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翻译专项练留删换Word格式.docx
《版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翻译专项练留删换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翻译专项练留删换Word格式.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明宗即位,秦王从荣上表推荐鱼崇谅为记室。
从荣被斩杀,由于连坐,鱼崇谅被除去官籍,流放庆州。
清泰初年,移到华州。
不久因从荣被允许在家乡安葬,于是放鱼崇谅回到陕州。
清泰三年,起用为陕州司马。
在后晋为官时,捧着土产进贡,宰相举荐他为屯田员外郎、知制诰。
开运末年,契丹进入汴梁,契丹宰相张砺举荐他为翰林学士。
契丹主回到北方,留鱼崇谅在京师。
汉祖进入京城,搜索出鱼崇谅接受的契丹的全部诏书,在朝堂焚毁,又任命他为知制诰。
不久授任翰林学士。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
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
伯夷曰:
“父命也。
”遂逃去。
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
国人立其中子。
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
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
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
“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
以臣弑君,可谓仁乎?
”左右欲兵之。
太公曰:
“此义人也。
”扶而去之。
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
及饿且死,作歌。
其辞曰:
“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
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
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
于嗟徂兮,命之衰矣!
”遂饿死于首阳山。
(选自《史记·
伯夷列传》)
(1)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
(2)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
(1)在这时,伯夷、叔齐听说西伯昌能够很好地赡养老人,就想何不去投奔他呢。
(“伯夷”“叔齐”“西伯昌”翻译时应该保留;
“于是”,古今异义词,译为“在这时”;
“闻”译为“听说”;
“老”,形容词用作名词,译为“老人”;
“盍”译为“何不”;
“焉”,代词,代指西伯昌)
(2)伯夷、叔齐却认为这是耻辱的事情,他们坚持道义,不吃周朝的粮食,隐居在首阳山上,靠采摘野菜充饥。
(“伯夷”“叔齐”“首阳山”翻译时应该保留;
“耻”,意动用法,“认为……是耻辱的”;
“义”,名词用作动词,译为“坚持道义”;
后三句都是省略句,应补出主语;
“薇”是野菜)
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
父亲想要立叔齐为国君,等到父亲死后,叔齐要把君位让给伯夷。
伯夷说:
“这是父亲的遗命啊!
”于是(伯夷)逃走了。
叔齐不肯继承君位也逃走了。
国人只好拥立孤竹君的次子。
在这时,伯夷、叔齐听说西伯昌能够很好地赡养老人,就想何不去投奔他呢。
(可是)到了那里,西伯昌已经死了,他的儿子武王把他的木制灵牌载在兵车上,并追尊西伯昌为文王,向东进兵去讨伐商纣。
伯夷、叔齐勒住武王战马的缰绳谏诤说:
“父亲死了不去安葬,就发动战争,能说是孝顺吗?
作为臣子去杀害君主,能说是仁义吗?
”(武王)身边的随从想要杀掉他们。
太公吕尚说:
“这是有道义的人啊。
”于是搀扶着他们离去。
等到武王平定了殷商的暴乱,天下都归顺了周朝,可是伯夷、叔齐却认为这是耻辱的事情,他们坚持道义,不吃周朝的粮食,隐居在首阳山上,靠采摘野菜充饥。
(他们)到了快要饿死的时候,作了一首歌。
那歌词是:
“登上那西山啊,采摘那里的野菜。
以暴臣取代暴君啊,竟认识不到那是错误的。
神农、虞、夏的太平盛世转眼消失了,哪里才是我们的归宿?
哎呀,只有死啊,命运是这样的不济!
