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主要高原.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7402719 上传时间:2023-04-24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49.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世界主要高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世界主要高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世界主要高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世界主要高原.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世界主要高原.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世界主要高原.docx

《世界主要高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世界主要高原.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世界主要高原.docx

世界主要高原

国外高原农业概述

国外主要高原有南极高原、巴西高原、伊朗高原、青藏高原、南非高原、东非高原、埃塞俄比亚高原、蒙古高原、阿拉伯高原、德干高原、中西伯利亚高原、圭亚那高原、巴塔哥尼亚高原等。

其中除了南极高原因为环境地理因素还未进行农业发展之外,其余高原都根据其地理、气候等环境和在政府指导下进行农业的发展。

我们根据不同洲际区域高原分类对国外高原农业发展做出分别的探析。

1、亚洲高原

伊朗高原

伊朗高原是亚洲西南部的高原地带,地处南亚、印度洋的阿拉伯海、波斯湾、阿拉伯半岛、高加索、里海、中亚与帕米尔高原之间,其地域范围包括伊朗全部及阿富汗、巴基斯坦部分地区。

东西长2500千米,南北宽1500千米,面积约270万平方千米。

内部地势起伏不大,海拔1000~1500米,多山间盆地,其间盐沼、荒漠广布。

绝大部分地区属亚热带大陆性草原和沙漠气候,冬夏温差大、雨量少。

河、湖两岸零星散布的绿洲是高原主要人口聚居地,发展灌溉农业和畜牧业,主要生产小麦、甜菜、葡萄和绵羊。

伊朗高原包括整个伊朗国家,阿富汗与巴基斯坦只占部分地区,由于后两者在政治、社会等不稳定因素,我们选择伊朗作为我们研究伊朗高原农业发展的对象。

农业总体概述农业在伊朗高原中占有重要地位。

伊朗农耕资源丰富,截至2007年底,全国可耕地面积超过5200万公顷,占其国土面积的30%以上,已耕面积1800万公顷,其中可灌溉耕地830万公顷,旱田940万公顷。

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43%,农民人均耕地5.1公顷。

农业机械化程度较低,其综合收割机与拖拉机保有量分别仅为1.2万台和30万台。

目前粮食不能自给自足,每年需进口大量食品。

农业主产区集中在里海和波斯湾沿岸平原地带。

大部分地区干旱缺水,2008年人均拥有淡水资源约为2000平方米。

2008财年,伊朗全国各类农作物产量突破1亿吨大关,农业产值占全国GDP总量的20%以上,农耕务工人员约为全国劳动力总量的30%。

伊朗高原农作物发展状况伊朗高原的农作物主要有小麦、大麦、玉米、水稻等,主要经济作物有棉花、甘蔗、水果、蔬菜及茶叶。

2004年度,伊朗高原小麦产量超过1400万吨,伊朗高原稻米产区主要集中在里海沿岸地区,种植面积为51.5万公顷,年产量超过240万吨。

伊朗高原主要国家伊朗向全世界85个国家出口价值超过37亿美元的农产品,较四年前翻一番,主要出口农产品包括开心果、葡萄干、椰枣和藏红花,占全部农产品出口的70.5%。

伊朗是世界最大的藏红花生产国。

伊朗高原国家伊朗是中东、海湾地区主要的干鲜果品生产和出口国,水果产量居世界第七位。

据伊朗海关统计,2008财年,伊朗出口干鲜水果价值11.98亿美元,出口葡萄和葡萄干总额1.34亿美元,;出口椰枣价值0.79亿美元,;出口苹果价值1.11亿美元,;出口蔬菜作物价值4.02亿美元,;出口藏红花9000万美元。

