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 211 烷烃和烯烃练习 新人教版选修5.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7396157 上传时间:2023-04-24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71.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化学 211 烷烃和烯烃练习 新人教版选修5.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中化学 211 烷烃和烯烃练习 新人教版选修5.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中化学 211 烷烃和烯烃练习 新人教版选修5.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中化学 211 烷烃和烯烃练习 新人教版选修5.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中化学 211 烷烃和烯烃练习 新人教版选修5.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化学 211 烷烃和烯烃练习 新人教版选修5.docx

《高中化学 211 烷烃和烯烃练习 新人教版选修5.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化学 211 烷烃和烯烃练习 新人教版选修5.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化学 211 烷烃和烯烃练习 新人教版选修5.docx

高中化学211烷烃和烯烃练习新人教版选修5

2019-2020年高中化学2.1.1烷烃和烯烃练习新人教版选修5

1.在1.013×105Pa下,测得的某些烷烃的沸点见下表。

据表分析,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物质名称

沸点(℃)

正丁烷CH3(CH2)2CH3

-0.5

正戊烷CH3(CH2)3CH3

36.1

异戊烷CH3CH2CH(CH3)2

27.8

新戊烷C(CH3)4

9.5

正己烷CH3(CH2)4CH3

69.0

A.在标准状况下,新戊烷是气体

B.在1.013×105Pa、20℃时,C5H12都是液体

C.烷烃随碳原子数的增加,沸点降低

D.C5H12随着支链数的增加,沸点降低

解析:

新戊烷的沸点是9.5℃,标准状况下是液体,20℃时是气体,则A、B均错误;烷烃随碳原子数的增加,沸点逐渐升高;C5H12的3种同分异构体中,随支链数增加,沸点逐渐降低。

答案:

D

2.下列反应中,属于取代反应的是(  )

①CH3CH===CH2+Br2

CH3CHBrCH2Br

②CH3CH2OH

CH2===CH2↑+H2O

③CH3COOH+CH3CH2OH

CH3COOCH2CH3+H2O

④C6H6+HNO3

C6H5NO2+H2O

A.①②B.③④

C.①③D.②④

解析:

①是加成反应,②是消去反应,③是酯化反应,④是硝化反应。

酯化反应和硝化反应为取代反应,B正确。

答案:

B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C2H4与C4H8一定是同系物

B.丙烯和乙烷都能使高锰酸钾酸性溶液褪色

C.1丁烯与2丁烯互为同分异构体

D.新戊烷和2,2二甲基丙烷互为同分异构体

解析:

C4H8可以是烯烃也可以是环烷烃,A错;乙烯能使KMnO4酸性溶液褪色,而乙烷不能,B错;新戊烷和2,2二甲基丙烷是同一种物质,D错。

答案:

C

4.有关烯烃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烯烃分子中所有的原子一定在同一平面上

B.烯烃在适宜的条件下只能发生加成反应不能发生取代反应

C.分子式是C4H8的烃分子中一定含有碳碳双键

D.烯烃既能使溴水褪色也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

解析:

烯烃分子中,与双键碳原子相连的6个原子处于同一平面上,而其他的原子则不一定处于该平面上,如丙烯CH3—CH===CH2分子中—CH3上的氢原子最多只有一个处于其他6个原子所在的平面上,故选项A说法不正确;加成反应是不饱和键的特征反应,但若烯烃中还含有烷基等其他原子团时,一定条件下也可发生取代反应,选项B说法也不正确;分子式为C4H8的烃可以是烯烃,也可以是环烷烃,而环烷烃中并不含碳碳双键,选项C说法不正确;烯烃中的碳碳双键既可以与Br2加成而使溴水褪色,也可以被酸性KMnO4溶液氧化而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选项D说法正确。

答案:

D

5.既可以用来鉴别乙烷和乙烯,又可以用来除去乙烷中混有的乙烯,得到纯净乙烷的方法是(  )

A.与足量溴蒸气反应B.通入足量溴水中

C.在一定条件下通入氢气D.分别进行燃烧

解析:

A项,乙烷和乙烯均是无色气体,但前者易发生取代反应,后者易发生加成反应,若与足量溴蒸气反应,乙烷可以发生取代反应,乙烯则发生加成反应生成CH2BrCH2Br,不仅不易鉴别,还会损失大量的乙烷且混入大量的溴蒸气杂质,显然不合理;C项,若在一定条件下通入氢气,虽然可以将乙烯转化为乙烷,但通入氢气的量不易控制,很难得到纯净的乙烷,且用氢气无法鉴别它们;D项,若分别进行燃烧,显然无法再得到乙烷;B项,乙烷不与溴水发生反应,而乙烯能与溴水发生加成反应使溴水褪色,且生成的CH2BrCH2Br为液态,便于分离。

答案:

B

6.1mol乙烯与氯气发生加成反应后,再与氯气发生取代反应,整个过程中最多消耗氯气(  )

A.3molB.4mol

C.5molD.6mol

解析:

乙烯与Cl2按物质的量之比为11加成;同时1mol乙烯的分子中有4mol氢原子,与Cl2发生取代反应时,需要消耗4molCl2,故总共需要5molCl2。

答案:

C

7.

