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课评课与教学断想读后感.docx
《听课评课与教学断想读后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听课评课与教学断想读后感.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听课评课与教学断想读后感听课评课与教学断想读后感本文共有13997.5字,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第一篇:
听课评课与教学断想读后感听课评课与教学断想读后感本学期,利用闲暇断断续续读了听课评课与教学断想一书,于文森教授在书中通过对课堂听评课的分析,对有关教学问题的思考和感悟,用各种教学随笔和短文的形式展示了他的教育、教学思想,读后让我受益匪浅。
一、听课评课,借鉴别人经验于教授说,真正的教育学是活在课堂里的。
公开课断想一文中讲到公开课的意义是对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及促进学科教学研究具有积极意义。
我们每学期都要听课,其中许多是公开课,公开课一般都是开课教师精心准备过的,其实都是最好的教育资源,常常有许多可学之处,值得学习和借鉴。
听课后的一些思考、点评和分析,能带给我们许多启发和灵感,让我们感受到课堂教学的价值和魅力,从而学到许多经验。
在准备过程中也可以学到很多东西,教学水平得到提升,如今年我校教师在市学业水平考试培训会上公开课认识国家,在磨课过程中,我们组的同事共同听课、评课,提出建议,帮助老师备课,每个人都学习感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教学专题,表达的是余文森教授对各种教学现象和问题的相对专业化的看法和见解;对比自己的教学实践,感受到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上,尊重学生,随着新课程课堂变革的实施,我开始调整自己的课堂教学,逐渐改变教师讲为主到学生学为主。
引导学生勤学、勤思考、勤动手,使课堂向自主、合作、探究的高效课堂转变。
不断学习,认真反思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取长补短。
自己教学方式的转变,有很多感受和收获。
二、课堂落实,创造高效课堂课堂教学要抓落实一文认为课堂要特别注重抓落实。
课堂的每个环节都要抓落实,每个环节的目标、内容、任务具体清晰。
要求认真备课,根据教学要求认真钻研教材,整体把握全册内容,单元教学内容及每课的主要内容,充分挖掘教学内容的知识点及重难点,通过对教材的深刻理解制定出具体、明确的学习目标。
备课时老师要想好教什么,什么需要教,只教学生不会的,这种“针对性”非常重要。
凡是学生自己看书能懂的,凡是看书不懂但自己想想能弄懂的,经过学生之间交流讨论能懂的,也不教。
上课时让学生根据学习目标与学法指导进行自主学习,并结合目标要求对所学内容进行重点训练。
这样目标具体明确,效率就高。
课后作业向课堂转移,极大地减轻了自己和学生的负担,也能及时对学生进行评价。
始终以生为本,及时解决课堂问题。
如常常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常常看到小组内组长与部分同学在讨论、学习,甚至是独自学习,其余同学在闲聊。
组长汇报时还说是经过了小组成员深入的讨论。
通过老师指导,让没参与自主、合作学习的参与到自主、合作学习之中。
帮助到位是在学生愿意学又学不会时,教师起到帮助作用。
只要学生自主合作学习之时,及时参与到学生的学习、讨论中去,有个别问题就讲解点拨,共性的问题再面向全体同学一起探讨解决,课堂才为更加有效。
三、不断反思,努力提高自身素养书中还讲到作为教师要,坚持学习。
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从学习中汲取营养,提升自身修养,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
学习不在于年龄多大,有没有时间,而在于你是不是愿意去学,乐不乐意去动手。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继续阅读各种有益书籍,使自己各方面的知识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不断成长!