伊是中东、海湾地区主要的干鲜果品生产和出口国。

2003年出口干果44万吨,创汇9.4亿美元。

伊朗是世界开心果最大的生产国,其产量约占全球总产量的50%左右,2005年种植42.7万公顷,产量20万吨。

2003年,种植橄榄9万公顷,产量4.2万吨;柑桔类水果23万公顷,柠檬、桔、柑产量分居世界第三位、第五位和第八位;无花果2.2万公顷,产量2万吨,居世界第一位;猕猴桃1850公顷,产量4.5万吨,出口2万吨。

伊是世界最大的石榴生产和出口国,2004年种植石榴6万公顷,产量67万吨。

2004年出口西瓜9.9万吨,价值1610万美元。

伊椰枣年产约90万吨,其中11万吨出口俄罗斯、中亚、欧洲及波斯湾地区国家,占世界椰枣出口总量的17%,是世界第一大椰枣出口国。

伊核桃年产量达16.8万吨,是世界第三大核桃生产国。

此外,伊还是世界第一大藏红花生产国,年产量220吨,其中175吨出口,占世界总量的75%。

伊朗高原畜牧业发展状况优越的自然环境和大片的草原为畜牧业发展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据统计,伊全国有牧场9000万公顷,占国土总面积的26.9%;其中夏季优质牧场1400万公顷,每公顷平均产草290公斤,冬季牧场6000万公顷,每公顷平均产草92公斤,另外1600万公顷分布在沙漠和半沙漠地带,每公顷平均产草25公斤。

从事畜牧业的人口约200万,畜牧业产值约21亿美元,占农产品总产值的44%。

目前,畜牧业生产尚不能完全满足国内需求,每年仍需进口一定数量的牛羊肉,有少量牛、羊皮、羊肠衣出口。

2002-2004年牲畜存栏情况

  单位:

万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绵羊  5390.0  5390.0  5400.0

  山羊  2575.7  2600.0  2600.0

  牛  873.8  900.0  880.0

  水牛  52.4  55.0  56.0

  马  15.0  15.0  14.0

  骆驼  14.6  14.6  14.6

  2002-2004年肉蛋奶产量情况

  单位:

万吨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奶  587.7  594.0  597.5

  肉  157.3  160.3  161.3

  蛋  58.8  58.5  58.5

(资料来源:

2007年2月经济季评)

伊朗高原渔业发展状况伊朗拥有2700公里海岸线,其中北部900公里,南部1800公里,为伊朗水产业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

伊主要有南部、北部、内陆三大渔区,鱼类品种近400个。

由于渔业生产技术落后,资源开发利用率不高,水产品数量和质量偏低,占农业总量和国内生产总值比率较低,2006年人均水产品消费量为7公斤。

2007财年伊水产品产量达52万吨。

伊朗是世界鱼子酱和虾主要出口国,而鱼子酱和鲟鱼是伊最主要的出口水产品,占伊水产品总出口的83%,其中虾出口占10%,其他出口水产品还包括金枪鱼及罐头食品等。

伊朗高原农业发展制约因素单一的石油经济导致伊朗政府历来对农业不重视,粮食主要由国家统购统销,价格由政府决定,收购价格低,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加之近年自然灾害不断,许多农村人口弃田转入城市找工作,伊朗粮食产量长期徘徊不前。

伊朗高原农业整体地区发展遇到的制约因素主要是农业机械化程度较低,其综合收割机与拖拉机保有量分别仅为1.2万台和30万台,目前各类主要农产品尚不能自给自足,过去4年农产品累计进口总额高达67亿美元。

政府支持高原农业区的发展伊朗高原地区农业发展遇到的问题,近两年政府开始重视农业,2004年财政拨款15万亿里亚尔(约合17.6亿美元)加大对农业的投入,资金重点用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如修建了16座水坝、7个水利灌溉项目)以及为农民提供优惠的农业信贷等。

在农业科研、自然环境保护、改善耕种环境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改进。

在粮食和经济作物收购价格方面政府采取了一些灵活的价格政策,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有所提高。

