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联考试题最新汇编社会科学类13更新至 doc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7398887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2.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联考试题最新汇编社会科学类13更新至 doc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高三联考试题最新汇编社会科学类13更新至 doc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高三联考试题最新汇编社会科学类13更新至 doc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高三联考试题最新汇编社会科学类13更新至 doc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高三联考试题最新汇编社会科学类13更新至 doc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联考试题最新汇编社会科学类13更新至 docWord格式.docx

《高三联考试题最新汇编社会科学类13更新至 doc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联考试题最新汇编社会科学类13更新至 docWord格式.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联考试题最新汇编社会科学类13更新至 docWord格式.docx

所以,养气是中国文人画家的功课,能做到气脉不断,笔不困,墨不涩,元气安稳,神闲意定。

在这里指出气韵妙诀——心神高远则笔墨自能深厚,心境旷达则画境自然高迈,笔墨已不仅是技巧,也是心胸、禀赋、气度、积累的反映,是才情和知识的记录,更是人格的标志。

“通会之际,人成艺成。

”这是中国古代画论的结论,而通会是非穷毕生精神不能实现的目标。

所以,中国画是生命过程的艺术,它的最大意义是与人的生命紧紧相连,从而使生命变得更有意义。

(选自《新华文摘》2008年2月,有删改)

6.根据文意,下列对中国古代画论有关“笔墨”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笔墨可以抒写心灵,笔墨的魅力所在是在画作之中体现画家深刻的精神内涵和巨大的人格力量。

B.笔是中国画的筋骨,墨是中国画的血肉,所以,在笔墨之中,笔的作用较之墨,显得更为重要。

C.当个人的性格和修养处于不稳定的状态时,元气就会产生不稳定的变化,反映在笔墨上便出现“浮气”“躁气”“匠气”。

D.笔墨已不是技巧,而是心胸、禀赋、气度、积累的反映,也记录着人的才情和知识,更是人格的标志。

答案A

7.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中国古代画论植根于中国古典哲学,又在自然和社会中得到印证,是中国人对艺术的认识论,体现了中国人的大智慧。

B.以绘画为职业的画家,应该远离功利,散淡从容,特别是山水画家,应该置身乡间山水,离开喧嚣的城市越远越好。

C.北宋韩拙在《山水纯全集》里说:

”这句话突出了古人对笔墨技术的重视。

D.“通会之际,人成艺成”是中国古代画论的结论,而通会要求穷毕生精神才能实现。

中国画重人品人格,是与人的生命过程紧紧相连的艺术。

答案B

8.根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画强调“人成艺成”,认为高尚的人品能影响到笔墨,十分重视画家的人格精神,因此杰出的中国画作一定出于人格高尚的画家之手。

B.读书决定着画格,古来画家大师没有不爱读书的,所以说,画家书读得越多,画艺便越精湛,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意义正在于此。

C.由于中国古代画论植根于中国古典哲学,因而在笔墨技术上,抽象的论述多于具体的经验,大智慧优于小技巧。

D.中国画论气韵先看笔墨,舍笔墨无以谈气韵,中国画的境界主要体现在笔墨上,所以中国画始终关注笔墨技法。

答案D

十三、(08北京市西城区高三抽样测试)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17题。

围棋与东方智慧

围棋的棋子、棋盘含有“天圆地方”的思想。

棋子是圆的,所谓“天圆而动”;

棋盘是方的,所谓“地方而静”。

围棋棋盘有361个交叉点,表示农历的361天。

棋盘分为四部分,就是四季;

每一个部分都有90个交叉点,代表一个季度三个月的90天。

棋盘的中央是太极,棋子的黑白两色表示阴阳。

围棋的这些形式都有非常丰富的中国文化内涵。

围棋别名很多,也体现出中国的文化和智慧。

古代称围棋作“弈”,现在下围棋还叫对弈。

人们还根据围棋的形态给它起了个方圆的别名。

根据棋子的颜色,围棋还叫黑白、鹭乌。

鹭鸶是白颜色的鸟,乌鸦是黑颜色的鸟,这样的名字很文雅。

下围棋还叫手谈——通过手来交流来沟通,而非用语言交流,这层次就更高了。

围棋也叫坐隐,这是特别有中国文化底蕴的名字——住在深山老林做隐士,寄居棋局之中。

围棋又叫忘忧,下棋可以忘怀忧虑。

围棋还叫烂柯,这是个神话故事:

东晋的时候,有个樵夫在山上打柴,回家路上看见两个童子在下围棋,于是樵夫就在旁边观看。

当樵夫想离开的时候,他身旁砍柴斧子的木柄都烂掉了。

等樵夫回到家,已过了很多代。

围棋还叫木野狐,仿佛是木头的野狐狸,人一旦迷住就逃不了了。

围棋的胜负也体现了中国文化。

其他棋类的胜负都是斩尽杀绝,把“老将”杀死,把“帝王”抓走才算胜。

但围棋赢一目也是赢,赢半目也是赢,不是斩尽杀绝,甚至能和平共处。

这体现了一种和谐、中庸的思想。

中国唐代把琴棋书画看做“四艺”,围棋作为精神层面的艺术,必然有虚幻、模糊、抽象的内容,体现出中国的审美。

有的画家说围棋的黑白交融就像一幅水墨画。

我想,没有任何东西能像围棋这样充分体现出中国的特色、思想、文化内涵。

大家知道中国有四大发明,但我想如果中国没有这些发明,世界其他国家可能早晚也会把它们发明出来。

但是,如果中国不发明围棋,那世界上就永远不会有围棋。

围棋子一黑一白,没有任何文字,黑白是宇宙中最基本的色彩。

围棋盘横竖各十几道线,像地球仪上的经纬线,都很朴素简单。

围棋尽管变化最复杂,但是规则反而最简单。

把棋子放在交叉点上,四个子围一个子,就可以下起来了,比赛中裁判也不用解决什么技术纠纷。

围棋又最能体现自由和平等。

其他棋类项目的棋子都有大小之分,围棋的每个子都是平等的,只有放下去时才一指千钧,妙手臭棋立显。

围棋遇到一个局势,棋手最可以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在361个交叉点下出一个最理想的天地来。

这里没有骑士,没有将帅,子子平等,最能发挥个性。

围棋很容易为任何国家和任何民族所接受,所以围棋又是最世界的。

(取材自《新华文摘》2007年第15期,有删节)

14.以下对围棋具有“中国的特色、思想、文化内涵”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围棋棋盘和棋子的形状体现了中国文化中动静相映的内涵。

B.围棋棋盘巧妙的设置体现了古代中国传统农历历法的特点。

C.围棋棋子的黑白颜色表现了阴阳调和对立统一的哲学理念。

D.作为“四艺”之一的围棋,可以表现水墨画的虚幻和模糊。

15.对围棋“别名”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方圆”和“黑白”“鹭乌”是从外形和颜色特点上为围棋起的别名。

B.变语言交流为更高层次的以“手”来交流沟通,使下围棋有了别名“手谈”。

C.“坐隐”是从围棋具有的文化底蕴的角度产生出的称谓。

D.“烂柯”和“木野狐”体现了围棋能带给人们的无限想像力。

16.根据文意填空。

围棋的胜负在、两个层面体现了中国文化中“和谐、中庸的思想”。

答案不斩尽杀绝能和平共处(或:

不是把统帅杀死不是把敌人(棋子)斩尽杀绝)

17.文章认为“围棋很容易为任何国家和任何民族所接受”,为什么?