我们现在开展的课题研究、集体备课、集体教研都是为教学服务的。
积极实践,及时反思,才能做得更好。
针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反思,促使自己不断进步。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继续通过不断地学习,力求把新理念,新方法运用到实际的工作中去。
通过学习、实践、总结、升华的过程不断积累经验,灵活运用学到的知识,根据实际情况加以改造和实施,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使其变成属于自己的经验。
第二篇:
听课断想从听认识三角形单元的推门课所想到的曹松峰近期,我们教研室集中两周的时间,组织部分学校的业务校长和教研员,到市直初中开展听评推门课活动。
其间,我听了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第五章第一、二单元的8节课,大多是三角形中的重要线段的内容。
整体印象是,授课教师大都能够在课堂教学中,努力践行新课程的理念,把自己对课标、教材的理解融会到对学情的把握之中,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合作探究中获取知识,习得技能,培养能力,升华智慧,打造高效优质的课堂。
但也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凸显了部分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理解的肤浅、对教材研究的缺失,特别是少数教师还在“穿新鞋走老路”,重复着课改之初所犯的一些低级性错误。
在新课改深入推进的今天,这些现象很有必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予以纠正,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课改再出发”。
【片断1】师:
本节课我们来学习三角形中的一些重要线段,请大家打开教材143页,找到三角形角平分线的定义,齐声朗诵三遍。
生(齐读):
在三角形中,一个内角的角平分线与它的对边相交,这个角的顶点与交点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角平分线。
?
师:
我们接着学习三角形的中线,请大家看教材第143页,把三角形中线的定义齐声朗诵三遍。
生(齐读):
在三角形中,连接一个顶点与它对边中点的线段,叫做这个三角形的中线。
?
师:
今天我们学习了三角形的角平分线和中线,它们是三角形中的两种非常重要的线段。
请大家再一次齐声朗诵它们的定义,一定要把它记下来,背熟了?
【评析】在课后的座谈中,教研员提出了对上述课堂教学活动的不同看法,作课的教师反问道:
“难道实施了新课程,就不要求学生熟记一些重要的数学概念吗?
”这里,问题的关键不是数学概念是否需要记忆,而是采用什么样的方法记忆、理解、掌握,进而灵活运用的问题。
毫无疑问,数学概念在数学学科的知识架构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基础的基础,不可须臾离开。
正如有的专家所谈,数学就是在“玩”概念。
对一些重要的数学概念,包括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等,学生应在头脑里形成清晰的表象,以便于在应用中做到“死去活来”。
新课程淡化了对一些数学概念的记忆背诵。
我们反对像背诵古文名篇一样对数学概念的死记硬背,或是把它们作为一堆生死僵硬、毫无生命的东西强加在学生的头上。
教师的教学任务是引领学生通过折一折、议一议的思考、操作、交流活动,达到在活动中加强记忆、加深理解,进而灵活运用的目的。
我们追求的理想境界是理解基础上的记忆。
学生在对概念的探索、质疑、体验和应用的一系列过程中,不断深化对概念的认知,使其成为自身数学素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了解知识的发生过程,探求知识的实际应用,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至少可以增强记忆的准确性和牢固性,避免学得快、忘得快的现象发生。
常常见到一些初中生在最后阶段的数学综合复习中,仍然对于统计学标准差公式中的(xi-x)是否应带上指数2拿不准。
究其原因,是没有认识标准差的意义以及非负数在防止正偏差和负偏差相互抵消中的作用。
不难相信,在体认了公式的探求构造过程之后,上述现象发生的概率将会大大减小。
【片断2】师:
对于不同的三角形,我们可以分别做出它的三条角平分线。
(教师示范,用量角器度量已知角的度数,画出它的角平分线。
)师:
请同学们仿照老师的做法去做。
至于用三角形纸片折出三角形的平分线,留给大家作为课后练习。
?
【评析】我们认为该教师的做法有点偷工减料。
为什么要把同学们的思维限定在“仿照老师的做法去做”的范围内,是否有语言和行为霸权的嫌疑?
放手让同学们动脑去想、动手去试,探索做法的多样化,岂不更好?
另外,让同学们动手“做一做”“折一折”,是课堂上的规定动作,将其留作课后作业让学生做,学生做不做?
做得怎么样?
有什么检测措施?
不落实,不检测,等于不布置。
值得注意的是,到目前为止,仍有一些教师把新课标所倡导的学生在课堂上的实践动手活动看作是可有可无的一件事情,心甘情愿地越俎代庖,干了不少费力不讨好、事倍功半的事情。
在当今的课堂上,重结果轻过程,重讲授轻活动的现象仍然依稀可见,应该下大力气扭转才是。
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动手“做一做”,体验知识的发生过程,价值何在?
