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备课一年级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7427681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43.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统文化备课一年级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传统文化备课一年级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传统文化备课一年级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传统文化备课一年级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传统文化备课一年级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传统文化备课一年级Word下载.docx

《传统文化备课一年级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统文化备课一年级Word下载.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传统文化备课一年级Word下载.docx

  孔子一生的活动集中在从政、教学、著述三个方面。

试述其主要活动

  1、从政:

担任司寇;

夹谷之会;

周游列国

  2、教学:

”有教无类”,开辟私人办学先河;

提出一系列教育思想;

  3、著述:

整理编辑“六经”

  二、开创儒家思想

  1、背景:

  ①春秋:

奴隶制——封建制“礼崩乐坏”“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②孔子恢复周礼,传承礼乐文化,创立儒家学派

  2、儒家思想:

  A、礼(孔子思想的目标、基础)——礼是政治概念

  ①礼的含义:

西周实行对君臣父子上下尊卑作出严格规定的一套宗法登记制度。

  “君臣有别,长幼有序”

  ②关于礼的做法:

遵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社会规范,“非礼勿……动”,从而形成西周时天下安定局面,避免春秋时天下动乱局面。

——克己复礼

  ③评价:

孔子推崇周礼,恢复周礼,实质是维护摇摇欲坠的奴隶社会规范制度。

孔子代表奴隶主贵族利益,违背历史潮流,体现了思想保守的方面;

  追求统一安定、和谐有序的社会局面,使人们生活安定,有积极意义。

  B、仁(孔子思想的核心)——仁属于伦理概念

  ①仁的含义:

仁者爱人,包含仁爱、关怀、体谅、包容等一切美德,为人处事的最高道德标准。

  ②关于仁的做法:

“克己复礼为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亲亲为大”

  反对政府向百姓课重税,应“节用而爱人”(爱惜民力)

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有进步性;

仁爱有等级

  孔子提倡仁的目的是维护奴隶主贵族的统治于不坠。

他把伦理规范的“仁”与政治范畴的“礼”结合,形成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中庸。

  C、中庸(调整方法)——属于哲学概念

  ①调整对象:

礼和仁

  ②协调礼和仁的方法:

中庸

  a、中庸的含义:

处理任何事情都不偏不倚,恰到好处“恰如其分”

  b、达到中庸的做法:

“和而不同”

  礼、仁、中庸思想是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

  3、影响:

  孔子开创儒家思想,后来董仲舒改造了新儒学,西汉成正统思想,对于巩固封建国家大一统起积极作用;

但发展至宋明阶段,阻碍社会进步。

  三、古代大教育家

  1、教育对象:

——有教无类

  孔子开创私学,让教育对象“有教无类”,并使教育从“学在官府”向“学在民间”转变,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推动古代文化教育的发展。

  [探究问题4]“有教无类”是孔子重要的教育思想。

它有什么意义?

请列举孔子的教育理念。

  意义:

打破学在官府的局面,开创私人办学的先河;

  教育理念: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因材施教”

  2、教学目标:

——使学生“成人”,言行合乎“忠”、“信”,终成“君子”。

  孔子“教学目的”注重培养学生高尚品德和服务社会意识,有利于社会发展;

但重义轻利,不利物质经济的发展。

  3、教学方法:

——因材施教

  ——言传身教(温故知新、举一反三等)

  4、教学内容:

——孔子整理过的“六经”。

  “六经”成为封建社会的教科书。

孔子思想也被整理为《论语》,成为儒家经典。

  四、评价孔子

  1积极意义:

    大思想家:

提出“仁”、“礼”、“中庸”“有教无类”“因材施教”重要思想

  大教育家:

开创私人办学先河,提出有教无类思想和一系列教育理念

  儒家学派创始人:

儒家学说成为几千年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思想,影响深远

  晚年整理文化典籍:

《六经》儒家思想成为亚洲许多国家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欧洲启蒙思想家受到儒家思想的启发

  课堂检测:

孔子要求人们注意自我修养、尊老爱幼、尊师重贤、富有爱心、言必行、遵守社会公德、学习上不耻下问、温故知新、积极进取的处世精神等,你应该怎样做?

