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级临床医学检验技士专业知识141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7460950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23.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级临床医学检验技士专业知识141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初级临床医学检验技士专业知识141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初级临床医学检验技士专业知识141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初级临床医学检验技士专业知识141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初级临床医学检验技士专业知识141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级临床医学检验技士专业知识141文档格式.docx

《初级临床医学检验技士专业知识141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级临床医学检验技士专业知识141文档格式.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级临床医学检验技士专业知识141文档格式.docx

B.

E. 

高钾血症是指血清钾高于5.5mmol/L的现象,主要引起神经、肌肉及心脏的症状、心电图有典型改变。

血钾过高可引起死亡,应及早发现,及早治疗。

4.在骨骼疾病的诊断酶学中最重要的酶是

∙A.LDH

∙B.CK

∙C.ALP

∙D.ACP

∙E.ALT

C. 

碱性磷酸酶(ALP)广泛分布于人体肝、骨骼、肠、肾和胎盘等组织,骨骼疾病如变形性骨炎、成骨细胞癌、佝偻病、骨软化等ALP出现病理性增高。

5.成熟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的积分值参考值为

∙A.7~10

∙B.7~20

∙C.7~30

∙D.7~40

∙E.7~51

成熟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的积分值参考值为7~51。

6.作为判别渗出液和漏出液的指示之一,积液总蛋白与血清总蛋白的比值,其界线为

∙A.0.3

∙B.0.5

∙C.0.6

∙D.0.7

∙E.0.9

漏出液积液总蛋白/血清总蛋白比值<0.5,渗出液积液总蛋白/血清总蛋白比值>0.5。

7.关于尿HCG的检测,下列哪种试验的灵敏度最高

∙A.放射免疫试验

∙B.免疫胶体金法

∙C.胶乳凝集抑制试验

∙D.酶免疫试验

∙E.生物试验

A. 

放射免疫以同位素做标记物,在选项中各试验中灵敏度最高。

8.实验室常用的以明胶颗粒吸附抗原检测人血清中的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体属于

∙A.正向间接凝集反应

∙B.反向间接凝集反应

∙C.间接凝集抑制反应

∙D.协同凝集反应

∙E.直接凝集反应

间接凝集反应是将可溶性抗原(或抗体)先吸附于适当大小的颗粒载体表面,然后与相应抗体(或抗原)作用,在适宜电解质存在的条件下,出现特异性凝集现象,称间接凝集反应,用红细胞包被抗原,用以检测抗体的凝集,称为正向间接凝集反应。

9.属于肾后性蛋白尿的是

∙A.泌尿系结石

∙B.多发性骨髓瘤

∙C.糖尿病肾病

∙D.血红蛋白尿

∙E.药物中毒

肾后性蛋白尿主要由以下原因引起:

泌尿、生殖系炎症反应;

泌尿系结石、结核、肿瘤;

泌尿系邻近器官疾病。

10.浆膜腔积液中检测何种肿瘤标志物,有助于对胰腺癌的诊断

∙A.癌胚抗原

∙B.甲胎蛋白

∙C.CA125

∙D.CA72-4

∙E.CA19-9

大部分胰腺癌患者血清CA19-9水平明显增高,浆膜腔积液中的CA19-9有助于胰腺癌的诊断。

11.下列可导致血清总蛋白增高的原因为

∙A.营养不良

∙B.消耗增加

∙C.肝功能障碍

∙D.水分丢失过多

∙E.消耗性疾病导致蛋白丢失过多

D. 

水分丢失过多可致血液浓缩,引起血清蛋白浓度增高。

12.正常人尿渗透压一般多在下列哪项范围内

∙A.280~320mOsm/(kg·

H2O)

∙B.400~600mOsm/(kg·

∙C.600~1000mOsm/(kg·

∙D.800~1000mOsm/(kg·

∙E.1000~2000mOsm/(kg·

13.红细胞生理性增多的原因不包括

∙A.兴奋、恐惧

∙B.妊娠中后期

∙C.气压增高

∙D.年龄与性别的差异

∙E.剧烈劳动

妊娠时血容量增加,红细胞生理性减低。

14.妊娠早期羊水为

∙A.红色

∙B.淡黄色

∙C.黄绿色

∙D.金黄色

∙E.深绿色

妊娠早期羊水为无色透明或淡黄色液体,晚期略显浑浊。

15.下列哪组酶常用于诊断肝疾病

∙A.CK、GGT、ALP、ACP

∙B.ALT、AST、GGT、ALP

∙C.AMY、LDH、α-HBDH、LPL

∙D.ACP、AST、Lipase、LDH

∙E.AST、CK、CK-MB、LDH

ALT、AST、GGT、ALP多用于肝病的诊断,ALT、AST反映肝细胞的损伤,ALP对胆道系统诊断的敏感性较高,各种胆内外阻塞性疾病ALP可升高,阻塞性黄疸时血清中GGT明显增高。