(1)某烷烃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28,其化学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根据下面给出的有关信息分析该烷烃的分子结构:

若该烷烃不能由任何一种烯烃与H2发生加成反应而得到,则该烷烃的结构简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2)CH3C(CH3)2CH2C(CH3)3系统命名________该烃一氯取代物有________种。

(3)支链只有一个乙基且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烷烃的结构简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设该烷烃分子式为CnH2n+2,则14n+2=128,n=9,则其化学式为C9H20;若该烷烃不能由任何一种烯烃与H2加成而得到,则其分子中相邻碳原子中至少有一个碳原子上没有氢原子,则其结构简式为

(2)该烷烃结构简式为

,其名称为2,2,4,4四甲基戊烷,其分子中氢原子有2种,故其一氯取代物有2种。

(3)因为1,2号碳原子上不存在乙基,故符合要求的有机物乙基应连在3号碳原子上。

故该烷烃的主链上最少有5个碳原子。

答案:

(1)C9H20 (CH3)3CCH2C(CH3)3

(2)2,2,4,4四甲基戊烷 2 (3)CH(CH2CH3)3

8.2丁烯是石油裂解的产物之一,回答下列问题:

(1)在催化剂作用下,2丁烯与氢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应类型为________。

(2)烯烃A是2丁烯的一种同分异构体,它在催化剂作用下与氢气反应的产物不是正丁烷,则A的结构简式为______________;A分子中能够共平面的碳原子个数为________,A与溴的四氯化碳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烯烃与H2的反应为加成反应;

(2)烯烃A与氢气加成一定生成丁烷,丁烷有两种同分异构体,不是正丁烷一定为异丁烷(),故A为

;与双键两端的原子直接相连的四个原子共平面。

答案:

(1)CH3CH===CHCH3+H2

CH3CH2CH2CH3 加成反应

 

2019-2020年高中化学2.1.1《元素与物质的分类》教学设计鲁科版必修1

一.教材分析

(一)知识脉络

学生在初中化学中已经认识了几种具体物质的性质和单质、酸、碱、盐、氧化物的一般性质,但他们只是从单个物质的角度认识物质的性质,尚未从一类物质的角度认识物质的性质,更未建立起元素与物质的关系。

因此,通过元素与物质的关系的研究,引导学生以元素的观点认识物质;通过研究用不同的标准对物质进行分类,使学生建立分类的观点。

在分类的基础上,研究纯净物——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已存在溶液、浊液等混合物的观点,进而引进一种新的混合物——胶体,建立分散系的概念,丰富学生对混合物的认识,并使学生了解胶体的一般性质,学会从粒度大小的角度对混合物进行分类。

(二)知识框架

 

(三)本节教材的主要特点

从单个物质向一类物质过渡,体现分类思想的应用,为形成元素族奠定基础,并以概念同化的方式引入新概念——胶体。

二.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初步接触各种元素及其化合物,知道元素以游离态和化合态两种形态在物质中存在,以及每一种物质都有自己的物质家族,建立起元素与物质家族的关系,了解110多种元素为什么能组成上千万种物质。

(二)从物质组成和性质的角度对物质进行分类,为研究物质的通性建立认识框架,同时知道可以依据不同的标准对物质进行分类。

了解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反应关系,掌握一类物质可能与哪些其它类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体验了解研究一类物质与其它类物质之间反应的关系的过程方法。

(三)知道胶体是一种重要的分散系,了解胶体的丁达尔现象、电泳、聚沉等特性,能够列举生活中胶体的实例,了解胶体性质的简单应用。

三.教学重点

(一)知识与技能:

元素与物质的关系;胶体的性质。

(二)过程与方法:

探讨各类物质的通性及其相互反应关系,学会如何以元素为核心认识物质,从多角度依据不同标准对物质进行分类并体验分类的重要意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分类的重要意义,依据不同的标准对物质进行分类;让学生树立运用化学知识,使自己生活得更健康。

四.教学准备

(一)学生准备

要求学生复习初中化学中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关系,复习第一章第二节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为学习本节教材做准备。

(二)教师准备

教学媒体及课件;概念图;实验探究的药品及仪器。

【板书】第1节元素与物质的分类

【板书】一.元素与物质的分类

1.联想·质疑(提出本节教材的核心问题)

(1)110多种元素是如何构成几千万种物质的?

(2)为了更好地研究物质的性质和用途,应怎样对物质进行分类?

用什么样的标准分类?

(3)各类物质之间具有怎样的关系?

2.交流·研讨(引发学生对于物质与元素之间的已有认识。

通过对熟悉物质的组成元素的分析,逐渐建立起元素与物质的关系。

【问题1】(P30)找出组成元素;由已找出的元素重新组合成新的物质。

合作学习的实施:

针对课本P30的2个问题,以四人一个小组的形式进行交流活动,教师下发给学生交流讨论的记录表,按照元素的化合价规则(正价在前,负价在后)各自填写这些熟悉物质中的元素还能组成物质的化学式(书中已有的化学式不再重写):

(1)若只由一种元素组成,请写出其化学式。

这一类物质属于单质还是属于化合物?