蒙古高原

蒙古高原为亚洲内陆高原。

东抵大兴安岭,西及阿尔泰山脉,北至萨彦岭、肯特山、雅布洛诺夫山脉,南界阴山山脉,包括蒙古全部,俄罗斯南部和中国北部部分地区。

面积约2,600,000平方公里,政治上和地理上由戈壁沙漠两部分构成,北部为独立的蒙古国(亦称外蒙古),南部为中国的内蒙古。

蒙古高原大部为古老台地,仅西北部多山地,东南部为广阔的戈壁,中部和东部为大片丘陵。

高原面平均海拔1580米,地势自西向东逐渐降低。

年平均降水量约200毫米。

蒙古高原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

冬季是亚洲大陆的冷源之一,严寒漫长,最低气温可达-45℃,夏季炎热短暂,降水稀少,最高温可达30—35℃。

最热的月份和最冷的月份平均气温相差极大。

探析国外高原农业,蒙古高原农业主要从蒙古国农业进行研究。

蒙古国农业总体概述

蒙古高原农作物发展状况蒙古沙漠戈壁约占全国面积的三分之一,适于农耕的土地甚少。

2003年农牧业用地11523.26万hm,占国土面积73.7%,其中可耕地面积仅有69.7万hm,只占国土面积0.45%。

可耕地主要分布在水分条件相对较好的色楞格河及其支流鄂尔浑和克鲁伦河流域所在的色楞格省、中央省、东方省和布尔干省,这几个省的可耕地面积分别占全国可耕地面积的43.73%、l5.75%、10.38%和9.46%。

在南部的沙漠和戈壁地区如东戈壁省、中戈壁省、南戈壁省,和西部山区如巴彦乌列盖省、扎布汗省,耕地面积都低于1%。

种植的作物中谷物以耐寒、耐旱的麦类为主,其中春小麦约占全国耕地的27.8%,还有少量的大麦和燕麦种植;马铃著和蔬菜种植面积约占耕地的2.8%,蔬菜品种以生长期较短的芜菁、胡萝卜为主,其次还有少量的洋葱和黄瓜;饲料种植面积约占1.5%,水果种植面积约占0.2%,闲置耕地和荒地面积各占l9.7%和47.9%。

2004年蒙古谷物总产为13850万kg,其中小麦约占谷物产量的98%。

谷物主要种植在水分条件较好的北部地区,色楞格省谷物产量占全国谷物总产量的51.4%,布尔干省占14.4%、中央省12.6%,库苏古尔省(Hovsgo1)占6.2%,而南部干旱的戈壁地区如东戈壁省、中戈壁省和南戈壁省基本上没有谷物种植

(表1)。

2004年马铃薯总产8019.2万kg,主要种植在中北部地区,中央省占全国产量的25%,色楞格省占18.2%,科布多省(Hovd)占7.2%,首都乌兰巴托(Ulabaatar)占6.1%,马铃薯虽在其它各省也都有种植,但种植面积多在5%以下。

蒙古国农业比较薄弱,作物单产也很低。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对世界42个国家的统计,蒙古谷物单产列最后一位,小麦单产列40位,仅高于泰国和委内瑞拉,粗粮单产列41位,仅高于孟加拉国。

2001~2004年谷物平均产量为342kg/hm,高产区位于西南部的戈壁阿尔泰省,为620kg/hm,低产区位于西北部的扎布汗省,仅为91.25kg/hm。

蒙古高原农作物发展状况蒙古牧业以游牧方式为主,家畜多取食于天然草场,放牧依季节和牧草生长状态而迁移场所。

2004年人均牧场43.8hm,夏、秋季牧场和冬、春季牧场分别约占牧场总面积的52%和48%。

北部森林草原带因饲草较丰富,已停止冬季放牧家畜,采取半游牧方式。

2004年蒙古共有大小家畜2802.79万头,其中绵羊1168.64万头,占41.69%、山羊1223.8万头,占43.7%、牛184.16万头,占7.15%、马200.54万头,占6.57%、骆驼25.66万头。