孔子(下)

教材分析:

通过孔子语录,让孩子们遵循最基本的道德准则,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在理解基础上水到渠成地完成熟读背诵本文的任务。

教学重点:

通过多媒体、活动等多种教学手段在一堂课的各个环节中反复强化学生的朗读和背诵能力。

教学难点:

学生在教学各环节衔接中对教师指令的准确把握并努力突现其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真正实现学有所得、学有所乐。

课时安排:

教学过程:

1.本学期我们已经学了《熟读精思》中古人教给我们的学习方法。

请同学们回顾一下。

老师明确:

学习方法是:

熟读和精思。

且是两者的有机结合。

(全班齐声背诵全文)肯定其背诵的熟练度后引出今天将学的课文。

(导入)

2.请同学们不要翻书,先放松一下脑神经,让我们先来看几幅漫画。

看看画的都是些什么?

比比谁的观察力最强最准确。

a.展示课件中第一幅漫画。

在同学们开动脑筋充分发挥其创造力回答后,为该图配上相应的说明文字------“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老师示范性地带读,学生跟着朗读一遍。

b.同样的操作方法:

放图---思考----回答---文字---带读---朗读(共5幅)

初步目标:

学会流利地朗读每一段文字。

3.现在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老师将给出每段话中生字的解释,请同学们自告奋勇起来翻译句子。

(老师点评并给出规范的翻译方法,随后通过课件切换,回到相应的每张漫画,请同学们通过朗读及时巩固一遍。

在翻译中老师需要适时补充拓展的内容:

a. 

古人的“学”包括哪两方面内涵?

学分小学和大学。

小学---诗辞章句;

大学---修齐治平(板书)

b.为何古人会因“学而时习之”、“有朋自远方来”而“不亦乐乎”?

古人倡导“游学”传统。

通过学识的增长道德素养的提高实现自我价值的升华并以此为乐。

值得一提的是古人的“游学”有些接近于现代的学术交流。

(板书)

c. 

学和思的辩证关系是怎样的?

学而不思---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思而不学---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因而会产生“罔”和“殆”的状态。

(板书)

4.同学们逐句翻译和朗读得很好。

下面我们把所有的画面和文字串起来,请同学们抬头看着课件和老师一起图文并茂地朗读全文。

(对学生的朗读给予肯定和点评)

接着再请学生在没有老师领读的情况下,独立地边看边读。

(同样给予点评)

5.听了同学们流利的朗读,老师对你们的能力非常自信。

下面老师要加大难度,只给同学们看图片,而隐去了文字。

看行不行?

a.哪位同学自告奋勇先来试试?

(给予表扬和鼓励)

b好。

现在请全体同学一起来看图背诵。

课堂检测:

6.请同学们回顾一下刚才背诵的内容,结合课本,归纳一下文章教会了我们哪些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

总结:

老师明确:

一、学习方法:

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思、思而学。

择善而从、择不善而改

二、学习态度:

不亦说乎、不亦乐乎、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7.经过了一段紧张的操练,下面让我们回到生活场景中轻松一下,完成一个情景对话。

(展示课件)

要求:

用文中刚学到的原话填入对话的空白处。

过程:

老师先介绍对话的背景,再请同学踊跃举手填空。

8.同学们活学活用的能力很强。

不知道表演能力如何?

下面老师请三位同学分别扮演情景对话中的人物。

(强化熟读背诵又能学以致用的目的基本能够达到。

最后以掌声和全班再次流畅地背诵全文作为这一环节的结束。

9.小竞赛------名言/故事、语录大串联

规则:

全班同学分成四大组,每组选出一个代表从老师课件中显示的6幅卡通画中选中其中之一。

每幅图都隐藏着一套题目。

每套题目中都包含着两个成语故事或名言,抽到题目的代表可以在规定的3分钟时间内和全体组员进行讨论。

讨论围绕两个问题展开:

第一:

这两个成语或名言分别与文中哪句相对应?

第二:

你为什么要将两者关联起来?

说明理由。

凡是答对一道的代表都可以为本组赢得1分。

在讨论时老师及时到各组了解进展,并控制好时间。

在交流讨论结果时,如有代表答错的,老师给出正确答案并解释其中的原因,同时对其答对的部分给予肯定。

最后以得分的高低确定各组名次。

附录:

【孔子】孔子:

万世师表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

是代表奴隶主阶级改良派的思想家、教育家。

  孔子大约30岁左右,开始讲学。

他平时在曲阜城北的学舍里讲学,外出游历时,学生们也一路跟着,渐渐在社会上有了声名,向他请教的人越来越多,在鲁国的影响越来越大。

鲁国贵族孟禧子临死前还特地嘱咐他的儿子跟孔子学习。

孔子50岁时,当上了鲁国的"

