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三湘名校教育联盟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743493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371.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南省三湘名校教育联盟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湖南省三湘名校教育联盟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湖南省三湘名校教育联盟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湖南省三湘名校教育联盟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湖南省三湘名校教育联盟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湖南省三湘名校教育联盟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docx

《湖南省三湘名校教育联盟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南省三湘名校教育联盟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湖南省三湘名校教育联盟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docx

湖南省三湘名校教育联盟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三湘名校教育联盟·2020年下学期高一期中考试试题

历史

一、选择题(本大题包括15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考古学证明,距今约5000年地处黄河中下游地区的龙山文化时期,万邦林立,有些邦国都城规模较大,如陶寺遗址中有宫殿、天文等建筑以及各种礼器。

这主要反映了

A.中华文明起源多元化特点B.中华文明起源悠久性特点

C.中华文明起源统一性特点D.中华文明起源发展性特点

2.西周是我国奴隶制国家的最高代表,有四大制度。

以下是一位同学做的学习笔记,“西周制度的四归:

①权力分配,天下归姬;②权力继承,天下归嫡;③权力认同,天下归序;④王臣国土,天下归王”。

其中②指的是

A.礼乐制B.分封制C.井田制D.宗法制

3.在西周的金文记载中已经有“戎”“夷”之称,春秋时期中原各国自称为“华夏”,各国间存在纷争,但无论各国关系多么敌对,它们并不称呼对方为“戎”“夷”。

这一现象反映了先秦时期

A.民族和文化认同观念已经出现B.实现国家统一成为社会的共识

C.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冲突剧烈D.血缘成为维系政治认同的纽带

4.提出“无为而治”这一观点的思想家们还主张“道法自然”,追求

A.“民贵君轻”B.“相生相胜”C.“天人合一”D.“隆礼重法”

5.阅读下图“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的对比”,针对材料所反映的社会问题,汉武帝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A.独尊儒术B.实行中外朝制度C.颁布“推恩令”D.实行盐铁官营

6.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段分裂割据时期,多民族国家政权并立,更替频繁。

以下对如图朝代填写正确的是

A.①东晋②前秦③梁④北周B.①西晋②北魏③梁④北周

C.①东晋②北魏③吴④北汉D.①西晋②前秦③吴④北周

7.《宋书》记载:

“至于元嘉(南朝宋文帝的年号)末……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rěn),则数郡忘饥……荆城跨南楚之富,扬郡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代指森林)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据此可知南朝南方地区得到了开发,其主要原因是

A.统治者重农业政策B.各族人民共同劳动

C.北方人口大量南迁D.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8.《资治通鉴》卷140概括记述了北魏孝文帝改姓氏的措施:

魏主下诏,以为:

“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

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

诸功臣旧族自代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在这里,拓跋氏把自己的祖先追溯到了黄帝,并把拓跋氏改姓元。

关于其主要用意,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神化自身,强化其统治的正统性质

B.缓解矛盾,增强各民族对北魏认同

C.为他汉化改革提供了合理的历史依据减少改革的阻力

D.传说中的黄帝部落和鲜卑族拓跋氏都在同一活动区域

9.“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

以彼径寸茎,荫止百尺条!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金张藉旧业,七叶珥汉貂。

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

”这是左思《咏史八首》之二。

这首诗语出自然,文无雕饰,借用金日殫、张汤、冯唐三个古人(《汉书》皆有传)的故事,鞭挞当时极不合理的

A.察举制度B.门阀制度C.科举制度D.恩荫制度

10.下表是唐代宰相科举出身人数及所占宰相总人数的比重。

由此可见,唐代科举制

A.在人才选拔中的作用日益突出B.已成为读书人入仕的主要途径

C.打破特权垄断,扩大人才来源D.选官权收归中央,加强了集权

11.古代皇帝集权有两种方式:

