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二轮复习城市化.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39296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1.0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二轮复习城市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届二轮复习城市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届二轮复习城市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届二轮复习城市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届二轮复习城市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二轮复习城市化.docx

《届二轮复习城市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二轮复习城市化.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二轮复习城市化.docx

届二轮复习城市化

城市化

考点热度   ★★★★☆

一、城市化

1.概念:

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

2.驱动力

驱动力

含  义

因  素

推力

(乡村)

使人口离开乡村的因素

人口增长快,对土地压力大;

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自然灾害等

拉力

(城市)

吸引人口来到城市的因素

就业机会多,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

文化设施齐全,交通便捷

3.标志: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增大。

4.意义

(1)带来了聚落形态的变化。

(2)带来了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的巨大变化。

(3)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1.阶段和特点

阶  段

特  点

A:

初期阶段

城市化水平较低,发展较慢

B:

加速阶段

城市化推进很快,出现很多城市化问题

C:

后期阶段

城市化水平较高,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趋缓甚至停滞

2.地区差异

(1)大部分发达国家:

处于城市化的后期阶段。

(2)大部分发展中国家:

处于城市化的初期或加速阶段。

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影响

有利

合理的城市化可以改善环境

不利

过快的城市化会使城市环境质量下降,甚至出现环境污染问题[

不合理城市化表现

环境问题

生物的多样性减少;水质、水量和地下水运动发生变化;废渣影响土地质量;出现城市“热岛”现象,影响日照、风速、风向

大气污染、水污染、

噪声污染、垃圾污染等

2.生态城市建设

(1)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城市各类活动对环境的污染。

(2)使城市景观尽可能地与自然景观保持协调,建立一种良性循环。

〖图文拓展〗

1.郊区城市化

市区人口激增、地价上涨、交通拥挤、环境污染加重等问题,使部分市区人口迁往环境较好的郊区。

2.逆城市化

人们对居住环境质量要求提高,小城镇基础设施的完善,现代交通的迅速发展,城市中心地价的上涨和环境恶化,使部分人口由城市迁往乡村或小城镇。

3.城市建设前后对地表径流的影响

城市建设后,随着城市范围的扩大,植被覆盖率降低,地表的硬化,不仅减少了水分蒸发,而且使地表径流无法下渗而增加地表径流量,易引发城市内涝问题;同时减少了地下径流量,这样使城市的可用水量大大减少。

考向一  城市化进程

城市化进程示意图

1.城市化进程的空间差异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是导致城市化差异的直接原因。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其城市化进程也不同,具体分析如下。

国家类型

比较项目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起步时间

早晚

早(英国最早,从18世纪中叶开始)

晚(20世纪中叶以来)

原因

工业化早

国家独立较晚,工业化晚

目前速度

快慢

趋缓(甚至停滞),

原因

城市化已推进到相对成熟阶段

民族经济发展,人口增长迅速

城市人口比重

大小

大(70%以上)

小(不到40%)

原因

起步早,城市化水平高

起步晚,城市化水平低

所处阶段

后期成熟阶段

初期阶段和中期加速阶段

城市化

表现及原因

表现

逆城市化现象

城市发展不合理

原因

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

郊区基础设施完善

城市经济畸形发展,人口

增长快,农村劳动力过剩

2.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的区别

 

城市化

郊区城市化

逆城市化

再城市化

时间

19世纪~20世纪

20世纪

50年代~70年代

20世纪

70年代~80年代

20世纪

80年代以后

表现

人口由乡村迁往城市,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

人口由市区

迁往郊区

人口由市区迁往农村和小城镇

人口迁回市区

成因

城市的拉力

和乡村的推力

市区人口激增,地价上涨,交通拥挤

为追求更好

的生活环境

开发中心区,高科技产业、第三产业的发展

图解

郊区城市化与逆城市化:

从城市化进程来看,郊区城市化是发生在城市发展的中期阶段,而逆城市化则出现在城市发展的后期阶段;从距离上看,郊区城市化是居民和企业迁往郊区,逆城市化是居民及工商业迁往离城市更远的农村或小城镇;从城市自身发展上看,郊区城市化使城市面积扩大,人口增多,逆城市化使整个大城市人口减少。

都市区由都市核心区和都市边缘区组成。

下图为都市区不同组成部分在都市发展过程中人口的变化率图。

读图完成1—3题。

1.据图推测,都市核心区衰弱开始于

A.①B.②C.③D.④

2.Ⅱ阶段为

A.郊区城市化B.再城市化C.虚假城市化D.逆城市化

3.Ⅳ阶段的特征是

A.区域不平衡状态加速发展B.高科技是区域发展主导力量

C.第二产业的比重持续扩大D.较大中心城市出现于此阶段

【答案】1.B  2.A  3.B

【解析】1.由图示可以看出:

都市核心区在①位置时,人口变化率最大,是人口大规模迁入期,是核心区发展最鼎盛期;在②位置时人口变化率为0,核心区开始衰退;在③时期,人口变化率为负,是人口外迁最大时期,是核心区最不景气时期;在④时期,人口变化率回升,核心区有重新发展的趋势。

故选B。

2.II阶段城市人口在不断增加,且城市规模在向外扩展,是城市发展向郊区扩展的时期,即郊区城市化阶段。

故选A。

3.IV阶段人口变化率为负,说明城市化进程速度缓慢,核心城市区有重新发展的趋势,是再城市化现象;该时期主要是发达国家城市化表现,高科技是区域发展的主导力量;区域发展趋于平衡;第三产业发展持续扩大;较大城市中心出现在II阶段,在IV阶段时城市规模已经形成。

故选B。

考向二  城市化进程示意图的判读

【图表特征】  城市化进程示意图是通过对城市发展过程中不同阶段的特征描述,展示城市发展形成过程的图示,主要考查同一地区城市发展的不同阶段及不同地区城市化的差异。

从城市化表现的三个方面看,城市化进程示意图有以下几种类型。

图1 江苏省和贵州省三个年份城市化水平统计图

图2 安徽省1985~2010年就业结构与城镇人口比重变化

图3 1970~2008年波士华城市带五个大城市中心城区人口增长率变化和城市带人口增长率曲线示意图

【判读方法】

1.读图名,明确图像内容

如图1为江苏省和贵州省三个年份城市化水平统计图。

2.读纵、横坐标,明确图像含义

如图1纵坐标为城市化水平,横坐标为江苏、贵州两省,其图像含义为两省的城市化水平比较。

图2纵坐标分别代表就业比重和城镇人口比重,横坐标代表年份,其图像含义为安徽省不同年份的就业比重和城镇人口比重变化。

3.读图例,明确各图例的含义

4.读数值,判断城市化水平高低和城市化发展阶段

从柱状图、折线图中的数值判断城市化水平高低和所处的发展阶段,初期阶段城市化水平一般小于30%,中期阶段介于30%~70%之间,后期阶段一般大于70%。

如图1的城市人口比重,2010年江苏省为60%左右,贵州省为35%左右,大致为城市化发展的中期阶段。

5.读变化幅度,判断城市化速度快慢

根据柱状图变幅大小判断城市化速度快慢。

如图1中江苏省1990~2000年城市化速度快于2000~2010年。

根据曲(折)线斜率大小判断城市化速度快慢,如图2中1985~1990年城市化速度较慢,1995~2010年则较快。

6.读数值变化,判断城市化的地区差异

从城市化水平高低和城市化速度等方面的数值变化分析比较城市化的地区差异。

如图1,江苏省城市化水平高于贵州省,发展速度快于贵州省。

标准值是指一个国家某数据与世界平均水平之差的标准化数值。

图甲示意我国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演变路径,图乙示意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象限。

