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元一次方程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7458600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92.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元一次方程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一元一次方程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一元一次方程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一元一次方程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一元一次方程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一元一次方程Word文档格式.docx

《一元一次方程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元一次方程Word文档格式.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一元一次方程Word文档格式.docx

以后我们再学习如何解方程中的x。

小学我们主要用算术方法解题,但有时用算术方法不容易列出来;

而方程解决问题则方便得多,以后你们自己去慢慢体会。

我们在列方程是通常用x,y,z等字母表示未知数。

2、思考:

对于上面的问题,你能列出其他方程吗?

如果能,你依据的是哪个相等关系?

,依据的是从王家庄到翠湖的车速与从青山到秀水的车速相等。

【探索2】

引出方程的概念:

这个等式中含有未知数,这个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思考:

在前面学过整式、等式和方程,它们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呢?

例如2

+3x;

3+(-2)=1;

a+b=b+a;

2x-5=65.

(2

+3x是整式,它不含等号;

而3+(-2)=1,a+b=b+a,2x-5=65.都是等式,因为它们都含有等号,而且等号两边是整式。

结论:

等式不一定是方程,而方程一定是等式。

方程中一定有未知数,而等式中不一定有未知数。

如3+(-2)=1,a+b=b+a是等式,但不是方程,而2x-5=65既是等式又是方程。

【小结】

列方程是本节课重点,掌握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方法步骤:

设未知数──用含未知数的式子表示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找出相等关系──列出方程。

其中找相等关系是关键也是一个难点,这个相等关系要能够表示应用题全部含义的相等关系,也就是题目中给出的条件应予充分利用,不能把同一条件重复利用。

3.1.1一元一次方程

(2)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归纳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2、根据方程解的概念,会估算出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

3、通过对多种实际问题的分析,感受方程作为刻画现实世界有效模型的意义。

列方程时,要先设字母表示未知数,通常用x、y、z等字母表示未知数,然后根据问题中的相等关系,写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即方程。

例题:

P80例1根据下列问题,设未知数列出方程:

(1)用一根长24cm的铁丝围成一个正方形,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

(2)一台计算机已使用1700小时,预计每月再使用150小时,经过多少月这台计算机的使用时间达到规定的检修时间2450小时?

(3)某校女生占全体学生数的52%,比男生多80人,这个学校有多少学生?

(1)如果设正方形的边长为xcm,设未知数后找等量关系就可以列出方程,那么等量关系是什么?

方程如何列呢?

(2)要列出方程,就需要抓住题目中的等量关系。

而这个题目中的等量关系:

1700+将使用时间=2450,设x月后这台计算机的使用时间达到2450小时,那么在x月里这台计算机使用了150x小时。

将它们代入等量关系即可得到方程1700+150x=2450。

(3)设这个学校的学生数为x,那么女生数为0.52x,男生数为(1-0.52)x。

根据等量关系:

男生人数+女生人数=总人数,可列出方程0.52x-(1-0.52)x=80。

观察所列的几个方程,有什么共同点?

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元),未知数的次数是1,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

例如方程2x-3=3x+1,

-3=2y等都是一元一次方程,而x+y=5,x2+3x=2都不是一元一次方程。

归纳:

上面的分析过程可以表示如下:

设未知数列方程

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利用其中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是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方法。

列方程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方法,利用方程可以解出未知数。

把x=6这个结果代人方程4x=24中,看一看会有什么结果?

(x=6时方程左右两边相等。

同样x=5时方程1700+150x=2450两边也相等。

像这样使方程左右两边的值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x=1000和x=2000中那一个是方程0.52x-(1-0.52)x=80的解?

