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模拟试题.docx
《高考模拟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模拟试题.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模拟试题
渭源一中2016届高三级模拟考试
语文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主考正好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卸载答题卡上。
卸载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
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宇,完成1-3題。
礼学与理学,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里的主流,是中国人安身立命的理念,影响非常之大。
礼是外部对人的言行加以制约和限定,在这种制约和规范中包含了很多的思想,形成了一种礼教。
理学,是一种精神的自我肯定,特别讲究“内省”的功夫,向内去观察自己,即化而不制。
它只是教化,没有刑罚的手段来制约和规定。
礼学的功效是巩固社会秩序;理学则使人的精神得到升华。
礼是由不断地学习、不断重复的行为,逐渐形成一种习惯,用习惯来逐渐改变人格。
礼是由外部慢慢渗入到人精神心灵内部的,这有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有相当长的一段过程是虚伪。
孟子说“动容周旋中礼”,人的言行举止能够做到合乎礼,但是你内心究竟怎么样,别人不知道。
所以在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有外部表现和内部精神不相吻合的情况,这种状态即称其为“虚伪”。
礼是一种人格面具,是必需的。
礼强调每个人在社会中,不同的地位就要有对自己不同的要求。
一个人在社会接触的人是很多的,因此要相应地改变自己的身份。
人接触的对象是不断改变的,自己的身份和地位也在不停地改变。
所谓的“人格面具”也不是一套,而是多变的,有若干套,这是由社会地位和身份差别来决定的。
既然礼是人格面具,这样就产生了一种扮演意识,你的行为总是要符合自己角色。
如果都能做到恰如其分的符合自己的角色和身份,这才叫作礼。
礼培养的是角色性人格,不能统一人精神的内在模式,不能为我们提供道德因子,同时也不能为我们提供精神依归。
所以说,礼有一定的局限性。
比如说先秦礼是盛于当时的分封制的社会,秦始皇以后由分封制变为郡县制,整个社会结构和先秦相比,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于是,不断出现一些新的问题。
同时先秦有的一些问题,到了后代已经不存在了,而有些先秦礼中没有的情况后代却出现了。
这些问题是《三礼》中没有的。
因此后世尤其是六朝时期,对礼的研究非常深入全面,他们要针对当时社会上出现的新问题,来探讨如何利用礼的精神和原则来解决现实问题,这就产生了理学。
真正代表从礼学到理学的转变的,是叶适《习学记言》中的一句话:
“以礼决事,孰若以礼制心。
”礼学是用来治世的,理学是制心的。
从礼学到理学的转化中,理学把礼学的很多概念观点进一步深化了。
礼学没有提供给我们原始的核心性的东西,但是理学为我们提供了。
礼学把人分成很多等级,用礼来固化等级的差别。
礼学是一种角色性人格,每个人扮演的角色应该做什么事,你就把它做好,并且可以互相要求。
但理学是一种个人的追求,而不能成为对人的要求。
理学可以作为一种学术来研究,自己自愿地将其作为一种修养的手段也很好,但是不能用理去要求别人。
这就是礼学和理学的差别所在。
(有删改)
1.下列关于“礼和理之间关系”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礼学和理学都是中国古代主流的传统文化,是事关中国人安身立命的重要理念,其对整个中国文化和历史影响非常之大。
B.礼教是一种从外部对人的言行加以制约和限定的思想。
