虽然爸爸妈妈希望幼儿A学小提琴,但幼儿A希望能学钢琴,爸爸妈妈还是尊重了幼儿A的选择。

从整段对话可以看出幼儿A的家庭教养方式属于开放型。

生活中幼儿A不仅有玩伴,有喜欢的兴趣班,还有丰富的活动。

同时从幼儿A在家能一个人安静地看一下午书能发现幼儿A对学习知识有兴趣,由此也可以了解为什么幼儿A的语言发展能力比较强。

(三)对幼儿B的观察记录与分析

(例2.1)3月18日

“我是叫他们不要吵的”

点心前,所有小朋友去厕所小便洗手。

过了一小会儿,厕所里传出有吵闹的声音,沈老师和我走过去一看,幼儿B站在两个男孩子中间,气氛有点不对。

沈老师问:

“你们几个在于什么啊?

”吴文轩说:

“沈老师,龙啸他骂我笨蛋。

”沈老师说:

“龙啸,你为什么要骂吴文轩啊?

”龙啸不做声,然后说:

“他把我推到小便池旁边,我差点摔了一跤。

“哦,原来两个小朋友都有错啊。

无论谁先犯得错,都和对方说一声对不起。

”沈老师问:

“一点点小事要不要这样啊?

”接着问:

“幼儿B,你是怎么回事啊?

,在外面就听到你的声音,声音那么大!

”“老师,我是叫他们不要吵的。

”“嗯,你做的是好的啊,但是请你以后注意自己的声音要轻一点,知道了吗?

”“知道了。

从幼儿B的话里可看出,这件事情与他无关,他只是充当一个调解员的身份,而他助人的这种行为虽然受到了老师的质问,但依然获得了肯定。

从这件事例也许可以看出为什么成绩平平,并不聪明的幼儿B会成为班里最受欢迎的儿童,显然这与他乐于助人的品格分不开。

(例2.2)3月25日与带班老师的谈话

老师,你觉得我们班的最受欢迎的小朋友可能有谁啊?

幼儿A

嗯,幼儿B也蛮受小朋友欢迎的啊。

幼儿B啊,上课是蛮认真的,就是什么事都要管。

游戏中很多小朋友都说他们的好朋友是幼儿B,都喜欢和他一起玩的呢!

是嘛,嗯,幼儿B很遵守游戏规则的,有谁事情做得不对他都会指出来。

他蛮单纯的,没什么心眼。

哦,他家里是做什么的啊?

妈妈是幼儿园园长,爸爸是在哪上班的吧。

平时都是爷爷接送的。

从这件事例可以感觉到老师回答问题时的态度明显没有谈到幼儿A时那种兴奋地状态。

可见幼儿B只是老师眼中中等地位的孩子,并不算是老师眼里很受欢迎的孩子,而且对于他什么事情都要管这一点能听出老师有些抱怨,除了这点,对于幼儿B的总体印象老师还是抱着不错的印象。

那些热心、和善,能够及时给予别人帮助,表现出较多亲社会行为特征的儿童更容易得到同伴的欣赏和接纳。

从上述事例可看出,幼儿B是个遵守游戏规则的孩子,遇到不遵守规则的情况会站出来的主持公道的,维护规则,是个有原则的孩子。

(例2.4)4月9日与幼儿B爷爷的访谈

与幼儿B爷爷的谈话中可以发现幼儿B的爸爸妈妈和他相处的时间不是很多。

爸爸妈妈工作都忙。

特别能理解幼儿B的妈妈还是园长。

白天在园就忙不完,回家哪还有精力教育自己的孩子。

虽然相处时间不是很多,但从妈妈对幼儿B情况的询问就以了解爸爸妈妈是很关心幼儿B的近况表现的,只是出于工作忙的缘故,没能和老师有太多交流的机会。

从爷爷说:

“小时候别的小朋友打架,他跑去劝架,还被人家在脸上了一条很长的疤。

”可以发现幼儿B在家的性格和幼儿园差不多,很爱主动帮助他人。

四、研究讨论

从幼儿A,幼儿B,两名幼儿身上所发现的受欢迎儿童的成因启发:

(一)能力平平的孩子学会热情助人

从幼儿B这名幼儿的身上,我们能感受到成为受欢迎的儿童不仅在于各方面能力较强,更在于一个孩子的品行。

这也是在幼儿C和幼儿A身上所不能明显体现的一个特征。

甚至连带班老师都不曾注意到这个各方面成绩平平的孩子会是班上最受欢迎的孩子。

带班老师一方面觉得遵守规则是幼儿B的一个优点,一方面似乎又认为幼儿B什么事情都要管是个缺点。

但在我看来,他管的几个事情也都是为了小团体的和谐。

可能在孩子的世界看来,这些事就是违反他原则的大事。

有时事情因为这类孩子的加入可能会变得更加复杂麻烦,但对于幼儿B这类乐于助人却缺乏交往技巧的孩子来说这种方式或许对他有相当大的益处,所以教师和家长在面对像幼儿B这类“什么事都要管的孩子”时,对其的行为少一些否定,多一些鼓励,相信他会把问题处理得更好,这既保护了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一些精神,也在其生活中潜移默化的对幼儿进行了教育。

(二)学会真正的分享

有一类孩子凭借外貌优势能比较容易地融入集体,甚至短时间内成为受欢迎儿童。

但是想要稳固长久的成为众人喜爱的孩子,除了外貌,更要注重其内在的培养。

幼儿A是个典型的受欢迎儿童,她身上具备受欢迎儿童的普遍特制:

外表具有吸引力,自信聪明,积极快乐的性情,有上进心,具有一定有效的社交策略。

有研究发现,受欢迎儿童比不受欢迎儿童对社交问题提出了更好的解决办法。

更重要的是幼儿A愿意分享。

在受欢迎儿童的选定过程中,很多小朋友提到了幼儿A愿意和她们分享带来的食物和玩具,还会送给小朋友小礼物。

我认为这也幼儿A成为受欢迎儿童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由于现在大多是独生子女,很多孩子都以自我为中心,不愿意和他人分享。

在实习中我有发现两种分享的普遍现象:

一种是幼儿看到其他的小朋友因为带食物来分享被教师表扬就纷纷模仿这种行为。

更一种分享则是把玩具带到幼儿园只给自己或关系比较好的孩子玩。

这只是一种短期的分享,这两种分享并不是我们想要孩子去学会,去懂得的,所以教师和家长也不应该助长或鼓励这种不好的分享风气和现象。

应让孩子在分享中体验分享的所带来的各种情感的获得,这样的分享才是发自内心的,才会被其他的小朋友感受到,才会成为真正的受欢迎儿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