”于是(他们)饿死在首阳山。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杨津字罗汉,少端谨。
除侍御中散。
津以身在禁密,不外交游,至宗族姻表罕相参候。
司徒冯诞与津少结交友,而津见其贵宠,每恒退避,及相招命,多辞疾不往。
后迁长水校尉,仍直阁。
出除岐州刺史。
有武功人赍绢三匹,去城十里,为贼所劫。
时有使者驰驿而至,被劫人因以告之。
使者到州,以状白津。
津乃下教,云有人着某色衣,乘某色马,在城东十里被杀,不知姓名。
若有家人,可速收视。
有一老母行哭而出,云是己子。
于是遣骑追收,并绢俱获。
自是阖境畏服。
至于守令僚佐有浊货者,未曾公言其罪,常以私书切责之。
于是官属感厉,莫有犯法者。
(1)时有使者驰驿而至,被劫人因以告之。
(2)至于守令僚佐有浊货者,未曾公言其罪,常以私书切责之。
(1)当时有位使者骑着驿马疾驰到此,被抢的人便把这件事告诉了他。
使者来到州府,把情况告诉了杨津。
(“使者”“州”“津”皆为专用名词,翻译时可保留;
“驰”“驿”“告”“状”“白”等词需要替换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疾驰”“驿马”“告诉”“情况”“告诉”等)
(2)至于郡守县令及属官中有贪污受贿的,杨津从来没有公开宣布他们的罪过,总是用私人信函的方式严厉责备他们。
(“未曾公言其罪”省略主语,翻译时需要补充;
“浊”“货”“公”“言”“罪”“私”“切”等翻译时,皆需要替换成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贪污”“受贿”“公开”“宣布”“罪过”“私人”“严厉”等)
杨津字罗汉,从小端正谨慎。
被任命为侍御中散。
杨津因为自己在宫中,不与外人交际,以至宗族姻亲也很少问候。
司徒冯诞和杨津是从小结交的朋友,但杨津见他富贵尊宠,总是退避他,等到召唤他前往,也多是托病不去。
后来改任长水校尉,仍旧兼任直阁。
外任岐州刺史。
有武功地方的人带了三匹绢,在离城十里远的地方被强盗抢走。
当时有位使者骑着驿马疾驰到此,被抢的人便把这件事告诉了他。
杨津便写下告示,说有人穿着怎样的衣服,乘着怎样的马,在城东面十里远的地方被杀,不知道姓名。
如果有谁是他的家人,可尽早辨认收尸。
有一位老母亲边走边哭出城来,说是自己的儿子。
因而派骑兵追捕,人赃俱获。
从此全境的人都畏惧服从。
至于郡守县令及属官中有贪污受贿的,杨津从来没有公开宣布他们的罪过,总是用私人信函的方式严厉责备他们。
因此官员僚属们都感激受到勉励,没有犯法的。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安童,木华黎四世孙,霸突鲁长子也。
中统初,世祖追录元勋,召入长宿卫,年方十三,位在百僚上。
母弘吉剌氏,昭睿皇后之姊,通籍禁中。
世祖一日见之,问及安童,对曰:
“安童虽幼,公辅器也。
”世祖曰:
“何以知之?
”对曰:
“每退朝必与老成人语,未尝狎一年少,是以知之。
”世祖悦。
四年,执阿里不哥党千余,将置之法。
安童侍侧,帝语之曰:
“朕欲置此属于死地,何如?
“人各为其主,陛下甫定大难,遽以私憾杀人,将何以怀服未附?
”帝惊曰:
“卿年少,何从得老成语?
此言正与朕意合。
”由是深重之。
至元二年秋八月,拜光禄大夫、中书右丞相,增食邑至四千户。
辞曰:
“今三方虽定,江南未附,臣以年少,谬膺重任,恐四方有轻朝廷心。
”帝动容,有间曰:
“朕思之熟矣,无以逾卿。
”八年,陕西省臣也速迭儿建言,比因饥馑,盗贼滋横,若不显戮一二,无以示惩。
敕中书详议,安童奏曰:
“强、窃均死,恐非所宜,罪至死者,宜仍旧待报。
”从之。
(1)四年,执阿里不哥党千余,将置之法。
”
(2)辞曰:
(1)中统四年,抓到阿里不哥的党羽一千多人,将要按照法律处置他们。
安童在皇帝旁边侍奉,皇帝对他说:
“我将要治这些人的死罪,怎么样?