占0.91%。

此外,还有少量的猪、驴和骡子。

山羊多是产绒毛种,绵羊多为粗毛和肉用种。

由于不同家畜的生活习性和对自然条件适应能力的差异性,各种家畜饲养区域有所不同:

羊群广泛放牧在森林草原、草原、草原荒漠地带;牛主要分布在杭爱山北侧、肯特山西侧和色楞格河流域;马体格矮小,是重要交通工具,多分布在中部草原带;骆驼主要分布在东部草原带和自然条件较差的草原荒漠和荒漠带。

皮革毛料是蒙古重要出口物资。

自20世纪1990年代初实行市场经济以来,私有家畜占总饲养量的90%以上,2001年上升到97.2%,2004年已达98.2%。

与世界其它国家相比,蒙古畜牧业的经营方式粗放,虽是以畜牧为主的国家,但畜牧业的劳动生产率不高,畜产的商品率较低。

蒙古牛肉、猪肉单产仅高于印度,羊肉单产低于美国和日本,高于中国和印度,奶类则是最低的,单产仅212kg/头,如果与同样是干旱缺水的以色列相比,以色列的先进高新技术繁育的奶牛,年产牛奶达9220kg/头,是蒙古单产奶量的43.5倍。

畜产品生产率低下除了严酷的气候条件、生产管理、品种和生物技术的应用等原因外,还与近年来蒙古农业产量降低,家畜营养不足有关。

2004年全国消耗饲料粮仅5.5kt,平均每头家畜年消耗饲料粮0.2kg,一些省份则为0消耗,消耗饲料粮最多的是色楞格省为4.2kt,占全国消耗总量的76%,平均每头家畜年消耗饲料粮7.3kg。

总体而言,蒙古农业仍停留在看天吃饭的阶段,蒙古幅员辽阔,土地肥沃,虽然无霜期稍短,但仍有多农作物适合在此栽培和种植。

蒙古高原农业发展制约因素今天蒙古农业的落后与衰微,除了是自然条件使然,更是缺乏水利灌溉、农业机械化、经验和技术的结果。

目前世界很多主要农业生产国近年都有减产现象,以蒙古的自然条件,如能朝上述目标改进,实为发展农业的新基地,而且潜力无穷。

蒙古农业亟需水利灌溉系统和农业机械设备。

在蒙古并非全无水利灌溉的观念,早期中国移民建立了灌溉水道,蒙古曾得到前苏联的帮助,在全国各地兴建了很多现代化的灌溉系统。

资料显示,1990年以前,蒙古全国共建立了482个灌溉系统,可灌溉9.16万公顷的农地。

然而随着集体经济的解体,农业生产近乎停顿,原来灌溉系统的结构体和铁质水管被拆卸当成废铁卖掉,以至到今天拥有人工灌溉的农地几乎近于零。

农业用机械方面,不要说自1990年到2000年的十年间再没引进新的机械,旧日可用的机械不是坏掉或移作别的用途,就是和灌溉系统的命运一样被当废铁卖掉。

蒙古的无霜期已经很短了,如无机械化的犁地设备的帮助,赶在溶雪初期翻土下种,那就得指望“上天”今年的初雪降得晚些,暖和的天气保持得久些。

除了犁地机械外,收成时所用的机械也是严重缺乏。

蒙古政府与投资者已开始关心农业技术的提升

政府对高原农业发展的支持蒙古政府部门开始关切这个产业,一些投资者也注意到这个利润丰厚的商机,蒙古农业有了复苏的迹象。

蒙古国已经认识到:

要有效发展农业经济,必先要做好水利工程。

因此国家在农业政策上已制定了增加有灌溉系统耕地比例的计划,作为蒙古农业重镇的色楞格、达尔汗乌拉、中央等几个省份,有灌溉系统耕地的面积正在增加中,而且也开始见到成果。