A选项中CK属于心肌酶谱,C选项中AMY多用于急性胰腺炎的诊断,D选项中ACP常用于前列腺癌的诊断,E选项是心肌酶谱常用指标。

16.血浆游离血红蛋白显著增高见于

∙A.血管外溶血

∙B.血管内溶血

∙C.珠蛋白生成障碍性溶血性贫血

∙D.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E.再生障碍性贫血

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在血管内溶血时显著升高;

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时轻度增高;

血管外溶血、红细胞膜缺陷性溶血性贫血时不增高。

17.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自然病程一般小于

∙A.3个月

∙B.6个月

∙C.9个月

∙D.12个月

∙E.18个月

18.关于放射免疫分析(RIA),正确的是

∙A.标记一定量的抗原

∙B.标记过量的抗体

∙C.标记过量的抗原

∙D.属于非竞争抑制结合

∙E.无需分离结合于游离的抗原

在RIA反应系统中,标记抗原和已知抗体的量都是固定量的,待测抗原和标记抗原竞争结合已知抗体,待测抗原的量和标记抗原的量成反比。

19.下列哪一组属于急性时相反应蛋白

∙A.转铁蛋白,血红素结合蛋白,甲胎蛋白,结合珠蛋白

∙B.甲胎蛋白,铜蓝蛋白,C反应蛋白,血红素蛋白

∙C.α1-酸性糖蛋白,结合珠蛋白,铜蓝蛋白,C反应蛋白

∙D.铜蓝蛋白,结合珠蛋白,转铁蛋白,血红素蛋白

∙E.免疫球蛋白,白蛋白,α1-微球蛋白,C反应蛋白

急性时相反应蛋白(APR)包括α1-抗胰蛋白酶、α1-酸性糖蛋白、结合珠蛋白、铜蓝蛋白、补体C3、C4,纤维蛋白原、C反应蛋白等。

其血浆浓度在炎症、创伤、心肌梗死、感染、肿瘤等情况下显著上升。

另外有3种蛋白质:

前白蛋白、白蛋白及转铁蛋白则出现相应的低下。

以上这类蛋白质统称为急性时相反应蛋白,这一现象称为急性时相反应。

20.“胆酶分离”通常是哪种疾病的征兆

∙A.急性心肌梗死

∙B.肝癌

∙C.肝坏死

∙D.脂肪肝

∙E.胆石症

“胆酶分离”通常是指在肝炎发展过程中,由于肝细胞的大量坏死,对胆红素的处理能力下降,胆红素上升;

同时转氨酶由于已经维持相当长时间的高水平,从而进行性耗竭,因此出现转氨酶不高甚至降低的现象,“胆酶分离”是肝坏死的征兆。

21.对单核细胞较特异的免疫学表型是

∙A.CD8

∙B.CD14

∙C.CD19

∙D.CD33

∙E.D34

22.判断代偿型呼吸性碱中毒的指标是

∙A.血浆pH正常,HCO3-升高,PCO3-下降

∙B.血浆pH下降,HCO3-下降,PCO2升高

∙C.血浆pH正常,HCO3-下降,PCO2下降

∙D.血浆pH正常,HCO3-下降,PCO2下降

∙E.血浆pH正常,HCO3-升高,PCO2升高

代偿型呼吸性碱中毒表现为原发的PCO2降低,引起HCO3-下降,由于机体代偿血浆pH值可保持在正常范围。

23.正确的骨髓纤维化叙述是

∙A.不属于骨髓增生性疾病

∙B.无贫血和脾大

∙C.血涂片可见有核红细胞

∙D.血涂片无幼稚细胞

∙E.早期血小板减少,晚期增多

骨髓纤维化血片中可见有核红细胞,多为中、晚幼红细胞,大小不均,可见嗜碱性点彩和多染性红细胞及泪滴样红细胞。

24.细胞外铁阴性,铁粒幼红细胞占12%,此结果符合

∙A.正常骨髓铁粒染色

∙B.缺铁性贫血

∙C.地中海贫血

∙D.难治性贫血

正常情况下:

细胞外铁(+)~(++),大多为(++);

铁粒幼细胞19%~44%。

缺铁性贫血时,骨髓细胞外铁明显减低,甚至消失;