”(“四年”“阿里不哥”“安童”“帝”“朕”等翻译时需要保留)
(2)安童推辞说:
“如今虽然三个方向已经平定,但江南尚未归附。
我这么年轻,就被委以这么重的任务(或:
错误地承受重任),恐怕各个地方会有轻视朝廷的心。
”皇帝深受感动,过了一会儿说:
“我已经考虑成熟,没有人比你合适。
”(“附”应替换为“归附”,“谬膺”应替换为“错误地承受”,“四方”应替换为“各个地方”,“动容”应替换为“感动”,“逾”应替换为“超过”;
“之”和“矣”在翻译时应该删除)
安童,是木华黎的四世孙,霸突鲁的长子。
中统初年,世祖皇帝为追念功臣,把他召入长宿卫,这时安童才十三岁,官位已在百官之上。
他的母亲是弘吉剌氏,昭睿皇后的姐姐,随便出入禁宫。
世祖有一天看见她,问到安童的事,(她)回答说:
“安童虽然年纪小,但是是辅佐皇帝的人才。
”世祖说:
“(你)从哪里知道的呢?
”(她)回答说:
“每次退朝时,(他)一定和老臣们讲话,从未亲近一个年轻人,(我)是通过这个知道的。
”世祖很高兴。
中统四年,抓到阿里不哥的党羽一千多人,将要按照法律处置他们。
”安童回答说:
“他们也是为了自己的主人,(如今)您刚平定天下,就因为私人的仇恨杀人,这样怎么来收服还没有归附的人呢?
”皇帝很惊奇地说:
“你年纪轻轻,怎么说的话如此老道?
你说的正合我的心意。
”因此特别器重他。
至元二年秋八月,封(安童)光禄大夫、中书右丞相,食邑增加至四千户。
安童推辞说:
”至元八年,陕西省地方官也速迭儿建议,由于他那里连年饥荒,盗贼横行,如果不公开杀一两个人,不能显示对他们的惩罚。
皇帝下诏书至中书省让他们详细地议论,安童上奏说:
“把强盗、窃贼均处死,恐怕不合适,犯了死罪的应该按照旧例上报待批(处死)。
”(皇帝)听从了他的意见。
二、“文言文语篇”综合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20分)
重修忠肃于公①墓记
[明]陈继儒
万历甲寅,武陵杨公,以御史奉命理两浙盐筴,下车武林,首谒于忠肃公墓下,见公祠宇如陋巷矮屋,无论谒者伛偻几筵。
于是捐俸,命仁和令乔君,纠聚工料,式增廓之,公属陈子碑而记之。
大抵忠臣为国,不惜死,亦不惜名。
昔土木之变,裕陵北狩②,公痛哭抗疏,止南迁之议,召勤王之师。
虏拥帝至大同,至宣府,至京城下,皆登城谢曰:
“赖天地宗社之灵,国有君矣。
”此一见《左传》,楚人仗兵车,执宋公以伐宋,公子目夷令宋人应之曰:
“赖社稷之神灵,吾国已有君矣。
”楚人知虽执宋公,犹不得宋国,于是释宋公。
又一见《廉颇传》,秦王逼赵王会渑池,廉颇送至境曰:
“王行,度道里会遇之礼毕,还,不过三十日;
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又再见《王旦传》,契丹犯边,帝幸澶州,旦曰:
“十日之内,未有捷报,当如何?
”帝默默良久,曰:
“立皇太子。
”由前言之,公为宋之目夷;
由后言之,公为廉颇、王旦,何也?
呜呼!
茂陵③之立而复废,废而复立,谁不知之?