一种是启用身边的亲信近臣,以组成决策核心;另一种是令多人共行“宰相”之职,使其相互牵制。

图乙反映的集权措施属于

A.前者B.两者兼有C.后者D.两者皆无

12.780年,宰相杨炎奏请唐德宗实行赋税制度改革,收税“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所有民户在现居地登记,根据资产情况定户等,按户等高低交纳赋税,“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

“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之一”。

这项改革最重大的意义是改变了赋税征收标准,这一改变

A.大大增加了当时政府的财政收人B.放松了国家对劳动力的人身控制

C.税制更加繁复增加了农民的负担D.巩固了封建国家的土地所有制度

13.中国文化具有强大的包容力和生命力。

儒家思想是传统文化的主体,史学界认为,在儒家思想的基础上,从文化区域的角度,中国文化发生过三次历史性融合。

第一次,本土文化内部的融合;第二次,东方文化内部的融合(与东方局部地区文化的融合);第三次,东西方文化的融合(与西方文化的融合)。

据此,你认为第一次发生在下列哪一时期

A.战国B.汉代C.隋唐D.明代

14.叶坦的《大变法》中有这样一段对话,司马光:

眼下国用不足,灾害频频发生,应当减节冗费。

王安石则认为:

国用不足,因未得善理财之人故也……民不益赋而国用饶。

从中可以看出王安石认为改革的关键在于

A.增加税赋B.增加生产C.减节冗费D.合理用人

15.“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该诗反映的时代背景应该是

A.北宋与辽对抗B.北宋与金对峙C.南宋与夏和议D.南宋与金对峙

第II卷(非选择题55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4小题,共55分)

16.(12分)历史地图是我们学习历史、分析历史、理解历史的重要工具。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A反映的是什么时期的什么制度?

这一制度的本质特点是什么?

(4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图B反映的制度。

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图A到图B反映的制度在官员来源上的区别,并分析从图A到图B反映的制度变化的积极意义。

(8分)

17.(19分)民族关系是古代中国最重要的政治生活内容。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先秦、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中原王朝针对四夷的特殊政策的出现和形成时期。

在这一时期,伴随着中国主体民族——汉族的发展壮大,以及与周边少数民族的接触日益频繁,处理好民族关系也就显得越来越重要。

民族政策也日益成为统治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汉王朝在一些不具备设置郡县管理的边疆地区,设立了一些专门机构,诸如西域都护府,负责维护边疆地区的稳定。

材料二唐朝边疆地区有突厥、回纥、吐蕃、南诏、渤海等地方政权。

唐朝政府与它们都保持着良好关系。

……贞观十四年(640年),文成公主入藏;景龙四年(710年),金城公主入藏;唐蕃之间还数次会盟。

南诏的13个王中有10人经唐朝加封,南诏王曾多次遣子弟入唐学习。

唐朝的边疆管理机构主要是大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都督府都督、羁縻州刺史由各民族首领担任,由大都护府直接管辖,上统于中央政府。

材料三“官壅于天下,民困于外,夷狄骄盛,寇盗横炽,不可不更张以救之。

——摘自范仲淹《答手诏条陈十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为加强对少数民族治理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

汉朝边疆治理又有什么新特点?

(6分)

(2)依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唐朝与边疆各民族进行交往、交融、交流的主要方式。

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唐朝民族政策对统-多民族国家的积极影响。

(7分)

(3)材料三中的“夷狄骄盛”是指什么历史内容?

面对两宋之际“夷狄骄盛”的状况,南宋君臣各自的态度如何?

如何评价绍兴和议?

(6分)

18.(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太宗即位之初,“霜旱为灾,米谷踊贵,突厥侵扰,州县骚然。

但是,百姓虽东西逐食,未尝吃嗟怨,莫不自安。

缘以帝志在忧人,锐精为政,崇尚节俭,大布恩德;初之政敌,皆引近侍,心术豁然,不有疑阻。

……商旅野次,无复盗贼,马牛布野,外户不闭;行旅自京师至于岭表,自山东至沧海,皆不赍粮,取给于路。

入山东村落,行客经过者,必厚加供待,或时有馈遗,此皆古昔未有也”。

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自拟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

