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的新年民俗文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7430771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3.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安的新年民俗文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西安的新年民俗文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西安的新年民俗文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西安的新年民俗文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西安的新年民俗文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西安的新年民俗文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西安的新年民俗文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安的新年民俗文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西安的新年民俗文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腊月初五:

“煮五豆”

  一大早,就把苞谷、小麦、大米、小豆、黄豆等粮食和豆类掺在一起煮着吃,凑够五种以上材料就可以,而且要多煮一些,从初五起每天掺一点进去吃,一直吃到腊月初八。

“煮五豆”,寓意五谷丰登,连年能有好收成,“吃五豆”也是享受一年来辛勤的劳动果实。

  腊月初八:

“吃腊八”

  农村一般进入“数九”后就开始杀猪,选择这个季节杀猪,一是到“数九”天后,也没有什么新鲜饲料可以喂了,二是这个时候杀的肉可以长时间保存而不变质。

到初八这一天,家家都要“吃腊八”,所谓的“吃腊八”,就是吃腊八粥,主要是包“扁食”,将“扁食”和红白萝卜、白菜、肥瘦肉丁、豆腐丁和大米一起煮,还有的顺便擀几个面片,搓几个“麻食”,凑够八样一起来煮。

“包扁食”大有讲究,“扁食”又叫“背抄手”、“疙瘩”,各地的说法不同,但做工却是一样,都是擀面后,切成方片,中间包馅,对折后(下边的皮稍微高一点),把上方两个边子向背稍弯,再把两头弯回在一起,捏紧就可以,这也就是为什么叫“背抄手”的原因,做工十分类似包饺子,只是“擀皮”和“包”的工艺不同而已。

  腊八粥也是早饭吃,初五的五豆一直要掺着吃到今天也才算结束。

  用自己收成的谷物熬成腊八粥,以此庆祝一年的辛勤劳动硕果,寓意一年之末的大丰收以及来年风调雨顺,吉祥如意。

  腊月二十三:

“打烟牵”

  “打烟牵”就是打扫自家院落和房前屋后的卫生,把沉积的烟尘和四处牵附的蜘蛛罗网打扫干净,以崭新的面貌迎接新年的到来。

这一天,也是各家送灶神上天的日子,传说中,灶王爷的妻子(就是灶母)是玉皇大帝的女儿,这一天,灶王爷和灶母一起要回天庭团圆了,为了答谢灶神、灶母一年,同时,也为了让他们二人能在玉皇大帝面前“美言几句”,各家在白天打扫完卫生后,晚上八九点后,就在自家厨房的案板上的灶神画像前,点上几炷香,把烙好的“灶饼”(薄薄的类似锅盔),拿出来祭奠,之后就将“灶饼”分食而净。

民间流传有“花鼓子”为证:

“灶爷上天,好话多说坏话免言;

少下米多做饭,人来客去吃不断”!

  腊月二十九:

“蒸馍馍”

  这一天,到哪一家看,大家都在做一件同样的事情,就是“蒸馍馍”,农村这个时候蒸馍馍一来是正月天自己吃,二来是招待客人,三来是正月初一女儿回娘家和亲戚拜年送礼用,所以蒸馍要挑上好的面粉,蒸上几“箁篮”(装粮食的很大的敞口竹器)。

  蒸的品种有馒头、油旋旋(花卷)、包子等,而这里数包子的细分品种最多,分糖包子、豆包子、油渣包子和“糊油包子”,值得一提的“糊油包子”,它是用生猪板油和生小麦面粉拌在一起,用刀直接剁出来的,直到剁茸为止,最后在“和”(huo)上切好的葱姜蒜等调料,再捏成小丸作为馅,用包包子的皮裹上,揉成“飞碟”状,四周再捏上小齿,蒸出来趁热吃,非常可口,只是现在会作的人已经不多了。

因为最早的“糊油包子”是甜食,加上比较油腻,所以很少有人做这个馅了,只是改良成咸品口感才非常独特。

  农村“蒸馍馍”从早上一直要蒸到晚上了,最后,趁着热锅,再把过年的丸子和酥肉放在油锅上炸好,把过年的肉再卤好,就等着过年了。

  大年三十:

“团年饭”

  大年三十中午十二点左右,家家就开始贴对联,并开始张罗着年三十的“团年饭”,贴对联,农村可是“逢门就贴”,大门、后门、幺门,逢门就贴,同时,还有猪圈、羊圈、牛圈、鸡圈等地方也是少不了,几指宽,一尺长的红纸上大多写上“牛羊满圈、六畜兴旺、鸡鸭成群、槽头兴旺”等语句,寓意尽在几里行间了。

年三十,看谁家的饭吃的早,看谁家麻利,一般下午两点多就开始了,在家劳作的,在外打工的,这个时候都坐在一起,团团圆圆,和和美美的一起吃“团年饭”。

这个时候。

听到谁家的鞭炮响,肯定是这家开始开饭了。

在农村,“团年饭”又称“谈年饭”,一般吃的时间比较长,办吃边聊,一年末了,轻轻松松的谈不完啊。

黄昏时分,要给家里的老先人(故去的祖宗或长辈)或故去的亲人去“送亮”,在坟头前,拔几把荒草、捡几颗碎石,然后用纸糊上两个灯罩,用树枝撑开,放置在坟前两侧,把蜡烛或者煤油灯放去点燃,然后敬上几炷香,磕上几个头,燃一串鞭炮,化数叠纸钱,一切的追思和怀念尽在这一切的举动中,过年了,还有故去的先人和亲人需要记住啊。

  晚上要熬夜,一般都在“笼火烤”,一家人围着火炉,边烤火边聊天,饿了,烤几个馍馍,下一碗浆水面吃吃。

“烤火”很讲究,有俗语说:

“三十晚上的火,十五晚上的灯”,三十晚上就是要烤火“坐夜”,还有一句话:

“有钱人烤炭,没钱人烤柴”,这里的“炭”就是指木炭,农村叫“板炭”,形容木质好;

这里的“柴”指的是“木头疙瘩”,平时挖的木头疙瘩这时早已风干,像“黄荆木疙瘩”,一边烤,一边还吡吡吧吧作响,一家人“坐夜”、“烤火”真是其乐融融。

  这一天还有几个讲究,一个是“三十的垃圾不能倒,要堆起来”,还有一个是“忌口”,尤其是小孩子不能说不吉利的话,到这一天,大人都要给自己的孩子交待不要乱说话,以免带来不吉利。

到晚上再把次日的饺子一包,半夜十二点放一个鞭炮就迎来了新的一年。

辞旧迎新,这一刻,意味着新年已经到来了。

  大年初一:

“大拜年”

正月初一,俗称“大年初一”“年关”等。

由于这一天是岁首,是农历新年的第一天,因此四城百姓就一致认为这一天该“慎始”,该“求吉”和“纳福”。

在过去的老西安,“年关”的讲究颇为繁缛,比如忌洒扫,忌吵嘴,忌打碎器物,忌出殡,忌剃头,忌喊人姓名,忌催人早起,男忌斗富斗狠,女忌倚门卖俏,等等。

年关上尤其忌讳在被子里面打喷嚏,俗以为如此会招灾破财。

大年初一,各家争相早起,俗忌拜年于床前,若受拜者卧床不起,俗以为大不吉利。

忌舞刀弄杖,忌动用斧剪,忌杀生。

尤其严格的是,大年初一忌驱使牲口。

 

  初一一早,天不亮就起来,把自家的孩子从熟睡的热被窝中悄悄地叫醒,穿上新衣,戴上新帽,把锅里的水烧开,出门放一挂鞭炮,俗称:

“出行”,鞭炮一放完就可以不用忌口了,说话也可以随意了,不用那么讲究了,然后就开始煮饺子吃。

  有的家初一早还要给自家的牛喂馍馍,把白面馍馍和黑面馍馍(一般是苞谷面的粗粮馍馍)拿给牛,看牛吃什么,如果吃白面馍馍,意味着来年的收成好;

