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词的意象浅析Word文件下载.docx
《苏轼词的意象浅析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轼词的意象浅析Word文件下载.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读者从中可以感到诗人对明月的赞美与向往。
接下来的两句“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这里把对于明月的赞美和向往之情又更进了一层了。
词人的想象极为丰富,开始想象现在的月宫是什么年代了,是否月亮这么圆代表着月宫里今天是个好日子。
苏轼接着又写到“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他想乘风飞向月宫,又怕那里的琼楼玉宇太高了,受不了那里的寒冷。
这里的句子明写与暗写交融,将月宫的高寒和月光的皎洁作了对比,把那种既向往天界又留恋人间的矛盾之情含蓄地表达了出来,也表达了现实和理想距离遥远的的哀叹之情。
词人在这里以仙家事言人间事,比喻巧夺天工,将自己执着于仕途又在世事凶险中的犹豫徘徊之情写到了极致。
而后面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借“月”的“阴晴圆缺”来表达对人的“离合”的惋惜与自我的超然。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所表达的不止是一种心愿,更是对亲人思念却不能相见的感慨与无奈。
《苕溪渔隐丛话》⑤评道:
“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这或许有些偏激,但也正证明了苏轼这首明月意象的中秋词在词坛的地位。
1、通过月来表达自己的人生感悟
作为一个在苏轼词中被最广泛采取使用的意象,明月所代表的含义不仅仅就是思念之情,甚至在同一首词中,明月被词人所赋予的涵义就有多种。
同样以《水调歌头》为例,诗人一生充满波折,政治生涯、家庭生活的憾恨悲愁,使他再次问月“何时长向别时圆?
”当他想到“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心头掠过一丝忧伤,这些都是人力所无法改变的,他把人的“悲欢离合”与月的“阴晴圆缺”进行类比,通过月展开对人生命本质的探究。
由于诗人受庄子和佛家思想的影响,形成洒脱旷达的襟怀,齐宠辱、忘得失、超然物外的处事态度,所以在词的收尾处写到“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是词人一个良好的祝愿,把平安、幸福、安康献给弟弟苏辙,并以共勉。
既然人长团圆月长圆不现实,既然“此事古难全”,就不必徒然忧伤,而应该应积极、乐观的态度来面对人生。
苏轼正是借月亮的阴晴圆缺变化来感悟人生的道理,人的悲欢、月的圆缺,自然规律从来就是如此,于是以旷然自得、乐以忘忧而收结。
又如《赤壁怀古》之中,他身临古战场,面对大江东去、英雄、历史、现实、自我一起涌上心头,感慨万千,可是最终却落在了“一尊还酹江月”的怅然中,江月的意象,是苏轼从历史和现实感悟到应该回归的生命境界。
明月在诗词中往往象征着生命和宇宙的永恒的哲理,象征永恒的意象,对于词人敏感的的心灵,每每会触发生命短促的叹息。
友朋相聚,是人生的乐事与满足,在苏轼的词中,却多的是不能相见的遗憾,读来令人扼腕。
2、通过月来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追求
苏轼在自己的词作中常以月喻心,苏轼的生命体验非常复杂,这也源于他跌宕起伏波折的人生。
在苏轼的作品中,有很多“不如归去”思想,他在作品中以“归月”构想未来,儒、释、道三家都对苏轼的生命体验有影响,所以当他经历了很多人生的坎坷和政治的磨难,便常到老庄哲学和佛学玄理中去寻求超越和解脱。
苏轼的人生并不圆满,经常出现磨难和缺憾,因此借月构想自己的人生出路,所谓“归月”倾向也就不足为奇。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是儒家思想中影响历代士子们的重要理念。
不少士子在仕途受挫时选择了归隐,苏轼在一再受挫后,越来越想归隐,“我欲乘风归去”,词人要归去,要回到田间,回到大自然,过那种安适恬静的生活,回到人生的自由。
古往今来,月光所至便就是故土所在,月光往往会诱发词人的归乡情节。
词人的心灵要归去,然而“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出世与入世,进与退,仕与隐之间的抉择和徘徊始终萦绕在自己的心头。