这是不少一线教师的困惑和疑问。
学生通过参与独立思考、观察操作和互动交流等活动,可以实现对知识的加工、升值,养成多角度、深层次理解问题的自觉,提升对具体方法进行高度概括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毋庸讳言,“过程”之所以与结果同等重要,就在于一个人思考问题的方式、价值观、处世风格等个性品质是在过程中形成的。
当你以适当的速度跑完两三千米后,可能也不觉得得到了什么,但如果你经常这样运动,就会发现自己更有活力了,免疫力提高了,这就是过程的价值。
认知是一个过程,而不仅仅是一个结果。
任何事情,离开了过程就将一无所成。
正如体力运动可以健身一样,脑力劳动可以益智、怡情、正心、诚意,可以使我们感受先进文化的浸润、浸淫、浸染。
【片断3】师:
请大家按照教材143页的要求,每人准备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纸片各一个,用折纸的办法得到这三个三角形的三条中线。
(学生开始按照教师的要求忙活起来。
由于在学生活动前,教师缺乏指向性十分明确的要求,缺乏积极有效的指导,不少学生操作不得要领,活动的实际效果并不好。
)【评析】学生活动的成功与否,取决于教师指导的效度。
换言之,学生的活动,是在教师指向非常明确的指导下的活动,其目的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获得对知识的体认,绝不是漫无目的的瞎折腾一番。
那么,就本次的学生活动而言,教师应该给于哪些引导呢?
应该说,课本上的定义、法则、公式、定理,都是经过千锤百炼,是最简洁、最规范、最凝练的语言,并且其中蕴涵着活动的操作要领。
不是吗?
三角形中线的定义很清楚地告诉我们:
在三角形中,连接一个顶点与它对边中点的线段,叫做这个三角形的中线。
首先,找到“对边中点”。
将一个顶点的对边的两个端点对折重合,折痕就是它的中点。
接着,折过顶点与这一折痕的折线,所成的线段就是该三角形的一条中线。
十分简单明了,完全是程序化的知识。
但我们的教师并没有引导学生搞明白,定义中蕴涵着学生活动的方法和步骤!
我们在钻研教材中悟出来了吗?
不得而知。
如果悟出来了,那又为什么没有引导学生去感悟呢?
【片断4】师:
请大家按照课本第143页“做一做”的要求,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解决问题。
(学生活动5分钟以后。
)师:
现在我们请各小组展示你们交流的结果。
小组1:
我所画的三角形的角平分线?
小组2:
我所折的三角形的角平分线?
(由于发言代表折的三角形纸片很小,距离较远的同学不容易看清楚,有的无可奈何地在那里摆弄自己的小纸片,展示并没有达到请大家共同参与之目的。
)【评析】不难看出,该教学片断存在如下的问题:
首先,由于作课教师对同学们的课前预习、准备缺乏具体明确的要求,在我听课的第一个班中,坐在最后一排的四个同学中没有一人带三角板、量角器等学具。
第二个班中,坐在我旁边的左右两个同学只有一个人带了直尺。
因此,他们只能借助于课本的边缘画三角形的边,在画角平分线的过程中,只能按照老师的建议“大致画一下就行了”,感悟不到角平分线概念的真谛,对角平分线、中线、高线三者的区别也不甚明晰。
还有的同学徒手画了三角形,然后就在那里描来描去,没有再往前走一步。
课前,教师没能准备尺寸合适的三角形硬纸片一类的教具,指靠学生拿很小的三角形纸片演示,使得演示效果大打折扣。
在现代信息技术得到广泛应用的今天,我们仍应尽力发挥传统教具的优势。
还应特别指出的是,教师上每节课都要有备而来,有充分准备而来,绝对不能打无准备之仗。
这是我们对高效优质的课堂最基本的、一以贯之的要求。
再就是,本节课的小组合作交流流于形式,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这样的“做一做”,重在学生自我思考,动手操作,如果教师能在学生操作之前,给以适度的引导,学生是完全可以独立完成的。
有效的小组合作交流应建立在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操作的基础上,通过交流活动解决单打独斗难以解决的问题,进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合作探究的问题应有一定的深度,接近同学们的“最近发展区”。
本次交流后的小组发言中,同学们自然流露出的“我所画”“我所折”等话语,应该引起我们的深刻反思:
如此的合作交流有必要吗?
有效吗?
(作者单位:
河南省焦作市基础教研室)第三篇:
说课、听课与评课树人英语学校第四期青年教师培训说课、听课与评课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