理学则是一种特别讲究“内省”功夫的精神的自我肯定。
所以,礼学强调制而不化,而理学强调化而不制。
C.礼学的功能作用是巩固社会秩序伦理;理学的功能则使人的精神得到升华。
所以,礼学的作用是外在的,具体的;而理学的作用是内在的,抽象的。
D.叶适《习学记言》中的“以礼决事,孰若以礼制心”这句话,既真正代表了从礼学到理学的转变,也概括而集中地说明了礼学和理学的区别。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所谓礼其实是由不断学习、不断重复的行为,逐渐形成一种习惯,进而用习惯来逐渐改变人格。
这是一个由外而内的漫长的过程。
B.礼学把人分成很多等级,用礼来固化等级差别。
而理学则淡化以至于抹杀了人在社会中不同等级的观念。
从一定程度来讲,理学顺应了社会的发展。
C.由于通过学习、接受礼学进而改变自己是一个极其漫长的过程,所以在这个过程中人不可避免地有外部表现和内部精神不相吻合的情况,这种“虚伪”的状态是在所难免的。
D.礼学是一种角色性人格,每个人扮演着自己的角色,并且可以互相要求。
但理学可以作为一种学术来研究,也可以作为一种修养的手段,但不能用理去要求别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礼要求人们的言行举止合乎规范,并不追究你内心究竟怎么样。
所以,人在学习接受礼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有外部表现和内部精神不相一致的情况。
这也是礼的局限性。
B.礼培养的是角色性人格,它不能统一人精神的内在模式,也不能为我们提供道德因子,更不能为我们提供精神依归。
所以说,礼有一定的局限性。
C.不同时代的礼都有一定的局限性。
先秦之礼是基于当时的分封制的社会制度,由分封制变为郡县制后,就不断出现一些新的问题。
于是礼就被理学取代了。
D.六朝时期,对礼的研究非常深入全面,学者们针对当时社会上出现的新问题,来探讨如何用礼的精神和原则来解决现实问题。
理学在礼学的基础上产生了。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陈庆之字子云,义兴国山人也。
幼随从梁武帝。
帝性好棋,每从夜至旦不辍,等辈皆寐,唯庆之不寝,闻呼即至,甚见亲赏。
从平建邺,稍为主书,散财聚士,恒思立效。
除奉朝请。
普通七年,安西将军元树出征寿春,除庆之假节、总知军事。
魏豫州刺史李宪遣其子长钧别筑两城相拒,庆之攻拔之,宪力屈遂降,庆之入据其城。
大通元年,隶领军曹仲宗伐涡阳,魏遣常山王元昭等来援,前军至驼涧,去涡阳四十里。
韦放曰:
“贼锋必是轻锐,战捷不足为功;如不利,沮我军势,不如勿击。
”庆之曰:
“魏人远来,皆已疲倦,须挫其气,必无不败之理。
”于是与麾下五百骑奔击,破其前军,魏人震恐。
庆之还共诸将连营西进,据涡阳城,与魏相持,自春至下冬,各数十百战。
师老气衰,魏之援兵复欲筑垒于军后。
仲宗等恐腹背受敌谋退庆之杖节军门曰须虏围合然后与战若欲班师庆之别有密敕。
仲宗壮其计,乃从之。
魏人掎角作十三城,庆之陷其四垒。
九城兵甲犹盛,乃陈其俘馘,鼓噪攻之,遂奔溃,斩获略尽,涡水咽流。
诏以涡阳之地置西徐州。
众军乘胜前顿城父。
武帝嘉焉,手诏慰勉之。
中大通二年,除南北司二州刺史,加都督。
庆之至镇,遂围县瓠,破魏颍州刺史娄起、扬州刺史是云宝于溱水。
又破行台孙腾、豫州刺史尧雄、梁州刺史司马恭于楚城。
罢义阳镇兵,停水陆转运,江湘诸州并得休息。
开田六千顷,二年之后,仓廪充实。
又表省南司州,复安陆郡,置上明郡。
大同二年,魏遣将侯景攻下楚州,执刺史桓和。
景仍进军淮上,庆之破之。
时大寒雪,景弃辎重走。
是岁豫州饥,庆之开仓振给,多所全济。
州人李异等八百人表求树碑颂德,诏许焉。
五年卒,谥曰武。
(选自《南史》,有删节)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仲宗等恐腹背受敌/谋退庆之/杖节军门/曰/须虏围合/然后与战/若欲班师/庆之别有密敕
B.仲宗等恐腹背受敌/谋退/庆之杖节军门/曰/须虏围合/然后与战/若欲班师/庆之别/有密敕
C.仲宗等恐腹背受敌/谋退/庆之杖节军门/曰/须虏围合/然后与战/若欲班师/庆之别有密敕