李泽厚先生在阐述苏轼诗文的美学观时说:
苏轼把“中晚唐开其端的进取与退隐的矛盾双重心理发展到一个新的质变点”,“苏轼一生并未退隐”,“但他通过诗文所表达出来的那种人生空漠之感,却比前人任何口头上或事实上的‘退隐’、‘归田’、‘遁世’要更深刻更沉重”。
⑥所以说苏轼虽然从来没有归隐,但归隐却是苏轼对人生出路的最终构想。
在中国文化传统中,隐居常常与山、林、水、月有着深厚的联系。
苏轼对月倾注了大量的感情,借月下之山,月下之水、山中之月,水中之月的文化内涵来承载其归隐之意。
当月成为东坡的精神家园的一种象征后,他又常常思归而不得,诗句“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就成为他矛盾情怀的一种浓缩。
透过词人笔下的明月意象,我们看到了苏轼人生观和政治理想中的矛盾之处:
“问月”体现了苏轼奋发有为的人生理想与豁达天性;
“怀月”表现了苏轼坎坷的人生经历在诗词中的表现;
“归月”则是词人对于自己的最终出路经过反复思考和自问后的无奈。
三、孤鸿意象:
悲怆、孤独而高洁的灵魂。
“孤鸿”,这基本上可以看作是苏轼的专利,在他的诗歌中大量存在。
我们现在看到的一些成语如“飞鸿留爪”、“雪泥飞鸿”都是起源于苏轼的诗歌: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鸿雁的遭遇触动了词人敏感的心灵,激发了他对生命、人生、命运的深沉思考。
除了“明月”意象,“孤鸿”意象对于苏轼也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苏轼是吟唱生命悲歌的流浪者,他的词作或浓郁或阴晦,从整体上呈现出悲情色调,从他的词作中流露出的悲怆性可以称为“孤鸿情结”。
苏轼生在北宋,北宋国力不振,外有捍敌,内则经济颓废,新旧党派作乱。
在他二十二岁时,他以文动朝野,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苏轼才学横溢,本应该用才学效力国家,得到国家的器重,但是他的直言却得罪了朝廷中的一些人,遭到小人的排挤,屡遭迫害。
他几度被贬谪,黄州、惠州、儋州都是他的贬所,在他的内心里面满怀不为人知的孤独幽怨。
在他被贬期间,文学成就很高,写了不少词作。
其中有“孤鸿”意象的词作就有“欹枕江南烟雨,渺渺没孤鸿”(《水调歌头•快哉亭作》),“露寒烟冷兼葭老,天外征鸿廖唳”(《水龙吟》),“谁见幽人独往来?
缥缈孤鸿影。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这些孤鸿意象的词,也代表了苏轼当时的心境,就以一下两首为例。
1、以“孤鸿”为喻,表现苏轼不愿苟同流俗的高洁情怀
苏轼词《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
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此词是苏轼“乌台诗案”后被贬黄州时期写的。
苏轼为人表里澄澈,讲究风节操守,不愿“视时上下,而变其学”(《送杭州进士诗序》)。
词中说“孤鸿”惊恐不安,心怀幽恨,拣尽寒枝都不肯栖息,最后归宿于荒冷的沙洲。
这正是苏轼“乌台诗案”后被贬黄州时心情与处境的真实写照。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鸿雁不在树木上而在江洲苇丛中栖息,这本是习性所致,苏轼赋予它独特的意志,目的是抒写自己被贬后孤芳自赏,不肯随人俯仰的傲岸与高洁。
因此这首词苏轼是以“孤鸿”自喻,显示自己行为品质的高洁,表现自己尽管政治上失意,却不愿苟同流俗的高洁情怀。
2、借“孤鸿”表现自苏轼超然物外、处之泰然的精神境界。
苏轼词《水调歌头·
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
“落日绣卷帘,亭下水连空。
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
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
认得醉翁语:
‘山色有无中。
’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
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
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
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此词写于苏轼被贬黄州后的第四年。
苏轼为何对消逝在烟雨迷茫中的“孤鸿”如此记忆犹新,久久难以忘怀呢?