3.1.2等式的性质

1、通过观察、归纳得出等式的性质,能利用它们探究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概括的思维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积极探究,勇于创新的学习态度。

渗透数学来源于实践的观点。

【教学重难点】

等式的两条性质

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方程

1、观察课本图3.1-2,由它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从左往右看,发现如果在平衡的天平的两边都加上同样的量,天平还保持平衡。

从右往左看,是在平衡的天平的两边都减去同样的量,结果天平还是保持平衡。

等式就像平衡的天平,它具有与上面的事实同样的性质。

问题1:

在平衡的天平的左、右两边都加(或减)同样的量,天平的左、右两边始终保持平衡。

我们可以用a=b表示一般的等式,怎样用式子表示呢?

________

等式的性质1:

等式两边加(或减)同一个数(或式子),结果仍相等。

2、观察课本图3.1-3,由它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可以发现,如果把平衡的天平两边的量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量,天平还保持平衡。

类似可以得到等式性质2:

等式两边乘同一个数,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结果仍相等。

问题2:

1、

_____2.如果

,那么

____

等式的性质2:

等式两边乘同一个数,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结果仍相等。

P83例2利用等式的性质解下列方程。

(1)x+7=26

(2)-5x=20(3)

所谓“解方程”,就是要求出方程的解“x=?

”因此我们需要把方程转化为“x=a(a为常数)”的形式。

怎样才能把方程x+7=26转化为x=a的形式?

式子-5x表示什么?

我们把其中的-5叫做这个式子的系数,你能用等式的性质把方程-5x=20转为x=a的形式吗?

问题3:

用同样的方法给出方程的解

问题4:

请你归纳一下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依据和结果的形式。

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依据是等式的性质;

结果的形式是x=a(a为常数)

为了结果的准确性,一般地,从方程解出未知数的值以后,可以代入原方程检验,看这个值能否使方程的两边相等。

3.2解一元一次方程

(一)

(1)

1、会利用合并同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

2、通过对实例的分析,体会一元一次方程作为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的作用。

【重、难点与关键】

重点:

会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并会合并同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

难点:

会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公元825年左右,中亚细亚数学家阿尔、花拉子米写了一本代数书,重点论述怎样解方程.这本书的拉丁文译本取名为《对消与还原》.“对消”与“还原”是什么意思呢?

让我们先讨论下面内容,然后再回答这个问题。

(1)如何根据实际问题列一元一次方程?

(2)如何解一元一次方程?

某校三年共购买计算机140台,去年购买数量是前年的两倍,今年购买数量又是去年的两倍,前年这个学校购买了多少台计算机?

年份

前年

去年

今年

总数

购买数量

x台

2x台

4x台

140

相等关系

前年购买数量+去年购买数量+今年购买数量=140

1、在解方程时运用了我们以前学过的哪个知识?

2、在解方程中合并同类项起到了什么作用?

总结:

1、实际问题转化为方程问题。

2、“合并”是一种恒等变形,它使方程变得简单,更接近x=a的形式。

合并应注意:

①只有同类项才能合并。

②合并时系数的合并,字母及字母指数不变。

③如果系数相加后为0,则结果为0。

P89例1解方程

7x-2.5x+3x-1.5x=-15×

4-6×

3(运用了合并同类项)

3.2解一元一次方程

(一)

(2)

1、理解移项法,并知道移项法的依据,会用移项法则解方程。

2、经历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发展抽象、概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认识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是建立相等关系。

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会用移项法则解方程。

对立相等关系。

把一些图书分给某班学生阅读,如果每人分3本,则剩余20本,如果每人分4本,则还缺25本,这个班有多少学生?

设这个班有x名学生。

每人分3本,共分出3x本,加上剩余的20本,这批书共(3x+20)本。

每人分4本,需要4x本,减去缺的25本,这批书共(4x-25)本。

本题还可以画示意图,帮助我们分析:

这批书的总数有几种表示法?

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本题哪个相等关系可作为列方程的依据呢?

(这批书的总数是一个定值。

)从而列出方程。

(注意变化中的不变量,寻找隐含的相等关系,从本题列方程的过程,可以发现:

“表示同一个量的两个不同式子相等。

方程3x+20=4x-25的两边都有含x的项(3x和4x)和不含字母的常数项(20和-25),怎样才能使它向x=a(常数)的形式转化呢?