中西伯利亚高原

中西伯利亚高原位于俄罗斯西伯利亚中部和北部高原,面积150万平方公里。

平均海拔500—700米。

西北部较高,海拔1000—1500米。

属极端大陆性气候,气候寒冷。

年降水量300~500毫米。

从北部的苔原到南部的乾草原,植被类型差别极大。

除北部为山地苔原带、南部河谷地区属森林草原和草原带外,大部地区覆盖森林,以落叶松为主。

中西伯利亚高原尽管土地面积广大,但农业用地不多,共有2千多万公顷,其中牧场占一半,草场300多万公顷,耕地仅有900万公顷。

但是极端寒冷的大陆性气候,强烈切割的多山地形,深厚广泛的永久冻土等恶劣的自然条件,再加之人烟稀少、交通不便,给本区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造成很大困难,不利于农牧业的发展。

中西伯利亚高原主要进行大型水电站和其它电站发电产业,煤、铁和有色金属的开采也具有有相当的规模,森林采伐工业较发达。

政府

阿拉伯高原

阿拉伯高原是亚洲西南部的高原,地跨沙特阿拉伯、也门、约旦、叙利亚与伊拉克等国,面积为110万平方公里。

海拔为一般为1200米。

该高原在构造上为古老地台,西起红海东侧的山地,向东缓倾,与阿拉伯半岛东部平原以及两河流域相连;南界为亚丁湾北侧的山地,北界为叙利亚的中央高地。

其核心部分为沙特阿拉伯的内志高原。

地形大致平坦,气候干旱,只西北部有极少数短小常年河流。

著名沙漠如鲁卜哈利沙漠的西半部,以及代赫纳沙漠、大内夫得沙漠、叙利亚沙漠等,皆位于高原上。

阿拉伯高原国家基本是石油输出国,上世纪由于石油收入的激增,能使上述几国积极追求农业发展,尤其是沙特阿拉伯。

由于阿拉伯高原的核心地区在沙特阿拉伯,我们以沙特阿拉伯农业的发展来描述阿拉伯高原农业的发展。

沙特阿拉伯农业发展综述沙特阿拉伯国家面积的98%是沙漠、荒地和城市,只有1%为农耕地。

沙特阿拉伯气候炎热、干燥,夏季温度可达45~50~C,晚上一般较凉。

沙特没有永久性河流,年平均降雨量只有100mm,大部分耕地使用地下水灌溉。

水是农业的关键,沙特国家领导人聚集于水坝、深井、脱盐、废水处理厂等多方面计划,达到为灌溉供水目的。

政府对新技术、肥料、抗旱作物和其他现代耕种技术实行补贴,为专门作物提供极高的采购价格,特别对小麦提供更多的优惠条件。

这些计划成功地使沙漠繁荣起来。

农业产量的增长由小麦牵头,在家畜、蔬菜和水果方面也实现了令人瞩目的增长。

种植面积1975年为15万hm,1982年为17.2万hm;大力发展农业后在1995年耕地达160万hm。

重要作物有世界上最大产量的椰枣,年产约50万t。

主要作物为小麦、大麦,并有品种广泛的蔬菜及无花果、甜瓜等水果。

沙特阿拉伯农业在发展之前,大部分由小规模且易于接触水源的农耕单位组成,在1979年,一般的传统农场的平均规模为6.7hm;在其他地区则是大面积的位于绿洲和西南地区的稀疏的游牧地。

沙特在农业发展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农业已成为沙特除石油工业外的第二大产业, 目前, 全国耕种面积达360万公顷, 农业产值达到国民生产总值的百分之十一强,农产品出口额达到非石油出口总额的百分之二十, 粮食达到自给有余,部分出口,其中小麦出口居世界小麦出口国的第六位。