(用序号分条说明,每条理由不得超过10个字)

答:

答案①没有文字的障碍;

②棋盘结构简单(答“棋盘有横竖十几条线”或“棋盘横竖线像地球仪上经纬线”不得分);

③规则简单(答“裁判不用解决技术纠纷”也可);

④体现自由平等的理念(答“体现自由和平等”也可);

⑤便于棋手发挥自己能力(答“子子平等,最能发挥个性”不得分)。

十四、(08聊城市高考模拟考试)阅读下面文字,完成6~8题。

匈奴西迁与匈牙利人的祖先

崔建国

公元374年,一支自称“匈人”,不知来自何方的由剽悍、强大的骑兵部队组成的大军如神兵天降,突然出现在欧洲东部。

它以雷霆万钧之力横扫东、西哥特人,随即又击败东罗马帝国,然后屯兵中欧匈牙利平原,建立了显赫一时的匈奴帝国,并一度与西罗马帝国形成对峙局面。

在匈人神出鬼没、势如破竹的重击下,晕头转向的欧洲人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始终未能弄清自己对手的底细。

因此,匈人的来龙去脉就好像被蒙上了一层神秘面纱。

时光荏苒,直到18世纪后期,终于有人试图揭去这层面纱。

法国历史学家德·

揆尼首先在其《匈奴、突厥、蒙古及其他西部鞑靼各族通史》中提出,这个神秘莫测的匈人就是中国历史上被迫西迁的匈奴人。

此论一出,英国历史学家吉本率先在《罗马帝国衰亡史》中引用了揆尼“匈人来源于匈奴”的说法。

由此,马上在欧洲史学界引发了一场持续至今的激烈的论战。

“从18世纪以来,这个问题曾进行过不停地辩论,但毫无结果。

”但是,就总体而言,大多数学者趋向于“匈人就是匈奴”的观点。

那么,对于这个问题,应有很大发言权的中国学者是持什么观点的呢?

事实上,在中国的史籍中,自窦宪将北匈奴击败,迫其西迁后,北匈奴就像断线西飞的风筝,突然失去了踪迹。

因此,中国学者并不知道匈奴西迁的行踪。

由于中西交通和中西文化交流上的闭塞封闭状况,中国学者直到近代才得知匈奴与欧洲历史有关。

首先发现这个问题的是洪均,他在《元史译文证补》里,从西方著作中引述了匈奴侵入欧洲的过程。

此后,章太炎在《匈奴始迁欧洲考》一文、梁启超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一书中也注意并研究了这段历史。

不过,与欧洲学者迥异,中国学者几乎全都认定“匈人就是匈奴”。

然而,中国学者的加盟并没有使“匈人就是匈奴”说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因为仍有不少疑点没有澄清。

其中,尤其让人困惑的是,从中国史籍记载自公元91年北匈奴西迁起,到欧洲史籍记载公元374年匈人击灭顿河以东的阿兰人止,这中间北匈奴有280多年的历史竟是空白!

也就是说,从中外史籍中几乎找不到一点北匈奴西迁的线索。

为了查证这280多年的历史,弄清北匈奴西迁的过程,中外学者特别是中国学者进行了一系列考证和论争。

如齐思和认为,北匈奴从公元91年离开漠北单于庭,到4世纪70年代出现在东欧,有一个逐渐西移的漫长的过程,它可分为四个阶段:

91~160为悦般时期;

160~260为康居时期;

260~350为粟特时期;

350~374为阿兰时期。

但林干则将北匈奴西迁的过程分为三站:

第一站迁往乌孙的游牧地,第二站为康居,第三站为阿兰聊(奄蔡)。

当然,这些考证由于立论的史料过于零散和欠缺,难免疏漏和错误,它们能否成立尚需事实,尤其是地下考古资料的证实。

但是,它多少拂去了一些积淀已久的尘埃,使之隐约露出了历史真相的轮廓。

其功绩是难以抹煞的!

“匈人就是匈奴”的假说虽然还没有定论,但它所具有的合理性却是显而易见的,绝非像某些西方学者所说的是空穴来风。

况且,还有资料证实,公元5世纪时,匈人帝国极盛时期的君王阿提拉在述说其祖先时,曾用无比骄傲的口吻自豪地宣称,他可以将其先祖追溯到1000多年前著名的匈奴首领身上,他列举的名字与中国史籍中的记载大体吻合,这也可以算作“匈人就是匈奴”的一个旁证吧?