(要求:

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19.(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研究者的立场、研究的方法、角度不同会影响对历史人物的评价。

一种观点认为:

北魏孝文帝是盖世英雄,孝文帝改革应该充分肯定,孝文帝也因此成为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改革家。

另一种观点认为:

孝文帝改革有不妥之处,孝文帝的汉化不值得肯定,他的文化路线是一条加速北魏国家和拓跋民族衰亡的路线。

选择上述一种观点或综合上述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述。

(要求: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历史参考答案

1【答案】D

【解析】距今5000年的龙山文化处于原始父系氏族社会晚期,众多考古发现证明该时期已出现了权贵阶层和明显的阶级分化,材料中所示的宫殿、天文等建筑和礼器等表明,龙山文化时已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反映了当时我国社会的发展已从部落逐步发展到国家的趋势,故选D项。

A、B、C都不是材料反映的主旨。

2【答案】D

【解析】①指的是分封分制,②指的是宗法制,③指的是礼乐制,④指的是井田制。

宗法制的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故选择D。

3【答案】A

【解析】无论“华夏”各国之间关系多么敌对,他们未称呼对方为“戎”,说明华夷之辨的意识已经形成,以华夏和蛮夷之间的区别来强化华夏族的种族和文化认同感,故A项符合题意;材料并未体现出国家统一已经成为社会共识,故B项不符合题意;材料的主旨是华夏族内部问题,不是民族冲突,故C项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血缘纽带作用,故D项不符合题意。

4【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可知是春秋时期著名思想家老子的政治思想,道家思想家们还主张“道法自然”,追求“天人合一”,故选C。

【答案】C

5【解析】从“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的对比”可以看出封国人口和辖郡都超过中央,汉初分封的诸侯王势力逐渐膨胀,对皇权构成了严重威胁,为此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彻底解决了王国问题。

6【答案】B

7【答案】C

【解析】据材料“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摆脱了原先落后停滞的状态”并结合所学可知,江南地区摆脱了原先落后停滞的状态,是因为北方战乱,北民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促进了江南的发展,故C正确;A、B不是最主要原因;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于南宋,D错误。

8【答案】D

【解析】拓跋宏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神化自身,强化其统治的正统性。

北魏政权统治着多个少数民族,而各民族都认可黄帝的权威,拓跋宏称自己是黄帝的后裔,有利于缓解激烈的民族矛盾,增强各民族对北魏政权的认同感。

也为他的汉化改革提供了合理的历史依据,减少鲜卑族内部对改革的阻力。

传说中的黄帝部落在今天陕西一带,拓跋氏部族在东北一带,不在同一活动区域。

9【答案】B

【解析】这是左思《咏史八首》之二。

既是咏史组诗,其题旨不外借古讽今,以他人之酒杯,浇自己心中之块垒。

左思虽有“著论准《过秦》,作赋拟《子虚》”之才,“铅刀贵一割,梦想骋良图”之志,以十载之构思,写成《三都赋》,博得“洛阳纸贵”的籍籍声誉,被征为秘书郎。

但终以生长在门阀森严的晋代而出身寒门,未得升迁。

他的抑郁愤懑之情发之于诗,这是不难设想的。

这首诗语出自然,文无雕饰,借用金日磾、张汤、冯唐三个古人(《汉书》皆有传)的故事,鞭挞当时极不合理的门阀制度。

10【答案】A

【解析】依据表格信息可知,唐朝科举出身人数占当朝宰相总人数比例逐渐增加,说明科举制在唐朝人才选拔中的作用日益突出,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宰相出身,不是读书入仕,故B项错误;C、D两项在表格信息中无法得出,排除。

11【答案】A

【解析】图甲是秦朝三公九卿制度,丞相掌握行政大权,图乙反映的是汉朝的中朝制度,通过重用近臣加强了君主权力,削弱宰相权力。

12【答案】B 

【解析】据材料中“所有民户在现居地登记”“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之一”等信息可得出国家允许人口流动,说明国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天文地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