上面解方程中“移项”起了什么作用?

(通过移项,含未知数的项和常数项分别于方程的左右两边,使方程更接近于x=a的形式。

引出了移项的概念:

把等式一边的某项变号后移到另一边,叫做移项。

移项应注意:

①所移动的是方程中的项。

②并且从方程的一边移到另一边,而不是在方程的一边交换两项的位置。

③移项时要变号,不变号不能移项。

在解方程时,要弄清什么时候要移项,移哪些项,目的是什么?

解方程时经常要“合并”和“移项”,前面提到的古老的代数书中的“对消”和“还原”,指的就是“合并”和“移项”。

如果把上面的问题2的条件不变,“这个班有多少学生”改为“这批书有多少本?

”你会解吗?

试试看。

P91例2解方程

3x+7=32-2x(运用了移项和合并同类项)

【练习】P91练习

补充练习:

1、小李去商店买练习本,如果多买一些就打8折,于是小李买了20本,结果便宜了1.6元,原来每本价格是多少元?

2、解方程。

(1)8=7-2y;

(2)

-

(3)5x-2=7x+8;

(4)1-

x=3x+

(5)2x-

=-

+2;

(6)-

x+6=4x+1;

(7)

-x=0.5x-3.

3、设m=3x-2,n=-2x+3,当x为何值时m=n?

3.2解一元一次方程

(一)(3)

1、掌握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步骤,并会验证解的合理性。

2、进一步经历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会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过程。

经历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发展抽象、概括、分析问题的能力,进一步体会运用方程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抓住等量关系,认识方程模型的重要性。

寻找“相等关系”列出一元一次方程。

方程的多种用法:

许多问题用列方程的方式来解答,便会变得简单许多。

生活中处处有方程。

P91例3

有一列数,按一定规律排列成1,-3,9,-27,81,-243,…,其中某三个相邻数的和事-1701,这三个数各是多少?

(分析:

从符号和绝对值两方面观察,这列数有什么规律?

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观察这一列数,按什么规律排列的,若找到规律,就可以设这三个数中的一个为x,根据这个规律,可以用x表示其余两个数,再根据这三个数的和是-1701,列出方程。

可以从符号和绝对值两方面观察:

从符号看:

正、负插开,后一个数的符号与它前一个数的符号相反.

从绝对值看:

3=3,3×

3=9,9×

3=27,27×

3=81,…

即后一个数的绝对值是前一个数绝对值的3倍。

综合符号、绝对值两方面,这列数的规律是:

前一个数乘以-3得后一个数。

从而列出方程。

例4:

根据下面的两种移动电话计费方式表,考虑下列问题。

方式一

方式二

月租费

30元/月

0

本地通话费

0.30元/分

0.40元/分

(1)一个月内在本地通话200分和350分,按方式一需交费多少元?

按方式二呢?

(2)对于某个本地通话时间,会出现两种计费方式收费一样多吗?

你知道怎样选择计费方式更省钱吗?

(1)本地通话200分,按方式一需交费30+0.30×

200=90(元),按方式二需交费0.40×

200=80(元),本地通话350分,按方式一需交费30+0.30×

350=135(元);

按方式二需交费0.4×

350=140(元).算出上面计算结果可看到月通话200分时,按方式二计费省钱,月通话300分时按方式一交费,省钱。

(2)设月累计通话t分,则按方式一要交费(30+0.3t)元,按方式二要交费0.4t元,如果两种计费方式的收费一样,则30+0.3t=0.4t。

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过程如下:

3.3解一元一次方程

(二)

(1)

1、掌握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会用分配律,去括号解决关于含括号的一元一次方程。

2、经历应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发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体会方程模型的作用.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会解含有括号的一元一次方程。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探索1】

我们已经学习了运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一些比较简单的实际问题.本节继续讨论如何列、解一元一次方程的问题.当问题中数量关系较复杂时,列出的方程的形式也会较复杂,解方程的步骤也相应更多些.