此词是以忆景写景。
词人身受贬斥,“欹枕”江南烟雨,视线追随天空中自由飞翔的鸿雁,神游寥廓天空,词人精神的翼翅随鸿雁自由自在地飞翔。
词人被贬黄州,像“孤鸿”,虽孤独寂寞,但能旷达超脱,怡然自得,陶醉在“山色有中无”的佳境中。
正如下片所言,只要胸中有一点“浩然气”(正气和节操),刚正不阿,坦然自适,在任何境遇中,都能处之泰然。
词人与张怀民皆被贬黄州,都能“不以谪为患”,“不以物伤性”,“自放山水间”(《黄州快哉亭记》),相互勉励,藐视邪恶,超然物外,不以世事萦怀。
因此,词人在此借“孤鸿”比喻自己超然物外、处之泰然的精神,展现了自己身处逆境、豁达不羁、大气凛然的精神风貌。
“孤鸿”这一意象,或悲怆,或豁达。
如寂寞沙洲的寒冷寂寞,如快哉亭的豁达超然,这些都是词人心中的真实写照。
即使被奸臣陷害,仍保持其孤高贞洁的品性。
人间有味是清欢,胜固欣然,败亦可喜,团团如磨牛,步步踏陈迹,拣尽寒树不肯栖,寂寞沙洲冷,浮名浮利,虚苦劳神。
“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⑦。
诗人已完全与孤鸿融为一体,词人虽然不得志,一人孤独,但是他始终保持清醒的状态,宁肯孤寂也不与小人同流合污。
才高屡欲补天,却空怀报国之志,苏轼的内心充溢着边缘人的孤寂。
叔本华认为:
“拒绝投降和同流合污的人注定是孤独的,他确信自己的优越,所依据的是自己内心对自我价值的体认,并不以外来的评价作为尺度和依据。
”⑧苏轼对当时的北宋国势有清醒的认识和超前的危机感,无人可通心志的孤寂吞噬着他的舍我其谁、当仁不让的热情,在万般无奈之余,只有借词篇来展示他那一愫孤寂、悲凉的情怀。
孤鸿情结在苏轼的词作中有多方面的展现,孤鸿意象从不同层面印证了苏轼的心性情怀。
四、风雨意象:
不畏坎坷,旷达超逸的胸襟。
晴天和下雨给人的往往是两种心境,在晴天里,心境可以开阔很多,而在风雨中,人往往会陷入恐慌和心情低落的境地。
苏轼的一生可谓是波折不断,空有满腹热忱却不能为国效力,并且还多次被贬,心中的苦闷溢于言表。
在黄州的谪居期间,他在政治上虽然没有什么作为,但是在文学上却登上了一个新的高峰。
经历了“乌台诗案”的磨难后,他深切体验到了人生道路的艰难,开始思索生命的真谛,而他的词风也在这时渐渐走向了成熟。
少了些气势激扬,多了些豁达超逸。
在这期间,他的词作中有大量的风雨意象的存在。
,“风雨散,飘然何处”(《鹊桥仙•七夕送令举》),“官里事,何时毕。
风雨外,无多日”(《满江红·
东武会流怀亭》),最具有代表性的当属《定风波》中的“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
这首词是在黄州“沙湖道中遇雨而作”,词序中已说明。
“穿林打叶声”一开始就写出了风雨的急骤。
同行的人急匆匆找避雨处所,狼狈不堪。
然而苏轼却在雨中“竹杖芒鞋”,“吟啸徐行”,别有一番乐趣。
他还提醒同行人“莫听穿林打叶声”,这既是对同行人的勉励,也是对自身的勉励。
下片则写天晴了,从“料峭、微冷”笔锋一转“斜照却相迎”我们看到了词中隐射出的作者期待和平的愿望。
风雨过后,天还是会晴的,阳光就是希望,同时也是一种启示,告诉人们逆境只是暂时的,从容面对,不断追求,光辉和温暖还会回来。
这又让我们顿悟序言中“已而遂晴,故作此。
”的深刻涵义了。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回首所经过的,自有一番感触,一切都已经成为过去,一切都已经恢复平静,这正如苏轼此刻心境的平淡闲适。
经风雨洗礼,人醒、雨霁、天晴、日出。
回首往事,一切阴晴、雨霁,无不消逝一空。
自然有急雨扑面,人生旅途中也有风雷盖顶,只要沉着履险,从容应变,岂有闯不过的风浪?
“一蓑烟雨任平生”,何等乐观自信、飘逸旷达的人生态度!