6.下列关于“北匈奴西迁”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神秘莫测的匈人就是中国历史上被迫西迁的匈奴人。

B.在研究“北匈奴西迁”这一问题时,章太炎、梁启超等中国学者几乎都认同“匈人就是匈奴”这一观点。

C.关于“北匈奴西迁”的过程,在目前的考证和论争过程中基本上分成了两种观点,一是四段论,一是三站论。

D.据中国史籍记载,北匈奴于公元91年西迁,在公元374年匈人击灭了顿河以东的阿兰人。

解析 A项断章取义,这只是一种说法,目前尚无定论;

C项目前分成两种观点错误,原文只列举了这两种;

D项“公元374年”的事情是欧洲史籍记载的。

7.下列关于“匈人就是匈奴”说无法取得突破性发展的原因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北匈奴人神秘莫测,被迫西迁后,就像断了线的风筝,突然失去了踪迹。

导致中国学者并不知道匈奴西迁的行踪。

B.中外学者在弄清北匈奴西迁的过程所进行的相关考证中,由于立论的史料过于零散和欠缺,难免会出现一些疏漏。

C.北匈奴有280多年的历史都是空白的,中外史籍中几乎找不到一点北匈奴西迁的线索。

D.虽然中外学者,特别是中国学者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工作,但是缺少足够的事实证据,尤其是缺少地下的考古资料。

解析 北匈奴人失去踪迹只是中国史籍对匈奴人西迁有关情况的简单叙述,并不能揭示“匈人就是匈奴”说法

取得突破性发展的原因。

8.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匈人就是匈奴”的假说之所以还没有定论,是因为它明显缺乏合理性。

B.首先发现匈奴与欧洲历史有关的是中国学者洪均,他在《元史译文证补》里提出了匈奴侵入欧洲的创见。

C.18世纪后期的法国历史学家德·

揆尼是世界上第一位研究“北匈奴西迁”的人,他在欧洲史学界引发了一场论战。

D.虽然匈人帝国的君王阿提拉在述说其祖先时,列举的名字与中国史籍记载大体吻合,但并不能为“匈人就是匈奴”这一问题下定论。

解析 A项“明显缺乏合理性”有误;

B项“提出了……创见”有误,洪均只是引述了西方著作中的一些说法;

C项他并不是第一位研究者,只是第一个提出“匈人就是中国历史上被迫西迁的匈奴人”这一说法的人。

十五、(湖南省高三十二校联考第一次考试)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回答6~9题。

美国的一项最新研究显示,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主要是由内需推动,而不是像一些美国官员所说的那么依赖出口。

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和中国国家发改委国际合作中心刚刚公布的这份研究报告与之前有关中国经济的许多说法恰恰相反。

报告负责人、经济学家艾伯特·

凯德尔指出,中国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年均10%的惊人增长“主要是由内需推动的”。

“随着国外技术和管理经验的转让,贸易和国外投资无疑变得越来越重要;

但是与其他东亚国家的经济不同,中国的发展速度周期并不受美国经济增长的衰退的影响——而且情况恰恰相反。

”他说,中国最近的通胀是“国内城乡结构问题的产物,而不是与贸易顺差或外汇储备有关的过度货币增长”。

而与此同时,华盛顿方面对中国政府的经济政策却是一片抗议之声,他们声称中国人压低货币价值,为的是在出口方面占优势,从而维持经济的增长。

美国官员说,中国应进一步刺激国内需求,这样有助于缓解对出口的依赖,因为正是其对出口的依赖造成了全球贸易不平衡。

但凯德尔的报告说,中国的增长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内需推动的。

他说:

“美国政府的分析家应该纠正关于中国经济增长的普遍错误认识,即中国的增长依赖出口,因此也就依赖汇率——而情况并不是这样。

”“美国针对中国的贸易行为和长期发展的贸易和外交上的思维应有所改变,有必要把这个结论考虑进去。

凯德尔说,鉴于中国的经济增长不是出口导向型,美国就应该着力改进影响自身国际竞争力的国内因素,而不是指责中国造成了不平衡。

“当然,这并不是说成功的出口增长不是中国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主要由内需推动的发展战略中,出口显然是许多关键组成部分中的一个。