中都宰"

,不久又升为司寇。

但当时鲁国的政局正处于动荡不安之中,他只作了三个月司寇,便被迫离开了鲁国,奔走于宋、卫、陈、齐等国,度过了14年的流亡生涯。

他的政治主张,不为各国执政者所采纳,凄凄惶惶,找不到一个容身之所,在陈蔡竟弄到绝粮的地步。

但他仍不辞劳苦,坚持讲学,在危难中仍与弟子习礼大树下,"

讲诵弦歌不衰"

  公元前484年,孔子重返鲁国,这时他已是68岁的老人了,由于他政见与鲁国当政者季康子格格不入,重登政治舞台已不可能,从此,他专力从事讲学和整理古代文献,以此度过余生。

孔子死于公元前479年,鲁哀公致悼词:

"

呜呼哀哉尼文!

无自律。

,意思是说:

我感到多么孤独,今后向谁请教啊?

孔子死后,学生们在墓旁搭起草房,守丧3年,分别时都痛哭流涕,难舍难分,子贡不忍离开,独自又住了3年。

  孔子一生大部分时间和主要精力聚徒讲学,著书立说,积累和总结了大量宝贵的教育经验,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教育思想。

他整理和保存了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继承和发展了殷、周以来的传统文化。

他是中国私人讲学的创始人,也是系统传播中国古代文化的第一人。

孔子的学生和孔门后学把孔子平时的言论汇集成书,称为《论语》,他的思想和教育经验主要保存在这本书里。

  案例内容:

  克己内省,身体力行

  孔子强调道德教育,而且把它放在培养人的首要地位。

他认为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是成为圣贤君子的首要条件,所以他说:

君子怀德"

,君子经常所想的就是道德。

他认为道德教育与修养是最根本的问题,君子要专力在根本方面,"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根本方面树立了,仁道之德也就由此而产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他认为孝顺父母、敬爱兄长,这样的行为,就是仁道的根本。

因此当他谈到知识教育和道德教育的关系时说:

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这就是说,第一位是道德教育及其实践,第二位才是知识教育。

  孔子主张德育要通过智育来进行,知识教育主要也是为道德教育服务。

他很重视教育学生"

知德"

、"

知礼"

知仁"

知道"

,即对道德规范具有一定知识,有分辨道德行为的是非善恶的能力。

当然,孔子也并不完全忽视文化知识对道德的影响。

他说"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有仁德的人安于仁,有知识的人利用仁。

因为智者认识到道德对他具有长远而巨大的利益,他便去实行仁德。

孔子还说:

未知,焉得仁?

没有知识,怎样能够算是仁呢?

由此可见,他是把道德教育和知识教育统一起来的,作为同一过程和同一目的的两个方面;

而道德教育是主要的,知识教育是次要的;

道德教育通过知识教育来进行,知识教育为道德教育服务。

  对于如何进行道德教育提高自我修养的问题,孔子总结了一些原则和方法。

他提出的道德教育的原则方法,是他本人教育实践经验的概括,也是他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时所坚持的基本要求。

  1立志有恒

  孔子认为人生活在社会上,不应该以个人现在的物质生活为满足,还应有将来精神上的更高要求,这就是对社会发展有自己的理想和尽自己的义务。

他在教育学生如何对待现在和将来的关系时,总是引导学生立足于现在而面向将来,确定志向,树立人生的目的和理想,作为个人努力的方向。

  孔子常和学生们"

言志"

一天,他对学生颜渊、子路说:

你们何不谈谈各人的志向!

子路说"

我愿拿出车马、衣服、皮袍与朋友们共同使用,用坏了也不抱怨。

颜渊说:

我的志向是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表白自己的功劳。

子路说:

我们愿听听您老人家的志向。

孔子说:

我的志向是: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通过与学生无拘束的谈话,示意学生朝着"

仁"

道的方向去修养去提高,这是他指导学生立志的一种方式。

  孔子认为"

立志"

是重要的起点,但要坚持和实现其志向,并不是容易的事,他说: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距"

,少年有志,经过十余年的努力才立,可见立志是一个人成长发展的关键。

确立志向后,又经过长期不懈地学习、修养,使思想感情和行为,达到道德的高度自觉与"

不"

矩"