问题:

某工厂加强节能措施,去年下半年与上半年相比,月平均用电量减少2000度,全年用电15万度,这个工厂去年上半年每月平均用电多少度?

你会用方程解这道题吗?

提出问题:

1.本问题的等量关系是什么?

2.如果设上半年每月平均用电x度,那么怎样表示下半年每月平均用电量、上半年共用电量和下半年共用电量。

3.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4.怎样解这个方程。

思路点拨:

本问题的等量关系是:

上半年用电量(度)+下半年用电量(度)=150000

设上半年每月平均用电x度,则下半年每月平均用电(x-2000)度,上半年共用电6x度,下半年共用电6(x-2000)度,列出方程

6x+6(x-2000)=150000

思考:

本题还有其他列方程的方法吗?

用其他方法列出的方程应怎样解?

点拨:

如果设去年下半年平均每月用电x度,那么怎样列方程呢?

这个方程的解是问题的答案吗?

设去年下半年平均每月用电x度,则上半年平均每月用电(x+2000)度,列方程,6(x+2000)+6x=150000。

方法一叫直接设元法,方程的解就是问题的答案;

方法二是间接设元法,方程的解并不是问题答案,需要根据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求出最后答案.

方程中有带括号的式子时,利用分配律去括号是常用的化简步骤.

P97例1解方程:

3x-7(x-1)=3-2(x+3)。

方程中有带括号的式子时,去括号是常用的步骤。

【练习】P97练习,P102习题3.3第5题。

1、解方程:

(1)10y-2(7y-2)=5(4y+3)-2y

(2)2(6-0.5y)=-3(2y-1)

(3)4-2(3x-1)=x+3

(4)3(5x-1)-2(3x+2)=6(x-1)+2

(5)30%x+70%(200-x)=200×

54%

3.3解一元一次方程

(二)

(2)

1、进一步掌握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步骤。

2、通过分析行程问题中顺流速度、逆流速度、水流速度、静水中的速度的关系,以及零件配套问题中的等量关系,进一步经历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会方程模型的作用。

分析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找出能够表示问题全部含义的相等关系,列出一元一次方程,并会解方程。

找出能够表示问题全部含义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

提问:

1、行程问题中的基本数量关系是什么?

路程=速度×

时间

可变形为:

速度=

2、相遇问题或追及问题中所走路程的关系?

相遇问题:

双方所走的路程之和=全部路程+原来两者间的距离。

(原来两者间的距离)

追及问题:

快速行进路程=慢速行进路程+原来两者间的距离。

或快速行进路程-慢速行进路程=原路程(原来两者间的距离)。

P97例2:

一艘船从甲码头到乙码头顺流行驶,用了2小时;

从乙码头返回甲码头逆流行驶,用了2.5小时,已知水流的速度是3千米/时,求船在静水中的平均速度。

分析:

(1)顺流行驶的速度、逆流行驶的速度、水流速度,船在静水中的速度之间的关系如何?

顺流行驶速度=船在静水中的速度+水流速度

逆流行驶速度=船在静水中的速度-水流速度

(2)设船在静水中的平均速度为x千米/时,由此填空(课本第97页).

(3)问题中的相等关系是什么?

(一般情况下,船返回是按原路线行驶的,因此可以认为这船的往返路程相等。

说明:

课本中,移项及合并,得0.5x=13.5是把含x的项移到方程右边,常数项移到左边后合并,得13.5=0.5x,再根据a=b就是b=a,即把方程两边同时对调,这不是移项。

P98例3:

某车间22名工人生产螺钉和螺母,每人每天平均生产螺钉1200个或螺母2000个,一个螺钉要配两个螺母,为了使每天的产品刚好配套,应该分配多少名工人生产螺钉,多少名工人生产螺母?

已知条件:

(1)分配生产螺钉和生产螺母人数共22名。

(2)每人每天平均生产螺钉1200个,或螺母2000个。

(3)一个螺钉要配两个螺母.

