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中语文第1课桥边的老人教学案含答案新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7396053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08.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中语文第1课桥边的老人教学案含答案新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学年高中语文第1课桥边的老人教学案含答案新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学年高中语文第1课桥边的老人教学案含答案新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学年高中语文第1课桥边的老人教学案含答案新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学年高中语文第1课桥边的老人教学案含答案新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中语文第1课桥边的老人教学案含答案新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Word格式.docx

《学年高中语文第1课桥边的老人教学案含答案新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中语文第1课桥边的老人教学案含答案新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Word格式.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高中语文第1课桥边的老人教学案含答案新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Word格式.docx

(二)多音字

1.卡

    2.露

3.看

4.撇

5.强

6.挨

二、写准字形

1.

2.

3.

4.

5.

6.

三、用准词语

1.爆发 暴发

例 句

  

(1)近日,意大利埃特纳火山爆发,火山喷发场景十分壮观,犹如烟花美景。

(2)7月18日,第9号台风“威马逊”导致山洪暴发,五指山市平山医院成为全市受灾最严重的片区之一。

辨析

  爆发:

①火山内部的岩浆突然冲破地壳,向四外迸出:

火山爆发。

②通过外部冲突的形式而发生重大变化,例如用革命的手段来推翻旧政权,建立新政权。

③(力量,情绪等)忽然发作,(事变)突然发生:

爆发战争。

暴发:

①突然发财或得势(多含贬义):

暴发户。

②突然发作:

山洪暴发。

2.侦察 侦查

(1)韩国和美国妄图通过“萨德”系统对周边国家进行侦察活动。

(2)日前,最高人民检察院经审查决定,依法对冀文林等4人以受贿罪进行立案侦查并采取强制措施。

  侦察:

指秘密察看,了解敌情、地形等,多用于军事方面,如侦察敌人阵地。

侦查:

指暗中侦察、调查罪犯、罪行、罪证等,多用于检察、公安等方面,如检察院对这个案件展开了侦查工作。

四、积累成语

1.稀稀落落:

形容稀疏的样子,又作稀稀拉拉。

2.神秘莫测:

非常神秘,难以推测。

常用来形容一些不可理解的事物或现象;

或使人摸不透,高深得无法揣测。

3.疲惫不堪:

形容非常劳累、疲乏,不能忍受。

                             对应学生用书P2

硬汉性格的自我塑造者——海明威

简历:

海明威(1899-1961),出生于美国芝加哥市郊区的一个医生家庭,18岁到报社当记者,开始了写作生涯。

曾参加过两次世界大战,出生入死以致伤痕遍体。

1954年获诺贝尔文学奖,1961年,因不堪老年病痛的折磨,开枪自杀,走完了他辉煌的一生。

海明威的作品标志着他独特创作风格的形成,在美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作品: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老人与海》。

评价:

美国“迷惘的一代”作家中的代表人,被誉为美利坚民族的精神丰碑,是“新闻体”小说的创始人,笔锋一向以“文坛硬汉”著称,他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高超的写作技巧创造了一种简洁流畅、清新洗练的文体,净化了一代的传统文风,在欧美文学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珍视生命,渴望和平

小说取材于20世纪30年代的西班牙内战。

1936年7月,西班牙内战爆发,共和政府军和法西斯佛朗哥的叛军展开激战。

海明威不但与许多知名作家一起支援西班牙人民正义的捍卫民主、反法西斯的斗争,而且作为一名战地记者三次深入前线,在炮火中写了剧本《第五纵队》,并创作了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

