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统考《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复习重点归纳.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743687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DOCX 页数:55 大小:1.0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资格证统考《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复习重点归纳.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教师资格证统考《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复习重点归纳.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教师资格证统考《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复习重点归纳.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教师资格证统考《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复习重点归纳.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5页
教师资格证统考《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复习重点归纳.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师资格证统考《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复习重点归纳.docx

《教师资格证统考《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复习重点归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资格证统考《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复习重点归纳.docx(5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师资格证统考《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复习重点归纳.docx

教师资格证统考《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复习重点归纳

教师资格证统考《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复习重点归纳

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一)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教育的涵义

广义的教育:

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

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的教育:

指以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的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发展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以使他们朝着社会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教育的构成要素: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教育者是指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发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

学校教师是教育者的主体,在教育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

特点目的性和专业性。

受教育者是学习的主体,是在教育活动中承担学习的责任、以一定方式接受教育影响的人。

特点有发展性和不成熟性、可塑性和可教性、能动性和主动性。

教育影响是教育实践活动的手段,是置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并把他们联系起来的纽带,主要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措施等。

三要素的关系:

在三要素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是学校教育过程中最主要的关系和矛盾

本质

属性

教育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

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

社会属性

永恒性(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只要人类存在,就存在教育);历史性(在不同的社会或者同一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各不相同);相对独立性(教育具有继承性;教育要受其他

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教育的属性

教育的起源与发展

 

教育的起源说

1.生物起源说:

利托尔诺,最明显的错误就是把动物的本能等同于教育,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

2.心理起源说:

孟禄,把教育看成简单的模仿,没有认识到教育的目的性;

3.劳动起源说:

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指导下形成的,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社会的生产劳动实践之中。

劳动为教育提供了客观需要和现实

条件。

 

教育的发展阶段

1.原始社会教育:

(1)没有阶级性

(2)传递生产经验(3)在生产生活实践中进行;

2.古代教育:

包括奴隶社会教育和封建社会教育。

(奴隶社会教育)我国4000多年前的夏朝已有了名叫“庠”、“序”、“校”的施教机构,

(封建社会教育)到了殷商和西周又有“学”、“瞽宗”、“辟雍”、

“泮宫”等。

四书:

《论语》、《孟子》、《中庸》、《大学》。

五经:

诗、书、礼、易、春秋。

3.现代教育:

包括资本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

资本主义教育目的在于为资产阶级巩固和维护其统治及利益服务,既要培养和选拔资产阶级的通知人才,又给予广大的劳动人民一定的文化知识,培养熟练的劳动力。

社会主义学校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现代教育基本特征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20世纪以后的教育:

特点:

终身化、

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现代化。

(二)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孟子

“教育”一词最早出现于《孟子·尽心上》。

孔子

重视因材施教。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教育的来历)。

《学记》

是中国古代、世界古代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的著作。

专谈教育,开而弗达则思(启发原则)。

国内外著名教育家的代表著作及主要教育思想(牢记)

蔡元培

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大学精神就是“囊括大典,网罗众家”。

杨贤江

中国第一个马克思教育家。

《新教育大纲》中国第一部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

亚里士多德

古希腊的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

在历史上首次提出了“教育遵循

自然”的原则。

昆体良

古代西方最早的教育理论《雄辩术原理》

夸美纽斯

教育学之父。

《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康德

教育学最早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里讲授。

裴斯泰洛齐

教育史上小学各科教学法奠基人,最早提出“教育心理学化”的主张;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位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一思

想付诸实践的教育家。

洛克

提出“白板说”,主张绅士教育。

 

赫尔巴特

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主张把教育学建立在伦理学和心理学基础之上;强调教师的权威作用,强调教师的中心地位;提出了“四阶段教学理论”;提出了教育性教

学原则。

桑代克

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教育心理学》。

杜威

现代教育派的代表人物。

三个中心:

“儿童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

《民主主义与教育》

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

鲁普斯卡娅

世界上第一部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论述教育问题的人。

赞科夫

《教学与发展》,三大原则:

高难度、高速度、理论知识起主导。

根舍因

范例教学模式(对数学教育影响很大)。

(四)教育的功能

教育功能是教育活动和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

包括:

(1)按作用的对象分:

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

(2)按作用的性质分:

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

(3)按呈现的形式分:

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

制约作用

1.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影响着教育目的的确立;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课程设置与教育内容的选择;3.制约着教育发展规模、速度;

4.制约学校机构;5.制约教学方法、手段、组织形式。

促进

作用

1.教育是劳动力在生产的必要手段;2.教育是科学知识和技术再生产的

手段;3.教育是生产新的科学知识和技术的手段。

社会生产力与教育

 