去年,凯德尔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中国经济的发展规模比大多数人估计的要差40%。

世界银行在去年12月份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

6.下列不符合凯德尔关于中国经济发展的观点的是()

A.中国经济年均10%的快速增长是由内需推动的,而不是由出口推动的。

B.中国的发展速度周期不像东亚其他国家一样受美国经济的影响。

C.中国最近的通货膨胀是国内城乡结构问题的产物,而不是贸易顺差或外汇储备过度造成的。

D.成功的出口增长是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诸多关健因素中的一个。

7.下列不符合美国政府关于中国经济的观点的是()

A.中国人压低货币价值,目的是想在出口方面占优势,从而推动经济的增长。

B.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国家经济发展速度周期受美国经济增长和衰退的影响。

C.中国出口的增长造成了全球贸易的不平衡,中国应进一步刺激国内需求。

D.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主要依赖出口,因此也就依赖汇率。

8.下列不属于凯德尔给美国政府的建议的一项是                       (   )

 

A.美国政府的分析家应该纠正关于中国经济的增长依赖出口的普遍错误认识。

B.美国应改变针对中国的贸易行为和长期发展的贸易和外交上的思维。

C.美国应该着力改进影响自身国际竞争力的国内因素,不要总是将眼光盯着别人。

D.中国经济的发展规模比大多数人估计的要差,没有必要恐惧中国经济的发展。

9.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合理的一项是()

A.无论是拉动内需,还是增大出口,都能有效地促进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

B.城乡结构不合理、贸易顺差和外汇储备过度都有可能引发通货膨胀。

C.如果中国拉动内需,减少对出口的依赖,全球贸易就会趋于平衡。

D.美国政府长期以来将遏制中国出口贸易当做稳定美国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政策。

答案C

十六、(08湖北省宜昌市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伟大的证伪

孙振华

“天下乌鸦一般黑”,这句话被当成真理说了好多年。

直到有一天,人们在澳大利亚的某个地方发现了白色的乌鸦,于是,真理变成了谬误。

只要世界上存在一个例外,“天下乌鸦一般黑”就是一个错误的陈述。

提出“天下乌鸦一般黑”的人,原本是想说出一个真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的确被当成了真理,可是到了白乌鸦被发现的那天,证明这个说法不对,这种否定的证明就是证伪。

二十世纪伟大的哲学家波普尔,在他著名的“证伪主义”理论中,对真理有一个解释。

什么是真理?

真理就是可能被证伪的理论,如果一个理论自满自足、颠扑不破,没有被证伪的可能,那它就不可能是真理。

还有一个公论:

沙漠里的鸵鸟,发现危险以后,便将头埋在沙里。

这个说法是罗马历史学家普利尼奥最先提出来的,据说,他是欧洲第一个见到鸵鸟的人。

后来,人们证明,鸵鸟之所以把头埋进沙子里,并不是因为躲避危险,而是在用嘴挖洞,准备孵蛋。

这个已经成为公论的说法尽管被证伪了,但它曾经是真理,理由是它可能被证伪——事实上也的确被证伪了。

所以真理即过程,就是不断提出假说,不断被证伪的过程。

最近,中国考古学界有一个重要的证伪,专家花五年时间得出结论,历史上的“阿房宫”其实并未建成。

从2002年10月开始,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专家就开始对阿房宫的遗址进行考古发掘,结果证实,阿房宫现存遗址只是没有建成的前殿,共50万平方米,相当于半个平方公里。

同时,考古发掘还证实了,这里并没有大火焚烧的痕迹,除了前殿遗址之外,就只有东汉的瓦砾。

可见,历史上所有关于阿房宫的说法,只不过是在想像一个子虚乌有的东西。

关于阿房宫曾经有多少记载啊:

所谓“楚人一炬,可怜焦土”的说法;

司马迁《史记》中“乃营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的记载;