与前两部反映战争的作品不同,《桥边的老人》关注的不是英雄、正义,也不是“主义”、政治,而是战争中的小人物和弱者。

在这里,战争成了作者的谴责对象,对生命价值的珍视更令小说充满了悲悯的力量。

这篇小说刻画了二战中一位孤苦的西班牙老人形象,通过他疲惫不堪地艰难逃离家乡的遭遇,反映了法西斯发动战争的罪恶,表达了人民渴望和平的愿望。

本篇小说仿佛一个小小的窗口,显示出战火纷飞的年代里人性的善良——对生命的尊重和对和平的渴望。

小说是通过关注战争中的小人物和弱者来彰显主题的。

小说中的老人朴实憨厚善良,既不懂政治又不懂战争,他表现不出一丝对死亡的畏惧,并非他不害怕死亡,而是他根本不知道战争即将来临,这就表现了老人普通的人性的光辉,将作者呼唤人性与爱的回归,斥责给世界带来灾难的非正义战争的主题表现得淋漓尽致。

赏情节

1.开头段交代了哪些内容?

有什么作用?

[明确] 交代了主人公及故事发生的环境:

桥边的老人、避难的人群、运送物资的士兵、踯躅的农夫。

本段语言几乎一笔一景,注重语言的轻重匀称,结构的错综,与下文的过渡照应。

2.小说的结尾除了交代故事的结局,还有什么表达作用?

[明确] 

(1)写法西斯挺进,点明故事背景。

(2)写“天色阴沉,乌云密布”,渲染氛围,烘托心境。

(3)写“复活节”“仅有的幸运”,象征手法,暗示中心。

赏人物

1.文中刻画的“桥边的老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明确] 

2.文章里的“我”有什么作用?

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明确] “我”只是充当故事中的一个人物、一个观察者,并没有发表议论和流露感情。

第一段末尾的那句“他太累,走不动了”,以及“我”与老人的对话中插入的一句“那是他的故乡,提到它,老人便高兴起来,微笑了”,都是“我”的揣测而已。

尽管如此,我们通过“我”对有关战争的场面描写和与老人的谈话以及催促老人离开这些细节,还是可以看出,“我”对老人是充满同情的,对战争是厌恶的。

赏环境

请找出这篇小说中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描写文字,并分析其作用。

[明确] 自然环境:

天色阴沉,乌云密布。

社会环境:

“一个戴钢丝边眼镜的老人坐在路旁,衣服上尽是尘土。

河上搭着一座浮桥,大车、卡车、男人、女人和孩子们在涌过桥去。

骡车从桥边蹒跚地爬上陡坡,一些士兵帮着推动轮辐。

卡车嘎嘎地驶上斜坡就开远了,把一切抛在后面,而农夫们还在齐到脚踝的尘土中踯躅着。

但那个老人却坐在那里,一动也不动。

”“那天是复活节的礼拜天,法西斯正在向埃布罗挺进。

”“法西斯飞机没能起飞。

作用:

营造战争氛围,让读者更好地体会老人与“我”之间的对话之所以显得“冗长”,是因为在战争一触即发的危险时刻,两人还进行“有一搭没一搭”的对话,与紧张的战争氛围不协调。

两人的对话看似“有一搭没一搭”,其实对话中包含着侦察兵的劝离和老人不愿离开这一对矛盾。

赏语言

这篇小说的对话是推动情节发展的主要力量,请举例分析。

[明确] 这篇小说的人物几乎原地不动,除了对话没有其他动作;

小说的情节也非常简单,它的展开主要借助人物对话。

小说里的对话简单高效,蕴含了所有该有的生动情节,反映出人物的个性心理。

如下面一段对话:

“你从哪儿来?

”我问他。

“从圣卡洛斯来,”他说着,露出笑容。

那是他的故乡,提到它,老人便高兴起来,微笑了。

“那时我在看管动物,”他对我解释。

“噢,”我说,并没有完全听懂。

“唔,”他又说,“你知道,我待在那儿照料动物。

我是最后一个离开圣卡洛斯的。

这一句接一句,仿佛踏实坚定的脚步,将我们一步步引向老人的身世。

老人提到故乡便暂时忘记了眼前艰难凶险的处境并微笑了起来的这一细节,告诉我们他是多么爱他生活的家园;