如果吃黑面馍馍,意味着来年的收成要欠一些。

吃完早饭,女儿带着女婿和孩子一起回娘家拜年,外甥也要给舅舅家拜年去了,背上至少“六色礼”(烟、酒和馍馍等)一大早出门,还等着去赶晌午饭呢。

  这一天,倒洗脸水时不能叫“倒水”,因为农村说:

“水了”,就是穷了,水就是财,这和中国传统文化如出一辙。

  这一天的垃圾仍然不能倒,直到正月初五;

这一天,妇女还不能做针线活儿。

初二,新媳妇“回门”。

新女婿孝敬岳丈的礼物讲究双数,忌讳单数,所送礼物忌讳“黑心”,如皮蛋。

在老俗里,初二是祭财神的日子,一大早儿就有穷汉敲门打户地“送财神”,没有谁家把“财神”档堵门外,更忌说“不要”,只能说“有了”。

正月初三,又叫“小年朝”。

初三依旧俗应祀祖祭神,忌出门,忌宴宾,讲究在自家祭天祭地祭列祖神仙。

在城外四乡的旧俗里,初三是五谷的生日,祭谷神社稷,开祖宗祠堂礼拜列祖列宗、严明家法。

在老西安的传说里,正月初三还是老鼠嫁女的日子,城乡百姓在这天晚上会早早上炕,以免打扰老鼠的美事。

初四,相传这天是灶王爷下界的日子。

灶王爷在这天要查点户口,因而初四忌出门,忌行商。

晚上由老辈子给灶房贴灶君像,焚香祭拜。

正月初五:

“出五清”

  自大年三十的垃圾起,初一到初五这几天的垃圾都不能倒掉,初五这一早,要烧点香、放个炮,把积攒多天的垃圾选择一个十字路口倒掉,香就点在十字路口上,所谓“出五清”,终于送走了过去,清清静静,干净利索了。

初五,老西安有“破五”的讲究。

俗以为初五以前,百事禁忌,初五日以后,似可破忌。

初五以前,家庭内部还有诸多禁忌,忌呼于列祖高宗、父母高堂名号相妨佛的字和音。

如我叫鹤坪,家忌与“鹤”与“坪”相妨佛的音和词,喝水不叫喝水,改叫吃水或者饮水;

奶瓶改叫奶盅,倘列祖有以“忠”为名为号者,那就只有叫奶碗碗,倘祖母或母亲名徽里有“婉”字,则奶碗碗也不能叫,改叫奶壶壶。

所以,初五以前,大户人间教儿孙“三缄其口”,小户人家教儿孙“守口如瓶”。

 初六,这天是“马日”,城坊及四乡讲究“祭槽头”。

马厩门前、牲口棚的栋梁间要贴“六畜赐福”、“槽头兴旺”等吉祥文词。

初七,这天是“人日”。

衙门忌动刑,市井忌挑担。

初八,这天是谷日。

喜睛忌阴。

睛兆五谷丰收,阴兆五谷荒歉。

初九,这天是旧俗里的“天日”,也就是玉皇大帝诞生的日子。

城坊百姓有祭天的习俗,讲究燃放天灯祭天。

 

正月初十:

“看天管物”

初十,旧俗是“石头”的生日,有“十不动”的讲究。

依次是:

不动刀斧,不推磨子,不碾谷子,不捶布,男不挑胆,女不弯腰,等等

  还有这样的说法,从正月初一到初十这十天,每天都有一个“实物”被天看管,分别是:

“一鸡、二犬、三猫、四鼠、五牛、六马、七人、八谷、九豆、十麦”,举例来说,到了初一,如果天气非常好,那就说这一年的鸡就喂的好;

到了初四,如果天气不好,说明这一年老鼠就不好过了;

到了初九天气不错,说明今年的豆类作物长势会喜人,反之亦然。

  

正月十一、十二:

“不做针线活”

  有这样的说法:

“如果大年初一做了针线活儿,整个正月可以不忌手;

如果正月初一没有做,则整个正月是不能做针线活儿的。

  而到了正月十一、十二这两天,是传说中的“老鼠嫁女”,是万万不可做针线活儿的,

当地还流传一句话:

“懒婆娘没一双,勤快婆娘一箩筐”,“懒婆娘哼哼,还有谷雨、清明”,是说懒婆娘经常找借口,说正月不能做针线活儿,正好可以不用干了,正月过了,还有谷雨和清明节,理由很多,总有不想干活的理由;

而勤快的媳妇,则每一天都可以找活儿干,单单一个正月就可以做上一箩筐的针线活儿。

这两句话,也被人们用来形容好吃懒做的人成天找借口,这两句谚语有很大的教育、警示作用。

初十三,这天是“关公磨刀日”,禁忌动刀动斧、忌舞刀,忌弄棒。

正月十五:

“狮子、龙灯、彩(采)莲船”

正月十五,俗称“十五”或“上元节”,相传这天是天宫大帝诞生的祭日。

为祈天官赐福,城坊百姓诵经持斋,不动荤酒。

这天还是旧俗里的“元宵节”,沿街铺户张灯结彩,城坊庙宇酬神报祝;

家庭聚会吃元宵,讲究给元宵里包一枚麻钱,谁吃到这个元宵会在这一年里宏运大发。

正月十五喜阴忌晴,有“正月十五雪打灯,八月十五云遮月”的老话。

  其实,有的从正月十三就开始玩了,但大多以正月十五最多,“花鼓子”中唱到:

“正月十五月儿圆,狮子龙灯采莲船”。

  正月十五下午吃完饭,再给故去的先人和亲人“送完亮”,自个的家里也是点上长明灯,挂上灯笼,天一黑,人们就开始疯狂的载歌载舞,玩起了狮子龙灯,毕竟是“三十晚上的火,十五晚上的灯”嘛。

  “狮子”是用麻布做的身子,头是用钢丝箍,用布缝制,用纸装饰的彩色头盔,还有九个大的疙瘩在头顶,一般两个人玩;

“龙灯”是一组长龙,分别有龙头和龙身构成,下边隔一截就有一个手柄,多人在举着玩,这些和电视上没有两样。

“采莲船”是用木棍铁丝搭建而成,形状像小船,有篷、有船头船尾,中间站立一个人,用手提起两侧就可以玩。

边上还各有一个少女,称作是“帮船”的,船尾有艄公“撑船”,并伴有一个“摇婆子”(类似媒婆,很疯癫),船的前边还有一个大头和尚开路。

  如果你赶得好,有时候还有“鹭鸶和蚌壳”的造型,时不时玩一下“蚌”啄“鹭鸶”被夹住的场景。

“锣鼓喧天一声响,花鼓子打的累香香”,一般玩这些,最抢眼的当属唱“花鼓子”了,伴奏的一般是“五件套”,分别是鼓、锣、大锸、勾锣、马锣五件。

  演出的顺序也有“花鼓子”为证:

“狮子龙灯头里钻,彩船花鼓子随后跟,你说爱坏多少人”,同样还有:

“你不来了当我来,莫叫花鼓子冷了台”。

  先是狮子龙灯舞到各家各户,走到谁家,这一家都要放炮迎接,还要送钱、送烟或送吃的东西,图个喜庆和吉祥;

接着,彩船和唱“花鼓子”的就来到,照旧要给彩船喜钱和喜烟,如果遇到谁家的院坝大,场地宽,还要来个“盘滩”,就是指采莲船搁浅了,搁置到滩上去了,不得走了,要把船撑到水里去。

这时候,一边“花鼓子”唱得欢,一边玩“采莲船”的很卖力的表演着,撑船的“艄公”更是夸张之至,不停的撑着船,看样子很卖力,“摇婆子”在后边也疯疯癫癫的玩耍,还不时的给“艄公”用扇子扇扇风,而大头和尚则在边上敲着木头棒棒,一边把场子维持住,不让看热闹得人群缩小表演场地。

  而玩采莲船的大姐一般非常漂亮,不时的随着“艄公”的动作配合着或停或进,起起伏伏,煞是好看;