杜牧“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的形容,看来都是错误的。

这些说法都已经被阿房宫遗址的发掘所证伪。

人类知识的进步,就是从不断的证伪中推动发展的。

历史上有许多以讹传讹、添枝加叶的说法,通过证伪而逼近真相。

前两年,中国第一个飞向太空的航天员杨利伟证实,“从太空的确看不到万里长城”,这也是一个伟大的证伪,它破除的,也是人们心中的某些虚妄。

只是,一个习以为常的说法被证伪了,往往让人觉得扫兴,甚至有点伤自尊。

但是,证伪改变了传统的说法,纠正了谬误观念,敢于证伪和承认事实无论如何比不敢面对现实,自欺欺人来说,都是一种巨大的进步。

(摘自《深圳商报》2007年12月24日)

6.下列有关“证伪”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只要世界上存在一个例外,就可以证明真理是一个错误的陈述,从而真理变成了谬误,这就是证伪。

B.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被当成真理的说法,后来通过事实证明不对,这种否定的证明就是证伪。

C.不断的证伪推动了人类知识的进步,通过不断的证伪,历史上许多以讹传讹、添枝加叶的说法将成为真理。

D.证伪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它改变了传统的说法,纠正了谬误观念,它破除的是人们心中的某些虚妄。

7.下列对“真理即过程,就是不断提出假说,不断被证伪的过程”这句话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天下乌鸦一般黑”,被人们在某个地方发现了白色的乌鸦所证伪,说明证伪是不断证明前人说法错误的过程。

B.如果一个理论自满自足、颠扑不破,没有被证伪的可能,那它就不可能是真理,因为真理就是事实上的确被

证伪了的理论。

C.证伪是追求真理的组成部分,真理只有通过不断的证伪才能逼近真相。

D.被证伪的说法曾经都是真理,理由是它可能被证伪或者已经被证伪了。

8.下列表述完全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沙漠里的鸵鸟,发现危险以后,便将头埋进沙里”这一说法尽管被证伪了,但它还是真理,因为真理就是可能或已经被证伪的理论。

B.罗马历史学家普利尼亚奥是欧洲第一个见到鸵鸟的人,他也是最先提出“鸵鸟把头埋进沙子里,是为了躲避

危险”观点的人。

C.历史上所有关于阿房宫的说法,如所谓“楚人一炬,可怜焦土”的说法,杜牧“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

的形容等等只不过是子虚乌有的东西。

D.证伪改变了传统的说法,纠正了谬误观念,这种敢于面对现实的做法与自欺欺人相比是巨大的进步。

9.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鸵鸟把头埋进沙子里,是在用嘴挖洞,准备孵蛋”,这一真理也有可能被证伪,因为没有可能被证伪的理论不叫真理。

B.航天员杨利伟证实从太空的确看不到万里长城,这一伟大的证伪,让中国人再也不会认为长城是一个奇迹。

C.历史上的“阿房宫”其实并未建成,这个中国考古学界逼近真相的重要证伪结论,可能在以后相当长的时

间里会是真理。

D.一个习以为常的说法被证伪了,往往让人觉得扫兴,甚至有点伤自尊,是因为证伪是尊重事实而不讲情面的。

十七、(08荷泽市高三5月模拟考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汉服,未必可称“国服”

雷 颐

在声势空前的“传统文化热”中,消失已几百年的“汉服”也被从历史的箱箧中翻捡出来,为五彩缤纷的服装之苑增添了一个小小的“亮点”。

“穿衣戴帽,各有所好”,此事本来无可厚非,然而,某些汉服爱好者、提倡者表达出来的那种“天朝上国”“华夏中心”的价值观念却不能不令人深思;

而有人进一步要求将汉服定为“国服”,则期期以为不可。

“衣服”本来的功能只是遮身蔽体、保暖防寒,但在历史中又演化出了政治、审美的功能。

在传统社会,服饰的政治功能被突出、强化,成为统治者“治民”的重要部分。

历代王朝都有《车服制》《章服品第》一类对着装等级制度的严格规定,早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