深邃的人生哲理,寓于平常生活小景描写之中,弦外之音,令人回味无尽。
联系苏轼此时的境遇可以看出,“风雨”这一意象在词中可谓是一语双关,既指自然中的风雨,又指政治上的风雨。
不管是自然还是政治的风雨,词人的态度都是一样的,都坦然的来对待。
苏轼报国无门,自我价值得不到实现,但是他在此时并没有自怨自艾,面对人生的逆境,他豁达的对待。
词中又出现了一个“归去”,在苏轼的词中,“归”字出现的频率是很高的,联系之前“明月”意象的“归月”情节,在此时,词人对于自己的未来已经有了一个清醒的认识。
“风雨”过后,不如“归去”,当你心静如湖水,全不在意外在事物的得失时,你便可以领悟“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快乐了。
回首来路,展望归途,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晴。
所有的沧桑甘甜,到头来都将虚无缥缈。
不管是自然界还是人生旅途中的风雨既然不能避免,不如等闲视之。
苏轼的超然豁达的情节在词中借由一个“风雨”的意象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他面对苦难的时候,没有感觉到绝望而悲吟,反而有一种把苦难踩在脚下的恬淡和圆满。
既然久戏风波,进退得失齐之久矣,那么自然界和人生旅途中的风雨阴晴大可等闲视之。
而此时,词人之前的“孤鸿”情节也得到一个较为完满的纾解。
五、结语
综合以上的几个苏轼词中的典型意象,可以看出苏轼是一位狂(放)、旷(达)、谐(幽默)、谪(自谪)的词学家⑨,他的词并不能以单纯的豪放和婉约来划分。
在苏轼之前,词并不是文坛上的主流,文人写词大多逃不出胭红柳绿这一框架。
如果说之前柳永的词有一种温婉缠绵、小家碧玉的情怀,那么苏轼正好相反,他是继柳永之后的一个转折,可以说是“豪苏腻柳”。
⑩苏轼笔下的各种意象融入了他个人高旷的襟怀,深刻的思想和曲折的经历。
苏轼词中的忧伤有一种浩气,能使人产生更高的胸襟怀苏轼出身于书香门第之家,其父和弟都是当时很有名望的文学家,由于深厚的家学渊源,培养了他广泛的兴趣和多样的才能,也铸成了他独特的思想性格。
在他的词作里出现过很多意象,如菊、柳、浮云、舟等,在众多的意象当中,我认为“月、孤鸿、风雨”与词人的心境更加接近。
词人一生命运波折不断,拥有满腔报国热忱和凌云之志却遭到小人排挤,报国没有希望,内心孤独。
虽然苏轼屡遭风雨侵袭,变得像鸿雁一样缥缈孤寂飞来飞去,可他的品质还是像明月那样高洁,依然正直,热爱生活,依然要为北宋江山奉献力量。
苏轼一生颠沛流离,被贬谪到各种地方,很多次在矛盾中煎熬,徘徊。
他的抱负不能施展,理想不能实现,但始终没有迷失方向,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追求,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即使在一次次被贬谪的时候,仍然有心情去欣赏贬所周围的风景。
苏轼的思想非常多元化,他同时受儒、释、道三家思想的影响,这三种思想在苏轼头脑中的贯穿使得他既遵循传统精神,但又不墨守陈规;
既不拘泥于现成的束缚,但又注重个性的自然舒展。
正因为苏轼有着包容和吐纳中国传统思想———儒道佛精神的胸襟,才改变了词学的发展方向,变委婉为豪放,或者将二者结合起来,创作出了很多优秀的作品。
关于苏轼的研究有很多,但是苏轼是一个说不透、说不全,也说不完的文学家。
他空有一身抱负,却壮志未酬,苏轼的很多优秀词作都是在被贬谪时候创作的,词人有则曲折的经历,无人倾诉,只得把内心的孤寂和苦闷寄托在词上,也正是词中的这些意象让我们能时光倒流感受词人之所感,让我们能较为全面的了解到当时词人的处境和心情。
正是因为苏轼当时有着不寻常的经历,才会写出令人赞不绝口的佳作。
由于当时的时局,苏轼没能在政治上施展自己的抱负,但是在文学上出色的才华使得我国历史上虽然没有了做为一名政治家的苏轼,但是却有了一位伟大的文学家。
这不得不说是我国文学之幸。
注释:
①《文心雕龙·
神思》南朝梁刘勰
②《黄宗羲文集》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年
③《苏轼词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本文所引用苏轼词均出自此书
④《李太白全集》中华书局1998年
⑤诗话集南宋胡仔(1095?
~1170)编
⑥《美的历程》李泽厚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
⑦《说苏轼》黄玉锋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年版
⑧《叔本华论说文集》,范进等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⑨.《永远的苏东坡》王水照北京学苑出版社2005年版
⑩《北宋名词词选讲》叶嘉莹.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参考文献:
[1]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张惠民,张进.苏轼文化人格与文艺思想[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
[3]中国苏轼研究[M].学苑出版社,2005.
[4]黄拔荆.中国词史[M].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
[5]胡朝雯.月光辉映下的宋词[J].中国韵文学刊.1988.57
[6]孔凡礼,刘尚荣.苏轼诗词选——古典诗词名家[M].中华书局出版社,2005.
[7]沈祖棻.宋词赏析[M].中华书局出版社,2008.
[8]夏承焘,宋词二十讲[M].华夏出版社,2009.
[9]曾枣庄.苏东坡词全编[M].四川文艺出版社,2007.
[10]段立超.晓风残月:
宋词赏析——中国古典文学赏析精选[M].吉林文史出版社,2004.
[11]王水照、崔铭.苏轼传[M].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
[12]黄玉锋.说苏轼[M].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