铁粒幼红细胞的百分率减低。

25.会使血涂片偏厚的实验因素有

∙A.血细胞比容增大

∙B.血滴过小

∙C.推片与载玻片的夹角过大

∙D.推片时过慢

∙E.推片过厚

涂片厚薄与血滴大小、推片与载玻片间夹角、推片速度、血细胞比容有关。

26.外周血涂片中嗜多色性红细胞明显增多常见于

∙A.再生障碍性贫血

∙B.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C.急性失血性贫血

∙D.骨髓纤维化

∙E.多发性骨髓瘤

嗜多色性红细胞主要指网织红细胞,而急性失血时,网织红细胞增多。

27.急性肝炎时,LDH同工酶谱中以何种增高为主

∙A.LDH1

∙B.LDH2

∙C.LDH3

∙D.LDH4

∙E.LDH5

急性肝炎以LDH5明显升高,LDH4不增,LDH5/LDH4>1为特征;

若血清LDH5持续升高或下降后再度升高,则可认为是慢性肝炎。

28.不会引起血沉加快的血浆成分

∙A.纤维蛋白原

∙B.清蛋白

∙C.免疫球蛋白

∙D.急性反应蛋白

∙E.胆固醇

清蛋白、糖蛋白及磷脂酰胆碱等增加,红细胞数量增加,红细胞大小不均或球形、镰形细胞增多时、血沉管不干净或血柱含气泡、温度过低时,均可引起血沉减慢。

29.胶乳凝集试验属于

∙A.沉淀反应

∙B.直接凝集反应

∙C.间接凝集反应

∙D.间接凝集试验

∙E.补体结合试验

胶乳凝集试验是一种间接凝集试验,它是以聚苯乙烯胶乳微粒作为载体,根据凝集反应来检测相应抗原(或抗体)的存在。

30.下列哪项不是缺铁性红细胞生成期的指标

∙A.贮存铁减少

∙B.铁蛋白减少

∙C.血清铁减少

∙D.总铁结合力增高

∙E.明显的血红蛋白减少

缺铁性红细胞生成期:

贮存铁更进一步减少,铁蛋白减少,血清铁和转铁蛋白饱和度下降,总铁结合力增高和游离原卟啉升高,出现一般症状。

31.糖化血清蛋白的浓度反映测定日前多长时间的血糖水平

∙A.2~3周

∙B.4~6周

∙C.4~8周

∙D.8~12周

∙E.12~16周

糖化血清蛋白是血液中的葡萄糖与白蛋白和其他蛋白分子N末端发生非酶促糖化反应,形成糖化血清蛋白。

由于血清中白蛋白的半衰期约21天,糖化血清蛋白测定可有效反映患者过去2~3周内平均血糖水平。

32.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包括

∙A.有核红细胞

∙B.淋巴细胞

∙C.单核细胞

∙D.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

∙E.粒细胞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即外周血中具有单个核的细胞,包括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

33.瑞氏染色受pH值影响,对瑞氏染色的正确叙述是

∙A.在偏碱性环境中染色偏红

∙B.在偏酸性环境中染色偏红

∙C.在偏酸性环境中负电荷增多

∙D.在偏碱性环境中正电荷增多

∙E.在偏碱性环境中易与伊红结合

细胞多种成分属蛋白质,由于蛋白质系两性电解质,所带电荷随溶液pH而定,当pH小于PI时,蛋白质带正电荷增多,易与伊红结合,染色偏红。

34.糖化血红蛋白的浓度反映测定目前多长时间的血糖水平

∙A.1~2周

∙B.2~3周

∙C.4~6周

∙D.4~8周

糖化血红蛋白(GHb)是人体血液中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与血糖结合的产物,由于红细胞的半寿期是60天,所以GHb的测定可以反映测定前8周左右病人的平均血糖水平。

35.在骨髓涂片检查中,如遇到介于两个阶段之间的细胞,应该

∙A.列为“分类不明细胞”

∙B.应按成熟方向的下一阶段计算

∙C.应按常熟方向的上一阶段计算

∙D.忽略不计

∙E.应按分裂细胞计算

在骨髓涂片检查中,如遇到介于两个阶段之间的细胞,应该按成熟方向的下一阶段计算。

36.关于管型的叙述,下列错误的是

∙A.蜡样管型见于慢性肾衰竭患者

∙B.透明管型见于心力衰竭患者

∙C.脂肪管型见于肾病综合征患者

∙D.红细胞管型见于膀胱炎患者

∙E.白细胞管型见于肾盂肾炎患者

红细胞管型常见于急性肾炎,膀胱炎患者多不会出现管型。

37.有关血糖的叙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胰岛素和肾上腺素可降低血糖浓度

∙B.肝有活性很高的糖异生酶类,对维持饥饿时血糖浓度恒定很重要

∙C.葡萄糖耐量试验可反映糖代谢是否正常

∙D.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是调节血糖浓度的主要激素

∙E.血糖水平保持恒定是糖、脂肪、氨基酸代谢协调的结果

肾上腺素在应激状态、内脏神经刺激和低血糖等情况下,释放入血液循环,促进糖原分解并升高血糖,促进脂肪分解,引起心跳加快。

38.下列对血清蛋白质叙述错误的是

∙A.白蛋白/球蛋白比值为1.5~2.5:

1

∙B.白蛋白参考范围为35~50g/L

∙C.总蛋白参考范围为60~80g/L

∙D.白蛋白和球蛋白均由肝实质细胞合成

∙E.血清蛋白在维持血液渗透压和酸碱平衡上均起重要作用

血清球蛋白由浆细胞分泌,而非由肝实质细胞合成。

39.厂家生产的抗IgG制剂一般的保存方法为

∙A.液体4℃保存

∙B.液体-20℃保存

∙C.真空干燥保存

∙D.25℃保存

∙E.加叠氮钠保存

40.急性粒细胞白血病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鉴别要点是

∙A.前者多高热,感染出血

∙B.前者白细胞计数较高

∙C.前者周围血中淋巴细胞减少

∙D.前者骨髓增生多极度活跃

∙E.前者原始细胞POX染色阳性

POX是鉴别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和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首选的细胞化学染色。

41.高分子激肽原

∙A.参与止血过程

∙B.参与凝血过程

∙C.参与纤溶抑制过程

∙D.参与纤溶激活过程

∙E.参与抗凝过程

高分子激肽原参与内源性凝血过程。

42.糖尿病代谢异常不包括

∙A.血糖升高

∙B.血酮体升高

∙C.尿潴留

∙D.多尿

∙E.血脂异常

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或胰岛素作用缺陷而引起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疾病群,引起体内糖、蛋白质及脂肪代谢紊乱,可并发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43.成熟中性粒细胞过氧化物酶活性减低的疾病是

∙B.化脓性感染

∙C.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D.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

∙E.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成熟中性粒细胞过氧化物酶活性减低:

可见于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放射病及退化性中性粒细胞。

44.糖尿病的多尿的原因是

∙A.抗利尿激素减少

∙B.饮水过多

∙C.体内产生水过多

∙D.水中毒

∙E.高血糖引起的渗透性利尿

糖尿病多尿的原因是出现尿糖,尿液的渗透压增大,在渗透压差的作用下水分大量保存在尿液中,引起的渗透性利尿,出现多尿。

45.正常骨髓象的粒细胞系统约占有核细胞的

∙A.50%~60%

∙B.20%~30%

∙C.30%~40%

∙D.40%~50%

∙E.10%~20%

正常骨髓象的粒细胞系统约占有核细胞的50%~60%。

46.在正常情况下,浆膜腔内

∙A.有少量液体起保护作用

∙B.有大量液体起保护作用

∙C.有少量液体起润滑作用

∙D.有大量液体起润滑作用

∙E.没有液体

正常情况下,人体的胸膜腔、腹腔和心包腔、关节腔统称为浆膜腔,内有少量的起润滑作用的液体。

47.关于血小板表面结构,描述不正确的是

∙A.表面结构主要由细胞外衣和细胞膜组成

∙B.细胞外衣覆盖于血小板外表面

∙C.细胞外衣是许多血小板受体所在部位

∙D.细胞膜主要由蛋白质和脂质组成

∙E.各种磷脂在血小板膜两侧呈对称分布

各种磷脂在血小板膜两侧呈不对称分布。

48.目前实验室常用的以肺炎支原体细胞膜成分致敏人工明胶粒子检测血清中相应的抗体属于

∙A.协同凝集反应

∙D.明胶凝集试验

明胶凝集试验指的是将全病毒抗原及重组抗原吸附在明胶颗粒上来检测相应抗体。

49.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增加见于

∙A.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

∙B.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

∙C.缺铁性贫血

∙D.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E.阻塞性黄疸

脆性增高见于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椭圆形细胞增多症等;

降低见于阻塞性黄疸、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等。

50.中性粒细胞减低症血中性粒细胞的绝对值应小于

∙A.0.5×

lO9/L

∙B.3.0×

109/L

∙C.2.5×

∙D.2.0×

∙E.1.5×

中性粒细胞减低:

当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低于1.5×

109/L时,称为粒细胞减低症,低于0.5×

109/L时,称为粒细胞缺乏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