盖公相时度势,有不当言,有不必言者。
当裕陵在虏,茂陵在储,战不可,和不可,无一而可为制虏地也:
此不当言也。
公在则裕陵安,而茂陵亦安。
公虽欲调
都王④之兄弟,而实密护吾君之父子;
乃知回銮,公功也;
其他日得以复辟,公功也;
复储,亦公功也。
人能见所见,而不能见所不见。
公真古大臣之用心也哉!
窃尝谓裕陵之返国,忠肃以谗死,报何居?
夫使公功成身退,亦老死故乡耳。
风波之狱构,而岳庙尊;
迎立外藩之冤酷,而于墓惨。
公至是一腔热血,始真有洒处矣!
今湖山之上,古冢累累,身死名灭,不可胜计。
而东西往来于公之庙门者,登故垄,扫枯松,禁樵牧,哭英雄,又非独侍御杨公一人而已。
特侍御倡俸修墓,毖勒楹宇,垂百年余,而表章忠贤之典始备,是不可以无记。
(选自《文史合璧 明清卷》,有删改)
[注] ①忠肃于公:
于谦,明浙江钱塘人。
永乐十九年进士。
蒙古瓦剌也先入侵,英宗朱祁镇亲征,在土木堡兵败被俘。
有大臣主张放弃北京南迁,于谦坚决反对,拥立英宗弟朱祁钰为景帝,击退也先军。
景泰元年,也先送还英宗。
八年,英宗复位,于谦被诬谋逆,处死。
成化年间昭雪,万历年间追谥忠肃。
②裕陵北狩:
指英宗(陵寝为裕陵)被俘北上。
③茂陵:
英宗长子朱见深死后葬于茂陵,这里指代其人。
④
王:
指明景帝朱祁钰,称帝前为
王。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无论谒者伛偻几筵 伛偻:
腰背弯曲,此处指鞠躬致敬
B.大抵忠臣为国,不惜死惜:
可惜
C.皆登城谢曰谢:
谢绝,拒绝
D.毖勒楹宇毖:
恭谨
解析:
选B “惜”在文中是“吝惜”的意思。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开篇交代了重修忠肃于公墓的原因,结尾则点明了重修忠肃于公墓的重要意义。
B.忠肃于公为国家社稷做出了巨大贡献,展现出不顾生命、名声而一心为国的优秀品质。
C.作者用《左传》《廉颇传》《王旦传》中的事例,说明于公决断之英明堪比目夷、廉颇和王旦。
D.于公最终惨被杀害,作者对于公的结局深表痛惜,认为他应该功成身退,保全性命。
选D “认为他应该功成身退,保全性命”曲解文意,由文章最后一段可知,作者对于公没有功成身退而是积极为国表达了赞赏之情。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命仁和令乔君,纠聚工料,式增廓之,公属陈子碑而记之。
(2)窃尝谓裕陵之返国,忠肃以谗死,报何居?
(1)(杨公)命令仁和县令乔君,聚集工人和材料,扩建陵祠,并嘱托我写碑文记录这件事。
[关键词“纠聚”(聚集)、“工料”(工人和材料)、“属”(嘱托)各1分,句子大意2分]
(2)我私下里曾说英宗返回朝廷,于公却因为谗言被杀,回报在哪里?