主要农作物除小麦之外,还有大麦、椰枣、瓜果蔬菜、奶制品及禽畜产品。

阿拉伯高原地区国家农业发展政策阿拉伯高原地区国家长期坚持在食物方面自给的政策。

现在阿拉伯高原地区部分国家计划发展海外战略粮食生产,确保本国能够抵御全球食品供应危机的冲击。

沙特已经开展行动,积极与苏丹、埃及、乌克兰、巴基斯坦和土耳其进行会谈,希望这些国家允许沙特企业在其境内发展小麦、大麦、大豆、大米和动物饲料等的投资项目。

德干高原

德干高原(DeccanPlateau)位于印度中部和南部,包括马哈拉施特拉邦、安得拉邦、卡纳塔克邦和泰米尔纳德邦的一部分,是有名的熔岩高原,海拔平均为500-600米。

德干高原地处低纬,属典型的大陆性季风气候,除东西两侧雨量较丰富外,高原内部高温少雨,缺乏高大茂密的森林,而以灌木和高草为主,呈现出一派热带草原的景观。

热季印度各地气温可高达40℃,德干高原可高达49~50℃。

年降水量自东至西递增,由1,000毫米以下增至3,000毫米以上。

在高原的河谷盆地中,年降水量仅450毫米,成为半干燥的荆棘草原。

高粱、谷子、玉米等杂粮作物则种植在德干高原的大部分干旱地区;棉花主要分布在德干高原西北部,那里有肥沃的黑土,是印度最大的棉花产区。

2、美洲高原

巴西高原

巴西高原在南美洲东部,位于巴西境内,处于巴西中西部,其海拔高度300—1500米,面积有500多万平方千米,是世界上面积第二大的高原(排在南极洲冰雪大高原之后)。

巴西高原分布最广的气候是热带草原气候,其次是热带雨林气候,分布最小的是亚热带湿润气候,分旱雨两季。

巴西高原多森林、草原,矿产及水力资源非常丰富,主要生长着热带稀树草原植物,是南美洲杉的盛产地域。

南纬20°以南的巴拉那河流域的高原地面上覆有大面积的熔岩。

高原上的矿产资源尤为丰富,含有铁、锰、铅、锌、铬、镍、锡、石英晶、云母等多种矿藏。

其中以伊塔比拉为中心的“铁矿四角地区”是世界著名的优质大铁矿区。

巴西高原热带草原面积广大,畜牧业发达,大量出口畜产品。

总之气候好,物产丰富。

巴西高原农业发展现状综述巴西高原主要农作物有大豆、棉花和玉米。

大豆是巴西农作物中的最主要产品,巴西27个州中,19个州为大豆产区。

其中位于巴西高原的马托格罗索州的大豆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近30%。

同时巴西高原也是巴西重要的和绝对的棉花优势产区,占据巴西棉花总产量的一半。

甘蔗在巴西高原农作物中也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除此之外,巴西高原还种植一些可可,咖啡。

农作物普遍存在的现状是:

尽管农业条件好,但是由于人少地多,耕作粗放,多数农作物都是广种薄收,主要农作物单产均低于世界水平。

巴西高原最重要的农业产业是畜牧业,其牧场面积相当于耕地面积的3倍。

广阔无垠的巴西高原牧场是发展畜牧业的良好条件。

在巴西高原的农场规模一般较大,65%的农场在1000公顷以上,巴西的牛肉产量居世界第二,出口居世界第一,巴西高原得天独厚的优势功不可没。

巴西高原农业政府政策巴西高原是巴西的欠发达地区,巴西高原农业资源利用率较低,增产潜力较大,针对巴西全国及巴西高原状况,巴西仍处于“拓展农业边疆”的发展阶段,耕地面积仍在不断扩大。

巴西中西部著名的“稀树草原”占全国土地面积的21%,其国家可耕地总面积为2.8亿公顷,有专家认为,巴西将是“21世纪的世界粮仓”。

鉴于巴西高原的稀树草原对于巴西农业发展的重要性,1975年专门成立了一个研究中心,研究该地区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问题。