待在那儿照顾动物直到最后离开的这个细节,又说明他对它们是多么不舍。

离开自己深爱之物,让它们被炮火摧残,这种被迫和无奈何其苦涩和悲哀。

赏技巧

1.请分析本文独特的叙述角度。

[明确] 小说通过“我”的眼和“我”与老人之间的对话,将老人内心的苦痛刻画得细致入微。

这种叙述角度给了我们一种“亲历”的感觉,仿佛这是一篇来自战场的报道,一个真实的特写。

由“我”来作为故事里的人物,可增加一些真实感和亲切感。

这样就避免了作者的介入,显得比较客观。

2.这篇小说是如何从侧面来表现战争的罪恶的?

[明确] 本文的主题是反映战争的罪恶,却没有正面描写战争的场面,没有让人直接感受到战争的血腥残酷,反战的主题主要是通过侧面描写来表现的。

文章重点刻画了桥边的老人这一形象,通过这个年老孤苦的老人流离失所、外出逃难的遭遇,反映出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

虽然没有对战争正面描写,但战争的残酷可想而知。

[探究争鸣]

有人认为“单纯从技巧的角度来说,这篇小小说完全该使用欧·

亨利式出人意料式的结尾”,你认为呢?

观点一:

不该使用。

每位作家都应有自己的创作风格。

海明威注重的是文章的主体部分,结尾怎样关系不大,所以没有必要使用欧·

亨利式的结尾。

观点二:

海明威不把结尾当回事,他把小说结尾看成是“死去了的雄狮”,所以,《桥边的老人》一文的结尾处理得平淡无奇。

单纯从技巧的角度来说,这篇小小说完全可以使用欧·

如果做出这样的改动,就能增强这篇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时间:

40分钟 满分:

45分)

一、基础巩固(1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3分)(  )

A.轮辐 幅射 一幅画 一副眼镜

B.陡坡怀疑凝结凝望星空

C.浇幸浇水绕口令岁月不饶人

D.拥挤踊跃波涛汹涌拥上街头

解析:

选B A项,幅射—辐射;

C项,浇幸—侥幸;

D项,拥上街头—涌上街头。

2.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1)“你没家?

”我问,边________着浮桥的另一头,那儿最后几辆大车正匆忙地驶下河边的斜坡。

(2)我的任务是过桥去________对岸的桥头堡,查明敌人究竟推进到了什么地点。

(3)同时一直倾听着,期待第一阵响声,它将是一个信号,表示那神秘莫测的遭遇战即将________。

A.注视 侦查 暴发  B.凝视 侦查 爆发

C.凝视 侦察 暴发D.注视 侦察 爆发

选D 

(1)“注视”指注意地看,“凝视”指聚精会神地看,表示十分投入。

根据语境“那儿最后几辆大车正匆忙地驶下河边的斜坡”来分析,应当选用“注视”。

(2)“侦察”是指为了弄清敌情、地形及其他有关作战的情况而进行活动,“侦查”是指检察机关或公安机关为了确定犯罪事实和证实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确实有罪而进行调查及采取有关的强制措施。

根据语境“查明敌人究竟推进到了什么地点”来分析,应当选用“侦察”。

(3)“爆发”适用于“火山”“革命”“战争”“活动”“情绪”“力量”等词语,“暴发”指突然发作,如“山洪暴发”,或指突然发财得势。

根据语境“遭遇战”来分析,应当选用“爆发”。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运用恰当的两项是(4分)(  )

A.《桥边的老人》用含而不露的叙事手法,令小说中的对话充满了弦外之音。

B.课文通过“我”与老人之间的对话,将老人的内心之痛刻画入微,读来楚楚动人,有很强的感染力。

C.课文取材于20世纪30年代西班牙内战,残酷的战争把家园、亲人都无情地毁灭,造成了人民的生灵涂炭。

D.海明威有着极其丰富的人生阅历,他的一生都在历险,他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硬汉”,我们这些温室里的花朵只能望其项背。