读图完成1—2题。

1.1965~2005年,我国属于图乙中的

A.Ⅰ型B.Ⅱ型C.Ⅲ型D.Ⅳ型

2.据图分析,下列关于我国城市化和经济发展水平说法正确的是

A.1965~2005年,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同步提升

B.1975~2005年,城市化进程慢于世界平均水平

C.1985~1995年,城市化进程快于经济发展

D.1995~2005年,城市化进程快于经济发展

【答案】1.C  2.D

【解析】1.从图甲可以分析,无论是我国的城市化水平标准值还是人均GDP标准值都为负值,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所以应属于图乙中的Ⅲ型。

故选C。

2.1965~2005年间,我国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都在变化,但并非完全同步;1975~2005年间,我国城市化水平与世界平均水平的差距在缩小,因此我国城市化进程要快于世界平均水平;1985~1995年间和1995~2005年间,城市化进程是否快于经济发展要看图中线的倾斜程度。

故选D。

考向三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城市化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自然环境

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评  价

地形

对原来的地形地貌进行改造,趋向平坦

容易造成水土流失、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气候

强烈改变了下垫面的原有性质,使城市产生热岛效应,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周围地区的局部气候

形成城市风,将城市大气污染物带到郊区,也把郊区工厂的废气带到城区

水文

城市建设过程破坏了原有的河网系统。

有的河流被填埋后作为道路或其他建设用地,有的河流被分割成断头河或死水河,以致城市地区水系十分紊乱

容易使城市在暴雨时排水不畅,造成地面积水。

残留河道也容易因富营养化而变黑发臭

生态

城市的生产生活污染,尤其是工业“三废”,干扰和破坏了所在地区的生态环境

城市生态系统是一个脆弱的系统。

城市是人类对自然环境影响和改变最深刻的地方

2.城市化对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

影  响

成  因

措  施

资源

短缺

耕地面

积减少

城市数量增加,规模

扩大,占用大量耕地

城市、公共建设节约用地,尽量少占耕地

水资源短缺

产业和人口的大量

集中,用水量增大

节约用水,提高利用率,治理水污染

生态破坏

过量开采地下水,导致地面

沉降、海水入侵、水质恶化

减少地下水开采;雨季回灌

环境

污染

大气污染

家庭炉灶、工矿企业、

交通工具等燃烧煤、石油、

天然气排放大量烟尘、废气

合理布局大气污染较重的企业;

实行集体供暖;建立绿化隔离带

水污染

工业废水、生活

污水、城市地面径流

建立污水处理厂,实行污水达标排放

固体垃

圾污染

建设规模扩大、工业生产

发展、居民消费水平提高

实行分类回收、利用,采用

填埋、燃烧、堆肥处理方法

噪声污染

交通运输、工业生产、

建筑施工和社会活动

噪声大的工厂远离城区

布局,建立绿化隔离带

社会

问题

交通拥挤、

居住条件差

城市人口急剧膨胀,

汽车数量不断增加

控制城市人口增长;合理布局

城市道路;公交优先;加快住房建设

就业困难、

社会秩序混乱

乡村人口无序迁入,

城市人口急剧增长

加快经济发展,增加就业岗位

 

3.城市化问题的解决措施

城市拥堵是城市发展中的顽疾,“拥堵延时指数”是城市拥堵程度的评价指标,即城市居民平均一次出行实际旅行时间与自由流状态下旅行时间的比值。

拼车是指相同路线的几个人乘坐同一辆车上下班、上下学、旅游等,且车费由乘客平均分摊的出行方式。

下面左图为我国部分城市拥堵延时指数示意图,右图为北京市工作日拼车潜力路程分布图。

据此完成1—2题。

1.由图文信息可以判断

A.一线城市明显比二、三线城市拥堵

B.人口越多的城市,交通拥堵延时指数越高

C.汽车越多的城市,交通拥堵延时指数越高

D.哈尔滨拥堵延时指数较高,与道路规划不合理有关

2.拼车因环保、节能、缓堵得到政府鼓励。

以北京为例,可推断

A.拼车潜力路程大部分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从业资格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