D.仲宗等恐腹背受敌/谋退庆之/杖节军门/曰/须虏围合/然后与战/若欲班师/庆之别/有密敕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除,授予官职,类似表示授予某种官职或名位的词语还有拜、擢、迁等。
B.刺史,又称刺使,职官。
汉武帝始置,“刺”有检核问事之意,刺史巡行郡县。
C.麾,指将帅用以指挥的旗帜,“麾下”意为将帅的旗帜之下,后引申为部下,或对将帅的敬称。
D.仓廪,指贮藏米谷的仓库,如《史记》中就有记载: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陈庆之深谙用兵之道,北魏来犯,韦放认为不宜出战,陈庆之则认为北魏军远道而来早已疲惫不堪,这正是挫伤他们锐气的好时机。
B.陈庆之擅长心理战术,他把被杀的北魏军俘虏的左耳陈列在城前,并鸣鼓呐喊,敌军溃败。
C.陈庆之体恤百姓,他担任南北司二州刺史时,解散镇守义阳的士兵,停止水陆运输,使江湘地区各州郡得以休养生息。
D.因为陈庆之善于用兵,屡打胜仗,所以豫州百姓上表要求为陈庆之树碑来称颂其功德,朝廷下令同意了。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帝性好棋,每从夜至旦不辍,等辈皆寐,唯庆之不寝,闻呼即至,甚见亲赏。
(5分)
(2)时大寒雪,景弃辎重走。
是岁豫州饥,庆之开仓振给,多所全济。
(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8~9题。
秋莺
李煜
残莺何事不知秋,横过幽林尚独游。
老舌百般①倾耳听,深黄一点入烟流。
栖迟②背世同悲鲁③,浏亮如笙碎在缑④。
莫更留连好归去,露华凄冷蓼花愁。
【注】①百般:
一作“百啭”。
②栖迟:
悠游栖息。
③鲁:
愚钝,冥顽。
④缑:
即缑氏山,在河南偃师。
相传周灵王太子姬晋善吹笙,作凤凰鸣。
后于缑氏山巅修道成仙飞升而去,世间不闻其笙。
8.与杜甫的“自在娇莺恰恰啼”和白居易的“几处早莺争暖树”相比,这首诗中的“莺”有什么特点?
请简要分析。
(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最后一句,对全诗起到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在荀子《劝学》中阐述“学”与“思”的关系,强调既要重视思考,更要重视学习的句子是“,”。
(2)屈原在《离骚》中“,”两句运用象征手法,用以荷叶莲花为衣裙来表示自己追求高洁品质,不被世俗所污的情趣。
(3)白居易《琵琶行》中以设问的手法写居住地到处可以听到杜鹃猿猴悲戚的哀鸣,足见其孤独寂寞的两句是“,”。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
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题号后的方框涂黑。
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题内的小题。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25分)
长凳
周海亮
乡下的雨比城里的雨大,我这样认为。
逢夏季,逢大雨,雨便把乡村浇得亮晃晃的,呈现一种模糊和扭曲的景致。
于是河水暴涨,黄浊,湍急,直冲而下,村人就跑出来,急匆匆的,却不是为了看景,村人没那个雅兴和时间,他们出来,为了捞东西。
总会有可捞的东西。
河的上游连着很多村落。
河水里飘来垃圾、南瓜、巨木,甚至家具,当然,更多的时候,只会飘来一些碎草。
碎草被河边裸露的树根挡住,就有村妇拿了粪叉,捞半天,捆紧,带回家,晒干,可以煮五六碗的稀饭。
方言里,这叫“捞浮”,几乎每一个村人,都干过这事。
宝田与三麻同龄,论辈分,宝田管三麻叫“叔”,但从不叫,亲哥俩似的友谊。
那时三麻正跟一条鲢鱼搏斗,三斤多重的鲢鱼自己蹦上岸,三麻扑过去,手一滑;鲢鱼又蹦回到水里。
三麻骂,成心逗老子呢你。
这时他听到宝田的声音,凳子!
是长凳,放在堂屋,一次可以坐三四人的那种。
凳子从上游飘下来,被雨后的阳光照著,闪着木质的暗黄。
等凳子靠近,宝田便拿一根粪叉,看准了,猛地向岸边一划。
凳子在水中打一个旋儿,飘到叉子所不能及的地方。
宝田急了,凳子,飘了!
凳子,飘了!