E.他在外地工作二十多年,直到今年才回到家乡,享受天伦之乐。

选AE A项,“弦外之音”比喻言外之意,即在话里间接透露,而不是明说出来的意思。

使用正确。

B项,“楚楚动人”形容美好的样子引人怜爱。

与语境不符。

C项,“生灵涂炭”形容人民处于极端困苦的境地。

与前面“人民”重复。

D项,“望其项背”比喻赶得上。

语境中想表达的意思是我们和海明威有着很大的差距,故此处使用不当。

E项,“天伦之乐”指家庭中亲人团聚的快乐。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

A.巴西世界杯25分钟的开幕式,被网民调侃“连广场舞阵势都不如”,可简约中也带有几分自信,其意在打算让本届世界杯东道主早些亮相。

B.日前,乌鲁木齐市中级人民法院分别以组织、领导恐怖组织罪和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对参与北京“10·

28”暴力恐怖袭击的八名案犯作了一审宣判。

C.当前,我国的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继续保持良好势头具备不少有利条件,但社会矛盾也日益凸显,会遇到不少需要解决的风险和难题。

D.中华书局经过论证与调研,认为原教材所承载的中华文化内容乃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经典内容,具有广泛的共通性与普适性。

选B A项,成分赘余,删去“打算”;

C项,搭配不当,“解决”与“风险”不搭配;

D项,语序不当,“论证”与“调研”互换位置。

二、阅读鉴赏(27分)

(一)课内阅读(13分)

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5~7题。

一个戴钢丝边眼镜的老人坐在路旁,衣服上尽是尘土。

他太累,走不动了。

我的任务是过桥去侦察对岸的桥头堡,查明敌人究竟推进到了什么地点。

完成任务后,我又从桥上回到原处。

这时车辆已经不多了,行人也稀稀落落,可是那个老人还在原处。

他看上去既不像牧羊的,也不像管牛的。

我瞧着他满是灰尘的黑衣服、尽是尘土的灰色面孔,以及那副钢丝边眼镜,问道,“什么动物?

“各种各样,”他摇着头说,“唉,只得把它们撇下了。

我凝视着浮桥,眺望充满非洲色彩的埃布罗河三角洲地区,寻思究竟要过多久才能看到敌人,同时一直倾听着,期待第一阵响声,它将是一个信号,表示那神秘莫测的遭遇战即将爆发,而老人始终坐在那里。

“什么动物?

”我又问道。

“一共三种,”他说,“两只山羊,一只猫,还有四对鸽子。

“你只得撇下它们了?

”我问。

“是啊。

怕那些大炮呀。

那个上尉叫我走,他说炮火不饶人哪。

……

“要是你歇够了,我得走了。

”我催他:

“站起来,走走看。

“谢谢你,”他说着撑起来,摇晃了几步,向后一仰,终于又在路旁的尘土中坐了下去。

“那时我在照看动物,”他木然地说,可不再是对着我讲了,“我只是在照看动物。

对他毫无办法。

那天是复活节的礼拜天,法西斯正在向埃布罗挺进。

可是天色阴沉,乌云密布,法西斯飞机没能起飞。

这一点,再加上猫会照顾自己,或许就是这位老人仅有的幸运吧。

5.小说一开头,便写那车队人流蜂拥过河的画面,写那个孤零零坐在桥畔的老人,效果如何?

(4分)

答:

 

 

  

场面描写对于人物形象的塑造、情节的发展、主题的彰显都有重要的作用。

这里的画面给人物——老人的出场奠定了背景,同时为小说蒙上了悲凉的气氛。

参考答案:

这样的开头既真实地描绘了大敌将临,人们仓皇逃命的战时景象,也鲜明地勾画出了这个满身尘土、疲惫不堪的孤老头的人物形象,渲染了悲凉的气氛。

6.从“看管动物”“照料动物”“照看动物”等语句中,能看出老人怎样的生活遭遇?

作者写这些的意旨是什么?