而有幸能选作“帮船”的都是非常漂亮的少女,她们拿着手绢在“船”两边不停的来回走动,一扭一扭,成为正在表演队伍中最抢眼的一道风景。

  而这时候,小孩子们也举着用竹篾做的各式灯笼,点上红色小蜡,还有的在县城买的电子灯笼,造型独特,色泽艳丽,不用担心小孩玩火的危险。

三五成群,或自个成群玩耍,或跟在耍狮子龙灯采莲船的人群后嬉闹。

玩耍一直要到深夜才结束,大家才依依不舍得回到各自的家里睡大觉,这一夜,玩得真是酣畅淋漓、尽兴满意而归。

  整个春节,就数这一夜最热闹不过。

  正月十六:

“游柏柏(音bei)”

  热闹了一夜,正月十六白天,人们则在头上插上“柏树”枝,到处游玩,走街访友,“窜门子、盘家常”,寓意百病消散,大吉大利。

这个时候,农历的“年”才算真正意义的结束。

正月廿五,相传这天是填仓节,男忌农活,女忌针线。

在明清二朝,这天还是老西安

的龙凤节。

二月初二,这天是旧历里的惊蜇日,也叫“龙抬头”。

自“龙抬头”日开始,地气上涨,大地还阳,百工百业,复始奔忙。

吃了二月二的“箕子豆”,老西安人的“大年”,这才算过完了。

西安春节期间好去处

法门寺

大年初一去烧头香,许下新年的第一个愿望。

西安古城墙灯盏。

自从元宵张灯之俗形成以后,历朝历代都以正月十五张灯观灯为一盛事。

由陕川两地携手打造的“西安城墙上元灯会暨成都国际熊猫灯会”,不等到正月十五就已经在西安古城墙上拉开序幕。

市民在这里不仅可以欣赏到以生肖“兔”为主题的系列灯展,还能观赏到远道而来、造型生动的“熊猫十八罗汉”系列灯组。

此外,成都灯会三绝——“糖灯、玻瓶灯、瓷器灯”作为灯会亮点也令游客耳目一新。

西安小雁塔

西安小雁塔举办的荐福大庙会将推出“雁塔祈福”、大型灯展,以及陕西洋县皮影、木偶、陕北说书、陕北大秧歌、锣鼓社火、长安古乐、老北京活体雕塑、民俗摄影、《质感情感》余平中国古镇摄影展、灯谜等民俗表演和高空走钢丝、中华武术等杂技绝活,同时还有特色美食、儿童嘉年华等游艺活动。

城隍庙

城隍庙,九里三,各种买卖在里边,上至绫罗和绸缎,下至牛笼和马鞍……每年春节期间,西安都城隍庙前的仿古一条街上琳琅满目的各种小物件都吸引着大批游客。

兔年春节城隍庙的庙会活动同样集中展示陕西地方民俗特色:

秦腔、道情、鼓乐、民歌、武术杂技、名家书画、祈福法会,林林总总,不一而足,汇聚起传统文化的足迹,拾起中国人喜庆和欢乐的回忆。

西安大唐芙蓉园

西安大唐芙蓉园精心筹备的2011年新春民俗大庙会,将让游客体验“最中国”的民俗盛会:

全国超大水上财神花灯将亮相,在璀璨月夜中,水上财神灯火炫彩夺目、熠熠生辉,装饰一新的龙凤舫穿梭在水上财神周围。

游客可以用乘船、系红绳、投硬币、放河灯等方式,向财神祈福许愿,更有钻钱眼、摇钱树等民俗游戏,重现千年传统财神文化之精粹;

同时,商贾云集的大唐水陆市集将在曲江胡店盛大开市,再现千年前的繁盛与兴旺;

异域胡旋舞,耍猴、拉洋片、盲人算卦,将让游客体验旧时市井杂耍的快乐。

临潼华清池

临潼华清池也将在大年初一举办鞭炮喜迎“长安花”,浓浓春意送吉祥活动,让游客在春节期间提前感受2011世园会的氛围;

并在大年初三、初四举行长安古乐表演,使游客在体验古乐神奇的同时深刻感受华清池文化内涵,让游客过够民俗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天文地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