他向着凳子喊,很无助的样子,却并不看三麻。
凳子飘出很远,颜色开始暗淡。
宝田向回跑,寻着更长的粪叉,或者棍子。
三麻正是这个时候,跳下水的。
三麻是村里水性最好的一个,没费多大劲儿,就把凳子救回。
他把凳子坐在屁股下,一边哆嗦。
一边拿手抚摸。
三麻说,多好的凳子啊!
三麻把凳子带回家,三个孩子争抢着坐。
一个孩子跛脚,很严重,吃饭时,几乎趴在地上。
三麻的女人说,这下好了,这下好了。
三麻说,好个屁,那是宝田的凳子。
女人便看着他,尽是不满。
宝田常来。
他对三麻说,这凳子,是我先看见的。
三麻说,是。
宝田说,我的叉子,没捅准。
三麻看一眼正在凳子上玩得起劲的跛脚儿子,说,是。
宝田就不再说话,有时喝一碗三麻家的玉米粥,把嘴巴咂得夸张地响。
有时三麻去找宝田。
三麻对宝田女人说,要是我不去捞那个凳子,凳子就冲远了。
宝田女人说,知道。
三麻对宝田女人说,家里孩子,腿不好。
宝田女人说,知道。
三麻对宝田女人说,下次再捞浮,如果有凳子,我拼了命也为你家捞一条,宝田女人的嘴就噘起老高。
不会那么巧,她说,捞了这么多年,头一次看见你捞到凳子。
宝田火了,丢了手中的筷子,大骂他的女人。
女人就哭,数落着宝田的窝囊。
凳子就放在三麻家的堂屋。
宝田来了,常常坐在上面。
一边用手摸着,一边说,多好的凳子啊!
那年,没有为三麻和宝田再下一场大雨。
天热得很,三麻的承诺,被太阳烤焦。
第二年夏天,终于下了一场大雨。
好像所有的云彩都变成了雨,直接倒在了河里。
河水再一次暴涨,更浑浊,更湍急,河面变得更宽。
雨还没有停,三麻就叫上宝田,要去捞浮。
宝田说,等雨停了吧,会有凳子吗?
三麻说,现在去,会有。
还没到河边,两人就发现河面上飘着一只凳子。
尽管影影绰绰,看不确切。
三麻说,是凳子吗?
宝田说,像。
三麻就狂奔起来,奇快,宝田在后面喊,三麻!
三麻没有回答,依然狂奔。
他跳下了河。
三麻就这样被河水冲走了。
宝田还记得,三麻在河水中举起的那条“凳子”,不过是一个窄窄的硬木板。
尸体是在下游很远的地方发现的,三麻被泡得肿胀和惨白,像发过的笋。
三麻的女人只看一眼,就昏过去;众人把她叫醒,她再看一眼,再昏过去;众人再把她叫醒,她就疯了。
她把跛脚儿子抓起来,扔到院子里。
然后抱着凳子,去找宝田。
她对宝田说,别再捞浮了,叫三麻回家吧。
宝田嘿嘿笑,像哭。
她再说,三麻水性好,但水太凉,别让他下水。
宝田再嘿嘿笑,更像哭。
她再说,三麻呢?
宝田便不再笑了,抹一把泪说,对不住你,婶娘。
宝田头一次叫三麻的女人婶娘,三麻女人感觉不是在叫她。
宝田把长凳送了回去。
那以后,村人常常听到宝田在夜里,打他的女人。
女人的惨叫,传出很远。
后来我知道,三麻家中曾经失火,那条被宝田送回来的凳子,化作一把清灰。
后记:
小的时候,在雨后,我也常常和大我十几岁的堂哥,跑去捞浮。
我们捞到了碎草、葫芦、树枝、油桶、南瓜、竹篓、八仙桌。
我们捞到了很多东西,但我们依然贫穷。
(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周海亮的小说《长凳》选材小,立意却以小见大,通过大量言行描写细腻生动地表现人物心理,使我们得以透视那个时代复杂的人性。
B.宝田先看到长凳,但最后是水性好的三麻跳到河里把长凳捞上来拿回了家;宝田也很想得到长凳,却没有向三麻索要,这体现了他的窝囊。
C.逢夏季大雨,河上游许多村落被暴雨冲垮受了灾,村里人们急匆匆地跑出来捞浮,捞到东西就占为已有,主要是反映了村民的自私自利,贪小便宜。
D.没有宝田女人和三麻女人的唠叨和自私自利,就不会有后面悲剧的发生,女性的偏狭是造成三麻悲剧的根源。
E.小说第二段讲述了村民们雨中“捞浮”的旧事,是对故事背景时代特征的必要交代,同时引出下文三麻捞到长凳这个重要情节。
(2)小说以“长凳”为中心叙事写人,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请简要分析。
(6分)
(3)小说中宝田的心理变化复杂,请结合全文分析宝田有哪些变化。
(6分)
(4)有人认为,文中的“我”与小说没有什么关联,是个可有可无的人物。
对此你怎么看?