(2)若由两种元素组成化合物,先在下面的两个表格中将能形成化合物的元素画上连线,并请写出其化学式(开展个人和小组比赛,看谁写得又多又准确)。

这一类物质属于单质还是属于化合物?

正价元素

Na(+1)

Mg(+2)

Cu(+1、+2)

Ca(+2)

C(+2、+4)

H(+1)

S(+4、+6)

(3)若由三种元素组成化合物,请写出其化学式。

【问题2】(P30)含碳物质的研究。

教师要引导学生找出含碳物质中的组成元素,研究含有0、+2、+4的碳元素的物质。

 

负价元素

O(—2)

Cl(—1)

S(—2)

(注意:

—4价含碳物质供学有余力的学生研究)

3.得出结论:

(1)元素是物质的基本组成成分,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的。

(2)同一种元素可以自身组成纯净物——单质(元素以单质的形式存在的状态称为该元素的游离态)

 

(3)不同种元素相互之间按照一定的规律可以组成纯净物——化合物(元素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的状态称为该元素的化合态);相同的元素也可组成不同的化合物。

由于元素可以按照一定的规律以不同的种类和不同的方式进行组合,因而110多种元素能够构成庞大繁杂的物质世界(回答联想·质疑中的第一个问题)。

4.迁移·应用

(1)丰富已有的元素——纯净物图,展现元素与物质的关系。

 

①省略号(一类物质)给学生留下了一个再创造的空间。

如含铜物质、含钠物质(金属)、含氢物质、含碳物质、含硫物质(非金属)等均可依下图建立相应的图示(教师启发,学生演练)。

②化合物中的化学式也给学生留下了一个再创造的空间。

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填写学生熟悉物质的化学式,使学生进行知识建网。

 

(2)迁移应用,培养学生的分类能力和建立元素及其化合物家族的概念。

 

二.物质的分类

交流·研讨

学生列举熟悉的物质,写出化学式,根据一定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并绘制简图。

教师引例:

 

学生演练,教师要及时给出鼓励性、发展性评价,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

1.物质分类标准的研究

(1)物质是否由同一种分子组成(学生回忆初中化学或科学的内容)——纯净物和混合物。

(2)要根据被分散物质颗粒的大小可将混合物分为溶液、浊液、胶体等。

(3)纯净物是否由同种元素组成——相同元素构成单质(游离态);不同元素构成化合物(化合态)。

(4)化合物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是否导电——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5)根据化合物的性质可将它们分为酸、碱、盐、氧化物。

(6)根据反应物在化学反应中的表现,可将反应物分为氧化剂和还原剂。

 

2.单质、氧化物、酸、碱和盐之间的关系

活动·探究

(1)探究示例:

反应物

实验现象

结论

类别:

类别:

类别:

氧化物

类别:

类别:

单质

锌溶解,有大量气泡冒出

酸能和活泼金属反应放出氢气。

碱溶液由红色变成无色

酸能和碱发生中和反应。

黑色的氧化铜溶解,溶液变蓝色。

酸能和碱性氧化物反应。

产生白色沉淀

酸能和某些盐反应。

(2)学生探究:

将全班学生分为四个小组分别探究以下四种代表物的性质,填写探究报告,然后全班汇报、交流探究结果(探究的目的是让学生尝试探究一类物质的通性,初步体验研究一类物质性质的过程和方法)。

①、金属铁(单质)的性质;②Ca(OH)2(碱)的性质;③CuSO4(盐)的性质;④氧化铜(碱性氧化物)的性质。

(3)在活动探究的基础上,建立单质、酸、碱、盐、氧化物之间的关系图示(学生补充完成P33图2—1—4),并写出相应转化关系的化学方程式。

【点评】科学探究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突破口,而“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是“过程与方法”的重要体现。

探究单质、酸、碱、盐、氧化物之间的关系,正是使用了这一重要方法,其中学生主动参与其关系的探究过程,不仅完成了知识上的再发现任务,而且更重要的是在探究过程中能获得一种体验,获得成功感,它对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

3.单质、酸、碱、盐、氧化物之间的关系的用途

(1)研究一类物质的性质(完成从单个物质向一类物质的过渡)。

当学生今后再探究陌生物质的性质时,可以先分析该物质的类别,然后预测它可能与哪些物质发生反应。

(2)制备有关物质。

(3)鉴别物质。

(4)提纯物质。

课外作业:

1.按照课本P33图2—1—4的图示,在补充完成单质、酸、碱、盐、氧化物之间的关系图示后,写出相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要求与课堂上的示例不重复)。

2.按照课本P33图2—1—4的图示,按下列要求各举一例,并写出化学方程式。

(1)制备一种物质。

(2)鉴别两种物质。

(4)有两种物质组成的混合物,提纯一种物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建筑土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