制约

作用

1.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目的;2.决定教育的领导权;3.决定受教

育的权利;4.影响部分教育内容。

促进作用

1.教育培养出具有一定阶级意识的人,维护和巩固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

2.教育通过传播统治阶级的思想意识制造一定的社会舆论、形成社会的道德风尚为政治经济制度服务;3.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不起决定作用。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和教育

 

教育与社会文化

制约

作用

文化影响着教育的价值取向、教育目的的确立、教育内容的选择、教育

教学方法的运用,文化本身也是一种教育力量。

促进

作用

教育具有传递—保存文化的功能、传播—交流文化的功能、选择—提升

文化的功能、创造—更新文化的功能。

课程现代化的三大代表:

布鲁纳、赞科夫、根舍因

(三)教育和社会的发展关系

教育学是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不断探索并解释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教育与人口

(4)人口影响着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与战略重点;

(5)人口的数量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和教育经费;

(6)人口结构对教育结构的影响;

(7)人口质量影响着教育质量。

(五)教育和人的发展关系

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基本关系

人的发展对教育的制约:

(1)教育要遵循人的发展顺序性,循序渐进促进人的发展;

(2)教育要遵循人的发展阶段性,从实际出发进行教育;

(3)教育要遵循人的发展不平衡性,在身心发展关键期,施以相应的教育;

(4)教育要遵循人的发展互补性;

(5)教育要遵循人的发展的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

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

个体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和个别差异性。

个体身心发展动因

青春期的发展变化

(1)身体外形。

明显的外部特征。

(2)体内机能。

(3)脑发育。

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

(4)性的发育和成熟。

第二性征。

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

遗传、环境、个体主观能动性、学校教育。

(六)教育制度

西方发达国家学制的纵向发展趋势

义务教育

双轨制

19世纪欧洲。

一轨面向资产阶级子女,另一轨面向劳动人民子女。

单轨制

美国。

分支制

前苏联。

定义

是指依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

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实质

国家依照法律的规定对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实施的一定年限的强迫教育

的制度。

 

特点

1.强制性。

一是适龄儿童必须接受教育;二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

2.普及性。

原则上义务教育覆盖我国所有适龄儿童、少年,也包括具有接受教育能力的盲、聋、哑、弱智和肢残的儿童、少年。

3.免费性。

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了免收学费,收取杂费是义务教育一个

阶段性现象,国务院已经明确要在两年内全部免除杂费。

我国现代学制的沿革

 

(七)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

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总要求。

规定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是对受教育者的一个总的要求。

教育目的层次结构:

国家的教育目的、学校的培养目标。

教育目的理论

我国当前教育方针

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

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邓小平同志‘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我国当前教育目的

1999年6月,《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教育要“以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基本要求:

(1)强调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

(2)要求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

(3)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是实现我国当前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

五育之间的关系

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关系密切,相互促进,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共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1)德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灵魂与统帅作用,为其他各育提供了方向性的保证。

(2)智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前提和支持作用,为其他各育提供了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

(3)体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基础作用,为其他各育提供了物质基础。

(4)美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动力作用。

(5)劳动技术教育可以综合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的作用。

(八)教育研究

教育研究的含义

教育科学研究就是以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为对象,运用各种科学方法,遵循科学的认识过程,根据对收集到的事实材料的分析,对假设或理论进行检验,以解释教育现象的本质及其客观规律的活动。

教育研究方法

(1)观察法:

准备--实施--整理--得出结论

(2)调查法:

准备--调查--统计分析

(3)历史法:

收集文献--推理论证--验证结论

(4)实验法:

类型:

单组实验、等组实验、循环组实验步骤:

假设--准备--实验-处理结果

(5)行动研究法:

综合应用各种教育研究法,在真实教育环境中探究教育问题。

(一)课程概述

课程类型

中学课程

主要概念有分科课程、综合课程、活动课程;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显性课程、隐性课程等。

 

课程理论流派:

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的三种文本表现形式:

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

 

(二)课程组织课程目标的定义

是指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

它规定了某一教育阶段的学生通过课程学习以后,在发展品德、智力、体力、体质等方面期望事先的程度,它是确定课程内容、教学内容和课程方法的基础。

广义上的课程目标的涵义定位于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是一个比较大的视

角,涵盖是全层次的。

它即是教育意图,包涵了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教学目的和教学目标,而教学目标又包含年级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时教学目标。

在狭义上的课程目标的涵义定位于教育内部的教育与学生的关系,是一个相对狭窄而具体化的视角,它的涵盖面试特定的,主要指教育目标。

在狭义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天文地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