(5分)

平时老人与这些小动物相依为命,但战争将至,老人不得不抛下这些小动物,可以看出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

这个老人,孤苦伶仃,无依无靠。

平时,他饲养的一只猫、两只山羊和四对鸽子,是他相依为命的伴侣,也是他心灵的归宿。

现在,纷飞的战火逼得他背井离乡,仓皇离家,但占据他心灵的还是与他朝夕相处的家畜。

老人是不幸的,生活使他不幸,战争使他更为不幸。

作者写这些,意在写出战争的罪恶,战争给无辜的人们带来了灾难。

7.请分析“我只是在照看动物”中的“只是”的表达效果。

结合“只是”这一词的本义,同时注意词语的语境义。

“只是”一词在这里意味深长,这里面交织着一种“怨”与“冤”的情感,我招惹谁了?

我们招惹谁了?

为什么要毁了这一切?

在这言简意深的话语中暗含着对战争无声的控诉,使小说充满了力量。

(二)课外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

一天的等待

海明威

我们还睡在床上的时候,他走进屋来关上窗户,我就看出他像是病了。

他浑身哆嗦,脸色煞白,走起路来慢吞吞,似乎动一动都痛。

“怎么啦,沙茨?

”“我头痛。

”“你最好回到床上去。

”“不,没事儿。

“你回床上去。

等我穿好衣服就来看你。

可是等我下楼来,他已经穿好衣服,坐在火炉边,一看就是个病得不轻、可怜巴巴的九岁男孩。

我把手搁在他脑门上,就知道他在发烧。

“你上楼去睡觉吧,”我说,“你病了。

”“我没事儿。

”他说。

医生来了,他给孩子量了量体温。

“几度?

”我问他,“一百零二度。

在楼下,医生留下三种药,是三种不同颜色的药丸,还吩咐了服用方法。

一种是退热的,另一种是泻药,第三种是控制酸的。

他解释说,流感的病菌只能存在于酸性状态中。

他似乎对流感无所不知,还说只要体温不高过一百零四度就不用担心。

这是轻度流感,假如不并发肺炎就没有危险。

回屋后我把孩子的体温记下来,还记下吃各种药丸的时间。

“你要我念书给你听吗?

”“好吧,你要念就念吧。

”孩子说。

他脸色煞白,眼睛下面有黑圈。

他躺在床上一动也不动,似乎超然物外。

我大声念着霍华德·

派尔[注]的《海盗集》;

但我看得出他不在听我念书。

“你感觉怎么样,沙茨?

“到目前为止,还是老样子。

我坐在他床脚边看书,等着到时候给他吃另一种药。

本来他睡觉是轻而易举的,但我抬眼一看,只见他正望着床脚,神情十分古怪。

“你干吗不想法睡一会儿?

要吃药我会叫醒你的。

”“我情愿醒着。

过了一会儿,他对我说:

“要是你心烦就不用在这儿陪我,爸爸。

”“我没心烦。

“不,我是说,如果这事会给您带来烦恼的话,您就不用待在这里了。

我以为他也许有点头晕,到了十一点我给他吃了医生开的药丸后就到外面去了一会儿。

那天天气晴朗寒冷,地面上盖着一层雨夹雪都结成冰了,因此看上去所有光秃秃的树木,灌木,修剪过的灌木,全部草地和空地上面都涂上层冰。

我带了一条爱尔兰长毛小猎狗顺那条路,沿着一条结冰的小溪散散步,但在光滑的路面上站也好,走也好,都不容易,那条红毛狗跳一下滑倒了,我也重重摔了两跤,有一次我的枪都掉下来,在冰上滑掉了。

一群鹌鹑躲在悬垂着灌木的高高土堤下,被我们惊起了,它们从土堤顶上飞开时我打死了两只。

有些鹌鹑栖息在树上,但大多数都分散在一丛丛灌木林间,必须在长着灌木丛那结冰的土墩上蹦几下,它们才会惊起呢。

你还在覆盖着冰的、富有弹性的灌木丛中东倒西歪,想保持身体重心时,它们就飞出来了,这时要打可真不容易,我打中了两只,五只没打中,动身回来时,发现靠近屋子的地方也有一群鹌鹑,心里很高兴,开心的是第二天还可以找到好多呢。