经过20余年的研究和开发,吸引了外国资本,本地区的种植面积已由过去的450万公顷扩大到1000多万公顷,成为巴西重要的农牧业生产和出口基地,成为巴西高原农业发展的重要引擎。

圭亚那高原

圭亚那高原--南美洲北部的高原,包括委内瑞拉南半部和圭亚那、苏里南、法属圭亚那三国(沿海平原除外),以及巴西北部地区的低高原。

地势从南向东北缓斜,大部分海拔300-1500米。

南部边缘山岭陡立,构成奥里诺科河与亚马孙河两大水系的分水岭。

热带气候,全区降水量丰富,无旱季,年平均降水量在2000毫米以上。

除中部山地和河谷地带覆盖热带雨林外,其余地区则以热带草原和热带稀树草原为主,产巴拉塔树、糖胶树、香子兰及药用植物等。

圭亚那高原农业的发展研究我们选择圭亚那国家为研究对象。

农渔业发展及政策概述

圭亚那是传统的农业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64%,农业在圭亚那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

据圭亚那统计局统计,2005年农业占圭GDP的25%。

圭亚那农业主要集中于沿海平原较为狭小的地带,耕地面积仅占国土面积的1%左右,其中水稻种植面积占耕地的一半以上,甘蔗占1/4左右。

甘蔗种植和大米生产在农业生产中占有明显优势,仅此两项占圭农业总产值的近70%,是圭主要的支柱产业。

近年来,圭政府为促进本国渔业发展,下令禁止进口鱼虾及相关产品,鼓励私有企业发展渔业,使渔业得到迅速发展。

目前,渔业已成为圭经济的一个重要部门,在圭GDP中的地位不断上升。

据圭统计局的统计,2005年渔业占圭GDP的比重达2.9%。

此外,圭政府还积极鼓励农业发展多元化,在有机农产品生产,非传统农业、家畜养殖等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

蔗糖业

蔗糖业在圭经济社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据圭统计局统计,2005年食糖占圭国民生产总值的14%,占农业总产值的56%,食糖出口占圭出口总额的21.5%。

每年直接从事糖业的人员近2.5万人,相关行业的人员近1万人,两项相加约占圭人口总数的5%。

目前圭糖业从甘蔗种植到原糖生产、出口均由圭亚那糖业公司独家经营。

圭糖业公司成立于1976年,为全资国有企业。

圭甘蔗种植园主要分布在伯比斯河流域和德默拉拉河流域。

甘蔗一年收割两季,第一季在2月至5月,第二季在8月至11月。

由于水灾影响,2005年圭原糖产量仅为24.6万公吨,与上年相比下降了24.3%,为近年来最低。

圭生产的食糖除少量用于内销外,主要供出口。

2005年圭用于内销的糖仅1.59万公吨,占总产量的6.5%。

2005年圭食糖出口23.03万公吨,金额1.18亿美元,与上年相比分别下降了19.5%和13.9%。

出口市场主要为欧盟、加勒比其他国家和地区以及美国。

其中,欧盟为圭食糖出口最大目的地,占圭食糖出口份额的66%,凭借"非加太-欧盟食糖议定书"(ACP-EUSugarProtocol和"食糖特殊优惠协议"(SPS-AgreementonSpecialPreferentialSugar)两项优惠安排,圭每年可以高于国际市场2-3倍优惠价格向欧盟出口16.7万吨蔗糖,对圭蔗糖业的生存和发展意义重大;其次,近年来特多、巴巴多斯等加勒比传统产糖国先后调整产业政策,减少国民经济对糖业的依赖,加共体国家还执行40%共同对外关税(CET),保护成员国产业,为圭向本地区出口提供了空间,加勒比其他国家和地区逐渐成为圭食糖出口的重要市场,占圭食糖出口份额约31%;此外,圭每年还可获得美国农业部分配的1.2万吨蔗糖的免税配额。

去年11月,欧盟公布了其"糖改"计划,宣布从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财会金融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