请谈谈你的观点并简述理由。
(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25分)
张岱年:
将爱国之心转化为求真之志
李存山
1995年,86岁高龄的张岱年忆起一生中几个难忘的“第一次”时说:
“最有意义的第一次是1945年8月15日听到日本投降的消息……这是平生感到最大快乐的第一次。
”
一个在书斋和讲堂度过一生的哲学家,为什么在晚年还如此欣慰地忆起听到抗战胜利消息的那一天?
因为这其中包含着诸多亲历的苦难和辛酸,包含着对抗战胜利的殷切期盼,包含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深厚情感和坚定信念。
张岱年在《八十自述》中说:
“我少年时期,对于民族危机感受极深,痛感国耻的严重,于是萌发了爱国之心,唤起了爱国主义的情感。
深知救国必须有知,于是确立了求真之志,培育了追求真理的热诚。
自审没有从事政治活动的才能,于是走上了学术救国的道路。
”在这条道路上,张岱年始终把对哲学理论、中国哲学史和文化问题的研究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联系在一起。
倡导勇猛宏毅的哲学
上世纪30年代,张岱年发表多篇哲学论文。
1933年,他在《大公报·世界思潮》上发表《论外界的实在》,用经验证明和逻辑分析的方法来论证“新唯物论”(辩证唯物论)的一个基本原理:
外界的客观实在性。
此文发表时,编者特附有按语:
“切望平津读者不可因敌迫城下,心神不宁,遂尔忽之。
同时更宜信:
有作出这等文字的青年的民族,并不是容易灭亡的。
”当时,日本的铁蹄已迫近平津城下。
张岱年的哲学论文正是在国难深重的关头,把“求真之诚”与坚定中华民族抵抗侵略的信念联系在一起。
1935年,《国闻周报》分两期连载张岱年的《论现在中国所需要的哲学》。
他在文中说:
“中国民族现值生死存亡之机,应付此种危难,必要有一种勇猛宏毅能应付危机的哲学。
”“惟有赖文化之再生,然后中华民族才能复兴。
”“中国若不能创造出一种新哲学,则民族再兴只是空谈。
”张岱年厚重的历史使命感跃然纸上。
保持不为瓦全的民族气节
1937年7月29日,日军入侵北平。
清华师生纷纷离校,张岱年与学校失去联系,未能随校南行,滞留北平。
虽然时局动荡,生活艰辛,但张岱年和滞留北平的一些学者抱定一个信念:
不与敌伪合作,不到伪北大和伪师大去教书。
张岱年后来回忆:
“我当时想,今日固然是国家艰难之秋,实亦民族中兴之机,个人不应颓唐丧气,因此勤力攻读,专心撰述,以期有补于来日。
”他为什么怀有如此崇高的民族气节和坚定的胜利信念?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他对“自强不息”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深切的理解。
上世纪80年代,本人曾听张岱年讲过,当时也有少数文化人投入敌伪政权,成了汉奸。
他们之所以丧失民族气节,误以为中华民族会亡,一个重要原因是其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太肤浅”。
建构继往开来的哲学体系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张岱年认为这是日本正在加速自取灭亡,中国抗战胜利在望。
于是,他动笔撰写其在哲学理论上的专著。
此专著原计划写“方法论”“知论”“天论”和“人论”四部分,意在“穷究天人之故,畅发体用之蕴,以继往哲,以开新风”,但到抗战胜利,终因“乱世治学”“生事颇窘”,仅写成《哲学思惟论》《事理论》《知实论》和《品德论》四部论稿,后又以《天人简论》来简述其历年致思的哲学要旨。
1942年,张岱年会晤私立中国大学校长何其巩。
何其巩得知张岱年著有《中国哲学大纲》,恐他在战乱中遗失,建议其到中国大学讲课,借此将《大纲》印为讲义。
张岱年欣然同意,《大纲》作为讲义第一次排印。
此书历经坎坷,先后以“宇同”和“张岱年”的署名公开出版。
后又多次重版,至今仍是中国哲学、史学科的代表性著作。
最近,张岱年家人在其遗物中发现他在抗战时期写的几篇诗稿。
其中大多是旧体诗,但也有一首新诗。
诗中说:
“东南起太平洋之滨,西北越昆仑山之巅,吾族经营此大地,已逾五千年。
我们创造了崇高的伟大文明,我们从来有光辉的革命传统。
我们的成就是人类的光荣,我们的努力将永久延续以至于无穷。
我们的理想是世界大同,我们的愿望是永久和平。
然而我们的疆土与文明不容许任何侵犯,我们誓以神圣的血液为之作干城。
伟大的中华民族,是世界上照耀一切的巨星。
”一位哲学家在抗战的艰难岁月中写出这样的诗句,可想而知,他抱定必胜的信念。
(有删节)
【相关链接】
①在《张岱年自传》前,他亲笔题写: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好学深思,心知其意,言有物而心有恒。
”这完全可以作为张岱年一生的写照了。
(选自《张岱年:
士林楷模》)
②从世界范围来看,中国文化是一个独立发展的体系,有一个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
在这发展过程中,虽经常吸收外来文化的长处,但始终保持着自己的独立性,因而成为世界上一个独特的文化类型,影响及于国外,对世界文化做出过巨大的贡献。
(选自张岱年《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在89岁高龄的时候,张岱年依然认为当年听到日本投降的消息是他一生中最大最快乐的第一次,这表现了他深厚浓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B.在国难当头的时候,张岱年之所以能够把爱国之情转化成求真之志,主要原因是他深知自己没有从事政治活动实践的能力。
C.张岱年不与日本侵略者合作,坚守民族气节,是因为他不相信创造了悠久、灿烂历史文化的中华民族会灭亡,他对民族文化有坚定的自信。
D.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张岱年认为日本正在加速灭亡,而中国的抗战胜利在望。
但由于他对战争形势的估计不足,一直到抗战胜利,他的哲学专著没有能按计划的完成。
E.文本从学术建树、民族精神等多个角度全面地介绍了张岱年先生,通过人物言行、行为、心理等方面的刻画,传主的形象跃然纸上。
(2)在张岱年的一生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如何体现的?
请简要分析。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纵观全文,张岱年能够创立“继往开来”的哲学体系有哪些主要原因?
联系文本简要分析。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张岱年先生认为,在民族危机的时代,知识分子应该把爱国之情转化成求真之志。
对此,你的看法是什么?
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和感受。
(8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II卷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①墨尔本电影节组委会不顾中国民意的反对,执意为疆独分子做宣传,中方对这种险恶用心 。
②他是我大伯的老邻居,大伯有几个孩子,谁几岁,谁的性格怎样,他都 。
③李警官在办案过程中十分细心,不放过一点蛛丝马迹,真可谓 。
A.洞若观火 明察秋毫 了如指掌
B.了如指掌 明察秋毫 洞若观火
C.洞若观火 了如指掌 明察秋毫
D.明察秋毫 洞若观火 了如指掌
1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吸烟产生的烟雾中含有上百种对人体有害的化学物质,这些物质使机体发生病变,会引发心血管、肺癌等严重疾病。
B.2016年春晚凸显“中国元素”,以“中国情”打动了人心,以“中国魂”凝聚人心,以“中国梦”鼓舞人心,处处体现“中国味”。
C.引力波的发现,为人类开启了一场新的探索旅程,传承和接收这种来自人类自身的“引力波”,更具有生命和梦想绵延不绝的实际意义。
D.有关统计调查显示,一、二月我市空气质量下降,可吸入颗粒物浓度