[关键词“以”(因为)、“谗”(谗言)、“报”(回报)各1分,句子大意2分]
4.根据第二、三段,简要概括忠肃公于谦对朝廷的功劳。
(4分)
答:
作答此类试题,首先要根据题干要求找到答题区间,然后筛选关键语句并进行归纳整合,最后分点组织答案。
本题答案区间为第二、三段,第二段列举《左传》《廉颇传》《王旦传》的例子,目的都是说明于谦及时拥立新帝,使得敌人借被俘虏的旧帝要挟朝廷的企图落空。
第三段的关键句是“公虽欲调
王之兄弟,而实密护吾君之父子;
复储,亦公功也”,重在说明于谦的行为保住了被俘虏的明英宗的性命,使其后来复辟、重新立储君的一系列行为有了可能。
①力阻南迁,拥立新帝明景帝,断绝了敌人俘虏明英宗要挟朝廷的念想。
②保住了明英宗的性命,使其有机会重回朝廷,使其有了复辟、重新立储君的可能。
(每点2分)
万历甲寅年,武陵杨公,凭借御史的身份奉命监理两浙地区的盐政,他到杭州上任时,先到忠肃公于谦的陵墓前拜谒,看到忠肃公的陵祠像简陋街巷中低矮的房子一样,前来拜谒的人都在灵座前弯腰弓背、恭敬至极。
于是(杨公)捐出自己的俸禄,命令仁和县令乔君,聚集工人和材料,扩建陵祠,并嘱托我写碑文记录这件事。
一心为国的忠臣,大都是不顾惜生命,也不顾惜名声的。
昔日土木堡之变,英宗朱祁镇被俘虏北上,于公痛哭上奏疏直言,反对、制止朝廷南迁的提议,征召各地军队起兵救援皇帝。
蒙古军队把英宗当人质,进逼到大同、宣府,一直到京城,要挟朝廷。
守城军民都登上城楼,拒绝(蒙古军队的威逼,)说:
“依赖天地宗社神灵的保佑,我们大明有皇帝了。
”这样的行为可于《左传》中见到,楚人驾着兵车,捉住了宋国的国君来讨伐宋国,宋国的公子目夷让宋人应对说:
“仰赖社稷神灵的庇护,我们国家已经有新国君了。
”楚人知道即使捉了宋公,仍然不能得到宋国,于是就释放了宋公。
又见于《廉颇传》,秦王威逼赵王在渑池会盟,廉颇送赵王到边境说:
“大王此去,估计路上行程、会见的礼节完毕并返回的时间,不超过三十天;
如果大王在这个期限内没有回来,臣恳请奉立太子为王,以此断绝秦国借大王您威逼赵国的想法。
”还可见于《王旦传》,契丹侵犯边境,皇帝(宋真宗)御驾亲征到澶州,王旦说:
“十天之内,没有捷报传来,应该怎么办?
”皇帝沉默很久,说:
“立皇太子做皇帝。
”往前看,于公就是宋国的目夷;
往后看,于公就是廉颇、王旦,为什么呢?
宪宗朱见深曾被立为太子,后来被废掉,废掉后又再次被立,这事谁不知道呢?
于公能够审时度势,知道有不应当说的,有不需要说的。
当时英宗被俘虏,宪宗为储君,与敌人战斗行不通,与敌人讲和也行不通,没有一个可以节制敌人的办法:
这些都是不应当说的。
于公在,英宗就安全,宪宗也安全。
于公虽然看似想将英宗的皇位换给弟弟王(景帝),其实是暗中保护了英宗父子的安全。
由此可知英宗被放回,这是于公的功劳;
英宗后来能够复辟成功,还是于公的功劳;
宪宗能够重新被立为储君,也是于公的功劳。
世人只能看见能被看见的事情,却看不见那些不能被看见的事情。
于公真是非常用心的古代社稷之臣啊!
我私下里曾说英宗返回朝廷,于公却因为谗言被杀,回报在哪里?
假使于公功成身退,也不过老死在故乡罢了。
(岳飞在)风波亭含冤被陷害,岳庙(因此)被世人尊崇;
迎立王的冤屈太残酷,于公的墓却很萧条。
到现在于公的一腔热血,才真的有倾洒之地啊!
现在湖山之上,古墓很多,死后声名湮没的人,数也数不清。
然而,从东到西在于公陵祠前来往不绝,到于公坟前打扫枯松,禁止打柴放牧,为他痛哭的人,也不单单是侍御杨公一个人。
只不过杨公捐出俸禄为于公重修坟墓,恭谨地刻碑,使其能流芳百年,至此表扬彰显忠臣贤能的仪节才齐备,这样的行为不可以没有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