到家后,家里人说孩子不让任何人上他屋里去。

“你们不能进来,”他说,“千万不要被我传染。

我上楼去看他,发现他还是我离开他时那个姿势,脸色煞白,不过由于发烧脸蛋绯红,像先前那样怔怔望着床脚。

我给他量体温。

”“好像是一XX。

”我说。

其实是一百零二度四分。

“是一百零二度。

“谁说的?

”“医生说的。

“你的体温还好,”我说,“没什么好担心的。

”“我不担心,”他说,“不过我没法不想。

“别想了,”我说,“别急。

”“我不急,”他说着一直朝前看。

显然他心里藏着什么事情。

“把这药和水一起吞下去。

”“你看吃了有什么用吗?

“当然有啦。

我坐下,打开那本《海盗集》,开始念了,但我看得出他没在听,所以我就不念了。

“你看我几时会死?

”他问。

“什么?

“我还能活多久才死?

”“你不会死的。

你怎么啦?

“哦,是的,我要死了。

我听见他说一百零二度的。

”“发烧到一百零二度可死不了。

你这么说可真傻。

“我知道会死的。

在法国学校时同学告诉过我,到了四十四度你就活不成了。

可我已经一百零二度了。

原来从早上九点钟起,他就一直在等死,都等了一整天了。

“可怜的沙茨,”我说,“可怜的沙茨宝贝儿,这好比英里和公里。

你不会死的。

那是两种体温表啊。

那种表上三十七度算正常。

这种表要九十八度才算正常。

“这话当真?

“绝对错不了,”我说,“好比英里和公里。

你知道我们开车时车速七十英里合多少公里吗?

“哦!

可他紧盯着床脚的目光渐渐轻松了一些,一直绷着的那股劲儿也终于缓了下来。

第二天,他轻松极了,为了一点儿无关紧要的小事儿就大哭大叫起来。

[注] 霍华德·

派尔(1853-1911):

美国作家、画家、插图家,为杂志工作多年,作品大多取材美国殖民地时期及内战时期史实及传说,除撰文外,并亲自作画。

8.下列对这篇小说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该小说故事情节简洁明快,看似平淡无奇,实则颇费作者匠心,如在楼下医生开药的解释就很好地为下文父子误解做好了铺垫。

B.海明威选择第一人称角度,以孩子父亲“我”的身份来叙述,让读者感到自然逼真,故事中“我”一直以一种成人的心态平静地对待孩子的病情。

C.小说开头的对话,中间省去了过渡词,使得对话非常流畅,一气呵成,也更加真实而贴近现实生活。

D.“不,我是说,如果这事会给您带来烦恼的话,您就不用待在这里了。

”句中“这事”沙茨的意思是“面对死亡”,这句表明沙茨已经意识到父亲误解了自己的意思,心中焦虑而孤独。

选D D项,父子之间还处于互相误解中。

9.请结合沙茨在等待死亡的一整天时间中的各种表现,分析其性格特征。

 参考答案:

(1)小说中沙茨脸色煞白,不愿睡去,不愿提起死亡,总怔怔望着床脚等细节刻画了他等待死亡时的紧张与恐惧,对死亡的隐忍与抗争。

(2)“不,没事儿。

”“不用在这儿陪我”等语言表现了他等待死亡时的勇敢、坚强、镇定与孤独。

(3)不让人进屋、怕人被传染等细节表现了他等待死亡时的善良与体谅。

(言之成理即可)

10.海明威说:

“冰山运动之雄伟壮观,是因为他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

”他小说的深邃思想往往寄寓在简明的形象文字当中,请结合文本说说本小说主题是怎样的。

(6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