的境界,表明了道德教育的终身性、长期性和阶段性。

  孔子在教育学生对待志向的确立与坚守的关系时,总是引导学生重视持之以恒与百折不挠的意志锻炼。

他认为一个人没有恒心,甚至不能做巫医。

他举例说,好比用土堆山,只差一筐土就堆成了,如果停下来,那就是我自己停下来的;

好比在平地上堆土成山,即使刚刚倒下一筐土,如果决心前进,那是我自己要前进的啊!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他还教育学生应当把自己的意志锻炼得坚贞不移,"

磨而不磷"

涅而不缁"

,意思是说,最坚固的东西,是磨也磨不薄的,最白的东西,是染也染不黑的。

  2克己内省

  在人与人交往的关系中,有一个如何对待自己和如何对待别人的问题,这两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孔子在处理人际关系时,主张重在严格要求自己,约束和克制自己的言行,使之合乎道德规范,他把这称之为"

克己"

  孔子所说的"

道"

,指的是道德行为的规范和准则,具有某种客观的性质和内容;

孔子所说的"

德"

,指的是内心的情感和信念,属于主观方面的东西。

孔子在处理客观的"

与主观的"

的关系时,重视积极开展主观的思想分析活动,强调自觉地进行思想监督,使遵循客观的"

成为内在的自觉要求,而不受外来强加的限制,他把这种主观的思想活动,称之为内省。

  孔子说:

克己复礼为仁"

克己是复礼的基本条件,只有克制自己,才能使自己的言行回复到"

礼"

的道德规范上来。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所谓"

求诸己"

,也就是遇事反躬自问,严格要求自己,随时检查自己的言行是否符合礼义。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即对自身厚责,对别人薄责,严以责己,宽以待人,这种做法,不仅不会增加矛盾,而且会缓和和消除矛盾。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克制自己包括以同情之心待人,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自己不想得到的,不要强加给别人,自己不想要痛苦和麻烦,也不要把这种痛苦和麻烦加到别人身上。

攻其恶,无攻人之恶"

,即对自身的缺点错误要勇于批评,对别人的缺点错误要宽容谅解;

能自我批评,承担责任,与别人的关系也就容易相处。

  3身体力行

  道德教育有知的问题,也有行的问题,这也就是道德的认识与道德的践履问题,这两方面是紧密联系的。

孔子对于这两方面的关系,着重强调的是道德的践履,他提倡身体力行,要求言行相顾,言行一致,他认为道德认识的真假深浅,依靠道德践履的检验证实。

  孔子认为言而不行的人,不是道德高尚的人,他说:

巧言令色,鲜矣仁"

,花言巧语、伪装和善,这种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对一般人来说,应当是"

言必言,行必果"

有人说得多做得少,"

言过其行"

,孔子说应引以为耻。

为了防止言行脱节,孔子主张"

慎言"

他说:

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

仁者,其言也忍。

意思是说,说话谨慎,怕说了之后做不到,为了防止说空话、说大话,可以"

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不妨先脚踏实地去做,做了以后再讲也不迟。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说话迟钝一点不要紧,而行动必须敏捷。

  因材施教,侮人不倦

  孔子十分重视教师素质的培养,他根据他自己教育实践的经验,对教师提出了多方面的要求。

  1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上级或教师作风行为正派,就是不发命令,下级或学生也会执行;

上级或教师作风行为不正派,就是发命令,下级或学生也不听从。

他还说:

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如果不能端正自己,又怎么能端正别人的呢?

  孔子的这些话,充分说明教师的以身作则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教师是学生的榜样,自己的一言一行,都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成长。

  孔子不仅是以身作则的提出者,而且也是这一原则的实践者。

要以身作则,就要言传身教,把"

有言无教"

和"

无言之教"

结合起来。

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

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

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意思是说,可以与他谈,进行有言之教,而不去同他谈,_这叫做错过了人才。

不可同他谈,只能进行无言之教,都偏与他谈,这就叫浪费了语言。

聪明的教师既不要错过人才,也不要浪费语言,应采用"

有言之教"

与"

两种方式。

孔子相信"

的威力。

他对学生说过:

予欲无言"

,学生说:

您老人家假若不说话,那我们还有什么可以传述的呢?

天说了什么呢?

四季照样运行,万物照样生长,天说了什么呢?

所谓无言之教,即是通过暗示或榜样去教育学生,这是有其一定的心理学依据的。

  2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的名言: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这是对教师的要求:

对本人要努力学习永不满足;

对学生要勤奋教导不辞辛劳。

  孔子还说过:

若圣与仁,则吾岂敢!