(4)为使每天的产品刚好配套,应使生产的螺母数量与螺钉数量之间有什么样关系?

螺母的数量应是螺钉数量的两倍,这正是相等关系.

本题的关键是要使每天生产的螺钉、螺母配套,弄清螺钉与螺母之间的数量关系.

3.3解一元一次方程

(二)(3)

1、使学生掌握去分母解方程的方法,总结解方程的步骤。

2、经历去分母解方程的过程,体会把“复杂”转化为“简单”,把“新”转化为“旧”的转化的思想方法。

掌握去分母解方程的方法。

求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以及去分母时,有时要添括号。

下面我们来讨论英国伦敦博物馆保存的一部极其珍贵的文物──纸莎草文书中的一个有关数学的问题.

一个数,它的三分之二,它的一半,它的七分之一,它的全部,加起来总共是33,你知道这个数是多少?

用现在的数学符号表示,这道题就是方程:

x+

x+x=33

当时的埃及人如果把问题写成这种形式,它一定是“最早”的方程.

上面这个方程中有些系数是分数,如果能化去分母,把系数化成整数,则可使解方程中的计算更方便些.

只要将方程两边同乘以42,就可化去方程中的分母.

42×

x+42×

x+42x=42×

33

即28+21x+6x+42x=1386

系数化为1,得x=

为更全面地讨论问题,再以方程

-2=

为例,看看解有分数系数的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

我们知道,等式两边乘同一个数,结果仍相等,由此能否去掉这个方程的所有分母呢?

要乘的这个数是多少比较合适呢?

这个数就是方程中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10,方程两边同乘以10.

于是方程左边变为:

10×

-2)=10×

-10×

2=5(3x+1)-10×

2

去了分母,方程右边变为什么?

你算一算。

P100例4解方程

注意:

(1)去分母所选的乘数应是所有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不应遗漏;

(2)用分母的最小公倍数去乘方程的两边时,不要漏掉等号两边不含分母的项,如上面方程中的“2”.

(3)去掉分母以后,分数线也同时去掉,分子上的多项式用括号括起来.

回顾解以上方程的全过程,表示了一元一次方程解法的一般步骤,通过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系数化为1等步骤,就可以使一元一次方程逐步向着x=a的形式转化.

这个过程主要依据等式的性质和运算律等.

解方程:

3.3解一元一次方程

(二)(4)

1、进一步掌握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经历分析工程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建模”思想。

工程中的工作量、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的关系,以及找出相等关系.

把全部工作看作1.

1、工程问题有哪三个基本量?

这些基本量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工作量=工作效率×

工作时间,工作效率=

2.一件工作,如果甲单独做2小时完成,那么甲独做1小时完成全部工作量的多少?

答:

也称为1小时的工作效率,即1小时完成全部工作的

,如果一件工作甲独做a小时完成,那么甲独做1小时完成全部工作量的

称为1小时的工作效率。

P101例5:

整理一批图书,由一个人做要40小时完成,现在计算由一部分人先做4小时,再增加2人和他们一起做8小时,完成这项工作,假设这些人的工作效率相同,具体先安排多少人工作?

这里可以把工作总量看作1,由一个人独做要40小时完成,那么每人做1小时的工作量是多少?

)一个人独做4小时做的工作量是多少?

)设先安排x人工作,那么x人工作4小时的工作量是多少?

)再增加2人和x人一起做8小时,完成工作量为多少?

[

]

本题的相等关系是什么?

这项工作分两段完成,两段完成的工作量之和为全部工作量1。

【练习】P103习题3.3第13题.(本题难度较大)

销售总金额=单价×

销售量,这里可把原来单价、销售量看作1,单价降价10%,那现价为(1-10%).

1、抗洪抢险中修补一段大堤,甲队单独施工12天完成,乙人单独施工8天完成;

现在由甲队先工作两天,剩下的由两队合作完成,还需几天完成?

2、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军事政治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