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

学生回答说:

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至于圣与仁,我不敢当,只不过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罢了。

学生说,这正是我们所难以学到的。

学生子贡称赞道:

学不厌,智者;

教不倦,仁也。

仁且智,夫子既圣矣。

《吕氏春秋·

尊师》也有相似的记载,子贡问孔子:

后世将怎样称道您老人家?

我何足以称道呢?

一定要说吧,就算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大概就是这样吧!

  3爱护学生,无私无隐

  爱护学生,关心学生是一个教师成功的必须具备的条件。

孔子说过:

仁者爱人"

智者知人"

孔子热爱关心学生品德和学业的增进以及学生们的生活与健康状况。

他看到他的学生闵子骞、子路、冉有、子贡的表现,感到由衷的高兴。

原宪家贫,他常接济。

冉伯牛有病,他去看望,并十分伤感。

颜渊、子路死了,他非常悲痛。

他和学生有深厚的情谊,他曾说过自从得了颜回,学生们更加亲密;

自从得了子路,再也没有人敢骂我了。

爱之,能勿劳乎?

忠焉,能勿诲乎?

爱学生,能够不叫他勤劳吗?

忠于学生,能够不教诲他吗?

又说:

二三子以我为隐乎?

吾无隐乎尔。

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意思是说,学生以为我会隐瞒什么吗?

我对他们是没有任何隐瞒的。

我没有什么不告诉你们的,这正是我孔丘的为人。

这说明孔子对学生传授知识毫无保留,做到了"

无私无隐"

  对于青年一代,孔子是寄予很大希望的。

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青年后生是可敬畏的,怎能断定他们将来赶不上现在的成年人呢?

这里包含有青年人超过老年人,学生超过老师、长江后浪推前浪的发展观点。

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孔子认为当一种正义事业需要人去承担时,年青一代要敢于勇往直前,责无旁贷,即使在老师面前也不必谦让。

当仁不让于师"

面临着实行仁德的事情,可以不必对老师谦让。

这里包含着在仁德和正义面前师生一律平等的思想以及"

吾爱吾师,更爱真理"

的观点。

  4讲究教法,循循善诱

  孔子认为教师要讲究教学方法,善于启发学生的心智。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教师必须自己经常温习故业,融会贯通,做到有新的领悟、新的体会、新的发现,才能胜任教学工作。

教师不仅给学生以知识,还要使学生独立求知,独立思考,并能做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这样才算是好的教师。

弗学何以行?

弗思可以得?

小子勉之。

  孔子教育的成功,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他讲究教育教学方法,这是教师必备的一种心理品质。

正如颜渊所赞叹的"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

,善于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学习上有"

欲罢不能"

之势,说明孔子教育技巧之高超、教育能力之高强。

  总之,热爱教育,忠于学生,对教育事业表现出充沛的精力和毅力,对青年一代表现出满腔的热情和关怀,这就是孔子表现出来的教师应该具有的良好品质。

从《论语》上记载的材料来看,一方面表现了孔子对学生们的热爱,一方面也表现出弟子对老师的无限敬仰,形成了一种严肃认真而又亲切自然的尊师爱生的关系。

从教师方面来说,孔子的经验是:

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爱护学生、无私无隐;

讲究教法、循循善诱。

孔子的这些思想和经验,对我们今天也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孔子的教育思想和经验是非常丰富的,他的一些具有方法因素的格言警语,实际上已成为一个优秀教师不可缺少的营养,对后世发生了深远的影响。

我们应认真地加以总结,批判地继承这一珍贵的教育遗产。

  (资料来源:

《中国教育思想史》,郭齐家著,教育科学出版社1987年6月第1版)

  案例述评:

  

  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两千多年来,一直被朝野上下奉为"

先师孔子"

大成至圣"

万世师表"

他不仅为中国人民所崇拜,而且也为欧美等国人民所崇拜。

万世师表,历史巨人,他是当之无愧的。

  孔子讲学,流芳万世的典则之一,就是他诲人不倦的教学精神。

由于孔子讲学"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的忘我精神,曾被门人弟子颂扬为圣者、仁人。

孔子讲学,虽有弟子三千,贤人72,然他并不以圣、仁自居,而是谦逊地说:

若圣与仁,则吾岂敢?

孔子对于教学工作,既呕心沥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中职中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